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cel在工程设计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福瑞[1](2021)在《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建模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高速铁路在我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无砟轨道、无缝线路、大跨斜拉桥等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lding)技术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改变了工程的建设模式,减少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性及工程建设效率。本文以某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基于此对象进行了族库搭建、BIM模型自动构建、施工进度管理、复杂节点施工模拟、工程量统计等应用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某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的构件特征及各构件的几何关系,参数化创建各构件族,并搭建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族库,利用族库对构件族进行管理,方便快速准确地加载构件族到项目中。(2)基于CAD与Revit联合二次开发自动构建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通过CAD二次开发提取二维图纸中建模的相关信息,并通过Revit二次开发创建的自动建模应用程序来实现大跨铁路斜拉桥BIM模型的自动构建;利用Revit软件中的复制、镜像、阵列等功能构建轨道BIM模型,最终成功构建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3)以某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为基础开展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BIM技术对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施工进度进行动态管理,提升整体的进度管理水平;利用BIM技术对0#块箱梁复杂节点施工进行模拟,使得0#块箱梁内部结构关系更加清楚、细部尺寸更详细等,可以解决结构复杂节点处施工难的问题,避免造成资源浪费。(4)分析当前铁路BIM标准与现行铁路工程量清单存在的差异,构建适合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的轨道与桥梁工程量清单,并基于Revit平台与SQLServer数据库研发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的算量系统,实现基于BIM模型直接进行工程量的计算,为高速铁路工程量快速统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刘鑫炎[2](2020)在《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BIM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迅速,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开始使用BIM技术。但目前我国的BIM技术主要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进行使用,而在项目的工程计量方面很少使用BIM技术。目前我国现有的工程计量软件在使用BIM技术得出工程量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国外的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计量软件与我国的工程计量规则并不一致,所以它们并不适用于我国的造价行业。因此,需研究出一款符合我国国情的BIM工程计量软件来解决我国目前在工程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如何将Navisworks软件与我国的工程计量规则相结合,从而提高我国在工程计量方面的BIM技术应用水平,为解决现阶段BIM软件本土化问题和弥补模板工程与装饰工程在工程计量方面的不足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论文以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研究为研究点,介绍了Revit应用的不足和Navisworks的功能价值;对BIM软件的工程计量功能进行研究,讨论了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研究的意义,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BIM软件在工程计量方面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论文论述了对Naviswork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分别从Navisworks二次开发的接口与环境、Navisworks的API接口、对Naviswork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总体框架与设计流程、对Naviswork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功能设计模块和界面设计模块以及对Navisworks进行二次开发后的工程计量软件的功能结构体系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接着对Navisworks进行二次开发编写的代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论文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对Navisworks进行二次开发后的工程计量软件的功能,并且论述了在工程量的快速统计、模板的快速下料和构件工程量的快速查找功能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意义。
申屠军[3](2020)在《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当今世界内容最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将推动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核电数字化设计系统是一个基于统一数据源的、以模型/数据为载体的、覆盖全专业的、高度协同和自动化的在线设计环境。本论文结合核电设计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核电数字化设计体系下的数字化协同设计模式,形成了核电数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制定了核电设计的数据规范,然后在核电工程的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的基础上,开发了服务于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软件,并在工程项目上开展了应用和验证。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出了企业基于数据管理系统开展数字化设计的方法框架。首先是在“三个设计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独立的数据管理系统,满足不同平台和专业间的数据交换需求。然后在数据管理系统上搭建自动化设计流程,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精细化的数据服务,实现高效和深度的协同设计机制。最后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上采用数据辞典和设计基线解决数据的一致性问题,通过编校审的同步流程提供数据质保方案,通过规则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提出了系统性的新型的数据管理方法,它由“名值分离”的数据存储方法、“对象分解”的物项组织方法、和“逐层配置”的属性定义方法三个方面组成,解决了传统的“实体-关系”建模方法对核电设计数据的不适用问题。“名值分离”的数据存储方法,通过参数的元数据和值数据分别建模和存储,从而适应核电设计数据的对象多、属性多、版本不定、格式自由等特点。“对象分解”的物项组织方法,通过类的分解和组合,形成清晰的电厂物项分解结构,解决了物项与其部件、物项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系问题。“逐层配置”的属性定义方法,通过可重用元素的逐层配置,使属性定义更方便、结构更清晰、过程更自动。然后基于上述方法,对核电设计对象及其属性开展了梳理,形成了以类分解结构和类属性清单为主体的电厂设计数据规范。完成方法理论和数据模型的建设之后,本论文对数据管理系统在核电数字化设计体系中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模型和功能需求的互动和迭代,形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管控、数据配置、数据呈现、数据应用等六大核心功能。然后对每项功能的实现方法和表现方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可进行软件开发和工程应用的算法逻辑。完成需求分析和算法研究之后,本论文基于软件工程的模式开展了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软件编码。平台采用MVC(模型-视图-控制)的编程框架。逻辑上,由自下而上的资源层、连接层、组件层、应用层四个层级组成。视图结构按照“采、存、管、配、呈、用”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每个功能模块从底往上,按照持久层的定义、数据库操作层的重写、中间业务逻辑组件层的开发、控制器层的编码、以及最后视图层的展现,构筑软件编码的结构体系。本论文通过工程实践,即在数字化设计体系中开展供热堆项目的设备研发、工艺设计、电控设计、以及事故分析,证明了基于数据管理系统的流程和数据驱动的协同设计模式的高效性和实用性。通过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对CAP1400示范工程的设计数据的导入和应用,证明了系统服务于数据结构化和持久化存储的单独应用的功能和价值,解决了企事业单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业务信息的数字化保存问题。
许墨陶[4](2020)在《BIM技术在黄土滑坡工程地质勘查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对工程建设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贯通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工具,为提高建设效率,节约工程成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路。现阶段对于滑坡工程地质勘查仍没有深度支持的BIM软件。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Autodesk公司旗下的Civil 3D软件为平台,二次开发以克里金插值法为核心的三维地质建模模块和以SQL数据库为核心的工程勘查管理模块。建立了黄土地区滑坡地质体的三维模型,并将工程地质信息与三维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勘查信息的管理,为BIM技术在黄土滑坡勘查领域内的应用做出了贡献。主要成果如下:(1)在Civil 3d软件强大的建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克里金插值理论,开发出三维地质体插值模块,建立了更为精细准确的地表和地层界面,从而实现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是将勘查工作中现场测绘,测量,勘探获得的地质资料的总结汇总,相比于传统的剖面图更直观,更高效。(2)基于SQL数据库理论,建立地层信息数据库,并在Civil 3d软件中二次开发勘查信息管理模块,将三维地质模型与地层信息数据相连接,实现了将信息赋予三维模型这一目标。让三维地质模型不单单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模型,而且是一个信息化的模型,与BIM理论更加贴合。(3)模型具有与其他软件交互的能力。模型包含的数据可以保存成excel格式的文件,导入到其他软件中进行模拟、计算。也可以将模型导出到部分数值模拟软件中进行深度模拟,省去在数值模拟软件中重新建模的过程。
海理[5](2020)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直流变压器是直流冶炼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是将电网交流电通过变压、变流,转化为低电压、大电流、调压范围大的直流电输送至短网,其运行损耗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费用和冶炼效率,而生产材料成本是生产厂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工程上,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的设计主要是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借助Excel表格、VB程序来完成手工计算,每次计算的结果不能自动保存。这种缺少一些智能控制算法的计算方式,使得计算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随机性,耗费大量的时间,不能保证设计结果是最优的方案。因此,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完成对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优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变压器电磁设计理论,引入并改进遗传算法,在满足用户需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以期实现工业直流变压器制造成本降低、运行损耗减小的双重目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矿热炉直流冶炼系统和其主要组成部分,分析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电路参数计算,阐述工业直流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完成总体结构布置;然后,分析用户参数需求,进行各绕组容量、电压、电流关系的计算和铁芯直径、匝数、器身结构、绕组参数及其绕制方式的选取,对计算结果中磁通密度、电流密度、空载损耗、负载损耗、重量和温升等参数进行考核,并分析各参数对运行损耗、制造成本的影响,借助Excel完成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初始方案设计;最后,引入遗传算法完成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优化设计,并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对优化变量进行取整或取特殊值的整数倍,减小计算误差;不同进化阶段采用不同的交叉率、变异率,保证种群多样性且不会出现过早的收敛至局部最优解;对多目标优化函数利用线性加权法设置权重ωi(i=1,2),从而转化成单目标优化,简化计算难度,而权重的计算是根据工程师基于Excel计算的电磁参数中运行损耗值和制造成本值所占的比重决定;这样一来,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对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用户需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以运行损耗最小和制造成本最低为双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并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方式的性能参数,验证预期效果。
李苗苗[6](2020)在《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预估与虚拟配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沥青混合料性能决定路面整体服务水平,而级配则直接影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空隙率、结构类型、变形和强度特性,因此,合理的级配设计是沥青路面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然而,目前基于试错法的“实验论证型”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方法仍被广泛使用,它依赖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工程经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低效性。由于现代公路工程对高效率、高质量和可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优质集料资源也日益减少,使得试错的代价越来越高。此外,现有设计理论中颗粒模型仍较为理想,而集料作为一种复杂的不规则粒子,其个体属性与沥青混合料的力学行为、材料性能之间仍缺乏有效联系。随着图像处理、数值仿真与机器学习算法等测试手段与分析方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理论和试验方法的研究新手段,可为现有研究提供有效补充与支撑,探究集料形状特征、级配与混合料结构之间的内在机理,促进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从“实验论证型”向“数字计算型”转变。根据集料在混合料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本文提出了矿质集料功能性分类方法,将矿质集料分为大颗粒、中颗粒、小颗粒与矿粉四类,并基于分类结果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离散单元法、BP神经网络算法、EXCEL-VBA、数字图像技术等,建立了基于集料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预估方法,并结合传统室内试验与3D打印集料压实试验对结果进行验证与校正。同时,本文也对集料形状如何影响沥青混合料空隙率进行了研究。通过3D扫描仪获取集料三维图像文件,优选了MATLAB最小盒算法用于提取集料三维信息,并建立了多个集料形状参数与混合料体积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现行规范确定了以长细比为指标的集料形状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单一形状情况下与多种形状混合后的混合料空隙率特征,提出了集料形状修正系数、集料形状填充折减系数等参数,用于计算具有真实集料形状特征与体积占比的大颗粒骨架空隙率。结合集料级配与形状的空隙率预估研究成果,形成了初步的沥青混合料虚拟配比方法,并通过设计沥青混合料虚拟配比方法使用说明与辅助设计程序,为虚拟配比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杨天龙[7](2020)在《基于BIM模型的桥梁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BIM技术凭借其可视化、平台化在国内引起各方重视和推广,但BIM技术在桥梁专业的应用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BIM技术未能在桥梁专业投入应用,也无法适用于桥梁结构计算,因此,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需进一步探究。本文通过研究BIM模型与桥梁有限元模型数据转换的方法,将计算结果应用于可视化施工监控,与其它BIM可视化技术共同应用于桥梁施工管理,对促进BIM技术在桥梁专业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BIM模型的接口技术进行研究,依靠Revit的二次开发以及可视化编程功能,将BIM模型中的桥梁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导入有限元计算软件中,快速完成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实现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将BIM技术与桥梁结构计算结合起来;(2)针对模型转换,提出通过Dynamo可视化编程功能,创建能够进行数据转换的接口,提取BIM模型中的桥梁中心线、箱梁截面以及预应力钢筋等关键数据,快速创建桥梁有限元模型,对桥梁转体施工阶段进行安全性验算,确保桥梁转体施工中桥梁结构的安全性;(3)在桥梁转体施工应用可视化施工管理,利用模型转换的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将计算理论值与施工监控实测值汇总至BIM模型中,在BIM模型中直观的查看施工结果能否满足受力与线形要求;利用BIM模型对箱梁中的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进行碰撞检测,优化设计图纸;利用三维模型对复杂结构进行可视化交底与关键节点施工指导,完善施工工序;利用Navisworks中Timeliner模块对桥梁进行施工进度模拟,并绘制全桥施工流程动画,模拟桥梁转体施工的各施工阶段的工程进度,同时与BIM管理平台结合起来,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进度、安全、质量、成本进行优化控制。
张小鹏[8](2020)在《阀门数字化设计集成平台之参数化设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产品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目前有很多产品设计相对成熟,这些产品拓扑结构相似,但由于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相关的几何参数不同,需要重新设计,为了提高此类产品的设计效率,参数化设计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参数化设计技术是在基本不改变产品拓扑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修改几何参数值来实现新产品的快速设计,从而提升产品投放市场的效率。本项目组应浙江温州某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的需求,研究编制了“阀门数字化集成设计平台”,并交付企业使用。该平台集参数化设计和工程分析自动化于一体,显着提高了阀门的设计效率。本文主要研究阀门数字化集成设计平台之参数化设计与建模,以浮动式球阀为例开发了阀门数字化设计系统。完成的工作和成果如下:首先,通过在企业实际调研,对同类型阀门进行研究,制定阀门设计的一般流程,明确阀门设计的具体参数、使用条件和要求及相关设计标准。最后提出阀门参数化设计的整体方案,该方案符合现代CAD设计的一般方法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阀门的设计与校核过程,当用户输入设计的已知参数时,能够自动计算出密封比压、密封力、强度校核等内容,并将计算结果保存到Excel表格中。然后,通过零件来源的不同以及尺寸间关系图将阀门的尺寸进行分类和排序,提炼出需要用户输入的主参数,用户使用本平台设计阀门时,通过输入阀门的性能参数和部分主要参数,系统自动计算出其他参数,最终自动生成三维模型。最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工程图模板,然后将浮动式球阀的三维图转化为二维工程图,当模型三维尺寸发生变化时,二维工程图将由于关联性而实现自动更新。最后运用SolidWorks提供的API进行工程图视图的调整,包括视图比例调整、视图位置调整及尺寸标注位置的调整。本文在Visual Studio 2010(以下简称VS2010)环境下,以SolidWorks 2016为二次开发对象,利用SQL Server 2014数据库存储阀门设计中所需查询的信息数据库,并采用C++语言开发出了阀门的参数化设计系统,该系统可以作为SolidWorks的一个插件安装到电脑中,并通过对实际三维模型的运行实例,验证了本文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王瑜[9](2019)在《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的水力特性及其无压流水力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形椭圆断面是一种新型的二参数曲线水工隧洞断面,其标准型断面与现行马蹄形、六圆弧蛋形等断面形状吻合度较高,这种新型断面的无压流特征水深和水面线计算涉及到高次隐函数方程和复杂函数的积分运算,无法求得解析解。本文系统研究了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的水力特性和无压流水力计算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Wu’s二参数曲线方程,得到了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曲线的基本方程,推导了这种新型断面的水力要素计算公式。针对马蹄形标准型和倒角型共四种无压隧洞断面形式,分别整理推导了各断面的水力要素计算公式;经断面几何特征与水力要素的对比分析,表明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与马蹄形断面的水力特性曲线非常接近,这种形状光滑连续的新型断面在中低水深范围内的相对过水面积和过流能力等具有较明显优势,有利于改善过流条件。(2)基于明渠均匀流、临界流基本方程,结合断面水力要素计算公式,通过引入量纲一的参数和MATLAB曲线优化拟合,提出了这种新型断面无压流正常水深、临界水深的显式计算公式,其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小于0.362%、0.288%。(3)基于恒定明渠非均匀渐变流基本微分方程,推导了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无压流水面线的分段试算法公式;采用函数替代法,给出了水面线的简化积分计算方法以及直接计算公式,算例误差分别为0.049%、0.324%。(4)基于明渠流水跃基本方程、收缩断面基本方程,通过参数函数拟合,给出了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共轭水深、收缩水深一元高次方程形式的显式求解方法,算例误差分别为-0.477%、-0.463%。本文所给出的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无压流特征水深及水面线直接计算方法,形式简捷,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及精度均能够满足实际工程计算要求,可为这种新型断面的推广应用与工程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邓欢,代俊峰,方荣杰,白凯华[10](2019)在《应用Excel软件实现海森概率格纸的绘制》文中研究指明海森概率格纸是绘制水文频率曲线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坐标纸,文章通过图示法介绍了海森概率格纸的特点和设计原理,利用Excel中的NORM. S. INV函数刻画出横坐标分布规律L=NORM. S. INV(1-0. 01%)-NORM. S. INV(1-P),并通过Excel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图表绘制功能展示了网格线的绘制和横坐标标注的方法及步骤。
二、Excel在工程设计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el在工程设计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建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
1.3 BIM技术在铁路桥梁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IM技术在铁路桥梁领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在铁路桥梁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现有的研究不足之处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总体思路 |
第二章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族库搭建 |
2.1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参数化构件族的创建 |
2.1.1 参数化族的介绍 |
2.1.2 参数化构件族的创建 |
2.2 Revit二次开发技术 |
2.2.1 Revit API功能介绍 |
2.2.2 Revit二次开发工具 |
2.2.3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族库插件的开发 |
2.3.1 族库整体设计思路 |
2.3.2 族库详细设计与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自动构建 |
3.1 大跨斜拉桥自动建模的设计思路 |
3.1.1 大跨斜拉桥建模信息需求分析 |
3.1.2 大跨斜拉桥自动建模的设计思路 |
3.2 大跨斜拉桥BIM模型数据自动生成 |
3.2.1 CAD二次开发技术与开发工具 |
3.2.2 Auto CAD.NET API介绍 |
3.2.3 大跨斜拉桥建模数据自动生成的设计思路 |
3.2.4 大跨斜拉桥建模数据自动生成 |
3.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 |
3.3.1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桥梁部分BIM模型的构建 |
3.3.2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轨道部分BIM模型的搭建 |
3.3.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BIM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跨斜拉桥施工进度管理及复杂节点施工应用研究 |
4.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管理 |
4.1.1 大跨斜拉桥建设中的传统施工进度管理 |
4.1.2 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与传统进度管理方法比较 |
4.2 BIM技术在大跨斜拉桥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4.2.1 施工工序的分解 |
4.2.2 BIM4D模型的建立 |
4.2.3 4D施工进度模拟 |
4.3 大跨斜拉桥复杂节点的施工研究——以0#块箱梁为例 |
4.3.1 基于BIM技术的复杂节点施工模拟流程 |
4.3.2 0#块箱梁BIM模型的构建 |
4.3.3 0#块箱梁施工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evit平台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算量系统研发 |
5.1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工程量清单的构建 |
5.2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算量系统概要设计 |
5.2.1 算量系统架构设计 |
5.2.2 功能模块设计 |
5.2.3 数据库设计 |
5.2.4 系统界面设计 |
5.3 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算量系统设计与开发 |
5.3.1 模型映射功能 |
5.3.2 明细表生成与工程量汇总功能 |
5.3.3 查询构件清单功能 |
5.3.4 查询与导出功能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业发展现状 |
1.1.2 工程计量的发展历程 |
1.1.3 BIM技术的特点 |
1.1.4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计量软件研究 |
2.1 Navisworks的应用价值 |
2.1.1 Revit应用的不足 |
2.1.2 Navisworks的功能价值 |
2.2 BIM软件的工程计量研究 |
2.2.1 我国的BIM软件工程计量形式 |
2.2.2 Revit平台下广联达BIM算量和新点比目云的对比 |
2.2.3 Navisworks工程计量的特点 |
2.2.4 应用BIM技术的装饰工程计量研究 |
2.2.5 应用BIM技术的模板工程计量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软件的二次开发 |
3.1 Navisworks二次开发的接口与环境 |
3.1.1 开发环境 |
3.1.2 开发接口 |
3.2 Navisworks API接口 |
3.2.1 API访问方式 |
3.2.2 API访问流程 |
3.3 基于Navisworks软件二次开发的总体框架与流程 |
3.3.1 Navisworks二次开发总体框架 |
3.3.2 Navisworks二次开发的流程 |
3.4 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软件二次开发的功能设计和界面设计 |
3.4.1 模型构件清单工程量功能开发 |
3.4.2 Navisworks模型构件数据提取流程设计 |
3.4.3 Navisworks模型构件修改变更 |
3.4.4 Navisworks模型构件信息的存储 |
3.4.5 Navisworks二次开发功能的界面设计 |
3.5 Navisworks二次开发后的软件的功能结构体系 |
3.5.1 Navisworks二次开发后软件的数据传输结构 |
3.5.2 Navisworks二次开发后软件的功能框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Navisworks二次开发的代码编写 |
4.1 对Navisworks二次开发的参数导出插件的代码编写 |
4.2 对Navisworks二次开发的外部报表关联插件的代码编写 |
4.3 代码说明 |
第五章 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软件在河南SSGF项目中的实际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二次开发的功能实例展示 |
5.2.1 模型构件数据信息导出实例展示 |
5.2.2 模型构件数据在Excel表格中的处理实例展示 |
5.2.3 模型构件数据在外部报表关联中的实例展示 |
5.3 二次开发后模型构件数据的应用意义 |
5.3.1 工程量的快速统计 |
5.3.2 模板的快速下料 |
5.3.3 构件工程量的快速查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3)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用行业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
1.2 核电行业的数字化应用现状 |
1.3 工业领域的数据管理现状 |
1.4 现有软件的局限和方法的欠缺 |
1.5 需求来源和工程背景 |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化设计模式和数据管理方法 |
2.1 核电数字化设计体系的平台架构 |
2.2 流程和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协同设计 |
2.3 物项分解和属性配置构建设计信息模型 |
2.4 “名值分离”的物理模型解决数据存储问题 |
2.5 数据一致性、数据质保、数据正确性的解决方案 |
2.5.1 数据辞典和设计基线保证数据一致性 |
2.5.2 编校审流程提供数据质保方案 |
2.5.3 规则检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逻辑设计 |
3.1 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 数据采集的功能逻辑设计 |
3.3 数据存储的功能逻辑设计 |
3.4 数据管控的功能逻辑设计 |
3.5 数据配置的功能逻辑设计 |
3.6 数据呈现的功能逻辑设计 |
3.7 数据应用的功能逻辑设计 |
3.7.1 文档自动化的实现模式 |
3.7.2 全文检索的实现方式 |
3.7.3 变更影响分析的实现方式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和程序编码 |
4.1 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
4.1.1 数据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 |
4.1.2 数据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 |
4.1.3 数据管理系统的视图结构 |
4.1.4 数据管理系统的模块划分 |
4.2 数据管理系统的程序编码 |
4.2.1 配置功能的开发 |
4.2.2 流程功能的开发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数据管理系统服务供热堆协同设计 |
5.1.1 核安全设备的快速研发 |
5.1.2 工艺系统的设计分析迭代 |
5.1.3 电气、堆控、剂量、信息的协同设计 |
5.1.4 事故分析的批量化开展 |
5.1.5 小结 |
5.2 数据管理系统服务示范工程数据应用 |
5.2.1 应用背景 |
5.2.2 项目准备 |
5.2.3 数据导入 |
5.2.4 数据应用 |
5.2.5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附件 |
附件1 梳理形成的18类堆芯设计分析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2 梳理形成的25类核电非标设备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3 梳理形成的27类工艺设计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4 梳理形成的21类电仪控设计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5 梳理形成的51类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设计对象及其分解结构 |
附件6 蒸汽发生器的部分设计属性元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专利 |
(4)BIM技术在黄土滑坡工程地质勘查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BIM研究现状 |
1.2.2 国内BIM研究现状 |
1.2.3 BIM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现状 |
1.2.4 BIM技术地质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
1.2.5 基于BIM的三维地质体建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勘查BIM软件的选择及其二次开发 |
2.1 BIM软件的选择 |
2.1.1 市场主流BIM软件 |
2.1.2 Civil3d软件简介 |
2.1.3 Civil3d软件在岩土工程勘查中的不足 |
2.2 Civil3d的二次开发 |
2.2.1 Civil3d二次开发方式 |
2.2.2 Civil3d二次开发基本流程 |
2.2.3 主要开发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地质模型模块开发 |
3.1 三维地质建模流程 |
3.1.1 地质数据导入 |
3.1.2 建立地表面、地层界面和地质实体 |
3.2 插值方法 |
3.2.1 常用插值方法介绍 |
3.2.2 克里金插值法基本原理 |
3.3 开发内容 |
3.3.1 纵断面图增加变坡点功能 |
3.3.2 纵断面图变坡点坐标高程导出功能 |
3.3.3 插值点生成功能 |
3.3.4 克里金插值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滑坡勘查管理模块开发 |
4.1 滑坡勘查工作内容 |
4.2 开发内容 |
4.3 功能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彭阳堡子梁滑坡的BIM应用 |
5.1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
5.1.1 地形地貌 |
5.1.2 地质构造 |
5.1.3 地层岩性 |
5.1.4 水文地质条件 |
5.1.5 新构造运动 |
5.1.6 人类工程活动 |
5.2 滑坡基本特征 |
5.3 滑坡三维地质体建模 |
5.3.1 地表三维模型建立 |
5.3.2 地层三维模型建立 |
5.3.3 提取地层实体模型 |
5.4 滑坡勘查信息管理 |
5.4.1 地层信息录入 |
5.4.2 切剖面功能 |
5.4.3 勘查信息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直流矿热炉冶炼系统 |
2.1 直流矿热炉冶炼系统的构成 |
2.2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 |
2.2.1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特点和用途 |
2.2.2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原理 |
2.2.3 工业直流变压器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参数计算 |
2.3 小结 |
第3章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的研究 |
3.1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电磁参数设计 |
3.1.1 总体结构布置 |
3.1.2 电磁参数设计参数特点 |
3.1.3 约束条件选取的特点 |
3.2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方案确定原则及遵循的标准 |
3.3 工业直流变压器主要参数的计算 |
3.3.1 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流程 |
3.3.2 电磁计算的一般说明 |
3.3.3 铁芯直径的选取 |
3.3.4 铁芯的磁通分布及磁通密度的计算 |
3.3.5 空载损耗与空载电流计算 |
3.3.6 变压器绕组参数计算 |
3.3.7 35kV级变压器主纵绝缘结构设计 |
3.3.8 负载损耗与短路阻抗的计算 |
3.3.9 变压器温升计算 |
3.3.10 线圈短路力学性能计算 |
3.3.11 变压器重量计算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研究 |
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4.1.1 遗传算法思想概述 |
4.1.2 编码方法 |
4.1.3 适应度函数 |
4.1.4 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 |
4.1.5 约束条件的处理 |
4.1.6 遗传算法的特点 |
4.2 基本遗传算法在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4.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函数 |
4.2.2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数学描述 |
4.2.3 工业直流变压器优化变量的选取 |
4.2.4 基本遗传算法初始种群的产生 |
4.2.5 选取遗传算法控制参数、结束条件 |
4.2.6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适应度函数 |
4.2.7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的基本遗传算法流程图 |
4.3 改进遗传算法在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4.3.1 改进遗传算法初始种群的产生 |
4.3.2 选取改进遗传算法的遗传算子 |
4.3.3 目标函数权重设计 |
4.3.4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改进遗传算法的流程图 |
4.4 小结 |
第5章 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结果实例分析 |
5.1 工业直流变压器的技术条件 |
5.2 基于Excel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 |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电磁参数 |
5.4 优化设计结果的对比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预估与虚拟配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发展与探索 |
1.2.2 集料形状表征与分类方法 |
1.2.3 离散单元法、神经网络模型与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工程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于矿质集料级配的混合料空隙率预估方法研究 |
2.1 矿质集料功能性分类 |
2.2 大颗粒骨架结构预测 |
2.2.1 基于虚拟压实的模型训练数据获得 |
2.2.2 数据分析及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
2.2.3 基于钢球试验的预测模型验证 |
2.3 中颗粒干涉程度分析 |
2.3.1 1.18 -2.36mm档干涉模型构建 |
2.3.2 中颗粒干涉程度分析 |
2.3.3 室内试验验证与0.6-2.36mm档中颗粒干涉程度分析 |
2.4 小颗粒与沥青胶浆填充程度计算 |
2.4.1 小颗粒与沥青胶浆计算方式分析与类型确定 |
2.4.2 小颗粒填充模型构建 |
2.5 不考虑颗粒形状的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预估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矿质集料形状的混合料空隙率预估方法研究 |
3.1 集料颗粒形状量化表征与分类 |
3.1.1 集料颗粒图像数据库的获取与建立 |
3.1.2 PFC旋转盒算法 |
3.1.3 MATLAB最小盒算法 |
3.1.4 算法对比及形状表征参数确定 |
3.1.5 基于形状参数与混合料结构特征的集料分类方法 |
3.2 单一集料形状类型对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
3.2.1 集料形状修正系数 |
3.2.2 室内3D打印集料实验验证 |
3.3 多种集料形状类型混合后对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
3.3.1 特殊形状集料混合分析 |
3.3.2 多形状集料混合后对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分析 |
3.3.3 集料形状填充折减系数 |
3.4 基于集料形状特征与体积比例的大颗粒骨架空隙率预估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空隙率预估的沥青混合料虚拟配比方法与程序开发 |
4.1 基于空隙率预估的沥青混合料虚拟配比方法 |
4.2 沥青混合料虚拟配比方法使用说明 |
4.2.1 说明架构设计 |
4.2.2 算例展示 |
4.3 基于EXCEL-VBA的虚拟配比程序开发 |
4.3.1 程序功能设计 |
4.3.2 内部数据库构建思路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基于球单元模型的大颗粒骨架空隙率查阅表(大、中颗粒分界线为2.36mm) |
附录 B-基于球单元模型的小颗粒压实空隙率查阅表(中、小颗粒分界线为0.6mm)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BIM模型的桥梁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BIM技术发展状况 |
1.2.1 国外BIM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BIM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BIM技术与数据转换 |
2.1 BIM技术综述 |
2.2 BIM模型数据转换接口 |
2.2.1 主流专业软件 |
2.2.2 BIM软件与专业软件的交互 |
2.3 Revit二次开发 |
2.3.1 二次开发功能 |
2.3.2 二次开发流程 |
2.3.3 二次开发工程量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模型转换 |
3.1 可视化编程模型转换 |
3.1.1 Dynamo概述 |
3.1.2 Dynamo节点库与自定义节点 |
3.1.3 基于Dynamo模型转换 |
3.2 现行模型转换程序 |
3.2.1 PDST |
3.2.2 Midas程序接口 |
3.3 可视化编程与现行模型转换方法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案例可视化施工管理 |
4.1 项目概况 |
4.2 基于BIM建立模型 |
4.3 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模型构建 |
4.3.1 实际模型转换 |
4.3.2 荷载工况 |
4.4 基于BIM可视化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 |
4.4.1 BIM桥梁监控系统 |
4.4.2 碰撞检测 |
4.4.3 可视化交底与关键节点施工指导 |
4.5 基于BIM可视化施工进度管理 |
4.5.1 4D施工进度管理 |
4.5.2 BIM管理平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阀门数字化设计集成平台之参数化设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CAD及其二次开发技术发展概述 |
1.2.2 参数化设计发展概述 |
1.2.3 国内外阀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4 工程图快速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论文安排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论文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阀门数字化设计平台总体架构及关键技术 |
2.0 引言 |
2.1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 |
2.1.1 需求分析 |
2.1.2 模块划分 |
2.1.3 参数化设计模块运行框架 |
2.1.4 系统开发工具 |
2.2 参数化设计技术 |
2.2.1 参数化设计技术简介 |
2.2.2 自顶向下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
2.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 |
2.3.1 SolidWorks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
2.3.2 SolidWorks二次开发形式 |
2.3.3 SolidWorks自顶向下参数化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阀门设计与计算技术 |
3.1 浮动式球阀原理及结构特点 |
3.1.1 浮动式球阀工作原理 |
3.1.2 浮动式球阀的密封原理 |
3.1.3 浮动式球阀结构特点 |
3.2 浮动式球阀关键结构计算 |
3.3 计算与校核程序的设计 |
3.3.1 计算校核程序 |
3.3.2 浮动式球阀设计计算书的设计 |
3.4 计算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olidWorks的三维模型参数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零件设计参数的确定 |
4.2.1 参数的定义 |
4.2.2 参数化模型的尺寸管理 |
4.2.3 零件的分类及尺寸排序 |
4.3 三维参数化模板的建立 |
4.4 建立应用程序和人机交互界面 |
4.3.1 添加菜单栏 |
4.3.2 界面设计 |
4.3.3 模板的备份处理技术 |
4.5 错误处理 |
4.5.1 编辑框范围的限定 |
4.5.2 程序错误处理 |
4.6 运行实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5 章基于SolidWorks的工程图智能生成与应用 |
5.1 工程图模块的组成结构及开发方法 |
5.2 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工程图模板 |
5.2.1 制定属性标签 |
5.2.2 工程图模板的定制 |
5.2.3 材料明细表的定制 |
5.3 浮动式球阀参数化二维工程图模板制作 |
5.4 工程图生成及调整技术 |
5.4.1 视图比例的调整 |
5.4.2 视图位置的调整 |
5.4.3 尺寸标注位置的调整 |
5.5 SolidWorks工程图转换成CAD |
5.5.1 视图比例问题 |
5.5.2 字体乱码的解决方法 |
5.5.3 映射文件的设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阀门参数化CAD系统的实现 |
6.1 引言 |
6.2 插件运行环境及安装说明 |
6.3 系统运行过程 |
6.3.1 登录界面 |
6.3.2 壁厚计算模块 |
6.3.3 设计与校核模块 |
6.3.4 参数化设计模块 |
6.3.5 工程图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浮动式球阀尺寸间关系表 |
附录C 浮动式球阀零件示意图 |
(9)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的水力特性及其无压流水力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工隧洞断面型式及特性 |
1.2.2 无压流特征水深计算方法 |
1.2.3 无压流水面线计算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的水力要素计算公式 |
2.1 异形椭圆断面的由来及其分类 |
2.1.1 污染混合区等浓度线方程 |
2.1.2 异形椭圆断面标准方程 |
2.1.3 异形椭圆断面的形状分类 |
2.2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曲线方程 |
2.3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的水力要素计算 |
2.3.1 水面宽度 |
2.3.2 过水断面面积 |
2.3.3 湿周 |
2.3.4 水力半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型异形椭圆与马蹄形断面的水力特性比较分析 |
3.1 概述 |
3.2 马蹄形断面的几何特征及水力要素计算公式 |
3.2.1 标准型马蹄形断面 |
3.2.2 倒角型马蹄形断面 |
3.3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与马蹄形断面的水力特性比较 |
3.3.1 几何特征对比分析 |
3.3.2 水力要素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正常水深、临界水深求解 |
4.1 正常水深求解 |
4.1.1 明渠均匀流基本方程 |
4.1.2 正常水深的显式计算 |
4.2 临界水深求解 |
4.2.1 明渠临界流基本方程 |
4.2.2 临界水深的显式计算 |
4.3 公式评价及应用算例 |
4.3.1 公式误差分析 |
4.3.2 水深计算应用算例 |
4.3.3 底坡校核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水面线求解 |
5.1 无压隧洞水面线定性分析 |
5.2 恒定明渠非均匀渐变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
5.3 无压流水面线解析计算 |
5.3.1 分段试算法 |
5.3.2 简化积分法 |
5.4 应用算例 |
5.4.1 引黄工程隧洞算例 |
5.4.2 夹岩工程隧洞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共轭水深、收缩水深求解 |
6.1 共轭水深求解 |
6.1.1 明渠流水跃方程 |
6.1.2 共轭水深简化计算 |
6.2 收缩水深求解 |
6.2.1 明渠流收缩断面方程 |
6.2.2 收缩水深简化计算 |
6.3 应用算例 |
6.3.1 共轭水深算例 |
6.3.2 收缩水深算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10)应用Excel软件实现海森概率格纸的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原理 |
2 横坐标取值规律 |
3 海森概率格纸的绘制方法 |
3.1 网格线的绘制 |
3.2 横坐标的标注 |
4 结语 |
四、Excel在工程设计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高速铁路大跨斜拉桥建模及其应用[D]. 杨福瑞.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基于Navisworks的工程计量研究[D]. 刘鑫炎. 苏州科技大学, 2020(08)
- [3]核电数字化设计的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 申屠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BIM技术在黄土滑坡工程地质勘查的应用研究[D]. 许墨陶. 长安大学, 2020(06)
- [5]基于遗传算法的工业直流变压器电磁参数优化设计[D]. 海理. 南华大学, 2020(01)
- [6]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预估与虚拟配比研究[D]. 李苗苗. 长安大学, 2020(08)
- [7]基于BIM模型的桥梁可视化施工管理研究[D]. 杨天龙. 长安大学, 2020(06)
- [8]阀门数字化设计集成平台之参数化设计的研究与实现[D]. 张小鹏.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9]标准型异形椭圆断面的水力特性及其无压流水力计算研究[D]. 王瑜.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10]应用Excel软件实现海森概率格纸的绘制[J]. 邓欢,代俊峰,方荣杰,白凯华.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