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铅电解液铅离子贫化及解决措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顾昱[1](2019)在《锌电积用碳纳米管增强铅基复合阳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锌电积是湿法炼锌的重要工序之一,其采用的Pb-Ag阳极材料存在析氧电位较高、能耗较高、质地较软易变形等缺点,因此研制新型锌电积用阳极以降低析氧电位从而降低电能消耗就显得至关重要。论文采用复合电沉积的方式制备CNTs/Pb复合阳极,论文首先对电解沉积低氧化度铅粉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电解液p H、电流密度、明胶浓度、乙酸铅浓度及超声波功率对电沉积铅粉电流效率、粒度、氧化度及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在电解沉积低氧化度铅粉较优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备CNTs/Pb复合阳极,考察了碳纳米管预处理方式及浓度、添加剂种类、电解液体系对电沉积复合粉体及其阳极电流效率、粒度、氧化度及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烧结气氛和成形压强对CNTs/Pb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乙酸铅体系下电沉积所得的铅粉主要由铅和氧化铅构成,铅粉的主要形貌分为棒状、珊瑚状和树枝状。电积铅粉的过程中,随着p H的增加,铅粉的电流效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粒度和氧化度则先减后增;明胶浓度的升高会使铅粉粒度先减后增,电流效率先增后减,氧化度持续增加。在p H=3±0.2、电流密度23m A·cm-2、明胶浓度1 g/L、超声功率90W的较优条件下,制备出的铅粉中位粒径为5.33μm,氧化度为6.28%,稳定阳极电位为1.494V。制备CNTs/Pb复合阳极过程中,得到的CNTs/Pb复合阳极的较优工艺条件为:在乙酸铅体系下以1 g/L浆状碳纳米管和200 mg/L SDBS添加剂制备粉体,在成形压强410 MPa、真空环境下烧结制备阳极,制得的CNTs/Pb复合阳极在500 A/m2的电流密度下阳极电位稳定在1.447 V,较传统铅银阳极降低了59.1 m V,较一般纯铅阳极降低了173.2 m V。
颜游子[2](2018)在《NaOH浸出-电解体系从废铅膏中回收铅的研究》文中指出铅酸蓄电池由于电压稳定,放电量大,寿命长且性价比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领域。铅酸蓄电池报废后产生大量废旧铅酸蓄电池,其主要成分废铅膏对环境产生危害,影响人类健康。又因铅的大量使用与原生铅矿的产量日渐萎缩,而铅酸蓄电池在各种铅产品中铅占比最大,因此回收利用废旧铅酸蓄电池中的废铅膏势在必行。本研究先通过检测分析,了解废铅膏的主要成分与含量及其放电机制,然后利用NaOH溶液浸出废铅膏中的铅,探究浸出的最佳条件,并对浸出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再通过电解回收铅,探究电解过程中电流密度、温度、添加剂及添加剂的量对电解的铅回收率、铅纯度、电流效率与能耗及铅产物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NaOH浸出-电解体系能从废铅膏中回收到高纯度、高品质的铅产物,并且在电解过程中适量加入合适的添加剂能够提高铅产物的物理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废铅膏的正负极主要成分都是PbSO4、PbO、PbO2和Pb,充分放电后的废铅膏主要成分为PbSO4、PbO2。放电后废铅膏的总铅和杂质比重都有所下降,归因于硫酸放电过程使铅及其氧化物转化为了硫酸铅,同时去除了部分杂质。用NaOH溶液浸出废铅膏,得到最佳浸出条件为:浸出时间33 min,温度75℃,NaOH浓度7mol.L-1,固液比43g.L-1;此条件下铅浸出率为56.35%,浸出浓度为17.33 g·L-1。最佳条件下浸出后的剩余固体,其主要成分为PbO2,可经进一步提纯直接利用。对浸出的主要反应时间段做基础动力学分析,得到铅膏在NaOH溶液中的主要浸出过程属于扩散控制。当电解电流密度为40mA.cm-2时铅的回收率最高。铅的回收率随着电解时间的增长而升高,但升高速度逐渐减慢。不同电流密度下得到的铅纯度都达到100%。电流效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比能耗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电流密度越大,得到的铅晶体越细越分散,大小越均匀。在电解温度为15~45℃时,铅的回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电解温度为15℃时,铅纯度为98.28%,温度为30和45℃时,铅纯度都达到100%。电流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比能耗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得到的铅晶体物理性能最好。加入氨基磺酸铵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改善铅产物的物理性能,得到更为细致分散的铅产物。当氨基磺酸铵添加量为0.125 g·L-1时,电解析出的铅产物表面较平整,铅晶体大小均衡,比较分散,得到的铅晶体比较理想。当添加量逐渐增大后,铅晶体表面反而变得粗糙,有气孔形成。
黄前军,刘可人,蒋朝金,蒋兆慧,张剑锋,彭冠毅,谢兆凤[3](2018)在《铅渣湿法处理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30%双氧水(H2O2)为促进剂、40%氟硅酸(H2SiF6)为溶剂,对铅渣进行湿法处理,制备了氟硅酸铅水溶液。研究了双氧水添加量对氟硅酸铅水溶液成分的影响,双氧水添加量、氟硅酸添加量、搅拌速度及搅拌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铅渣转化率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W铅渣∶V氟硅酸∶V双氧水=2∶6∶1、搅拌速度200 r/min,搅拌时间35 min,在此条件下,铅渣完全转化为氟硅酸铅水溶液,氟硅酸铅水溶液中铅离子浓度为285.6 g/L,杂质离子含量满足GB/T 469-2005中Pb99.994的要求。此氟硅酸铅水溶液可用作铅电解液的铅离子补充剂。
刘永飞[4](2017)在《基于铝基板栅铅酸电池的制备及研究》文中提出铅酸电池在电动车,汽车启动,航空市场上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本文针对市场上的铅酸电池质量重,充放电循环寿命短,重量比能量低等问题,设计出板栅内嵌图形为矩形、圆形和菱形(拉网式)三种铝基轻型板栅,主要从增大板栅表面镀铅面积,减轻铅酸电池重量入手,逐步改善铅酸电池充放电循环使用寿命,以期达到综合性能都优于传统铅酸电池。铝基板栅和铝试件样品选用5052型铝合金板来加工,依次运用了浸锌、预镀铜和电镀铅锡合金等工艺方法,同时进行了工艺优化及性能对比,来提高镀层质量.电镀液中选用明胶,间苯二酚,联苯三酚三种添加剂,运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采用金相分析、XRD和SEM扫描,筛选细致且均匀的镀层以及应有的金属颜色;另外,采用摩擦法等和腐蚀性测试来筛选具有结合力较好和耐腐蚀性优良的铅镀层。运用单一变量法,来研究明胶、联苯三酚和间苯二酚在镀液体系中对镀层的影响,随着明胶浓度的增大,在氟硼酸镀液中化学反应速率先增大再趋于稳定;随着联苯三酚浓度的增大,在氨基磺酸镀液中化学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间苯二酚浓度的增加,在氨基磺酸镀液中化学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另外,镀层质量还与镀件的表面积有关。选用毒性弱、污染小的氨基磺酸镀液体系进行最终电镀。计算并验证后,推出较好镀液配方为:温度在35℃,pH=1时,主液铅离子浓度100g/L,锡离子浓度20g/L,游离氨基磺酸100g/L,硼酸30g/L,联苯三酚5g/L,间苯二酚3g/L。最后在三种铝基结构板栅的表面进行电镀铅锡合金工艺,组装电池,并作相关检测。
张永平,张安福,陈科彤,张薇[5](2016)在《浅谈降低大极板铅电解液中铅离子浓度的方法》文中指出主要分析了大极板铅电解精炼过程中影响电解液Pb2+浓度的因素和对生产带来的危害。结合尺寸为4 500 mm×1 000 mm×1 620 mm的电解槽生产实例,提出了将电解液流量提高到4550 L/min、H2Si F6浓度控制在80100 g/L、电解液的温度控制在4045℃以及提高电流密度和采用阳极二次电解、硫酸脱铅、更换部分电解液、不溶阳极脱铅来降低Pb2+浓度的方法,使Pb2+保持在100120 g/L的正常水平。
张贤杰[6](2016)在《乙酰胺—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铅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铅蓄电池和防腐保护套等方面的应用。目前,铅的主要生产方法是先经过火法冶炼得到粗铅合金,而后再将合金经电解精炼得到纯的金属铅。然而电解精炼所使用的硅氟酸铅电解液腐蚀性较强、易挥发,同时电解过程对粗铅阳极的锑含量要求严格(含Sb 0.4%-0.8%为宜)等缺点。广西脆硫铅锑矿经火法冶金生产的含高锑的铅锑合金,其后续的铅锑分离存在较大困难,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简称DESs)的出现有望克服传统生产方法存在的缺点,实现含高锑的铅锑合金的有效分离。本文首次合成了乙酰胺—乙二醇(1C2H5NO:nEG)低共熔溶剂,研究了该DESs的熔点、黏度、电导率、密度及热稳定性等物化性质。当EG摩尔百分数为80%时,DESs具有最低共熔点-57℃;温度升高,DESs的黏度和密度下降,电导率增大:而EG摩尔百分数增加,电导率和黏度反而下降。最终选定摩尔比为1:2的1C2H5NO:2EG DES为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溶剂。热分析结果表明1C2H5NO:2EG DES在126℃内具有热稳定性。通过对比实验研究,选定Pb(SCN)2为铅盐,KSCN为导电盐,添加并溶解于1C2H5NO:2EG DES中配制成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电解液。以KSCN/Pb(SCN)2/[1C2H5NO:2EG] DES为电解液,含Sb 5%的铅锑合金为阳极,钛片为阴极,进行电解分离铅锑合金实验研究。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3 mA·cm-2,电解液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300 r·min-1, KSCN和Pb(SCN)2浓度分别为0.6 mol·L-1和0.1 mol·L-1,电解周期为17h时能得到纯度为99.996%及以上的阴极铅粉,电解过程的电流效率高于92%,直流电耗仅为80.0 kW·h·t-1左右;当粗铅合金阳极的锑含量提高到20%时,通过电解精炼所得阴极铅粉的纯度依然在99.98%以上。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0.6 mol·L-1 KSCN/[1C2H5NO:2EG] DES的电化学窗口为2.97 V,满足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要求;0.6 mol·L-1 KSCN/O.lmol·L-1 Pb(SCN)2/[1C2H5NO:2EG] DES中Pb在阳极的反应过程为Pb-2e(?)Pb2+,为受扩散控制的准可逆反应过程;阳极极化曲线表明,铅的阳极氧化峰电流密度远大于锑的,且铅优先于锑发生氧化,两者的起始氧化电位差ΔE=0.43 V,大于硅氟酸铅水溶液中的0.34 V;阴极极化曲线表明Sb3+优先于Pb2+在阴极还原,但铅的还原峰电流密度远大于锑,Pb2+在阴极的反应过程为Pb2++2e(?)Pb;电流—时间曲线的结果表明,铅在钛电极上是以三维瞬时成核方式形核生长。
袁培新[7](2015)在《水口山高铋粗铅电解精炼的改进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铋在粗铅电解精炼中的行为,介绍水口山铅电解厂高铋粗铅电解精炼中存在的问题及所采取的相应措施。通过合理搭配粗铅、控制电流密度及电解液成分、阳极泥洗水铅铋置换等有效措施,确保铅电解生产平稳运行,析出铅合格。
张永春[8](2014)在《铝基铅合金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有色金属湿法炼工业中阳极材料的腐蚀速率和析氧电位是影响阴极产品质量和能耗的关键。随着对阴极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Pb合金阳极已经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为了得到具有低析氧电位和低腐蚀速率的有色金属电积用阳极,本文在综合了Al的高导电率,Co离子、WC和Co3O4颗粒的高电催化活性的基础上,采用直流电沉积的方法在甲基磺酸铅电解液中制备了Al/Pb、Al/Pb-0.8%Ag、Al/Pb-0.75%Ag-0.03%Co、Al/Pb-Sn、Al/Pb-WC、Al/Pb-Co3O4和Al/Pb-Sn-WC复合阳极。通过阳极极化曲线、塔菲尔曲线、循环伏安曲线、EIS和时间-电位曲线分析了Al/Pb、Al/Pb-0.8%Ag和Al/Pb-0.75%Ag-0.03%Co复合阳极在H2SO4-ZnSO4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及Al/Pb-Sn、Al/Pb-WC、Al/Pb-Co3O4和Al/Pb-Sn-WC复合阳极在H2SO4-CuSO4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采用SEM和XRD分析了阳极材料的微观形貌。研究了具有低析氧电位和低腐蚀速率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得到的结论如下:1) Cu、Ni过渡层Cu和Ni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可以作为电沉积制备Al/Pb复合阳极的过渡层。电化学分析显示,随着过渡层厚度的增大,Al/Pb复合阳极越容易被极化,锌电积过程中的能耗增大。41μm镍过渡层的Al/Pb复合阳极具有最低的腐蚀速率和析氧电位。2) Al/Pb复合阳极随着镀铅电解液温度的上升Al/Pb复合阳极的腐蚀速率增大和析氧过电位增大,镀铅液温度为40℃时Al/Pb复合阳极的析氧过电位是0.6785V。随着镀铅电流密度的上升Al/Pb复合阳极的腐蚀速率和析氧电位降低。腐蚀速率的实验数据符合电极反应动力学的推导。3) Al/Pb-Ag和Al/Pb-Ag-Co复合阳极与传统Pb-0.8%Ag合金阳极相比,Al/Pb-0.75%Ag-0.03%Co和Al/Pb-0.8%Ag复合阳极具有较低腐蚀速率,Al/Pb-0.75%Ag-0.03%Co析氧电位降低了约22mV,Al/Pb-0.8%Ag复合阳极的析氧电位降低了约10mV。极化前,Pb-0.75%Ag-0.03%Co复合镀层比Pb-0.8%Ag复合镀层具有更致密和更小的晶体结构。极化24h后,Al/Pb-0.75%Ag-0.03%Co阳极的阳极膜主要表现为仙人球状的晶体,Al/Pb-0.8%Ag阳极阳极膜主要表现为枝状的晶体。Al/Pb-0.75%Ag-0.03%Co阳极球形的Ag晶粒附着在复合阳极表面。Al/Pb-0.8%Ag阳极椭球形的的Ag晶粒被铅覆盖在复合阳极表面。4)Al/Pb-Sn复合阳极随着Sn含量的增加Al/Pb-Sn复合阳极的析氧电位降低.Al/Pb-0.62%Sn复合阳极的析氧电位是1.411V。随着Sn含量的增加Al/Pb-Sn复合阳极的腐蚀速率先减小后增大。Al/Pb-0.32%Sn复合阳极腐蚀速率最大,Al/Pb-0.41%Sn复合阳的腐蚀速率最小。极化前,随着Sn含量的增加,Pb-Sn复合镀层的晶粒尺寸增大。极化24h后,Al/Pb-0.32%Sn和Al/Pb-0.41%Sn阳极的阳极膜主要表现为矩形微晶组成的线状晶簇,Al/Pb-0.49%Sn和Al/Pb-0.62%Sn阳极的阳极膜主要表现为晶粒尺寸较大的菱形晶体。5)Al/Pb-Co3O4和Al/Pb-WC复合阳极与传统的Pb-Ca-0.6%Sn阳极相比,Al/Pb-Co3O4复合阳极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Al/Pb-WC复合阳极具有最低的腐蚀速率。极化前,C0304颗粒主要分布在Pb-Co3O4复合镀层的晶界附近,构成Pb-Sb合金相似的网状结构。WC颗粒均匀地分布在Pb-WC复合镀层表面。极化24h后,Al/Pb-Co3O4复合阳极氧化膜主要表现为线状的微晶集合把大小较均匀的四边形晶体分区,Al/Pb-WC复合阳极极化24h后氧化膜特征是大小较均匀的四边形晶体还有少量微晶。6)Al/Pb-Sn-WC复合阳极与Pb-Ca-0.6%Sn, Al/Pb-Sn和Al/Pb-WC阳极相比,Al/Pb-Sn-WC复合阳极具有最低的腐蚀速率(9.48mgdm-2h-1)和析氧电位(1.297V)。极化前,Al/Pb-Sn-WC复合阳极表面特征是布满片状微晶的不规则晶体。极化24h后,Al/Pb-Sn-WC复合阳极阳极膜表面特征是布满颗粒状微晶的四边形晶体。在本文中,Al/Pb-0.75%Ag-0.03%Co复合阳极具有较低的析氧电位(1.401V)和腐蚀速率是电化学性能最优的锌电积用复合阳极材料。Al/Pb-Sn-WC复合阳极具有最低的析氧电位(1.297V)和最小的腐蚀速率(9.48mgdm-2h-1)是电化学性能最优的铜电积用复合阳极材料。这两种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为制备具有低析氧电位和低腐蚀速率的有色金属电积用阳极提供了研究方向。
王辛影[9](2014)在《废弃液晶显示器中铟的回收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液晶显示器的大量报废,急需寻找关于其废弃物的处理技术。目前的处理手段主要是填埋和焚烧,不仅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本论文采用热解和酸浸相结合的新型工艺重点针对废弃液晶显示器中的ITO玻璃模组进行综合资源化回收处理,以实现废弃液晶显示器最大程度的减量化及资源化。本论文采用热解法处理废弃ITO玻璃模组中的有机组分,通过对ITO玻璃模组和偏光膜的热解特性的探索及热解产物的分析,可以发现ITO玻璃模组和偏光膜的热解液体产物均在热解终温450°C时获得最大产率,分别为7.20%和50.45%,并且在此热解终温下,两者热解产生的气体产物主要含有H2、CO、CO2、CH4和少量C2H6、C2H2。热解液体产物主要包含酸类、酯类和芳香类等组分,O/C均较高,且HHV较低。因此,热解液需通过加氢等技术操作进行精制提质,以用作燃料或工业原料。表观动力学研究表明两者的热解过程主要是受化学反应机理控制。本论文针对ITO玻璃中稀有金属铟的酸浸回收过程,进行了温度、时间、酸浓度和液固比等单因素影响的探索以及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过程优化,获得了铟的回收率对时间、温度和酸浓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R2=0.9985)。同时,响应曲面三维曲线图表明与时间和酸浓度相比,温度对铟的回收率的影响更加显着。在选取的各因素范围内,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回收铟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时间42.2min,温度65.6°C,酸浓度0.6mol/L,在此条件下,铟的回收率接近100%。本文还对酸浸提铟工艺进行了多次酸浸提铟工艺和逆流酸浸提铟工艺改造,证明了二级逆流酸浸提铟可以在高效回收ITO玻璃中铟的前提下降低酸浸温度和酸浓度,从而有效降低能耗、节约成本。通过NaOH沉淀、Na5P3O10沉淀和萃取法净化浓缩含铟浸得液的详细对比,得出NaOH沉淀和Na5P3O10沉淀均难以实现浸得液中金属离子的有效分离。相比之下,P204和P507萃取法可以实现含铟浸得液中铟的净化浓缩。本论文还针对铟的资源化利用,采用欠电位沉积In修饰Pt电极,证实了Pt盘电极表面沉积的upd-In原子对甲醇氧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刘青[10](2012)在《碱性Na2EDTA配合浸出—电积法从次氧化锌烟灰中回收铅》文中研究指明铅冶炼炉渣采用烟化炉烟化得到大量含铅、氟、氯的次氧化锌烟灰,只能用于生产锌化工产品或经过脱氟、氯后用于湿法生产金属锌,得到的铅渣含铅低,不利于返回铅熔炼。本文以含铅次氧化锌烟灰为原料,提出碱性Na2EDTA配合浸出—电积法回收铅的湿法清洁生产新工艺。首先,本文采用双平衡法研究了Pb(II)-Zn(II)-EDTA4--OH--H2O体系中[Pb2+]T、[Zn2+]T、[EDTA4-]T、[NaOH]T、[EDTA4-]、pH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定了当NaOH=0.3M时,为铅的最佳选择性浸出条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浸出条件对Pb、Zn浸出率的影响。选取优化条件为:液固比L/S=5:1、搅拌速度650rpm、EDTA的添加量为0.12M、NaOH的添加量为0.5M、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20mins。在此条件下,Pb、Zn平均浸出率分别为89.92%和0.94%。运用循环伏安、线性极化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Pb2+-Na+-EDTA4--OH--H2O溶液中阴阳极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阳极主要为析氧反应,高铅浓度、高NaOH浓度以及高温都易引起Pb2+在阳极生成PbO2,但加入1.5ml/L的H3P04能有效抑制阳极Pb02的形成。铅在阴极上的反应为铅配合物解离成简单铅离子后放电,存在前置转化反应,电极反应为准可逆过程,铅的析出受扩散控制,扩散系数为:1.08×10-5cm2/s,H3P04的添加对阴极反应影响很小,高铅浓度、高NaOH浓度、高温都有利于铅电积反应。在电积实验中,优化了铅电积的工艺条件为:Pb浓度不低于5g/L,电解温度40℃,电流密度200A/m2,H3P04添加量1.5ml/L。在此条件下,平均铅电流效率>94%,粗Pb纯度>98%,单位能耗为958kWh/t Pb。经五次综合循环实验,EDTA损失量不超过13%。通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碱性EDTA配合浸出—电积法来处理次氧化锌烟灰具有流程简单、效率高、选择性强等特点。
二、铅电解液铅离子贫化及解决措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电解液铅离子贫化及解决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锌电积用碳纳米管增强铅基复合阳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冶炼概述 |
1.1.1 锌的性质及应用 |
1.1.2 锌冶炼工艺 |
1.2 锌电积阳极研究概述 |
1.2.1 铅基阳极 |
1.2.2 非铅基阳极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及装置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低氧化度铅粉及铅粉阳极的制备 |
2.2.2 CNTs/Pb复合阳极制备 |
2.3 分析检测 |
2.3.1 铅粉氧化度的测定 |
2.3.2 电子探针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粒度检测 |
2.3.5 电催化性能检测 |
第三章 低氧化度铅粉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 水溶液电解沉积铅粉的基本原理 |
3.2 pH值对铅粉的影响 |
3.2.1 pH值对铅粉电流效率的影响 |
3.2.2 pH对铅粉粒度的影响 |
3.2.3 pH值对铅粉氧化度的影响 |
3.2.4 pH值对铅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3.2.5 pH值对铅粉表面形貌的影响 |
3.3 电流密度对铅粉的影响 |
3.3.1 电流密度对铅粉电流效率的影响 |
3.3.2 电流密度对铅粉粒度的影响 |
3.3.3 电流密度对铅粉氧化度的影响 |
3.3.4 电流密度对铅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3.4 明胶浓度对铅粉的影响 |
3.4.1 明胶浓度对铅粉电流效率及粒度的影响 |
3.4.2 明胶浓度对铅粉氧化度的影响 |
3.4.3 明胶浓度对铅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3.5 乙酸铅浓度对铅粉的影响 |
3.5.1 乙酸铅浓度对铅粉电流效率的影响 |
3.5.2 乙酸铅浓度对铅粉粒度的影响 |
3.5.3 乙酸铅浓度对铅粉氧化度的影响 |
3.5.4 乙酸铅浓度对铅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3.6 超声波功率对铅粉的影响 |
3.6.1 超声波功率对铅粉电流效率的影响 |
3.6.2 超声波功率对铅粉粒度的影响 |
3.6.3 超声波功率对铅粉氧化度的影响 |
3.6.4 超声功率对铅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3.7 铅粉的形核过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NTs/Pb复合阳极的工艺优化及性能测试 |
4.1 复合电沉积制粉原理 |
4.1.1 复合电沉积机理 |
4.1.2 复合电沉积模型 |
4.1.3 复合粉体成粉条件 |
4.2 碳纳米管预处理方式对CNTs/Pb复合粉体及阳极的影响 |
4.2.1 碳纳米管处理方式对CNTs/Pb复合粉体电流效率的影响 |
4.2.2 碳纳米管预处理方式对CNTs/Pb复合粉体粒度的影响 |
4.2.3 碳纳米管预处理方式对CNTs/Pb复合粉体氧化度的影响 |
4.2.4 碳纳米管预处理方式对CNTs/Pb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影响 |
4.3 CNTs浓度对复合粉体及其阳极的影响 |
4.3.1 CNTs/Pb复合粉体实际碳含量 |
4.3.2 碳纳米管浓度对复合粉体电流效率的影响 |
4.3.3 碳纳米管浓度对复合粉体粒度的影响 |
4.3.4 碳纳米管浓度对粉体氧化度的影响 |
4.3.5 碳纳米管浓度对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 添加剂对复合粉体及其阳极的影响 |
4.4.1 添加剂对复合粉体电流效率的影响 |
4.4.2 添加剂对复合粉体粒度的影响 |
4.4.3 添加剂对复合粉体氧化度的影响 |
4.4.4 添加剂种类对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4.5 电解液体系对复合粉体及其阳极的影响 |
4.5.1 电解液体系对复合粉体电流效率的影响 |
4.5.2 电解液体系对复合粉体粒度的影响 |
4.5.3 电解液体系对复合粉体氧化度的影响 |
4.5.4 电解液种类对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4.6 成形压强对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4.6.1 循环伏安特性 |
4.6.2 阳极极化特性 |
4.6.3 恒电流极化特性 |
4.7 烧结气氛对复合阳极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4.7.1 循环伏安特性 |
4.7.2 阳极极化特性 |
4.7.3 恒电流极化特性 |
4.8 电极耐蚀性的研究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2)NaOH浸出-电解体系从废铅膏中回收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与组成 |
1.1.2 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危害 |
1.1.3 回收废旧铅蓄电池的意义 |
1.2 废铅膏的回收现状 |
1.2.1 火法冶炼 |
1.2.2 湿-火联用法 |
1.2.3 湿法冶炼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来源和经费支持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废铅膏的预处理及检测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主要成分分析 |
2.2.2 成分含量分析 |
2.2.3 总铅及杂质检测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NaOH浸出废铅膏中的铅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浸出时间对铅浸出的影响 |
3.2.2 浸出温度对铅浸出的影响 |
3.2.3 NaOH浓度对铅浸出的影响 |
3.2.4 固液比对铅浸出的影响 |
3.2.5 浸出条件优化研究 |
3.2.6 浸出后剩余固体分析 |
3.2.7 铅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解回收铅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电流密度对电解回收铅的影响 |
4.2.2 温度对电解回收铅的影响 |
4.2.3 添加剂对电解回收铅的影响 |
4.2.4 氨基磺酸铵对电解回收铅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
(3)铅渣湿法处理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及试剂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双氧水添加量的影响 |
2.2 氟硅酸添加量的影响 |
2.3 搅拌速度的影响 |
2.4 搅拌时间的影响 |
2.5 优化条件试验 |
3 结论 |
(4)基于铝基板栅铅酸电池的制备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酸电池概述 |
1.2.1 铅酸电池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1.2.2 铅酸电池的结构 |
1.2.3 铅酸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4 铅酸电池的基本问题 |
1.2.5 新结构的铅酸电池 |
1.2.5.1 超级电池 |
1.2.5.2 卷绕式阀控密封铅蓄电池 |
1.2.5.3 双极性铅酸蓄电池 |
1.2.5.4 管式胶体蓄电池 |
1.3 铅酸电池添加剂的发展现状 |
1.3.1 正极添加剂 |
1.3.2 负极添加剂 |
1.3.3 电解液添加剂 |
1.4 铅酸电池极板制备方法 |
1.4.1 纳米材料技术 |
1.4.2 泡沫铅技术 |
1.4.3 铅碳电池技术 |
1.4.4 浸镀技术 |
1.4.5 其他改良铅酸电池极板技术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2 实验试剂和实验装置 |
2.1 主要实验药品 |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中所用到的测试手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2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2.3.3 能谱仪分析(EDS) |
2.3.4 金相分析 |
2.3.5 结合强度测试 |
2.3.6 金相显微镜测厚法 |
2.3.7 硬度测试 |
2.3.8 耐腐蚀性能测试 |
2.4 电池板栅结构设计 |
2.5 电镀实验 |
2.6 镀液的循环伏安测试 |
3 Al-Pb试件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2.1 镀层制备 |
3.2.2 电镀铅实验中阳极的制备及预处理 |
3.2.3 电镀铅阴极的制备及预处理 |
3.2.4 电镀铅阴极的制备及处理 |
3.2.5 铅锡合金电镀液的配制 |
3.2.5.1 氨磺酸电镀液配方 |
3.2.5.2 氟硼酸盐电镀液的配方 |
3.3 电镀实验方案 |
4 铝合金镀层性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实验对象制备及结果讨论 |
4.2.1 镀层表观形貌 |
4.2.2 镀层的XRD和EDS |
4.2.3 镀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
4.2.4 镀层的厚度测试 |
4.2.5 添加剂对镀液体系中镀层的影响 |
4.2.5.1 间苯二酚对氨基磺酸镀液体系镀层质量的影响 |
4.2.5.2 联苯三酚对氨基磺酸镀液体系镀层质量的影响 |
4.2.5.3 明胶对氟硼酸镀液体系镀层质量的影响 |
4.2.5.4 间苯二酚对氟硼酸镀液体系镀层质量的影响 |
4.2.6 镀层耐腐蚀性能测试 |
4.2.7 镀层的硬度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铅酸电池板栅的制作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循环伏安曲线 |
5.3 铝合金板栅的镀铅过程 |
5.4 电池的组装 |
5.5 本章小结 |
6 三种板栅组装的铅酸电池性能测试 |
6.1 引言 |
6.2 充放电循环测试 |
6.2.1 充电性能测试 |
6.2.2 放电性能测试 |
6.2.3 充放电循环寿命测试 |
6.3 铅酸电池相关指标 |
6.4 测试结果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5)浅谈降低大极板铅电解液中铅离子浓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Pb2+浓度升高对电解的影响 |
1.1 对电耗的影响 |
1.2 对电流效率的影响 |
1.3 对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1.4 对其他工艺控制条件的影响 |
2 导致Pb2+浓度升高的原因分析 |
2.1 阳极主品位 |
2.2 电解周期、电流密度 |
2.3 阳极泥洗液含铅量 |
2.4 电流效率 |
2.5 操作方法 |
3 降低Pb2+浓度的途径 |
3.1 适当提高电解液流量 |
3.2 提高电解液中硅氟酸浓度 |
3.3 提高电解液的温度 |
3.4 提高电流密度 |
3.5 采用阳极二次电解 |
3.6 硫酸脱铅 |
3.7 更换部分电解液 |
3.8 不溶阳极脱铅 |
4 结语 |
(6)乙酰胺—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1.2.1 铅的物化性质 |
1.2.2 铅的主要化合物的性质 |
1.2.3 铅及其主要化合物的用途 |
1.3 铅的冶炼工艺概述 |
1.3.1 粗铅的火法精炼 |
1.3.2 粗铅的电解精炼 |
1.3.3 脆硫铅锑矿生产铅锑合金工艺 |
1.3.4 铅锑合金分离工艺现状 |
1.4 低共熔溶剂型离子液体及其在电沉积方面的应用 |
1.4.1 低共熔溶剂的概述 |
1.4.2 低共熔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1.4.3 低共熔溶剂在金属电沉积方面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低共熔溶剂及硫氰酸铅的合成 |
2.2.2 低共熔溶剂物化性质的测定 |
2.2.3 电化学测试 |
2.2.4 电解分离铅锑合金 |
2.2.5 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效果分析 |
第三章 低共熔溶剂的物化性质和电解液的选定 |
3.1 低共熔溶剂的物化性质 |
3.1.1 熔点 |
3.1.2 电导率 |
3.1.3 黏度 |
3.1.4 密度 |
3.1.5 热稳定性 |
3.2 电解液体系的选定 |
3.2.1 低共熔溶剂的选择 |
3.2.2 铅盐的选择 |
3.2.3 导电盐(添加剂)的选择 |
3.3 电解液体系的物化性质 |
3.3.1 Pb(SCN)_2的溶解度 |
3.3.2 电导率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铅锑合金的电解分离 |
4.1 电流密度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2 电解液温度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3 KSCN浓度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4 Pb(SCN)_2浓度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5 搅拌速度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6 阳极中锑含量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7 电解时间对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影响 |
4.8 阴极铅粉的物相分析和表征 |
4.9 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优势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铅、锑及其合金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
5.1 低共熔溶剂的电化学窗口 |
5.2 铅阳极电化学溶解的离子价态 |
5.3 循环伏安曲线 |
5.3.1 DES的循环伏安曲线 |
5.3.2 扫速对DES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5.3.3 温度对DES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5.3.4 硅氟酸铅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
5.3.5 扫速对硅氟酸铅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
5.4 铅、锑阳极的电化学行为 |
5.4.1 DES中铅阳极的溶解过程 |
5.4.2 DES中铅、锑的阳极极化曲线 |
5.4.3 硅氟酸铅水溶液中铅、锑的阳极极化曲线 |
5.4.4 DES中温度对铅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5.4.5 DES中阳极的锑含量对阳极极化曲线的影响 |
5.5 DES中铅(Ⅱ)、锑(Ⅲ)的阴极极化曲线 |
5.6 DES中铅粉在阴极上的形核机理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录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会议 |
(7)水口山高铋粗铅电解精炼的改进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铋在粗铅精炼过程中的行为 |
1.1火法初步精炼 |
1.2铋在粗铅电解精炼过程中的行为 |
1.3析出铅熔化铸锭 |
2高铋粗铅电解精炼存在的问题 |
2.1粗铅的来源及主要成分 |
2.2高铋粗铅主品位较低,电解液铅离子浓度极易贫化 |
2.3阳极泥层增厚槽电压升高,杂质金属易于溶解和析出 |
2. 4阳极泥洗水含铋高导致电解液含铋过高影响析出铅铋含量 |
3高铋粗铅电解精炼的改进 |
3.1合理搭配粗铅入锅,控制阳极铅杂质含量 |
3.2控制合适的电流密度 |
3.3对阳极泥洗水进行铅铋置换 |
3.4严格控制电解液中铅离子及游离酸浓度 |
3.5加强残极洗刷,减少阳极泥夹带 |
3.6电铅铸型碱性精炼析出铅合理搭配,确保铅锭合格 |
3.7实施效果 |
4结论 |
(8)铝基铅合金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电积阳极的研究现状 |
1.1.1 变质元素对铅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 |
1.1.2 新型复合锌电积阳极 |
1.2 铜电积阳极的研究现状 |
1.2.1 变质元素对铅合金阳极性能的影响 |
1.2.2 新型铜电积复合阳极 |
1.3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合金电镀 |
2.2 铝基体上沉积Pb-Ag和Pb-Ag-Co的机理 |
2.3 复合沉积原理 |
2.4 试验与研究方法 |
2.4.1 试验材料 |
2.4.2 阳极制备 |
2.5 电化学测量方法 |
2.5.1 塔菲尔曲线 |
2.5.2 循环伏安曲线 |
2.5.3 电化学交流阻抗图谱) |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5.5 X-ray衍射分析 |
2.5.6 镀层厚度的计算 |
2.5.7 腐蚀速率测试 |
2.5.8 阳极膜导电能力 |
第三章 工艺参数对Al/Pb复合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 过渡层对Al/Pb复合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1 Al/Pb复合阳极的制备 |
3.1.2 Al/Pb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
3.2 镀Pb温度对Al/Pb复合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2.1 Al/Pb复合阳极的制备 |
3.2.2 Al/Pb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
3.3 镀Pb电流密度对Al/Pb复合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1 Al/Pb复合阳极的制备 |
3.3.2 Al/Pb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l/Pb-Ag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4.1 Al/Pb-Ag和Al/Pb-Ag-Co复合阳极的制备 |
4.1.1 阴极极化曲线和电流-时间曲线 |
4.1.2 时间电流曲线 |
4.1.3 电解液中Ag+离子的含量对Pb-Ag复合镀层中Ag含量的影响 |
4.2 电化学性能 |
4.3 物相分析 |
4.4 表面形貌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l/Pb-Sn复合阳极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5.1 Al/Pb-Sn阳极的制备 |
5.2 电化学性能 |
5.3 表面形貌 |
5.5 物相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l/Pb-Co_3O_4和Al/Pb-WC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6.1 Al/Pb-Co_3O_4和Al/Pb-WC复合阳极的制备 |
6.2 电化学性能 |
6.3 物相分析 |
6.4 表面形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Al/Pb-Sn-WC铜电积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7.1 Al/Pb-Sn-WC复合阳极的制备 |
7.2 电化学性能 |
7.3 表面形貌 |
7.4 物相分析 |
7.5 腐蚀速率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9)废弃液晶显示器中铟的回收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废弃液晶显示器的产生现状 |
1.1.2 废弃液晶显示器的环境危害 |
1.1.3 管理法律及条例 |
1.2 液晶显示器的构造组成 |
1.2.1 液晶 |
1.2.2 ITO 玻璃 |
1.2.3 偏光膜 |
1.3 废弃液晶显示面板的回收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铟资源特性分析及分布现状 |
1.3.2 铟的回收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玻璃的回收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4 有机物的回收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流程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试剂 |
2.2 废弃液晶显示器处理的原则流程 |
2.3 小型仪器设备 |
第三章 ITO 玻璃模组和偏光膜的热解处理技术及动力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固定床热解实验 |
3.2.2 分析测试仪器与检测方法 |
3.3 ITO 玻璃模组的热重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 ITO 玻璃模组的固定床热解实验结果及讨论 |
3.4.1 热解终温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3.4.2 颗粒大小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3.4.3 热解产物成分及性质分析 |
3.5 ITO 玻璃模组热解的表观动力学研究 |
3.5.1 最概然机理函数的确定 |
3.5.2 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3.5.3 数值拟合 |
3.6 偏光膜的热重实验结果及讨论 |
3.7 偏光膜的固定床热解实验结果及讨论 |
3.7.1 热解终温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 |
3.7.2 热解产物成分及性质分析 |
3.8 偏光膜的表观动力学研究 |
3.8.1 最概然机理函数的确定 |
3.8.2 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3.8.3 数值拟合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TO 玻璃酸浸提铟的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酸浸提铟实验方法 |
4.2.2 铟元素的检测方法 |
4.3 酸浸提铟的浸出原理及热力学分析 |
4.4 酸浸提铟的影响因素研究实验 |
4.4.1 ITO 玻璃粉末中铟的含量分析 |
4.4.2 酸浸温度的影响 |
4.4.3 酸浸时间的影响 |
4.4.4 酸浓度的影响 |
4.4.5 酸种类的影响 |
4.4.6 液固比的影响 |
4.5 酸浸提铟最佳条件的响应曲面法分析 |
4.6 酸浸提铟的动力学机理 |
4.7 酸浸提铟工艺的研究 |
4.7.1 多次酸浸提铟 |
4.7.2 逆流酸浸提铟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铟浸得液的净化浓缩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NaOH 和 Na5P3O10沉淀实验方法 |
5.2.3 萃取实验方法 |
5.3 含铟浸得液的 NaOH 沉淀研究 |
5.4 含铟浸得液的 Na5P3O10沉淀研究 |
5.5 含铟浸得液的萃取实验研究 |
5.5.1 萃取机理 |
5.5.2 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
5.5.3 浸得液酸浓度的影响 |
5.5.4 萃取时间的影响 |
5.5.5 相比的影响 |
5.6 含铟浸得液的反萃实验研究 |
5.6.1 反萃机理 |
5.6.2 反萃剂浓度的影响 |
5.6.3 反萃时间的影响 |
5.6.4 相比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铟的资源化利用——欠电位沉积 In 修饰 Pt 电极催化氧化甲醇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纯 Pt 电极预处理 |
6.2.3 欠电位沉积实验与电化学测试 |
6.3 欠电位沉积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循环伏安分析 |
6.3.2 不同电位下欠电位沉积的比较 |
6.3.3 不同沉积时间对欠电位沉积的影响 |
6.3.4 沉积电量分析 |
6.3.5 计时电流分析 |
6.3.6 溶出曲线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10)碱性Na2EDTA配合浸出—电积法从次氧化锌烟灰中回收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铅的性质 |
1.1.2 铅的用途 |
1.1.3 铅污染及控制 |
1.1.4 铅的资源 |
1.2 铅冶金评述 |
1.2.1 火法炼铅技术 |
1.2.2 湿法炼铅技术 |
1.3 次氧化锌烟灰的来源及危害 |
1.3.1 次氧化锌的来源和化学组成 |
1.3.2 次氧化锌烟灰的危害 |
1.4 从次氧化锌烟灰中回收铅 |
1.4.1 转化法 |
1.4.2 氯盐介质浸出法 |
1.4.3 碱溶液浸出法 |
1.4.4 电沉积法提铅 |
1.5 EDTA处理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 |
1.5.1 EDTA简介 |
1.5.2 国内外利用EDTA处理污染土壤的现状 |
1.5.3 利用EDTA作为螯合剂的优势以及现存问题 |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合EDTA浸出—电积法回收铅的理论基础 |
2.1 热力学基础理论 |
2.2 浸出热力学模型的构建 |
2.2.1 Pb(Ⅱ)-Zn(Ⅱ)-EDTA~(4-)-OH~--H_2O体系的物种及热力学数据 |
2.2.2 热力学平衡方程 |
2.3 浸出热力学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
2.3.1 Zn(Ⅱ)-EDTA~(4-)-OH~--H_2O体系 |
2.3.2 Pb(Ⅱ)-EDTA~(4-)-OH~--H_2O体系 |
2.3.3 Pb(Ⅱ)-Zn(Ⅱ)-EDTA~(4-)-OH~--H_2O体系 |
2.4 电积实验过程的理论基础 |
2.5 循环实验过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实验原料、流程及方法 |
3.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3.1.1 实验原料 |
3.1.2 辅助物料与试剂 |
3.2 实验流程 |
3.3 实验方法及设备 |
3.3.1 碱性浸出内容与步骤 |
3.3.2 电化学行为研究及测试方法 |
3.3.3 铅电积实验内容与步骤 |
3.3.4 实验中所用的实验仪器 |
3.4 分析与检测方法 |
3.4.1 化学分析 |
3.4.2 样品液检测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次氧化锌烟灰的碱性浸出实验 |
4.1.1 碱性浸出单因素条件实验 |
4.1.2 综合浸出实验 |
4.2 碱性EDTA体系中电积铅过程机理研究 |
4.2.1 碱性EDTA溶液中电积铅阳极过程研究 |
4.2.2 铅在阴极上的析出过程研究 |
4.2.3 碱性EDTA溶液中电积铅阴极过程控制步骤的确定 |
4.2.4 电化学实验小结 |
4.3 含铅浸出液的电积实验 |
4.3.1 电积条件实验 |
4.4 综合循环试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实验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铅电解液铅离子贫化及解决措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锌电积用碳纳米管增强铅基复合阳极的研究[D]. 顾昱.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8)
- [2]NaOH浸出-电解体系从废铅膏中回收铅的研究[D]. 颜游子. 广西大学, 2018(12)
- [3]铅渣湿法处理新工艺研究[J]. 黄前军,刘可人,蒋朝金,蒋兆慧,张剑锋,彭冠毅,谢兆凤. 矿冶工程, 2018(01)
- [4]基于铝基板栅铅酸电池的制备及研究[D]. 刘永飞.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5]浅谈降低大极板铅电解液中铅离子浓度的方法[J]. 张永平,张安福,陈科彤,张薇. 云南冶金, 2016(03)
- [6]乙酰胺—乙二醇低共熔溶剂中电解分离铅锑合金的研究[D]. 张贤杰.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7]水口山高铋粗铅电解精炼的改进与实践[J]. 袁培新. 有色金属工程, 2015(05)
- [8]铝基铅合金复合阳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永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9]废弃液晶显示器中铟的回收工艺及关键技术研究[D]. 王辛影. 天津大学, 2014(05)
- [10]碱性Na2EDTA配合浸出—电积法从次氧化锌烟灰中回收铅[D]. 刘青.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