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内燃机牵引的潜力及发展趋势

铁路客运内燃机牵引的潜力及发展趋势

一、铁路客运内燃牵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夏阳[1](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司晓鑫[3](2019)在《兰新高铁线和既有线合理分工协调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铁线是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的热点。本文以兰新高铁为背景,采用定性分析加定量计算的方法,通过对兰新高铁干线基本构成、技术设备、干线客货运量的构成及主要特点分析,提出了新路网条件下组织客货分线、共线及跨线运输合理分工的基本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不同分工情况下铁路运输能力的计算方法,并对不同分工方案的运输能力进行计算和比较。最后根据路网结构、设备状况、运量和运能,提出区域分工的具体推荐方案并对该方案适应性做出评价,得出推荐的分工方案对高铁线和既有线有很好的适应性。文章具体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世界范围内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的发展情况。2、高铁线建成前后路网主要通道基本构成和既有技术设备分析。3、主要通道客货运量构成及主要特点研究,分析客货通过运量、沿线运量的现状及未来构成(到发地、运量、品类等)及特点。4、对高铁线与既有线合理分工的基本原则研究。根据路网构成新特点,提出客货分线、共线及跨线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5、在高铁线条件下运输能力相关研究,具体有高铁线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能力的扣除分析,以及不同分工方案的通过能力计算和比较。6、根据路网结构、设备状况、运量和运能,提出区域分工、通道线路分工协调的具体方案并分析。

康健[4](2019)在《新时期包头西机务段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是保证铁路运输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运输生产在大密度、高速、重载的形势下,机车运用质量管理是机务系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既体现在机车检修、整备、运用方面的内在综合管理水平,更决定着和直接影响全铁路局整体运输组织的顺畅与否,是凸显运输综合完成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近年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呼铁局集团公司”)运输形势变化情况为背景和前提,以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管理为实例,在分析20092016年机车运用质量管理主要成因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机车运用质量管理基本原理,从提高运输效率与确保机车运用质量的角度,运用铁路改革创新思路、企业管理思想、机车检修整备一体化管理方法、机车修程修制改革方式,探讨、研究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优化传统的机车检修模式、提升机车整备质量保障能力、转变机车运用管理方式的一套科学的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和设计与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相匹配、相适应的管理、组织、运作模式,探讨验证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具体实施提供实证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管理和机务系统的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呼铁局集团公司运输新形势,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提供了新的选择,对呼铁局集团公司铁路运输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浩[5](2019)在《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文中认为自“十二五”起,国家对铁路投入不断加大,根据中铁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总体战略部署,铁路发展已经进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牵引动力升级换代的同时,铁路牵引成本支出的结构和规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技术性强,波动周期复杂,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密切关联的全新特征。三棵树机务段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纯客运机务段,在担当全局近60%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同时,也是年均支出近10亿元的成本大户。机车牵引用能是该段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应用精细化思想建立管控体系,节约机车用能成本,对改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在三棵树机务段多年来从事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的实际工作经历为背景,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的双重视角入手,对该段开展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前相关管控体系存在的各种粗放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方法构建了适用于该机务段生产实际的机车用能成本精细化管控体系,在将精细化基本方法与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相关粗放问题逐一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章最后对精细化管理思想与铁路机车用能管控工作结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内容对新形势下各铁路机务段,尤其是内电混合机务段在机车用能领域实施精细化管控,减少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杨洋[6](2017)在《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车站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面对集装箱市场日益蓬勃的发展,铁路集装箱运输却由于时效性难以提升,在与公路和航空运输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特点以及集装箱运输时效性的要求,构建了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并针对捷运系统要求下的运输组织和车站设计进行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提出构建全新的适应我国国情、路情的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其总体构想包括:铁路所有集装箱全部由集装箱列车组织运输。主要集装箱列车在集装箱中心站或专办站直达化、班列化开行,无编组站解编、集装箱箱位客票化管理。提出了在基本沿用2008规划的三级站点网络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各站点的功能。提出了整合现有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面向铁路集装箱运输内部管理建立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面向货主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箱位客票化、业务办理电子化。本文还提出了捷运系统铁路集装箱装卸设备主要为轨道式门吊和正面吊相结合。同时,对电力区段和非电力区段牵引动力讨论,提出不同动力条件下的各种集装箱列车适宜的牵引组织方式。然后,论文介绍了国外和国内现有铁路集装箱运输方式。从列车组织形式上出发,构建了在捷运系统理念下的铁路集装箱列车运输体系,即定期直达集装箱班列、专运集装箱班列、直通集装箱班列、沿途装卸集装箱列车以及小运转集装箱列车5种列车组织形式为一体的运输方式体系,并分析各种集装箱列车的运输组织条件,以满足所有集装箱流的运输条件。同时,简要分析了捷运系统条件下,主要集装箱列车班列化开行的影响因素及开行原则。最后,论文分析了我国现有铁路集装箱车站存在的问题,对三级网络车站进行设计改造。本文提出:集装箱中心站和专办站车站在整体设置上按接发电力牵引的列车和接发内燃或电力-内燃双动力牵引的列车这两种情况设计相应的站型布置形式,并分析其适用条件;一般办理站按照现有货运中间站布置图设计改造,得出相应的站型布置;同时考虑装卸线数量、装卸机械选型和装卸线布置形式以及集装箱列车去向,设计了轨道式门吊作业时装卸线横列、纵列布置时箱区的布局,以及正面吊作业时装卸线横列布置时箱区的布局和一般办理站箱区的布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基于客运化思想构建全新的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列车组织形式。同时从车站设计出发,提出了满足铁路集装箱列车组织的一系列车站设计方案,为研究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提供了新的借鉴。

陈政[7](2013)在《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该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铁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环保、安全、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连续性强等优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我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技术发展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铁路的发展道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自从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以后,就同中国近现代经济、政治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过了一段长期艰难曲折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铁路揭开了新的一页,发展速度大大提升,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经历蒸汽机时代、内燃机和柴油机时代、低速电气化时代后,走向高速铁路时代。2008年8月1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km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进入高速铁路发展时代,随后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等相继投入运营,预示着高速铁路发展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列车时速突破300km/h大关,正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前进。简言之,高速铁路是在我国运输供需矛盾紧张的情况下运用而生的,其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创新技术的发展。本文用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和历史友好模式来系统研究铁路行业的发展,描绘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产业创新系统,分析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之所在。通过回顾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历史,找到影响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关键事件,通过情景分析得出这些关键事件之间潜在的逻辑关系,建立一个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总结出中国铁路技术发展的主要模式,从而为以后铁路技术发展指导方向,为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李蓓[8](2012)在《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友好模型(HistoryFriendlyModel)最早是由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的马莱尔巴教授提出的。这一模型属于正统的演化经济模型,目的在于捕捉那些行业发展中的经验理论,这一理论是有关一些影响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的机制和因素,通常这些理论是由产业经济学、技术变革、商业组织和战略领域的实证学者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提出的。建立一个有关中国铁路运输业的历史友好模型,无论是对铁路本身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研究还是对当前铁路的技术发展的指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从组成上看,中国铁路运输业的技术发展分为机车车辆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两个方面。在文中,我们分析了中国铁路行业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从铁路机车技术,无砟轨道技术,牵引供电系统技术,列控技术四个方面回顾了我国铁路关键技术的发展过程。发现了影响我国铁路行业关键技术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和铁道部的主导作用,铁路运营部门的需求,各机车厂和相关科研部门对技术的深入学习和主观能动性。其中特别强调了政府对新技术的选择、所制定的技术政策、提出的发展策略以及对技术的评估等在铁路技术发展中的起到的主导作用,相关铁路机车厂和科研部门对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努力。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希望找到那些促进中国铁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详细介绍了历史友好模型的概念,特征,功能及运行机制以及国外研究进展等,回顾了国外历史友好模型的相关文献。同时还对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鉴赏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比了其与正统理论的不同,介绍了鉴赏理论在当前的使用领域,为建立历史友好模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文章的第三章和第四章系统的回顾了我国铁路机车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铁路机车按照牵引动力的演化历程,分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目前的高速动车组也归入电力机车内阐述。而其他相关技术设计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无砟轨道技术、列车控制系统技术、转向架技术以及铁路服务系统的技术发展。每项技术都根据其核心元件的技术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可以更为系统的了解具体的技术发展过程。最后,分析各个技术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中国铁路运输业技术发展的一个历史友好模型的理论模型。

肖欢[9](2012)在《铁路运输生产用地管理及SD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铁路路网建设规模不断加大,铁路用地日益增加。在铁路大规模建设,以及土地价值不断提高的情景下,研究铁路合理用地、提高铁路土地单位运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铁路用地管理现状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及铁路用地管理制度,参照国外发达国家铁路土地管理制度,总结国外先进铁路土地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法规,依法开发管理铁路用地。平衡铁路建设和土地使用的矛盾,尽可能做到在增加铁路运输效益的同时节约土地利用,提高我国铁路单位土地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能。本文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铁路运输生产用地各部分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我国铁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铁路建设、运营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结合铁路运输用地特点和水平,铁路用地指标涉及因素,分析影响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用地的主要因素。定量化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预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铁路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及演化趋势,并通过政策模拟,提出政策建议。

翟发刚[10](2012)在《呼和浩特铁路局能力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客货运输的需求快速增长,铁路运输能力已无法满足运输的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位于沟通西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路网骨架上的呼和浩特铁路局,运输辐射区占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尤其是作为重要能源基地的呼包鄂等蒙西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煤炭的生产和调出量也跃居全国首位,因此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研究呼和浩特铁路局的能力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呼和浩特铁路局的实际情况,首先对其线路及车站的能力现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尤其是对包头西编组站的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并进一步得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路网构架尚未形成,主要干线能力严重不足,全局整体线路标准低、能力小。然后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国家能源策略和呼和浩特铁路局长远发展的需求,分析了对呼和局进行能力拓展的必要性。接着从完善局管内路网建设、发展重载运输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研究了呼和浩特铁路局的能力拓展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方案与措施:重载运输的规划及配套建设问题,修建复线、电气化和自动化改造及战略装车基地建设等。最后运用点线能力协调理论对呼和浩特铁路局关键枢纽的点线能力协调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协调度计算模型对协调关系进行量化计算,并运用该方法对包头枢纽的点线能力协调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分析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点线能力加强方案。

二、铁路客运内燃牵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客运内燃牵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2.4.2 装卸线不挂网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2.5.1 箱型选择分析
        2.5.2 装卸设备配置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2.6.2 发展策略
        2.6.3 经济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3.2.1 基本内容
        3.2.2 箱流预测
        3.2.3 列车开行方案
        3.2.4 列车运行图
        3.2.5 车底运用计划
        3.2.6 日常工作计划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3.7 本章小节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编制流程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2.3 求解算法
        4.2.4 案例分析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4.3.2 方法特点描述
        4.3.3 案例分析
    4.4 方案评价
        4.4.1 评价指标设置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5.2.2 优化模型
    5.3 案例分析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附录B OD箱流数据
附录C 区段里程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3)兰新高铁线和既有线合理分工协调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
        1.1.1 国外高速铁路发展现状和主要特征
        1.1.2 我国当前高速铁路建设背景
    1.2 研究高铁线与既有线合理分工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对于运输通道合理分工和通过能力计算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2.新路网基本构成和技术设备分析
    2.1 新路网既有线基本构成及其特点
        2.1.1 既有线基本构成
        2.1.2 兰新既有线现状货运量
        2.1.3 兰新既有线现状客运量
    2.2 .兰新路网中高铁线基本构成及其特点
        2.2.1 兰新第二双线的主要技术标准
    2.3 本章小结
3.沿线客货运量构成及主要特点分析
    3.1 沿线经济特征
        3.1.1 人口和产值
        3.1.2 沿线的工农业现状
        3.1.3 沿线矿产资源
        3.1.4 沿线旅游资源及其发展
        3.1.5 沿线经济发展趋势
    3.2 主要通道干线客货运量及其主要特点
        3.2.1 主要通道干线客运量及其主要特点
        3.2.2 主要通道干线货运量及其主要特点
    3.3 本章小结
4.新路网条件下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新路网合理分工的基本原则
        4.1.1 组织客货分线运输的原则
        4.1.2 组织客货共线运输的原则
        4.1.3 组织跨线运输的原则
    4.2 新路网条件下运输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4.2.1 新路网条件下运输能力研究
        4.2.2 高铁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4.3 本章小结
5.不同分工方案运输能力计算比较
    5.1 客运区段选择
    5.2 兰新高铁线列车运行图编制要素
    5.3 不同分工方案运输能力比较
        5.3.1 高铁线独立运行或高速列车下高速线
        5.3.2 中速列车上高铁线
    5.4 兰新高铁线分工方案及分析
        5.4.1 兰新高铁线分工方案
        5.4.2 分工方案适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时期包头西机务段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3.1 优化传统机车检修模式
        1.3.2 提高机车整备质量保障能力
        1.3.3 转变机车运用管理方式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
    1.5 本文研究主要方法
第2章 呼铁局集团公司机务系统发展背景及现状
    2.1 全国铁路发展现状
    2.2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
    2.3 呼铁局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2.4 呼铁局集团公司包头西机务段基本情况
    2.5 铁路机务生产指标及基本概念
    2.6 铁路机车运用指标及计算方法
    2.7 2009至2016年呼铁局集团公司机车运用指标情况
    2.8 近几年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运用质量情况
    2.9 实际生产对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的影响
    2.10 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评价标尺
第3章 传统机车检修模式的优化
    3.1 包头西机务段传统的机车检修方式与作业流程
        3.1.1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辅、小修检修作业流程
        3.1.2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整备作业流程
        3.1.3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辅小修与机车整备作业相关联的作业流程
    3.2 包头西机务段传统机车检修模式的不足
    3.3 根据作业流程再造理念形成的新型机车检修模式
    3.4 再造后的检修作业流程的组织结构变化
    3.5 机车检修作业流程再造后的显着特点
    3.6 再造后的新型机车检修模式下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机车整备质量保障的提升
    4.1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设计的概况
    4.2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4.3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4.4 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去向
    4.5 建设机车整备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机车运用管理方式的转变
    5.1 万吨重载列车操作能力水平的加强
        5.1.1 万吨重载列车起动操作技术
        5.1.2 万吨重载列车制动操作技术
        5.1.3 万吨重载列车坡道运行操作技术
    5.2 机车乘务方式和机车运用交路的转变
        5.2.1 包头西机务段机车值乘组织方式
        5.2.2 机车运用实行长交路运行需要满足的条件
        5.2.3 实行长交路轮乘制方式需解决的问题
        5.2.4 机车在长交路运行的运用效率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1.2.1 国外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1.2.2 国内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1.2.3 国内外机车用管控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及机车用能管控基本内容
    2.1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
    2.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基本情况
    2.3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相关概念及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2.3.1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的基本术语及相关概念
        2.3.2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理问题及分析
    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3.1.1 牵引动力配置相关评价体系缺位
        3.1.2 司机操纵节油考核客观性不足导致激励作用弱化
        3.1.3 运用系统擅自改变作业规范造成机车用能浪费
        3.1.4 机车热工状态不佳导致能耗成本上升
        3.1.5 机车燃油整备及交接管理粗放
    3.2 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3.2.1 冬季打温作业温间隔落实不到位
        3.2.2 打温期内暖库资源利用不充分
        3.2.3 内燃机车检修用油管控不力导致浪费
    3.3 内燃机车冬季燃油低烧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电力机车用电管控方面的问题
        3.4.1 司机操纵节电评价不够客观及高铁动车组节电管控缺位
        3.4.2 牵引用电计量设备不良导致计量失真
        3.4.3 牵引用电用管分离导致电费管控实质性缺位
    3.5 内电共用区段牵引力选择方面的问题
    3.6 绩效考核政策方面的问题
    3.7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粗放问题的归纳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4.1 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目标及原则方法
        4.1.1 基本目标
        4.1.2 构建原则及方法
    4.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4.3 内燃机车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4.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4.3.1.1 建立高度显性化的司机操纵精细化分析系统
        4.3.1.2 建立内燃机车牵引力利用程度定期评价机制
        4.3.1.3 清理影响内燃机车用油的不合理规定
        4.3.1.4 建立内燃机车热工状态分析管控机制
        4.3.1.5 建立内燃机车燃油交接及燃整作业质量监控机制
        4.3.2 建立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机制
        4.3.3 探索内燃机车燃油低烧节支潜能
    4.4 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管理体系的优化
        4.4.1 加强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日常管理
        4.4.2 开展针对高铁动车组用电的专项研究
        4.4.3 加强机车用电计量及电量抄记管理
        4.4.4 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作
        4.4.5 开展内电共用区段用能成本对比分析
    4.5 机车用能相关绩效考核政策的调整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
    5.2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领域开展精细化管控需要的保障措施
        5.2.1 关于数据保障
        5.2.2 关于制度保障
        5.2.3 关于人才保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车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铁路集装箱运输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集装箱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铁路集装箱研究现状
    1.3 研究难点
    1.4 论文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案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分析
    2.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分析
        2.1.1 北美铁路集装箱运输概况
        2.1.2 欧洲铁路集装箱运输概况
        2.1.3 日本铁路集装箱运输概况
    2.2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构建
    3.1 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概述
    3.2 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设计思路
    3.3 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运输网络
        3.3.1 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运输网络构成
        3.3.2 捷运系统三级站点布局与功能
        3.3.3 捷运系统三级站点间集装箱集疏运基本架构
    3.4 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
        3.4.1 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信息系统概述
        3.4.2 捷运系统下运输信息系统设计
    3.5 铁路集装箱装卸设备选择
        3.5.1 现有集装箱装卸运输设备
        3.5.2 捷运系统下集装箱装卸设备选择分析
    3.6 捷运系统机车牵引动力构想
    3.7 本章小结
4 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运输组织分析
    4.1 现有铁路集装箱列车组织
        4.1.1 国外铁路集装箱运输方式
        4.1.2 我国铁路集装箱班列发展概况
    4.2 捷运系统下的集装箱列车组织方式
    4.3 捷运系统下铁路集装箱班列开行因素分析
    4.4 捷运系统下铁路集装箱班列开行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车站设计改造
    5.1 中国铁路集装箱办理站存在的问题
    5.2 集装箱中心站站型设计
        5.2.1 现有集装箱中心站站型布置及作业流程分析
        5.2.2 捷运系统集装箱中心站作业内容及流程分析
        5.2.3 捷运系统集装箱中心站站型设计
    5.3 集装箱专办站设计改造
        5.3.1 现有集装箱专办站布置概况
        5.3.2 集装箱专办站站型设计改造
    5.4 集装箱一般办理站设计改造
        5.4.1 现有集装箱一般办理站概述
        5.4.2 集装箱一般办理站设计改造
    5.5 集装箱箱区布局分析
        5.5.1 轨道式门吊作业装卸线横列箱区布局分析
        5.5.2 轨道式门吊作业装卸线纵列箱区布局分析
        5.5.3 正面吊作业装卸线横列箱区布局分析
        5.5.4 正面吊作业一般办理站箱区布局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产业创新系统
        2.1.1 产业创新系统的定义与概念
        2.1.2 产业创新系统框架
        2.1.3 产业创新系统的引申含义
    2.2 历史友好模型
        2.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的进展与评述
        2.3.1 研究方法的应用进展
        2.3.2 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中国铁路关键技术发展评价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结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时代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2.5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3.2.6 基于低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2.7 小结
    3.3 电力机车时代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基于牵引电气化的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3.3.5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3.3.6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3.7 基于一般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3.8 小结
    3.4 高速铁路时代
        3.4.1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4.2 以斯科特牵引变压器自主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4.3 以无缝钢轨焊接技术为基础的无砟轨道
        3.4.4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3.4.5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3.4.6 基于高顾客满意度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3.4.7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4.1 知识技术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1.1 知识层面
        4.1.2 技术层面
    4.2 经济主体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2.1 我国铁路建设现状
        4.2.2 铁路企业的活力
        4.2.3 组织类型
        4.2.4 出口活动
    4.3 体制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家政策
        4.3.2 铁路企业规模
        4.3.3 企业研发
    4.4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4.4.1 研发合作环境
        4.4.2 服务环境
        4.4.3 大气环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研究
    5.1 产业知识与技术
    5.2 产业主体与网络
    5.3 产业体制与机制
    5.4 产业创新系统模式
    5.5 产业动力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内容
    6.2 建议
        6.2.1 技术创新方面
        6.2.2 技术扩散方面
        6.2.3 体制改革方面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历史友好模型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演化经济学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
        2.2.3 演化经济理论关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非正统理论
        2.2.4 鉴赏理论
        2.2.5 正统的演化经济增长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历史友好模型的研究现状
        2.3.2 中国铁路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铁路机车技术发展历程
    §3-1 蒸汽机车时代
        3.1.1 建国前中国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蒸汽机车的技术发展
        3.1.3 小节
    §3-2 柴油机与内燃机车
        3.2.1 以增压技术为基础的柴油机技术
        3.2.2 以液力变矩器技术为基础的液力传动系统
        3.2.3 以牵引电机组技术为基础的电传动系统
        3.2.4 小节
    §3-3 电力机车
        3.3.1 以整流器技术基础的电传动装置
        3.3.2 以大功率可控硅技术为基础的牵引电动机技术
        3.3.3 以牵引变压器技术为基础的牵引变电所
        3.3.4 小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铁路其他主要技术的发展
    §4-1 铁道牵引供电系统
        4.1.1 牵引网供电方式的选择
        4.1.2 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牵引供电远动监控系统
        4.1.3 小节
    §4-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4.2.1 以集成电子器件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4.2.2 以电子励磁技术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4.2.3 以通信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4.2.4 小节
    §4-3 无砟轨道
        4.3.1 无缝钢轨焊接技术
        4.3.2 无砟轨道结构型式的选择
        4.3.3 小节
    §4-4 转向架技术
        4.4.1 常规客车转向架技术
        4.4.2 准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4.4.3 高速客车转向架技术
        4.4.4 小节
    §4-5 基于顾客服务感知的铁路运输服务提供
        4.5.1 客运购票服务感知和货运申请的顾客服务感知
        4.5.2 客运候车服务感知与货运中转的顾客服务感知
        4.5.3 客运乘车服务感知与货运实际运输的顾客服务感知
        4.5.4 小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的建立
    §5-1 情景分析
    §5-2 模型描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铁路运输生产用地管理及SD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1.1.2 我国铁路建设用地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铁路建设用地研究现状
        1.2.2 国内铁路建设用地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2 铁路运输系统用地管理分析
    2.1 我国土地管理现状
    2.2 我国铁路用地的性质和特点
        2.2.1 我国铁路用地的性质
        2.2.2 我国铁路用地的特点
    2.3 我国铁路用地管理制度现状
        2.3.1 我国铁路用地管理的机构及职能
        2.3.2 我国铁路用地管理的内容
    2.4 国外铁路用地政策
        2.4.1 美国铁路用地政策
        2.4.2 日本铁路用地政策
        2.4.3 德国铁路用地政策
        2.4.4 俄罗斯铁路用地政策
        2.4.5 小结
    2.5 国外铁路用地特点
    2.6 国外铁路土地管理制度借鉴
    2.7 本章小结
3 铁路用地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 铁路用地构成分析
    3.2 我国铁路运输生产用地指标测算因素分析
        3.2.1 客货共线铁路用地指标分析
        3.2.2 客运专线铁路用地指标分析
        3.2.3 小结
    3.3 铁路系统运能与运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运输生产用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原理
        4.1.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特点
    4.2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4.2.1 因果关系链分析
        4.2.2 因果关系图分析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与结构方程式
        4.3.1 系统流图分析
        4.3.2 模型中方程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动力学参数设定与结果分析
    5.1 参数设定
        5.1.1 线路参数设定
        5.1.2 场站参数设定
    5.2 模型有效性分析
    5.3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
    5.4 政策模型分析
        5.4.1 线路政策模拟
        5.4.2 场站政策模拟
    5.5 提高铁路单位用地运能政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呼和浩特铁路局能力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呼和浩特铁路局运输能力现况分析
    2.1 呼和浩特铁路局概况
    2.2 现有路网分析
        2.2.1 线路区间通过能力
        2.2.2 通过能力分析
    2.3 车站能力分析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能力拓展的必要性
第三章 呼和浩特铁路局管内路网规划
    3.1 线网规划的总体思路
    3.2 货运通道规划
    3.3 客运通道规划
    3.4 规划目标
第四章 呼和浩特铁路局重载运输发展研究
    4.1 发展重载运输的意义
    4.2 管内重载运输现况及规划
        4.2.1 管内重载运输现况
        4.2.2 重载运输发展规划
    4.3 重载运输相关配套问题研究
        4.3.1 牵引质量的确定
        4.3.2 机车配备
        4.3.3 重载列车组合方案的选择
        4.3.4 线路基础设施的改进
        4.3.5 站场的改进
        4.3.6 信岔设备的改进
        4.3.7 车辆的配属及检修
第五章 呼和浩特铁路局技术装备改造研究
    5.1 建设集包第二双线,合理确定运输分工
    5.2 电气化改造
    5.3 现有半自动闭塞线路的自动化改造
    5.4 战略装车基地的建设
第六章 关键枢纽点线能力协调分析
    6.1 点线能力协调的基本内容
        6.1.1 编组站各子系统能力的协调
        6.1.2 枢纽内点系统与衔接线路区间能力的协调
    6.2 不均衡运输分析
        6.2.1 不均衡运输对编组站的影响
        6.2.2 不均衡运输条件下编组站能力的计算
    6.3 能力协调度的计算
        6.3.1 基于动态传递方程的编组站作业量计算
        6.3.2 协调度计算公式
    6.4 包头枢纽点线能力协调研究
        6.4.1 包头枢纽概况
        6.4.2 包头西编组站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分析
        6.4.3 包头枢纽内点系统与衔接线路区间能力的协调分析
        6.4.4 包头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
        6.4.5 包头枢纽能力加强的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总结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铁路客运内燃牵引的潜力和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兰新高铁线和既有线合理分工协调运用研究[D]. 司晓鑫.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4]新时期包头西机务段铁路机车运用质量管理研究[D]. 康健.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5]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D]. 周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6]铁路集装箱捷运系统车站设计研究[D]. 杨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7]我国铁路运输业产业创新系统模式及创新因素研究[D]. 陈政.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3)
  • [8]我国铁路运输业历史友好模型研究[D]. 李蓓. 河北工业大学, 2012(04)
  • [9]铁路运输生产用地管理及SD模型研究[D]. 肖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 [10]呼和浩特铁路局能力拓展研究[D]. 翟发刚. 中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铁路客运内燃机牵引的潜力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