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玮[1](2022)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法治化的路径建构》文中认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会对市场经济运行造成的风险包括市场秩序风险、经济衰退风险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风险等。国家干预行为在抵御风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后果,由此需要明确干预的合法程序并提高干预的精细程度。政府与市场关系随着风险时间阶段的区分而产生相应变化。若忽略风险级别或所处阶段而实施国家干预行为则会加重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成本。因此有必要将行政执法的比例原则和国家干预的介入时机相结合,提高国家干预的治理绩效。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之前,政府应当建立起以公共财政资金为支持基础的综合性预警机制,并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国家积累责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凸显风险预警意识。在危机开始暴发和呈现蔓延态势时,政府干预行为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实施力度,即对造成市场恐慌的价格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社会危害较小且有助于保证市场供应的垄断行为进行有条件的豁免。在危机衰退之时,政府临时性的限制措施应当逐步解除。在危机彻底结束后的常态化防控阶段,政府干预主要以支持促进政策和引导性政策为主要体现形式,最终实现经济运行常态化的目标。
李诗悦[2](2021)在《大数据背景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意蕴》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掌握大数据处理能力,并日益深度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跨界治理之中。大数据技术使得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价值目标与手段发生改变。然而,大数据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导致了道德责任缺失、诚信意识错位、主体道德冲突等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在对跨界治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伦理缺失现象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分析了伦理失范的原因,并提出了重建跨界伦理秩序的人本式治理、合作式治理、共享式治理的实践模式建议。
罗桂琼,刘玮[3](2021)在《供给需求视角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以及政府服务存在的供给缺位现象,从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升级和优化结构等方面,研究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以新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从而使公众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受到的影响最小化,并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张杰[4](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文中指出
石行权[5](2021)在《X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项跟踪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苏星月[6](2021)在《《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在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媒体是信息流动的桥梁,媒体及时报道,不仅可以让公众了解事件的严重性,掌握防控应对的策略,还可以稳定民心和社会治安。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构建报道框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阅读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文献资料,结合目前的研究和分析,将《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电子报作为研究对象,认真收集两家报纸从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9月8日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将2357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立足于框架理论,从《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方式和报道基调五个角度对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比较《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分析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不同点,归纳二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特点,反思《人民日报》和《新京报》在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中的不足,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优化建议。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绪论,在本章中,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进行描述,然后对框架理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进行文献综述,最后介绍研究对象,交代研究样本及样本采集时间,并对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进行样本描述,结合2357篇报道,统计分析二者主题框架、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消息来源、报道体裁的分布情况和占比情况。第三个部分是结合数据分析,归纳《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不同点及特点。两家报纸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主题框架、消息来源、报道体裁和报道基调四个方面,二者在报道主题框架的建构上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侧重于将“政府官员”作为消息来源,将“消息”作为报道体裁,以正面报道为主。二者报道框架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相较于《人民日报》,《新京报》更重视“人情趣味框架”,这与其都市报的定位息息相关;《新京报》的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更丰富,其报道的消息来源不仅有政府官员、抗疫一线人员、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专家学者,还有出租车司机、大学生、公益人士、职员、教师、公务员、法律工作者、心理师、志愿者。虽然《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负面报道占比都不大,但是在负面报道的内容上存在差别,《人民日报》的负面报道主要是关于国际疫情发展趋势,负面报道内容主要为国外疫情严重化、疫情对国际社会的消极影响、美国消极抗疫。而《新京报》不仅报道了国外的疫情情况,还对国内严峻的疫情趋势、牺牲的抗疫人员、抗疫不利的官员、不合理的防疫措施进行报道。《人民日报》的报道框架特点为以整合与引导为主,报道对全国各地的抗疫资讯进行整合报道,并针对不同的抗疫时期,对受众进行不同的引导。而《新京报》的报道框架特定体现为监督和市场并重,《新京报》的第二版多为媒体人及受众对抗疫相关措施、政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监督功能,此外《新京报》的报道框架受市场影响,报道内容跟随当期热点进行调整,例如2020年7月是我国的高考,且当月我国遭遇洪涝灾害,在此期间,《新京报》的头版及其他版面面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数量大幅度减少,新闻议题大多是关于高考和防汛救灾。第四个部分是对《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进行反思,并提出优化建议。
宋伟[7](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初至今,对我国和全球产生最大影响的事件便是COVID-19疫情的爆发。本次疫情的爆发不仅给我国居民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疫情的影响下,居民呈现出了很多典型的消费行为,这其中既包括居民在疫情爆发期所表现出的诸如从众性消费和稀缺性消费等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也包括居民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对诸如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等项目长期消费意愿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时序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两个维度,选取从众性消费、稀缺性消费、健康消费和体验消费四种疫情中居民的典型的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个实证研究探究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这四种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与公开数据相匹配的方法展开分析,并且采用了跟踪调查的方法,分别获取了居民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基于这两个数据展开对比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在疫情的爆发期(2020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了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97个地级市1548名居民的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半年后的疫情平稳期(2020年8月)在以上被调查者中随机抽取了500个被试再次通过问卷展开了跟踪调查,共收回466份问卷。在数据的匹配上,我们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卷的时间和地点查询该被调查者所在地当天卫健委公布的疫情实时数据,将这两份数据进行匹配后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研究一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从众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信息性从众消费和规范性从众消费;(2)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从众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控制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降低居民的控制感,而居民会通过从众消费对缺失的控制感进行补偿;(4)群体规模在疫情严重程度对从众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共同居住人数较多时,疫情对他们从众消费的影响要大于共同居住人数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二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越有可能进行稀缺性消费;(2)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是短期的,只有在疫情爆发期居民的稀缺性消费行为才会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疫情平稳期这种影响会消失;(3)在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物质主义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的物质主义倾向,进而促进他们的稀缺性消费行为;(4)领悟社会支持在疫情严重程度对稀缺性消费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当居民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多时,疫情对他们稀缺性消费的影响要小于他们感受到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少时的影响。在实证研究三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3条研究假设和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促进了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具体表现为疫情越严重,居民未来健康消费的意愿越强;(2)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仅疫情爆发期居民的健康消费意愿受到疫情严重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到疫情平稳期;(3)在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对疫情的恐惧感在疫情严重程度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即疫情会提升居民对疫情的恐惧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消费意愿;(4)自尊在对疫情的恐惧感对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相比高自尊的个体,疫情对低自尊个体的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要更大。在实证研究四中,我们主要分析了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机制。基于理论的推演我们提出了4条研究假设和一个双路径的中介效应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Bootstrap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假设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发现:(1)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是双重路径的,并且在疫情爆发期和疫情平稳期,这种双路径的作用模式会呈现出差异;(2)在疫情爆发期,疫情严重程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的归属需求,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提升了居民的风险感知,进而降低了他们的体验消费意愿,在这两个路径的作用下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遮掩效应;(3)疫情平稳期,居民风险感知路径的作用会消失,进而疫情严重程度对居民体验消费的影响会呈现出正向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我们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
徐可欣[8](2021)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立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备发生突然、诱因多样、成因复杂、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等特点。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至今,为了应对各种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等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防治鼠疫的宣传工作指示》《防止沥青中毒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规政策,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相比中央层面的立法,地方立法更能贴合地方实际需要,更有利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灵活应对。随着《立法法》的多次修订,我国地方立法主体数量不断攀升,立法热情澎湃热烈。但是,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中存在各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立法质量。所以,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提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能力的相应对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各地纷纷针对疫情防控、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立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在立法权限上,地方立法制定的各种非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行政强制征收征用等规定涉足了《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领域。一些地方立法在有上位法约束的情况下,仍然制定与之相抵触的规定;在立法过程中,地方立法对立法前的准备工作重视不足,对于立法目的和立法方向把控不到位,立法前调研形式化。在起草阶段,地方立法起草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依靠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起草,容易导致部门利益法律化。并且在法案形成的过程中,民众的呼声反馈渠道不畅通,导致地方立法未能充分体现民意;在立法形式上,地方立法在体例上和结构上照搬中央立法,片面追求形式完整、体例庞大,用许多空洞的条文进行填充。法规条文表述上专业术语运用不当,用语不精准,逻辑不畅通;在立法内容上,地方重复中央立法,创新力度严重不足。许多地方法规规章长时间未修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地方立法中的人权保障力度不足,人文关怀不够。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德国和日本,以及英美法系国家,美国和英国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经验的借鉴,认为地方立法需要在上位法的框架内或无上位法规定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等实际情况,思考立法目的、充分进行调研,制定出不片面追求形式华丽,具备内容创新、用语准确、严守立法权限、立法程序严谨、相关制度完善、贴合时代需求、注重人文关怀等特点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刘景秋[9](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某地新冠抗疫医生为例》文中认为2019年末至2020年初,一种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病毒在我国迅速蔓延。经病原学筛查和诊断,结合现代的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后发现这是人类疾病史上从来未出现的一种冠状病毒。该病毒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在艰难的环境下,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部署,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专业学科,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不少医务人员自发请命前赴一线,反映出危险情况下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赢得了患者的感动以及社会的信任。但是,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这些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需求。本文通过对4位不同性别、年龄、工作资历以及岗位的山西省某地区赴鄂抗疫医生为例,以访谈的方法,深入了解其在抗疫工作过程中的真实的情况、特征以及日常状态等信息,探究其现实困境和需求,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进行分析,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突发公共危机中医生困境和需求的可行性策略。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在抗疫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分析,主要包括抗疫医生的自我介绍以及在抗疫期间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等信息,通过医生的叙事总结出他们在抗疫时期所面临的需求和困境,分析这些需求和困境的内在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是社会工作介入抗疫期间医生的困难和需求策略分析,此部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并从不同层面探索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以期缓解医生压力、提高医生应急能力,并从宏观角度提高社会对于医生的关注度与人文支持关怀。第四部分是总结反思与启示,分析总结社会工作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可行性,期待能够在未来此类事件发生中起到积极作用。
吕梦[10](2021)在《基层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p县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03年SARS爆发以后,禽流感、H1N1、登革热、埃博拉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特别是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危害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更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这给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2020年10月29日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重大任务,并指出总结疫情经验教训,是对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国家安全体系的巩固完善。县级基层政府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和关键,可以说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最关键的一环。近年来,虽然县级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激进和保守”、“封闭与透明”并存的矛盾化局面和风险意识不足、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对于突发卫生事件和应急管理的相关文献,明确危机三阶段生命周期理论、多元治理理论和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以此为理论基础来进行公共卫生安全的研究。首先,本文选取江西省P县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数据和文献,从危机三段论角度全面阐述P县政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恢复方面的做法;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提纲和数据分析发现P县在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然后选取获得表彰的基层防控样本浙江省苍南县进行对比,通过文献搜集,阐述其政府在疫情事前、事中、事后方面的做法,总结其优于P县的防控经验,如数据化管理和监测、多元化社会参与主体、完善的网格化管理、健全的医疗救治体系;最后,从危机三段论角度出发提出完善基层政府疫情防控的对策,例如危机前阶段的完善预案内容,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完善监测报告系统;危机中阶段的推进网格化管理、加大卫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与公众和媒体的良性互动、完善医疗机制建设;危机后阶段的完善复产复工机制、加强群众主体意识、促成心理干预的专业化、系统华、长效化,把这些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以此来为我国县域社会特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应对体系作参考,对县级政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重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法治化的路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市场经济调制措施 |
(一)综合性的市场调制机制:基于对现行立法规定的检视 |
(二)综合性市场干预方式的精细化进路:比例原则和时间节点的协调 |
二、危机预警阶段的政府抵御风险职责 |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中引入风险预警理念的必要性及具体路径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中小企业促进法》)中的风险预警意识 |
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全面暴发阶段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一)反垄断执法中的弹性措施 |
(二)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强化执法 |
余论 |
(2)大数据背景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价值分析 |
1.多元价值观念交织无法改变基本的道德底线价值不变性 |
2.伦理价值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融合渐变过渡 |
3.伦理价值手段从权责分明向联动合作转变 |
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问题 |
1.治理主体的“道德责任缺失”问题 |
2.治理主体的“诚信”意识错位问题 |
3.治理主体的跨界道德冲突问题 |
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秩序建构 |
1.德性伦理视角下“以人为本”的治理秩序建构 |
2.责任伦理视角下“协同合作”的治理秩序建构 |
3.制度伦理视角下“共享发展”的治理秩序建构 |
(3)供给需求视角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研究现状 |
1.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1.2 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侧研究 |
2 重大突发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服务供给侧现状 |
2.1 法律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
2.2 公共卫生总经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
2.3 公共卫生事件发病人数呈波动下降趋势 |
3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供给侧的阻滞因素分析 |
3.1 政府应急物资供给权责不清 |
3.2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急供给能力不足 |
3.3 应急救援机构医护人才供给缺乏 |
3.4 政府危机信息供给不及时 |
3.5 政府危机应急教育供给不到位 |
4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改革路径 |
4.1 优化资源配置供给 |
4.2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资金供给 |
4.3 形成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供给双合力 |
4.4 健全信息供给制度 |
4.5 重视公共卫生应急教育供给 |
(6)《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样本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的样本描述 |
第一节 研究类目构建 |
一、报道主题框架 |
二、报道基调 |
三、报道内容 |
四、消息来源 |
五、报道体裁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框架 |
一、《人民日报》与《新京报》主题框架分布情况 |
二、《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基调分布情况 |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内容分布情况 |
四、《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消息来源分布情况 |
五、《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报道体裁分布情况 |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的异同及特点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相同点 |
一、主题框架以“政府形象框架”为主 |
二、消息来源偏向使用“政府官员” |
三、偏用消息体裁 |
四、报道基调以正面为主 |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不同点 |
一、《新京报》比《人民日报》更加注重“人情趣味”框架 |
二、《新京报》消息来源比《人民日报》丰富 |
三、《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的报道基调和而不同 |
第三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框架特点 |
一、 《人民日报》整合与引导为主的新闻框架 |
二、《新京报》市场与监督并重的新闻框架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及建议 |
第一节 《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的反思 |
一、疫情潜伏期,媒体“失语” |
二、消息来源固定化,缺少民众的声音 |
三、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失衡 |
第二节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框架的提升路径 |
一、把握关键节点,统筹报道工作 |
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 |
三、倾听民众的声音 |
四、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A:《人民日报》研究样本汇总 |
附表B:《新京报》研究样本汇总 |
致谢 |
(7)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与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
2.2 从众消费的文献综述 |
2.3 稀缺性消费的文献综述 |
2.4 健康消费的文献综述 |
2.5 体验消费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恐惧管理理论 |
3.2 补偿控制理论 |
3.3 风险感知理论 |
3.4 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关系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研究设计 |
4.2 问卷调查程序 |
4.3 公开数据的获取与匹配 |
4.4 问卷调查变量的测量 |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6 整体问卷的结构效度分析 |
4.7 各变量之间的区分效度分析 |
4.8 同源性偏差检验 |
4.9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 |
第5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一疫情对居民从众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5.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5.4 统计分析结果 |
5.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二疫情对居民稀缺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 研究背景 |
6.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6.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6.4 统计分析结果 |
6.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三疫情对居民健康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
7.1 研究背景 |
7.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7.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7.4 统计分析结果 |
7.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8章 典型消费行为研究四疫情对居民体验消费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
8.1 研究背景 |
8.2 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
8.3 统计分析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 |
8.4 统计分析结果 |
8.5 研究小结与讨论 |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总结 |
9.2 研究局限 |
9.3 相关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8)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立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立法概述 |
(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立法的概念和种类 |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立法的沿革与现状 |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 |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立法的总体情况 |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立法的具体分析 |
三、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立法权限存在的问题 |
(二)立法过程存在的问题 |
(三)立法形式存在的问题 |
(四)立法内容存在的问题 |
四、域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的经验借鉴 |
(一)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 |
(二)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 |
(三)域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的经验总结 |
五、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的完善 |
(一)严守立法权限 |
(二)优化立法过程 |
(三)选择恰当立法形式 |
(四)合理设置立法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某地新冠抗疫医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一、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在疫情中的状况回顾 |
(一)新冠抗疫医生的基本情况 |
(二)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特征表现 |
1.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心理和情绪特征 |
2.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日常工作特征 |
3.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社会交往特征 |
4.抗疫医生在新冠中的身体健康方面特征 |
5.特殊时期的医患关系 |
(三)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问题及需求分析 |
1.心理情绪方面 |
2.身体健康方面 |
3.社会因素方面 |
二、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分析 |
(一)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优势 |
1.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优势 |
2.社会工作专业工作方法优势 |
(二)新型冠状病毒抗疫医生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1.抗疫医生层面 |
2.社会层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之相关建议 |
1.微观层面 |
2.中观层面 |
3.宏观层面 |
三、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困境的反思与总结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总结 |
(三)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层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p县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层政府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1.3 应急管理 |
2.1.4 新冠肺炎疫情 |
2.2 研究的理论依础 |
2.2.1 危机三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
2.2.2 多元治理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3章 江西省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管理现状 |
3.1 P县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情况 |
3.1.1 P县基本情况 |
3.1.2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特点 |
3.1.3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危害 |
3.2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前阶段预防方面的做法 |
3.2.1 编制应急预案 |
3.2.2 建立应急管理体制 |
3.2.3 关注监测、报告、反馈 |
3.3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阶段处置方面的做法 |
3.3.1 指挥决策、强化管控 |
3.3.2 资源整合、强化联动 |
3.3.3 信息发布、风险沟通 |
3.3.4 定点定院、医疗救治 |
3.4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后阶段恢复方面的做法 |
3.4.1 复工复产方面 |
3.4.2 境外输入方面 |
3.4.3 心理安抚方面 |
3.4.4 分析评估方面 |
第4章 江西省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政府防控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府防控的问题 |
4.1.1 危机前阶段政府防控的问题 |
4.1.2 危机中阶段政府防控的问题 |
4.1.3 危机后阶段政府防控的问题 |
4.2 P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中政府防控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危机前阶段政府防控问题的成因 |
4.2.2 危机中阶段政府防控问题的成因 |
4.2.3 危机后阶段政府防控问题的成因 |
第5章 浙江省苍南县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先进经验 |
5.1 苍南县新冠肺炎疫情概述 |
5.2 苍南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前阶段预防方面的做法 |
5.2.1 编制、更新应急预案 |
5.2.2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
5.2.3 以数为专,科学监测 |
5.3 苍南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阶段处置方面的做法 |
5.3.1 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
5.3.2 整合调度人员及物资 |
5.3.3 规范信息发布,提高防控意识 |
5.3.4 设立定点医院,实施专项救治方案 |
5.4 苍南县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后阶段恢复方面的做法 |
5.4.1 “三零”复工复产 |
5.4.2 科学防控境外输入 |
5.4.3 心理安抚主体多元化 |
5.5 经验总结 |
5.5.1 数据化信息管理和监测 |
5.5.2 丰富社会参与主体 |
5.5.3 完善网格化管理 |
5.5.4 健全医疗救治体系 |
第6章 .完善基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
6.1 注重危机前阶段管理 |
6.1.1 完善预案内容,增强应急预案可操作性 |
6.1.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
6.1.3 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监测效率 |
6.2 强化危机中阶段管理 |
6.2.1 加强网格化管理,推进全面联防联控 |
6.2.2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
6.2.3 构建政府、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 |
6.2.4 加大投入、完善医疗机制建设 |
6.3 完善危机后阶段管理 |
6.3.1 完善复产复工机制 |
6.3.2 全面跟踪管控,加强群众主体意识 |
6.3.3 促成心理干预专业化、系统化、长效化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P县新冠肺炎疫情政府防控管理”的访谈提纲 |
四、重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法治化的路径建构[J]. 张玮. 南海法学, 2022(01)
- [2]大数据背景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跨界治理的伦理意蕴[J]. 李诗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供给需求视角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急行为研究[J]. 罗桂琼,刘玮.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21(06)
- [4]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 张杰. 青岛大学, 2021
- [5]X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项跟踪审计评价研究[D]. 石行权.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6]《人民日报》与《新京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框架对比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道为例[D]. 苏星月.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居民典型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COVID-19疫情的实证分析[D]. 宋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8]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地方立法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地方立法为例[D]. 徐可欣.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社会工作介入抗疫医生需求与困境的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某地新冠抗疫医生为例[D]. 刘景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基层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p县新冠肺炎疫情为例[D]. 吕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