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yrix新一代芯片内核Jalapeno(论文文献综述)
余文健[1](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针对游戏进行逆向分析并开发外挂程序进行攻击和检测非法行为已成为游戏安全领域的重点问题。其中攻击需要基于数据,而针对数据的分析存在明文call难以寻找的问题;检测则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进行考量,而针对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和外挂运行时恶意行为方面的检测还存在不足。据此,本文研究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设计并实现一套可用于网络游戏的攻击与检测软件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逆向分析网游明文call的方法。通过对发包函数设置断点,分析封包内容的写入操作或者跟踪封包长度,在逆向追踪的过程中,针对是否触发保护的情况,灵活选择中断还是监控;在层层返回时,根据封包数据的变化规律以及指令中出现的地址,其内部包含的内容何时发生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点的更换。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出不同网游的明文call,并在此基础上快速获得其他功能call的地址。(2)提出函数内部调用路径的挖掘算法。主要针对某个API功能失效,发现是其内部调用的某个子API被设置钩子的缘故,若要绕过则需要知道该API内部这个子API被调用的完整路径,从而从被调用的上层进行绕过。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对复杂内核API的内部调用路径进行较为完整地挖掘,挖掘总耗时不到35s。(3)提出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检测算法和外挂运行时隐藏恶意行为的检测算法。前者分为两种检测策略,分别是基于合法范围的普通检测算法和基于异常回溯的深度检测算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注入的DLL进行检测。后者针对外挂程序已经完全运行的情况下,游戏本身的保护措施不含有对恶意行为的检测功能,从该角度出发提出恶意行为检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地检测出修改PE输入表注入的DLL以及外挂运行时的恶意行为并输出警告提示。
刘越[2](2020)在《国产处理器企业创新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舒红梅[3](2019)在《基于Unikernel的可信Web微服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云计算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云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与变化。除了传统的虚拟机技术和日趋成熟的容器技术之外,新兴的Unikernel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Unikernel是用专门的工具链将库操作系统(LibOS)和应用服务编译链接到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密封的、具有单地址空间的、专门的机器镜像。Unikernel有望与Docker容器互补,成为下一代轻量级微服务系统架构。微服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分布式应用解决方案在近两年获得迅猛发展,而Unikernel的特性和优势正好适用于构建运行在云环境或嵌入式物联网中的微服务应用。但基于Unikernel的微服务在部署前仅仅是一个存储在外设上的镜像文件,运行后只是平台上的一个普通进程,并未受到操作系统或Hypervisor的特殊保护,依然容易受到多种传统攻击手段的攻击,特别是镜像文件的完整性攻击。为此,本文对Unikernel微服务和可信计算及其虚拟化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构建可信Unikernel微服务的解决方案。首先,设计了基于Unikernel的可信Web微服务架构,主要是在虚拟化平台中添加vTPM生成器和vTPM子模块,扩展原有的信任链。然后通过可信计算技术对其进行完整性度量,包括静态度量和动态度量。最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在Xen平台上对其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可以有效地保护基于Unikernel的Web微服务的完整性不被破坏。
鹿秉光[4](2019)在《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度的评估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不仅存在与商业银行类似的信用风险、业务风险等,还存在互联网科技风险,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的风险是当前国际形势下面临的重要挑战。国外互联网设备已被大量的应用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信息系统中,包括数据存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芯片等。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未来7年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依赖从美国进口芯片的产业链都将受到影响。在过去的金融系统科技风险评估中,评估是建立在采用的国外设施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做出的结论。由于自主技术能力的不足,评估人员很难判断应用的设备有没有后门以及供给的变化,不可知、不可控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风险评估中,如何科学的评估互联网金融系统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度,是本文要展开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应用,总结出互联网金融系统平台的显着特点是大平台小终端,核心资产是数据,数据的交互和安全是互联网金融应用的基础。又研究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安全需求,提出了自主可控度评估的必要性。而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系统组成的复杂性,使得互联网金融系统自主可控度的评估比较困难。本文又对风险评估中自主可控的评判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通过从技术能力的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自主可控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明确单因素自主可控评估判断的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已有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选取适合自主可控度评估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系统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度的评估模型;本文提出先构建互联网金融系统自主可控度的层次结构模型,再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通过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各层次的权重和组合权重,再结合系统应用中关键领域和核心软硬件自主可控评判因素的模糊评价,计算出互联网金融系统科技风险评估中自主可控度。自主可控度的分析也反映了互联网经济中生产要素新的特点,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关系,有助于经济政策、投资方向的制定,从而影响经济行为,以致于形成新的经济态势。
杨洁[5](2013)在《论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发展趋势分析,试图得出企业在转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的出结论。英特尔成立于1968年,几十年来在半导体行业中都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它拥有着名的品牌,领先的PC芯片技术。而从2010年开始,智能手机市场开始迅速发展,而PC市场开始趋于稳定甚至开始萎缩。当这样一家拥有自己实力的公司在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时,它应该怎样转型来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呢,并且可以寻找到消费者新的用户体验要求,去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呢?这篇论文,通过伊卡洛斯悖论来说明英特尔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改变,再在创新企业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当今智能手机的市场环境,并且对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优势劣势做了动态的SWOT分析,结合一个市场问卷调查,试图找出一条英特尔在这个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中,应该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等待这个市场与产品的结合。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保留并且深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盈利业务的运转,并且建立柔性灵活的机构,才可以在市场变化的时候,用自身核心竞争力来导向市场新的增长点,在合适的时间点,与市场契合。
梁华军[6](2012)在《基于ARM9与ZigBee无线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汽车制动产生的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已不容忽视,故需要对环境中的粉尘进行监测,但传统的监测系统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很多企业和机构都运用新技术来解决监测系统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以低成本、低功耗、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安全监控和环境监测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针对一些布线困难、偏远区域和临时场合的状况进行监测方面。本文在分析了监测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嵌入式技术和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ARM9与ZigBee技术的嵌入式远程监测系统方案。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CC2430和数据处理模块ARM9组成。CC2430模块采用ZigBee无线网络进行通信,文中设计了ZigBee节点软件,主要包括添加任务与事件、建立无线网络、数据通信、编写温度传感器和粉尘传感器程序;ARM9模块选用具有丰富外设资源的TQ2440开发板,在其上移植u-boot、Linux内核、Yaffs2文件系统、boa与CGI构成的嵌入式Web服务器等,并设计数据处理的程序,利用Flex技术与CGI制作用于人机交互的网页页面及其相关的程序。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登入系统,进行数据的查询与相关的控制。通过实验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功能需求。最后,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完善系统所需的后续工作。
卢世哲[7](2012)在《基于PowerPC平台的BSP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集成电路集成度的提高,嵌入式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嵌入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医疗,机械,移动通信等。尤其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关于嵌入式开发技术的工业产值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使得嵌入式开发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话题。嵌入式技术发展使得发展更加高性能,高密度,低功耗的嵌入式开发板尤其重要。论文所研究的BSP(Board Support Package)是基于PowerPC硬件平台,软件部分采用windriver公司VxWorks操作系统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板级支持包BSP(Board Support Package)作为嵌入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板的硬件功能提供了统一的软件接口,它包括了硬件初始化、中断的产生处理、硬件时钟和计时器管理、居于和总线内存地址映射、内存分配等。论文以基于PowerPC开发板的BSP为研究内容,探讨了PowerPC微处理器体系结构,BSP组织结构,系统初始化流程和外围设备的驱动的结构,具体实现了VxWorks操作系统启动程序和U-Boot移植。论文给出了BSP调试方法和详细的调试过程和结果,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论文最后总结了全文,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朱彬,邢雁宁,姚琳,孙加兴[8](2011)在《我国CPU发展战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CPU是电子信息产品的核心,是半导体产业技术最密集、最具战略价值的产品,也是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象征。基于安全与市场利益的考虑,欧美、日、韩等集成电路强国一直致力于本国CPU的设计与研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PU是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和着力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发展CPU的国际形势,接下来重点介绍了我国CPU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证了国际主流CPU厂商的发展战略及对我国CPU产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CPU产业的技术路线与战略取向。
鄢显俊[9](2010)在《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文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是当代最重要的科技-产业革命,它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美国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造着人类社会。就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观察,在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个复杂的、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展开的过程,美国社会为信息技术革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由信息技术革命“重塑”的当代资本主义被称为信息资本主义,在其形成过程中诞生了信息垄断,它指独占信息核心技术的信息产业垄断资本、凭借其市场权力,滥用知识产权以攫取高额利润而实施的一种垄断,是当今资本主义微观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它鞭辟入里的解剖将为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一扇独特的“视窗”。信息垄断起源于信息经济形成和信息产业勃兴的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信息垄断的实质是对知识的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垄断IT核心技术。信息垄断的发展史也就是全球计算机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和CPU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的发家史,其产业代表是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结成的Wintel联盟。而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它有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美国控制互联网“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信息垄断生态环境模型”揭示了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它由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产品基础和法律环境三大要素构成。信息垄断厂商熟练地运用法律策略和无所不用其极的商业策略打压竞争并侵害消费者。为此,它遭遇了美欧日韩各国频频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信息垄断在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对抗自己的“内生反对力量”。这就是“自由软件”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开源软件”运动。前者坚决反对微软代表的资本主义“私有软件”制度,堪称“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空想社会主义。后者试图探索一条“自由软件”商业化运作的道路,而且获得成功,这是理想妥协于现实的必然结果。信息垄断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信息时代的特殊体现。任由信息垄断泛滥将对经济公正乃至社会公正产生重大危害。而且,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强大的“战略武器”,信息垄断还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利益之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除了信息垄断这一微观层面的经济现象外,还表现在中观和宏观的其他所有领域,在信息技术范式的“重塑”下,信息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表现为“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除此,“数字鸿沟”代表了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探讨国家间“数字鸿沟”的测度方法和量化表现,将更有助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内在规律以及所蕴藏的危机。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信息时代最复杂的“两制”关系,其特征可用:“共时态并存中的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信息资本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种复杂关系的演进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促使这种错综复杂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日愈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动能所致,这是马克思早年所指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新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依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两大本质特征仍旧如故,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即商品生产无所不在;第二,社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榨取剩余价值。综合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解读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必须看到,“两个必然”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强调了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更替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之,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有长足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是: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变化本身。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变迁历程。运用ORBICOM提供的测量方法,通过多维度量化考察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进程,比较它与信息资本主义的差距及中国的追赶特点。可以看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创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超常规发展的典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应对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典型代表的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国的国策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林瀚斌[10](2009)在《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UEOS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之后,IT界新技术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目前嵌入式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当今人们的工作生产和生活娱乐中,嵌入式系统的身影无处不在。我们姑且不论火箭、人造卫星、高科技技术生产线,也不提那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就在大家的生活中人们几乎天天离不开的手机、空调、数码照相机、洗衣机、电饭锅、热水器等家用电子电器设备中,都有嵌入式系统在发挥着它的神奇控制作用,从而使这些家用电子设备具有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甚至已经出现了某种具有人工智能,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简便、周到的服务。展望未来,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会用到地球卫星定位系统、高级音像传输系统、智能化可视电话技术、个人医疗保健仪、家用机器人等更为人性化的高科技电子设备,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更舒适,工作效率更高。所有的这一切都将要依赖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电子制造业的领航者,从而出现了对嵌入式系统及其相关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实现的UEOS系统,就以Linux操作系统为蓝本,在充分了解Linux整个系统的功能,接口,数据结构,实现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我们产品的目标板,进行板级移植,并在目标板上实现显示,鼠标,网卡,并口,串口,键盘,USB设备及声卡的驱动,并对此操作系统进行汉化,进一步地对系统进行裁减,根据产品的需求进行定制,开发出一套小巧、高效、可靠的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UEOS,并拥有整个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自主产权。
二、Cyrix新一代芯片内核Jalapen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yrix新一代芯片内核Jalapeno(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及主要贡献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关键问题 |
1.3.3 主要贡献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逆向工程原理 |
2.2 PE文件结构 |
2.3 DLL注入技术 |
2.4 Hook技术 |
2.5 游戏安全中的检测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文call逆向与攻击算法 |
3.1 子线程循环发包的特点 |
3.2 逆向分析某网游明文call |
3.3 攻击算法设计 |
3.3.1 弥补IDA缺陷 |
3.3.2 挖掘函数调用路径 |
3.3.3 功能流程篡改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LL注入与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算法 |
4.1 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特点 |
4.2 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的特点 |
4.3 检测算法设计 |
4.3.1 修改PE输入表注入DLL的检测算法 |
4.3.2 外挂运行时隐藏恶意行为检测算法 |
4.4 实验与分析 |
4.4.1 实验环境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攻击与检测算法应用系统 |
5.1 需求分析 |
5.1.1 功能性需求分类 |
5.1.2 需求数据分析过程 |
5.1.3 攻击功能 |
5.1.4 检测功能 |
5.2 概要设计 |
5.2.1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
5.2.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5.2.3 系统包图 |
5.2.4 子系统功能设计 |
5.2.5 子系统模块结构 |
5.2.6 子系统页面结构 |
5.2.7 子系统数据逻辑模型 |
5.3 详细设计 |
5.3.1 系统实现架构 |
5.3.2 软件功能列表定义 |
5.3.3 攻击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
5.3.4 检测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
5.4 测试分析 |
5.4.1 检测相关功能模块设计 |
5.4.2 功能测试用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Unikernel的可信Web微服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 |
2.1 微服务 |
2.1.1 微服务的概念 |
2.1.2 微服务的特点 |
2.1.3 微服务的应用 |
2.2 Unikernel技术 |
2.2.1 Unikernel的基本概念 |
2.2.2 Unikernel的特点 |
2.2.3 Unikernel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
2.3 可信计算技术 |
2.3.1 可信计算的概念 |
2.3.2 可信平台模块 |
2.3.3 信任链 |
2.4 虚拟化技术 |
2.4.1 Hypervisor |
2.4.2 vTPM |
2.5 本章小结 |
3 可信Unikernel微服务保护方案 |
3.1 问题模型 |
3.2 基于Unikernel的可信微服务架构 |
3.3 静态完整性度量 |
3.4 动态完整性度量 |
3.5 本章小结 |
4 构建基于Unikernel的 Web微服务 |
4.1 设计概述 |
4.2 Unik |
4.2.1 Unik编排工具 |
4.2.2 Unik的架构 |
4.3 基于Unikernel的 Web微服务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vTPM架构下可信Unikernel微服务的实现 |
5.1 实验环境配置 |
5.2 实验过程 |
5.2.1 可信Unikernel微服务的静态完整性度量 |
5.2.2 可信Unikernel微服务的动态完整性度量 |
5.3 功能测试 |
5.3.1 可信Unikernel微服务的静态完整性度量 |
5.3.2 可信Unikernel微服务的动态完整性度量 |
5.4 性能测试 |
5.4.1 可信微服务的静态度量性能分析 |
5.4.2 可信微服务的动态度量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度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本文研究创新点 |
2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国外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研究综述 |
2.1.2 国外自主可控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国内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研究综述 |
2.2.2 国内自主可控研究综述 |
2.3 文献总结评述 |
3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自控可控评判因素研究分析 |
3.1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特点分析 |
3.2 互联网金融自主可控需求分析 |
3.3 自主可控评判因素的研究分析 |
3.3.1 技术能力自主可控现状分析 |
3.3.1.1 集成电路设计自主可控评判因素现状分析 |
3.3.1.2 集成电路制造自主可控评判因素现状分析 |
3.3.1.3 软件系统自主可控评判因素现状分析 |
3.3.2 知识产权自主可控评判因素现状分析 |
4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中自控可控评估方法 |
4.1 风险评估的方法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模糊分析法 |
4.1.3 灰色理论 |
4.1.4 VaR和CVaR模型评估法 |
4.2 构建自主可控度评估层次模型 |
4.2.1 构建层次结构 |
4.2.2 构建判断矩阵 |
4.2.3 求解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 |
4.2.4 一致性检验 |
4.2.5 计算各层次权重 |
4.2.6 计算组合的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
4.3 结合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估自主可控度 |
4.3.1 确定影响目标评估的因素集合 |
4.3.2 构建对应的评判集 |
4.3.3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
4.3.4 构建模糊综合评估结果 |
4.4 自主可控度评估与供给侧改革的关联性研究 |
5 案例分析 |
5.1 构建层次结构 |
5.2 构建判断矩阵 |
5.3 求解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 |
5.4 一致性检验 |
5.5 计算各层次权重 |
5.6 计算组合的权重 |
5.7 构建模糊关系矩阵 |
5.8 构建模糊综合评估结果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的总结 |
6.2 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6.3 建议措施 |
参考文献 |
(5)论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市场背景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 |
2.1 伊卡洛斯悖论 |
2.2 创新的困境 |
2.3 市场环境与企业转型的关系 |
第三章 智能手机用户需求的分析 |
3.1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 |
3.1.1 什么是智能手机 |
3.1.2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 |
3.2 智能手机的外部市场分析 |
3.3 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推测 |
第四章 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历程 |
4.1 英特尔在PC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
4.1.1 英特尔的发展历史 |
4.1.2 英特尔在PC时代中的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模式 |
4.2 英特尔的SWOT分析 |
4.2.1 英特尔在现在这个市场中的优势 |
4.2.2 英特尔的“弱项”? |
4.2.3 面临的机遇 |
4.2.4 英特尔面临的危机 |
4.3 英特尔适合当今智能手机市场的战略调整 |
4.3.1 网上支付所需要的安全性保证 |
4.3.2 视频的回放功能 |
4.3.3 社交工具 |
4.3.4 上网搜索引擎 |
4.3.5 游戏 |
4.4 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变革的战略总结 |
第五章 英特尔的市场应对变化能力和未来智能手机市场的匹配 |
5.1 速度 – 走出创新与转型的困境 |
5.1.1 机构的优化 |
5.1.2 企业文化的转型 |
5.2 保证现有的竞争优势 – 冲刺中坚强的后盾 |
5.2.1 PC行业 |
5.2.2 服务器与云计算行业 |
5.3 成本之战 – 将伊卡洛斯的翅膀镀金 |
5.3.1 为什么一定要降低成本 |
5.3.2 英特尔的成本架构 |
5.3.3 怎么才能飞得更高 |
5.4 清晰的研发目标 – 用技术孕育市场,等待时机 |
5.4.1 英特尔的发展与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缺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ARM9与ZigBee无线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3 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4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线网络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实现的功能 |
2.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3 主要模块的介绍 |
2.3.1 CC2430 模块 |
2.3.2 ARM9 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ZigBee概述 |
3.1.1 物理层规范 |
3.1.2 MAC层规范 |
3.1.3 网络层规范 |
3.1.4 应用层规范 |
3.2 ZigBee开发平台 |
3.2.1 ZigBee硬件平台介绍 |
3.2.2 ZigBee开发软件介绍 |
3.3 TI Z-Stack软件架构 |
3.3.1 Z-Stack文件组织 |
3.3.2 系统初始化过程 |
3.4 ZigBee节点软件开发 |
3.4.1 节点软件开发流程 |
3.4.2 创建工程 |
3.4.3 添加任务与事件 |
3.4.4 设备信息配置 |
3.4.5 建网与加入网络 |
3.4.6 数据通信 |
3.4.7 编译并下载程序 |
3.5 温度与粉尘传感器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3.5.1 DS18B20 温度传感器程序设计 |
3.5.2 DSM501 粉尘传感器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嵌入式Web服务器概述 |
4.2 数据处理模块的功能需求 |
4.3 嵌入式Web服务器硬件构成 |
4.3.1 TQ2440 开发板资源 |
4.3.2 S3C2440 处理器 |
4.4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
4.4.1 准备工作 |
4.4.2 U-boot的移植 |
4.4.3 Linux内核的移植 |
4.4.4 Yaffs2 文件系统的移植 |
4.5 Boa Web 服务器与CGI的移植 |
4.5.1 Boa服务器介绍 |
4.5.2 Boa的移植步骤 |
4.5.3 移植cgic库 |
4.5.4 配置Web服务器 |
4.6 SQLite数据库的移植 |
4.6.1 SQLite的体系结构 |
4.6.2 SQLite的移植过程 |
4.7 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
4.7.1 数据处理程序部分 |
4.7.2 Flex程序设计部分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时监测 |
5.1 系统硬件平台整体结构 |
5.2 启动并登入系统 |
5.3 系统各项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基于PowerPC平台的BSP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和 BSP 开发技术 |
2.1 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2.2 嵌入式系统 BSP |
2.2.1 VxWorks BSP |
2.2.2 嵌入式 Linux BSP |
第三章 BSP 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开发板硬件体系结构 |
3.2 BSP 调试环境的搭建 |
3.3 VxWorks BSP 的设计与实现 |
3.3.1 修改 VxWorks BSP 的配置文件 |
3.3.2 VxWorks 操作系统的启动流程 |
3.3.3 VxWorks 引导过程中重点函数分析与实现 |
3.3.4 VxWorks BSP 的生成与调试 |
3.4 Linux BSP 的设计与实现 |
3.4.1 开发编译环境的建立 |
3.4.2 U-Boot 启动流程分析 |
3.4.3 U-Boot 的生成与调试 |
第四章 基于 VxWorks 核心设备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
4.1 串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1.1 基于 TTY 中间层的串口驱动的设计 |
4.1.2 基于 TTY 中间层的串口驱动的实现 |
4.2 网络设备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
4.2.1 网络设备驱动内核层次和数据结构 |
4.2.2 网络设备驱动加载和启动 |
4.3 中断控制器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小结 |
5.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我国CPU发展战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发展CPU的国际形势 |
1.1 竞争形势 |
1.2 合作形势 |
1.3 发展形势 |
2 我国CPU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国产CPU主要研制单位 |
2.2 国产CPU技术源头与发展模式 |
2.3 国产CPU主要产品及应用现状 |
2.4 国产CPU发展面临的问题 |
3 国际主流CPU厂商发展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 |
3.1 CPU企业商业模式与发展战略 |
3.2 国际范围内架构授权的现状 |
3.3 我国CPU企业获得架构授权的现状及可能性分析 |
3.4 对国产CPU发展的影响 |
4 我国发展CPU的技术路线与战略取向 |
4.1 技术路线 |
4.2 战略取向 |
4.3 发展建议 |
(9)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 |
(一) 问题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及内涵 |
(二) 信息技术革命促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
(三) 垄断理论的争鸣及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革命 |
(二) 信息化、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 |
(三) 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与信息垄断 |
四、研究的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的难点 |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信息技术革命的起源与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历史原因 |
一、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科技-产业革命 |
二、信息技术革命的社会历史原因:基于SST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历史进程 |
一、信息垄断前史——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萌芽 |
二、信息垄断的萌芽——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
三、信息垄断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基本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第二章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及"另类信息垄断"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代表:"Wintel联盟" |
一、何谓Wintel联盟 |
二、信息垄断暨Wintel联盟的特征 |
第二节 值得警惕的另类"信息垄断":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 |
一、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的含义 |
二、互联网核心设施垄断所面临的压力及其变革 |
第三章 信息垄断赖以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产业环境:信息产业及其加速度规律 |
一、"摩尔定理"(Moore's law)揭示信息产业的加速度规律 |
二、"摩尔定理"(Moore's law)对信息垄断的意义 |
第二节 信息垄断的产品基础:信息产品的诸多特性 |
一、信息产品的生产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 |
二、信息产品能够对用户产生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 |
三、信息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
四、信息产品具有"网络效应"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法律环境:严密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
二、美国在全世界率先开启对计算机软件版权保护的先河 |
第四章 信息垄断厂商的市场策略及其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 |
第一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法律策略:用"知识产权的大棒"维护垄断 |
一、计算机软件保护肇始之作:盖茨"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 |
二、专利权从来都是英特尔克敌制胜的不二法宝 |
三、微软的全球反盗版行动 |
第二节 信息垄断厂商的商业策略:"知识霸权"主宰下的赢家通吃 |
一、"捆绑"(Bundling)策略 |
二、OEM策略 |
三、"歧视性价格"策略 |
四、"标准战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与反垄断调查的博弈:魔道相长的激烈对抗 |
一、美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与微软、英特尔遭遇的反垄断调查及诉讼 |
二、欧盟、韩国和中国台湾针对微软、英特尔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 |
第五章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本质及危害 |
第一节 信息垄断的内生反对力量 |
一、"自由软件"运动:信息资本主义时代"赛博空间"里的空想社会主义 |
二、从"自由软件"到"开源软件"的嬗变:自由精神如何不被商业湮灭 |
第二节 "开源软件"对微软垄断的挑战及微软的应对 |
一、"万圣节文档":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 |
二、"开源软件"反抗微软垄断的苦斗及初现的曙光 |
第三节 信息垄断的本质及危害 |
一、信息垄断的本质 |
二、信息垄断的危害 |
第六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及其新型的两极分化 |
第一节 信息技术范式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重塑" |
一、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型 |
二、信息技术范式框架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创造性破坏"的一般描述 |
三、信息资本主义新变化种种:"创造性破坏"的多维、量化展示 |
第二节 信息资本主义新型的两极分化:"数字鸿沟" |
一、"数字鸿沟"及其测量模型 |
二、信息资本主义"数字鸿沟"的种种量化表现 |
三、各国"信息状态"暨"数字鸿沟"的演进比较 |
第七章 信息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一节 共时态并存中相互借鉴与纠结发展的"两制"关系 |
一、"两制"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A-B(1975-1979) |
二、"两制"关系深入、全面且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B-E(1992-2008)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
一、中国特色信息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
二、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与当代资本主义信息化的综合比较 |
三、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应对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方略 |
一、创新型国家与与国家创新体系 |
二、中国特色的主创新道路及国家创新体系 |
结束语 |
一、全文总结 |
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UEOS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为什么要开发自己的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
1.3 解决问题的方向 |
1.3.1 开发平台的选择 |
1.3.2 开发工具的确定及理由 |
第2章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2.1 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介绍 |
2.1.1 UEOS 系统功能 |
2.1.2 系统模块划分 |
第3章 本文相关的知识介绍 |
3.1 嵌入式 LINUX 操作系统概述 |
3.1.1 Linux 系统简介 |
3.1.2 嵌入式 linux 系统介绍 |
3.1.3 开发嵌入式 Linux 的几个问题 |
3.2 通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介绍 |
3.2.1 通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行业应用研究 |
3.2.2 通用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适用领域 |
第4章 UEOS 项目模块设计及实现 |
4.1 UEOS 项目模块划分 |
4.2 子系统功能及接口的详细设计说明 |
4.2.1 进程调度系统设计 |
4.2.2 内存管理子系统设计 |
4.2.3 虚拟文件系统设计 |
4.2.4 进程间通信子系统设计 |
4.2.5 TCP/IP 协议栈设计 |
4.2.6 汉化子系统设计 |
4.2.7 外围设备驱动 |
4.3 UEOS 的部分实现代码 |
第5章 系统使用及应用测试 |
5.1 基于 UEOS 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 |
5.2 如何增加应用程序 |
5.2.1 UEOS 程序开发示例 |
5.3 应用测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已发表和录用论文 |
四、Cyrix新一代芯片内核Jalapeno(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逆向工程的攻击与检测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 余文健.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国产处理器企业创新和战略研究[D]. 刘越.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3]基于Unikernel的可信Web微服务的研究[D]. 舒红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4]互联网金融系统的科技风险中自主可控度的评估研究[D]. 鹿秉光. 浙江大学, 2019(01)
- [5]论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发展趋势[D]. 杨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3)
- [6]基于ARM9与ZigBee无线监测系统的开发研究[D]. 梁华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基于PowerPC平台的BSP的设计与实现[D]. 卢世哲.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8]我国CPU发展战略探讨[J]. 朱彬,邢雁宁,姚琳,孙加兴. 中国集成电路, 2011(09)
- [9]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 鄢显俊. 云南大学, 2010(08)
- [10]通用嵌入式操作系统UEOS设计与实现[D]. 林瀚斌. 福州大学,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