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状动脉搭桥2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兰占占[1](2021)在《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冠心病患者存在较高的致死风险,年死亡率超过3%,因此必须积极控制病情进展。药物治疗对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多数需及时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多采取体外循环下心脏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治疗,但是该术式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逐渐成熟,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成为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的新术式,但是其具体疗效尚有待明确分析[1]。
朱喆[2](2021)在《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中低左室射血分数(EF40%~49%)的患者与左室射血分数正常(EF≥50%)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相关临床数据有无差异,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中低射血分数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根据术前心脏彩超数据分为中低射血分数组(EF40%~49%)和正常射血分数组(EF≥50%)。中低射血分数组患者32例,男性23例,女性9例,经心脏超声测量术前EF值均为40%~49%之间。正常射血分数组患者237例,男性175例,女性62例,经心脏超声测量术前EF值均≥50%。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累及左主干病变情况、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陈旧心梗病史、陈旧脑梗病史、PCI治疗史并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筛选患者,尽量消除术前相关因素的混杂偏倚。记录两组患者桥血管数目、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体外循环、术后是否使用IABP、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并进行比较;记录两组患者术前EF、LVDD与术后一周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过程中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等情况,术中中转CPB较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更容易发生急性肾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射血分数与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4.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提升冠心病患者EF,降低患者LVDD,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这一临床疗效在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上表现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分析,与正常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相比,中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术中中转CPB的比例增高,相应手术风险便有所提高,死亡率与正常射血分数患者无显着差异,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射血分数患者相比有所提高。中低射血分数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可显着提高EF,明显减小LVDD。对中低射血分数患者,CABG术的可行性好、近期效果显着,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王立,张婷,郑霄,吕向妮,徐学增[3](2020)在《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3月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组49例和体外组38例,非体外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组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非体外组监护室观察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体外组,出血量少于体外组(P<0.01)。术后,非体外组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血肌酐、尿素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脑钠肽均低于体外组,且肌酐清除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高于体外组(P<0.05)。非体外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体外组(P<0.05)。随访2年,非体外组胸闷和心绞痛症状、新发ST-T改变发生率显着高于体外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疗效较佳,对心肌功能、肺功能及肾功能的损伤低于体外循环治疗,但远期胸闷和心绞痛症状、新发ST-T改变发生率较高。
王阳[4](2019)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探讨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并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探讨中医药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纳入大动脉炎患者共442例,依据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两组:A组为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B组为大动脉炎未累及冠状动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研究:纳入大动脉炎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125例(A组),以年龄为匹配条件1:1选取同期住院的无TA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5例(B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计算Gensini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腔内影像学OCT成像的差异,检测ESR、hs CRP、Scr、TC、LDL-C、HDL-C、TG水平,利用CKD-EPI方程估算e GFR。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1.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纳入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5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A组为药物治疗组,B组为介入治疗组,C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通过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及住院病历系统方式进行随访。记录出院后发生MACE情况: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再狭窄、冠脉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相关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 Med和Cochrane图书馆。中文检索词为:“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英文检索词为:Takayasu,Maibi,Wu Mai Zheng,Vascular arthralgia。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7月1日。手工检索:检索《医学衷中参西录》、《叶天士医案》、《中现代名医医案》等书籍。纳入文献中有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中医或中西医辨证、分型、治法且符合中西医大动脉炎诊断的文献,探讨大动脉炎的证型分型及中医药治疗规律。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纳入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实验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通脉法为基础治法方药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中医通脉法对疾病的疗效。使用Jadad评分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Cochrane系统综述手册的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选雌性SD大鼠60只,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激素组。按照2mg/kg/d的剂量灌胃己烯雌酚悬液90d,2次/d。正常组大鼠每日按2mg/kg/d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灌胃90d,2次/d,制作大鼠大动脉炎模型。通过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动脉形态学变化情况以及HE染色结果,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进行给药,予温阳通脉汤,每日清晨固定时间灌胃,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余各组相应干预药物,连续干预30d,2次/d。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剪取胸主动脉,经生理盐水冲洗,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4℃保存。检测ESR,Elisa法检测CRP、TNF-α、IL-6含量。主动脉标本予石蜡包埋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并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NLRP3I及L-18的表达。结果: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1.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1.1.1 442例TA患者,其中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125例,占28.2%。男性共80例,女性共362例,男女比约为1:4.5。与TA未累及冠状动脉者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者年龄更大(52.54±11.17vs37.73±12.72,P<0.001)、TA发病年龄更晚(42.21±11.46vs32.74±13.13,P<0.001)、TA病程更长(5.0vs1.0,P<0.001)、BMI更大(24.17±3.31vs22.99±3.92,P=0.002),并且吸烟、饮酒比例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e GFR水平明显降低(91.96±25.71vs106.49±24.59,P<0.001)、UA及TG水平明显增高,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以TA是否累及冠状动脉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TA发病年龄、TA病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疾病活动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纳入受试者结果显示TA发病年龄(OR=1.143,95%CI:1.007~1.298,P=0.039)、TA病程(OR=1.165,95%CI:1.025~1.324,P=0.020)、BMI(OR=1.100,95%CI:1.021~1.185,P=0.013)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1.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1.2.1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女性比例更高,而BMI吸烟、饮酒、糖尿病比例及DBP、MAP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征方面心脏杂音、血管杂音比例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用药方面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及氯吡格雷药物应用比例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水平、UA水平、TG水平及LDL-C水平明显减低,HDL-C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2.2冠脉病变的特点及分布情况: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共发现狭窄病变237处,其中开口及近段冠状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共153处(64.56%),开口病变59处(24.9%)。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开口病变比例明显增高(24.9%vs8.7%,P<0.001),冠脉中段及远段病变比例均明显减低,分别为(32.5%vs48.3%,P<0.001)、(3.0%vs7.6%,P=0.018)。1.2.3血管腔内影像OCT成像特点: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OCT成像特点为冠脉病变处有严重的纤维内膜增厚,成像为高反射、强信号,低衰减,质地均一;可见片状的比周围组织更强的信号区,后方有放射状阴影,提示为巨噬细胞;并可见管腔不相通的无信号的管腔结构,提示为微通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OCT成像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成像为低反射、信号较弱,高衰减、不透光,质地均一,界限不清。1.2.4预后情况:与冠心病组比较,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组再发心绞痛比例(28.5%vs14.9%,P=0.010)、发生心力衰竭比例(8.1%vs2.5%,P=0.049)及总体MACE发生率(42.3%vs22.3%,P=0.001)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1.3 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1.3.1 125例患者其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患者55例,约占44.0%;接受PCI术患者57例,约占45.6%;接受CABG术患者13例,约占10.4%。CABG组发病年龄大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及药物治疗组ESR水平高于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再发心绞痛比例、再狭窄比例及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组而冠脉血运重建比例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及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3.2 MACE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疾病活动度(OR=13.056,95%CI:3.835~44.455,P<0.001)、TA病程(OR=1.065,95%CI:1.023~1.109,P=0.002)、介入治疗(OR=3.475,95%CI:1.324~9.121,P=0.011)均为TA累及冠状动脉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2.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TA的系统评价2.1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2.1.1文献检索结果:通过检索后共关于“大动脉炎”、“脉痹”、“无脉症”、“血痹”的文献共整理出109篇文献,涉及的主要证型13个、主要方剂10首、主要中药18味以及其他治疗方法2种。2.1.2辨证分型:大动脉炎的辨证分型中虚证以阳虚内寒证最多,出现的频数(频率)为14(2.54%),阴虚内热证最少,频数(频率)为9(1.63%);实证以湿毒血瘀证最多,频数(频率)为75(13.59%),其次为湿热郁阻证和气滞血瘀证,频数(频率)分别为69(12.50%),63(11.41%);虚实夹杂证以阳虚寒凝证最多,频数(频率)为64(11.59%),气虚血瘀证次之,频数(频率)为54(9.78%),阴虚痰阻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数最小,频数(频率)为14(2.54%),10(1.81%);其他证型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4(0.72%)。2.1.3方剂统计:筛选出的文献中主要方剂为9首成方,自拟方和经验方共7首,所列方剂总以温阳通脉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出现的频数(频率)分别为89(24.25%),81(22.07%);阳和汤、补阳还五汤次之,频数(频率)分别为为49(13.35%),41(11.17%);随后为血府逐瘀汤、四妙勇安汤频数(频率)分别为28(7.63%),20(5.45%);活血通脉方、镇肝熄风汤及天麻钩藤饮频数(频率)分别为18(4.90%),16(4.36%)以及12(3.27%);最后为归脾汤频数频率为7(1.91%);其他方剂出现较少,频数频率共为6(1.63%)。2.1.4中药统计:文献中出现中药共20余味,总频次为693次。出现最多为甘草,频数频率为358(13.29%);其次为黄芪,频数(频率)为298(11.07%);然后为当归、桂枝、赤芍出现的频数都在200之上,频数(频率)分别为261(9.69%),225(8.35%),213(7.91%)。2.1.5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有效率:109篇文献中,共5182例患者,其中包括试验组1927例、对照组1756例以及自身前后对照1499例,男2314例,女1834例,年龄(41.85±10.42)岁,疗程(11.24±5.82)天。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治愈率结果显示对照试验中,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5.16%,无效率为14.84%;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5.21%,无效率为34.79%。自身前后对照的有效率为86.99%,无效率为13.01%。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大动脉炎临床总体有效率为85.96%,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自身前后对照的无效率(P<0.01),说明中医药在治疗大动脉炎方面有明确疗效。2.2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Meta分析:共纳入9项研究438例受试者,通脉法对改善患者大动脉炎的临床症状有效率OR(95%CI)为2.85[1.60,5.08];血沉疗效MD(95%CI)为-4.11[-5.31,-2.91];C反应蛋白疗效MD(95%CI)为-3.65[-4.30,-3.01];抗“O”疗效MD(95%CI)为-50.78[-52.62,-48.95]。3.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3.1模型评价: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存在增厚、变硬改变,内膜表面凹凸不平,有斑块状隆起。HE染色情况:光镜下主动脉外膜管壁增厚,全层动脉壁有炎性细胞浸润,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内弹力板断裂、消失。3.2 HE染色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主动脉可见动脉壁炎性细胞浸润,中膜黏液样变性、弹力板破坏,故较正常组有明显改变;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弹性膜排列较为规则,部分外膜增厚,中膜出现黏液样变性,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内膜稍不平整,故激素组和中药高剂量组较正常度差异不大,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中药中、低剂量组大鼠主动脉内、中、外膜大部分部位出现病变,与正常组、激素组及中药高剂量组有明显病变,但较模型组有好转。3.3 NLRP3及IL-18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降低(P﹤0.01,P﹤0.05);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NLRP3及IL-18表达增强(P﹤0.01)。3.4 ESR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ESR明显增快(P﹤0.01,P﹤0.05),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ESR显着下降(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增快(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ESR显着增快(P﹤0.05)。3.5 CRP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CRP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5)。3.6 IL-6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3.7 TNF-α结果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激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激素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ESR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中药高剂量组比较,中药低、中剂量组CRP含量显着升高(P﹤0.01,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IL-6含量显着升高(P﹤0.05)。结论:1.TA患者TA发病年龄越晚、病程越长、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传统危险因素越多者,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并且可能与临床上疾病活动度不相关;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多见于冠状动脉的开口及近段;OCT成像可精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鉴别冠状动脉狭窄病因;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较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再发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多见;PCI治疗TA累及冠脉病变的再狭窄率、冠脉血运重建比例及MACE发生率均高于CABG术,TA累及冠状动脉病变预后不良与TA病程、疾病活动度及PCI治疗相关;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为TA主要致死原因。2.大动脉炎辨证分型可分为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以实证分型居多,其中湿毒血瘀证最多。中医药治疗主要以温阳通脉法为主;中医药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疗效确切,具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疏通血管,纠正机体的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3.实验成功建立大鼠大动脉炎模型,温阳通脉汤可改善大动脉炎病情,其机制与调节大动脉炎大鼠免疫平衡,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肖伟[5](2019)在《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病人的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临床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同时分析CABG手术病人因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与间接经济负担,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研究方法通过开展前瞻性目标监测,自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连续调查2年,对某三甲医院心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38例病人,将收集的资料填写到自行编制设计的调查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中。(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应用 SPSS23.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version 2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以平均数、标准差、中位数、率、构成比等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比较应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经济负担评价研究:将感染组和对照组经过1:1倾向性条件匹配后,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准确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费用以及住院天数,以此评估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再根据病人本人及一位陪护家属因误工造成的经济负担来计算医院感染的间接经济负担。结果1.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538例,男性400名,女性138名。平均年龄为(62.43±8.09)岁。有522例病人实施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占比97.00%;16例病人实施合并其他手术,占比3.00%。2.本研究中发生医院感染143例,医院感染率26.58%;感染例次162例,感染例次发生率30.11%。以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为132例次,感染率为24.54%,其次为胸部切口浅表感染,发生率为2.23%,然后是胸部切口深部感染(1.30%)和泌尿道感染(1.12%)。3.通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Euroscore、住院天数、术前准备时间、术后输血量、无创呼吸机使用及使用天数、手术持续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感染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48111.11元,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11228.86元,差值为36882.25元,其中卫生材料费与西药费差异最大,分别为12038.10元与14770.07元。医院感染延长住院时间5天。进一步计算,本研究中一例医院感染者的间接经济负担为1865.00元,总经济负担为38747.25元。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由于手术等级高、创伤大,且术后需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等,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在本研究中,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感染率为26.58%,与国内其他研究基本持平。在本研究中,Euroscore等级、住院天数、术前准备时间、术后输血量、无创呼吸机使用、无创呼吸机使用天数、手术持续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会导致直接经济负担增加及患者住院天数的延长,从而进一步导致间接经济负担增加。此外,由于感染部位不同,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不同部位感染所导致的经济负担也有差异。临床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上述影响因素采取相关改善措施,以减少CABG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经济负担。
王宾宾[6](2019)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期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统计我科一年多来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及手术的相关资料,探讨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搭桥的围术期注意事项、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等,总结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期望对以后此类病人的治疗起到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12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共25例,对手术方式方法、术中各项资料、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对手术前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NYHA分级)及心脏彩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评估手术疗效,统计围手术期患者的死亡率及各项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对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25例手术患者中,治愈出院22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死亡率为12%,术后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全部病例中术后出现低心排患者3例,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肺部感染5例,其中重症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经充分切开引流及长期换药后痊愈出院,二次开胸止血1例,心包腔积液2例,其中1例积液量较大,B超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后痊愈。通过对手术前后患者心动彩超各项指标的对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手术前后差异明显(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术中体外循环时间等因素会对患者的早期预后产生影响。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目前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是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多数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2.术前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程序、精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毛艳阳,刘晓唤,毕云,徐阳,韩拓,范雅洁,巩红,张春艳,葛淼,王聪霞[7](2018)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治疗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以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实施冠脉搭桥术的患者4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再次发作心绞痛,通过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心绞痛系乳内动脉桥血流不足所致。根据患者的病变特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其中22例患者接受乳内动脉桥支架治疗(A组);12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B组);8例左锁骨下动脉近端支架(C组)。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C组成功率最高(100%),再狭窄率为0;A组患者住院时间显着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死亡率、治疗成功率及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而再发缺血性心绞痛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左锁骨下动脉近段支架术具有显着疗效,患者恢复快、治疗风险小,在条件满足时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高兴锋,周秀梅,冯霞[8](2016)在《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考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行CABG的160例患者术后行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2次检查的间隔时间小于或等于3个月。采用双源CT,以CAG结果为参照标准,分析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和闭塞的敏感度、1-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1)160例患者共计搭桥血管440支,其中动脉桥147支和大隐静脉桥293支。(2)以CAG结果为参照标准,搭桥血管总通畅率为67.3%(296/440)。动脉桥血管通畅率为77.6%(114/147),显着高于静脉桥的62.1%(182/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AG诊断比较,CTA诊断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大于或等于50%狭窄的敏感度为82.6%,1-特异性为88.8%,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搭桥血管闭塞的敏感度为86.8%,1-特异性为91.9%,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4)与CAG诊断比较,CTA诊断固有冠状动脉大于或等于50%狭窄的敏感度为75.8%,1-特异性为82.9%,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固有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性为82.2%,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结论 CABG术后CTA评价搭桥血管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和1-特异性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无创的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汪百川[9](2016)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NCABG)的远期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查找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通过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11 660例患者,其中非体外循环组5 794例,体外循环组5 8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死亡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94,1.30),P=0.22];远期心肌梗死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95%CI(0.76,1.06),P=0.21];远期血运重建率有差异,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血运重建率低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1,95%CI(1.09,1.83),P=0.009];远期脑卒中率有差异,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脑卒中率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75,95%CI(0.57,0.98),P=0.04]。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中死亡率、心肌梗死差异不大,而脑卒中、血运重建具有显着差异。证据显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血运重建的发生,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有效降低患者远期脑卒中的发生。
黄晖,孔勇[10](2016)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并分析2005年1-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的6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3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二尖瓣置换术13例。结果:经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5.46%、46.15%,而经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89%(P<0.05)。经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经过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治疗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临床效果可观。
二、冠状动脉搭桥2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搭桥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手术情况 |
1.3.2 疗效 |
1.3.3 术后并发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
2.2 两组术后效果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手术指标比较 |
2.2 手术前后心肌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
2.3 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2.4 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
2.5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6 远期预后分析 |
3 讨论 |
(4)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 |
1.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2.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及血管腔内影像学特点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3.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大动脉炎中医药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及通脉法治疗大动脉炎的系统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温阳通脉汤对大鼠大动脉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动脉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医院感染 |
2.1.1 医院感染的概念 |
2.1.2 医院感染的危害 |
2.1.3 冠状动麟桥术后医院感染部位 |
2.1.4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医院感染因素 |
2.1.5 冠状动麟桥术后医院感娜昉措施 |
2.2 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
2.2.1 直接经济负担 |
2.2.2 间接经济负担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研究工具 |
3.2.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3.2.5 医学伦理学考虑 |
3.3 质量控制 |
3.3.1 感染病例诊断 |
3.3.2 调查表设计 |
3.3.3 数据的收集整理 |
3.3.4 专家质控 |
3.4 研究内容 |
3.4.1 冠状动麻搭桥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
3.4.2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筛查 |
3.4.3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评价 |
3.5 统计分析 |
3.5.1 统计描述 |
3.5.2 统计分析 |
3.6 计算公式 |
3.6.1 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的计算 |
3.6.2 手术医师感染率的计算 |
3.7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1.1 调查样本年份与病区情况 |
4.1.2 性别构成情况 |
4.1.3 年龄分布情况 |
4.1.4 医疗付费方式 |
4.1.5 既往史 |
4.2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情况 |
4.2.1 手术前准备时间及术后康复时间情况 |
4.2.2 手术方式分析 |
4.2.3 单纯搭桥血管支数分析 |
4.2.4 手术持续时间 |
4.2.5 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素情况 |
4.2.6 术前心功能分级 |
4.2.7 术前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 |
4.2.8 ASA分级 |
4.2.9 体外循环时间 |
4.2.10 术中输血量与术后输血量 |
4.2.11 术后引流情况 |
4.2.12 术后留置气管插管、二次插管和气管切开情况 |
4.2.13 术后无创呼吸机使用情况 |
4.3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情况 |
4.3.1 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例次发生率 |
4.3.2 医院感染发生部位情况 |
4.3.3 不同季度的医院感染情况 |
4.4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
4.4.1 宿主相关因素 |
4.4.2 手术相关因素 |
4.4.3 侵入性操作相关因素 |
4.4.4 护理及其他相关因素 |
4.4.5 手术医生相关因素 |
4.5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5.1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 |
4.5.2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6 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
4.6.1 医院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
4.6.2 医院感染延长住院天数 |
4.6.3 医院感染间接经济负担 |
4.6.4 医院感染总体经济负担 |
4.7 下呼吸道感染经济负担 |
4.7.1 下呼吸道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
4.7.2 下呼吸道感染延长住院天数及间接经济负担 |
4.7.3 下呼吸道感染总体经济负担 |
4.8 胸部切口深部感染经济负担 |
4.8.1 胸部切口深部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
4.8.2 胸部切口深部感染延长住院天数及间接经济负担 |
4.8.3 胸部切口深部感染总体经济负担 |
4.9 胸部切口浅表感染经济负担 |
4.9.1 胸部切口浅表感染直接经济负担 |
4.9.2 胸部切口浅表感染延长住院天数及间接经济负担 |
4.9.3 胸部切口浅表感染总体经济负担 |
4.10 多部位感染经济负担 |
4.10.1 多部位感染经直接济负担 |
4.10.2 多部位感染延长住院天数及间接经济负担 |
4.10.3 多部位感染总体经济负担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现状 |
5.1.1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
5.1.2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
5.1.3 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
5.2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
5.2.1 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 |
5.2.2 手术持续时间 |
5.2.3 术前准备时间 |
5.2.4 术后输血量 |
5.2.5 无创呼吸机使用及使用天数 |
5.2.6 尿管留置时间 |
5.2.7 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 |
5.2.8 住院天数 |
5.3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
5.3.1 医院感染病人经济负担分析 |
5.3.2 不同部位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
第六章 结论 |
6.1 CABG手术病人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测对象 |
6.2 CABG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是下呼吸道感染 |
6.3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6.4 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经济负担 |
6.5 本文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6.5.1 创新性 |
6.5.2 局限性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期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治疗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和随访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3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2.2 治疗效果 |
2.3 A组与B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
3 讨论 |
(8)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1)碘过敏者;(2)肾功能不全,以及严重心律不齐者。 |
1.3 方法 |
1.3.1 CTA检查 |
1.3.1. 1 CTA检查方法 |
1.3.1. 2 CTA图像分析与评价 |
1.3.2 CAG检查 |
1.3.2. 1 CAG检查方法 |
1.3.2. 2 CAG图像分析与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搭桥血管的分布 |
2.2 以CAG结果为参照标准的搭桥血管通畅情况分析 |
2.3 CTA图像分析见图1。 |
2.4 CTA与CAG诊断结果比较 |
3 讨论 |
(9)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与排除标准 |
2.检索策略 |
3.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4.文献结果评价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2 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各临床指标比较 |
3 讨论 |
四、冠状动脉搭桥2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 兰占占.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07)
- [2]中低射血分数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D]. 朱喆.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 王立,张婷,郑霄,吕向妮,徐学增.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12)
- [4]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疾病临床回顾性研究及温阳通脉法的干预作用[D]. 王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CABG手术病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经济负担评价研究[D]. 肖伟. 山东大学, 2019(09)
- [6]心脏瓣膜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期行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D]. 王宾宾.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7]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因乳内动脉桥再发缺血性心绞痛的治疗途径[J]. 毛艳阳,刘晓唤,毕云,徐阳,韩拓,范雅洁,巩红,张春艳,葛淼,王聪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4)
- [8]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价值[J]. 高兴锋,周秀梅,冯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12)
- [9]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远期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D]. 汪百川.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效果[J]. 黄晖,孔勇. 中外医学研究,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