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杂志2000年总被引频次及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排名

《沙棘》杂志2000年总被引频次及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排名

一、《沙棘》杂志2000年的总被引频次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名次(论文文献综述)

马峥[1](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魏绪秋[2](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郭凤娇[3](2017)在《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也日益重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提高研究机构、学术成果乃至学者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最主要形式,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研究能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能反映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研学术价值以及其被社会公众认知了解的程度,还对项目成果、创新研究及前沿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科学交流模式和学术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需要扩展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的需要。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获得认可和被吸收;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知识信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得了大众群体关注,把两种模式融合才能全面的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全面研究,除了引言和总结与展望部分以外,还包含6部分研究内容,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界定了相关术语,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次对科学交流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再次,梳理了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以及学术论文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本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第二部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和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进行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研究,包括内涵、类型划分和产生过程;其次,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原生影响因素和次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框架;最后,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通过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了解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数量的世界水平;然后,分别对学术论文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以及基金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传统影响力包括原生影响力和线下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期刊影响因子对原生影响力进行分析,基于被引频次和ESI高水平论文对线下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原生影响因素(发表时间、研究机构、论文篇幅、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量)与各指标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在线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在线影响力包括webl.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使用次数对webl.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基于Altmetrics指标对web2.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论文还基于Altmetrics指标构建了含媒介传播、论文使用、读者数量、论文质量和公信力5个一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模型,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AIF得分。最后,根据原生影响因素与使用次数、Altmetrics指标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首先,融合传统影响力指标和在线影响力指标,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两个数据组(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了实证,计算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力得分与学术论文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最相关;再次,根据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挖掘出每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得分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机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了解了每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影响水平;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刘祥洪[4](2016)在《我国人口学领域数据引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采用信息计量学方法,对人口学领域的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人口学刊、人口与发展、人口与经济五种期刊于2012—2014年间每年每一期刊载的论文进行数据引用行为调查统计。研究分析我国人口学领域数据引用现状,对比分析不同期刊的数据引用行为特点。此外,借鉴引文分析法,基于数据被引量和数据平均被引频次对人口学领域高被引数据和数据发布机构进行评价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的数据引用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调查结果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总体来看,人口学领域数据引用行为较普遍;数据引用来源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引用方式以参考文献形式居多;且总体数据引用方式较规范,但不规范的数据引用行为仍存在较大比例。2、各种年鉴以及人口普查资料是人口学领域研究普遍引用的数据,且对该部分的数据引用较不规范,而对期刊论文中的数据进行引用时较为规范。3、人口学领域对于政府机构的数据引用最多,尤其是国家统计局数据。4、利用SPSS软件相关性分析,发现论文的数据被引频次与该论文在CSSCI中的文章总被引频次之间并没有显着相关性。可见,人口学领域对于期刊论文的引用还不是非常重视对数据的引用。这也反映出,大部分数据尚未得到广泛地科学引用。通过建立标准规范的数据引用格式,推进数据引用行为科学规范化,有利于促进数据共享和数据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发展。

张耀铭[5](2015)在《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文中认为学术评价已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但透过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是学术评价的乱象纷纭。造成学术评价乱象的根源很多,比如官本位意识导致学术资源分配不公,"一刀切"的量化评价导致学术生产的数量增加而质量下降,"评价标准异化"导致学术评价机构公信力的缺失,不合理的科研体制是学术评价乱象的根源。要治理学术评价乱象,必须立破并举、多管齐下、统筹协调、优化整合。一是建立学术评价机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二是加强学术评价的回避制度和监督机制,三是规范并完善同行评价制度,四是终结"以刊评文"的量化评价机制,五是建立独立的、客观的、民主的学术评价机构。

何超[6](2012)在《我国管理科学学科演进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管理科学研究的队伍、管理科学的学习实践者和管理科学研究的成果文献均呈几何级数增长,管理科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管理学知识体系中,管理科学知识来源是复杂而多样的,不仅包括依据严格的数学模型和科学逻辑得到科学管理知识,也包括通过叙述故事而总结的管理知识,同样包括通过比较而归纳的管理知识。现在管理“丛林”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呈现进一步分化和细化趋势,在当前的管理科学研究领域,充斥着性质差异巨大和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为了全面了解21世纪管理科学发展的学科结构,研究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规律与成就,改变定性方式研究管理科学的传统模式,本文借助科学计量学中的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选择了2000年到2009年十年时期,以我国管理科学20种重要期刊的文献为数据源,进行管理科学的科学计量学研究,绘制系统的管理科学学科知识图谱,用可视化的方法勾勒出明晰的管理科学发展规律的网络图景。论文主要采用讲科学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统计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从学科给养、学科结构、学科渗透、学者合作等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引入共词分析方法揭示管理科学研究的主题、知识结构,以可视化方法直观地了解学科知识的内容结构和主题结构间相互关联关系。引入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试图寻找对国际管理科学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突出贡献的关键学者,鉴别这些学者们所形成的学术群体,分析这些学术群体间的关系和相似性,以及在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相对位置。为了考察十年的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轨迹,分别考察其共词、作者共被引结构,试图鉴别其动态发展演化,并借助于学科知识对这些信息加以阐释,挖掘其研究领域的模式。根据以上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着重安排以下研究内容: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给养”知识图谱研究。首先,对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学者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界定高产作者,给出高产作者的分布,并对十年来高产作者的演变进行分析。其次,对我国管理科学的科研机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包括其类型分析,整体分布以及地域分析。最后,绘制我国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的知识图谱,对重点基金项目进行分析以及演化研究,分析不同研究机构与重点基金项目的支撑情况。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结构”知识图谱研究。首先,绘制基于共词分析与词频分析的管理科学学科结构知识图谱,分析并廓清了主要的学科分支结构;其次,挖掘并探明三种主要学科分支的研究领域,并介绍了该领域内着名的研究成果与代表人物;最后通过对文献时间进行区间划分,研究并揭示了管理科学学科结构的演化规律。我国管理科学“学科渗透”知识图谱研究。首先,进行管理科学学者的共被引分析,并着重分析部分权威学者的影响力;其次,对管理科学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结合经典文献的引用情况详细研究;最后,对管理科学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并分析相关前沿期刊;通过如上三方面的共被引分析,对我国管理科学学科间的学科渗透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我国管理科学“学者合作”知识图谱。首先,绘制我国管理科学研究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中心新分析以及论文合着率分析。其次,对合作者研究团体进行复杂网络的三种效应分析;最后,将时间分为三个区间,对合作网络进行演化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结论包含如下:高等院校是我国管理科研机构的主要力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撑管理科学研究过程占据着主导地位。不同机构的科研水平“贫富”差距严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加大管理科学基础研究资助力度。管理科学发展势头良好,开始形成了三大逐步走向成熟的分支学科领域:企业与事业管理、管理基础与方法、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遗传算法和经济增长等研究领域在这10年间表现了强劲的发展潜力。当前我国管理科学被引频次较高的作者有张维迎、陈劲、陈小悦等。我国当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献有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傅家骥的《技术创新学》等,管理学期刊被引频次表现较为突出的有《科研管理》、《经济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等。当前中国的管理科学界的合作网络具有较高的群聚系数,具有小世界效应,管理科学界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率随着时间正在稳步提高。当前合作网络中具有较强的社团结构,且社团的数目正在逐年增长,社团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合作较少。

周二翠[7](2011)在《网络口碑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起着转化科研成果和传播科技信息的桥梁与纽带作用。面对如此众多的科技期刊资源,如何选择适合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科研人员需求的高质量科技期刊,成为科研与学术界面临的问题。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可以帮助不同学术水平的投稿者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提高投稿的成功率,降低信息不对称给投稿者带来的时间成本消耗;期刊社可以通过网络口碑指标的评价结果,加强与作者、读者沟通,改善服务质量,使作者对期刊的口碑评价有所改善。因此,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行的各种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多且乱”,各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缺少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能满足不同学术水平的学者、研究人员的需求,且科研群体和科研成果得不到公正的评价。科技期刊评价研究应从“小众化”评价向“大众化”评价转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尝试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科技期刊的网络口碑进行评价。首先,本文总结科技期刊的发展概况,包括科技期刊的概念与历史,以及科技期刊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科技期刊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存在的不足,并介绍了网络口碑的相关研究成果。接下来,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工具,通过系统分析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几种评价指标,指出了各指标存在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指标,初步建立了科技期刊网络口碑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词频统计方法判断各指标相对重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采用期刊点评网作为测试集,采集指标数量,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检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从而为完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提出建议。

王靖娜[8](2011)在《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科技期刊科学合理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机构也将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个人研究业绩、科研机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影响因子也存在局限性,即它只反映了期刊前两年刊载论文的影响力,而任何科技期刊的寿命都大于两年。本文针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在分析各类指标的基础上,对影响因子进行修正,并通过数据验证修正后的评价指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模型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即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TOPSIS法评定出该期刊的综合指标,并通过JCR数据库2009年的数据对指标进行检验。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因子与被引半衰期这两种指标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将影响因子和期刊的被引半衰期进行加权平均综合给出一种修正的影响因子,该指标综合了长期评价指标和短期评价指标的优势,此方法可以弥补影响因子反映年限较少的问题,使其能更准确地反映期刊被引情况。以JCR数据库2006年提供的期刊数据,按学科分类后,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修正后的指标与原指标进行了比较,以验证修正后期刊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最后,本文讨论了影响因子的新的发展前景。

周鹏举[9](2010)在《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总体向好、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和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期刊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机,但市场化、全球化也给农业科技期刊界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意义就在于全面评估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具备的优势、劣势,深入研究当前农业科技期刊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农业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举措,并为营造期刊之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明确不同类型期刊各自的定位和为促进期刊业体制改革、市场经营模式及办刊理念转变提供实践指导与理论支撑。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基础数据主要为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2006-2008版3年的数据;定性指标通过专家调查问卷获得,然后转化为定量数据,并利用归一法对全部定量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现状分析主要通过专家咨询、召开专家会议及文献调研的方式获取基本素材。首先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标比超法对我国631种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基本基于学科分类的期刊大类间竞争力比较、各大类内部期刊竞争力比较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的竞争力比较。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进行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对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期刊的优势是数量较多、种类较全、具有学科优势和专业的编辑队伍以及有政府或主办单位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劣势则是落后的运行体制、运作水平、管理机制和办刊思路,人才储备不足,期刊缺少特色,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机会则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为科技期刊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战略给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的机会;威胁则是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国内外科技期刊的竞争,较为浮躁的学术风气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交流渠道的增加对传统期刊出版业带来的挑战。结合定标比超法分析与SWOT分析方法的结果,提出了品牌化战略、人本化战略、集团化战略和市场化战略。

王珏[10](2010)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的竞争。科技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技期刊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科学出版物,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着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随着我国科技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也应与之相匹配。目前针对科技期刊的质量、期刊编辑出版、期刊改革和发展等系列问题,学术界大多基于理论上的探讨。通过定量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利用国际权威的评价体系,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水平做一个具体分析,以期切实找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引言。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回顾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发展的特征,并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展开讨论。第三章利用管理学及出版发行学相关理论知识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成及形成机制作了详细阐述,提出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编辑出版竞争力和经营管理竞争力是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三个组成部分。第四章结合文献计量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对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进行界定,阐述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是对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本章利用文献计量学的通行指标,借助国际权威的期刊评价工具JCR对我国数、理、化、生物学科科技期刊进行纵横两个方向的分析,纵向上统计并计算从2001年至2008年JCR收录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的指标数据,然后进行分析,从中看到他们的发展变化,同时在横向上与国际同类期刊的平均水平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两个国家作比较分析,从而看到我国这些学科科技期刊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所处的相应地位,并指出他们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分析了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水平。主要从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管理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第七章是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第八章是对如何全面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提出一些建议。

二、《沙棘》杂志2000年的总被引频次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名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棘》杂志2000年的总被引频次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名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术语界定
        2.1.1 社会科学
        2.1.2 国际学术论文
        2.1.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
    2.2 科学交流的类型划分
    2.3 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
        2.3.1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2.3.2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原则
        2.3.3 引文分析法
    2.4 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
    2.5 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
        2.5.1 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5.2 比较与分类理论
        2.5.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5.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5.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学术论文影响力
        3.1.1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1.3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过程
    3.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3.2.1 原生影响因素
        3.2.2 次生影响因素
        3.2.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
        3.3.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3.3 评价指标体系融合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分析
    4.1 论文数量增长变化趋势及与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
        4.1.1 学术论文的年代分布
        4.1.2 学术论文数量的增长变化趋势
        4.1.3 论文数量与其它国家/地区论文数量的比较
    4.2 学科结构与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2.1 学科结构的论文数量
        4.2.2 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3 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
        4.3.1 高产研究机构
        4.3.2 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4.3.3 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机构
    4.4 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
    4.5 资助基金的论文数量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分析
    5.1 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原生影响力
        5.1.1 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对转化
        5.1.2 发表时间对篇均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3 研究机构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4 学术论文篇幅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5 基金资助情况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6 参考文献数量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2.1 发表时间对篇均被引频次的影响
        5.2.2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3 学术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4 基金资助情况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5 参考文献数量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3 基于ESI高水平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1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2 基于热门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4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分析
    6.1 基于使用次数的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
        6.1.1 发表时间对篇均使用次数的影响
        6.1.2 研究机构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3 基金资助情况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4 学术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2 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
        6.2.1 Altmetrics论文的数量发展影响分析
        6.2.2 Altmetrics论文的指标特征
        6.2.3 Altmetrics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
        6.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6.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7.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7.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7.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7.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7.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7.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7.2.2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7.2.3 研究机构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2.4 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4)我国人口学领域数据引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性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数据引用研究综述
        2.1.1 对数据引证的行为研究和现状分析
        2.1.2 对数据引用标准规范的研究
        2.1.3 基于数据共享和数据引用的价值评估研究
    2.2 国内数据引用研究综述
        2.2.1 对国内外数据引用标准规范现状的研究和综析
        2.2.2 基于DOI的科学数据引用现状研究
        2.2.3 对某一学科领域或期刊的数据引用行为研究
        2.2.4 其他相关研究
    2.3 人口学领域相关研究概况
    2.4 研究综述小结
3 数据说明
    3.1 数据来源与界定
    3.2 数据收集和整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整理
        3.2.3 数据频次
    3.3 本章小结
4 总体数据与分析
    4.1 数据引用文献期刊分布
    4.2 期刊数据引用频次分析
    4.3 数据引用来源语言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引用行为特点分析
    5.1 数据引用来源类型
    5.2 数据引用方式类型
        5.2.1 数据引用方式
        5.2.2 数据引用来源和引用方式
    5.3 数据引用规范化分析
        5.3.1 期刊数据引用规范
        5.3.2 数据引用规范和引用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数据引用的评价研究
    6.1 数据引用总体数据频次分析
    6.2 高频数据引用期刊对比分析
    6.3 基于数据引用的机构分析
    6.4 基于数据引用的关联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建议
    7.3 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5)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评价滥觞于欧美
二、学术评价引进之历程
三、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群雄并起,竞争加剧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研究,定期出版评价成果。
        2.《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于1998年创建,每2年评选一次来源期刊。
        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2000年编制,初为内部参考资料,后正式出版。
        4.
        5.《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
        6.《“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和书报资料中心共同研制,于2012年首次发布。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制,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
    (二)过度量化,急功近利
    (三)以刊评文,越俎代庖
    (四)“影响因子狂热”,危害学术
    (五)行政主导,权力异化
四、学术评价乱象之根源
    (一)官本位意识导致学术资源、学术权力的不公平
    (二)“一刀切”的量化评价导致学术生产的数量繁荣,质量下降
    (三)“评价标准异化”导致学术评价机构公信力的缺失
        1.评价机构在获取数据时,违背统计学抽样调查原理,使原始数据和测评结果带有明显的生造臆断痕迹
        2.核心期刊评估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时间滞后性与背离性(2)
        3.引文索引来源文献存在致命的涵盖性缺陷
        4.不同学科之间引用率存在不可比性
        5.不同性质的论文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4)
        6.通过“策略性编辑”行为操纵期刊的影响因子
        7.引用目的存在多样性
        8.用非科学的态度编造、捏造、任意取舍的实验数据,被称之为“学术造假”
        9.评价结果软化,共享程度不高
        1 0.评价体系浮躁
    (四)不合理的科研体制才是学术评价乱象的根源
五、学术评价乱象的治理
    (一)建立学术评价机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
    (二)加强学术评价的回避制度和监督机制
    (三)规范并完善同行评价制度
    (四)用“以文评刊”取代“以刊评文”
    (五)建立独立的、客观的、民主的学术评价机构

(6)我国管理科学学科演进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研究现状
        1.2.2 管理科学的主要领域综述性研究
        1.2.3 科学计量学研究综述
        1.2.4 合作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安排与本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本文预期创新点
第2章 管理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科学知识图谱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述
        2.1.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对象和应用
        2.1.2 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概述
    2.2 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所采用研究方法
        2.2.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2.2.2 词频分析方法
        2.2.3 引文分析方法
        2.2.4 共被引分析方法
        2.2.5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2.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说明
        2.3.1 数据源期刊遴选
        2.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3 主要应用的工具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给养”知识图谱研究
    3.1 管理科学研究学者分析
        3.1.1 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3.1.2 杰出高产作者分布
        3.1.3 杰出高产作者演变
    3.2 管理科学科研机构分析
        3.2.1 科学研究机构类型分析
        3.2.2 科学研究机构整体分布
        3.2.3 高产研究机构地域分析
    3.3 管理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3.3.1 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知识图谱
        3.3.2 管理科学项目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3.3.3 典型基金项目支持研究机构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结构”知识图谱研究
    4.1 我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4.1.1 管理科学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4.1.2 管理科学理论聚类结构分析
        4.1.3 国内外管理科学热点领域比较
    4.2 管理科学主要学科分支分析
        4.2.1 企事业单位管理领域分析
        4.2.2 管理基础与方法领域分析
        4.2.3 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领域分析
    4.3 管理科学研究热点发展演化
        4.3.1 2000-2001年管理科学学科分析
        4.3.2 2002-2003年管理科学学科分析
        4.3.3 2004-2005年管理科学学科分析
        4.3.4 2006-2007年管理科学学科分析
        4.3.5 2008-2009年管理科学学科分析
        4.3.6 2000-2009年管理科学学科总体变化趋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管理科学“学科渗透”知识图谱研究
    5.1 管理科学学者共被引分析
        5.1.1 管理科学学者基本分析
        5.1.2 管理科学学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
        5.1.3 管理科学权威学者被引分析
    5.2 管理科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5.2.1 管理科学文献基本分析
        5.2.2 管理科学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
        5.2.3 管理科学经典文献被引分析
    5.3 管理科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5.3.1 管理科学期刊基本分析
        5.3.2 管理科学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
        5.3.3 管理科学前沿期刊被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管理科学“学者合作”知识图谱研究
    6.1 管理科学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6.1.1 科研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6.1.2 科研合作网络中心性指数
        6.1.3 科研合作网络指标设计
    6.2 管理科学科研合作网络分析
        6.2.1 科研合作网络“小世界”效应分析
        6.2.2 科研合作网络“社团”现象分析
        6.2.3 科研合作网络“桥点”现象分析
    6.3 管理科学科研合作网络演化分析
        6.3.1 科研合作网络合作频率演化分析
        6.3.2 科研合作网络知识传播效率演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在学习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网络口碑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科技期刊评价研究现状
        1.3.1 国外科技期刊评价研究
        1.3.2 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之处
2 科技期刊及其评价的相关理论
    2.1 科技期刊及科技期刊评价
        2.1.1 科技期刊的概念
        2.1.2 科技期刊评价产生与发展
    2.2 科技期刊评价工具
    2.3 常用的评价指标及局限性
    2.4 科技期刊评价方法
    2.5 科技期刊评价存在的不足
3 网络口碑相关理论
    3.1 传统口碑与网络口碑
        3.1.1 传统口碑定义与特征
        3.1.2 网络口碑定义与特征
    3.2 网络口碑传播渠道
    3.3 网络口碑相关研究
    3.4 网络口碑研究意义
4 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分析
    4.2 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指标体系
    4.3 确定指标权重
        4.3.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4.3.2 计算指标权重
5 科技期刊网络口碑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实例分析
    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2 科技期刊网络口碑评价实例分析
        5.2.1 期刊点评网简介
        5.2.2 采集测试样本
        5.2.3 模糊综合评判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影响因子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被引半衰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现状
        1.2.1 影响因子的现状
        1.2.2 被引半衰期的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概述
    2.1 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
    2.2 科技期刊的即年指标
    2.3 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
    2.4 科技期刊的被引半衰期
    2.5 科技期刊的发文总数
    2.6 科技期刊的H指数
第三章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趋势分析
    3.1 国际科学引文索引与科技期刊评价概述
        3.1.1 国际重要的科学引文索引与期刊评价
        3.1.2 国际重要的科学引文索引与期刊评价对中国的影响
    3.2 科技期刊评价方法的分类
    3.3 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趋势
    3.4 评价指标案例分析
        3.4.1 用9 种林学期刊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3.4.2 对影响因子的一种修正的案例
第四章 基于熵权的改进的TOPSIS模型
    4.1 模型建立与求解
        4.1.1 符号说明
        4.1.2 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筛选
        4.1.3 指标的最终确定
        4.1.4 用熵权法构建指标的权重
        4.1.5 用TOPSIS法计算该值的贴近度
    4.2 检验模型
    4.3 模型优化
        4.3.1 参照原模型中各指标的定义并筛选增加指标特征因子
        4.3.2 用熵权法构建新指标的权重
        4.3.3 用TOPSIS法计算该值的贴近度
    4.4 优化模型检验
    4.5 补充优化模型
        4.5.1 补优模型问题分析
        4.5.2 模型建立
        4.5.3 模型求解验证
第五章 一种修正的影响因子
    5.1 影响因子介绍
        5.1.1 介绍
        5.1.2 弊端
    5.2 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
        5.2.1 时间因素
        5.2.2 来源数据库
        5.2.3 学科性质差异
        5.2.4 引证行为的不确定性
        5.2.5 期刊种类的差异
        5.2.6 其他偏差
    5.3 影响因子的修正方案
        5.3.1 修正原因分析
        5.3.2 修正方案
        5.3.3 权系数的选择
第六章 数据分析比较
    6.1 修正后的结果及对比
    6.2 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6.2.1 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缺乏令人信服的评估指标
        6.2.2 应将基础类和应用类科技期刊分开评估
        6.2.3 应将编辑质量单列出进行评估
        6.2.4 应引进动态的评价指标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撰写(完成)论文

(9)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学术界背景
        1.1.3 入世带来的冲击
        1.1.3.1 市场的冲击
        1.1.3.2 资金的冲击
        1.1.3.3 经营管理模式的冲击
        1.1.3.4 人才的冲击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切入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
        1.6.1 农业科技期刊
        1.6.2 竞争力
        1.6.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
        1.6.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1.6.5 SWOT 分析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竞争力研究概况
    2.1 1987-2010 年国内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量比较(数据来源CNKI)
    2.2 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概况及实践
    2.3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研究概况
        2.3.1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发展
        2.3.2 定标比超法(Benchmarking)的实施步骤
    2.4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研究概况
        2.4.1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发展
        2.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2.4.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5 SWOT 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第三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和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框架结构
    3.1 定标比超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 竞争力指标分析及计算方法
        3.2.1 定量指标部分及各指标计算方法
        3.2.2 定性指标部分及计算方法
    3.3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3.4 农业技术
第四章 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比较
    4.1 评价样本与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4.1.1 评价样本
        4.1.2 数据来源及基本方法
    4.2 各大类期刊学术竞争力评价横向比较研究
    4.3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4.4 中国农业技术/普及类期刊竞争力定标比超分析
第五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SWOT 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2 劣势分析(W)
    5.3 机遇分析(O)
    5.4 威胁分析(T)
第六章 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发展战略
    6.1 品牌化战略
    6.2 人本化战略
    6.3 集团化战略
    6.4 市场化战略
第七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10)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2.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2.2 国际科技期刊市场的发展特征
    2.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3.1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构成
    3.2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形成机制
    3.3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定义
    3.4 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评价体系
4 基于JCR的我国主要学科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选择思路
    4.2 JCR收录中国数学期刊分析
    4.3 JCR收录中国物理学期刊分析
    4.4 JCR收录中国化学期刊分析
    4.5 JCR收录中国生物学期刊分析
5 我国科技期刊竞争力分析(以英文版为例)
    5.1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历程
    5.2 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力分析
    5.3 影响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6 影响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分析
    6.1 SCI评价系统本身的局限性
    6.2 我国科技期刊载文学术水平相对偏低
    6.3 我国科技期刊稿件编审制度国际化程度低
    6.4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7 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7.1 争夺内容资源,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
    7.2 规范编审制度,提高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竞争力
    7.3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集约化经营
    7.4 建立"走出去"发展模式,扩大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沙棘》杂志2000年的总被引频次及其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名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2]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3]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郭凤娇. 武汉大学, 2017(06)
  • [4]我国人口学领域数据引用评价研究[D]. 刘祥洪. 浙江大学, 2016(02)
  • [5]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 张耀铭.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6]我国管理科学学科演进的知识图谱研究[D]. 何超. 湖南大学, 2012(03)
  • [7]网络口碑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周二翠. 安徽大学, 2011(04)
  • [8]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D]. 王靖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1)
  • [9]中国农业科技期刊竞争力研究[D]. 周鹏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1)
  • [10]我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 王珏.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沙棘》杂志2000年总被引频次及在全国科技期刊中的排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