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猪胴体品质肉质特性及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泳[1](2021)在《柯乐猪生长发育和胴体肉质变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柯乐猪是生长在贵州省西北部高寒山区的一种特的有放牧型猪种,属于乌金猪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本研究针对柯乐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指标开展研究,通过对柯乐猪的生长曲线进行拟合,提出柯乐猪饲养阶段划分;根据目前柯乐猪猪肉市场定位和当前为满足柯乐猪肉质要求而存在的销售屠宰体重范围,对柯乐猪100-110kg、110-120kg和120-130kg三个屠宰体重范围的屠宰、胴体和肌肉品质进行比较,探索柯乐猪的最优屠宰体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非线性拟合模型分析柯乐猪的生长曲线发现,柯乐猪体重最优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nffy模型,模型表达式:Wt=173.575(1-0.843e-0.006t)3;体高和体长最优生长模型均为Logistic模型,模型表达分别为Ht=60.598/(1+3.174e-0.013t)和Lt=125.088/(1+4.239e-0.015t);胸围最优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模型表达式:Ct=145.232e-1.893*exp(-0.007t);通过对生长发育拟合曲线、拐点日龄、拐点体重进一步分析,可将柯乐猪划分为4个饲养阶段:0到90日龄为慢生长期,90到210日龄为快生长期,210日龄到300日龄为减速生长期,300日龄后为平台期,为柯乐猪阶段饲养提供了依据。(2)运用线性模型、二次项模型、立方模型、指数模型、乘幂模型对柯乐猪体重与体长、体高、胸围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W=0.0069L2+0.1408L-6.2896或W=-3E-06L3+0.0074L2+0.113L-5.8499,体高估算体重的公式:W=0.0008H3-0.0391H2+2.0933H-24.592,胸围估算体重的公式:W=-6E-05C3+0.0176C2-0.2881C-0.8532,为柯乐猪群体体重估算提供参考。(3)通过相关分析显示,柯乐猪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及胴体指标、肉品质指标中,部分指标间存在显着水平的相关性,为柯乐猪选育中减少选择指标提供了参考。(4)通过体重变化、屠宰、胴体和肌肉品质检测结果表明,柯乐猪100-110kg、110-120kg、120-130kg体重段中,柯乐猪理想的适宜屠宰体重为100-110kg。
何雨潼[2](2021)在《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坝藏猪是我国高原藏猪中的一个类型,本文对阿坝藏猪的部分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阿坝藏猪提纯复壮及科学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对阿坝藏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能、屠宰等性能及肉质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研究。(1)生长发育方面:在阿坝藏猪主产区随机抽测388头藏猪(其中公猪116头,母猪272头),分别在2、4、6、8、10、12、14、16、18月龄进行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测定。对阿坝藏猪体重生长进行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三种模型拟合,并对体重累积生长及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坝藏猪生长发育规律均符合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模型,但存在不同性别间所适用的模型不同。公猪生长发育更符合von Bertalnffy生长模型(R2=0.9914),其生长拐点为6.77月龄,拐点体重15.38 kg;母猪生长发育更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R2=0.9928),生长拐点为8.35月龄,拐点体重24.06 kg;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藏公猪生长拐点月龄早于藏母猪。除6月龄和8月龄外,公猪的体重均低于母猪。阿坝藏公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65),公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5449x0.3307,胸围估算的体重公式为y=20.9619x0.3258;母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79),阿坝藏母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33.5535+0.987x;胸围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9716x0.3052。(2)肥育性能方面:选取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月龄断奶阿坝藏猪12头(其中公猪6头,母猪6头)并去势,按当地传统的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肥育性能测定。即半舍饲饲养6个月(补食为主),再放牧6个月(放牧为主),最后半舍饲3个月(补食为主)直到出栏。结果表明:日增重在肥育的15-18月龄为最高184.25 g,极显着高于其它各阶段(P<0.01),其次为6-9月龄和12-15月龄(P<0.01)分别为111.81 g和110.66 g;料重比以12-15月龄最低为1.11极显着低于15-18月龄、6-9月龄、3-6月龄、9-12月龄;阿坝藏猪全程料重比为2.06:1,普遍低于其它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阿坝藏猪通过传统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育肥具有低料重比,高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成本优势,15月龄左右完成肥育屠宰可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胴体品质。(3)屠宰性能方面:随机选取育肥至18月龄的6头阿坝藏猪,进行屠宰和相关屠宰指标测定。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引入品种猪屠宰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胴体长为58.075±0.21cm,屠宰率64.97±0.51%,腿臀比28.64±0.55%,瘦肉率40.05±1.12%。阿坝藏猪眼肌面积19.182±0.32 cm2均高于合作藏猪、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放牧+补饲组),有一定的产肉潜能,但不占优势;胴体长为58.075±0.21cm较西藏藏猪(CG)、合作猪长;背膘厚3.34±0.23cm较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要薄,高于外国猪种。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引入外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指数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心脏指数0.36%,肝脏指数1.25%,脾指数0.15%,肺指数1.04%,肾脏指数0.28%,胃指数1.09%,大肠指数3.66%,小肠指数1.04%,阿坝藏猪大肠指数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具有耐粗饲性特点。(4)肉质品质方面:选用结束肥育、屠宰的5头阿坝藏猪背最长肌部分进行肉质品质测定。结果表明:L*值为43.56、a*值为17.52、b*值为3.6,L*值均低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未出现PSE肉;a*值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猪肉肉色偏红,b*值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阿坝藏猪肉质耐贮存,且p H24下降幅度小,滴水损失(1.78%)和剪切力(3.76kg)低于部分地方品种猪,熟肉率(69.58%)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阿坝藏猪猪肉营养丰富,猪肉营养成分中除水分(64.73%)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外,粗蛋白(23.89%)﹑肌内脂肪(8.94%)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阿坝藏猪猪肉中8种氨基酸含量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且鲜味氨基酸含量占主要,阿坝藏猪猪肉具鲜美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高,值得推广。
徐东东[3](2020)在《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枣庄黑盖猪2019年4月28日通过国家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鉴定,关于枣庄黑盖猪种质遗传资源特性的研究和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枣庄黑盖猪的种质特性,研究不同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血液生化指标、肌肉常规化学成分、肌肉抗氧化性能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枣庄黑盖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及屠宰性能、肉质性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程度。本研究选择同一批次、体重30kg左右、生长发育良好及健康的枣庄黑盖猪去势公猪90头作为试验猪,在同一营养水平和条件下进行育肥试验,试验猪平均体重分别达到95kg、105kg、115kg时,每个体重组随机选择合乎体重要求的试验猪10头,分批进行屠宰测定。测定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屠宰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尿素(UREA)含量105kg体重组与115kg体重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95kg体重组差异显着(P<0.05)。尿素(UREA)含量115kg体重组与95kg体重组差异不显着(P>0.05)。AST(谷草转氨酶)含量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16.64%、36.9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不同屠宰体重屠宰性能的比较:95115kg阶段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显着提高(P<0.05);皮厚95kg体重组与115kg体重组差异显着(P<0.05),有升高的趋势;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05kg体重组的三点平均背膘厚显着高于95kg体重组(P<0.05),低于115kg体重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眼肌面积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16.09%(P<0.05)、19.00%(P<0.05);瘦肉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9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115kg体重组高9.94%(P<0.05)、12.14%(P<0.05);屠宰率、胴体直长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的比较:115kg体重组的pH1显着高于95kg体重组(P<0.05),高于105kg体重组(P>0.05);其他肉质性状差异均不显着(P>0.05);失水率、拿破率有升高的趋势;滴水损失、烹饪损失和嫩度有降低的趋势。4.不同屠宰体重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比较:干物质、粗蛋白、粗灰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肌内脂肪有升高的趋势,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4.20%、16.31%。5.不同屠宰体重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比较: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随屠宰体重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差异不显着(P>0.05)。6.不同屠宰体重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含量的比较:肌苷酸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105kg体重组高于115kg体重组(P>0.05);三个体重组的总胶原蛋白含量和胆固醇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7.不同屠宰体重氨基酸含量的比较: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缬氨酸(Val)、异亮氨酸(Lle)、脯氨酸(Pro)、苏氨酸(Yhr)和苯丙氨酸(Phe)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高于105kg体重组(P>0.05)。115kg体重组和105kg体重组氨酸(His)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低于95kg体重组(P<0.05)。鲜味氨基酸(DAA)含量95kg体重组比105kg体重组、115kg体重组分别高13.78%(P<0.05)、18.67%(P<0.05);必需氨基酸(EAA)和氨基酸总和(TAA)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总体看,氨基酸含量随屠宰体重增加呈降低趋势。8.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部分性状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的相关,如谷丙转氨酶(ALT)与肉色、大理石纹、拿破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烹饪损失呈显着负相关(P<0.05);瘦肉率与血清磷(IP)、滴水损失、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宰前体重呈显着负相关(P<0.05);皮厚与三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烹饪损失呈显着负相关(P<0.05)等。这种相关关系可作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指标的预测,为提前选种选育及性能测定提供了参考。
陈映[4](2019)在《青峪猪生长发育规律和拐点期差异表达基因及最佳肉质性状日龄研究》文中指出青峪猪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区,是湖川山地猪在四川盆周山区的一个类群。青峪猪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好等特点,尤其以富含“雪花肉”而着称。和很多地方猪品种一样,青峪猪一直缺乏有效保护,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基础研究十分有限。为更好的保护这一独特的品种资源,针对青峪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基因表达特性及肉质性状差异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等3种非线性模型对青峪猪的体重和体尺生长规律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相应的生长曲线。并通过残差标准误(RSE)、决定系数(R2)、校正系数R2(adj.R2)、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评估各模型的最优拟合度,确定体重和体尺的最佳数学模型,并计算相应的最大生长速度拐点(MGR)、“慢增期—快增期”拐点(GRI)和“快增期—缓增期”拐点(RSI)等重要生理参数。再建立混合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体重和体尺的基本生长发育规律。选取3个拐点(MGR,GRI和RSI)肌肉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3个拐点的基因表达差异,从而研究青峪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特性。最后,结合不同生长阶段肉质差异对比,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分的方法,确定了青峪猪获得最佳肉质的屠宰日龄。主要结果如下:1.青峪猪体重的最优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尺(体长、体高、胸围、胸宽、腹围、臀围)最优模型为Logistic模型。其中,青峪猪体重的3个拐点日龄分别为23.82d(GRI)、156.41d(MGR)和288.97d(RSI),拐点体重为3.14kg(GRI)、51.74kg(MGR)和107.03kg(RSI)。2.青峪猪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尺和体重的发育不同步,体尺发育快于体重。体躯长轴、四肢和体宽的发育也不同步,而整个体躯的前后发育是同步的。通过体长指数(LI)发现,早期体高的相对生长强度大于体长,到达70d后体长的相对生长强度大于体高;通过胸围指数(CCI)可以发现,早期胸围的相对发育强度是大于体长和体高;青峪猪臀围发育时间最短,这可能是青峪猪臀围不发达原因之一;在生长发育后期(RSI点以后)其体重的增长和体高显着相关。3.通过分析青峪猪体重的影响因素发现,青峪猪早期的生长发育存在显着的批次效应,故保育前期饲养应该注意环境控制;青峪猪整个出栏周期的生长发育都存在显着的公猪效应,故要注重对高性能公猪的选育。4.青峪猪三个拐点期肌肉组织样品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生长发育早期(GRI拐点),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的增殖、信号传导和动物机体发育等。在生长发育中期(MGR拐点),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的代谢、细胞器化学反应、蛋白质合成等。在生长发育后期(RSI拐点),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对有机物的反应、细胞器的化学反应和脂质代谢等过程。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随着机体的成熟而越发完善。5.青峪猪在生长发育后期(RSI拐点以后)脂肪沉积的能力增加,并且后期以脂肪沉积为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肉质综合评分可知在365日龄青峪猪综合肉质最佳。
柴毛毛,陈永刚,徐子清,杨公社,孙世铎[5](2019)在《太蕨猪和巴蕨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试验选择出生日龄相近、健康、体重约25 kg的太蕨猪(太湖猪×蕨麻猪)和巴蕨猪(巴克夏×蕨麻猪)去势公猪各20头,测定其体尺、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以筛选出适合生产需要的杂交组合。结果表明,在2月龄、4月龄、6月龄巴蕨猪体高和体长指标均显着高于太蕨猪,胸围、腹围、胸深、管围两品种间差异不显着;与太蕨猪相比,巴蕨猪日增重显着提高18.64%,料重比显着降低11.40%,眼肌面积极显着高71.66%,瘦肉率显着高12.68个百分点,剪切力显着降低18.71%;但是太蕨猪肉色优于巴蕨猪。综合比较发现,巴克夏猪与蕨麻猪杂交在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等指标的改良效果均优于太湖猪与蕨麻猪杂交,本试验条件下巴克夏猪与蕨麻猪的杂交组合更适合实际生产需要。
郜兴亮[6](2019)在《新疆引入巴马香猪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新疆呼图壁县巴马香猪养殖场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引入的巴马香猪作为实验动物,旨在通过测定其在新疆干燥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产出的巴马香猪的各项生产性能指标与肉品质,来探讨巴马香猪在新疆的生产性能情况,填补对新疆引入巴马香猪研究的空白,为巴马香猪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数据,也为新疆巴马香猪的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新疆呼图壁县巴马香猪养殖场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引入的巴马香猪的各项生产性能进行了测定,包括其生长性能、繁殖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胴体性状及肌肉品质情况。生长性能测定包括巴马香猪从出生到60日龄体重变化情况;繁殖性能测定包括发情周期、妊娠期、窝产仔数、初生重、断奶重、断奶成活率;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包括60日龄、90日龄巴马香猪血液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肌酐(CRE)、碱性磷酸酶(AKP)含量;胴体性状测定包括6月龄、8月龄、14月龄去势公猪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等指标以及8月龄系水力、肉色、剪切强度、肌肉氨基酸组成、肌苷酸含量等。结果:生长性能测定结果:1日龄、13日龄、30日龄、37日龄、56日龄体重分别为0.542kg、1.505kg、3.230kg、4.091kg、6.320kg;繁殖性能测定结果:发情周期、妊娠期、窝产仔数、初生重、断奶重、断奶成活率分别为19.21d、118.5d、7.94头、0.542kg、4.12kg、97.82%,其结果与广西原种场相比平均产仔数降低2.36头,平均初生个体重增加0.078kg,其余生长性状与繁殖指标无明显变化。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与广西原种场产出的巴马香猪相比,新疆产出的巴马香猪在60日龄时TP含量降低且差异极显着(P<0.01),BUN含量增高且差异极显着(P<0.01);在90日龄时BUN含量升高且差异极显着(P<0.01),LDH活性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其余生化指标无显着变化。屠宰测定结果:6月龄、8月龄、14月龄巴马香猪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分别为38kg、23.9kg、62.89%;43.5kg、30.72kg、70.62%;84.2kg、53.6kg、63.66%。8月龄香猪的瘦肉率、肥肉率、骨率、肉骨比分别为46.56%、29.9%、12.54%、6.1。肉质性状测定结果:6月龄、8月龄、14月龄巴马香猪的系水力、肉色、剪切强度分别为59.28%、72.1、5334.77g;61.45%、66、8702.04g;56.71%、72.5、9641.46g。14月龄巴马香猪总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8.9%、8.56%。6月龄、8月龄、14月龄巴马香猪肌苷酸含量为2.24mg/g、3.81mg/g、2.85mg/g。结论:新疆引入巴马香猪的窝产仔数降低较为明显,其余繁殖性能如结果所示并未产生较大变化,说明其对新疆的环境气候较为适应,且新疆产出的巴马香猪生长性能良好,肉的各种物理性质即剪切力、咀嚼性等较好,且肌肉氨基酸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胴体品质及肌肉品质,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大规模饲养巴马香猪提供基础数据。
崔艺燕,马现永,田志梅,邓盾,刘志昌,容庭,李贞明[7](2018)在《不同屠宰重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分析比较》文中认为为研究肥育猪屠宰重对胴体品质、肉品质的影响,选择100、120、140kg的"杜×长×大"肥育猪进行屠宰试验。结果表明:140kg组胴体重比100、120kg组高(P<0.05);100kg组屠宰率显着高于120、140kg组;140kg组背膘厚、板油重显着高于100、120kg组(P<0.05);140kg组亮度L*45min低于120kg组(P<0.05),黄度b*45min低于100、120kg组(P <0.05),其他肉色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屠宰重的背最长肌眼肌面积、pH、滴水损失、剪切力、大理石纹以及水分、肌内脂肪、粗蛋白质、灰分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随着屠宰重的增加,脯氨酸显着增加(P<0.05),140kg组羟脯氨酸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氨基酸和肌苷酸无显着变化(P>0.05);屠宰重与胴体重、屠宰率存在极显着的三次曲线回归关系(P<0.01),与胴体重、背膘厚、板油重、红度a*48h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屠宰率、b*45min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知,屠宰重对100~140kg杜长大肥育猪肉品质无显着影响,对胴体品质有显着影响。
陈永刚[8](2017)在《蕨麻猪不同杂交组合重要经济性状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蕨麻猪肉质鲜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唯一含有碳酸酐酶的猪种,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蕨麻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养殖成本高,市场受众面积小,因此,为进一步推动蕨麻猪广泛市场化,提高蕨麻猪生产效率,选用国内外优秀猪种,对蕨麻猪进行杂交改良是解决这一生产困境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蕨麻猪为研究对象,用太湖和巴克夏公猪分别与蕨麻猪配种杂交,对两种杂交组合猪(太蕨猪和巴蕨猪)的生长状况、体尺指标、育肥性能、胴体性能和肉质性能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蕨麻猪的杂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为蕨麻猪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太蕨猪和巴蕨猪重要经济性状研究,结果表明:1、哺乳期生长状况对比:巴蕨猪初生重显着高于太蕨猪(P<0.05),巴蕨猪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太蕨猪(P<0.05)。2、体尺指标对比:巴蕨猪体高和体长显着高于太蕨猪(P<0.05)。3、育肥性能对比:巴蕨猪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太蕨猪(P<0.05),太蕨猪料肉比显着高于巴蕨猪(P<0.05),巴蕨猪育肥性能优于太蕨猪。4、胴体性能对比:巴蕨猪胴体瘦肉率和腿臀比例显着高于太蕨猪(P<0.05),巴蕨猪眼肌面积极显着高于太蕨猪(P<0.01)。5、肉质性能对比:(1)太蕨猪肉色显着好于巴蕨猪(P<0.05),巴蕨猪肌肉剪切力显着低于太蕨猪(P<0.05),巴蕨猪肉质更为细嫩。(2)巴蕨猪肉蛋氨酸、组氨酸、必须氨基酸含量显着高于太蕨猪(P<0.05)。(3)太蕨猪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巴蕨猪(P<0.05),巴蕨猪肉保健价值更好。(4)巴蕨猪肌纤维直径显着小于太蕨猪(P<0.05),巴蕨猪肌肉嫩度更好。(5)太蕨猪背最长肌中MyHCⅠ基因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巴蕨猪(P<0.05),巴蕨猪MyHCⅡx基因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太蕨猪(P<0.05),巴蕨猪MyHCⅡb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太蕨猪(P<0.01)。综上所述,巴蕨猪生产性能较好,料肉比相对较低,肉质营养和保健价值较优,食用口感更佳,经济效益高,用巴克夏公猪改良蕨麻猪效果相对较好。
杨忠诚,龚俞,杨茂林,廖乔平,杨昌平,吴宇萍,盘道兴,刘若余[9](2016)在《不同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胴体性状、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文中指出为研究不同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胴体性状、肉品质、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影响,本研究选取60、70、80、90、100、110kg各6头江口萝卜猪测定了其不同体重阶段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其胴体性状、肉品质及肌肉营养成分随体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江口萝卜猪在体重达80kg之前,其屠宰率、眼肌面积随体重的增加增长较快,氨基酸的含量增加明显,80kg时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种类,其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江口萝卜猪在体重达90kg之后脂肪过多沉积,各体重组赖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差异(P<0.05;P<0.01)。总体上看,江口萝卜猪在体重达80kg左右时其胴体性状及肉质性能较好,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具有理想的氨基酸和脂肪酸构成,尤其是必需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构成比例适宜。因此,综合各项测定指标江口萝卜猪在体重达80kg左右屠宰较优。
李婉华[10](2016)在《太蕨与大蕨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比较的研究》文中指出蕨麻猪作为体型较短小的高原型猪种,分布于甘肃南部草原牧区,早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保护品种”。以其品种纯正、皮薄、肉质鲜嫩多汁而着名。随着外来品种的引入与杂交,蕨麻猪的基因和基因型被逐渐杂化。现存纯种不多,据统计,目前仅存6万头左右。相比于太湖猪、大白猪一直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青睐,具有种群数目大、种质性能优等特点,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猪种,本文以蕨麻猪为母本,太湖猪、大白猪为父本的二元杂交猪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并比较太蕨猪、大蕨猪的胴体性能与肉质性状,结果表明:1、大蕨猪的屠宰率为74.43±1.13%、胴体瘦肉率为52.88±3.39%,胴体长为75.66±1.52cm,均显着高于太蕨猪,表明大蕨猪的胴体性能优于太蕨猪;2、太蕨猪的大理石纹为3.10±0.65分、肌内脂肪含量为3.51±0.01%、总氨基酸含量为21.88±0.61%、必需氨基酸含量为8.73±0.26%,鲜味味氨基酸含量为7.38±0.17%,均高于大蕨猪,表明太蕨猪肉的嫩度、风味、营养价值均优于大蕨猪。3、太蕨猪肉中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的基因MC4R、ADPLA及SCD的表达量高于大蕨猪,脂肪酸相关的基因ADRB3、PPARα差异不显着。这与太蕨猪肌内脂肪含量高于大蕨猪的结果一致。表明太蕨猪的肉质多汁性较好。综上所述,大蕨猪的胴体性能明显优于太蕨猪,而肉品质不及太蕨猪。
二、合作猪胴体品质肉质特性及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作猪胴体品质肉质特性及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柯乐猪生长发育和胴体肉质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猪种资源概况 |
1.1.1 地方猪种及其特性 |
1.1.2 国外引入品种 |
1.1.3 培育品种 |
1.1.4 引入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
1.2 柯乐猪概述 |
1.2.1 柯乐猪的品种资源及研究现状 |
1.2.2 体型外貌 |
1.2.3 生产性能 |
1.3 生长曲线拟合 |
1.3.1 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研究现状 |
1.3.2 生长曲线模型 |
1.3.3 生长曲线模型在养猪上的应用 |
1.4 猪的胴体肉质概述 |
1.4.1 畜禽胴体肉质变化规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4.2 猪的胴体质量 |
1.4.3 猪的胴体肉质性状及影响因素 |
1.4.5 肉质相关指标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柯乐猪生产性能测定及其评价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1.3 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
2.1.4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柯乐猪不同日龄的生长发育测定 |
2.2.2 柯乐猪不同日龄的生长发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2.3 柯乐猪不同日龄体重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2.2.4 柯乐猪不同日龄体高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2.2.5 柯乐猪不同日龄体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2.2.6 柯乐猪不同日龄胸围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2.2.7 柯乐猪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
2.2.8 柯乐猪屠宰及胴体性状指标测定分析 |
2.2.9 柯乐猪肉质性状指标测定分析 |
2.2.10 柯乐猪肌肉脂肪酸测定分析 |
2.2.11 柯乐猪肌肉氨基酸测定分析 |
2.2.12 柯乐猪屠宰及胴体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2.2.13 柯乐猪肉质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2.2.14 柯乐猪肌肉不同氨基酸间的相关性分析 |
2.2.15 柯乐猪肌肉不同脂肪酸间的相关性分 |
2.3 讨论 |
2.3.1 柯乐猪的生长拟合模型及生长规律 |
2.3.2 柯乐猪不同屠宰体重胴体肉质性状的研究 |
第三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 |
1.1 国内外猪种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猪种资源的现状 |
1.1.2 国内猪种资源的现状 |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对我国猪种产生的影响 |
1.2.1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
1.2.2 国外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
1.3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概况 |
1.3.1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
1.3.2 我国藏猪的现状与特点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研究地基本概况 |
3.1 产区自然条件 |
3.2 生态环境条件 |
3.3 社会经济条件 |
4.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及模型的拟合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体重 |
4.2.2 体重与体尺 |
4.3 讨论 |
4.3.1 阿坝藏猪生长模型的拟合 |
4.3.2 阿坝藏猪的生长规律 |
4.3.3 体重与体尺各指标相关系数 |
4.3.4 阿坝藏猪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阿坝藏猪(放牧+半舍饲)肥育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5.1.2 肥育生长性能测定及指标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育肥期日增重 |
5.2.2 育肥期料肉比 |
5.3 讨论 |
5.3.1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日增重比较 |
5.3.2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料重比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阿坝藏猪屠宰性能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屠宰测定依据 |
6.1.2 主要测定指标及标准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屠宰指标比较 |
6.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猪种和国外品种猪的内脏器官指数比较 |
6.3 讨论 |
6.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屠宰性状分析 |
6.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阿坝藏猪肉质品质测定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测定动物 |
7.1.2 试验仪器 |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7.1.4 数据处理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肉色比较 |
7.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质理化指标比较 |
7.2.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商品猪肉质营养成分比较 |
7.2.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
7.3 讨论 |
7.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肉色比较 |
7.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常规肉质性状比较 |
7.3.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营养含量比较 |
7.3.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猪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描述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世界猪种资源简介 |
1.2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 |
1.2.1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分类 |
1.2.2 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
1.2.2.1 繁殖性能强 |
1.2.2.2 抗逆性强 |
1.2.2.3 优良的肉质性能 |
1.3 肉质性状的研究概况 |
1.3.1 肉质性状简介与评定指标 |
1.3.2 影响肉质性状的因素 |
1.3.3 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 |
1.3.4 改善肉质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
1.4 枣庄黑盖猪 |
1.4.1 概况 |
1.4.2 品种特征和性能 |
1.4.2.1 体形外貌特征 |
1.4.2.2 体重体尺 |
1.4.2.3 生长发育和育肥性能 |
1.4.2.4 繁殖性能 |
1.4.2.5 胴体性状和肉质特性 |
1.4.3 产区环境条件 |
1.4.4 品种分布和演变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
2.1.2 饲养管理 |
2.1.3 试验日粮 |
2.2 主要试验仪器和溶液试剂 |
2.2.1 主要试验仪器 |
2.2.2 主要溶液与试剂 |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3.1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2 屠宰性能的测定 |
2.3.3 肉质性状的测定 |
2.3.4 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
2.3.5 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
2.3.6 胶原蛋白、肌苷酸和胆固醇的测定 |
2.3.7 氨基酸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结果和分析 |
3.2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屠宰性能的结果和分析 |
3.3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的结果和分析 |
3.4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结果和分析 |
3.5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肌肉抗氧化性能的结果和分析 |
3.6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的结果和分析 |
3.7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氨基酸组成的结果和分析 |
3.8 枣庄黑盖猪血液生化指标与屠宰性能、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
3.9 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性状间及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关于血液生化指标 |
4.2 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
4.3 屠宰体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4.4 屠宰体重对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4.5 屠宰体重对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6 屠宰体重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青峪猪生长发育规律和拐点期差异表达基因及最佳肉质性状日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文献综述 |
1.1 青峪猪概述 |
1.1.1 品种简介 |
1.1.2 生产性能 |
1.2 生长曲线拟合 |
1.2.1 动物生长发育规律 |
1.2.2 生长曲线模型 |
1.2.3 生长曲线应用 |
1.3 生长拐点和生长相关基因 |
1.3.1 生长曲线拐点研究 |
1.3.2 生长相关基因 |
1.4 猪肉质性状 |
1.4.1 影响因素 |
1.4.2 测定指标 |
1.5 生长发育与肉质性能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生长曲线拟合 |
2.2.1 实验材料 |
2.2.2 生长曲线拟合 |
2.3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
2.3.1 样品采集 |
2.3.2 RNA提取 |
2.3.3 测序和分析 |
2.4 屠宰测定和主成分分析 |
2.4.1 屠宰群体 |
2.4.2 测定指标 |
2.4.3 主成分分析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曲线拟合 |
3.2 青峪猪生长发育规律 |
3.2.1 体尺生长发育规律 |
3.2.2 体重和体尺生长发育的相关性 |
3.2.3 体重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
3.3 生长拐点期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
3.3.1 三个拐点转录组差异比较 |
3.3.2 不同阶段差异基因GO和 Pathway富集分析 |
3.4 不同屠宰日龄胴体和肉质性状研究 |
3.4.1 不同屠宰日龄胴体性状研究 |
3.4.2 不同屠宰日龄肉质性状研究 |
3.4.3 不同屠宰日龄肉质性能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青峪猪最优生长曲线 |
4.2 青峪猪体重和体尺生长发育 |
4.3 青峪猪体重的影响因素 |
4.4 生长拐点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
4.5 不同日龄的胴体和肉质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太蕨猪和巴蕨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试验饲粮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尺指标测定结果 |
2.2 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
2.3 胴体性能测定结果 |
2.4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
3 讨论 |
(6)新疆引入巴马香猪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目的与意义 |
2 巴马香猪的历史及生产现状 |
2.1 地方小型猪种历史及生产现状 |
2.2 巴马香猪的历史发展 |
2.3 巴马香猪生产现状 |
3 研究进展 |
3.1 小型猪国内外研究进展 |
3.2 巴马香猪在生产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
3.3 巴马香猪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巴马香猪在新疆地区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两地气候环境 |
1.3 生长性能测定 |
1.4 繁殖性能测定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测定结果 |
2.2 繁殖性能测定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二 巴马香猪在新疆地区血液生化指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新疆引入巴马香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胴体性状测定结果 |
2.2 肉质性状及肌肉质构测定结果 |
2.3 肌肉氨基酸含量 |
2.4 肌肉肌苷酸含量 |
3 讨论 |
3.1 胴体性状 |
3.2 肌肉品质 |
3.3 肌肉中氨基酸含量 |
3.4 肌肉中肌苷酸含量测定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7)不同屠宰重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猪的选择 |
1.2 日粮及饲养管理 |
1.3 测定指标 |
1.3.1 胴体品质 |
1.3.2 肉品质 |
1.3.3 肉化学成分 |
1.3.4 风味物质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屠宰重对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2.2 屠宰重对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2.3 屠宰重对肥育猪肌肉化学成分的影响 |
2.4 屠宰重对肥育猪背最长肌游离氨基酸和肌苷酸的影响 |
2.5 胴体品质和肉品质随屠宰重变化的趋势方程及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屠宰重对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3.2 屠宰重对肥育猪肉品质的影响 |
3.2.1 屠宰重对肥育猪肉色的影响 |
3.2.2 屠宰重对肥育猪pH的影响 |
3.2.3 屠宰重对肥育猪其他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
3.3 屠宰重对肥育猪背最长肌化学成分的影响 |
3.4 屠宰重对肥育猪背最长肌游离氨基酸和肌苷酸的影响 |
4 结论 |
(8)蕨麻猪不同杂交组合重要经济性状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概况 |
1.1.1 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现状 |
1.1.2 我国地方猪种质特性 |
1.1.3 我国地方猪种杂交利用进展 |
1.2 蕨麻猪种质资源概况 |
1.2.1 蕨麻猪名称溯源 |
1.2.2 蕨麻猪区域分布 |
1.2.3 蕨麻猪形成过程 |
1.2.4 蕨麻猪种质特性 |
1.2.5 蕨麻猪研究进展 |
1.2.6 蕨麻猪利用现状 |
1.2.7 蕨麻猪应用前景 |
1.3 太湖猪杂交利用概况 |
1.3.1 太湖猪种质特性 |
1.3.2 太湖猪与地方猪杂交利用状况 |
1.3.3 太湖猪杂交利用特点 |
1.4 巴克夏猪杂交利用概况 |
1.4.1 巴克夏猪种质特性 |
1.4.2 巴克夏猪与地方猪杂交利用状况 |
1.4.3 巴克夏猪杂交利用特点 |
1.5 猪肉品质评价体系研究 |
1.5.1 猪肉品质评价指标发展历史 |
1.5.2 肉质主要评价指标对肉质的影响 |
1.5.3 肌肉纤维类型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哺乳期生长状况测定结果 |
2.2.2 体尺指标测定结果 |
2.2.3 育肥性能测定结果 |
2.2.4 胴体性能测定结果 |
2.2.5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
2.3 讨论 |
2.3.1 太蕨和巴蕨猪哺乳期生长状况 |
2.3.2 太蕨和巴蕨猪体尺指标 |
2.3.3 太蕨和巴蕨猪育肥性能 |
2.3.4 太蕨和巴蕨猪胴体性能 |
2.3.5 太蕨和巴蕨猪肉质性能 |
2.4 结论 |
2.4.1 研究结论 |
2.4.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不同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胴体性状、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2.1 胴体性状 |
1.2.2 肉质性能测定 |
1.2.2. 1 pH |
1.2.2. 2 大理石纹的评定 |
1.2.2. 3 肉色的评定 |
1.2.2. 4 剪切力的测定 |
1.2.2. 5 熟肉率的测定 |
1.2.2. 6 滴水损失的测定 |
1.2.3 氨基酸、脂肪酸、重金属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
2.2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肉品质的影响 |
2.3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2.5 重金属测定 |
3 讨论 |
3.1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
3.2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肉品质的影响 |
3.3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 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肌肉中脂肪酸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10)太蕨与大蕨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猪种种质资源 |
1.1.1 世界猪业和中国猪业 |
1.1.2 中国猪种资源现状 |
1.1.3 中国猪种遗传资源特性 |
1.1.3.1 繁殖能力强 |
1.1.3.2 抗逆性强 |
1.1.3.3 肌肉品质优良 |
1.1.3.4 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4 中国猪种对世界育种的影响 |
1.1.5 中国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1.1.5.1 中国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 |
1.1.5.2 中国猪种的利用 |
1.2 太湖猪种质特性 |
1.3 大白猪种质特性 |
1.4 蕨麻猪种质特性 |
1.4.1 蕨麻猪概况 |
1.4.1.1 蕨麻猪的主要产区及生态条件 |
1.4.1.2 蕨麻猪的种质特点 |
1.4.2 蕨麻猪研究进展 |
1.4.3 蕨麻猪的保护与利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猪日粮 |
2.2 试验方法 |
2.2.1 测定的指标及方法 |
2.2.2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太蕨与大蕨胴体性能对比的研究 |
3.2 太蕨与大蕨肉质性状对比的研究 |
3.2.1 常规肉质 |
3.2.2 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 |
3.2.3 肉质性状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胴体性能 |
4.2 肉质性状 |
4.2.1 常规肉质 |
4.2.2 氨基酸和肪酸酸组成 |
4.2.3 肉质性状相关基因表达 |
第五章结论 |
5.1 胴体性状 |
5.2 肉质性状 |
5.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合作猪胴体品质肉质特性及其随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柯乐猪生长发育和胴体肉质变化规律研究[D]. 陈泳. 贵州大学, 2021
- [2]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D]. 何雨潼.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D]. 徐东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青峪猪生长发育规律和拐点期差异表达基因及最佳肉质性状日龄研究[D]. 陈映.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太蕨猪和巴蕨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的对比研究[J]. 柴毛毛,陈永刚,徐子清,杨公社,孙世铎. 养猪, 2019(02)
- [6]新疆引入巴马香猪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研究[D]. 郜兴亮.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不同屠宰重肥育猪的胴体品质和肉品质分析比较[J]. 崔艺燕,马现永,田志梅,邓盾,刘志昌,容庭,李贞明. 家畜生态学报, 2018(10)
- [8]蕨麻猪不同杂交组合重要经济性状对比研究[D]. 陈永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不同屠宰体重对江口萝卜猪胴体性状、肉品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J]. 杨忠诚,龚俞,杨茂林,廖乔平,杨昌平,吴宇萍,盘道兴,刘若余. 中国畜牧兽医, 2016(09)
- [10]太蕨与大蕨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比较的研究[D]. 李婉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