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联合办学优势,努力创建新型大学

发挥联合办学优势,努力创建新型大学

一、发挥合校优势 努力创建新型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越[1](2021)在《近代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研究 ——以三所“七姐妹”女子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女子学院是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妇女争取女子高等受教育权和男女同校权利的运动浪潮层出不穷。高等女子学院面临男女合校转型问题、传统妇女课程制度的变革压力、妇女课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尽管如此,直至21世纪,世界上仍旧留存了若干公认的精英高等女子学院。诸如,美国曼荷莲女子学院、瓦萨女子学院、威尔斯利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格顿学院、北伦敦学院;日本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中国山东女子学院、金陵女子学院、中华女子学院等名校,人才继出,成果丰硕。它们的办学经验与范式对女子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启示价值。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时期。从殖民地时期至南北战争前,再至战后重建时期,美国出现了曼荷莲女子学院、瓦萨女子学院、威尔斯利学院等杰出的女子高等学院。它们与另外4所女子学院被学界称为“七姐妹”女子学院,意味着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办学的典范。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美国的“七姐妹”女子学院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不少前贤聚焦于个案研究,探究了他们在办学经费、生源扩招、师资改革与转型上的发展与演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聚焦曼荷莲女子学院、瓦萨女子学院、威尔斯利学院,思考这三个个案面临的共同的课程制度方面的问题。具体而言包括:它们的课程制度在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形构妇女课程理念、设置课程目标、择取课程类型、权衡人文与科学课程知识的比重、取舍核心课程制与选修制。最后,依照美国高等女子学院后续发展面临的批评与时代困境,客观评价它们的课程制度的范式及其变革。纵观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扮演“引领者”的角色。而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女子高等学院的创办与落成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的。基于个案展开对这一历程的研究,对于我们思考女子受教育权、女子的职业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民族国家成员身份的多元教育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杨柳[2](2021)在《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办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子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存在。美国是最早诞生女子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女子高等教育是世界教育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女子学院诞生较早,它们专为女性服务,为女性提供了优质的高等教育,并在艰难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改革和坚守。本文以美国第一所授予女性学位、办学历史悠久的私立女子学院——卫斯理安学院为例,探索美国女子学院的办学路径,为我国女子学院的办学提供一些借鉴。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四种方法来分析和探索卫斯理安学院的办学情况。卫斯理安学院在一百八十多年的办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女性领导者、各个行业的女性精英,这与它出色的办学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卫斯理安学院以培养社会女性精英为办学目标,坚持为女性提供最好的博雅教育,运用适合女性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女性的批判思维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具备胜任任何工作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设置博雅教育课程和具有女性特色的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卫斯理安学院专门设立了领导力课程和领导力服务中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和发展她们的领导才能;一流的教师队伍是她们成长路上的助力者,也是其学习的榜样,高水准的导师制为学生在不同阶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低师生比的小班化女生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高效自治的管理机制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管理中来;还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得天独厚的校园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共同孕育着来卫斯理安学院学习的女性。卫斯理安学院致力于培养社会各个领域的女性精英,秉承能力至上的素质培养,注重发挥女性榜样的作用。我国的女子学院在办学上存在办学水平不高、办学特色不突出、师资专业性待提高等问题,鉴于此,还需借鉴办学质量高的卫斯理安学院,办出有特色的女子高校,平衡设置文理学科,加强培养女性的领导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快我国女子学院发展的步伐。

孟方圆[3](2021)在《美国“七姐妹”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大学文化性格的分析》文中指出“七姐妹”学院是指美国19世纪成立的历史上专门招收女性学生的七所女子高校联盟,它们坚持为女性提供平等、卓越和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众多杰出女性精英及女性领袖,被誉为美国女子学院的“七朵金花”。现如今,“七姐妹”学院因瓦萨学院于1969年改为男女同校,拉德克利夫学院于1999年并入哈佛大学,只剩下“五姐妹”学院。尽管它们在男女同校发展历程中采取不同办学模式,但都根据学校特点与优势打造出属于自身的文化特色,屹立于美国高等教育之林。“七姐妹”学院不仅丰富了美国高校类型,还为美国高等教育文化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运用社会学中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分析方法,以其办学模式为依据,将五姐妹学院、瓦萨学院和拉德克利夫学院抽象概括为传统型、融合型和依附型三种类型的女子学院。从大学文化性格视角出发,分别从大学物质文化性格、大学制度文化性格和大学精神文化性格三个层次分析不同类型女子学院的个性及特色所在,以期对当前世界及我国女子高校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大学是具有类生命体特征的学术组织,具有与个体相似的文化性格。从大学文化性格视角分析,五姐妹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其一以贯之的女性主义文化品格,通过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个性的培育彰显了女校文化符号,形成女子学院独特的文化与特色。瓦萨学院在男女合校后,女子学院时期形成的女性主义文化性格被逐渐弱化,精英博雅教育文化性格日渐鲜明,实现了由女子文理学院向综合文理学院的成功转型。目前,瓦萨作为美国顶尖的综合性文理学院在本科教育前沿发挥着卓越作用。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前身是1879年成立的专收女生的“哈佛附校”,此期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对哈佛大学师资和课程的依附。拉德克利夫学院时期,通过女子学院的独立身份构建以及形象塑造,彰显了学校的女性主义文化性格,最终实现了由一所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的教学机构到闻名遐迩的七姐妹学院的跨越。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时期,跨学科研究文化性格占据主导,但附属性和女性主义文化性格依然有所保留。大学文化性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是大学文化个性与特色的生动表达。尽管传统型、融合型及依附型女子学院的文化性格不尽相同,但都各有特色,都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从社会发展与进步角度看,融合型女子学院与依附型女子学院无疑是未来女子学院发展的理想模式,但传统型女子学院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杰出女性人才,它的存在必有其价值和合理之处,因此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孙中芳[4](2020)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大学生的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有效的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探讨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甘肃省和青海省四所大学的595名(N汉=173,N少=422,M年龄=20.4)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了解了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检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民族、院校类别、家庭所在地、住宿情况、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着高于男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汉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着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非民族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着高于民族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显着的正相关;(5)混合住宿的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着高于非混合住宿的大学生;(6)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存在院校差异,具体表现为民族院校的力度显着高于非民族院校;(7)学校思政课程、学校新闻媒体、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在本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若干路径。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第二、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精选新闻媒体的内容、培训新闻媒体的宣传人员、拓展新闻媒体的宣传途径。第三、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渲染气氛、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讲座、注重团支部、党支部的宣传优势;第四、优化教育资源,扩大民汉合校、合班、合宿,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于对以上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具有积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性别、民族、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住宿情况、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课成效、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开展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研究丰富了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西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研究提出的教育路径,对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陈仁芳[5](2020)在《男女合校压力下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研究(1960-2019)》文中研究表明女子学院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一度成为美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经过一百八十余年的发展,在男女合校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美国女子学院依旧存在,虽然数量不多,但其发展极具特色,实力强大,是美国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多样化的选择之一,并且在世界女子学院的发展中居于领先地位,引领着世界女子学院的发展方向。这反映出美国女子学院的存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意味着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美国女子学院服务于女性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化办学风格,是女子高等教育领域的典范,对众多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和女子学院的发展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文章将研究范围锁定在1960年至2019年,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美国女子学院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简要回顾美国女子学院的产生和其发展的顶峰状态,紧接着呈现美国女子学院在男女合校压力来临时的艰难处境(1960-1971)。此部分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男女合校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其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主流形式,具体体现为研究型大学的快速发展、社区学院的兴盛繁荣,以及男子学院实施合校教育,这给女子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然后总结了合校压力下美国女子学院跌落低谷的困境,主要体现于女子学院在竞争力上出现危机和在独立性上受到威胁。第二部分,呈现美国女子学院在缓冲调整时期(1972-1981)应对男女合校教育压力的情况。首先,分析了美国女子学院在这时期所面临的男女合校教育合法化带来的压力,即美国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影响与《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款、《妇女平等教育法》的颁布,使得男女合校的发展有了坚实的社会保障;而后,分析了美国女子学院在这一历史时期进行的应对办法,包括转变公众形象以体现职业导向追求,成立美国女子学院联盟以开展集体合作,以及调整学院招生政策、财政求助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呈现美国女子学院特色化建设时期(1982-2000)的发展情况。这一历史时期男女合校教育继续推进,一方面,霍根诉密西西比女子大学案促使美国公立性质的女子学院转向男女合校教育,引起私立学院是否需要招收男生以合校的争论;另一方面,随着男女合校教育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高等教育两性差距进一步缩小。为此,美国女子学院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调整发展战略,进行特色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强化女性领导力教育、营造女性教育环境、创新教育项目三个方面。第四部分,呈现美国女子学院进入新世纪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世纪时期,美国女子学院所面临的男女合校压力将长期存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鼓励男女合校教育的氛围与质疑单一性别教育的声音。美国女子学院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作机会增加,包括搭建合作平台、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合作项目;二是学生群体多样化,包括非传统学生、国际留学生、变性学生;三是在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有更多可能性。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对美国女子学院在应对男女合校压力这一过程中展现的重要力量进行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其核心力量,即坚定“服务女性”这一办学理念;二是其保障性力量,即支持性、包容性的环境;三是其支柱性力量,即文理教育与领导力教育相互融合。此外,通过对此过程的分析可以知道,美国女子学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随着世界各国对女子高等教育的更加重视,我国女子高校在女性人才培养上也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由此,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经验可以从不同角度带来启示与借鉴。

徐飞飞[6](2019)在《阿尕尔森镇小学教育研究 ——以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1)说明了一直以来儿童教育的重要性,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地区、民族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处在不同的阶段,教育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内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少数民族教育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民族地区经济、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就是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基础(小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振兴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当前面对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新形势,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也是不断地倾斜在政策上加以照顾。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小学教育特征和教育政策实施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哈萨克族小学教育出现的问题,总结哈萨克族小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等完善哈萨克族小学教育发展的建议。本论文创新性的将当前最新的教育政策在哈萨克族小学教育中的实施现状呈现出来并与哈萨克族教育特点相结合分析当前哈萨克族小学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其教育的建议。具体来说首先本文在教育公平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等的理论指导下具体分析了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各项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然后通过对政策执行现状、社会各界评价、教育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等各方面的有效分析,肯定了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在教育上的优点,指出了其在教育政策执行中执行监督机制远未形成、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有待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精通国语教师短缺等的缺点,并提出了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加强教育政策的学习和创新、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加大力度培养国语教师等的完善建议。最后通过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具体个案的分析指出哈萨克族小学教育的特点,并思考了完善哈萨克族小学教育发展的方式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文章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文章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第一部分概述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阿尕尔森镇的地理生态、历史沿革、经济概况。并对当地的教育有一个全面整体的了解。第二部分对阿尕尔森镇哈萨克儿童教育进行实地调研对学校教育现状进行描述,通过理论指导来分析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现阶段各项教育政策比如全面推行国语教育政策等在阿尕尔森镇实施的现状和效果分析。第三部分肯定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育的优点并通过指出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该小学教育的建议。第四部分通过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具体个例的分析指出哈萨克族小学教育的特点,提出加强哈萨克族小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乔秀丽[7](2019)在《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疆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是我国多民族、多宗教并存地区,也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复杂多变。新疆的民族工作事关新疆稳定、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断总结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逐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涵盖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制度保障、重点领域、关键前提、重要基础和根本方向等,这些思想内容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现实考量,是中国特色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遵循。现阶段,推进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新疆民族工作具体实践,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有不足之处。依据新疆的特殊区情和民族工作实践中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推进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新疆民族工作具体实践,有利于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有利于推动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研究的关键点在于提出完善措施以解决新疆民族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选题背景及理论、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概述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是在积极回应国内外现实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三部分概述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坚持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内核凝练,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和总结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地位,为后期的实地调研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新疆民族工作实践的现状,通过对问卷调查、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概述新疆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以更好地提出具有时效性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重点是提出对策建议,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创建“嵌入式”互动环境;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新疆民族事务管理法治化等五个层面的举措为主要基点,解决新疆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增强新疆民族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推进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周敏[8](2019)在《汉代铁器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两汉铁器遗存和出土物的日渐丰富,如何在汉代器物工艺和时代文化语境中认识其类型、制度、主体与艺术价值,是一个亟待开展的课题。为此,必须打破汉代铁器工具价值的惯有思维,在两汉社会文化情境中,讨论它对“铁器时代”两汉时段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价值。汉代政府将铁视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政治稳定的关键,故两汉铁器艺术,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得到国家层面自觉的制度化推进。工艺技术上,铁矿开采、冶炼技术、加工工艺,尤其是炼钢技术的突破,促动了整个冶铁工业的变革;器物功能上,铁器加工的简便、高效与精巧化,使得农业、手工业器具,以及生活用具、兵器、其他装饰性器物应运而生,不仅满足汉代广大平民阶层生产与生活之需,也是地主贵胄阶层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物类型,一些器物还在社会礼仪与祭祀活动中展现精神功能;生产主体上,两汉铁器遵循先秦以来“百工造物”的传统,依赖充列铁官机构中的员吏和生产一线的卒、徒、工匠;管理制度上,两汉着力推行官营模式,紧缩私营,又将其纳入中枢和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专职铁官予以监管,保障了铁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加工的规模与效率;造型审美上,两汉铁器以其内含简括的形式美感与朴素自然的风格趋向,反映两汉百姓对美的质朴追求,体现工匠功能优先与形式充足的造物意识,蕴含人器以和的造物观念;工具价值上,铁器带来技术性革命,它提升了陶瓷工艺、汉代石刻、木雕、玉雕、砖瓦将作等工艺的效率,开拓了造型艺术材料提取、工艺加工和审美表现的能力,促生汉代艺术的多样风格。论文把技术背景、器物类型、管理制度、创作主体、审美与文化、价值影响看作阐释汉代铁器艺术的六个维度,认为只有从单个铁器,走向器物的综合应用,只有透过静态实物,观察器物的生产与使用,体察背后人的思想、观念与环境,才能相对客观地认识到,汉代铁器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它面向汉代社会的大多数,在实用、简便的日常生产与消耗中,促成汉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因此,它理应被视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朱明洁[9](2019)在《戴维·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戴维·斯塔尔·乔丹(David Starr Jordan,1851-193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着名的高等教育改革家、实践家,先后担任印第安纳大学校长、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不仅对两所大学贡献卓越,还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以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对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了论述。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乔丹的生平、其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乔丹出生于美国纽约盖恩斯维尔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于1885年担任印第安纳大学校长,并于1891年受邀成为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博物学家”、“教师”和“民主先知”三种身份是乔丹一生的写照,是他的独特标签。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成型伴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科学教育思潮和研究型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价值、现代大学的特征、大学课程、师生管理和女子高等教育五个方面。在高等教育的价值方面,乔丹认为高等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在于扩宽个人视野、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和适应现实生活,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在于培养智慧且爱国的公民、建立民主政府和推动社会进步。在现代大学的特征方面,乔丹认为传统学院最终会被现代大学取代,现代大学具有传播文化、职业培训、科学研究三种职能,现代大学具有自己的“个性”。在大学课程方面,乔丹将美国大学课程史分为复制、混合和选修三个阶段,强调在选修阶段,大学要增加课程的种类、使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注重科学研究,并且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选修制。在教师管理方面,乔丹主要关注教师任职资格、教师参与校务的权力和教师教研职责;在学生管理方面,乔丹主要关注招生标准、学杂费和学生社团。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乔丹认为女子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组建文明家庭和推动社会进步,他支持男女同校教育,强调要使男女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平等交往,使女子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与男子课程相同,在内容上相互区分。第三部分总结了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其高等教育思想推动了印第安纳大学的转型,奠定了斯坦福大学发展的基础。其思想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张书采[10](2018)在《滇西坤道历史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坤道,古称为女真、女冠,一般指的是道教的女性出家众,是道教的女性神职人员。坤道在道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道教有其独特的女性观,有着阴阳并重、贵柔守雌的思想理论,还因为道教对女性在宗教团体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视。纵观云南道教的历史,亦出现过不少影响深远的坤道。这其中,活跃在保山、临沧地区的滇西坤道,以其身为女性的勤劳刻苦和身为修行者的慈悲包容,成为滇西和云南道教历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宗教政策落实之后,滇西坤道在提升自身修为的同时,通过不断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广泛团结民间正一道力量,从而吸引了大批信众,形成了宗教团体中不可或缺的群体。滇西坤道以其刚柔并济的独特宗教形象和对教团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滇西地区,乃至整个云南道教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第一章回顾了滇西地区道教的早期发展历史;第二章关注到落实宗教政策后滇西坤道对宗教场所的恢复和对道教协会的重组;第三章主要从滇西坤道自身修为的提升、对宗教团体的发展,以及道教徒的教育和对社会大众的宣传等多方面呈现出滇西坤道的修行现状;最后通过对滇西坤道的修行现状的总结和阐释,建立滇西坤道的发展模式。本文拟以滇西坤道通过建设宗教团体发展自身和道教的个案,以及此种模式推广的可能性,试论道教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以及面向现代社会所应作出的反映和改革。

二、发挥合校优势 努力创建新型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合校优势 努力创建新型大学(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研究 ——以三所“七姐妹”女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世界妇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二)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成就斐然
        (三) 妇女传统课程制度的传统与变革问题
        (四) 女子学院的发展与挑战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关键概念
        (一) 女子高等教育
        (二) 课程制度
        (三) 课程理念
        (四) 七姐妹女子学院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评述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个案法
    六、研究创新
第一章 曼荷莲女子学院及其课程制度
    一、曼荷莲女子学院办学背景
        (一) 女性观演变:从男性的附庸至男女平等
        (二) 曼荷莲女子学院的创办
        (三) 曼荷莲女子学院的师资选拔与招生范围
    二、曼荷莲女子学院的课程制度
        (一) 课程理念: “无私之善”的教育
        (二) 课程目标: 德育与智育目标并重
        (三) 课程体系: 传统家政学的边缘化与现代学术课程的中心化
        (四) 课程知识: 科学与人文知识并行
第二章 瓦萨女子学院及其课程制度
    一、瓦萨女子学院办学背景
        (一) 女性在男女合校机构中获得合法身份
        (二) 瓦萨女子学院的创立
        (三) 瓦萨女子学院的经费来源与招生范围
    二、瓦萨女子学院的课程制度
        (一) 课程理念: “新名媛”教育
        (二) 课程目标: 人文与职业教育目标并轨
        (三) 课程体系: 古典中心主义的式微与综合课程的兴起
        (四) 课程知识: 兼顾实用与人文
第三章 威尔斯利学院及其课程制度
    一、威尔斯利学院办学背景
        (一) 女性观变化: 女性智力禀赋的再发现
        (二) 威尔斯利学院的创建
        (三) 威尔斯利学院的办学经费与招生范围
    二、威尔斯利学院的课程制度
        (一) 课程理念: 女性领导力的培养
        (二) 课程目标: 挖掘“白棉布”和“天鹅绒”女孩的潜力
        (三) 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与跨学科教育相结合
        (四) 课程知识: 传统与现代知识并重
第四章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的审思与启示
    一、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的优势
        (一) 课程理念多元
        (二) 课程体系完善
        (三) 课程知识全面
    二、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的局限
        (一) 课程制度设置缺乏开放性
        (二) 课程制度设置受传统观念束缚
    三、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发展的机遇
        (二) 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发展的挑战
    四、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的启示
        (一) 拓宽经费渠道,推动课程开发
        (二) 课程理念设置坚持多元与特色并重
        (三) 课程内容设置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四) 课程资源坚持本土与国际相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办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2.1 梳理并探明卫斯理安学院的创办背景与发展过程
        2.2 探索女子大学的办学经验,丰富女子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2.3 借鉴优秀的办学经验,改进我国女子学院的教育
    3.概念界定
        3.1 卫斯理安学院
        3.2 女子学院
        3.3 精英教育
        3.4 办学
    4.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 国内研究现状
        4.2 国外研究现状
    5.研究方法
        5.1 比较研究法
        5.2 文献研究法
        5.3 个案研究法
        5.4 因素分析法
    6.研究内容与创新点、难点
        6.1 研究内容
        6.2 创新点
        6.3 难点
第一章 卫斯理安学院的发展历程
    1.1 卫斯理安学院的萌芽初创期
    1.2 卫斯理安学院的繁荣发展期
    1.3 卫斯理安学院的艰难成长期
    1.4 卫斯理安学院的改革创新期
第二章 卫斯理安学院的办学现状
    2.1 确立“女性精英”的办学理念
        2.1.1 坚持博雅教育理念
        2.1.2 积极推行领导力教育
    2.2 设置能力至上的课程
        2.2.1 博雅教育课程
        2.2.2 女性教育课程
        2.2.3 领导力课程
        2.2.4 女性在线学位项目
    2.3 推行精英式的教育方式
        2.3.1 一流的师资队伍
        2.3.2 小班化女生课堂
        2.3.3 高水准的导师制
    2.4 实施高效自治的师生管理制度
        2.4.1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4.2 高质高效的行政管理层
        2.4.3 个性自治的住宿制
    2.5 举办提升女性综合能力的活动
        2.5.1 学院社区活动
        2.5.2 学生社团活动
        2.5.3 社会实践活动
    2.6 因性制宜的校园文化
        2.6.1 得天独厚的校园环境
        2.6.2 “首先为女性”的校训
        2.6.3 紧密联系的校友关系
第三章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的特点及局限性
    3.1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的特点
        3.1.1 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女性精英
        3.1.2 秉承能力至上的素质培养
        3.1.3 发挥卓越女性榜样的效应
    3.2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的局限性
        3.2.1 女性精英教育公平性有限
        3.2.2 女性在线学位项目质量不高
        3.2.3 跨国教育特色不突出
第四章 卫斯理安学院对我国女子学院办学的启示
    4.1 我国当代女子学院办学的特点及问题
        4.1.1 我国当代女子学院办学的特点
        4.1.2 我国当代女子学院办学存在的问题
    4.2 卫斯理安学院办学对我国女子学院办学的启示
        4.2.1 办出有特色的女子高校
        4.2.2 平衡设置文理学科
        4.2.3 加强培养女性的领导力
        4.2.4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4.2.5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国“七姐妹”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大学文化性格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缘由一:早期研究与女性教育“结缘”——选择七姐妹学院之因
        2.缘由二:七姐妹学院的特殊意义和价值——选择七姐妹学院之由
        3.缘由三:女子高等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研究的必要性
        4.缘由四:我国女子高校缺乏个性特色——研究的迫切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美国七姐妹学院的研究
        2.关于大学文化性格的研究
        3.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3.理想类型分析法
    (五)概念界定
        1.“七姐妹”学院
        2.大学文化性格
        3.大学核心竞争力
一、一种解释大学核心竞争力来源的新架构:大学文化性格
    (一)大学文化性格的影响因素
        1.社会挑战
        2.文化传统
        3.文化冲突
        4.大学人的文化性格
    (二)大学文化性格的表现形式
        1.大学物质文化性格
        2.大学制度文化性格
        3.大学精神文化性格
    (三)基于文化性格基础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
二、传统型女子学院核心竞争力案例分析:大学文化性格视角
    (一)五姐妹学院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内涵
        1.女性主义文化性格的养成
        2.女性主义文化性格的坚守
    (二)大学物质文化性格下五姐妹学院核心竞争力
        1.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
        2.传统哥特式建筑风格及特色建筑设计
        3.女性化的教研设施
    (三)大学制度文化性格下五姐妹学院核心竞争力
        1.本科教育阶段的单性别招生制度
        2.以女性为主体的校长及教师聘任制度
        3.女性课程与联合课程
        4.小班女性化课堂教学制度
        5.本硕博三级学位证书制度
    (四)大学精神文化性格下五姐妹学院核心竞争力
        1.女性领导力教育
        2.倡导学术卓越
        3.为世界女性服务的理念
三、融合型女子学院核心竞争力案例分析:大学文化性格视角
    (一)瓦萨学院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内涵
        1.文化性格的转变
        2.精英博雅教育文化性格的强化
    (二)大学物质文化性格下瓦萨学院核心竞争力
        1.哈德逊河谷旁的着名学府
        2.风景如画的园林式校园
        3.“瓦萨女孩”流行服饰
    (三)大学制度文化性格下瓦萨学院核心竞争力
        1.“多元包容,优中选优”的招生制度
        2.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聘任制度
        3.广泛而深入的专业课程
        4.小班精英化的课堂教学制度
    (四)大学精神文化性格下瓦萨学院核心竞争力
        1.“先进、全面”的博雅教育
        2.强调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
四、依附型女子学院核心竞争力案例分析:大学文化性格视角
    (一)依附文化性格下“哈佛附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女性主义文化性格下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跨学科研究文化性格下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五、启示与借鉴
    (一)找准办学目标方向,凸显女校文化符号
    (二)重视历史文化传统,保存女校文化本色
    (三)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培育女校文化个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大学生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工具
    (四)数据管理与分析
    (五)研究伦理规范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
    (二)学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三)学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四、分析与讨论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
    (二)学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三)学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效
五、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
    (二)加强学校的新闻媒体宣传力度
    (三)增强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染力
    (四)优化教育资源,扩大民汉合校、合班、合宿
六、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七、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男女合校压力下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研究(196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压力初起:女子学院边缘生存(1960-1971)
    (一)男女合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女子学院跌落低谷
二、压力固化:女子学院缓冲调整(1972-1981)
    (一)男女合校教育的合法化
    (二)女子学院调整应对
三、压力变动力:女子学院特色形成(1982-2000)
    (一)男女合校教育的继续推进
    (二)女子学院特色凸显
四、压力长存:女子学院机遇探寻(2001-2019)
    (一)男女合校教育的挑战常在
    (二)女子学院在新世纪的机遇
结语
    (一)坚定“服务女性”的办学理念是美国女子学院发展的核心
    (二)支持性与包容性的教育环境是美国女子学院发展的保障
    (三)文理教育与领导力教育相互融合是美国女子学院发展的支柱
    (四)历史与现实因素是美国女子学院继续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三)网络资源
后记

(6)阿尕尔森镇小学教育研究 ——以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 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问题的界定
        2.教育政策议程的建立
        3.教育政策的规方案规划阶段
        4.教育政策的合法化
        (二)哈萨克族教育
        (三)内初班
        (四)全面推行国语教育
        (五)小学生成长
    三、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民族教育方面的研究
        2.关于教育政策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教育政策研究的种类
        2.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田野调查法
        3.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第一章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阿尕尔森镇教育概况
    一、阿尕尔森镇历史沿革
    二、阿尕尔森镇的地理生态概述
    三、阿尕尔森镇基础教育概况
第二章 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育现状
    一、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
    二、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践行
        (二)多元文化发展的教学活动
        (三)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全面贯彻
    三、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一)学生、家长、老师对政策的高度评价国语全覆盖政策
        (二)教育价值分析
        (三)文化价值分析
        (四)为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育的问题与建议
    一、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育的优点和问题
        (一)阿尕尔森镇小学教育的优点
        (二)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教育出现的问题
    二、新时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完善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的执行监督体制
        (二)加强教育政策的学习和创新
        (三)增加对民族教育经费投入
        (四)加大力度培养民族教师队伍
    三、哈萨克族小学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一) 了解哈萨克族小学教育的特点
        (二) 鼓励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四章 加强新疆基层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教育理念的学习
    二、教育政策的合理实施
        (一)改变教育经费的投入模式
        (二)建设突出特色的学校
        (三)民族地区教师的培养
    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办学道路
    四、新疆基层教育中的法治和道德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研究创新点
2.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科学审视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国际新形势
        2.1.2 积极回应我国民族工作进展现状
    2.2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汲取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
        2.2.2 继承和发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工作思想
        2.2.3 撷取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
3.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地位
    3.1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1 根本方向: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3.1.2 重要基础:推动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
        3.1.3 重点领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3.1.4 制度保障: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
        3.1.5 关键前提:加强党的领导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3.1.6 根本目标: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2 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地位
        3.2.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2.2 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3.2.3 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3.2.4 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5 确保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
4.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新疆民族工作实践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4.1 在新疆民族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4.1.1 各民族关系总体和谐,社会管控面基本向好
        4.1.2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体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4.1.3 党的民族政策不断落实,制度优势不断凸显
        4.1.4 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基本形成,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安全
        4.1.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4.2 存在的问题
        4.2.1 个别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不到位
        4.2.2 某些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4.2.3 一些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偏于形式化
        4.2.4 部分群众的民族心理落差较重,狭隘的民族意识较强
        4.2.5 个别群众的法治意识淡薄
    4.3 原因分析
        4.3.1 部分干部政治素养低、业务能力弱
        4.3.2 部分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4.3.3 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体系不完善
        4.3.4 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心理差异
        4.3.5 法治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5 推进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新疆民族工作的实践路径
    5.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5.1.1 加强政治建设,提升党性修养
        5.1.2 加强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5.1.3 加强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血肉联系
        5.1.4 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5.1.5 加强组织建设,选拔优秀干部
        5.1.6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权力运行规范化
        5.1.7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保证干部清正廉洁
    5.2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逐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2.1 开展好物质扶贫工作,实事求是发展生产
        5.2.2 完善基本公共保障,激发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5.2.3 开展好文化扶贫工作,提升各族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
    5.3 共圆中华民族伟大梦想,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
        5.3.1 搭建各类宣传平台,扩大群众的参与度
        5.3.2 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增强影响力
        5.3.3 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提升吸引力
    5.4 紧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主题,创建“嵌入式”互动环境
        5.4.1 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架起沟通桥梁
        5.4.2 创建“嵌入式”的社区环境
        5.4.3 推进做好民汉合校合班合宿工作
    5.5 坚持全面依法治疆方略,推动新疆民族事务管理法治化
        5.5.1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5.5.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5.5.3 要加大依法执法力度,坚持各族群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汉代铁器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铁器”与“铁器艺术”
    三、资料综述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局限性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
    第一节 铁矿的初识与分布记载
        一、铁矿的初识与使用
        二、铁矿的地域分布与采铁记载
    第二节 采冶矿知识的进步
        一、找铁矿的标志
        二、采矿的方法
    第三节 冶铁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冶铁术的起源
        二、冶铁术的发展
        三、炼钢技术的进步
        四、铸造加工工艺的演进
    小结
第二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基本分类
    第一节 铁器制作工具
        一、开采与冶炼工具
        二、铁的熔化与铸造工具
        三、铁器柔化处理工具
        四、炒钢与锻造工具
    第二节 铁质农具与兵器
        一、铁质农具
        二、铁质兵器
    第三节 铁质工具与生活用具
        一、铁质工具
        二、铁质生活用具
    小结
第三章 汉代铁器艺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铁器的经营政策
        一、“纵民鼓铸”到“盐铁专营”
        二、“专营”与“官私并存”的交替
    第二节 铁器的管理体制
        一、少府系统
        二、大司农系统
        三、水衡都尉与太仆
        四、郡守与都尉
    第三节 铁官的组织构成
        一、铁官的性质与命名
        二、铁官与郡县的关系
        三、铁官作坊内部体制
    小结
第四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奴隶
        一、冶铁与奴隶的关系
        二、官私铁业中的奴隶成分
    第二节 铁作坊生产的人员构成
        一、管理生产的低级小吏
        二、承担生产的劳动者构成
    第三节 创作主体:卒、徒与工匠
        一、卒
        二、徒
        三、工匠
    第四节 铁匠的风俗信仰
        一、铁匠的行业风俗
        二、铁匠的信仰
    小结
第五章 汉代铁器艺术的审美与文化
    第一节 汉代铁器的造型分析
        一、功能分区与造型结构
        二、从材料组合看造型元素
        三、个性化的装饰手法
    第二节 汉代铁器的形式风格
        一、内含简阔的形式美感
        二、朴素自然的风格类型
    第三节 汉代铁器的文化承载
        一、装饰与娱乐
        二、祭祀与礼仪
    第四节 汉代铁器的造物思想
        一、内敛实用的造物意识
        二、“和”的造物观念
    小结
第六章 汉代铁器艺术对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铁器对铜器的消减与推动
        一、铜镜的商品化
        二、錾刻纹铜器的流行
        三、铜钱流通的减少
        四、铁器物参拜祈福的普遍化
    第二节 冶铁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鼓风设备带来的瓷器发展
        二、冶铁场中的“窑”制品的多样性
        三、铁匠的冶铁与陶工的彩釉
    第三节 工具钢化带来的雕刻艺术的转变
        一、铁制工具与碑刻
        二、铁制工具与汉画像石的雕刻
        三、铁质工具与玉器雕刻
        四、铁制工具与建筑装饰
        五、铁质工具之于阳刚精神
    小结
结论
余论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致谢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戴维·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美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乔丹作为着名大学校长对美国大学发展贡献卓着
        3.乔丹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意义
        1.选题的理论意义
        2.选题的实际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思想
    (四)文献综述
        1.关于乔丹生平的研究
        2.关于乔丹论高等教育价值的研究
        3.关于乔丹论大学职能的研究
        4.关于乔丹论大学课程的研究
        5.关于乔丹论师生管理的研究
        6.关于乔丹论女子高等教育的研究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乔丹的生平
        1.乔丹的生平简介
        2.乔丹的三种角色
    (二)乔丹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2.城市化速度的加快
        3.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4.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1.实用主义哲学
        2.科学教育思潮
        3.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论高等教育的价值
        1.高等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2.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价值
    (二)论现代大学的特征
        1.大学与学院的关系
        2.大学的三种职能
        3.大学精神
    (三)论大学课程
        1.美国大学课程发展的三阶段
        2.大学课程设置的三要素
        3.选修制的利弊与改革
    (四)论师生管理
        1.教师聘任与教师管理
        2.学生培养与社团管理
        3.师生关系
    (五)论女子高等教育
        1.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
        2.实现女子高等教育的途径
        3.实施女子高等教育的方法
三、对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
    (一)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
        1.对印第安纳大学的影响
        2.对斯坦福大学的影响
        3.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二)对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
        1.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进步性
        2.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滇西坤道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路径
        (一) 适用之可能:相同背景下的同一选择
        (二) 新模式的探索:与具体议题相结合
        1、“坤道”释义
        2、滇西道教的特征
        3、滇西坤道与宗教团体
第一章 滇西坤道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临沧地区道教的初传阶段
        一、临沧地区初传阶段的法脉传承与杰出代表
        二、临沧地区初传阶段的寺观建设
    第二节 保山地区道教的初传状况
        一、保山地区道教初传时期的人物与寺观
        二、以云峰山为核心的腾冲道教初传
    第三节 建国后滇西地区道教的曲折发展
第二章 滇西坤道在宗教政策落实后的发展
    第一节 滇西坤道在恢复宗教场所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临沧地区道教场所的恢复状况
        二、保山地区道教场所的恢复状况
    第二节 滇西坤道在重组道教协会方面所作的努力
        一、滇西地区道教协会的恢复
        二、滇西坤道对云南省道教协会重组的推动
    第三节 滇西坤道作为宗教团体核心的形成
第三章 滇西坤道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 滇西坤道的个人修持
        一、滇西坤道的修行准则
        二、滇西坤道的云游参学
        三、滇西坤道的静修内省
    第二节 滇西坤道对教团的发展和改革
        一、滇西坤道的亲密与团结
        二、滇西坤道教团对正一道的吸纳和管理
        三、滇西坤道教团的成功合作
    第三节 滇西坤道面向社会的教育和宣传
结论与讨论: 滇西坤道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挥合校优势 努力创建新型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美国高等女子学院课程制度研究 ——以三所“七姐妹”女子学院为例[D]. 陈越. 扬州大学, 2021(09)
  • [2]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办学研究[D]. 杨柳. 河北大学, 2021(02)
  • [3]美国“七姐妹”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基于大学文化性格的分析[D]. 孟方圆.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大学生的数据分析[D]. 孙中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2)
  • [5]男女合校压力下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研究(1960-2019)[D]. 陈仁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6]阿尕尔森镇小学教育研究 ——以阿尕尔森镇中心小学为例[D]. 徐飞飞.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 乔秀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8]汉代铁器艺术研究[D]. 周敏. 东南大学, 2019(01)
  • [9]戴维·乔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朱明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10]滇西坤道历史与现状研究[D]. 张书采. 云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发挥联合办学优势,努力创建新型大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