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有偿土地使用的目的是理顺经济关系

实行有偿土地使用的目的是理顺经济关系

一、实行有偿使用土地是为了理顺经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丁,刘叶[1](2021)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及进一步变迁的路径选择》文中提出中国改革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开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支撑中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此后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这一制度、适应这一制度、发展这一制度的阶段性成果。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土地的稀缺性在加剧,人与土地的相对价格发生了不利于农耕使用者的变化,使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因此,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使改革的目标和路径逐步清晰。但由于认知局限和实践中的利益固化,致使目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进程上处于踌躇不前的状态。面对这种均衡状态,改革的路径选择应该是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宅基地的排他权较为充分和起点较为公平的初始状态下,扩大转让权范围,提升收益权权益,做实抵押权就能打破制度均衡状态,推进制度进一步变迁。

许经勇[2](2021)在《理顺农民与土地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主线》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制度改革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核心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权力高度集中于政府,农民的权利受到严重的侵蚀,潜在的积极性无法得到释放,导致农村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国农村改革的过程,是渐进还权于民的过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实现形式。所有制问题从来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还包括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归谁支配、归谁使用、归谁收益的问题。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承包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征地制度改革,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尽可能把属于农民的权利逐渐还给农民,以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但是,不同属性的土地,市场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分类改革。

谢海燕,刘婷婷[3](2021)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现状、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均存在一些改革难点。建议进一步完善居民阶梯水价、阶梯电价政策,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矿产资源国家权益金制度,完善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及海域海岛价值评估制度,加大生态补偿投入,拓宽生态补偿实现形式,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刘恒科[4](2021)在《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蕴与制度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以农户居住保障和宅基地流转放活为双重目标。宅基地使用权赋权扩能和用益物权属性纯化,符合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向及权利塑造的法理逻辑。"三权分置"政策实现的重点在于确保农户不因农房或宅基地流转而丧失居住保障,应打破现行制度之宅基地使用权身份性和无期限性,确立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以户内仍有本集体成员为前提),宅基地资格权可以重复行使之规则。资格权应属于集体成员权,承担着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届满后自动续期的制度功能,使用权应作为纯粹的用益物权。因应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变革要求,应当充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管理和收益权能,从主体、权能、行使和退出等方面塑造宅基地资格权,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用益物权纯化改造,建立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制度。

杨雅婷[5](2021)在《“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宅基地经营性利用和流转中增值收益的获得带来了政策红利。增值收益如何在农户、集体和政府之间以何种方式进行分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户应当享有完整的用益物权,基于收益权能和直接的利用、流转法律关系获得收益;集体基于所有权下的收益权能和管理权能,以集体宅基地收益金和调节金方式分享增值收益;政府基于地租理论应以土地增值税形式参与收益分配。收益分配与宅基地有偿使用等制度交织一起,因权利基础存在差异,应当理顺关系,统筹安排。应当建立宅基地使用权增值收益分配统一规则,亦要因地制宜,集体收益金和调节金按不同缴纳金额由不同主体在转移登记或备案前缴纳给集体,集体应将调节金专款用于公共服务,收益金由集体决议决定用途;宅基地转出方向政府缴纳土地增值税,该税应专款用于农村建设。

刘欣[6](2021)在《民法典视域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理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完善产权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法治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文章以《民法典》颁布后产权制度变革为契机,结合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自然资源部组建后面临的新任务,逐层剖析自然资源与传统产权标的的异同,明晰自然资源的性质特点与分类,厘清资源与资产之间及相关产权之间的关系,提出界定自然资源产权、科学规范相关经济法律关系,强调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所具有的公权与私权双重性以及适用部门行政法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文章提出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思路:(1)明确自然资源产权主体与赋权方式;(2)坚持物权法定,将自然资源产权及相关权利纳入物权体系;(3)科学设定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4)产权设置目标方式体现公权与私权双重性;(5)实施差别化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制度;(6)促进产权依法自由流转,推行资产化、资本化管理;(7)发挥综合管理优势,协同做好产权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工作。

张梦璐[7](2021)在《乐清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优化研究》文中认为

王士亨[8](2021)在《中国共产党探索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对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其历史进程可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发展生产力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以法治推动制度完善并巩固制度建设成果。

梁晓玲[9](2021)在《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农村宅基地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农村宅基地出现闲置、建设缺少整体上的科学引导和规划调控、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非常重要且必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处理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相关问题,对维护农户利益促进乡村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开篇首先主要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是利用政体分析理论与治理分析理论中政府、市民、企业之间的制约、博弈建立起来合作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介绍了山东省宅基地利用现状,并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肥城市、龙口市为例,对乡村振兴模式、人口转移重组模式、资本介入模式在山东省的具体实践研究。第四部分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对比分析总结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进而得出第五部分各个主体的利益平衡点,通过寻求利益平衡点,提出妥善解决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问题的有效建议。通过比对分析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四方利益主体在三种不同退出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发挥作用驱动力、价值追求、施力和受力影响,可以提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建议,即从政府层面看,完善宅基地使用管理,进行多种方式的调研评估,实现体现公治、私治、自治的公共政策制定。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层面,积极寻求各方契机,发挥“代言人”作用,与政府、农户、企业之间搭建起相对稳定的“四方”平台。从企业角度来讲,多元参与,提供一种稳定的、持续的经济资本投入。从农户角度,维护“一户一宅”权益,使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利益分配,发挥最大化。

张瑞涛[10](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二、实行有偿使用土地是为了理顺经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行有偿使用土地是为了理顺经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及进一步变迁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地产权制度的文献分析
2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与问题
    2.1 围绕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了改革的深入
    2.2 在制度的有效性与公平性之间寻求突破与平衡的利弊分析
        2.2.1 土地“三权分置”的突破和问题
        2.2.2 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很难理顺利益分配关系
        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及难点
3 以宅基地使用权为突破口的土地制度改革的赋权路径
    3.1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有利条件
        3.1.1 宅基地的排他性较为充分,为解决改革中的利益纷争和实施交易提供了基础
        3.1.2 宅基地制度改革具有共享特征
        3.1.3 资源浪费导致改革的紧迫性
    3.2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具体路径
        3.2.1 扩大转让权范围
        1)转给集体或国家
        2)可以转给个人
        3.2.2 建立宅基地买卖者之间的“三带”
        1)建立农民宅基地财产权的“保护带”
        2)建立城乡之间交易的“隔离带”。
        3)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
        3.2.3 提升收益权权能
        3.2.4 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
        1)宅基地产权界定。
        2)新民居改造要与城镇化协调一致。
        3)对农民住房的退出要有新突破。
        4)设立农村住房公积金。

(2)理顺农民与土地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一、承包地制度改革
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三、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四、宅基地制度改革
结论

(3)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现状、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制度建设现状
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议

(4)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蕴与制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蕴
    (一)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动因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梳理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阐释
二、宅基地“三权分置”的论争解析
    (一)宅基地使用权赋权扩能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宅基地使用权应是纯粹的用益物权
    (三)受让人宅基地权利不宜塑造为法定租赁权抑或次级用益物权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逻辑
    (一)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之于“三权分置”实现的可行性
    (二)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框架下的“三权”关系
    (三)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框架下资格权和使用权的性质
四、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构造
    (一)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制度
        1.保障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权
        2.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权
    (二)构造宅基地资格权制度
        1.宅基地资格权的主体
        2.宅基地资格权的权能
        3.宅基地资格权的行使
        4.宅基地资格权的退出
    (三)改造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1.按照纯化用益物权属性的要求塑造宅基地使用权
        2.确立宅基地使用权“固定期限+自动续期”规则
结 语

(5)“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逻辑起点:“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界定及分配制度检讨
    (一)“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之界定
        1.农户经营性利用宅基地形成的土地收益
        2.农户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形成的土地收益
        第一,出租。
        第二,转让。
        第三,入股(联建)。
    (二)“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之检讨
二、理论剖析:“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问题回应
    (一)权能理论:农户与集体分享收益的权利基础
        1.农户获得收益的权利保障
        2.集体分享收益的正当性
    (二)地租理论:地方政府参与分配的理论支撑
    (三)税金理论:集体和政府参与分配的正当方式
三、制度构建:“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的规则设计
    (一)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规则总体要求
        1.建立统一规则亦要因地制宜
        2.明确收益分配规则适用范围
        3.统筹衔接有偿使用、退出等制度
    (二)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具体规则
        1.集体收益金和调节金缴纳规则
        2.集体收益金和调节金使用和管理规则
        3.政府税收征收和管理规则
结 语

(6)民法典视域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1.1 从资源到资产:管理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1.1.1 自然属性:自然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1.1.2 共性明显:统一公益性管理的理论基础
        1.1.3 个性差异突出:差别化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
        1.1.4 禀赋存异: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的分化
    1.2 自然资源产权:从权能分离到资产化管理
        1.2.1 公法与私法并用:自然资源产权管理的特殊性
        1.2.2 形态转化:从资源到资产
        1.2.3 自然资源产权:从抽象的所有权到具体的使用权
2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方式
    2.1 法治理念: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重要作用
    2.2 资源管理方式改革:从直接分配到市场化配置
3 建立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路径
    3.1 明确自然资源产权主体与赋权方式
    3.2 坚持物权法定,将自然资源产权及相关权利纳入物权体系
    3.3 科学设定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4 产权设置目标方式体现公权与私权双重性
    3.5 实施差别化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制度
    3.6 促进产权依法自由流转,推行资产化、资本化管理
    3.7 发挥综合管理优势,协同做好产权管理与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工作
4 结语

(8)中国共产党探索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矿产资源所有权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了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基本纲领
    (二)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丰富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形成
    (一)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的建立
    (二)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运行模式——无偿使用和计划管理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一)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实现模式的创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矿产资源所有权管理体制的创新——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分离
四、中国共产党进行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二)坚持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坚持通过法治手段推动制度完善、巩固制度建设成果

(9)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情况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农村宅基地
        二 农村宅基地改革
        三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政体分析理论
        二 治理分析理论
    第三节 三种模式的理论概述
        一 乡村振兴模式
        二 人口转移重组模式
        三 资本介入模式
第三章 三种模式在山东省的实践情况
    第一节 山东省宅基地利用现状
        一 “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
        二 户均宅基地面积过大
        三 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低
    第二节 乡村振兴模式实践:“孩子小镇”项目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各方主体的不同驱动力分析
    第三节 人口转移重组模式实践:多模式并存的肥城项目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各方主体的不同驱动力分析
    第四节 资本介入模式实践:增减挂钩的四农社区项目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各方主体的不同驱动力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三种模式的分析
    第一节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一 政府占据主导性位置
        二 退出方意愿对有偿退出的关键性影响
        三 宅基地退出推进速度与资金投入成正比
        四 退出模式操作复杂
    第二节 三种模式的差异
        一 宅基地需求呈明显的区域差异化
        二 宅基地有偿退出综合绩效高低不一
    第三节 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面临的困境
        一 资本、集体、空置宅基地的失联
        二 关系、利益、地域的失衡
        三 开发、保护、利用的失约
第五章 完善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建议
    第一节 坚持多元参与制定公共政策
        一 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二 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集中表达观点
    第二节 坚持动态协商互助“四方”平台
        一 明确宅基地的配置方式
        二 因地制宜保障“住有所居”
        三 调整布局优化宅基地使用管理
        四 维护多方利益
    第三节 坚持多方探索多种方式和途径
        一 加强宅基地退出监督和管理
        二 探索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 探索多种土地变革方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2.1 产权制度研究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3 农村―三变‖改革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2.6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2 理论基础
        3.2.1 产权理论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3.2.3 制度变迁理论
        3.2.4 集体行动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4.2.1 探索改革阶段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4.2.3 试点扩大阶段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6.1.2 界定成员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7.1.1 案例选取
        7.1.2 案例基本情况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实行有偿使用土地是为了理顺经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绩效及进一步变迁的路径选择[J]. 王丁,刘叶. 未来与发展, 2021(11)
  • [2]理顺农民与土地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主线[J]. 许经勇. 湖湘论坛, 2021(06)
  • [3]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现状、问题及建议[J]. 谢海燕,刘婷婷. 环境保护, 2021(20)
  • [4]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意蕴与制度实现[J]. 刘恒科. 法学家, 2021(05)
  • [5]“三权分置”下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J]. 杨雅婷. 法学家, 2021(05)
  • [6]民法典视域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理论分析[J]. 刘欣.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08)
  • [7]乐清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优化研究[D]. 张梦璐.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8]中国共产党探索矿产资源所有权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 王士亨. 经济问题, 2021(07)
  • [9]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比较研究[D]. 梁晓玲. 烟台大学, 2021(12)
  • [10]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标签:;  ;  ;  ;  ;  

实行有偿土地使用的目的是理顺经济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