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索朗达瓦[1](2021)在《当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文中提出与时俱进提高国内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的体系,符合当代图书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严考核以及精准定位的核心思想,是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创新举措。文章围绕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主要特点展开对相应管理、服务和资料等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以求对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进行改进、创新,以及资料的充分和高效利用,更好促进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吴绍群[2](2021)在《当代图书馆读者权益保障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技术发展和读者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多的现状,从读者权益保障原则、保障体系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作探析,研究了当代图书馆权益的保障,提出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革监督管理方式、加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和加强信息整合与传播方式保障措施。
马晓聪[3](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传统阅览空间无法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览行为模式,因此需要泛阅览空间来满足读者对行为模式的不同选择。对泛阅览空间的研究,旨在营造适合读者多元阅览行为的空间环境。本文以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行为学的行为观察法、认知地图法以及公共意向图法等调查与研究方法,对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传统公共图书馆、当代公共图书馆和改造后公共图书馆进行对比归纳,分析总结传统公共图书馆中阅览空间的现存问题和当代图书馆中泛阅览空间的优势,探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依据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泛阅览空间中读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通过记录读者停留点的疏密程度,得到受读者欢迎的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位置。同时调查读者对于泛阅览空间形象和场所精神的认知,进一步研究影响读者对空间认知度的要素,深入剖析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前期对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研究结果,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分析方法,从空间的位置、平面形式、空间界面、色彩质感、光环境以及景观等层面探讨读者对泛阅览空间的体验和认知,得出泛阅览空间的设计策略。以突显泛阅览空间的重要性,促使建筑师更加关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价值,也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根据读者的行为心理来营造满足读者需求的泛阅览空间环境。在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泛阅览空间的不同层面提出设计策略,使泛阅览空间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提高读者对空间的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活力,为今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资料。
张麒麟,叶继元[4](2019)在《论当代图书馆的地位挑战与价值重申——以“知识付费”的兴起与局限为参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一直在面对层出不穷的竞争者,也一直在流失用户。新一轮互联网浪潮中的知识付费成为图书馆最新的竞争者,但相关研究尚未注意到知识付费在社会知识交流中的角色与影响,也没有更进一步地再回到对图书馆事业影响的思考上去。[方法/过程]使用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法,以知识付费的兴起与局限为参照展开分析。[结果/结论]知识付费兴起的原因是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扁平化的知识交流市场,当代图书馆地位受到挑战的背后是图书馆员职业主体性消解和中介性消解。图书馆应当放弃"中心"思维,重新认识现阶段的历史任务,通过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专业性输出来重申价值与回应挑战。知识付费尚存在不能解决信息失真和阻碍信息公平两大局限。与其他知识交流市场的竞争者相比,当代图书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黄直[5](2019)在《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知识信息的储存库和传播体,拥有厚重历史的图书馆直至今日仍然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之中拥有一席之地。一直以来关于图书馆设计的讨论从未停歇,如何塑造满足公众需求、适应城市发展的图书馆空间是建筑界的永恒话题。本文将原型与进化的思想引入图书馆空间研究的语境之中,为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通过研究历史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原型,以及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的复合化构成关系,本文旨在发掘图书馆这一类型建筑所隐含的空间构成方式,及其随着时代、地域、环境等的变化所展现出的空间原型的进化,希望有助于建筑师们利用空间原型的操作来实现对图书馆空间的设计和把控。具体说来,文章的主体部分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单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国内外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框架,让读者从宏观角度对本文的主旨、框架、写作方法有大致的认识;第二章阐述论文中的关键概念、简述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设计理论,从“空间原型”的概念、“进化”的概念、图书馆的发展及衍生,相关理论支撑等四个方面建立对图书馆空间的宏观认知;第三章按照历史线索对图书馆建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图解的方式解析图书馆的空间操作手法并归纳图书馆中存在的十种空间原型,即古典时期的穿插原型和包含原型、文艺复兴前后时期的并置原型和切削原型、近代时期的串联原型和环绕原型以及现代时期的邻接原型、聚焦原型、堆叠原型和嵌合原型;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以当代优秀图书馆作为对象深入研究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并按照结构创新、功能应用、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和空间意境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图书馆空间原型在进化的历程中展现出的复合化关系;第五章借助对优秀、前卫的图书馆作品的剖析,阐释图书馆“解体”与重塑的理念并展望未来图书馆形态标志化、空间城市化、环境共生化三种设计趋向,同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的试设计。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弥补当代建筑学界关于图书馆空间原型研究的缺陷和不足,并对未来图书馆的项目实践起到借鉴和提升的作用。
温恩羲[6](2019)在《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高校校园建设速度也逐渐加快,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需求量也不断上升。教学模式的改变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与协作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强调新型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对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图书馆应用媒体技术的影响,信息时代图书管理模式比传统图书馆更加注重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这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读者学习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对建筑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产生了影响,这对高校图书馆新的功能配置与空间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的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校园新的服务职能与历史使命,以信息交流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需要的现实可行的设计方法。本文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来进行研究,结合西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实地调研,针对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基本特征与形式转变。明确其核心的设计内容并结合信息交流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图书资源、人与人之间完备的信息交流过程。由于多种类型的建筑之一,大学图书馆需要从建筑空间设计的通用方法提取的精华,还需兼顾图书馆自身的功能职责和时代定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应从图书管理模式、读者行为构成、信息交流模式三个方面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探讨研究,总结提炼出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实践项目来对相关设计策略进行应用,从而验证和完善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郭芳[7](2018)在《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改善及突破方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重要供给者,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信息途径,为了更好地实现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文化的引领,还要关注和重视对当代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的分析和研究,要做好社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充分认识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内涵,思考和探索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改善和提升的突破方向和路径,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提升。
梁美强[8](2018)在《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与设计研究 ——以陕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的写作是基于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的‘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实践,通过结合项目,针对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与设计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文章从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发展演变历程开始,分析其演变规律及当代功能空间特征,进而总结出当代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空间新类型及其特征。接着提出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设计策略与方法,并结合‘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实践项目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从城市公共图书馆场所人性化构建、功能空间多元化构建等对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设计与空间设计和组织给予了解答。首先,全文的写作基于研究背景的阐述出发,分析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再结合国内与国外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现状,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接着,展开对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理论研究。论文从国外图书馆与我国图书馆两方面出发,分别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历程作了较深入探究,进而分析得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空间发展演变特征及其演变影响因素。其次,结合论文前期章节的基础理论研究,展开论述公共图书馆建筑案例调研分析与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设计的问题总结。通过对国内外经典公共图书馆建筑案例调研与解析,进而总结得出其功能空间特征,并对比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功能空间现状,分析总结出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设计中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论文研究在前期理论研究与实践解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通过建筑学与图书馆学之间的学科交互性研究分析,得出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特色,接着提出适应当代城市需求的公共图书馆功能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分析得出公共图书馆功能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最后结合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得出对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的思考。最后,论文研究将理论策略应用于实践指导与建议,对‘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建筑实践项目的功能多元化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设计现状,提出针对项目功能空间设计的多样性优化设计策略。并且针对前边章节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得出论文的最终结论与思考。
佟秋旭[9](2017)在《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书籍媒介、阅览设备、传播渠道等方面的科技进步外因影响下,在以阅读观念、管理模式、图书馆核心功能的转型等社会进步内因作用下,当代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发生了鲜明、多样的量变更新。并且引发了从过去的传统图书馆到当代的智慧图书馆的划时代变革。本文以“扁平化”概念作为解析当下图书馆阅览空间发展趋势的研究视角,针对当下涌现的图书馆创作案例中的阅览空间,进行了分类概括、演变机制的探究以及未来趋势规律的总结。首先本文通过阅览空间类型的分类、内在动因的分析以及设计原则的归纳,将当代图书馆的阅览空间界定为扁平化空间。第二,本文通过对传统阅览空间树形结构与当代阅览空间扁平化结构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扁平化设计体系。第三,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具体解析了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功能扁平化设计。第四,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具体解析了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形态扁平化设计。通过研究,本文建构了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扁平化概念。其本质原因在于当今图书馆在科技与社会动因的作用下,从功能上的变革引发了形态上的革新。图书馆阅览空间中繁冗的服务行为效率被极大的提高、复杂的服务功能空间被极大的缩小,为阅览人群可以使用的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图书馆阅览空间,从过去的以书籍本身为中心,阅览行为受书籍储存、整理模式主导的“书籍阅读式图书馆”,向当代的以阅览人群为中心,阅览行为以自由、学习、交流、研究为主导的“学习中心式图书馆”进行了转变。本文通过对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的研究,为当代图书馆实践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方向与设计策略。
王宗义[10](2017)在《专业话语:实践描述与思维构建——关于当代图书馆活动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图书馆活动在遭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冲击后发生了变异,非专业学科话语侵蚀了图书馆学的传统领地,导致专业活动迷失了发展方向,在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图书馆工作的重心飘忽不定。重申专业话语的价值,明晰图书馆活动范畴中基础语词的专业内涵,才能重构图书馆人的专业思维。需要以专业活动的实践为基础,寻求文献社会化管理发展的专业方法进步,探索图书馆事业的未来。
二、当代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基本特点分析 |
(一)精确性特点 |
(二)细致性特点 |
(三)精严化特点 |
(四)精准化特点 |
二、对当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探讨 |
(一)当代图书馆要在运营、激励与责任三个方面加强制度的精细化管理 |
(二)当代图书馆要在流程、内容与互动三个方面加强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
(三)当代图书馆要在人力、物力与财力三个方面加强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
三、结语 |
(2)当代图书馆读者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读者权益保障原则 |
1.1 以人为本原则 |
1.2 开放共享原则 |
1.3 个性精准原则 |
2 构建读者权益保障体系 |
2.1 法规保障 |
2.2 制度保障 |
2.3 技术支撑 |
2.4 队伍保障 |
3 完善读者权益保障措施 |
3.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
3.2 改革监督管理方式 |
3.3 加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
3.4 加强信息整合与传播方式 |
(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
1.1.3 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历程 |
1.1.4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概念、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研究对象界定 |
1.2.3 调研对象的选取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调查方法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解析 |
2.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与意义 |
2.1.1 环境行为学概念 |
2.1.2 环境行为学意义 |
2.1.3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学空间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
2.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2.2.1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
2.2.2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
2.3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理论 |
2.3.1 格式塔知觉理论 |
2.3.2 生态知觉理论 |
2.3.3 认知地图理论 |
2.4 环境行为学在阅览行为中的表现 |
2.4.1 行为与环境 |
2.4.2 阅览行为与环境 |
2.4.3 领域性与阅览行为 |
2.4.4 微观空间与阅览行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调研 |
3.1 实地调查概况 |
3.1.1 实地调查范围与数量 |
3.1.2 现场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
3.2 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调研 |
3.2.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3.2.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3.2.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3.2.4 调研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
3.3 当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
3.3.1 河北省图书馆 |
3.3.2 首都图书馆二期 |
3.3.3 天津市图书馆 |
3.3.4 唐山市图书馆 |
3.3.5 衡水市图书馆 |
3.3.6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
3.4 改造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
3.4.1 石家庄市图书馆 |
3.4.2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
3.5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调研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空间认知研究 |
4.1 读者的行为模式 |
4.1.1 泛阅览空间的使用主体 |
4.1.2 读者的行为内容 |
4.1.3 读者的行为特点 |
4.2 读者处于泛阅览空间环境中的心理需求 |
4.2.1 读者的心理需求层次分析 |
4.2.2 读者心理需求对泛阅览空间的影响 |
4.3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 |
4.3.1 读者的停留行为习惯 |
4.3.2 读者在不同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位置分析 |
4.3.3 不同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的位置归纳 |
4.4 读者对场所精神的认知分析 |
4.4.1 场所精神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
4.4.2 读者对泛阅览空间效果的认知 |
4.4.3 读者的泛阅览空间形象的认知 |
4.4.4 泛阅览空间场所精神认知的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泛阅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5.1 泛阅览空间的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 |
5.1.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5.1.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5.1.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
5.1.4 泛阅览空间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策略 |
5.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 |
5.2.1 空间的边界效应 |
5.2.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 |
5.2.3 空间界面的色彩质感设计 |
5.2.4 泛阅览空间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策略 |
5.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 |
5.3.1 光环境与人体知觉 |
5.3.2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分析 |
5.3.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策略 |
5.4 泛阅览空间的景观环境设计 |
5.4.1 泛阅览空间内景观的作用 |
5.4.2 泛阅览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
5.5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要点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1 附录1 |
1.2 附录2 |
(4)论当代图书馆的地位挑战与价值重申——以“知识付费”的兴起与局限为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当代图书馆的地位挑战:以知识付费兴起为参照 |
2.1 用户为智慧付费的背后:图书馆员职业主体性消解 |
2.2 扁平化知识交流市场的背后:图书馆中介性消解 |
3 当代图书馆的价值重申:以知识付费的局限为参照 |
3.1 知识付费无法解决信息失真 |
3.2 知识付费阻碍信息公平 |
3.3 当代图书馆的价值重申 |
4 结语 |
(5)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图书馆发展历程 |
2.1 “空间原型”的概念 |
2.1.1 空间原型的起源 |
2.1.2 空间原型理论的分支和发展 |
2.2 “进化”的概念 |
2.2.1 建筑的进化 |
2.2.2 原型的进化 |
2.3 图书馆的发展与衍生 |
2.3.1 古典时期 |
2.3.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
2.3.3 我国古代时期 |
2.3.4 近代时期 |
2.3.5 现代时期 |
2.3.6 多媒体信息化时期 |
2.4 相关理论支撑 |
2.4.1 立体几何学 |
2.4.2 类型学理论 |
2.4.3 知觉现象学 |
2.4.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时间线索下的图书馆空间原型解析 |
3.1 古典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1.1 穿插原型 |
3.1.2 包含原型 |
3.2 文艺复兴前后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2.1 并置原型 |
3.2.2 切削原型 |
3.3 近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3.1 串联原型 |
3.3.2 环绕原型 |
3.4 现代时期的图书馆空间原型 |
3.4.1 邻接原型 |
3.4.2 聚焦原型 |
3.4.3 堆叠原型 |
3.4.4 嵌合原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当代图书馆空间原型的进化表现 |
4.1 结构创新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1.1 结构构件创新化 |
4.1.2 结构系统一体化 |
4.2 功能应用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2.1 城市功能植入化 |
4.2.2 功能混合均质化 |
4.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3.1 地域环境融入化 |
4.3.2 传统文化继承化 |
4.4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4.1 自然环境共生化 |
4.4.2 地形地貌契合化 |
4.5 空间意境影响下的空间原型复合操作 |
4.5.1 神圣性空间营造 |
4.5.2 探索性空间营造 |
4.6 本章小结 |
5 未来图书馆的进化趋势展望 |
5.1 图书馆的“解体”与重塑 |
5.2 未来图书馆的设计趋向 |
5.2.1 建筑形态标志化趋向 |
5.2.2 建筑空间城市化趋向 |
5.2.3 建筑环境共生化趋向 |
5.3 复合化未来城市图书馆试设计 |
5.3.1 区位概述 |
5.3.2 概念生成 |
5.3.3 技术图纸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目录 |
附录B 表格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模式 |
1.1.2 信息时代下的信息技术条件 |
1.1.3 信息时代下的学习交流方式 |
1.1.4 当代图书馆的设计思潮与发展趋势 |
1.1.5 高校图书馆的新定位与新挑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及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高校图书馆及其读者空间的发展与沿革 |
2.1 图书馆历史发展概述 |
2.1.1 借、阅、藏空间分离的传统图书馆 |
2.1.2 藏、阅空间合一的规模化图书馆 |
2.1.3 信息集成、多元复合化图书馆 |
2.1.4 我国的图书馆发展历程 |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定位与发展 |
2.2.1 信息与媒体中心 |
2.2.2 展示与交往中心 |
2.2.3 功能复合化发展 |
2.2.4 空间共享化发展 |
2.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发展特点 |
2.3.1 读者行为的确定性与偶然性 |
2.3.2 服务功能的多元性与复合性 |
2.3.3 空间界面的灵活性与模糊性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背景 |
3.1.1 对读者空间的基本研究 |
3.1.2 调研对象的选择与界定 |
3.1.3 调研方法的基本探索 |
3.2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实地调研 |
3.2.1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 |
3.2.2 四川美术学院逸夫图书馆 |
3.2.3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图书馆 |
3.3 调研分析与总结 |
3.3.1 多元复合功能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
3.3.2 读者行为模式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
3.3.3 信息交流环境对读者空间的新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图书馆信息交流与读者空间特征研究 |
4.1 相关理论基础 |
4.1.1 信息交流理论 |
4.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4.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4.2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模式研究 |
4.2.1 读者与书本资料 |
4.2.2 读者与数字媒介 |
4.2.3 读者与读者之间 |
4.3 读者空间行为构成模式研究 |
4.3.1 高校教学模式与读者行为 |
4.3.2 空间功能定位与读者行为 |
4.3.3 读者基本行为与拓展行为 |
4.4 读者空间信息交流特征和形式转变 |
4.4.1 信息储存空间 |
4.4.2 信息服务空间 |
4.4.3 信息阅览空间 |
4.4.4 信息交往空间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 |
5.1 设计原则 |
5.1.1 基于综合信息媒介的多元化原则 |
5.1.2 基于完备服务职能的人性化原则 |
5.1.3 基于空间复合模式的整体性原则 |
5.1.4 基于空间共享交流的开放性原则 |
5.1.5 基于校园人文精神的情景性原则 |
5.2 构建便捷的检索、借书等信息服务空间 |
5.2.1 整合门厅空间的咨询出纳功能 |
5.2.2 开发廊道空间的检索查阅功能 |
5.3 创造多样的藏书、读书等信息阅览空间 |
5.3.1 创造界面连续的信息藏阅空间 |
5.3.2 架构休闲阅览的活动平台空间 |
5.3.3 丰富家具设施的空间领域层级 |
5.3.4 塑造视野连通的中庭式阅读区 |
5.4 营造互动的研讨、展示等信息交往空间 |
5.4.1 结合门厅设置开放式信息展示空间 |
5.4.2 围绕交通打造过渡式休闲交往空间 |
5.4.3 根据领域提供独立式小组研讨空间 |
5.5 提高读者空间的环境识别度和体验感 |
5.5.1 丰富空间肌理的色彩质感 |
5.5.2 完善厅堂廊道的信息标识 |
5.5.3 细化围合界面的比例尺度 |
5.5.4 创造校园文化的空间意境 |
5.6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项目概况 |
6.2 设计条件 |
6.3 设计策略 |
6.3.1 开创整体化信息服务路径 |
6.3.2 构建多元化信息阅览功能 |
6.3.3 塑造人性化信息交往环境 |
6.4 综合评述 |
7 结语 |
7.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B.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 |
C. 调查问卷回收示例 |
D. 行为注记统计示例 |
E.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改善及突破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内涵及特点分析 |
二、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现状分析 |
(一) 存在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 |
(二) 难以科学准确地进行图书馆经济效益的评价 |
(三) 特色化服务存在欠缺 |
三、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改善和突破的路径探索 |
(一) 找寻图书馆成本节约的出口 |
(二) 拓展丰富多样的图书馆业务 |
(三) 提升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
(四) 创设特色化的图书馆馆藏资源 |
(五) 实现图书馆多种经营模式, 提升经济效益 |
(8)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与设计研究 ——以陕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3.1 公共图书馆 |
1.3.2 功能与空间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文献综述小结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3 论文研究的主要框架 |
2 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演变 |
2.1 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历程 |
2.1.1 21 世纪之前国外图书馆发展演变历程 |
2.1.2 21 世纪之前我国图书馆发展演变历程 |
2.1.3 21 世纪之后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 |
2.2 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总结 |
2.2.1 古代图书馆——信息存储中心 |
2.2.2 近现代图书馆——信息展示中心 |
2.2.3 当代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 |
2.3 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影响因素 |
2.3.1 社会政治因素 |
2.3.2 社会文化因素 |
2.3.3 技术驱动因素 |
2.3.4 读者行为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共图书馆案例解读及问题总结 |
3.1 国外公共图书馆案例解读 |
3.1.1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虚实空间”的交互 |
3.1.2 仙台媒体中心——“主辅空间”的整合 |
3.1.3 劳力士学习中心——“动态空间”的设计 |
3.1.4 Dokki多媒体图书馆——“城市空间”的交融 |
3.1.5 国外优秀公共图书馆功能空间特征总结 |
3.2 我国公共图书馆案例解读 |
3.2.1 国家图书馆二期——开放式“阅读庭院”的营造 |
3.2.2 重庆图书馆—— 静谧式“中介空间”的引入 |
3.2.3 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跌落式“交流场所”的设计 |
3.2.4 广州新图书馆——峡谷般“共享大厅”的置入 |
3.3 我国公共图书馆功能设计现状问题 |
3.3.1 功能服务半径过大 |
3.3.2 空间面积比例不合理 |
3.3.3 场所人文关怀不足 |
3.3.4 空间开放性不足 |
3.3.5 空间多样性不足 |
3.4 本章小结 |
4 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空间设计研究 |
4.1 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设计策略 |
4.1.1 策划的严谨性 |
4.1.2 选址的合理性 |
4.1.3 场所的人性化 |
4.1.4 功能的多元化 |
4.2 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 |
4.2.1 功能空间分类 |
4.2.2 空间多元化特征分析 |
4.2.3 基本藏借阅空间的优化设计 |
4.2.4 交流活动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
4.2.5 城市“第三空间”的营造 |
4.2.6“中介空间”的融合 |
4.2.7“泛在空间”的拓展 |
4.2.8 新型“创客空间”的引入 |
4.3 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策略总结 |
4.3.1 功能空间面积调整 |
4.3.2 空间一体化设计 |
4.3.3 空间人性化设计 |
4.3.4 空间开放性设计 |
4.3.5 空间“泛在化”设计 |
4.4 公共图书馆空间组织策略 |
4.4.1 水平延展化组织 |
4.4.2 垂直分区式组织 |
4.4.3 中心辐射状组织 |
4.5 未来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的思考 |
4.5.1 公共图书馆功能更新设计研究 |
4.5.2 未来公共图书馆“微型化”、“泛在化”趋势 |
4.5.3 未来公共图书馆“无书化”趋势 |
4.6 本章小结 |
5“陕西省图书馆新馆”项目设计实践 |
5.1“陕西省图书馆新馆”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区位分析 |
5.1.3 整体定位 |
5.1.4 形态策略 |
5.1.5 场所营造 |
5.2“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功能多元化组织研究 |
5.2.1 策划与选址的前瞻性考虑 |
5.2.2 场所营造的人性化关怀 |
5.2.3 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安排 |
5.2.4 流线组织的便捷性布局 |
5.3“陕西省图书馆新馆”空间的多样性设计研究 |
5.3.1 基本藏阅空间的设计分析与建议 |
5.3.2 交流活动空间的设计分析与建议 |
5.3.3“第三空间”的引入建议 |
5.3.4“中介空间”的设计分析与建议 |
5.3.5“创客空间”与“创意办公空间”的引入建议 |
5.3.6“博展空间”的引入建议 |
5.3.7“屋顶平台”的功能置入 |
5.3.8“泛在空间”的拓展设计 |
5.3.9 复合式空间组织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作者在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扁平化的图书馆——智慧阅览的全面转型 |
1.1.2 信息技术的跃迁——功能组织的可变协同 |
1.1.3 创客空间的需求——形态建构的开放融合 |
1.1.4 管理理念的演进——人本个性的自由解放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概念解析与范围界定 |
1.4.1 概念解析 |
1.4.2 范围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基本解析 |
2.1 传统图书馆阅览空间树形化设计的解析 |
2.1.1 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归纳 |
2.1.2 传统图书馆空间的解析 |
2.1.3 传统图书馆树形结构的解析 |
2.2 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的解构 |
2.2.1 信息技术组织多元功能 |
2.2.2 建造技术建构开放形态 |
2.2.3 自由理念共享阅览资源 |
2.3 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的内涵 |
2.3.1 功能组织扁平化 |
2.3.2 空间形态扁平化 |
2.3.3 阅览空间内的行为扁平化 |
2.4 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的概述 |
2.4.1 阅览空间设计的扁平化层级概述 |
2.4.2 阅览空间设计的扁平化阶段概述 |
2.4.3 阅览空间设计的扁平化趋势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阅览空间功能的扁平化设计 |
3.1 阅览空间水平层级功能的扁平化设计 |
3.1.1 阅览空间的多种学科扁平化 |
3.1.2 阅览空间的多元载体扁平化 |
3.1.3 阅览空间的多元领域扁平化 |
3.2 阅览空间垂直层级功能的扁平化设计 |
3.2.1 阅览空间的服务功能扁平化 |
3.2.2 阅览空间的商业功能扁平化 |
3.2.3 阅览空间的办公功能扁平化 |
3.3 阅览空间跨越层级功能的扁平化设计 |
3.3.1 阅览空间的越公共中庭扁平化 |
3.3.2 阅览空间的越城市客厅扁平化 |
3.3.3 阅览空间的越自然环境扁平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阅览空间形态的扁平化设计 |
4.1 阅览空间中心式形态的扁平化设计 |
4.1.1 螺旋式阅览“环廊”设计 |
4.1.2 网格式阅览“街”设计 |
4.1.3 适应性阅览“岛”设计 |
4.2 阅览空间簇群式形态的扁平化设计 |
4.2.1 视差式阅览“孔洞”设计 |
4.2.2 复合式阅览“层”设计 |
4.2.3 漫步式阅览“公园”设计 |
4.2.4 触媒式阅览“城”设计 |
4.3 阅览空间离散式形态的扁平化设计 |
4.3.1 变形化的流动阅览界面设计 |
4.3.2 拟态化的有机阅览区域设计 |
4.3.3 原真化的无限阅览环境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专业话语:实践描述与思维构建——关于当代图书馆活动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语:话语方式与专业形态 |
1 专业话语的淡化 |
2 图书馆专业视野中的“文献” |
3“信息”与“信息管理” |
4“知识管理”“资源管理”…… |
5 实践描述中的当代图书馆活动 |
6 立足岗位实践认识专业局限 |
7 实证研究与专业的未来 |
8 结束语 |
四、当代图书馆与读者关系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 索朗达瓦.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1(08)
- [2]当代图书馆读者权益保障研究[J]. 吴绍群. 蚌埠学院学报, 2021(03)
- [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马晓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4]论当代图书馆的地位挑战与价值重申——以“知识付费”的兴起与局限为参照[J]. 张麒麟,叶继元. 图书情报工作, 2019(14)
- [5]多原型复合下的图书馆空间进化研究[D]. 黄直.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信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空间设计研究[D]. 温恩羲. 重庆大学, 2019(01)
- [7]当代图书馆经济效益的改善及突破方向研究[J]. 郭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8(S2)
- [8]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与设计研究 ——以陕西省图书馆新馆为例[D]. 梁美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9]当代图书馆阅览空间扁平化设计研究[D]. 佟秋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10]专业话语:实践描述与思维构建——关于当代图书馆活动的若干思考[J]. 王宗义.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