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资助政策面面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颂迪[1](2021)在《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文中提出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理、价值观等也在无形中被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人才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于对日后人才竞争和现实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的考虑,逐渐加入到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人群中。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由于校园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校外进行社会兼职,社会兼职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组成部分,占据着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兼职在提高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社会竞争力,从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意义。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兼职过程中相伴而生的诸多问题也值得被关注和思考。如何加强大学生有关社会兼职活动的有效指导,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健康化,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在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图书馆、互联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等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社会兼职的主要文献,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现状、动机、存在问题、利弊、权益保护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到当前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现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从事社会兼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兼职与学业相冲突、缺少规划、获取兼职的渠道不畅、人身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及与初始动机相背离等问题,由于教育结构造成社会需求的不平衡、相关部门法律制度不完善、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缺乏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等种种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弱化了社会兼职对学生发展积极效用的发挥,这迫切需要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出发,通过采取一些治理对策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进行社会兼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提供和谐的环境。
姜海燕[2](2021)在《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以H市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许多年轻父母因忙于工作难以在孩子放学后腾出时间接送孩子,更无暇顾及孩子的课后照顾与教育,小学生放学后的管理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广大家长尤其是双职工家庭对安全、优质的校内托管服务有强烈的需求。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孩子放学后的看护与教育问题,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对课后服务主体、服务形式、安全保障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从国家层面提出了课后服务的规范化要求。随后,全国各省市积极探索开展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有效形式。由于目前校内托管服务处于试点运行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托管服务体系,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推进学校托管服务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从H市主城三区随机选取三所小学为研究范围,通过自编问卷对650名学生家长、9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托管服务工作负责人、学生家长、教师及学生33人进行访谈。从供需双方对托管服务的认知、托管服务实施情况、托管主体的担忧及期望、托管服务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该市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优化策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课后无人监管的难题,但由于托管服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运行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托管主体的认知存在偏差;托管经费不足;托管师资紧缺,校外资源利用率低;托管服务运行管理制度缺失,实施流程有待完善等。在此基础上,以协同治理理论和学生核心素养理论为依据,从托管主体的思想认识、托管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资源整合、管理制度的规范、托管经费保障、实施流程的完善及多元化托管模式的探索等方面提出了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的优化措施,期望能进一步完善托管服务工作,提升托管服务质量,促进校内托管服务朝着优质、持续、规范化方向发展。
晏萍[3](2020)在《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人才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层次人才更是推动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层次人才价值的实现又与人才政策因素密切相关,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效能的重要因素。徐州市是加速崛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优势显着、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目前正处于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战略期,各个行业在建设过程中都需要数量足够的高端人才的支撑,但现实中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缺口比较大。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想使徐州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进行形成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在根本上需要对人才引进政策进行宏观审视、深度思考、优化设计,以期实现对创新要素的聚集,推动徐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对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对之作出反思。在此过程中,从徐州市简况、徐州市人力资源现状等视角考察了人才存量状况,并从政策文本、政策协调、人才培养等维度对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进行观察。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政策制定主体存在一定局限、政策缺乏地区特色同构化明显、政策指向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及层次有待提高、政策中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绩效考评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的制定力度不够、政策的实施缺乏保障、政策的借鉴缺乏有效性等。研究中通过分析苏州、南京、杭州、深圳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相关政策,并对日本、美国政策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举措,即从多主体参与、凸显地方特色、提高精准化、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完善。
梁凤华[4](2020)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左殿升[5](2020)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治理和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他多次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互联网正在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和实施网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背景,关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重塑着政治认同的新形态,而且使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差异出现扩大趋势,网络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互联网引发了全新的政治和政党安全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效果,决定着中国政治稳定、政治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最为深重,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大“变量”。正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差异影响、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构成,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呈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具有极强的放大作用,需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本研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6所不同类型高校27174名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政治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发展认同等六个方面构成,设置了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个影响变量,围绕不同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生源地等1 1个维度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大数据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全面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基本状况和差异特征,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精准“画像”;二是,深入分析网络时代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准确“把脉”;三是,系统构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的对策路径,为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赋能”。研究发现,互联网极大拓展政治生态空间、极大激发大学生政治权利意识、极大焕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影响大学生行为观念;大学生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政策认同以及发展认同,两两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正向相关;大学生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大影响因素相互之间高度相关,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向好,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差异明显: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网络时代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需要增强整体认同,消解差异分歧,要从变量到增量,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从网下到网上,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努力让青年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从边缘到中心:彰显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精准对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精准应对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差异。
刘嘉楠[6](2020)在《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文中研究指明民主输出战略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基于“美国例外论”、“天定命运”使命观、自由主义思想等思想渊源,其在北美大陆扩张时就直接在新占据的领土上移植现有的政治制度。冷战时期,美国的民主输出战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其迅速在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民主制度,并巩固西欧国家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扩大西方民主阵营,同时对第三世界横加干涉,推动这些国家政治转型,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以意识形态领域为重要战场全力对抗苏联,并直接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可以说,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有着很长的历史,该战略伴随着美国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美国外交史。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基于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更加肆无忌惮地向全球推广美式价值观,进一步提升了民主输出战略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实施力度,打着“推广民主”的旗号在全球范围内对20余个国家进行干涉。美国在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以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国际开发署、国家民主基金会等官方和非官方机构为主要渠道和路径,综合运用军事打击、外交施压、经济制裁、“颜色革命”等硬干渉手段和公共外交、对外援助等软干涉手段。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美国受到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国内政治、同大国的关系以及美国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面对不同民主输出对象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采取了不同的干涉手段。本文总结概括了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思想渊源、发展历史、现实活动、实施路径、具体手段、影响因素,并通过选取乌克兰和缅甸等在国家实力、政治制度等方面截然不同的两个案例进行综合研判,认为民主输出对象国同大国的关系是美国对其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时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通过掌握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具体手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中国及早做出判断和应对,既能够防止美国在中国推动政治变革、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也能够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受到美国的干涉,避免“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过程中受到影响。
宋林静[7](2020)在《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改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如何在变化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挖掘中师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究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与路径。论文主要由引言、核心内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以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章则是从生源选拔、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几个方面探究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章则是本研究的借鉴基础。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哪些优良教育传统可为当下小学教师培养提供借鉴。第四章则是以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分析视角,以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为分析焦点,以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从吸引人才志做教师、坚持孕育师范特色、培养师范生“专广融研”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参考,以期以历史营养滋润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素养”,从而培养“兼善天下”的卓越小学教师。
李潇[8](2020)在《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传统书院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优秀的教育理念,仪式教育是其突出的代表。书院仪式教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一方面,传统社会的礼仪观念发展至宋代呈现出下移趋势,教育者通过仪式教育活动,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深入扎根于民间地方社会,推动普罗大众修身养性,以促进纲常伦理的维系和国家社会的稳定,这是时代的呼唤。显然,书院教育者开展仪式教育直接受社会礼仪观念变动之约束。另一方面,汉代以来逐渐发展壮大的佛教仪式教育以及历史悠久的地方官学仪式教育,给新兴的书院仪式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二者在宋代的发展状态以及与书院教育之间的微妙关系间接促成书院仪式教育兴起。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集中体现在书院祭祀、考课和讲会之中,书院不同类型的仪式教育均呈现神圣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并且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书院仪式教育树立并贯彻“育德为先”理念,将传统社会的纲常伦理、修身养性以及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到仪式教育之中,促进“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教育目标之实现,育德功能显着。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功能,书院继承了传统社会文化中经典的育德思想,通过祭祀、讲会、考课活动中展现一系列具有教育意蕴的仪式化行为,与传统社会文化规范相适应,进而传播和巩固书院所承袭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此之谓文化传承功能。再者,书院是传统社会转型变化时期的产物,其提倡的德育观念中融入了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崭新的文化价值。这催生不同学术派别之产生,导致书院学术传衍相异,只有被书院自身所崇尚和仰慕的学者才会受到诚心实意的尊崇,此之谓学术文化认同功能。二是教化功能,通过仪式活动,儒家书院的道德风尚通过圣贤像等文化符号得以传递,宣扬了崇文尚儒的价值导向。参与者受到儒家道德理念的洗礼和教育,仪式教育规范了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这体现了教育的表演性,映射了书院仪式教育神圣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对于保障道德教育功能得以实现之价值所在。时过境迁、物换星移,虽然传统书院仪式教育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其内容亦深深地带有中国传统社会的烙印。但中华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内在逻辑延续性,使得传统书院教育与当代学校仪式教育并非水火不容,传统书院仪式教育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传统书院高度重视仪式教育、合理规划仪式教育、精心深化仪式教育和正确落实仪式教育,这四个维度可以为当代学校仪式教育提供借镜。
史成坤[9](2020)在《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人才驱动城市发展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景象,加强人才集聚已成为全球发达城市保持活力的重要选择。长春市作为东北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汽车制造、食品加工、光电仪器等方面有一定的实力,是带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长春市人口发展、人才引进为研究对象,对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长春市人才发展态势、现有人才引进政策现状、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及人才长期留在长春工作意愿、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从多个角度剖析长春市人才发展态势和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人才引进政策研究现状,其次,对人才的基本定义进行解析,从人才的类型、人才引进的内涵和意义进行总结,对长春市人口发展现状和人才引进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长春市人口发展和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重点对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了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的特点。最后,对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的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了长春市相关科技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多个层面样本,进行深入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人才收入、发展环境、服务保障等条件来分析影响长春市人才留长的意愿,分析人才引进政策的影响因素,对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根据分析总结,本文提出了以下的政策建议:(1)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机制,加强政策设计层面,做好顶层规划。(2)提升薪酬待遇,增强区域吸引人才硬实力。(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保障。(4)大力推动人才引进主体建设,发挥各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5)加快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注入活力。(6)制定针对中端人才、技术工人等政策。(7)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吸引人才的支持力度。(8)加强长春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吸引人才的政策体系和扶持力度。
沙怡珍[10](2020)在《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中职学校学生辍学是一个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硬伤。中职学生辍学,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这些年,中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步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不但对进入省内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而且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一定的助学金,从经济层面国家对中职学生的投入逐渐加强,中职学生的辍学率仍然较高,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在良好政策的形势下,为什么学生还要离开学校呢?本论文通过对甘肃省J中职学校辍学的个案研究,基于调查、观察以及深层次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探析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以及教育工作者、教育接受者和教育投资者在教育实践中对辍学的不同想法及态度,分析辍学关键事件的前因后果,辍学后的去向、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以找出辍学事件中所掩藏的东西。本论文采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作为支撑,认为中职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场域之中,学生辍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性问题,而家庭和学校是中职学生学习及生活最主要的场所,一个学生选择在学校学习还是辍学,个体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家庭资本及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学业成就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来分析辍学生的资本状况,揭示中职学生辍学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减少中职学生辍学的对策,同时呼吁教育界重视中职学生的辍学问题,尽量避免中职学生辍学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资助政策面面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资助政策面面观(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在人才培养政策中提出相关要求 |
二、高校扩招过程中出现大学生教育质量下降现象 |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要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现状的研究 |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动机的研究 |
三、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大学生社会兼职利弊的研究 |
五、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保护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 |
一、社会兼职 |
二、大学生社会兼职 |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支撑 |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二、大学职能理论 |
三、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理论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调查对象选取 |
二、问卷编制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总体状况 |
(一)社会兼职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二)对待社会兼职的态度 |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兼职的类型 |
(四)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目的 |
(五)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渠道 |
(六)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考虑的因素 |
(七)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时间 |
(八)关于大学生社会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
(九)关于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 |
(十)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带来的收获 |
(十一)大学生在社会兼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的问题 |
一、社会兼职工作与大学生学业的冲突 |
二、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缺少规划 |
三、社会兼职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
四、大学生获取社会兼职的渠道不畅 |
五、大学生的人身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
六、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逐渐与初始动机相背离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原因 |
(一)教育结构造成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
(二)高等教育扩招导致的就业形势严峻 |
(三)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不完善 |
(四)中介市场混乱无章 |
二、学校原因 |
(一)对大学生社会兼职重视程度不足 |
(二)对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的指导机构作用有限 |
(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兼职的管理缺乏有效力 |
三、个人原因 |
(一)缺乏合理的兼职生涯规划 |
(二)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
(三)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失调 |
(四)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 |
(五)大学生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中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国外在大学生兼职方面的治理经验 |
一、美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二、日本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三、法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四、英国大学生社会兼职治理的相关经验 |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兼职的治理对策 |
一、社会层面 |
(一)完善保障大学生社会兼职权益的相关法律 |
(二)清理整顿职介市场和职介机构 |
(三)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
(四)鼓励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
二、学校层面 |
(一)重视并关注大学生的经济和心理状况 |
(二)重视大学生社会兼职指导机构作用的发挥 |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兼职管理机构 |
三、个人层面 |
(一)明确从事社会兼职活动的目的 |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三)增强对社会兼职信息的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 |
(四)注重相关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和法律意识培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大学生社会兼职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大学生社会兼职调查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以H市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校内托管政策制度研究 |
(二)校内托管价值研究 |
(三)托管服务模式研究 |
(四)托管服务实施研究 |
(五)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生托管 |
(二)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 |
二、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学生核心素养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二、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二)对托管服务的认知 |
(三)托管服务实施情况 |
(四)对托管服务的担忧及期望 |
(五)托管服务的效果评价 |
第三章 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
一、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托管主体对托管服务认知有偏差,参与意愿低 |
(二)托管经费不足,托管服务性功能受限 |
(三)校内托管服务师资紧缺,校外资源利用率低 |
(四)学校托管服务运行管理制度缺失,实施流程待完善 |
二、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问题成因分析 |
(一)校内托管服务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
(二)校内托管服务相关政策导向不足 |
(三)托管服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
(四)校内托管服务落实能力不足 |
(五)校内托管服务管理缺乏协调性 |
第四章 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的优化措施 |
一、统一思想,明确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优秀教师供给 |
(一)关爱教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二)拓宽师资来源,增加教师供给 |
三、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托管服务的形式与内容 |
四、规范管理制度,保障校内托管服务有序落实 |
(一)政府加强校内托管立法,完善托管服务法律法规 |
(二)加强托管服务各项制度建设,确保托管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
五、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建立多渠道筹措托管服务经费的机制 |
六、完善实施流程,探索多元化托管模式 |
(一)深化政府职能,构建多方参与的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格局 |
(二)完善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监督、反馈与评价机制 |
(三)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探索多元化校内托管服务模式 |
(四)完善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实施流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2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核心概念界定 |
2.2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相关理论 |
3 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措施及反思 |
3.1 徐州市简况及人才发展战略 |
3.2 徐州市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分析 |
3.3 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现状、措施及反思 |
3.4 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反思 |
4 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政策制定的主体存在一定局限 |
4.2 政策缺乏地区特色 |
4.3 政策指向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及层次有待提高 |
4.4 政策中形成工作合力的机制体系亟需完善 |
4.5 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 |
5 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研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研究 |
5.2 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研究 |
5.3 经验借鉴与启示 |
6 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建议 |
6.1 多主体参与制定政策 |
6.2 政策制定凸显地方特色 |
6.3 促进徐州高层次人才数量和层次的提高 |
6.4 完善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合力的机制体系 |
6.5 健全对政策的绩效评价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工具与问卷设计 |
一、核心概念解析 |
(一) 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 |
(二) 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
(三) 政治认同的差异 |
二、理论分析工具 |
(一) 马克思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 |
(二) 政治社会化理论 |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
三、问卷整体设计 |
(一) 调查问卷整体设计 |
(二) 问卷整体指标体系 |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情境与表征 |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环境的新变化 |
(一)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知形态 |
(二) 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权利认知 |
(三) 互联网唤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表征 |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复杂多元 |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态芜杂多变 |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差异多端 |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
一、全国性问卷调查概况 |
(一) 问卷抽样调查实施 |
(二) 样本人口学统计 |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
(一) 身份认同 |
(二) 制度认同 |
(三) 政党认同 |
(四) 文化认同 |
(五) 政策认同 |
(六) 发展认同 |
(七) 小结 |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一) 权利认知差异 |
(二) 利益认知差异 |
(三) 政治参与差异 |
(四) 政治沟通差异 |
(五) 政治满意度差异 |
(六) 小结 |
四、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作用 |
(一) 权利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二) 利益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三) 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四) 政治沟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五) 政治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结构性分析 |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四、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五、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
(一)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
(二)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问题与归因 |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问题 |
(一) 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 |
(二) 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 |
(三) 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 |
(四) 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原因 |
(一) 网络空间异质思想文化加剧呈现 |
(二) 社会负面政治现象离心作用明显 |
(三) 市场经济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够 |
(五)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足 |
第六章 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
一、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 |
(一) 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二)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
(三) 加强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建设 |
二、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 |
(一) 提升党和政府网上网下的执政效能 |
(二) 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 |
(三) 增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获得感 |
三、彰显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一) 以高校党的建设统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
(二)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四、精准对待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
(一)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问题 |
(二)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问题 |
(三) 精准对待不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一)民主输出战略是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途径 |
(二)防范美国民主输出战略对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三、概念的阐释及界定 |
(一)基本概念 |
(二)研究范围 |
四、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论文框架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六、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和动因 |
第一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发展历史 |
一、1977 年之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
二、1977 年之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情况 |
第二节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动因 |
一、民主输出战略的精神动因 |
二、民主输出战略的利益驱动 |
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理论思想 |
一、民主和平论 |
二、软实力 |
三、新保守主义 |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政策实践 |
一、克林顿政府 |
二、小布什政府 |
三、奥巴马政府 |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施途径分析 |
第一节 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局 |
一、历史沿革 |
二、工作途径 |
第二节 国际开发署 |
一、历史沿革 |
二、组织架构 |
三、具体工作 |
第三节 国家民主基金会 |
一、历史沿革 |
二、职能作用 |
小结 |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 |
第一节 “硬干渉”手段 |
一、军事打击 |
二、经济制裁 |
三、外交施压 |
四、“颜色革命” |
第二节 “软干涉”手段 |
一、对外援助 |
二、公共外交 |
小结 |
第五章 影响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
第一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实力因素 |
一、军事实力 |
二、经济实力 |
三、该因素对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影响 |
第二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政治因素 |
一、民主输出对象国是否实行竞争选举制度 |
二、民主输出对象国政府的执政能力 |
第三节 民主输出对象国的盟国因素 |
第四节 美国自身的因素 |
小结 |
第六章 以乌克兰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
第一节 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
一、独立之初支持乌克兰政治转型 |
二、“橙色革命” |
三、乌克兰政变 |
第二节 影响美国对乌克兰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
一、乌克兰国内指标变化不明显 |
二、乌俄关系变化显着 |
小结 |
第七章 以缅甸为例分析美国民主输出战略 |
第一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前 |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
第二节 缅甸实现民主化进程之后 |
一、缅甸国内的局势状况 |
二、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实践 |
第三节 影响美国对缅甸实施民主输出战略手段的因素 |
小结 |
结论 |
一、大国关系是影响美国选择具体手段的最重要因素 |
二、对中国的可能影响以及应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
2. 教师质量卓越发展的现实诉求 |
3. 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1. 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 |
2. 关于中师教育的研究 |
3. 现有研究述评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访谈法 |
一、 卓越小学教师的“源”与“析” |
(一) 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变革 |
1. 培养层次:由“中师”到“高师” |
2. 培养目标:由“合格”到“卓越” |
3. 培养理念:由“阶段性”到“终身化” |
(二) 卓越小学教师素质解析 |
1. 专业精神高尚 |
2. 专业知识融通 |
3. 专业能力出色 |
二、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基于现实的分析 |
(一) 生源选拔:师范生质量参差不齐 |
1. 师范改革:生源质量今非昔比 |
2. 卓师探索:师范生择优培养 |
(二) 培养:改进与问题并存 |
1. 培养目标:理念先进,但“小学性”凸显不足 |
2. 校园文化:师范性势微,综合化增强 |
3. 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失衡,内容欠整合 |
(三) 实训:“学、践”脱节,指导欠佳 |
1. 见习实习时间不足,后续指导有待完善 |
2. 与实践基地未实现有效联动 |
三、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营养——中师优秀教育传统挖掘 |
(一) 政策优势与师范底蕴,孕育教师情怀坚定化 |
1. “定向”的政策优势,保障师范生的“去向” |
2. 严谨的招生方式,促生源“优质”与“适宜” |
3. 浓郁的师范文化,坚定师范生的“教育志向” |
(二) 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造就教师素养综合化 |
1. 文理兼通的课程设置,造就教师知识全面化 |
2. 体艺兼备的课外活动,孕育教师能力多样化 |
3. 严谨的管理方式,造就教师性格严谨化 |
(三) 教技训练与系统实习,培养教师教学扎实化 |
1. 教技训练日常化,熟习三字一话两表达 |
2. 见习实习多样化,营造教学环境实效化 |
四、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探索——传承与革新并存 |
(一) 生源优质:吸引人才志做教师 |
1. 理念先行:凸显教师社会地位 |
2. 政策驱动: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3. 招生改革:丰富生源选拔方式 |
(二) 目标定位:坚持孕育师范特色 |
1. 培养定位:宏观标杆与学校底蕴相结合 |
2. 文化彰显:凸显校园文化的师范性 |
3. 主体自觉:涵养个体的“师范我” |
(三) 专业塑造:造就“专、广、融、研” |
1. 锤炼教技:加强基本功训练,造就教师职业技能规范化 |
2. 整合视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化 |
3. 活动育能:设置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综合化 |
4. 更新实践:落地UGS模式,实现实训、反思、研究一体化 |
结语 —基于传承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书院教育”的文献综述 |
二、关于“书院仪式”的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兴起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直接原因:宋代仪式教育观念变革 |
一、宋代之前传统社会的仪式教育概述 |
二、宋代仪式教育观念的转向 |
第二节 间接原因:书院教育与佛教教育、地方官学教育的冲突 |
一、书院与佛教教育的冲突 |
二、书院与地方官学教育的冲突 |
第三章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类型与特点 |
第一节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类型 |
一、书院祭祀和考课中的仪式教育:以清代诗山书院为中心 |
二、书院讲会中的仪式教育:以徽州府书院为中心 |
第二节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特点 |
一、书院仪式教育的神圣性 |
二、书院仪式教育的象征性 |
第四章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
第一节 传统书院“育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
一、何为书院所育之“德”? |
二、对书院“育德为先”理念的评价 |
第二节 书院仪式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 |
一、文化功能 |
二、教化功能 |
第五章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当代思考 |
第一节 当代学校仪式教育的意义及困境 |
一、当代学校仪式教育的意义 |
二、当代学校仪式教育的困境 |
第二节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的当代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才概念 |
2.1.2 人才流动 |
2.1.3 人才引进 |
2.2 人才引进相关理论 |
2.2.1 推拉理论 |
2.2.2 新经济迁移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章 长春市人口和人才发展态势分析 |
3.1 长春市人口发展现状 |
3.1.1 户籍人口呈负增长 |
3.1.2 人口自然变动减少 |
3.1.3 人口机械变动增加 |
3.1.4 常住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
3.1.5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
3.1.6 人口老龄化逐年加剧 |
3.2 长春市人才发展现状 |
3.2.1 高技能人才紧缺 |
3.2.2 就业岗位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增量需要 |
3.2.3 工业企业人才逐年减少 |
3.2.4 本省高校毕业生留长意愿强烈 |
3.2.5 高层次人才来长就业创业较少 |
3.3 长春市人口与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本地人口增长乏力 |
3.3.2 人才流失严重 |
3.3.3 人才吸引能力欠佳 |
第4章 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现状分析 |
4.1 人才引进政策现状 |
4.2 人才引进政策的特点 |
4.2.1 政策普适性强 |
4.2.2 服务保障性强 |
4.2.3 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大 |
4.2.4 人才培养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
4.3 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
4.3.1 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 |
4.3.2 人才引进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章 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
5.1 政策实效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抽样调查 |
5.1.1 调查目的 |
5.1.2 样本选择 |
5.1.3 调查问卷设计 |
5.1.4 样本的调查信息 |
5.2 调查数据分析 |
5.2.1 人才政策了解情况 |
5.2.2 现有人才政策享受情况 |
5.2.3 人才政策实效情况 |
5.2.4 人才政策的关键点 |
5.2.5 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
5.2.6 人才政策的改进方向分析 |
第6章 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
6.1 人才留在长春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 变量的选择和说明 |
6.3 人才长期在长春工作意愿分析 |
6.3.1 人才收入与人才留长意愿分析 |
6.3.2 人才发展环境与人才留长意愿分析 |
6.3.3 人才服务保障与人才留长意愿分析 |
6.4 人才留长意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
第7章 完善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的建议 |
7.1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机制 |
7.2 提升薪酬待遇 |
7.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
7.4 大力推动人才引进主体建设 |
7.5 加快人才平台载体建设 |
7.6 制定针对中端人才、技术工人等政策 |
7.7 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吸引人才的支持力度 |
7.8 加强高校院所人才引进扶持力度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有关辍学的文献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国内对中职学生辍学研究 |
3.国外对学生辍学研究 |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二、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调查结果 |
(一)J中职学校的基本情况调查 |
(二)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情况调查 |
(三)J中职学校学生辍学的个案分析 |
1.小婷为什么要辍学? |
2.小玲为什么要辍学? |
3.小青为什么要辍学? |
三、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应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分析 |
(一)文化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
1.校园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
2.家庭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
3.社区文化范畴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
(二)经济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
(三)社会资本视角下中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
四、应对中职学生辍学的对策 |
(一)中职学校教育补偿,要坚持“守正培根” |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校内涵发展 |
(三)对特定的中职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实行补偿教育 |
(四)做好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帮扶,减少资本差距,给予关爱教育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针对学生) |
附录B 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访谈提纲(针对老师) |
附录C 中职学生辍学原因调查(学生) |
致谢 |
四、高校资助政策面面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社会兼职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基于云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D]. 刘颂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现状调查研究 ——以H市小学为例[D]. 姜海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徐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D]. 晏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研究[D]. 梁凤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左殿升. 山东大学, 2020(10)
- [6]试述冷战后美国实施民主输出战略的手段及其特点[D]. 刘嘉楠. 外交学院, 2020(08)
- [7]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D]. 宋林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研究[D]. 李潇.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9]长春市人才引进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D]. 史成坤.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中职学生辍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 沙怡珍.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