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盆地常见草坪病害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霞[1](2020)在《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速度和生理反应及自疏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丝茅(Imperata koenigii(Retz.)Beauv.)为热带、亚热带地区草坪常见恶性杂草,入侵后造成草坪群落结构破坏,草坪景观被毁,致使草坪退化,同时带来潜在生态风险,尚无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针对此种问题,开展入侵途径、生长发育及抗性机理研究,是控制丝茅入侵、限制散播扩繁和制定防除措施的基本要求。试验通过设5个密度(14株/m2、28株/m2、42株/m2、56株/m2、70株/m2)盆栽试验,测定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等生长指标,及糖分组成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研究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速度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分析丝茅种群自疏能力,为丝茅探究拓展机理及制定防除技术提供参考,为草坪建植养护、控制生物入侵及保持生态安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群密度对丝茅构件性状的影响种群密度对丝茅叶长、叶宽、叶厚、单蘖叶数等叶性状均无显着影响(P>0.05),丝茅叶性状受密度影响大小为叶宽>叶厚>单蘖叶数>叶长。种群密度对株高、节间长、茎直径、根直径、根系深度、分蘖数等根和茎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随密度增加根和茎性状生长状况呈下降趋势。(2)种群密度对丝茅生物量结构的影响种群密度对丝茅根、茎生物量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但对叶生物量影响不显着(P>0.05)。密度越小,根茎生物量越大。植株的根茎叶分配比均存在显着变化(P<0.01),根茎分配比随密度增大而总体呈下降趋势,叶分配比随密度增大呈总体上升趋势。地上生物量比随着密度的增大丝茅趋于增加,受密度影响显着(P<0.05)。密度对单位面积总生物量基本无影响(P>0.05),满足单位面积生物量守恒的规律。(3)种群密度对生理代谢的影响定植60 d、120 d到180 d,叶片中的淀粉、蔗糖、可溶性糖和丙酮酸的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丝茅植株的发育极显着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P<0.01)。定植60 d、120 d、180 d,种群密度与叶片蔗糖、淀粉、可溶性糖、丙酮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P<0.01),随着密度的增大,叶中蔗糖、淀粉、可溶性糖、丙酮酸含量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减弱。(4)种群密度对丝茅自疏能力的影响叶生物量异速指数-1.006与-1接近,与密度呈等速生长关系。因此随密度增加,叶生物量保持最终产量恒定。根、茎生物量与密度呈异速关系,受到密度的强烈制约。随着密度的增大,根、茎生物量减少,植株自疏能力增强。根、茎生物量自疏斜率分别为-0.013、-0.011,茎竞争对自疏的影响大于根。单株总生物量-密度的异速指数为-1.026接近-1,表明单株总生物量与密度存在等速生长关系,密度变化对单株总生物量影响不大,最终保持稳定。种群密度影响丝茅的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生理代谢及自疏能力,但丝茅在5个密度下均可通过形态可塑性和代谢调节,维持较高的生长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丝茅种群具有一定自疏能力,但种群密度对构件数量及生物量总量影响较小,故丝茅具有较强的拓展能力和生长潜力。因此,发现丝茅入侵草坪时,低密度下采取防除措施是减少丝茅危害的必然要求。
欧阳佳炜[2](2019)在《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将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成都市多家有代表性的高尔夫球场进行调研、访谈与实际数据收集,调查球场的草坪养护技术现状,并分析球场草坪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建议。本研究调研的高尔夫球场养护技术主要集中在球场不同功能区(果岭、发球台、球道区、高草区)的草坪草种选择、坪床建造两方面的草坪建植以及灌溉、施肥管理、修剪、杂草防治和病虫害防治等六方面的草坪养护技术。经过调研发现,成都市六家高尔夫球场不同功能区的草种选择不尽相同,都能按照不同功能区的需求选择恰当的草种。而且坪床建设也都符合标准,为草坪成长提供良好基础;另外六家高尔夫球场在草坪灌溉、施肥管理、修剪、杂草防治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的养护手段都基本满足草坪生长需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得知:成都地区的大多数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养护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成都地区每家球场都提供足额资金保证各项草坪养护工作的开展,在草坪选种和建坪、修剪等难度较低的技术方面都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养护和管理,但是在灌溉方面的水资源利用以及病虫害防止和施肥方面的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方面的管理,进而保证高尔夫球场草坪的质量。本研究旨在解决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高尔夫球场草坪管理水平,对提高高尔夫球运动训练的草坪质量,降低球场草坪养护成本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有利于推动成都地区高尔夫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周俗,刘勇,陈虹,康晓慧,张绪校,胡蓉,蒋旭东,兰云,杨成勇[3](2019)在《四川人工栽培饲草主要真菌病害调查报告》文中指出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市(州)、县普查的基础上,按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26县(区),对其人工栽培饲草病害进行调查,采用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2017年四川人工栽培饲草病害发生面积19. 32万公顷,占饲草栽培面积的21. 31%; 13种饲草常见真菌性病害40种,主要病害为叶斑病、锈病和白粉病,其中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黑麦草、三叶草、光叶紫花苕发病较重。紫花苜蓿发病率为13%~60%,病情指数为8~65,造成危害损失约22%;青贮玉米发病率为16%~46%,病情指数为4~30,造成危害损失10%~25%;黑麦草病害发病率为12%~38%,病情指数为3~31,造成危害损失5%~20%;白三叶发病率为10%~20%,病情指数为3~15,造成危害损失10%~25%;光叶紫花苕发病率为5%~75%,病情指数为3~55,造成危害损失15%~40%。
章武[4](2015)在《海南省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真菌病害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尔夫球运动是我国近20年来兴起的体育运动项目。植物病害是高尔夫球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但目前我国对其研究甚少。本研究以海南省高尔夫球场为研究对象,于2011至2014,通过试验室、温室和田间试验,对全省高尔夫球场主要建坪草种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杂交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 C. transvalensis)和结缕草(Zoysia spp.)等草坪草的真菌病害进行了普查,监测了海口市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病害的发生动态,利用常规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主要病害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海南全省高尔夫球场杂交狗牙根、海滨雀稗、结缕草等3种草坪草共鉴定出植物病原真菌20种,引致15种病害(有时数种病原引致同一种病害),其中杂交狗牙根上发现16种病原,引致13种病害;海滨雀稗上发现10种病原,引致9种病害,结缕草上发现11种病原,引致10种病害。3种草坪草均发生的病害有5种,包括红丝病(Lartisaria fuciformis)、币斑病(Sclerotinia homoeocarpa)、镰刀菌枯萎病(Fusarium spp.)、丝核菌枯萎病(Rhizoctonia spp.)、蘑菇圈(Marasmius spp.和 Lycoperdon spp.)。同时为害其中两种草坪草的病害有7种,包括黑痣病(Phyllachora graminis)、粉斑病(Limonomyces roseipellis)、全蚀病(l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锈病(Puccinia sp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p.)、黑孢霉枯萎病(Nigrospora sphaerica)、变孢霉枯萎病(Curvularia spp.)。仅为害一种草坪草的病害为别是:杂交狗牙根离蠕孢枯萎病(Bipolaris peregianensis)、海滨雀稗稀疏斑块病(Microdochium paspali),结缕草壳针孢叶斑病(Septoria nodorum)。2.海口市高尔夫球场海滨雀稗红丝病可全年发生,主要在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的春秋两季为害严重,4月和10月分别为两个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分别可达13.5%和8.9%;海滨雀稗币斑病在10月至翌年的4月期间为害最大,2月底至3月初是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为15.6%;海滨雀稗镰刀菌枯萎病、杂交狗牙根离蠕孢枯萎病和海滨雀稗稀疏斑病在冬末春初的12至翌年的3月为害最严重,它们均在2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可达20.2%,48.0%,24.0%。3.确定了海南省高尔夫球场普遍发生的草坪草红丝病病原为La etisaria fuciformis;粉斑病病原为Limonomyces roseipellis,均为我国首次报道。L.fuciformis和Li.roseipellis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12h光暗交替,25~28和28℃,pH 6,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L-谷氨酰胺。L.fuciformis最适培养基为燕麦片煎液琼脂培养基(OMA);Li.roeipellis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5%杀菌剂烯唑醇在14种测试的杀菌剂中对L. fuciformis 和 Li.roseipellis毒力最高,其EC50值分别为0.113 mg/L和0.282 mg/L。4.发现并命名了引致海滨雀稗稀疏斑块病的一致病病原真菌新种雀稗微座孢(Microdochium paspali W.Zhang,Z.B.Nan,& M.J.Hu,sp.nov.)。该病原菌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12h光暗交替,25~28℃,pH6,最适碳源为纤维二糖和乳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基为海滨雀稗煎液琼脂培养基(SPDA)。设计了一对针对雀稗微座孢的高度特异性PCR引物并与通用引物EFMspF/EFMspR组合进行的巢式PCR可从5×104ng的菌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目的条带,检测灵敏度是常规PCR的100倍,可用于发病叶片中该病原菌的快速检测。5.人工接种条件下,真菌新种雀稗微座孢可侵染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海滨雀稗,百喜草(Paspalum natatum),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剪股颖(Agrostis palustr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等9种27个品种的草坪草,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2个品种无致病力。与未接种处理为对照,接种雀稗微座孢9后,海滨雀稗的密度、色泽、盖度、均一度分别下降了50.3%、62.5%、72.0%、75.8%。丙二醛(MDA)的含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的第3天和第9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等5种保护性酶,均表现为接种前期活性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147.3%~342.1%;而后逐步下降,在接种第9天达到最小,分别为对照的46.4%~141.0%。在接种雀稗微座孢前2d、4d、6d、8d分别对盆栽海滨雀稗喷施10%苯醚甲环唑,对其引致稀疏斑块病的防效均达100%。接种雀稗微座孢后24 h喷施12.5%苯醚甲环唑·20%嘧菌酯具有良好治疗效果,防效可达100%。
王肇庆[5](2014)在《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褐斑病的综合影响》文中提出褐斑病(Brown patch)是危害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草坪最严重的病害。在午夜、英派克、长征等比例混播的草地早熟禾草坪上,设置不同的修剪高度(2.7cm和4.5cm)和施肥量(年施氮量分别为8g/m2、15g/m2和25g/m2),观测不同处理小区草坪褐斑病的发病情况。于2012年、2013年在大田中进行了2年重复性试验,以探求修剪、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两年研究共测定供试草坪近40个周期的病害指标,包括发病率、病害严重度,计算病害流行速率、草坪恢复速率;并对各处理组的病害指标进行了显着性分析与线性分析。研究同时测定了坪观质量、草屑量等草坪指标及叶片光合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等草坪生理指标,并就光照与病原菌培养速率进行相关探索。研究发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低修剪处理草坪发病率上升,高修剪处理草坪发病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研究通过分析因素间各处理互作下草坪的发病率,得出施肥量、修剪高度两因素各梯度组合下褐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分病害盛发期、病害衰退期建立了相关的线性模型。研究同时表明高、低修剪组的病害流行速率差别不大,高修剪组具有更高的恢复速率,其光合速率、草屑量也较高。总之,研究认为不同因素间的互作影响对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草地早熟禾草坪在病期到来前应减少施肥量,提高修剪高度以减轻褐斑病的危害,提高坪观质量。
赵素敏[6](2013)在《邯郸地区草坪病虫害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害依据致病原因不同,草坪病害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生物寄主(病原物)引起的,有明显的传染现象,称为侵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由物理或化学的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无传染现象,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张利,康晓慧,周俗,吴国萍,彭玉娇[7](2011)在《四川地区禾本科牧草真菌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2011年,对四川主要牧草种植区的禾本科牧草进行病害调查,并采集病株,进行了症状观察和病原菌鉴定。调查结果表明,在四川人工草地的禾草上共有15种常见病害发生,其中发病最重的是锈病和白粉病。针对常见病害,提出了牧草病害防治的综合策略。
张露明,张学勇,王兆明,邵新庆,王赟文[8](2011)在《草坪草抗锈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锈病是草坪草上常见的一类气传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禾草的叶片和叶鞘。本研究以主要的冷季型草坪草,如[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黑麦草(Loliumspp.)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等,与暖季型草坪草,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结缕草(Zoysiaspp.)]为对象,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草坪草抗锈病性状的遗传与选育研究进展做了整理与述评,对草坪草抗锈病性状特征与种质评价的效果做了着重介绍,并展望了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和必要的技术途径。结合常规选育方法,总结了草坪草抗锈病性状分子连锁标记的开发与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背景资料。
李雅娜[9](2010)在《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我国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的表现及相关病原真菌的类型,依据目前的园林植物病害防治措施,指出未来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陈梅英[10](2009)在《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有一位刚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热血学子,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他扎根广袤的华北平原腹地,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7年,他先后育成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新单"系列玉米近乎占据河南玉米的半壁江山。其中
二、四川盆地常见草坪病害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盆地常见草坪病害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速度和生理反应及自疏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杂草对草坪的影响 |
1.2 丝茅简介 |
1.2.1 丝茅生物学特征 |
1.2.2 丝茅生态学特征 |
1.3 丝茅对草坪的影响 |
1.3.1 丝茅对草坪生长的影响 |
1.3.2 丝茅对草坪景观的影响 |
1.3.3 丝茅的防除方法 |
1.4 种群密度对植物的影响 |
1.4.1 种群密度对生长特征的影响 |
1.4.2 种群密度对生理生化的影响 |
1.4.3 种群密度对自疏能力的影响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指标测定 |
2.4.1 生长指标 |
2.4.2 生理指标 |
2.4.3 自疏指标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速度的影响 |
3.1.1 种群密度对丝茅单株构件性状的影响 |
3.1.2 种群密度对丝茅生物量结构的影响 |
3.2 种群密度对丝茅生理反应的影响 |
3.2.1 不同发育时期种群密度对丝茅叶构件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发育时期种群密度对丝茅叶构件蔗糖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发育时期种群密度对丝茅叶构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发育时期种群密度对丝茅叶构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5 不同发育时期种群密度对丝茅叶构件丙酮酸含量的影响 |
3.3 种群密度对丝茅自疏能力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特征的影响 |
4.2 种群密度对丝茅生理反应的影响 |
4.3 种群密度对丝茅自疏能力的影响 |
第5章 小结与展望 |
5.1 小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的科研情况 |
(2)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调研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简介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气候条件 |
3.2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调查研究结果 |
3.2.1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种选择 |
3.2.2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建坪调查 |
3.3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调查研究结果 |
3.3.1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修剪调查 |
3.3.2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灌溉调查 |
3.3.3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铺沙调查 |
3.3.4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杂草防治调查 |
3.3.5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病虫害防治调查 |
3.3.6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施肥情况调查 |
3.4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在职草坪养护人员情况调查 |
3.4.1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在职草坪养护人员构成 |
3.4.2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在职草坪养护人员受教育程度调查 |
3.4.3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在职草坪养护人员培训情况调查 |
3.5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质量评估 |
3.5.1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质量评估指标 |
3.5.2 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质量评估结果 |
4 结论及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访谈提纲 |
(3)四川人工栽培饲草主要真菌病害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时间 |
1.2 工作流程 |
1.3 调查方法 |
1.4 样本采集及病原菌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四川饲草与病害种类 |
2.2 四川饲草与病害分布 |
3 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鉴定 |
3.1 玉米小斑病 |
3.1.1 危害症状: |
3.1.2 病原: |
3.1.3 发病条件: |
3.2 玉米大斑病 |
3.2.1 危害症状: |
3.2.2 病原: |
3.2.3 发病条件: |
3.3 玉米锈病 |
3.3.1 危害症状: |
3.3.2 病原: |
3.3.3 发病条件: |
3.4 光叶紫花苕壳针孢叶斑病 |
3.4.1 危害症状: |
3.4.2 病原: |
3.4.3 发病条件: |
3.5 光叶紫花苕白粉病 |
3.5.1 危害症状: |
3.5.2 病原: |
3.5.3 发病条件: |
3.6 光叶紫花苕斑枯病 |
3.6.1 危害症状: |
3.6.2 病原: |
3.6.3 发病条件: |
3.7 多花黑麦草锈病 |
3.7.1 危害症状: |
3.7.2 病原: |
3.7.3 发病条件: |
3.8 黑麦草镰孢枯萎病 |
3.8.1 危害症状: |
3.8.2 病原: |
3.8.3 发病条件: |
3.9 黑麦草离孺孢叶枯病 |
3.9.1 危害症状: |
3.9.2 病原: |
3.9.3 发病条件: |
4 结论与讨论 |
(4)海南省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真菌病害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热带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 |
2.1.1 主要建坪草种 |
2.1.2 养护和管理 |
2.1.3 我国海南省高尔夫产业现状 |
2.2 热带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真菌病害 |
2.2.1 狗牙根属 |
2.2.2 海滨雀稗 |
2.2.3 结缕草属 |
2.3 草坪草红丝病与粉斑病 |
2.3.1 分布 |
2.3.2 寄主范围 |
2.3.3 症状及危害 |
2.3.4 病原菌的研究 |
2.3.5 病害发生发展规律 |
2.3.6 防治措施 |
2.4 微座孢属的研究进展 |
2.4.1 分类学 |
2.4.2 生活习性 |
2.4.3 生物和生理学特性 |
2.4.4 经济价值 |
2.5 草坪草真菌病害的研究方法 |
2.5.1 草坪真菌病害的常规诊断方法及步骤 |
2.5.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草坪真菌病害诊断的应用 |
第三章 海南省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病害的鉴定及主要病害的发生动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调查区概况 |
3.2.2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3.2.3 病原菌的分离 |
3.2.4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 |
3.2.5 致病性测定 |
3.2.6 海口市主要草坪草病害监测 |
3.2.7 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真菌病害种类 |
3.3.2 海口市主要草坪草病害的发生动态 |
3.4 讨论 |
3.4.1 真菌病害种类 |
3.4.2 海口市主要草坪草病害的发生动态 |
第四章 红丝病与粉斑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田间调查,标本采集和病原菌分离 |
4.2.2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
4.2.3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4.2.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
4.2.5 杀菌剂对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 |
4.2.6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4.2.7 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病害的分布与危害 |
4.3.2 病原菌的形态学 |
4.3.3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特征 |
4.3.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4.3.5 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 |
4.3.6 病原菌的致病性 |
4.4 讨论 |
第五章 真菌新种雀稗微座孢(Microdochium paspali)引致的病害——海滨雀稗稀疏斑块病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病害标本采集与病原鉴定 |
5.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
5.2.3 病原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5.2.4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 |
5.2.5 雀稗微座孢对海滨雀稗危害的测定 |
5.2.6 病害化学防治的初步研究 |
5.2.7 统计与分析 |
5.3 结果 |
5.3.1 病原菌导致的病害及其分类学 |
5.3.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5.3.3 病原菌PCR快速检测方法 |
5.3.4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
5.3.5 病原菌对海滨雀稗的危害 |
5.3.6 病害的化学防效 |
5.4 讨论 |
5.4.1 病原菌导致的病害及其分类学 |
5.4.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5.4.3 病原菌PCR快速鉴定方法 |
5.4.4 病原菌的寄主范围 |
5.4.5 病原菌对海滨雀稗的危害 |
5.4.6 病害的化学防效 |
第六章 结论性讨论与后续工作 |
6.1 结论性讨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项目资助 |
致谢 |
(5)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褐斑病的综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前言 |
1.2. 研究综述 |
1.2.1. 草坪病害研究回顾 |
1.2.2. 我国草坪草分布及主要病害 |
1.2.2.1. 我国草坪草分布概述 |
1.2.2.2. 我国草坪草主要病害 |
1.2.3. 我国草地早熟禾的常用品种与主要病害 |
1.2.3.1. 我国草地早熟禾的常用品种 |
1.2.3.2. 我国草地早熟禾主要病害 |
1.2.3.3. 我国草地早熟禾主要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 |
1.2.4. 褐斑病的分布、病症及发病规律 |
1.2.4.1. 褐斑病的分布 |
1.2.4.2. 褐斑病的症状 |
1.2.4.3. 褐斑病的发病规律 |
1.2.5. 褐斑病的病原菌 |
1.2.5.1. 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 |
1.2.5.2. 褐斑病的主要病源 |
1.2.5.3. 立枯丝核菌的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2.5.4. 丝核菌的侵染过程 |
1.2.6. 褐斑病的防治 |
1.2.6.1. 褐斑病化学防治 |
1.2.6.2. 褐斑病生态防治 |
1.2.6.3. 褐斑病生物防治 |
1.2.6.4. 褐斑病综合防治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草坪的准备 |
2.2.1.1. 供试草坪草种 |
2.2.1.2. 供试草坪建植 |
2.2.1.3. 供试草坪的养护管理 |
2.2.2. 病原菌的获得与培养 |
2.2.2.1. 病原菌来源 |
2.2.2.2. 病原菌的培养研究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试验方案设计 |
2.3.2. 试验区设计 |
2.3.3. 供试草坪的染病方法 |
2.3.4. 供试草坪的修剪方法 |
2.3.5. 褐斑病病情指标的测定 |
2.3.5.1. 发病率指标测定 |
2.3.5.2. 严重度指标测定 |
2.3.5.3. 病害流行速率、草坪恢复速率测定 |
2.3.6. 草地早熟禾草坪指标的测定 |
2.3.6.1. 草地早熟禾草坪草屑量测定 |
2.3.6.2. 草地早熟禾草坪坪观质量测定 |
2.3.6.3. 草地早熟禾生理指标测定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1. 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影响概述 |
3.1.2. 同修剪高度、不同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2.1. 低修剪处理组不同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2.2. 高修剪处理组不同施肥因素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3. 同施肥量、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3.1. 低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3.2. 中等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3.3. 高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1.3.4. 零施肥量处理组不同修剪高度对褐斑病发病率的影响 |
3.2 褐斑病盛发期、草坪恢复期相关模型的建立 |
3.2.1 病害盛发期褐斑病发病率的相关模型 |
3.2.2. 草坪恢复期褐斑病发病率的相关模型 |
3.3. 褐斑病病期草地早熟禾病草严重度的演变 |
3.4. 病害流行速率与草坪恢复速率 |
3.4.1. 病害流行速率 |
3.4.2. 草坪恢复速率 |
3.5. 草地早熟禾草坪指标 |
3.5.1. 草地早熟禾草坪坪观质量测定 |
3.5.2. 草地早熟禾草生理指标测定 |
3.5.2.1. 叶片光合速率 |
3.5.2.2. 叶片相对含水量 |
3.5.2.3. 可溶性糖含量 |
3.5.3 草地早熟禾草屑量测定 |
4. 结论与讨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邯郸地区草坪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害依据致病原因不同,草坪病害可分为两大类 |
1.1 褐斑病 |
1.1.1 特征 |
1.1.2 诱发因素 |
1.1.3 管理措施 |
1.2 腐霉病 |
1.2.1 特征 |
1.2.2 诱发因素 |
1.2.3 防治方法 |
1.2.4 药物控制 |
1.3 白粉病 |
1 3.1主要特征 |
1.3.2 诱发因素 |
1.3.3 防治方法 |
2 虫害 |
3 结语 |
(7)四川地区禾本科牧草真菌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1.2 调查及鉴定方法 |
1.2.1 调查方法。 |
1.2.2 鉴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禾本科牧草种类 |
2.2 禾本科牧草的主要真菌病害及病、原菌类型 |
2.2.1 禾草锈病。 |
2.2.1.1 病原。 |
2.2.1.2 危害症状。 |
2.2.2 禾草黑粉病。 |
2.2.2.1 病原。 |
2.2.2.2 危害症状。 |
2.2.3 禾草白粉病。 |
2.2.3. 1 病原。 |
2.2.3.2 危害症状。 |
2.2.4 禾草霜霉病。 |
2.2.4.1 病原。 |
2.2.4.2 危害症状。 |
2.2.5 禾草炭疽病。 |
2.2.5.1 病原。 |
2.2.5.2 危害症状。 |
2.2.6 禾草离蠕孢根腐及叶斑病。 |
2.2.6.1 病原。 |
2.2.6.2 危害症状。 |
2.2.7 禾草赤霉病。 |
2.2.7.1 病原。 |
2.2.7.2 危害症状。 |
2.2.8 禾草丝核菌立枯病 (褐枯病) 。 |
2.2.8.1 病原。 |
2.2.8. 2 危害症状。 |
2.2.9 禾草白绢病。 |
2.2.9.1 病原。 |
2.2.9.2 危害症状。 |
2.2.10 禾草腐霉枯萎病 (猝倒病) 。 |
2.2.10.1 病原。 |
2.2.10.2 危害症状。 |
2.2.11 禾草褐条斑病。 |
2.2.11.1 病原。 |
2.2.11.2 危害症状。 |
2.2.12 禾草云纹病。 |
2.2.12.1 病原。 |
2.2.12.2 危害症状。 |
2.2.13 禾草梨孢灰斑病。 |
2.2.13.1 病原。 |
2.2.13.2 危害症状。 |
2.2.14 禾草壳二孢叶斑病。 |
2.2.14.1 病原。 |
2.2.14.2 危害症状。 |
2.2.1 5 禾草纹枯病。 |
2.2.15.1 病原。 |
2.2.15.2 危害症状。 |
2.3 禾本科牧草病害综合防治策略 |
2.3.1 合理选择草种。 |
2.3.2 加强栽培管理。 |
2.3.3 加强化学防治。 |
3 结论与讨论 |
(8)草坪草抗锈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坪草锈病的病原菌及流行规律 |
1.1 锈病危害及病原菌 |
1.2侵染循环及流行规律 |
1.3 草坪锈病防治 |
2 抗锈病性状鉴定与种质评价 |
3 抗锈病遗传机制与品种选育 |
3.1 遗传机制 |
3.2 常规育种进展 |
3.3分子标记技术在抗锈病育种中的应用 |
4 问题与展望 |
(10)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开发, 换来硕果累累 |
2 汗洒沃土, 再创高产佳绩 |
3 重任在肩, 迈上新的征途 |
四、四川盆地常见草坪病害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种群密度对丝茅生长速度和生理反应及自疏能力的影响[D]. 徐晓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2]成都地区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调查研究[D]. 欧阳佳炜.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3]四川人工栽培饲草主要真菌病害调查报告[J]. 周俗,刘勇,陈虹,康晓慧,张绪校,胡蓉,蒋旭东,兰云,杨成勇. 草学, 2019(05)
- [4]海南省高尔夫球场草坪草真菌病害的初步研究[D]. 章武. 兰州大学, 2015(01)
- [5]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褐斑病的综合影响[D]. 王肇庆.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6]邯郸地区草坪病虫害防治[J]. 赵素敏. 中国农业信息, 2013(15)
- [7]四川地区禾本科牧草真菌病害调查及综合防治研究[J]. 张利,康晓慧,周俗,吴国萍,彭玉娇.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9)
- [8]草坪草抗锈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张露明,张学勇,王兆明,邵新庆,王赟文. 草业科学, 2011(03)
- [9]园林植物真菌病害研究进展[J]. 李雅娜. 北方园艺, 2010(08)
- [10]滴滴汗水 换得硕果累累——记河南省玉米育种首席专家张学舜研究员[J]. 陈梅英.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