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AutoCAD2000 VBA编程实现矿图符号的绘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1](2016)在《基于AutoCAD的矿山辅助绘图软件的二次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虽然Auto CAD技术的使用,已经给矿山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效益,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矿山企业图纸绘制时采用的是大地坐标系(X轴顺指针旋转90度为Y轴正方向)与Auto CAD的坐标系不同,虽然AutoCAD所提供的坐标系转换功能,但不能实现大地坐标系。在大地坐标的方位角和Auto CAD传统坐标系中使用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给操作者带来了很多麻烦。此外,在矿山图纸中存在着大量的图纸网格的划分、坐标的标注以及坐标的切割计算,这些工作给图纸绘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图纸之间的大量的剖切计算更是复杂,人工操作不但效率低下、速度慢,而且极易出错,精确度不高。因此需要对Auto CAD进行二次开发用以辅助绘图人员进行这些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矿山辅助绘图模块采用坐标系平移、旋转运算,建立了平面图、剖面图在大地坐标系下坐标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矿山图纸的新建、修改、切割、绘制等编辑工作的自动化。极大的降低了矿山绘图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了其精确性。矿山钻孔图和矿山巷道图在矿山图纸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巷道图和钻孔图纸的绘制中存在的大量的测点坐标数据。制图人员需要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矿山巷道图纸和矿山钻孔图纸的绘制工作,这是一项十分沉重的工作负担。为了减轻绘图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图纸的绘制效率,开发出了本软件的自动成图模块。自动成图模块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语言VBA进行编码,能够很方便的设计各种人机交互界面,并采用Access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实现了矿山钻孔线、钻孔柱状图、巷道剖面图的自动绘制和报表的输出。大大的提高了成图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绘图人员的工作负担。本款软件的开发可极大的提高绘图效率的同时提高图纸的绘制精确度,使图纸绘制人员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并便于矿山企业对图纸信息的管理和指导矿山采矿,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刘宪正[2](2013)在《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数学模型及可视化》文中指出煤矿井下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是复杂的矿井动力现象之一,它的发生往往给矿井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大部分在揭煤时发生,因此揭煤突出是最主要的突出模式之一。在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下,穿层钻孔卸压预抽煤体瓦斯是煤矿揭煤的主要局部防突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防治了煤与瓦斯突出。但在实际中,钻孔布置参数的选择依据不统一,理论依据不足,常带有不同设计人员的经验性,这导致了卸压抽排钻孔的有效性降低,生产成本增高;对于钻孔布置参数也没有完全实现计算机自动计算,在实际计算时耗时较长,有时存在较大误差。另外,现有卸压抽排钻孔施工图都是二维示意图,不能直观显示揭煤钻孔布置的可视化图形。因此,本文为了准确、快速地得出不同巷道与煤层位置关系下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参数,自动绘制其可视化图形以直观地指导煤矿井巷揭煤卸压抽排钻孔的施工,采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建立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参数计算模型,并用AutoCAD中的可视化方法建立三维巷道、钻孔及煤层的可视化模型,然后用VBA编程,设计出便于输入不同条件参数的用户界面,通过运行程序求得钻孔布置参数,绘制出可视化图形。得出的图形及设计参数与实际较为接近,可直接指导煤矿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的设计及施工,所建立的参数计算模型也可作为钻孔设计人员的参考。
时春香[3](2013)在《通风矿图智能绘制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通风矿图是最重要的井下通风系统仿真手段。伴随着CAD软件在煤矿行业的不断推广,通风矿图也逐步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局面。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制图的时间成本,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通风矿图智能绘制系统。文章围绕系统开发的关键支撑技术展开,以软件设计的具体流程为主线,首先分析了系统的开发需求、设计了系统预完成的功能模块、给出了系统的开发框架模型,而后采用理论研究、功能实现和现场应用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详细论述了四大图件的智能绘制技术。通风系统双线图方面。在深入分析双线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双线巷道自动绘制算法—改进的真双线法;提出了高效绘制通风设施图例的方法—可视化动态加载图例。二维通风立体图方面。以简化的巷道二维立体模型为立足点,规定了拓展线标示原则,实现了双线巷道自动拓展为二维立体模型的算法—闭合多段线填充法。三维通风立体图方面。通过巷道属性数据交互式采集、巷道断面简化处理以及三维巷道模型快速构建算法的设计,完成了对井下通风网络系统的初步仿真。通风网络图方面。针对物理图形数据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出了计算机自动绘图的原则;通过对手工制图步骤的分析,论述了由网络结构数据向通风网络图自动转化的方法;为了降低图形修改的难度,采用多实体即时绘图技术实现了可视化编辑功能;根据网络图分析的特定需求设计了用户个性化设计子模块。
肖春桥,毕建强,黄承义,孙圣堂[4](2012)在《关于QC系列图件绘制的几点经验》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图件绘制的速度和质量,把其中一些耗时费力的部分进行了自动化处理:利用AutoCAD VBA编程实现图幅图框和测线地层剖面图的自动生成;自建AutoCAD地貌线型库实现典型地貌现象的快速符号化。这些措施不仅保证图件按时完成,并且使图件更加规整。另外,还简要地阐述了断层和冲蚀沟这两个典型地质现象在成果图中的表达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辉[5](2010)在《基于O3D矿图巷道三维转换Web化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提高,二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不再能满足人们对其应用的要求,从而产生了三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煤矿行业,矿山三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也将日益受到重视,它对推动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中,空间实体的三维表达与分析、可视化都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矿山空间实体如矿体、巷道、断层、井筒等的三维拓扑关系模型则是难题。而矿山井下巷道是矿山开采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纵横交错、关系复杂,所以实现巷道三维Web可视化是必要的。由于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是网络技术和三维技术的结合体。因此,论文首先介绍了Web3D实现技术,比较了各种实现技术方法,并通过比较的结果分析总结,最终选择了03D技术。其次,详细分析了DXF格式的矿图文件,并针对其中的巷道信息,设计一种基于XML格式的文件来作为中间文件存储只有二维的巷道信息,并通过某种方法实现添加标高(Z轴坐标)到XML文件来实现三维巷道的存储。第三,对于形成大量的XML文件,为了方便管理,论文比较分析了几种数据库,提出了基于XML的关系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XML文档。最后,论文针对巷道数据结构,设计出三维巷道的数据模型,并利用03D建模语言来实现三维巷道的Web可视化。其中为了使效果更加逼真实现了纹理贴图技术,同时,还提供了交互式功能,用户可以对巷道进行平移,缩放以及旋转。论文所做的各项研究和开发工作解决了二维矿图到三维格式的转换问题,并实现矿图三维巷道Web显示与平台无关性,对煤矿的WebGIS系统建设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沈加燕[6](2009)在《基于AutoCAD的矿山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许多矿山企业将计算机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应用于矿山建设中,为“数字矿山”的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数字化矿山图件的绘制贯穿于整个“数字矿山”建设过程。矿图自动化绘制可以为矿山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以AutoCAD为代表的CAD软件广泛应用于矿山设计、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本论文选题来源于东北大学与白银小铁山矿合作的科研课题——小铁山矿金属矿山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在论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测量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探讨AutoCAD二次开发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小铁山矿图件绘制的具体情况完成了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探讨了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了系统的运行流程,最终以SQL Se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以存储过程为数据组织方法,以AutoCAD二次开发语言ObjectARX为开发工具,实现了基于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矿图自动绘制,并投入试运行。系统能够实现绘图数据模块化管理、图形数据自动提取、图形自动绘制以及图幅自动生成,能够完成全矿区以及局部矿区的工程与地质平面图、横剖面图和纵投影图的自动绘制。系统生成的地测采图件是小铁山矿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的输出成果,为采矿设计和生产管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在提高地测采部门的作业效率,保证矿山均衡发展,优化开采方案,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价值。由于开发过程中注意到系统的通用性、实用性,因而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齐振兴[7](2009)在《基于SVG标准的矿图处理的研究》文中认为煤炭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安全生产和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井下员工的具体位置与分布情况等重要数据不能及时传到井上监控中心,是矿难事故频发而营救效率十分低下的症结所在。基于这一现状,国内有多家公司专门从事只针对煤矿的安全监测系统开发,但推向市场的这些监控系统均使用栅格图形作为矿图导入格式,无法满足矿图的无极缩放、要素查询、实时修改等实际需求。针对如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对井下地理信息处理能力较低的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VG技术的矿图处理模块,本模块基于SVG规范,采用了XML、JavaScript、SVG的DOM解析等多项矢量图Web开发技术,囊括了矿图Web显示、查询、编辑以及矿图Web发布等实际应用中急需引入的矿图处理功能。矿图处理模块可集成于安全监测、煤矿紧急救援、井下人员定位等多个矿井安全监测系统中,为其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资源。本系统避短扬长,摒弃了传统监控系统中使用栅格图形作为矿图格式所存在的不足,引入矢量图形格式显示和处理矿图,使得矿图的显示和处理较传统方式更为准确、可靠、实用和高效。另外,本文在矿图远程显示中引入“LOD”分层显示思想,减少矿图要素的绘制数目,即减少了实际传输和渲染的矿图信息量;提出使用“相关区域”检索算法,以牺牲空间作为代价,采用动态数组为每一类矿图要素建立索引,减少了矿图的绘制时间,进一步提高了矿图的显示效率;通过分析矢量矿图传输编码,提出了对LZW算法的改进,使得矿图在网络传输中数据量更小。论文所做的研究工作以实际应用价值作为评判标准,为集成于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中的矿图显示与处理应用开发提供了新的参考。
徐帅[8](2009)在《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字矿山建设是当前我国矿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08年科技部也将数字矿山建设列为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重点项目。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发展现状和信息化水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地下矿山数字开采技术。研究了三维动态实体模型建模技术和数字开采设计技术,实现了数字开采软件平台。本研究紧密结合我国矿山信息化现状,能为矿山的生产、设计提供切实指导,为企业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在分析了数字矿山建设目标、技术难题的基础上研究了数字开采的内涵、研究内容以及数字开采建设四个关键技术问题:(1)动态三维地质实体模型研究;(2)构建筑物实体模型研究;(3)数字开采辅助设计研究;(4)数字开采快速计量研究。建立了数字开采的技术路线,搭建了数字开采的技术框架,为数字开采的研究提供了系统规划。根据矿山地质资料随生产情况实施修正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三维空间三角剖分的四面体动态实体模型建模算法。该算法以钻孔取样和勘探线剖面图为基础资料,以水平断面图为约束、利用最小能量集中化原则。建立的三维地质实体模型能根据修正的矿岩边界实时修正矿体模型,使矿体模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易推广应用。在动态模型构建中,研究了图纸数字化方法、平面图纸空间复位算法、地质实体尖灭构建算法、断层节理构建算法以及用于矿岩边界搜索最小夹角算法、保证矿体柔顺的正则化算法。这些算法的研究为动态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论文对地下矿山构建筑物模型进行分类研究。针对井巷工程分别采用弧形类断面连续插值放样构建和矩形类断面拉伸构建算法;针对斜坡道工程,提出平面图形梯度差值生长构建算法;地表建筑物模型构建采用外部三维预定义实体块模型模拟构建算法。采用人机交互机制,使得生成的构建筑物实体模型准确、形象、逼真。论文分析了采矿设计的过程,研究了基于三维实体模型的图纸剖切算法、巷道表示数据结构、井巷设计数据传递方式、井巷设计裁剪算法,建立了井巷工程设计、爆破设计、施工图布点等体系,形成了采矿设计模块。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矿岩量计算、品位估值、爆破量计算、测量验收统计等数字开采设计快速计量。数字开采设计的研究,大大简化设计工作复杂度,减小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根据以上研究,论文以鞍钢矿业公司弓长岭井下矿的数字开采为例,基于AutoCAD2007平台,以Object ARX 2007为接口,利用.NET编程语言,结合SQL SEVER 2005数据库,实现了数字开采软件平台。该平台可以完成地质图纸处理、动态实体模型构建、构建筑物模型建模、采矿设计、工程快速统计、测量验收系统、生产计划编排等功能,可显着减少设计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矿工作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周夷[9](2009)在《数字地形图绘制与应用的程序设计和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地形图的绘制对计算机图形编辑软件的智能化、速度、工作效率和优质服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计算机图形编辑软件有些已不能适合高速发展的需求,然而数字地形图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计算机硬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所以针对数字地形图编辑软件的开发就成了不可避免要做的事情了。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地形图的发展现状以及各种编辑软件的应用概况;其次介绍了二次开发平台的架构及其开发语言和相关技术;接下来按国家标准进行地物编码,将地物分为点、线、面三大类,并分别阐述了点状符号库、线状符号库和面状符号库的制作和运用方法;然后着重分析了用不规则三角网(TIN)绘制等高线的方法,讨论了绘制等高线的算法,并对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决;最后通过实际事例的运用效果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本文以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AutoCAD 2004作为开发平台,通过AutoCAD ActiveX Automation接口技术,再以Microsoft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作为开发语言,实现了数字化软件的基本编辑功能。
张涛,汪云甲[10](2008)在《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在矿图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介绍了AutoCAD VBA开发工具的特点,阐述了如何利用AutoCAD内嵌的VBA语言实现矿图的绘制和管理的方法。该方法借助于AutoCAD中的VBA开发工具,可自动输入矿图的边界线或者特征点,大大提高矿图的绘制效率,解决了矿图绘制过程中由于图层繁多、边界点众多以及特征点复杂造成绘制效率低下、易出现错误的问题。
二、利用AutoCAD2000 VBA编程实现矿图符号的绘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AutoCAD2000 VBA编程实现矿图符号的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utoCAD的矿山辅助绘图软件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描述 |
2.1 概述 |
2.1.1 二次开发的概念 |
2.1.2 二次开发的一般原则 |
2.1.3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2.2 Auto CAD二次开发语言的特点 |
2.2.1 利用Auto LISP进行Auto CAD二次开发 |
2.2.2 利用ADS进行Auto CAD二次开发 |
2.2.3 利用Visual LISP对Auto CAD进行二次开发 |
2.2.4 利用VBA进行Auto CAD二次开发 |
2.3 系统开发特点 |
2.4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
2.4.1 新建 |
2.4.2 获得剖面线 |
2.4.3 切割地质边界线 |
2.4.4 切割设计巷道 |
2.4.5 数据录入 |
2.4.6 数据成图 |
2.4.7 输出报表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关键技术 |
3.1 坐标系 |
3.1.1 新建网格及坐标系 |
3.1.2 方位角的使用 |
3.1.3 视图的坐标对应关系 |
3.2 数据成图 |
3.3 控制点空间坐标计算方法 |
3.3.1 钻孔测斜控制点空间坐标算法 |
3.3.2 巷道壁测点坐标计算 |
3.4 控制点二维平/剖面投影坐标算法 |
3.4.1 控制点水平投影坐标算法 |
3.4.2 控制点剖面投影坐标算法 |
3.5 创新 |
3.5.1 数据存储结构 |
3.5.2 操作方式灵活 |
3.6 小结 |
第四章 程序实例介绍 |
4.1 新建 |
4.1.1 新建网格 |
4.1.2 图纸修改查询 |
4.1.3 图纸扩展 |
4.2 切割实测巷道 |
4.2.1 切割开拓实测巷道轮廓线 |
4.2.2 切割开拓实测巷道交点 |
4.2.3 切割采准巷道轮廓线 |
4.2.4 切割采准巷道交点 |
4.2.5 切割井的轮廓线 |
4.3 切割地质边界线 |
4.3.1 切割地质边界线 |
4.3.2 切割地质边界线与剖面线交点 |
4.3.3 切割平面断层 |
4.3.4 切割平剖面断层 |
4.4 钻孔实测数据 |
4.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数学模型及可视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
1.3.1 石门揭突出煤层的研究现状 |
1.3.2 石门揭煤防治突出的方法 |
1.3.3 三维建模及采矿系统工程在煤矿生产中的研究现状 |
1.3.4 防治石门揭煤时煤与瓦斯突出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建立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数学模型 |
2.1 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方式 |
2.2 建立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参数的数学模型 |
2.2.1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取煤层面方程 |
2.2.2 石门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参数计算模型 |
2.2.3 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参数计算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VBA实现巷道、钻孔及煤层的可视化和数据通信 |
3.1 AutoCAD VBA的简单介绍 |
3.1.1 VBA的主要功能 |
3.1.2 VBA工程 |
3.1.3 VBA管理器和宏 |
3.1.4 VBA IDE开发环境 |
3.2 AutoCAD中用VBA实现三维巷道及钻孔的可视化模型 |
3.2.1 三维巷道实现的方法 |
3.2.2 三维钻孔实现的方法 |
3.3 AutoCAD中用VBA实现煤层及控制区域的可视化模型 |
3.3.1 煤层控制区域煤体可视化模型的实现方法 |
3.3.2 煤层可视化模型的实现方法 |
3.4 AutoCAD VBA的数据通信机制 |
3.4.1 AutoCAD与其他应用程序的数据通信 |
3.4.2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的通信框架 |
3.4.3 AutoCAD与Excel的数据通信 |
3.5 用户界面的创建 |
3.5.1 窗体 |
3.5.2 命令按钮 |
3.5.3 标签与文本框 |
3.6 本章小结 |
4 模型应用实例 |
4.1 石门揭煤卸压抽排瓦斯钻孔布置的模型应用实例 |
4.1.1 石门揭煤的地质条件概述 |
4.1.2 石门揭煤钻孔布置的实践应用 |
4.2 立井揭煤卸压抽排瓦斯钻孔布置的模型应用实例 |
4.2.1 立井揭煤的地质条件概述 |
4.2.2 立井揭煤钻孔布置的实践应用 |
4.3 几种不同形式巷道揭煤的综合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通风矿图智能绘制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系统开发平台 |
2.1 .NET框架 |
2.1.1 .NET框架的组成 |
2.1.2 .NET框架下语言转化过程 |
2.1.3 .NET框架的特点 |
2.2 C#语言的优越性 |
2.3 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 |
2.4 ADO.NET技术 |
2.4.1 ADO.NET体系结构 |
2.4.2 ADO.NET的优点 |
2.5 Access数据库技术 |
2.5.1 Access作为后台数据库的优势 |
2.5.2 Visual C#访问Access数据库 |
2.6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2.6.1 AutoCAD二次开发软件操作过程 |
2.6.2 AutoCAD二次开发的内容及流程 |
2.6.3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2.7 本章小结 |
3 系统架构与开发方案的确定 |
3.1 系统分析 |
3.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3.1.2 系统总体需求 |
3.2 功能模块设计 |
3.2.1 系统维护模块 |
3.2.2 图纸管理模块 |
3.2.3 通风矿图绘制模块 |
3.2.4 风网解算模块 |
3.2.5 用户管理模块 |
3.2.6 系统使用帮助模块 |
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3.1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选择 |
3.3.2 混合开发方式 |
3.4 开发框架模型设计 |
3.4.1 三层体系结构 |
3.4.2 基本框架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通风系统双线图自动绘制 |
4.1 基础绘制数据的来源 |
4.2 后台数据库的设计 |
4.3 类的设计 |
4.4 双线巷道自动生成算法 |
4.4.1 现有双线巷道自动生成算法 |
4.4.2 改进的真双线法 |
4.5 虚实交叉点处消隐处理 |
4.6 矿图图例可视化动态加载实现的原理 |
4.6.1 图例库的建立 |
4.6.2 菜单加载的流程 |
4.6.3 工具条加载的流程 |
4.6.4 单实体即时绘图的实现流程 |
4.7 模块功能的实现与应用 |
4.7.1 用户界面设计 |
4.7.2 自动绘制程序总体处理流程 |
4.7.3 动态加载图例的实现 |
4.7.4 实例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5 二维通风立体图智能绘制 |
5.1 巷道二维立体模型简化 |
5.2 二维通风立体图自动绘制方法 |
5.2.1 拓展线标示原则 |
5.2.2 闭合多段线填充法 |
5.3 实例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6 三维通风立体图自动绘制 |
6.1 巷道属性数据的采集 |
6.1.1 采集方式 |
6.1.2 交互采集流程 |
6.2 巷道断面的简化原则 |
6.3 三维巷道模型快速构建算法 |
6.4 模块功能实现与应用 |
6.4.1 后台数据库设计 |
6.4.2 类的设计 |
6.4.3 用户界面设计 |
6.4.4 自动绘制程序流程图 |
6.4.5 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7 通风网络图智能绘制 |
7.1 与通风网络图相关的理论 |
7.2 手工绘制通风网络图的一般步骤 |
7.3 网络结构数据采集的简化原则 |
7.4 计算机自动绘制通风网络图的原则 |
7.5 网络结构数据交互采集 |
7.6 通风网络图自动生成的基本原理 |
7.6.1 物理图形数据的确定 |
7.6.2 通风网络图各部件的具体绘制 |
7.7 通风网络图可视化编辑 |
7.7.1 多实体即时绘图 |
7.7.2 用户个性化设计 |
7.8 模块功能实现与应用 |
7.8.1 后台数据库设计 |
7.8.2 类的设计 |
7.8.3 程序流程图 |
7.8.4 应用实例 |
7.9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O3D矿图巷道三维转换Web化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3D相关技术 |
2.1 OpenGL |
2.2 Direct3D |
2.3 Web3D相关技术 |
2.3.1 VRML |
2.3.2 X3D |
2.3.3 Java3D |
2.3.4 WebGL |
2.3.5 O3D |
2.3.6 为什么选择03D |
第3章 矿图文件解析及转换 |
3.1 矿图文件DXF |
3.1.1 DXF文件结构 |
3.1.2 DXF常用图元组码含义 |
3.2 矿图对象分类、映射关系建立及转换格式定义 |
3.2.1 矿图图形元素的分类 |
3.2.2 映射关系及转换格式定义 |
3.3 矿图格式转换 |
3.3.1 DXF的读取 |
3.3.2 XML文件的生成 |
第4章 巷道数据的管理 |
4.1 XML存储方法 |
4.1.1 基于文件系统方式 |
4.1.2 基于关系数据库方式 |
4.1.3 面向对象数据库方式 |
4.2 基于关系的XML数据存储 |
4.2.1 XML数据库逻辑模型 |
4.2.2 数据库的表结构 |
4.2.3 映射关系示例 |
第5章 三维巷道的建模及实现 |
5.1 三维巷道的数据模型 |
5.1.1 面模型 |
5.1.2 体模型 |
5.1.3 面体混合模型 |
5.1.4 巷道断面建模 |
5.2 基于03D的三维场景建立 |
5.2.1 渲染图的生成 |
5.2.2 场景图的变换 |
5.3 基于03D的三维巷道实现 |
5.3.1 巷道形体的绘制 |
5.3.2 巷道纹理映射实现 |
5.4 程序的互交 |
5.4.1 巷道平移 |
5.4.2 巷道旋转与缩放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基于AutoCAD的矿山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矿山概述 |
1.1.1 数字矿山的概念 |
1.1.2 数字矿山的基本框架 |
1.2 GIS及其在矿山中的应用现状 |
1.3 矿图绘制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AutoCAD二次开发方法及地测采图件相关知识 |
2.1 二次开发概述 |
2.1.1 二次开发的概念 |
2.1.2 二次开发的一般原则 |
2.1.3 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2.1.4 二次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
2.2 基于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 |
2.2.1 利用AutoLISP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2 利用ADS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3 利用Visual LISP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4 利用VBA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5 利用ObjectARX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2.6 利用.NET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 |
2.3 用ObjectARX二次开发AutoCAD的优势与特点 |
2.4 地测采信息和图件的含义及其特点 |
2.4.1 矿山测量地质资料 |
2.4.1.1 矿山地质的任务与工作阶段 |
2.4.1.2 矿山测量工作及任务 |
2.4.2 矿山地质、矿山测量与采矿之间的相互关系 |
2.4.2.1 矿山地质与矿山测量的关系 |
2.4.2.2 矿山地质与采矿的关系 |
2.4.2.3 矿山测量与采矿的关系 |
2.4.3 矿图与地测采图件 |
2.4.3.1 矿图的特点 |
2.4.3.2 矿图的分类 |
2.4.3.3 地测采图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GIS应用现状 |
3.1 白银小铁山矿简介 |
3.2 矿床地质和矿体特征 |
3.2.1 矿床地质概况 |
3.2.2 矿体特征 |
3.3 小铁山矿金属矿山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
3.3.1 需求分析 |
3.3.2 系统建设目标 |
3.3.3 系统开发模式及实现步骤 |
3.3.3.1 系统体系结构 |
3.3.3.2 系统实现步骤 |
3.3.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及框架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4.1 系统调查与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开发工具与运行环境 |
4.2.2 技术路线 |
4.3 矿山地测采数据库 |
4.3.1 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
4.3.1.1 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必要性 |
4.3.1.2 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优点 |
4.3.1.3 建立矿山地测采基础信息数据库的目标 |
4.3.2 SQL Server与存储过程的运用 |
4.3.2.1 SQL Server的定义 |
4.3.2.2 存储过程的含义 |
4.3.2.3 存储过程的优点 |
4.3.2.4 存储过程的创建与执行 |
4.3.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4.3.3.1 数据库的访问方式 |
4.3.3.2 ADO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矿山数据组织 |
5.1.1 数据表的设计 |
5.1.2 绘图数据组织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3 绘图函数编制 |
5.3.1 通用绘图函数 |
5.3.2 专用绘图函数的编制 |
5.3.2.1 勘探线的绘制 |
5.3.2.2 坐标方格网的绘制 |
5.3.2.3 采样线的绘制 |
5.3.3 图幅要素的编制 |
5.3.3.1 视口的创建 |
5.3.3.2 图例图签的绘制 |
5.4 命令加载与运行 |
5.4.1 ObjectARX命令的设置 |
5.4.2 加载运行程序 |
5.4.3 成果输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着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SVG标准的矿图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SVG技术介绍 |
2.1 SVG的特征 |
2.2 SVG图形的绘制 |
2.3 栅格图形与矢量图形的分析与对比 |
2.3.1 栅格图形数据结构 |
2.3.2 矢量图形数据结构 |
2.3.3 栅格图形与矢量图形结构对比 |
2.4 采用SVG文本描述矿图的可行性 |
2.5 SVG对矿图处理的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矿图文件格式转换规则设计 |
3.1 矿图结构 |
3.1.1 矿图的分类 |
3.1.2 传统矿图文件格式 |
3.2 DXF文件格式剖析 |
3.3 SVG文件的结构分析 |
3.4 DXF文件转换为SVG文件 |
3.4.1 DXF与SVG数据组织结构对比分析 |
3.4.2 数据组织结构转换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图WEB编辑模块设计 |
4.1 SVG的DOM解析 |
4.2 JavaScript工具 |
4.3 矿图编辑模块功能分析 |
4.3.1 矿图浏览 |
4.3.2 信息查询 |
4.3.3 矿图下载及出图功能 |
4.3.4 矿图编辑功能 |
4.4 矿图处理模块类结构设计 |
4.5 矿图处理流程 |
4.5.1 矿图处理总体流程 |
4.5.2 矿图编辑处理流程 |
4.6 矿图处理系统主要函数 |
4.6.1 图元显示函数 |
4.6.2 图元选择函数 |
4.6.3 图元属性编辑函数 |
4.7 细节技术点实现 |
4.7.1 矿图加载 |
4.7.2 SVG Viewer右键菜单重构 |
4.7.3 XML文档格式转换 |
4.7.4 图元节点获取 |
4.7.5 属性面板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插件法"的SVG矿图发布 |
5.1 矿图图层的显示控制 |
5.2 图形要素的加亮显示 |
5.3 矿图坐标显示 |
5.4 矿图的缩放和漫游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SVG矿图的传输压缩与显示优化 |
6.1 SVG矿图的显示优化 |
6.1.1 矿图要素的"LOD"分层 |
6.1.2 "相关区域"检索法 |
6.1.3 显示效率分析 |
6.2 SVG矿图文件的传输压缩 |
6.2.1 矢量矿图的压缩原理 |
6.2.2 矢量矿图的压缩策略 |
6.2.3 LZW算法 |
6.2.4 LZW算法存在的不足 |
6.2.5 对LZW算法的改进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矿山 |
1.1.1 数字地球 |
1.1.2 数字中国 |
1.1.3 数字矿山 |
1.2 数字开采 |
1.2.1 数字开采的提出 |
1.2.2 数字开采的定义 |
1.2.3 数字开采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1 数字开采研究是未来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1.3.2 数字开采是可视化显示的需求 |
1.3.3 数字开采是数值模拟分析基础 |
1.3.4 数字开采是精确统计的要求 |
1.3.5 数字开采是实现现代矿山三维设计的基础 |
1.3.6 数字开采是数字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
1.4 论文的体系结构 |
1.5 小结 |
第2章 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
2.1 数字开采的研究目标 |
2.2 数字开采的研究内容 |
2.2.1 矿山三维数字地质、矿床实体模型 |
2.2.2 虚拟条件下矿山开采模拟技术 |
2.3 数字开采的关键技术 |
2.4 数字开采技术框架 |
2.5 小结 |
第3章 地下矿山三维实体动态建模研究 |
3.1 矿山生产流程分析 |
3.1.1 矿图资料分析 |
3.1.2 图纸数字化技术 |
3.1.3 矿山生产流程分析 |
3.2 实体建模方法 |
3.2.1 实体建模理论 |
3.2.2 实体建模的比较 |
3.3 交互实时动态实体建模理论 |
3.3.1 凸包 |
3.3.2 Delaunay三角剖分 |
3.3.3 点集的最小区域 |
3.3.4 三维空间内的三角剖分 |
3.3.5 点在多边形内的检测 |
3.3.6 面积和体积的测量 |
3.4 最小能量集中原则 |
3.5 小结 |
第4章 三维数字地质实体模型动态构建研究 |
4.1 数字地质实体模型构建基础资料 |
4.2 单勘探线断面图形成原理 |
4.2.1 钻孔三维可视化原理 |
4.2.2 钻孔组合样处理 |
4.2.3 单勘探线标定处理 |
4.3 空间复位技术 |
4.3.1 矿山断面图纸的变换原理 |
4.3.2 矿图空间复位系统的设计分析 |
4.4 数字地质实体模型动态构建流程分析 |
4.4.1 矿岩界线线性转化 |
4.4.2 扩展数据技术 |
4.5 数字地质实体模型动态构建的算法分析 |
4.5.1 动态实体模型构建过程分析 |
4.5.2 动态实体构建过程算法分析 |
4.5.3 动态实体模型构建过程数据结构设计 |
4.6 矿体构建中的分支、尖灭实现 |
4.6.1 地质实体模型构建中的尖灭线生成算法 |
4.6.2 地质实体模型构建中的尖灭线生实现 |
4.7 矿体构建中的断层、节理地质现象实体描述 |
4.8 小结 |
第5章 矿山构建筑物实体模型构建研究 |
5.1 基础建模理论 |
5.2 井巷实体模型构建关键技术研究 |
5.2.1 实测巷道实体模型构建 |
5.2.2 设计巷道实体模型构建 |
5.3 斜坡道实体模型构建研究 |
5.3.1 斜坡道的参数描述 |
5.3.2 斜坡道实体建模分析 |
5.3.3 斜坡道构建实现 |
5.4 井实体模型构建 |
5.4.1 规范类井实体模型构建 |
5.4.2 不规范类实测井实体模型构建 |
5.5 矿山DTM构建算法研究 |
5.5.1 地表地形模型的概念 |
5.5.2 地表 DTM构建算法分析 |
5.5.3 趋势面加权构建 DTM算法 |
5.6 地表构建筑物实体模型构建研究 |
5.7 小结 |
第6章 数字开采辅助设计研究 |
6.1 图纸自动生成 |
6.1.1 水平中(分)段图纸自动生成 |
6.1.2 剖面图纸自动生成 |
6.1.3 剖切投影图纸设计与实现 |
6.2 数字开采辅助设计 |
6.2.1 数字开采设计 |
6.2.2 井巷工程辅助设计 |
6.2.3 漏斗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设计 |
6.3.1 排位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2 截取剖面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3 多排设计、单排设计详细设计与实现 |
6.4 采矿设计施工图坐标自动生成 |
6.5 小结 |
第7章 数字开采快速计量体系研究 |
7.1 数字开采快速计量的概念 |
7.1.1 问题的提出 |
7.1.2 传统开采设计统计分析工作 |
7.2 数字开采快速评价体系的设计 |
7.3 数字开采快速计量体系实现 |
7.3.1 矿量信息计算 |
7.3.2 可布置矿块数量分析 |
7.3.3 巷道断面快速计算 |
7.3.4 炸药量计算和崩矿量计算 |
7.3.5 施工验收计算 |
7.4 小结 |
第8章 地下矿山数字开采的实现与应用 |
8.1 三维动态地质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及应用 |
8.1.1 三维地质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1.2 三维块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2 地表DTM模型构建系统的实现 |
8.2.1 地表DTM的三角网构建算法实现 |
8.2.2 地表DTM模型构建的趋势加权构建实现 |
8.3 地表构建筑实体模型的实现 |
8.4 三维实体井巷构建系统的实现 |
8.4.1 实测巷道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4.2 设计井巷实体模型构建系统实现 |
8.4.3 全矿开拓系统及通风系统构建 |
8.4.4 全矿三维实体模型图 |
8.5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爆破设计 |
8.5.1 排位设计 |
8.5.2 截取剖面 |
8.5.3 炮孔设计 |
8.6 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和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情况 |
(9)数字地形图绘制与应用的程序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我国数字地形图绘制与应用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外数字地形图绘制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 数字地形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1.4.1 数字地形图的原理与技术特点 |
1.4.2 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原理 |
1.4.3 数字地形图数据采集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形式 |
2 平台以及开发语言与技术 |
2.1 数字地形图的开发的需求分析 |
2.2 开发平台的选择 |
2.3 平台及其开发语言的介绍 |
2.3.1 AutoCAD 的介绍 |
2.3.2 AutoCAD 的发展概况 |
2.3.3 AutoCAD 的基本绘图功能 |
2.4 AutoCAD对象模型介绍 |
2.4.1 AutoCAD Application 对象 |
2.4.2 文档(Documents)对象 |
2.4.3 集合(Collection)对象 |
2.4.4 图形和非图形对象 |
2.4.5 参数选择(Preferences)和实用工具(Utility)对象 |
2.5 AutoCAD的二次开发技术介绍 |
2.5.1 Visual Auto LISP |
2.5.2 AutoCAD 的script |
2.5.3 ADS |
2.5.4 Object ARX |
2.5.5 VBA |
2.6 AutoCAD ActiveX技术概述 |
2.7 AutoCAD二次开发流程 |
3 地形图符号库的分析与设计 |
3.1 地形图符号库设计原则 |
3.2 符号库系统特点 |
3.2.1 地形图要素的分类与编码的原理 |
3.2.2 地物编码 |
3.3 符号库的设计 |
3.3.1 图式符号库的设计原理 |
3.3.2 点状符号介绍 |
3.3.3 线状符号介绍 |
3.3.4 面状符号介绍 |
3.4 基于AutoCAD下建立符号库的基本方法 |
3.4.1 点状符号的分析与设计 |
3.4.2 线状符号的分析与设计 |
3.4.3 面状符号的分析与设计 |
4 不规则三角网的构网分析与等高线的生成原理 |
4.1 构网方法介绍 |
4.2 TIN 的介绍以及它的几种构建方法 |
4.2.1 Delaunay 三角化的理论基础——Voronoi 图 |
4.2.2 标准Delaunay 三角网的算法 |
4.3 展点 |
4.3.1 原理设计 |
4.3.2 展点流程图 |
4.4 三角网生长法建立TIN |
4.4.1 TIN 的介绍及其要求 |
4.4.2 运用三角网生长法生成TIN |
4.5 内插法生成等高线 |
4.6 等值点的追踪 |
4.7 TIN 法计算土方量的分析 |
5 数字地形图编辑软件部分运用及功能说明 |
1、常用控制点符号 |
2、本课题实际开发程序导入 AutoCAD2004 |
3、野外测量文件的实例导入 AutoCAD2004 |
4、开发环境下的操作界面(一) |
5、开发环境下的操作界面(二) |
6、野外测量展点点号 |
7、野外测量展点点号和高程坐标 |
8、野外测量展点点号、平面坐标以及高程坐标 |
9、不规则三角网的自动生成 |
10、生成的等高线与高程点值 |
11、自动生成的不规则三角网(全图) |
12、自动生成的等高线(全图) |
13、自动生成的不规则三角网与等高线(全图) |
14、TIN 法计算工程量 |
6 结论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在矿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VBA简介 |
2 设计的基本思路 |
3 功能实现 |
3.1 绘制边界线 |
3.2 绘制特征点 |
4 结语 |
四、利用AutoCAD2000 VBA编程实现矿图符号的绘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utoCAD的矿山辅助绘图软件的二次开发[D]. 李颖.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2]石门揭煤和立井揭煤卸压抽排钻孔布置数学模型及可视化[D]. 刘宪正.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3]通风矿图智能绘制系统的研制[D]. 时春香.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4]关于QC系列图件绘制的几点经验[J]. 肖春桥,毕建强,黄承义,孙圣堂. 海洋测绘, 2012(03)
- [5]基于O3D矿图巷道三维转换Web化的设计与实现[D]. 刘辉. 东北大学, 2010(04)
- [6]基于AutoCAD的矿山地测采图件自动生成的设计与实现[D]. 沈加燕. 东北大学, 2009(06)
- [7]基于SVG标准的矿图处理的研究[D]. 齐振兴. 东北大学, 2009(03)
- [8]地下矿山数字开采关键技术研究[D]. 徐帅. 东北大学, 2009(12)
- [9]数字地形图绘制与应用的程序设计和开发[D]. 周夷.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10]基于VBA的AutoCAD二次开发在矿图中的应用[J]. 张涛,汪云甲. 工矿自动化,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