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涛[1](2021)在《德国北约政策研究(1990-2020年)》文中提出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建构力量理论为主线,以功能制度主义作为分析工具,结合分析德国安全政策最常见的文明力量理论,对德国的北约政策进行综合性分析。德国北约政策作为其安全政策的支柱,决策过程首先受到相关国内行政主体的影响,包括政策决策机构,例如国防部、外交部、总理府、议会和宪法法院,以及各党派不同安全理念的影响。德国北约政策的决策过程还受到国内舆论的影响。从双边关系角度,对德国北约政策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德美和德俄关系,另外德国与法国、东南欧国家的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力。在国际秩序格局层面上,德国北约政策以北约的战略变化为导向,而南斯拉夫危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乌克兰危机和新冠疫情都对北约的战略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北约从冷战后的集体防御战略转向全球化战略,又因乌克兰危机重新回归战略防御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另外,作为德国安全政策的另一根支柱——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与德国的北约政策之间有着重要的互动,而且欧洲防务独立化的发展趋势会从根本上影响德国的北约政策。本文在内容上首先介绍了北约的建立和发展,随后将统一后德国的北约政策以乌克兰危机为分水岭划分成了三个阶段,首先是从重新统一/冷战结束到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是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事件期间;最后是2017年到2020年。本文接下来介绍了欧盟独立外交与防务政策,重点是分析其与德国北约政策的关系,尤其是德国在“永久结构性合作”中所起的领导作用。文章最后对德国的北约政策进行了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在结构上分析了德国的北约政策随着北约战略转型而产生的变化。其中德国在北约第一次东扩和乌克兰危机过程中扮演了领导角色,充分利用其政治影响力达到德国北约政策的目标,同时德国逐渐突破宪法对国防军海外派兵的限制,为德国的军事行动争取了更多的政治空间;其次分析了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对德国北约政策的影响。随着英国脱欧,德法成为欧盟独立防务力量建设的中坚,由于经济压力,法国更多地依赖德国,但德国受到国内“军事克制文化”的影响,民众对于提高军费支出始终持怀疑态度,极大限制了德国建构意愿的施展;再次是德国北约政策的前景。从德国国防军改革、德国外交策略从“建构力量”回归“务实主义”的转变以及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等角度对德国北约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论文主要分析线索是德国随着其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在北约框架下展现出越来越高的建构意愿,而其政策的制定、相关政治家的表述,尤其是德国北约政策的实施过程成建构力量理论分析的主要范围。建构主义理论,特别是功能制度主义提供的德国对北约资源、政策结果和联盟伙伴的影响力分析视角也是本文主要的分析角度。通过分析发现:1、德国随着统一后军事安全环境的变化和在北约地位的逐步提高,尤其是为适应北约战略的调整,也对自己的北约政策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其核心出发点是在北约框架下不断提高政治地位并维护安全利益,其中涉及到对国防军的使用问题上,德国北约政策的决策者还受到党派利益以及民意的影响(文明力量)。德国北约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就是从“被动”到“主动”(建构力量);2、德国从1990年代开始在北约对前华约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开放上扮演了领导角色。欧安组织扩大、北约联系国概念以及欧盟和西欧联盟的接近和扩大战略都是这一方针的有效成果。其中在北约两轮东扩过程中德国的建构意愿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在第二轮东扩中没有扮演领导角色,德国还是积极支持扩大进程,同时避免出现安全政治的“灰色地带”或与俄关系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痕;3、德国的建构意愿随着军事参与度而逐步提升。随着宪法法院裁决允许域外派兵,德国在北约行动中的军事作用逐步提升,话语权随之提高,德国军官首次担任多国部队最高指挥官,施罗德也首次在北约军事行动中威胁使用否决权;4、德国在危机治理和危机后重建的政治维度上一如既往的表现出高度建构意愿,主动提出倡议,并对纯军事手段态度消极。同时,德国还根据不同的决策内容表现出差异化建构意愿,并主动对政治维度的贡献积极担当领导责任;5、在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上,德国面临较大的内政压力,原因包括德国一直以来的防扩散政策和“军事保守文化”社会根基,这与美国的军事优先理论背道而驰。随着德国所承担的国际安全责任增加,其话语权也随之提高。德国尤其是在政治手段上积极建构,利用联盟资源提高德国影响力(功能制度主义);6、德国在乌克兰危机治理过程中创造的“诺曼底格式”通过德法合作代表欧盟进行了正式和非正式双重机制下的斡旋,激活了欧安组织的危机管理机制,利用其合法性和规范上的权威性为德国施展建构意愿夯实了基础,也尽可能的争取了政治谈判的空间,有利的建构了谈判进程。与伊核谈判和利比亚危机期不同的是德国此次的建构意愿得到西方盟友,尤其是美国的认同。总之,以2014年的慕尼黑共识和2016年发布的《德国国防白皮书》为标志,德国形成了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新战略。其中体现出德国北约政策的核心特点是从德国的实力地位和地缘位置(来自中间的领导)出发,扮演国际事务“领导角色”(建构力量),主动通过合作等和平方式发挥其建构力和影响力(功能制度主义),以贯彻其“嵌入式崛起”理念所奉行的奉行规范、规则和价值基础上的多边主义(建构主义)外交原则。德国积极利用北约框架施展其影响力,限制以美国为首“鹰派”的“强权政治”,利用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维护欧洲安全稳定。在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背景下,德国积极推动欧盟独立防务建设,通过与盟友的联合行动平衡军事和民事手段。然而德国军事能力的提升和建构意愿的施展受到了“克制文化”(文明力量)的深刻影响,导致德国很难具备与自身政治地位相匹配的军事能力,而疫情影响更让德国在军费支出方面所作的努力举步维艰。拜登上台使欧洲盟友看到“西方回归”的希望,因此德国防长提出增加军费开支以显示团结美国和维系北约的决心。特朗普不仅分裂了跨大西洋关系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也将欧洲的国防一体化视为对美国的挑战。拜登初步的外交框架显示务实的外交政策有助于美国回归西方并修复跨大西洋裂痕,加强北约存在以应对全球威胁。欧盟在2020年11月30日提交的与美国促进全球化边变革议程中提出了从全面共同利益出发维护与美国的关系。德国总统在国防军成立65周年纪念日上也提到美国对于维护欧洲团结的重要性。因此,德国防长认为应该克服疫情困难,维持乃至提高德国军费开支水平。而德国务实政策引发了盟友,尤其是法国对于德国在拜登上台后搁置欧洲独立防务力量建设的担心。这也体现出德国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尤其是欧盟理事会主席国这一身份,推行自己务实政策的意愿,与法国的“脱钩”的激进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德法之间的共识是欧洲团结的重要一环,而德国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拜登不会将战略重点从亚太转回欧洲,德国会继续推进务实的外交政策。同时,拜登还会继续向德国施加压力增加军费开支,这与美国的执政党无关。虽然德国防长的表态只能反应德国北约政策的部分变化,但默克尔奠定的更加务实和“网络化”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基础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德国的北约政策。
丁乔[2](2020)在《欧盟防务一体化对北约美国对冲战略的实践及其前景》文中指出欧盟代表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合作与一体化道路克服敌对、争端与战争的独特典范与成功尝试。武力已经不再作为成员国之间发生争端时的优先选项,基于透明、开放、合作与相互依赖的安全理念深入欧洲大陆。半个世纪以来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成员国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自由和繁荣。但最近十年,欧盟似乎有些止步不前,国际社会对欧盟发展前景也逐渐转入悲观。作为最高领域的政治合作,防务一体化更是步履维艰。本文首先从厘清欧盟防务一体化的概念入手,认为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在防务安全问题上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的局限性。而经过对国际关系中对冲战略概念的界定,本文认为欧盟为了实现防务一体化,对于美国采取了对冲战略。在第三章中,通过对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起源的梳理,较为详细地回顾了欧洲各国在战后对于通过集体防务实现地区安全的不懈追求。说明欧盟防务一体化建设自始至终都是欧盟一体化的一个主要目标。接着,本文分析了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并评估了当今欧盟防务一体化进程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确立与“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落实在实质上推动了欧盟防务一体化的进程,但依然存在欧盟独立防务能力不足和防务开支捉襟见肘的巨大问题。本文的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为了推动防务一体化,欧盟对美国实行对冲战略的动机。笔者认为增强欧盟战略决策的客观需要和突破欧盟在防务安全上对于由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的严重依赖是其内在动机;而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安全战略的巨大改变则是促进欧盟采取对冲战略的外部动机。随后,本文分析了欧盟为了建设防务一体化对美国采取对冲战略的具体措施。从防务实用主义出发,欧盟加强了同北约的制度化联系,建立了欧盟——北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拒绝支配的角度出发,欧盟强化了自身的防务能力建设;从间接制衡的角度上看,欧盟与美国的传统对手俄罗斯采取了防务安全合作,并粗浅地分析了这些实践的成效。论文的第五章展望了欧盟在防务一体化的努力中对美国对冲战略的前景。认为对冲战略受到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影响。从外部影响来说,冷战结束后,外部安全压力的缺少使得欧盟对于防务一体化的推进存在犹豫。另外,美国和俄罗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而在欧盟内部,对于大量主权国家的难以团结以及防务开支和军事能力的不足始终制约防务一体化的进程。此外,英国作为原来欧盟的最主要国家之一,脱离欧盟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不得不成为防务一体化建设的隐忧。本文认为,尽管欧盟防务一体化进程缓慢,但对冲战略的实施是有成效的。而欧盟选择风险对冲实际上也表明,北约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同盟,硬实力雄厚,代表着“拳头”与“大棒”;欧盟的防务能力正在建设之中,但民用性和低烈度成为其显着特征,欧盟更注重软实力的作用,代表着“胡萝卜”和“糖果”。两者是可以共存,做到“刚柔并济”的。这种“小步慢跑”的推进方式就是把握好欧盟独立防务与“跨大西洋安全合作”的度,使其既能够发挥欧盟独特的政治优势,又利用好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军事力量。
丁鹏[3](2020)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EaP)是欧盟针对东部邻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制度安排,实现了周边邻国政策在重点地区的差异化,是对欧盟睦邻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大幅增强了欧盟同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联系和合作水平,使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涉及到欧盟与邻国内政和外交层面上的紧密合作,范围广泛,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区别于欧盟传统上的外交政策。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本质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欧盟扩大有何关系?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剧烈变动,美国利用辐射全球的强大军事实力,借助北约加强对原苏联加盟国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干预,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欧盟则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欧洲一体化,扩大地缘战略空间,力图提高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能力。欧盟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同东部地区一些不稳定国家接壤,东部邻国的安全局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欧盟自身的安全稳定,引起欧盟的极大重视,在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显着提升,“欧盟安全战略”强调周边地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重点。欧盟一方面通过扩大政策,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成员国资格,将其纳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邻国政策,向东部地区原苏联国家提供援助,促使其改革转型。欧盟的东部邻国政策经历了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演变后,欧盟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增强与东部邻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发展战略,是欧盟的必然选择。俄格战争导致欧盟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新变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等多重利益考量,2009年5月,欧盟推出针对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个东部邻国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欧盟安全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签订联系国协定(AA)、提供市场准入和实现签证便利化等措施,加速和深化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导致极端主义、危机和冲突的问题,进而实现安全和稳定,最终将这些国家绑上西方的“战车”,成为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东部伙伴关系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异常重要,是其再次实现大国复兴梦的关键合作伙伴。苏联解体后,北约和欧盟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双向东扩大,不断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导致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和北约的强势介入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这一带有地缘政治动机的外交政策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底线,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严重地缘政治危机,东部伙伴关系国深陷大国博弈的漩涡。东部地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欧盟深感自身也越来越“不安全”,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回归的严峻现实。历史制度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特别是综合考察其发展变迁的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按照制度变迁的逻辑来审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混合的特性,是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渐进转型等制度变迁模式的混合体。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属于欧盟睦邻政策的东部层面,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地缘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对扩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成为改变欧盟东部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关键节点,推动欧盟在不破坏原有规则的前提下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了优化改造,逐渐调整原先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采取利益优先原则,不断寻求务实调整,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实现渐进转型。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局势复杂、经济利益诉求以及民主价值观输出等因素构成“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欧盟在原苏联空间推进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为代表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以自身作为世界上最大单一市场和欧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地位等雄厚的经济力量充当工具,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手段,在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断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加剧了区域地缘政治竞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来自欧美的严厉制裁,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寻求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俄合作的升级和深化提供了契机。欧盟在内外政策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抛弃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排他性”传统周边政策理念,开始重视与第三方的合作,这与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的多方合作共赢理念趋于一致,未来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和重塑。面对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欧美分歧不断加大以及内部危机频发的现实,欧盟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主张“欧洲主权”,努力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周边治理政策,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制度安排,追求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本研究整体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统领全文的视角和主线,重点结合地缘政治理论,在深入考察欧盟东部地缘政治演变以及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发展变迁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发展变迁过程中达到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对产生的作用进行审视反思,同时对其推进机制和手段、深层困境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本文认为,欧盟扩大是成功的地缘政治战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对扩大存在强劲的路径依赖,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变种,同样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属性。本质上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美用来制衡俄罗斯的工具,是欧盟推进扩大的一种“柔性”方式。本文力求能够在全方位分析论述“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重点解构欧盟外交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剖析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更深入的认识欧盟内外政策转型调整的未来发展走向。
赵健哲[4](2020)在《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差异性一体化是一系列经欧盟条约规范所认可的,针对成员国合作权利与义务的差异化安排。随着欧盟成员的增加与共同政策的拓展,欧盟各主要政策领域内均出现了差异性一体化的表现。基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特殊性,本文聚焦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现象,试图通过分析该领域差异性一体化具体措施的提出与实践过程,以了解该领域差异性一体化的现状、形成过程及影响,并判断该领域的差异性一体化是否具有特殊性。本文认为,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形成逻辑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成型。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差异性一体化现象,是该逻辑被迁移至欧盟新兴政策领域的表现。由于,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合作性质与合作基础有别于该逻辑产生时的共同体合作性质与合作基础;因此,本文认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差异性一体化可能在三个方面显示出与既有差异性一体化的不同:第一,差异性一体化的根本原因主要为成员间合作意愿差异;第二,差异性一体化的决策较少受共同体因素的影响;第三,差异性一体化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且难以判断二者之间的强弱程度。通过分析例外选择权、建设性弃权以及永久结构性合作这三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差异性一体化的具体表现,本文发现,例外选择权,作为欧盟在该领域内最早提出的差异性一体化措施,它的提出与应用过程与上述逻辑推论基本相符。在此后的建设性弃权实践中,虽然塞浦路斯启用该措施的动因与逻辑推论一致,但该国的决策过程受其欧盟成员身份的影响明显,并且此措施的启用对于欧盟共同政策的积极意义略高于负面影响。而在最新出现的永久结构性合作中,该措施与逻辑推论的三个特点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区别: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用动因混合着宏观层面的合作能力差异与微观层面的合作意愿差异;它的决策过程与欧盟成员国对于共同防务政策的整体性合作意愿提升关系密切;该合作实施后对于欧盟防务合作的促进作用远高于此前两类差异性一体化措施。上述发展演变过程表现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差异性一体化的两个发展趋势:第一,随着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发展,该领域差异性一体化决策过程受共同体与共同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第二,随着差异性一体化的发展,差异性一体化措施的促进一体化作用越来越强。受此影响,差异性一体化在未来有望成为欧盟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的一种长期性建设方式。但是,由于差异性一体化应对成员间异质性矛盾的方式是适应矛盾而非解决矛盾,因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在未来仍需谨慎使用该措施,并注重防范差异性一体化本身所具有的分化合作的潜在风险。
陈婷婷[5](2020)在《欧洲防务合作深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欧洲防务合作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欧国家在美国的首肯下对于欧洲防务的安排。当时的欧洲国家以国家间合作的原则组建起西欧联盟,这一机制一直存续到2010年,然而冷战时期西欧联盟的活动主要是协调成员国在安全和东西方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并未实际发挥其防务职能。尽管冷战期间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欧洲防务合作一直难以迈出实际步伐,直到冷战结束前后防务领域的合作才正式起步,此后欧洲防务合作日益朝着机制化和常态化前进。90年代末提出的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成为欧洲国家间开展防务合作的总纲领,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欧盟国家显着加强了彼此间的安全联系,以期实现防务联合的规模效应。近年来欧洲在安全与防务领域的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提出让欧洲防务合作焕发了新的生机。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也日益被视为欧盟继经济一体化建设之后,最为积极和成功的项目,欧洲一体化从传统的经济领域走向军事与防务领域,这意味着欧洲一体化向更高层面的发展。本文将对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两个阶段欧洲防务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考察和比较不同时期欧洲防务合作的实现程度。
张程[6](2019)在《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欧盟已经从地区一体化组织发展成了全球经济行为体与重要政治角色。但寻根溯源,经济利益并不是欧洲一体化的本源性动力,是西欧的安全诉求、防务战略推动着欧洲从分裂走向了联合。然而,作为一体化的起点与最初的目标,防务领域却成为了欧洲一体化的“落后生”: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仍停留在“战略自主”阶段,防务政策的决策程序至今没能挣脱政府间主义的把控。由于缺少共同预算,承载了诸多希望的战斗群概念最终仅成了一个摆设。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经历了“圣·马洛声明”之后的辉煌,亦遭受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的打击。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52%的民众赞成脱欧。这一结果让不少“欧洲派”人士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春天来了”。然而,英国真的是导致欧洲防务一体化举步维艰的罪魁祸首吗?欧盟与北约有22个共同成员国,两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欧盟为什么要撇开北约另起炉灶?欧盟建设独立军事力量以来,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分歧愈加凸显。特朗普甚至声称要退出北约,美国真的会退出北约吗?跨大西洋关系又将走向何方?本文认为,单纯从“国际权力体系”的角度出发,很难发现和平环境中导致欧盟防务合作失败的真正原因。因此,本文采取了自由政府间主义视角,通过对这一理论的分析、论述与调整,将这个偏重于经济一体化的多因理论框架应用到了防务一体化的研究中。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与政府的主导地位,文章亦在理论中引入了影响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经济变量,搭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虽然本研究仍将地缘政治利益作为一国防务政策的目标,但剔除了防务政策的“高级政治”属性,将防务一体化视为成员国在非强制性、信息充足的欧盟政府间谈判中取得的累加性成果,通过分析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相对博弈权力与博弈战略,对上述问题试做回答。本文以欧洲防务合作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欧洲国家在冷战时期、冷战后与英国脱欧公投后三个时期中,分别以西欧联盟、欧盟为制度载体的防务一体化进程,对其每一阶段中防务合作的主要内容、形式与特征进行了析论。而后,本文运用一体化偏好密度决定谈判结果、塑造一体化进程的逻辑框架,分析了成员国的地缘政治目标与国防工业利益,得到以英国为代表的“大西洋派”、支持德国与法国的“欧洲派”、坚持务实主义政策的中东欧国家和爱尔兰等中立国家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以此作为分析防务一体化相关谈判结果(西欧联盟的复苏、战斗群概念和欧洲国防工业指令等)的核心变量。最后,本文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北约与欧盟关系,将北约视为一种改变欧盟成员国博弈权力的“深化联盟”策略,探讨了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以及跨大西洋关系的未来发展。本文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差异与较低的偏好密度是欧洲防务合作屡次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和平环境中,成员国地缘政治目标的重合范围小,安全利益亦不受盟国政策外部性的严重影响。各成员国在欧盟防务谈判中的博弈空间较小,实施旁支付、议题联系的意愿与余地均不足,谈判也不容易取得成果。由于防务政策的特殊性,防务一体化成为了法国、德国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两国无法在谈判中以单边替代政策、“结盟替代”策略威胁对手就范,只能通过妥协换取对方的支持。因此,欧洲防务一体化成果中更多体现了“大西洋派”等国家的偏好。再者,国防工业合作、军事力量共享的经济效益虽然对成员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依赖欧洲市场的法国、德国的影响较明显,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整体作用尚不显着。英国的退出虽然为欧洲防务合作提供了动力,但对防务一体化的影响弊大于利。欧盟不仅失去了一个军事大国、核大国,更失去了一座跨大西洋关系的桥梁。英国离开后,法国、德国将从“战友”转变为统一又对立的微妙关系。欧盟权力体系的重塑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引发的动荡可能减少成员国的防务合作意愿。虽然欧盟与北约的成员国大部分重叠,但由于成立背景、主导力量、运行机制、甚至基本章程上的差异,这两大组织无法相提并论。由于美国的军事实力与在北约中的霸主地位,欧盟在防务问题上难以真正撇开北约,实现独立。北约作为“大西洋派”国家在谈判中的“深化联盟”策略,为这些国家提供了额外的谈判筹码,这也使欧洲防务合作更难达成。本文认为,欧洲防务一体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北约的防务地位不会动摇,“互补”将成为跨大西洋关系发展的核心原则。
王涛[7](2018)在《欧洲共同防务合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战结束之后,欧洲作为主战场,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各国已经无力单独恢复自身的实力,而崛起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给欧洲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基于这样的内忧外患,欧洲各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了合作。而在合作中的极为敏感的安全和防务问题,也开始浮现在了欧洲各国的视野。特别是在欧盟实现经济上的一体化之后,防务合作更是突显出来。在2017年底,欧盟各国是签署了联合协议,达成防务领域的“永久结构性合作”,欧洲的防务合作开始备受关注,但提到防务合作,人们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了解,本文正是基于此,从欧洲防务合作的现状出发,概述了欧洲防务合作的进程,并分析了欧洲防务合作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欧洲防务合作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本文首先对自冷战以来至今欧洲的防务合作的进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这一部分将这一时期分为起步、形成、发展三个阶段。其次对欧洲当前防务合作的状况进行分析,主要对欧洲当前的合作机制、法律体系以及自主行动状况作了一系列的分析;并分析了欧洲共同防务走到今天能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原因。最后就欧洲共同防务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外部因素特别是美国因素,内部的机制机构因素、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安全观念因素出发;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另外,还分析了在将来能够影响到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一些因素。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对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未来发展保持相对乐观的观点,欧洲共同防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并最终实现欧洲防务一体化。
赵梓皓[8](2018)在《近十年来影响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重要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自1998年《圣马洛宣言》发表至今,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已经度过了整整20个春秋,相较于前十年发展步伐的踌躇不前和成长模式的“虎头蛇尾”,近十年来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和经济难题在对共同防务形成明显“倒逼”效应的同时,正在成为治疗欧盟拖延症的一剂良药。尤其是面对债务危机与英国脱欧两大“黑天鹅”事件接连对凝聚欧洲人数百年情感的一体化事业形成重创,通过共同防务框架下的机制建设与务实合作挽救危局,显现出了史无前例的优越性和凝集力。本文选取了乌克兰危机、难民潮、特朗普因素、债务危机以及英国脱欧五项重要因素作为分析近十年来欧盟共同防务发展趋势的基本视角。鉴于乌克兰危机背后的俄罗斯战略威胁以及难民潮催生的非传统安全困境是对欧盟强化安全体制建设的直接诱因,故而将此两种因素归结为推进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新动力;而特朗普欧洲政策对跨大西洋关系裂痕的加深与债务危机引起的防务投入不足则是共同防务在保持前进态势的基础上需要应对的更高层次挑战,故而将此两种因素归结为困扰欧盟共同防务发展的新难题;至于英国脱欧掀起的欧盟一体化机制“逆流”,对共同防务建设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将轮番占据上风,故而将之定义为冲击欧盟共同防务的新变量。基于对五项因素的辩证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欧盟共同防务具备进一步提速的基本条件和跃升潜力,其发展趋势将具有四点主要特征:其一,安全环境和实力地位的认知变化正在形成共同防务加速成长的社会基础;其二,提升防务资源投入水平以及完善操作层面的机制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其三,职能扩展伴随欧盟-北约在防务领域的合作深化难以逆转;其四,法德协调的决心和意志强化是隐藏在英国脱欧危机中的潜在逻辑。对于即将进入第三个十年的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而言,既不可故步自封,浅尝辄止,使得困境之下的宏图大愿最终成为危机过后的空中楼阁;亦切忌盲目自信,急功近利,抱有取代北约、收回欧洲安全主导权等不切实际之幻想。而是应当以更加务实的姿态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以法德协调为牵引推动难得的“机遇窗口”转化为现实的建设成果。
汪衔石[9](2017)在《新世纪以来德国防务政策变革》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德国国内和国际安全形势的改变,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加,德国的防务政策也相应不断做出调整。众所周知,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部分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对德国有着深深的忌惮,惧怕其再次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而德国因这种“克制文化”,自身的安全防务政策也在曲折中前进。受其自身战略文化限制,德国的防务政策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但是随着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安全形势的需要,德国自身做出了较大突破,对其防务政策的目标不断进行延展,在联合国宪章和联邦宪法下,于国际范围内愈发频发地进行军事活动;作为实现其防务政策手段的联邦国防军,从规模、性质、作战目标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幅改革,使其可以应对多类型的安全威胁与任务目标;另外在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框架下,德国的支柱作用更加凸显,在完善自身防务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欧盟防务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从德国防务政策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其防务政策在新形势下的目标延展,国防军的多方面改革,及在欧盟框架下共同防卫政策的延续和发展,来具体剖析德国防务政策在新世纪以来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对新世纪以来德国在防务的各个方面所做出的调整进行评价。
姜子健[10](2017)在《欧盟维和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盟维和行动是欧盟在其安全与防务政策架构下对外行动的基本形式,其主要职能有三项:执行国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与救援任务、维持和平任务、危机处理中的战斗任务。欧盟维和行动的基本框架一开始并非由欧盟所提出,而是诞生于西欧联盟于1992年6月发表的《彼得斯堡宣言》中,其中西欧联盟为应对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地区冲突而提出的“彼得斯堡任务”是欧盟维和行动的雏形。欧盟在1996到1997年召开的政府间会议上,决定将西欧联盟的防务功能转移至欧盟架构内,其中也包括了开展维和行动的职能。而后,欧盟维和行动框架在欧洲宪法条约中作出了更新,突显了欧盟在冲突预防与危机处理中的决心。随着欧盟防务一体化的推进,2007年12月8日签署的《里斯本条约》中,“彼得斯堡扩展任务”的提出拓展了欧盟维和行动的职能,增加了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危机处理能力。在研究欧盟维和行动时不难发现,虽然在条约中的设置很完整,但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很多决策与执行层面的问题。本文从国际维和理论和欧盟防务一体化的角度对欧盟维和行动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维和实践的分析,总结其存在的特点与缺陷,从而对其下一步发展提出展望。本文研究的架构为,第二章主要从学理分析的角度对欧盟维和行动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法律依据和决策与实施机制以及总结其特点进行研究。第一节通过与欧盟危机管理和联合国维和行动这两个相关概念的辨析来对其进行定义;第二节研究其实施的法律依据,目的是为了说明欧盟维和行动合法性的来源;第三节则是对其行动的决策与实施机制进行分析,为之后论述其作用与挑战和其发展前景打下基础;第四节总结了欧盟维和行动的特点。第三章列举了欧盟在欧洲、非洲、亚洲的共七项特点鲜明的维和行动作为实例,梳理了欧盟维和行动实践并加以分析,只有通过分析维和行动实际执行情况,才能验证其对国际维和的作用与影响。第四章主要讨论了欧盟维和行动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总结了差距并发现不足。此外本章还探析了欧盟维和行动的发展前景,并对今后的维和行动提出展望。
二、论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德国北约政策研究(1990-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选题 |
一、选题动机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德国外交和安全政策框架研究 |
2、北约研究 |
3、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研究 |
4、德国北约政策及军事力量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 、理论研究 |
2 、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文研究视角和方法 |
一、论文的结构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特点 |
二、建构主义理论内容及其评价 |
第二节 文明力量理论 |
第三节 建构力量理论 |
第四节 功能制度主义 |
第二章 北约与德国 |
第一节 北约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北约框架下德国的外交和安全利益 |
第三节 北约与德国重新武装 |
第四节 德国与北约核政策 |
第五节 北约与德国重新统一 |
第三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一次转型 |
第一节 北约第一轮东扩 |
一、吕厄的政治倡议 |
二、从“为什么”东扩到“如何”东扩 |
三、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 |
四、北约内部关于名单和成本的争论 |
第二节 北约第二轮东扩 |
一、德国与北约的门户开放政策 |
二、华盛顿峰会与科索沃危机 |
三、北约及成员国内部讨论 |
四、“9.11”事件对东扩的影响 |
五、布拉格峰会与继续扩大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二次转型 |
第一节 1991年北约新战略与南斯拉夫冲突 |
第二节 波黑战争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一、宪法法院对域外军事行动的判决 |
二、北约的两次问询 |
三、关于联合国保护部队撤军的争议 |
四、德国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 |
第三节 科索沃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一、第一次军事规划 |
二、红绿联合政府的科索沃政策 |
第四节 科索沃危机与北约新战略 |
一、关于联合国授权之争 |
二、北约危机治理的触角 |
三、是否派遣地面部队 |
四、德国在北约科索沃部队中的作用 |
五、协调北约与俄罗斯关系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三次转型 |
第一节 “9.11”恐怖袭击与德国应对措施 |
一、德国在“永久自由行动”中的作用 |
二、德国在“阿富汗国际保护部队”中的作用 |
三、德国对反恐战争的认知 |
第二节 德国与北约“全球化” |
第三节 伊拉克战争与德国的北约政策 |
一、北约冷战后的防扩散政策 |
二、德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决策 |
三、战争结束后德国的伊拉克政策 |
四、重启北约的伊拉克政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德国与北约冷战后第四次转型 |
第一节 利比亚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第二节 叙利亚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期间德国的北约政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北约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第一节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一、思想起源、理论依据与历史溯源 |
二、发展过程与历史教训 |
三、德国的基本政策 |
第二节 北约与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关系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北约发展前景 |
第三节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前景 |
第四节 德国国防军改革 |
第五节 从“建构力量”回归“务实主义”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2)欧盟防务一体化对北约美国对冲战略的实践及其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对冲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的限定 |
1.3.2 文献分析法 |
1.3.3 历史分析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2.1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概念 |
2.2 对冲战略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和现状 |
3.1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起源和尝试 |
3.1.1 重新武装西德计划 |
3.1.2 普利文计划 |
3.1.3 《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
3.2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 |
3.2.1 欧盟防务一体化落入边缘化 |
3.2.2 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确立 |
3.2.3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现状评估 |
第四章 欧盟防务一体化对美国对冲战略的实施 |
4.1 欧盟防务一体化对美国实施对冲战略的动机 |
4.1.1 增强战略决策的需要 |
4.1.2 突破对北约严重依赖 |
4.1.3 美国安全战略的变化 |
4.2 欧盟防务一体化对美国对冲战略的具体措施 |
4.2.1 防务实用主义——欧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4.2.2 拒绝支配——欧盟自身防务能力建设 |
4.2.3 间接制衡——欧盟和俄罗斯安全合作 |
4.3 对冲战略的实践成效 |
4.3.1 相互独立,多样化合作趋势 |
4.3.2 欧盟国防工业新计划和后续发展 |
第五章 欧盟防务一体化对美国对冲战略的现实困境 |
5.1 欧盟对美国对冲战略的外部影响因素 |
5.1.1 外部安全压力不足 |
5.1.2 美国的两面性 |
5.1.3 俄欧关系的不稳定 |
5.2 欧盟对美国对冲战略的内部制约因素 |
5.2.1 欧盟内部的无法团结一致 |
5.2.2 防务开支和军事能力不足 |
5.2.3 英国脱欧带来的不确定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观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一、欧洲具有悠久的地缘政治历史 |
二、欧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欧盟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一、冷战后欧盟东部地缘政治的演变 |
二、东扩后欧盟东部边界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主动有限接触阶段:1990年-2003年 |
二、积极高调介入阶段:2004年-2008年 |
三、全面深入参与阶段:2009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模式 |
第一节 路径依赖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路径依赖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路径依赖的机理 |
第二节 关键节点模式分析 |
一、关键节点一: 俄格战争 |
二、关键节点二: 乌克兰危机 |
第三节 渐进转型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层叠”式渐进转型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性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安全稳定诉求是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调整 |
二、维持周边安全是欧盟全球战略重点 |
三、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
第二节 地缘政治博弈是发展变迁的直接动力 |
一、扩大欧盟的战略缓冲空间 |
二、平衡成员国地缘偏好和利益目标 |
三、协同北约向原苏联空间扩张 |
第三节 民主价值观输出是发展变迁的内在动力 |
一、促使东部伙伴关系国的体制转型 |
二、围绕俄罗斯营造民主示范的包围圈 |
三、避免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产生新分界线 |
第四节 经济利益需要是发展变迁的外在动力 |
一、实现欧盟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 |
二、深化与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自由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机制和手段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推进机制 |
一、签订联系国协定是核心目标 |
二、建立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 |
三、完善内部市场准入机制 |
四、落实“更多换更多”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欧盟推进“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手段 |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市场机会 |
二、强化制度建设和保障善政 |
三、维护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四、实施签证自由化和增强流动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成效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安全成效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政治成效 |
三、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经济成效 |
四、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社会文化成效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影响 |
一、加速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
二、促进东部伙伴关系国的社会化进程 |
三、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 |
四、扩大中俄、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困境和趋势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深层困境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内在弱点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外部风险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发展趋势 |
一、“安全稳定”代替“模式转型”成为优先目标 |
二、坚持“差异化”原则和“量身定制”策略 |
三、推出更具包容性的“邻国的邻国”概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论文结构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差异性一体化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概念界定与演进逻辑 |
第一节 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 |
第二节 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历史演进及形成逻辑 |
第三节 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丹麦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例外权”及其实践 |
第一节 丹麦的欧盟政策 |
第二节 丹麦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例外权 |
第三节 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丹麦“例外权”的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设性弃权与塞浦路斯的实践 |
第一节 “建设性弃权”出台的背景 |
第二节 《阿姆斯特丹条约》引入“建设性弃权” |
第三节 塞浦路斯的建设性弃权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里斯本条约》与欧盟“永久结构性合作” |
第一节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提出 |
第二节 《里斯本条约》与“永久结构性合作”的确立 |
第三节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差异性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对差异性一体化的影响及其前景 |
第二节 差异性一体化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影响及其前景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欧洲防务合作深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和论文结构 |
五、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关于欧洲防务合作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世界主要多边防务合作机制与形式 |
一、无约束力的防务对话论坛 |
二、未产生实际作用的防务共同体 |
三、特定领域的防务合作 |
四、完全意义的军事同盟组织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防务合作的内涵 |
二、欧洲防务合作的范围界定 |
第二章 冷战期间欧洲防务合作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从《敦刻尔克条约》到《布鲁塞尔条约》 |
一、英法敦刻尔克同盟关系的缔结 |
二、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的建立 |
第二节 煤钢共同体六国建立“超国家”的欧洲防务集团的尝试 |
一、普利文计划 |
二、《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
第三节 1954年巴黎协定的签署与西欧联盟的诞生 |
一、艾登计划的提出 |
二、《巴黎协定》与西欧联盟的诞生 |
三、冷战期间西欧联盟的主要活动 |
第四节 冷战期间欧洲防务合作实现程度的评估 |
第三章 冷战后欧盟防务合作深化的进展 |
第一节 西欧联盟的演变 |
一、欧盟与西欧联盟的密切联系 |
二、西欧联盟使命的结束 |
第二节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一、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法律依据 |
二、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机制安排 |
三、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实践行动 |
第三节 “欧洲军”的梦想与实践 |
一、“欧洲军团”的组建 |
二、“欧盟战斗群”的发展史 |
三、建立一支“真正的欧洲军队” |
第四节 永久结构性合作的提出与部署 |
一、“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含义及运行机制 |
二、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进展情况 |
三、对永久结构性合作的评价 |
第四章 不同时期欧洲防务合作程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防务合作机制的正常运行 |
第二节 在共同决议下进行机制革新 |
第三节 防务合作机制的应用与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五、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自由政府间主义理论框架 |
第一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产生 |
一、欧盟性质的界定:地区性国家合作制度 |
二、自由政府间主义的逻辑与基本观点 |
第二节 一体化的谈判需求——国家偏好 |
一、国家偏好的概念与主导行为体 |
二、国家偏好的价值取向与塑造理论 |
三、国内社会视角下的内生性政策理论 |
第三节 一体化的谈判结果供给——政府间博弈 |
一、欧盟谈判的效率问题 |
二、欧盟谈判环境的非强制性 |
三、欧盟谈判环境的充足信息分布 |
四、欧盟谈判中博弈权力的来源 |
第四节 超国家性的基础——汇集和委托主权 |
一、可靠性承诺解释 |
二、双层博弈理论 |
第五节 自由政府间主义的调整和本文理论框架 |
一、欧洲防务一体化研究的局限性 |
二、假设调整:政府在防务领域的主导地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启动 |
一、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 |
二、冷战期间的欧洲政治合作 |
第二节 冷战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
一、欧盟框架外的防务合作——重振西欧联盟 |
二、欧盟框架内的防务合作——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
三、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的发展 |
第三节 英国脱欧后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新进展 |
一、《欧盟全球战略》 |
二、欧洲防务基金 |
三、永久结构性合作 |
第四节 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基于务实主义的政府间合作 |
一、政府间色彩 |
二、务实主义思想 |
三、核心政策的缺失 |
四、欧盟指令的执行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与偏好密度分析 |
第一节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分析 |
一、“大西洋派”国家:深化北约 |
二、“欧洲派”国家:建设欧洲自主防务力量 |
三、中东欧国家:务实主义防务政策 |
四、中立国家:“有限参与” |
第二节 防务政策的经济效益对成员国偏好密度的影响 |
一、欧洲防务合作的经济效益 |
二、经济因素对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偏好密度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成员国的防务一体化博弈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围绕西欧联盟的博弈 |
一、西欧联盟的复苏 |
二、欧盟成员国的西欧联盟构想 |
三、围绕西欧联盟重建的博弈过程 |
四、博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欧盟框架下的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
一、欧盟战斗群概念 |
二、欧盟防务相关产品转让指令 |
第三节 英国脱欧公投后成员国防务一体化博弈 |
一、英国脱欧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可能影响 |
二、永久结构性合作的启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约对欧洲防务一体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冷战后北约的战略转型 |
第二节 北约与欧盟关系的制度化 |
第三节 北约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影响 |
一、军事能力差距 |
二、欧盟与北约关系发展的困境 |
三、北约对欧盟成员国谈判权力的影响 |
第四节 北约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7)欧洲共同防务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体系的演变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欧洲防务合作与北约 |
2.1.2 欧洲防务合作与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
2.1.3 欧洲防务合作和欧洲防务一体化 |
2.2 1947 -1952:欧洲防务合作的起步 |
2.3 1954 -1987:西欧联盟框架内的防务合作 |
2.4 1987 -2016:欧盟防务合作的重大进展 |
2.4.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西欧联盟的使命 |
2.4.2 《阿姆斯特丹条约》的机制改革 |
2.4.3 科索沃战争和圣马洛会晤后欧洲共同防务进程的突破性进展 |
2.4.4 赫尔辛基会议后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正式启动 |
2.4.5 《里斯本条约》为欧洲防务合作奠定法律基础 |
2.4.6 2016 年欧洲议会的“欧洲防卫联盟”行动计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欧洲防务合作的现状与成因 |
3.1 欧洲防务合作的现状 |
3.1.1 欧洲防务合作机制 |
3.1.2 欧洲防务合作的法律限制 |
3.1.3 自主行动状况 |
3.2 欧洲安全与防务合作强化的原因 |
3.2.1 安全环境的改变为欧洲防务合作提供了新动力 |
3.2.2 美国战略目标的调整为欧洲防务合作提供了新契机 |
3.2.3 一体化的深入为欧洲防务合作注入了新能量 |
3.2.4 欧洲主义的兴起助长了防务合作“欧洲化”的新动向 |
3.2.5 英国脱欧使欧盟各成员国加速推进防务建设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欧洲共同防务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发展前景 |
4.1 欧洲共同防务建设之路上的阻碍 |
4.1.1 美国对欧洲防务的担心和警惕 |
4.1.2 防务建设中的政治和经济困境 |
4.1.3 合作的机构和制度的混乱 |
4.1.4 欧盟各国的安全观和战略选择的差异 |
4.2 欧洲共同防务建设的前景 |
4.2.1 安全环境对欧洲防务合作的影响降低 |
4.2.2 美国对欧洲防务合作的警惕不容忽视 |
4.2.3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作用依然在持续 |
4.2.4 不完善的制度依然制约着欧洲安全与防务建设 |
4.2.5 欧洲的安全观念需要不断调整 |
4.3 解决欧洲共同防务难题的可能性分析 |
4.3.1 以成员国间的合作来避免军事力量的弱化 |
4.3.2 探索美欧跨大西洋关系新模式 |
4.3.3 深化欧洲共同防务领域机制和结构的改革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近十年来影响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重要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
1.2 课题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以及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 |
1.3.2 国外研究现状以及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写作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起源和发展 |
2.1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历史渊源 |
2.1.1 “普利文计划”与《欧洲防务共同体条约》 |
2.1.2 西欧联盟的建立 |
2.2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建立与发展 |
2.2.1 巴尔干危机(20世纪90年代):加速成长的“催化剂” |
2.2.2 “9·11”事件:“新”“老”欧洲的“粘合剂” |
2.2.3 《里斯本条约》(2009):职能提升的“增高剂” |
第三章 推进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发展的新动力 |
3.1 乌克兰危机:欧盟感受俄罗斯威胁加剧的战略压力 |
3.1.1 从北约欧盟双东扩到乌克兰危机 |
3.1.2 俄罗斯因素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威胁”加剧 |
3.1.3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乘势而上 |
3.2 难民潮:欧盟承受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战略考验 |
3.2.1 “阿拉伯之春”浪潮下的难民危机席卷欧洲 |
3.2.2 难民危机催生的安全困境仍在“折磨”欧洲 |
3.2.3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转“危”为“机” |
第四章 困扰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发展的新难题 |
4.1 特朗普政府对欧政策存疑:大西洋安全关系遭受冲击 |
4.1.1 冷战后美国对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的政策演进 |
4.1.2 特朗普对欧政策给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造成新的困扰 |
4.1.3 北约包含的美国因素仍是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无法回避的问题 |
4.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从“困顿无力”到“艰难前行” |
4.2.1 接踵而至的金融风暴持续困扰欧洲 |
4.2.2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遭受多层面打击 |
4.2.3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仍在艰难中前行 |
第五章 冲击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新变量 |
5.1 冷战后英国对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态度变化 |
5.1.1 梅杰政府:“双重遏制” |
5.1.2 布莱尔政府:“美欧兼顾” |
5.1.3 布朗政府:“恶意忽视” |
5.1.4 卡梅伦政府:“相对积极” |
5.2 英国脱欧对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现实冲击 |
5.2.1 欧洲安全结构面临更深层次变革的考验 |
5.2.2 欧盟权力均势体系不稳定性提升 |
5.2.3 防务资源缺口难以得到有效填补 |
5.3 英国脱欧对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可能产生的持续影响 |
5.3.1 欧盟关于共同防务的内部分歧可能逐渐弱化 |
5.3.2 法德有望联手创造共同防务新的黄金发展期 |
5.3.3 英欧拥有在共同防务框架下保持合作的潜力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新世纪以来德国防务政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与选题的依据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本课题的基本方法 |
1.4.1 历史分析法 |
1.4.2 对比分析法 |
1.4.3 归纳分析法 |
1.4.4 案例分析法 |
1.5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德国防务政策的影响因素 |
2.1 德国战略文化对政策形成的影响 |
2.1.1 二战后自身形成的文化限制 |
2.1.2 德国民众的战争与和平观 |
2.1.3 地缘政治导致的德国防务政策的合作性偏好 |
2.2 国际安全环境发生改变 |
2.2.1 多极化趋势及权力的分散 |
2.2.2 周边不确定性增加 |
2.2.3 国际恐怖主义猖獗 |
2.3 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需要 |
第三章 德国防务政策变革的主要层面 |
3.1 防务政策目标的延展 |
3.1.1 在本土防御至境外的曲折历程 |
3.1.2 本土防御层面的新目标 |
3.2 联邦国防军改革 |
3.2.1 减小规模,打造小而精部队 |
3.2.2 完善国防军行动的法律框架 |
3.2.3 尝试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
3.2.4 调整自身防务预算 |
3.2.5 发展现代可持续的人事政策 |
3.3 德国在欧盟下的防务政策 |
3.3.1 共同安全领域 |
3.3.2 从CSDP至欧洲安全防务联盟的努力 |
3.3.3 加强欧洲国防工业 |
第四章 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阻碍 |
4.1 特殊的战略文化限制 |
4.2 军费开支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 |
4.3 CSDP在现实操作上过于理想化 |
第五章 防务政策变革的评估和影响 |
5.1 海外投入增加带来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
5.2 体制调整使部队适应多类型的防务目标 |
5.3 改革后透明度上升,民众更易接受德国防务选择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欧盟维和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预期创新点与难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欧盟维和行动概述 |
2.1 欧盟维和行动的相关理论 |
2.1.1 欧盟维和行动与欧盟危机管理 |
2.1.2 欧盟维和行动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
2.2 欧盟维和行动的法律依据 |
2.2.1 联合国宪章赋予欧盟维和行动法律效力 |
2.2.2 欧盟防务一体化的相关条约 |
2.3 欧盟维和行动的决策和实施机制 |
2.3.1 欧盟维和行动决策机制 |
2.3.2 欧盟维和行动计划与实施机制 |
2.4 欧盟维和行动特点 |
2.4.1 注重联合国决议和当事国同意等法理依据 |
2.4.2 注重军事与民事的协调配合 |
2.4.3 强调对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输出 |
第三章 欧盟维和行动实践分析 |
3.1 欧盟在欧洲地区维和行动 |
3.1.1 波黑(欧盟)警察特派团(EUPM) |
3.1.2“木槿花”军事行动(Althea) |
3.2 欧盟在非洲地区主要维和行动 |
3.2.1 刚果金“月神”行动(Artemis) |
3.2.2 乍得中非行动(EUFORT Chad/RCA) |
3.2.3“亚特兰大”海军行动(EU NAVFOR Somalia) |
3.3 欧盟在亚洲地区主要维和行动 |
3.3.1 阿富汗警察行动(EUPOL Afghannistan) |
3.3.2 亚齐监督行动 |
3.4 欧盟维和行动效果评估 |
3.4.1 维护了地区与世界和平 |
3.4.2 推进了欧盟防务一体化发展 |
第四章 欧盟维和行动的挑战及其发展前景 |
4.1 欧盟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 |
4.1.1 成员国利益分歧明显 |
4.1.2 受北约的牵制和影响严重 |
4.1.3 决策和实施效率问题突出 |
4.2 欧盟维和行动的发展前景探析 |
4.2.1 加强“欧洲作战部队”的组建及运用 |
4.2.2 维和行动理念与方式发生转变 |
4.2.3 继续加强与联合国的维和合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论欧盟共同安全防务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国北约政策研究(1990-2020年)[D]. 王海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欧盟防务一体化对北约美国对冲战略的实践及其前景[D]. 丁乔.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D]. 丁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4]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的差异性一体化研究[D]. 赵健哲. 外交学院, 2020(08)
- [5]欧洲防务合作深化分析[D]. 陈婷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欧洲防务一体化发展进程研究[D]. 张程. 山东大学, 2019(02)
- [7]欧洲共同防务合作分析[D]. 王涛. 燕山大学, 2018(09)
- [8]近十年来影响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重要因素分析[D]. 赵梓皓.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新世纪以来德国防务政策变革[D]. 汪衔石.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欧盟维和行动研究[D]. 姜子健.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欧盟论文; 军事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德国军事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