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焦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瘙痒

细焦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瘙痒

一、犀角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论文文献综述)

姜晓娜,陈聪,王欣,冯玉,宋咏梅[1](2019)在《百合地黄汤研究述要》文中认为百合地黄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百合、生地黄、泉水组成,具有养阴清热、补益心肺之功效,作为临床常用经典方剂,组方简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颇佳,多用于老年皮肤瘙痒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情志病、肺系疾病、失眠等多方面疾病中。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百合地黄汤的源流发展、临床应用以及药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展现出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不足,亟待完善,同时煎煮方法等方面有待规范与完善。

丁同凤[2](2019)在《耳穴按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血液透析尿毒症瘙痒患者,实验组自身对照以及与对照组平行对照的方式,科学评价耳穴按压疗法对改善尿毒症瘙痒患者的瘙痒症状的临床疗效,主观评价采用VAS评分表、FIIQ量表评分、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检测患者血清中组胺、Ca、P、PTH、CRP、IL-2、IL-6、IL-8、IL-10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1.耳穴按压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在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耳穴按压治疗组前后数据比较:治疗后在主观指标瘙痒VAS评分、FIIQ量表积分、中医症候量表积分方面结果较治疗前有明显下调;客观指标血清钙结果有明显上调、在血清磷、PTH、IL-2、IL-6、IL-8、IL-10、CRP结果方面有明显下调,以上治疗组治疗前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组胺含量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耳穴按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比较:在主观指标瘙痒VAS评分、FIIQ量表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及客观指标治疗前后血清PTH含量、组胺含量变化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钙、磷、IL-2、IL-6、IL-8、IL-10、CRP等客观数据指标虽均有所下降,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按压疗法能够明显降低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的瘙痒VAS评分,FIIQ量表评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瘙痒症状。耳穴按压疗法能够明显降低尿毒症瘙痒症患者的主观指标—中医症候积分,促使患者生活生命质量的提高及增强身心愉悦度。耳穴按压疗法能够明显使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中PTH含量及组胺含量下降,由此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PTH含量、组胺含量的稳定下调有关。

朱慧原[3](2019)在《健脾利湿法治疗小儿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客观评价健脾利湿法治疗脾虚湿蕴型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湿疹患儿72例,选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利用SPSS21.0软件产生随机分配表和随机数字,将所有序号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健脾利湿法(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清热凉血法(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两组均每天一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每次100ml。2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主要依据湿疹皮损面积和严重度(EASI)、瘙痒程度、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来评价健脾利湿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根据研究数据汇总显示,在治疗8周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7%,愈显率为73.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愈显率为63.64%。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的愈显率。治疗组治疗前EASI评分平均为8.41±4.91、治疗8周后EASI评分平均为1.71±1.57,对照组治疗前EASI评分平均为10.49±4.10、治疗8周后EASI评分平均为5.45±3.89。经统计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小儿湿疹(脾虚湿蕴型)的EASI评分、瘙痒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利湿法明显优于清热凉血法,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健脾利湿法可改善脾虚湿蕴型小儿湿疹患儿的皮损严重程度、皮损面积、瘙痒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质量。2.健脾利湿法是小儿湿疹(脾虚湿蕴型)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

陈儒康,张美恒,郭静[4](2019)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阅读大量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相关文献,了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并梳理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理法方药,同时对其汲取的经验与特有的优势进行总结并分类,并寻找相应不足,为今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提供借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发挥中医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西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手段单一、易于复发的局限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金涛[5](2019)在《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对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门诊病案处方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发掘刘兰林教授临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规律特色,为临床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慢性荨麻疹中西医的研究现状。(2)收集刘兰林教授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病例处方282张,对其中的方药进行搜集整理,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构建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数据库,对所有的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Office2010、Spss Statistics 22.0及Spss Modeler18.0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从而总结刘兰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学术思想及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刘兰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组方用药规律:(1)药性统计:根据出现频率,寒性药(51味,25.00%)、温性药(49味,24.02%)及平性药(42味,20.59%)出现频次最高,根据使用频率,寒性药(1773次,39.43%)、平性药(921次,20.48%)、微寒性药(834次,18.55%)使用频率最高。(2)药味统计: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较为频繁的药味分别是:苦味药(91味,2245次,49.92%)、甘味药(90味,2123次,47.21%)、辛味药(82味,1366次,30.38%)。(3)归经统计:根据出现频率,肝经(112味,54.90%)、肺经(81味,39.71%)、胃经(70味,34.31%)出现频次最高。根据使用频率,归肝经(2626次,58.39%)、心经(1876次,41.72%)、胃经(1740次,38.69%)使用频率较高。(4)282首处方中出现频数≥30次的药物共有36味,其中,牡丹皮、甘草、蝉蜕、生地黄、水牛角、大青叶、僵蚕、玄参等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中药药类:根据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均较高。(5)常见的药对组合(频数≧88)有:牡丹皮、蝉蜕,甘草、牡丹皮,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牡丹皮,蝉蜕、僵蚕,大青叶、牡丹皮等36对。(6)聚类分析:共有白术、苍术,茯苓、猪苓,泽泻、皂角刺,黄连、板蓝根、桑白皮,当归、佛手、何首乌,夜交藤、蛇蜕,蒺藜、徐长卿、地肤子,白芍、赤芍等13味药物组合。(7)二项关联可知,共有白术、苍术,牡丹皮、仙鹤草,牡丹皮、水牛角,蝉蜕、僵蚕,牡丹皮、旱莲草,牡丹皮、连翘,茯苓、猪苓等24组;三项关联可知,共有牡丹皮+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仙鹤草+大青叶、牡丹皮+淡竹叶+水牛角、蝉蜕+防风+僵蚕等23组;四项关联可知,共有牡丹皮+大青叶+水牛角+蝉蜕、蝉蜕+僵蚕+生地黄+甘草、牡丹皮+玄参+水牛角+蝉蜕、牡丹皮+大青叶+生地黄+蝉蜕等21组;由多项关联可知,核心处方为牡丹皮、僵蚕、水牛角、生地黄、甘草、蝉蜕。结论:刘兰林教授认为慢性荨麻疹之病因,不外乎热、风、湿、瘀四端,以热、风为主,热又可分为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等之类,初起邪郁卫表、卫营同病,后期热入营血,多致阴血津液亏虚、津亏血瘀。用药方面:寒温并用,以寒为主,苦泻、甘补、辛散兼施,药物组合多有清热凉血泻热、祛风透疹止痒、健脾利湿、养血活血、养阴透热之类,临证擅于运用银翘散、升降散、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辨治,核心处方为牡丹皮、水牛角、生地黄、僵蚕、蝉蜕、甘草,六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凉血、祛风、止痒之功。

马亚丽,周扬[6](2017)在《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和黄疸。其中瘙痒经常被认为是首发症状,约75%的患者在诊断前就存在皮肤瘙痒[1],瘙痒程度呈昼夜节律变化,常在下午、傍晚和夜间加重,瘙痒的频率和强度与胆汁淤积的程度无必然联系。严重的皮肤瘙痒常影响患者的生活

张云璧,范欢,陶甜甜[7](2017)在《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犀角地黄汤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其功效主要为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现已公认其为治疗血热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皮肤病报道甚多,疗效满意。本文详细说明了犀角地黄汤的药味组成、煎服方法以及功效主治,结合文献报道说明该方剂在皮肤科应用的范围,包括银屑病、过敏性紫癜、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红斑狼疮、玫瑰糠疹等。

李斌,李苏[8](2017)在《经典方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经典方剂是指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实践积累和发展总结,并对现代临床仍具有权威性指导作用的中药传统古方。文章整理了皮肤科常用的几个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当归四逆汤及犀角地黄汤等。并对上述方剂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更好地适用于临床。

田广强[9](2017)在《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寻找针刺治疗瘙痒性疾病的最佳主穴。方法:收集针刺治疗瘙痒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主穴统计,用使用率分析主穴的归经和主穴的使用情况。结果:1、针刺治疗泛发性瘙痒的经脉使用率>10.00%的有:足太阴脾经(27.10%)、手阳明大肠经(23.74%)、足太阳膀胱经(12.95%)、足阳明胃经(11.99%)。2、针刺治疗泛发性瘙痒的主穴有:血海(14.25%)、曲池(13.79%),三阴交(10.11%)、足三里(9.88%)、合谷(8.74%)、风池(4.83%)、膈俞(4.60%)。3、针刺治疗外阴和/或肛周部位瘙痒的经脉使用率>10.00%的有:足太阴脾经(21.47%)、足太阳膀胱经(19.02%)、任脉(18.40%)、肝经(10.43%)。4、针刺治疗外阴和/或肛周部位瘙痒的主穴有:三阴交(10.53%)、血海(7.02%)、长强(6.43%)、蠡沟(5.26%)、足三里(4.68%)、曲池;曲骨;中极(均为4.09%)。结论:1、针刺治疗泛发性瘙痒的主穴归经为:足太阴脾经和手阳明大肠经。2、针刺治疗泛发性瘙痒的主穴个数5-6个,有:血海、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合谷。3、针刺治疗局限性瘙痒的主穴归经为:足太阴脾经和经过瘙痒部位的经脉。4、针刺治疗局限性瘙痒的主穴个数5-6个,有:三阴交、血海、局部取穴和特效穴。

张爱萍[10](2015)在《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治疗脓毒症(毒热内盛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脓毒症(毒热内盛证)诊断标准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对照组(n=12),均予基础治疗,包括抗感染、器官功能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鼻饲中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汤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TCM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MOD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疗程、住院时间的差异,同时观察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以及乳酸(Lac)、凝血功能(PT、APTT)的变化。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统计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若两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如果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使用χ2检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在治疗后APACHEⅡ的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MOD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治疗组抗生素疗程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治疗后PCT、Lac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口<0.05)但血白细胞计数、CRP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组在治疗前后PT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下降无统计学差异;(5)在总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犀角地黄汤加减方联合西医治疗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TCMSS、APACHE Ⅱ评分,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器官灌注,改善凝血功能,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

二、犀角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犀角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论文提纲范文)

(1)百合地黄汤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 源流发展
2 临床应用
    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2.2 围绝经期综合征
    2.3 情志病
    2.4 肺系疾病
    2.5 失眠
    2.6 其他
3 药理研究
    3.1 心理作用研究
    3.2 抑瘤作用研究
4 问题与思考
    4.1 对原方煎服方法未予重视
    4.2 临床中缺乏诊疗经验的总结与规范

(2)耳穴按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干预方法
        2.2.2 常用的耳穴选穴及配伍
        2.2.3 耳穴穴位选择
        2.2.4 耳穴按压操作方法
        2.2.5 治疗疗程
    2.3 观察指标
    2.4 客观指标血样品采集方法
    2.5 客观指标的ELISA检测
    2.6 疗效评定
        2.6.1 主观信息收集
        2.6.2 客观数据检测
    2.7 实验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入组原始资料比较
        3.1.1 原始资料特征比较
        3.1.2 主观项目比较
        3.1.3 客观指标比较
    3.2 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3.2.1 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观数据比较
        3.2.2 治疗组治疗前后客观数据比较
    3.3 对照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3.3.1 对照组主观指标比较
        3.3.2 对照组客观指标比较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
        3.4.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观指标变化比较
        3.4.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客观指标变化比较
4、分析和讨论
    4.1 慢性肾衰竭的现状及进展
    4.2 尿毒症瘙痒症的流行病学
    4.3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4.3.1 尿毒症瘙痒症的西医发病机制
        4.3.2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4 尿毒症瘙痒症的治疗进展
        4.4.1 尿毒症瘙痒症的西医治疗
        4.4.2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4.5 耳穴按压改善皮肤瘙痒的理论基础及优势
    4.6 实验结果及讨论
        4.6.1 主观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耳穴按压疗法对主观指标VAS评分的影响
        (二)耳穴按压疗法对主观指标FIIQ量表积分的影响
        (三)耳穴按压疗法对主观指标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的影响
        4.6.2 客观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钙磷代谢的影响
        (二)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三)耳穴按压疗法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组胺含量的影响
        (四)耳穴按压疗法对尿毒症瘙痒症患者血清CRP、IL-2、IL-6、IL-8、IL-10等炎症指标的影响
结论
限制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发表综述 尿毒症瘙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CRF表)

(3)健脾利湿法治疗小儿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脱落标准
        1.3.4 中止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样本量的估计
        1.4.2 分组及随机方法
        1.4.3 治疗方案
        1.4.3.1 健脾利湿法治疗组
        1.4.3.2 清热凉血法对照组
        1.4.3.3 用药疗程
        1.4.4 注意事项
    2 观察内容
        2.1 一般资料
        2.2 主要指标
        2.2.1 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评分(EASI)
        2.2.1.1 湿疹皮损面积评分
        2.2.1.2 湿疹皮损严重程度
        2.3 次要标准
        2.3.1 瘙痒评分
        2.3.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DLQI)(见附件1)
    3 疗效评价
        3.1 疗效判定标准
        3.2 EASI疗效判定标准
    4 不良事件
        4.1 不良事件处理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性别比较
        7.3 年龄分析
        7.4 两组在治疗前后EASI评分的比较
        7.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7.7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7.8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7.9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分析与讨论
    8 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8.1 小儿湿疹的概念
        8.2 小儿体质特征
        8.3 中医对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9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9.1 小儿湿疹的概念
        9.2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病因病机认识
        9.2.1 遗传因素
        9.2.2 过敏原
        9.2.3 免疫因素
        9.2.4 西医靶向药物的研发
    10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
    11 西药治疗小儿湿疹
    12 治疗组选择健脾利湿法的原因与意义
        12.1 参苓白术散方药机制
    13 对照组选择清热凉血法的原因与意义
        13.1 犀角地黄汤方药机制
    14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DLQI)
附录二 :临床图片
附录三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分治
    2.2 自拟方
        2.2.1 古方
        2.2.2 现代自拟方
    2.3 中医外治法
    2.4 针灸治疗
    2.5 各家经验
3 结语

(5)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现状概括
    1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研究概括
        1.1 历代中医文献对荨麻疹的论述
        1.2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荨麻疹的辨证分型及论治
        1.4 现代名老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2 慢性荨麻疹的现代医学概述
        2.1 慢性荨麻疹的常见病因
        2.2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2.3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3 刘兰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学术思想及经验
        3.1 温邪致病理论基础
        3.2 卫气营血辨治方法
二、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数据规范化及量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药性分布情况
        2.2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药味分布情况
        2.3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2.4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频率情况
        2.5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药类情况
        2.6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药对组合情况
        2.7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聚类分析
        2.8 282张慢性荨麻疹处方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药性分布情况分析
        3.2 药味分布情况分析
        3.3 药物归经情况分析
        3.4 中药频率及药类情况分析
        3.5 药物药对组合情况分析
        3.6 药物聚类情况分析
        3.7 药物关联情况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温病学理论的中医药辨治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瘙痒症病因病机辨识
2 犀角地黄汤方义解析及加味应用
3 典型病例
4 体会
    4.1 重在养血凉血
    4.2 风药的选用

(7)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剂出处及历史沿革
    1.1 出处考究
    1.2 历史沿革
2 处方组成
    2.1 方药组成及服法
    2.2 药物功效分析
        2.2.1 犀角
        2.2.1. 1 升麻
        2.2.1. 2 水牛角
        2.2.1. 3 玳瑁
        2.2.2 生地
        2.2.3 芍药
        2.2.4 丹皮
3 方义探究
    3.1 凉血散瘀
    3.2 滋阴清热
    3.3 透热散邪
4 临床应用
    4.1 银屑病
    4.2 过敏性紫癜
    4.3 药物性皮炎
    4.4 过敏性皮炎
    4.5 红斑狼疮
    4.6 玫瑰糠疹
    4.7 疖肿病
    4.8 带状疱疹
    4.9 皮肤瘙痒症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1
    5.2 验案2
6 结语

(8)经典方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桂枝汤
2 小柴胡汤
3 当归四逆汤
4 犀角地黄汤
5 芍药甘草汤
6 升麻鳖甲汤
7 茵陈蒿汤
8 玉屏风散
9 龙胆泻肝汤
1 0 参苓白术散
1 1 黄连解毒汤
1 2 三仁汤
1 3 结语

(9)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的收集
文献的整理
文献的主穴研究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治疗脓毒症(毒热内盛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1.1 脓毒症的概念
        1.2 脓毒症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1.3 脓毒症的病原学特点
        1.4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
        1.5 脓毒症治疗的现状
    2. 中医学对脓毒症的研究
        2.1 脓毒症病名来源
        2.2 脓毒症病因病机
        2.3 脓毒症主要的病理因素
        2.4 脓毒症的中医分型
        2.5 脓毒症的辨证论治
        2.6 脓毒症毒热内盛证的特点及中医药治疗
        2.7 关于犀角地黄汤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安全性指标观察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水平比较(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结果)
        3.3 安全性指标
    4.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1. 脓毒症治疗面临的困境
    2. 犀角地黄汤与脓毒症
    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APACHE Ⅱ评分
    附录二、MODS评分
    附录三、中医证候评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犀角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合地黄汤研究述要[J]. 姜晓娜,陈聪,王欣,冯玉,宋咏梅.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5)
  • [2]耳穴按压改善尿毒症患者瘙痒症状的临床研究[D]. 丁同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健脾利湿法治疗小儿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朱慧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研究进展[J]. 陈儒康,张美恒,郭静.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6)
  • [5]刘兰林教授运用温病学理论指导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研究[D]. 金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应用体会[J]. 马亚丽,周扬.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05)
  • [7]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的应用[J]. 张云璧,范欢,陶甜甜.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02)
  • [8]经典方剂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J]. 李斌,李苏.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02)
  • [9]针刺治疗皮肤瘙痒性疾病的文献研究[D]. 田广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2)
  • [10]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治疗脓毒症(毒热内盛证)的临床研究[D]. 张爱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细焦地黄汤治疗顽固性瘙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