一、新世纪国产手机能赢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路凯[1](2020)在《手机网游场景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文中指出1985年,媒介环境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从媒介技术视角考察了电视时代儿童的成人化趋势。三十多年后,电视似乎成了“过去式”,移动媒介已深深嵌入到儿童生活当中,成人化趋势不减反增。与之相伴的手机网游,正凭借生动的画面、操作的快感吸引着儿童玩家的注意力,重构着当代童年。基于此,本文沿着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的方向,将手机网游视为一种新型媒介,考察手机网游场景对儿童“成人化”的影响,即手游的“催熟”机制。主要研究两个问题,即手游塑造了怎样的场景?这一场景又是如何导致儿童成人化?文章整体脉络以“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为主要研究框架。将手机网游作为一种偏向儿童的新媒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等考察手机网游所塑造的游戏叙事场景、游戏角色场景、游戏社交场景、游戏段位场景、游戏商业场景,来探讨这种新的媒介场景对儿童的影响。在场景的塑造中,历时性地考察了传统游戏场景向现代手机网游场景的变化;着重分析了手游场景导致儿童成人化的三种机制与效应,一是虚拟融合效应,二是沉浸效应,三是转导效应。结果表明,在手游场景影响下,儿童语言、外貌、行为、思想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成人化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儿童话语体系的扩张、外在形象的成熟以及行为、价值观趋向成人化等方面。针对研究问题,文章分别向前和向后进行了扩展。向前梳理了我国儿童观的变迁,奠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就是儿童的现代儿童观。向后针对目前手游导致的儿童成人化的问题,在坚持现代儿童观的基础上从游戏提供者、监管者、儿童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手机网游对儿童成人化的影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命题,更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的命题。本文虽然在讨论手机网游对儿童的影响,但试图从从一个更宏观的媒介环境变迁视角,去分析媒介对儿童乃至社会的建构作用以及深刻影响。然而技术不断发展,新的媒介形式和游戏形式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当下的同时不断刷新视野、更新现有理论对话,对这一命题进行长期地探讨。
李月芽[2](2020)在《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形象塑造探究 ——以电影剧本《大凉山斗士》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实题材电影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而让社会本质真实客观地再现出来,具有严肃的意识形态属性。纵观影视行业近年来的发展,一大批反应底层人物生存境遇、聚焦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迅速崛起,并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大放异彩。现实题材电影多寄托于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通过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展现,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引发深入的关注和思考。因此,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为影片增彩的关键因素。底层人物是指被主流社会忽视并边缘化的的社会个体,他们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无力把握现状和改变命运,常见的底层人物典型类型如“进城打工者”、“下岗工人”、“特殊职业者”等等。底层人物形象的性格塑造是剧作的重中之重。底层人物的性格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塑造,一是人物自身的矛盾;二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三是人物间鲜明的对比。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的塑造方法是多方面的。首先,细节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现,人物关系和人物身份以及人物处境的揭示都是重要的表现方法,尤其是物件细节和场景细节有助于交代人物的真实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其次,个性化的语言对于人物的塑造具有增加真实性和代入感的作用,而方言具有当地民风色彩,有助于交代故事背景;第三,肢体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真实贴近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第四,在造型以及表演方式方面,影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与现实生活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最终目标是统一的,而现实题材电影作为现实生活的镜子,力求还原生活真实,真实自然的表演方式也是底层人物成功塑造的关键要素。通过对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探究,本文也对作为毕业创作的剧本《大凉山斗士》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和创作反思,期望能为未来现实题材电影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提供可资借鉴的创作素材和理论思考。
赵鹏[3](2020)在《中国院线纪录电影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改革以来,纪录电影逐渐的被剧情电影所取代,而电视纪录片与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兴起,也淡化了受众的观影意识,这让纪录电影在回归电影院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喜马拉雅天梯》、《我们诞生在中国》以及《二十二》等多部市场表现优秀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引起了电影市场与观众对于纪录电影的广泛关注,也改变了受众对于纪录电影的认知。与此同时,学界也开始着重研究纪录电影的院线市场表现,关于纪录电影进院线的讨论不绝于耳。基于此,本文以中国院线纪录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中国纪录电影市场化的发展历程,来分析不同时期背景下纪录电影在电影院线的探索与创新,反思院线纪录电影目前面临的困境与不足,并尝试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着重回顾了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市场化历程与现状,目的在于呈现院线纪录电影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透析当前电影受众对于纪录电影的态度,了解市场需求。研究发现,纪录电影逐渐淡出电影院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由于纪录电影在我国长时期承担着宣传教育的任务,当面对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时缺乏市场观念、难以转变创作风格,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介入以及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纪录电影回归电影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受众在不断地提高观影意识,潜在的观影群体在崛起壮大。第二章以2010年为起点研究中国纪录电影的院线“回归”之路,根据电影市场表现将2010年-2019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的特点与代表性作品,纪录电影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并结合典型案例探析院线纪录电影发展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国家政策扶持、电影市场崛起等外部因素以及内容创作与营销方式创新转变等内部因素的双重驱动下,纪录电影在院线市场的成绩不断突破,出现了越来越多口碑与票房双收的优秀作品,院线纪录电影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章深入探究了院线纪录电影在生产、发行以及放映三个环节所面临的具体困境,并结合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当前院线纪录电影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性建议。一方面,国家要在宏观调控上给予纪录电影更多的政策支持,电影市场也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与接受纪实影像,提供给纪录电影充足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纪录电影行业自身不仅要“造血”,去培育更多能创作懂市场的年轻人才。同时也要“换血”,创作者要强化市场观念,探索符合纪录电影的营销发行策略。本文的研究与梳理,可以为中国院线记录电影发展提供一份参考依据,以期推动中国纪录电影能够在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获得长远的发展。
奚鹏博[4](2020)在《微信影评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提出电影批评是针对电影创作及其传播而展开的理论研究和批评方式,在电影文化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批评形态和风格受到不同媒介属性的深刻影响。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电影批评生态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更。本文聚焦于新媒体语境下微信影评的发展与生存现状,重点剖析其创作主体、艺术特色、传播形式、商业价值及行业贡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微信公众号平台上的电影批评。第一章梳理了中国电影批评的话语阵地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平台的演变进程,初步阐释了微信影评的社交传播属性和媒介融合模式,并将其创作主体按照学术研究领域、影视行业领域和社会公众领域划分为三个类型。第二章从内容体系、话语形式、传播手段、话语价值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微信影评的特征和优势,其内容体系主要通过文本解读、理论研讨、主题延展三个维度进行建构;其传播优势则体现在传播内容的及时性、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等方面。第三章讨论微信影评现阶段的发展困境,包括同质化严重、深度性缺失和话语暴力现象等,通过剖析困境产生的原因,尝试从创作者、行业和媒介平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以期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裨益。
普丰广[5](2019)在《大型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模拟同声传译实践报告 ——以《“芯芯之火”,可以燎原:中国自主CPU发展之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要更好地发展,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这就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就口译而言,同声传译相对于交替传译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挑战性很强,现场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棘手问题。在该背景下,笔者选取了一期介绍中国自主CPU研发历程的电视公开课,对其进行模拟同声传译。一方面,该选题是宣传中国的绝佳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在模拟口译中实践丹尼尔·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和切斯特曼五大翻译伦理模式以及其它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试图发现并探索解决同声传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随后基于对整个模拟口译实践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口译案例分析,主要包括顺句驱动、增译、减译、词性转换等翻译策略在口译实践中的应用;同声传译中常见棘手问题的应对策略,如源语缺陷问题、语言陷阱问题、生词问题等;文化、文体与风格、修辞等其它问题的口译策略。最后对翻译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其不足之处及对今后工作学习的启发。
刘秀丽[6](2019)在《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国内业务拓展研究》文中认为H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一级供应商,为众多汽车制造商提供高端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随着国内汽车的升级换代,消费者希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具备更加强大的功能,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在国内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给H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国内外竞争的加剧导致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利润率大幅下降,为了长期发展之考虑H公司也必须更加重视国内市场。本文探讨了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国内业务的拓展策略,具有现实的意义。首先,本论文使用PEST模型分析了H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介绍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行业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竞争环境。分别从终端消费者、汽车制造商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市场需求,详细讨论了终端消费者对车载显示、高级功能、交互方式、远程更新及其他扩展类需求,深入分析了汽车制造商所关心的供应商选择、硬件设备设计、操作系统和生产周期等需求。其次,本论文详细介绍了H公司基本情况,基于H公司的业务架构阐述了每一个事业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详述了H公司的战略定位、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市场区隔以及H公司的研发能力现状。详细分析了H公司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接着分别对国外品牌客户和国内客户进行了特点分析。结合H公司的特点和实力,分别从STP、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三个层面给出了H公司在国内市场拓展业务的基本策略,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对于各个策略实施所需要的保障措施也做了相应的阐述。最后,给出了全文的总结和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拓展策略的效果进行了展望。
俞灵灵[7](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指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景磊[8](2017)在《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兴通讯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极少数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全系列手机生产商。2016年,中兴通讯手机销售量大幅下滑,其中,中国市场为中兴通讯手机出货量最主要的市场,下滑较为严重。2008年以及接下来的六年时间内,国内市场中的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生产销售都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在此之后,我国的智能手机的发展模式便出现了转变,以此来应对供大于求的市场变化。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兴手机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所以,如何保证中兴手机在国内市场中的长足发展,就成为了企业的改革重点内容。本文根据产品竞争策略的相关理论,利用相应的策略分析工具,结合EFE和IFE要素评价矩阵以及swot分析工具,通过分析中兴公司手机产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讨论中兴手机与其他同类手机产品对比的优势和劣势,找出中兴手机产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进而提出中兴通讯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策略以及其实施保障。本文拟通过对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竞争现状的全方位分析,来剖析当前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竞争策略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且针对于上述不足来提出提升中兴公司手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策略,以实现中兴公司手机业务能够扭亏为盈的目标,进而促进中兴手机业务的复苏发展。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当前市场条件下,中兴公司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采购管理、科研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融资能力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这些优势的存在促使了中兴公司的手机产品能够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2)与此同时,中兴公司的手机产品在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比如销售的渠道单一、产品认可度不高、竞争低端化、售后保障不足等等,这些劣势的存在制约了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的市场营销。3)通过对中兴公司手机产品市场营销的全方位分析,利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得出,中兴公司手机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当中应当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并且从产品、品牌、渠道、企业形象等多个方面设计中兴公司手机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策略。4)根据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本文从企业构建创新体制和技术研发两个方面提出了差异化策略的实施保障。笔者认为,这是在中兴手机产品衰落背景下得出的较为有创新意义的结论。
韩彪[9](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要求,从此“三个自信”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阐释。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在“三个自信”基础上“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由此就形成了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自信不能自发形成,尤其是坚定自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和教育。本文的立足点就在于探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教育问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如何培养,思考采用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对党员和民众进行自信教育,从中找出符合实际的宣传教育路径。研究本论题的目的在于,掌握或了解目前社会中相关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现状,人们自信力的现实,进而为寻找自信的宣传教育的对策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理论研究,达到宣传的目的,为提升理论宣传的社会效力,增强理论研究的感召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做出贡献。全文由六章和结论构成。第1章绪论。阐明了研究该论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对研究论题的学术前沿,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出现有的研究程度和水平,在对现有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述评,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所需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掌握就奠定了深入研究的逻辑基础。第2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深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做出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做出阐述,分析缘何而自信。提出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中。所以,一方面对自信四要素做分门别类的阐述,研讨它们各自的基本内涵。理论自信的先导性、道路自信的方向性、制度自信的物质基础性、文化自信的内生凝聚性。另一方面,研究四个自信的关系,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解读,阐明各要素在自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共生体,不是单独存在。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在自信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中,主要三个板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即凝聚共识、深化教育、巩固基础、消除自信疲软、回应国际斗争五个要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传承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自信历史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展示教育。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主体的自觉性、教育功能的恒常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教育价值的传承性。这些构建了自信教育的理论框架。第4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存在优势和薄弱环节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优势在于,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在增强,党和国家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自信教育的梗阻性因素逐渐被消解。另一方面,自信教育存在不利因素。自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不自信分析的缺失,对不自信理论回应的不力。自信教育两重性的客观存在,为思考自信教育的对策提供了依据。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思考。根据对自信教育基本现状的分析,进行整体性思考,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要完成四个转变: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由“它信”向自信转变、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转变、由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实现自信教育要素的四个结合:即自信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阐教育的结合;自信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第6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实现路径。着重从四个方面设计。一是加强理论正能量的阐释和解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力度和实效性;二是社会舆情引导和意识形态的掌控,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三是加大社会正能量宣传的力度,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党员干部中的正能量、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展示;四是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性研究,用统计数字和调研按材料论证。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是整体性思考,寻找的是有实效性、长效性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问题。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足够的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是我们坚持自信的资本,是我们坚持自信的“底气”,也是人们接受自信教育的社会基础。所以,本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为基本内容,比较全面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自信心,引导人们自觉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定力,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思考,力争找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可行路径,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付出微薄之力。在社会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上加大投入,采用更加有效的、民众喜闻乐见的、与中国社会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在历史和现实的空间中,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宣传教育做的有声有色,真正入脑入心。
葛亚琴[10](2012)在《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和竞争策略研究 ——以小米手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我国智能手机市场2010年~2012年的数据资料,详细的对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行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行业特点,以及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手机产业的结构、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集中度的分析,研究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以及从市场份额及利润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盈利模式。本文对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市场细分与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按照品牌、产品、价格、操作系统及屏幕尺寸,作者对我国智能手机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另外,作者还区分智能手机市场细分消费群体,并分析了本土厂商细分市场的开发方向。小米手机是我国国产智能手机的后起之秀,是我国国产智能手机的代表性产品,作者对其市场细分和竞争策略进行了研究。作者在介绍了小米手机的行业特点与现状后,比较了小米手机与市场主要竞争者的特点差异;根据小米手机的细分市场,作者分析了小米手机的目标市场策略。通过运用SWOT分析工具,作者分析了小米手机的优劣势及竞争力,及小米手机的竞争策略选择和实施。接下来,作者总结了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对我国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分析,作者对发展我国智能手机产业提出了建议,并为我国智能手机生产厂商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具体的竞争策略。我国智能手机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本土手机厂商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分析和探讨。
二、新世纪国产手机能赢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国产手机能赢吗?(论文提纲范文)
(1)手机网游场景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路径 |
第一章 发现“儿童”:“儿童”起源与发展 |
第一节 西方“儿童”概述 |
第二节 我国“儿童”发展概述 |
一 萌芽:古代童心说 |
二 开端:五四儿童论 |
三 转折:社会本位儿童观 |
四 回归:现代儿童 |
五 总结:我国“儿童”发展特征 |
第三节 后现代童年:坠入虚拟 |
一 容器童年:童年生活封闭化 |
二 流动童年:童年生活液态化 |
三 虚拟童年:童年生活成人化 |
第二章 媒介的游戏:从传统到现代 |
第一节 游戏:偏向儿童的媒介 |
一 作为媒介的游戏 |
二 作为游戏的媒介 |
三 偏向儿童的媒介:游戏 |
第二节 儿童游戏样态历时变迁 |
一 60后:天然的游戏场 |
二 80后:中介的游戏机 |
三 00后:虚拟的游戏世界 |
第三节 从传统游戏场景到手机网游场景 |
一 从开放动态场景到封闭静态场景 |
二 从物质场景到虚拟场景 |
三 从固定场景到流动场景 |
四 从真实互动场景到虚拟互动场景 |
五 从单一场景到融合场景 |
第三章 手机网游的场景建构——以“吃鸡”手游为个案 |
第一节 “吃鸡”手游简介 |
第二节 游戏叙事场景:暴力化 |
一 战争的隐喻 |
二 突如而来的死亡 |
第三节 游戏角色场景:融合化 |
一 玩家与角色化身的融合 |
二 玩家身份的融合 |
第四节 社交功能场景:成人化 |
一 语音使用,降低交流门槛 |
二 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 |
第五节 游戏段位场景:功利化 |
一 金字塔式的段位升降机制 |
二 虚无的头衔和称号 |
第六节 商品交易场景:商业化 |
一 虚拟与现实的交易 |
二 外挂与代练的出现 |
第四章 手机网游中的成人化儿童 |
第一节 儿童如何成人化 |
一 虚拟融合效应 |
二 场景沉浸效应 |
三 心理转导效应 |
第二节 话语体系的扩张 |
一 成人话语体系的入侵 |
二 游戏话语体系渗透 |
第三节 外在形象的成熟化 |
一 服装奇异搞怪 |
二 性别形象错乱 |
第四节 儿童行为的成人化 |
一 社交行为的成人化 |
二 经济行为的成人化 |
第五节 游戏观到价值观: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法则 |
一 “暴力至上”的处事原则 |
二 “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
小结 |
第五章 手机网游如何回归儿童本质 |
第一节 游戏提供者:场景分离 |
第二节 游戏监管者:游戏分级 |
第三节 儿童自身:提升游戏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访谈提纲 |
附录 2:访谈样本基本信息一览表 |
致谢 |
(2)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形象塑造探究 ——以电影剧本《大凉山斗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现实题材电影概述 |
第一节 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 |
第二节 现实题材电影的特点 |
第二章 底层人物形象概述 |
第一节 底层人物概念 |
第二节 底层人物形象的典型类型 |
一 进城打工者 |
二 下岗工人 |
三 “特殊”职业者 |
第三节 底层人物性格的塑造 |
一 人物自身矛盾塑造人物性格 |
二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塑造人物性格 |
三 鲜明的对比塑造人物性格 |
第三章 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究 |
第一节 细节 |
一 物件细节 |
二 场景细节 |
第二节 台词和动作 |
一 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对底层人物塑造的作用 |
二 肢体动作对底层人物塑造的作用 |
第三节 造型 |
第四节 表演方式 |
第四章 剧本《大凉山斗士》中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一节 《大凉山斗士》独创性与创作主题 |
第二节 《大凉山斗士》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
一 底层人物性格的塑造 |
二 细节 |
三 台词和动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剧本《大凉山斗士》 |
致谢 |
(3)中国院线纪录电影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中国纪录电影的历史进程 |
二、院线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 |
三、“故事化”与“纪实美学”的冲突 |
四、营销与发行的困局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市场化进程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市场化进程 |
一、遭遇电视行业的冲击 |
二、迎接电影市场的挑战 |
第二节 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 |
一、题材类型 |
二、制作主体与资金来源 |
三、市场受众分析 |
第二章 中国纪录电影的院线“回归”之路 |
第一节 徘徊中前进:2010年-2013年 |
一、“寒冬”到“回暖”:政策的支持与市场化驱动 |
二、“地下”到“地上”:本土题材的国际商业化运作 |
第二节 发展中探索:2014年-2016年 |
一、“小屏”到“大屏”:“IP”化思维的开创性尝试 |
二、“平淡”到“冲突”: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运用 |
第三节 突破后展望:2017年-2019年 |
一、“零”到“一”:《二十二》的院线突破 |
二、“表达”到“感知”:纪实美学的诗意化表达 |
第三章 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
第一节 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困境 |
—、制作:创作者市场意识薄弱 |
二、发行:专业发行团队的缺失 |
三、放映:国内艺术院线尚未成熟 |
第二节 中国院线纪录电影的展望与发展策略 |
一、新愿景:政府加强扶植,完善市场体系 |
二、新水准:组建专业团队,提升工业制作标准 |
三、新思路:“清影工作室”的人才培养与创作 |
四、新模式:精准受众定位,开展口碑营销 |
五、新渠道: 拓宽放映渠道,培植观影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微信影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微信影评的诞生背景与生存语境 |
第一节 影评媒介的发展综述 |
一、传统媒体时期 |
二、新媒体时期 |
第二节 微信影评的媒介特性 |
一、微信影评的社交传播属性 |
二、微信影评的媒介融合模式 |
三、微信影评的概念定义细分 |
第三节 微信影评的主体构成 |
一、学术研究领域的微信影评 |
二、影视行业领域的微信影评 |
三、社会公众领域的微信影评 |
第二章 微信影评的内容特征与传播优势 |
第一节 内容体系的建构 |
一、剧作文本的解读 |
二、理论知识的研讨 |
三、主题立意的延展 |
第二节 话语形式的嬗变 |
一、灵活多样的编排 |
二、图文结合的表达 |
三、虚拟人格的建构 |
第三节 传播形式的扩展 |
一、传播内容的及时性 |
二、传受双方的交互性 |
三、传播载体的多样性 |
第四节 话语价值的呈现 |
一、文化价值的良性输出 |
二、社会价值的正向传递 |
三、商业价值的多元扩展 |
第三章 微信影评的现存困境与发展策略 |
第一节 现存发展困境 |
一、同质化内容的泛滥 |
二、深度性影评的稀缺 |
三、暴力性话语的失控 |
第二节 困境产生原因 |
一、消费主义的渗透 |
二、媒介属性的异化 |
三、法律制度的欠缺 |
第三节 未来发展策略 |
一、作者文化素养的提升 |
二、行业自律精神的培养 |
三、平台盈利模式的探索 |
结语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大型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模拟同声传译实践报告 ——以《“芯芯之火”,可以燎原:中国自主CPU发展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口译任务描述 |
1.1 口译任务背景 |
1.2 口译任务概况 |
2.口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术语准备 |
2.1.2 背景资料准备 |
2.1.3 文稿标识 |
2.2 口译过程 |
2.2.1 模拟口译 |
2.2.2 突发事件 |
2.3 译后事项 |
2.3.1 质量评价 |
2.3.2 转写与分析 |
3.口译案例分析 |
3.1 翻译策略的应用 |
3.1.1 减译策略 |
3.1.2 增译策略 |
3.1.3 词性转换策略 |
3.1.4 顺句驱动策略 |
3.2 棘手问题的处理 |
3.2.1 源语缺陷问题 |
3.2.2 误译问题 |
3.2.3 语言陷阱 |
3.2.4 生词问题 |
3.3 其它问题的处理 |
3.3.1 文化的翻译 |
3.3.2 文体与风格的处理 |
3.3.3 修辞的处理 |
3.3.4 特殊内容的翻译 |
3.4 尝试性结论 |
4.口译实践总结 |
4.1 口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
4.2 对今后学习及工作的启发 |
5.参考文献 |
6.附录:视频原声及模拟口译转写文本(汉英对照)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国内业务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2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竞争环境分析 |
2.3.1 竞争对手 |
2.3.2 潜在进入者 |
2.3.3 替代品 |
2.3.4 供应商 |
2.3.5 购买者 |
2.4 市场需求分析 |
2.4.1 终端消费者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需求分析 |
2.4.2 汽车制造商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H公司基本情况 |
3.1.1 H公司的愿景与价值观 |
3.1.2 H公司的主营业务简介 |
3.2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战略定位 |
3.3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市场区隔 |
3.4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研发能力 |
3.4.1 H公司研发流程 |
3.4.2 H公司技术优势 |
3.5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竞争优势分析 |
3.5.1 技术上领先 |
3.5.2 服务成熟 |
3.5.3 品牌优势 |
3.5.4 母公司的支持 |
3.5.5 各个事业部之间相互支持 |
3.6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存在的问题 |
3.6.1 员工流转率过高 |
3.6.2 软件开发流程控制项目之间不统一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公司客户分析 |
4.1 H公司客户总体分析 |
4.2 H公司外国品牌客户分析 |
4.3 H公司国内品牌客户分析 |
4.4 H公司国内目标客户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拓展策略设计与实施 |
5.1 STP层面 |
5.1.1 细化品牌区隔 |
5.1.2 重视车联网发展 |
5.2 汽车制造商层面 |
5.2.1 主办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技术论坛 |
5.2.2 优化合作流程提高售后服务 |
5.2.3 提供深度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
5.3 终端消费者层面 |
5.3.1 H公司要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进行品牌营销 |
5.3.2 开放可供消费者体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展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拓展策略实施保障 |
6.1 组织架构亟待调整 |
6.2 供应商管理需到位 |
6.3 员工发展是关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8)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 产品竞争策略 |
2.3 战略管理工具概述 |
2.3.1 PEST模型 |
2.3.2 五力模型 |
2.3.3 swot模型 |
第三章 中兴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现状 |
3.1 公司介绍 |
3.2 中兴手机产品发展现状 |
3.3 关于中兴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的产品策略问题 |
3.3.1 产品研发力度不足 |
3.3.2 产品生产策略定位不佳 |
3.3.3 产品管理策略不甚合理 |
3.3.4 产品销售策略方式单一 |
3.3.5 产品售后策略体系亟待完善 |
第四章 中兴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1.2 产业竞争强度分析—五力分析 |
4.1.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研发管理能力分析 |
4.2.2 中兴手机产品生产定位分析 |
4.2.3 产品管理策略能力分析 |
4.2.4 销售管理能力分析 |
4.2.5 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
4.2.6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4.3 中兴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的SWOT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兴手机产品竞争策略指导 |
5.1 中兴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策略的确定 |
5.2 中兴手机产品市场竞争策略指导 |
5.2.1 加强产品研发力度 |
5.2.2 优化产品生产策略 |
5.2.3 完善产品管理体系 |
5.2.4 拓展产品营销渠道 |
5.2.5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论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分析 |
2.1.1 自信的内涵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探究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提出 |
2.1.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当代价值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 |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关系 |
2.3.1“四个自信”的个性差异 |
2.3.2“四个自信”的辩证统一 |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 |
3.1.1 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识性的要求 |
3.1.2 深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需要 |
3.1.3 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
3.1.4 消除自信疲软的需要 |
3.1.5 回应国际斗争的需要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
3.2.1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
3.2.2 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历史教育 |
3.2.3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
3.2.4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
3.2.5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教育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 |
3.3.1 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
3.3.2 教育功能的恒常性 |
3.3.3 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
3.3.4 教育价值的传承性 |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现状分析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现状 |
4.1.1 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增进自信教育 |
4.1.2 以宣传正能量激发自信的教育 |
4.1.3 以反腐倡廉实践推进自信教育 |
4.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不足 |
4.2.1 自信教育一定程度的弱化 |
4.2.2 对不自信社会现象分析的缺失 |
4.2.3 对消解自信的社会舆情回应迟钝 |
4.2.4 忽视意识形态安全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优势分析 |
4.3.1 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增强 |
4.3.2 掌控意识形态主旋律的教育与传播 |
4.3.3 自信教育的梗阻因素被削弱 |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的思考 |
5.1 完成自信教育的现实转变 |
5.1.1 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 |
5.1.2 实现“它信”向自信转变 |
5.1.3 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 |
5.1.4 实现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 |
5.2 实现自信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
5.2.1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 |
5.2.2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 |
5.2.3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 |
5.2.4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 |
5.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
5.3.1 进一步凝聚党心和民心 |
5.3.2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 |
5.3.3 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容 |
5.3.4 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精神动力 |
5.3.5 拓展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
第6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
6.1 掌控和引导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
6.1.1 做好社会舆情的掌控和引导 |
6.1.2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 |
6.1.3 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 |
6.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
6.2.1 大学生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和培养的当代意义 |
6.2.2 大学生中国特社会主义自信的现状 |
6.2.3 改革大学生自信培养和教育方式 |
6.3 创建激励自信的社会条件 |
6.3.1 加大理论正能量宣传 |
6.3.2 加大社会生活中正能量宣传 |
6.3.3 加大党政干部正能量的宣传 |
6.3.4 加大对英雄和模范人物宣传的力度 |
6.3.5 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 |
6.4“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 |
6.4.1“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内涵 |
6.4.2 实现中国梦与自信教育的统一性 |
6.4.3 自信教育提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和竞争策略研究 ——以小米手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市场细分与竞争策略理论 |
2.1 市场细分理论 |
2.2 市场定位理论 |
2.3 4Ps营销理论 |
3.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开发与竞争 |
3.1 我国智能手机行业状况及发展趋势 |
3.1.1 目前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品牌与产品 |
3.1.2 全球及我国智能手机行业规模及整体情况 |
3.1.3 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趋势 |
3.2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 |
3.2.1 按品牌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2.2 按产品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2.3 按价格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2.4 按操作系统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2.5 按屏幕尺寸细分的智能手机市场 |
3.3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市场的开发 |
3.3.1 智能手机市场消费群体细分市场的区分 |
3.3.2 本土厂商细分市场开发方向 |
3.4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格局与盈利模式分析 |
3.4.1 我国手机产业的结构与市场集中度 |
3.4.2 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分析 |
3.4.3 我国智能手机行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
4. 小米手机的市场细分与竞争策略选择 |
4.1 小米手机与市场主要竞争者的比较分析 |
4.1.1 小米手机的市场机会 |
4.1.2 小米手机与市场主要竞争者的比较分析 |
4.2 小米手机的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
4.2.1 小米手机的市场细分 |
4.2.2 小米手机细分市场的评估 |
4.2.3 小米手机的目标市场策略 |
4.3 小米手机的竞争力分析 |
4.3.1 小米手机的竞争优势 |
4.3.2 小米手机的竞争劣势 |
4.3.3 小米手机的SWOT分析 |
4.4 小米手机的竞争策略选择 |
4.4.1 小米手机的竞争策略选择 |
4.4.2 小米手机的4P营销策略评价 |
5. 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方向评价 |
5.1 小米手机的成功经验 |
5.1.1 营销模式的创新 |
5.1.2 商业模式的创新 |
5.1.3 竞争战略的创新 |
5.2 小米手机的发展方向评价 |
5.2.1 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 |
5.2.2 制定有竞争力的产品策略 |
5.2.3 商业模式的再创新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新世纪国产手机能赢吗?(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机网游场景中的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D]. 张路凯. 郑州大学, 2020(03)
- [2]现实题材电影中底层人物形象塑造探究 ——以电影剧本《大凉山斗士》为例[D]. 李月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国院线纪录电影发展研究[D]. 赵鹏.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微信影评发展现状研究[D]. 奚鹏博.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5]大型电视公开课《中国正在说》模拟同声传译实践报告 ——以《“芯芯之火”,可以燎原:中国自主CPU发展之路》为例[D]. 普丰广. 郑州大学, 2019(07)
- [6]H公司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国内业务拓展研究[D]. 刘秀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8]中兴公司手机产品竞争策略研究[D]. 景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D]. 韩彪. 吉林大学, 2016(03)
- [10]我国智能手机市场细分和竞争策略研究 ——以小米手机为例[D]. 葛亚琴.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