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一、“入世”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严燕[1](2020)在《废名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家废名身上带着很多身份和标签,如“京派”、佛教研究者。废名深受佛教影响,所以,前人在研究废名时,大多都是沿着佛教对他的影响这条脉络进行。但是,纵观废名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后期的废名作品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后废名表现出对新政府的热情与同属“京派”作家的政治态度相比截然不同。面对废名这样的选择研究者该如何理解?如果我们依旧坚持“佛教影响废名”这条脉络去研究的话,就难以解释废名后期发生的种种转变。于是,许多研究者们将原因归结为时代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解释太过于简单和草率,并不具有说服力。再者,一个作家的思想绝不是单一地只受某一种文化形态的影响,而是多重文化意识合力作用的结果。对废名来说,儒家产生的影响程度绝不亚于佛教。佛教讲究“出世”,而儒家践行着积极“入世”的价值理念,这两种思想同时影响着废名,并且在废名不同的人生阶段发挥着作用。因此,本文即以废名中后期的转变为起点,试图从儒家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与理解废名,通过对废名的小说进行细读和分析,探究儒家思想对废名的影响。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废名的早期作品入手,重读《竹林的故事》、《桥》等作品,探究废名早期儒家的初现。在二十世纪初这样的激荡年代,废名对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文明始终保持了警惕,在人人都要打倒孔家店的时代,退而选择了乡土题材,去挖掘乡土人情的传统之美,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梦境”。第二章对废名后期的两部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的内容和这一时期废名的散文进行分析,结合当时废名为了躲避战争而逃去家乡黄梅的背景,来分析废名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转变,儒家在废名身上从认知的层面转化成了实践层面,并且在修身、齐家、治国三个层面做出实践。在这一时期废名思想中的佛教影响开始逐渐减弱,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主导。第三章主要是描写了废名儒家乌托邦的建立与瓦解,废名不仅仅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将儒家思想内化,并做出自己的理解与阐释,成为了他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儒家乌托邦,想要在新中国实现这样的乌托邦,废名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历经挣扎,现实也使他不断受挫。第四章总结了儒家思想对废名的意义,从美学、道德和审美三个方面来阐述儒家对废名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儒家思想解开了多年我们对于废名的误解,从更多方面来了解废名,更加拓展了我们对废名研究的维度。结语部分笔者取了一个有意思的标题,从废名的名字入手,来总结废名文学的一生。从“冯文炳”到冯文炳,绝不是废名简单回归到“地之子”的象征,更多的是废名超越了最初的“冯文炳”,出梦入实,建国后的冯文炳更加自信且笃定,也充分地表明了儒家伴随了废名的一生。废名被称为前期“京派”作家,“京派”提倡远离政治,自由且诗意。后人常常将他的建国后态度与同为京派作家的沈从文相提并论,并试图否定废名的做法。的确,相比起沈从文的纠结与无奈的态度,废名接受得太过于迅速从而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废名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作家,他的思想绝不是简单地归为“京派”这样的标签中。在废名的文本中,笔者始终是读到了一个真诚的废名,透露出了他强烈的个性色彩。笔者也希望之后的研究者能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再对废名做更加深入的解读,能够还原一个真正的废名。

张雨生[2](2020)在《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是湖北省黄梅地区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也是重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说中蕴含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宝贵财富。目前对这项非遗的研究主要在传说内容的搜集整理阶段,对其进行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笔者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文本细读法,对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进行专题研究。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现实价值、传说学价值和历史学价值三个方面。第一,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的代表,对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价值。第二,本研究作为一个传说的研究个案,对佛教人物传说和佛教风物传说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三,论文对记载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文献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研究,这些文献材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价值。本文首先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的资料,分析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流传背景、文献现状、主要传承人、主要类型和主要特征。其中,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主要类型分为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人物传说。黄梅禅宗祖师传说的主要特征分为历史性特征、传奇性特征、佛教文化的特征、佛道融合的特征。其次,运用哲学的理论,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般若思想、佛性论、不二法门思想、入世观和语言观五个方面,挖掘传说中蕴含的禅宗思想。最后,论述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禅宗思想的现实价值,从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心理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平等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等方面;文化价值主要包括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心理学价值主要包括有利于促进民众的身心健康,实现自我价值,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启示功能等方面。

付正[3](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陈蘅瑾[4](2017)在《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文中指出一九七八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反讽成为了一个不曾退场的存在。本文通过对反讽概念与反讽理论较为系统的梳理,在大量阅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以反讽作为作品的视点,分析西方反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呈现出的新质和魅力,认为当代文学中反讽的实质是完成了文学中主体话语系统的转换,拆解曾经的一元话语体系,实现了五四以来现代性启蒙话语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话语等多元话语在文学世界中的共生与共存。引言部分从西方的反讽与中国讽刺的比较入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的弱化对于反讽在中国本土的产生所形成的制约,进而阐释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文化极大促进了反讽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第一章从反讽概念的衍变入手,探讨反讽理论的构建过程,并对西方反讽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确认反讽作为沟通中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想的桥梁的价值所在。第二章通过1978年以来对于西方反讽理论的阐述的梳理和当代小说反讽批评实践的概括,旨在说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所具有的独特性。第三章从人物命运、政治文化的语境、语言反讽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王蒙小说反讽具有的质疑与守护的双重性。第四章以王朔的作品为主要分析文本,通过作品中特殊的人物群体以及他们拼接式的语言,概括王朔小说反讽具有的颠覆崇高的特征。第五章则以王小波的作品为个案研究,通过分析,归纳其作品反讽所具有的笑谑中解构与理想追求相互融合的特征。第六章则从民间叙述视角展开对于刘震云小说中反讽特征的研究,认为刘震云的小说反讽完成了崇高的主体想象与琐碎的日常生活、宏大的历史书写与卑微的现实存在、喧闹的现实与民众的孤独灵魂的张力叙述。第七章从寓言叙述、反讽结构与反讽语言三个维度分析阎连科的小说,归纳其小说反讽具有的在革命乌托邦中叙述反乌托邦的锋芒与柔情的双重性。第八章则以米兰·昆德拉和马尔克斯这两位西方的反讽小说大家为着力点,梳理中国当代小说家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于外国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着力分析中国当代小说家在小说反讽手法的运用对于西方反讽小说接受并融会贯通的过程。结语部分则对于一九七八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的贡献进行了概括,同时分析了中国反讽小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亚娟,吴国平,张斌,张静春,石磊[5](2007)在《中国金融:开放与安全》文中提出王亚娟:感谢诸位光临今天的"茶座"。今天"茶座"要讨论的问题乍一看似乎有点儿老生常谈,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开放与安全这一

陈庆修[6](2007)在《中国入世5周年备忘》文中研究表明加入WTO后,中国从区域性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转为制度性开放,从单方的自我开放转为与WTO成员的相互开放,从被动接受国际规则转为主动参与规则制订。

本版编辑[7](2006)在《入世已五年,巨变悄然间》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5年来,中国紧紧抓住入世的机遇,把冲击降低到最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阳光政务蔚然成风,规则意识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实践证明,中央做出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蔡建文[8](2005)在《入世三年 中国与世界共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2月11日,当中国经过15年旷日持久的谈判,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候,我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紧张;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惶惑: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承受外国企业巨鳄的冲击?中国的老百姓能不能享受到入世的好处?弹指一挥间,中国入世已有三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的经济没有垮掉,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GDP增长了25%,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创造了罕见的历史奇迹;中国的企业没有被淘汰,相反还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游刃自如;中国的老百姓也没有出现大批失业的现象,相反还能悠闲自在地开洋车、逛洋店、喝洋酒……尤其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中国的代表现在也能坐在日内瓦的世贸大楼里,审查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贸易政策,以便促进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关系。但是,我们还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实际上,入世的头三年,中国还是处于“过渡保护期”,许多行业并没有全部开放。因此,我们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根据中国入世协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入“后过渡期”,此时中国将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市场向外资开放,这也许才是真正的考验!在“保护期”结束,“后过渡期”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回顾入世三年中国经济的成长

綦妙[9](2002)在《老百姓看入世》文中提出

綦妙[10](2002)在《2002年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文中研究表明

二、“入世”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废名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
    二、废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走向“自我的园地”——潜在的儒家哲学
    第一节 废名早期儒家思想初现
        一、“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的文学反思
        二、半儒半释:废名的文学追寻
        (一)“人生如梦一样是真的”
        (二)“十字街头的塔”与“常出书斋”
    第二节 天人合一:废名乡土世界的想象
第二章 圣人之言践于行:废名抗战时期儒家思想的转变
    第一节 德性主体的确认:从“知识分子”到“真正的国民”
    第二节 “个人”的放弃:以家族主义构建国民精神
    第三节 治国:“仁政”的解读和弘扬
        一、民意不可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二、读书人要是农人的代表
第三章 废名的儒家乌托邦理想的建立和瓦解
    第一节 儒家是宗教:对民族精神的解读
    第二节 以教育哲学代替“奴化教育”
    第三节 遭遇冷遇:儒家乌托邦世界的瓦解
第四章 儒家对废名的意义
    第一节 “观风俗之盛衰”——儒家美学观
        一、道德功能:仁义礼智信
        二、审美功能:田园风俗画
    第二节 被误解的废名
结语从“冯文炳”到冯文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2)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概说
    第一节 流传背景
    第二节 文献现状
    第三节 主要传承人
    第四节 主要类型
    第五节 主要特征
第二章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蕴含的禅宗思想
    第一节 般若思想
    第二节 佛性论
    第三节 不二法门思想
    第四节 入世观
    第五节 语言观
第三章 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禅宗思想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社会价值
    第二节 文化价值
    第三节 心理学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一、“消极悲观论”
        二、“民主转型论”
        三、“柔韧有余论”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结语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4)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反讽理论与反讽的魅力
    第一节 反讽概念衍变中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反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第二章 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
    第一节 反讽理论有在当代的传播与生成
    第二节 当代小说反讽的新质
第三章 王蒙:质疑中的守护
    第一节 命运反讽中的悲情
    第二节 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反讽
    第三节 言语狂欢中的反讽解构
第四章 王朔:颠覆后的快意
    第一节 不安分的灵魂——顽主群像的时代反讽
    第二节 在熟悉与陌生间穿行——独特的反讽语言
    第三节 尴尬时代话语秩序的消解
第五章 王小波:笑谑中的追寻
    第一节 顽童的戏谑
    第二节 戏谑中的浪漫理想
第六章 刘震云:困惑中的体悟
    第一节 崇高的主体想象与琐碎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宏大的历史书写与卑微的现实存在
    第三节 喧嚣的现实与民众孤独的灵魂
第七章 阎连科:锋芒里的温情
    第一节 身体寓言叙述中反讽锋芒的显现
    第二节 独特反讽结构中的困境叙述
    第三节 民间语言与革命语言交织中的反讽
第八章 中国当代小说家与西方反讽小说
    第一节 中国当代作家与米兰·昆德拉的反讽小说
    第二节 中国当代作家与马尔克斯的反讽小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入世5周年备忘(论文提纲范文)

五年成绩单
总体评价
政府的变化
民族工业
对外贸易
金融服务业
老百姓生活
农业
知识产权保护
外资企业
对外开放
不足之处
展望未来

(8)入世三年 中国与世界共赢(论文提纲范文)

一诺千金:中国全面兑现承诺
弹指三年:中国平稳过渡
    中国经济因入世而提速
    中国农业“长势良好”
    中国汽车“跑”得更快
    中国电信长袖善舞
    中国保险“险”中求胜
    中国百姓坐享实惠
趋利避害:后过渡期再迎大考
    后过渡期考验中国企业智慧
    中国不是小绵羊
    入世之后谋“入市”

四、“入世”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废名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研究[D]. 严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黄梅禅宗祖师传说中的禅宗思想研究[D]. 张雨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反讽的魅力—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研究[D]. 陈蘅瑾.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5]中国金融:开放与安全[J]. 王亚娟,吴国平,张斌,张静春,石磊. 世界知识, 2007(24)
  • [6]中国入世5周年备忘[J]. 陈庆修. 中国报道, 2007(01)
  • [7]入世已五年,巨变悄然间[N]. 本版编辑. 新华每日电讯, 2006
  • [8]入世三年 中国与世界共赢[J]. 蔡建文. 记者观察, 2005(01)
  • [9]老百姓看入世[J]. 綦妙. 当代审计, 2002(04)
  • [10]2002年老百姓关注的焦点[J]. 綦妙. 发展, 2002(02)

标签:;  ;  ;  ;  ;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