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矛盾观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高筱卉[2](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陈仪雯[3](2019)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需要“三有”时代新人:有崇高理想、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此前,教育部就已提出要开展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任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法成为研究热点。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课程。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教学设计作为规划课堂的预先准备,是教学理论落地的重要桥梁。在新课改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有了新的要求。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分析法、访谈法展开研究,详细梳理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设计要求。在解读新课程标准、大量旧有教学设计课例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教学设计存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不明、课堂教学生活情境体验缺乏、对学生合作探究的指导不足、综合素养测评难以全面等问题。分析其原因后,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师培训几个角度尝试提出本学科教学设计优化的策略。最后以笔者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课例分析,以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提供借鉴。
吴旺[4](2018)在《基于赣南地方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把增强文化自信摆在了历史新高度,让文化说话成了时代的命题。语文新课标对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使命。本文基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要,全面考察和认真梳理了赣南丰富的地方文化,努力探索开发与利用赣南地方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新路径,不仅能契合时代使命,满足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积极传播地方文化的迫切需要。本论文由三大部分,共8章构成。第一部分即第1章为绪论部分,简要论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现状和开展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2章重点阐述清楚何为赣南地方文化、何为语文课程资源这两个高频概念;第3章收集并梳理赣南地方文化的六种典型代表,说明赣南地方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为开发与利用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为研究提供可行性;第4章阐述基于赣南地方文化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四大价值,说明开展该研究的必要性;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赣南地方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第6章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赣南地方文化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第7章注重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基于赣南地方文化设计三个语文教学实践案例,为利用地方文化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即第8章为结语部分,简要概括总结基于赣南地方文化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文立足于语文新课标、立足于赣南地方文化、立足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迫切需要,依照实际、注重实践、追求实效,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赣南特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三者有机融合,探索基于赣南地方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思路、新举措,在创新性和实践性上有一定的启示、借鉴和推广作用。
陈蕾[5](2018)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梦”——国家之梦,人民之梦。梦想的实现需要文化的弘扬与繁荣作为根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是新思想的代表,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在以“和平和发展”作为主题的社会环境下,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提出具体培育的策略,是贯彻落实党十九大精神的题中之义。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以外,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相关基本问题概述。阐述了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特征、基本要求、具体意义等。二、文化自信的理论创制。从经典作家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两大部分探究其理论支撑。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两方面具体展开论述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进而具体探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四、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国家培育大学生的目标体系,从“知、情、意、行”四维角度确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从文化内容的划分具体阐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具体内容。五、具体阐述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基于目标视域,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目标具体展开探究,基于内容视域,从教育、实践、研究三个过程具体展开探究。
陈家华[6](2017)在《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文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科知识的结合和教师的有效指导,而有效的指导贵在方向的引领。当前,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应该做好研究主题确定的指导、方案设计的指导、成果汇报的指导,旨在让历史学科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走向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曾强[7](2015)在《学生的学习智慧及其养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终身学习成为新的学习理念,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反观现实,基础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着提高,但学生不擅长学习、不擅长与同伴和教师交往、不擅长正确认识自己、不能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等,这些都是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学习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应该将学习理论中的“应如何”和学习具体实践中的“如何做”有机结合起来,建构新的学习理论。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关于学习、智慧和学习智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康德的理性思想、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确定了学习智慧的研究主题。揭示了学习智慧的本质、学习智慧的特点、学习智慧的分类、学习智慧的功能和学习智慧的表征、以及学习智慧的形成机理;提出学习智慧养成的外部支持策略。首先,分析学习智慧的两个上位概念:学习和智慧,从而确定了学习智慧的本质。学习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改造着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改造着自身的主观世界。学生是向学的生命,是学习的责任人,学生的学习以发展自身为目的。同时分析构成学习实践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他人、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四因素之间又构成了四种常见的关系:学生与学生自身、学生与学习他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学生与学习环境。学生在处理四种关系的时候存在着三种实践水平差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学习经验、学习科学、学习智慧。此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智慧,认为智慧是一种明智决策的能力(即平衡选择能力),是指人能在对立冲突的价值和行为之间进行平衡选择的能力。学习和智慧二者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其中学习支持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智慧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和智慧有机组合便成为了学习智慧。学习智慧是指学生在复杂的学校情境中,在感悟学习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立法和情意自律,形成学习信念,平衡选择适度的学习价值和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其次,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学习智慧,对学习智慧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剖析。其一,论述了学习智慧的四点特征,即独立自主性、生成创造性、内隐规约性、个别差异性。将学习智慧分为学习价值平衡智慧和学习行为平衡智慧。在此基础上,认为学习智慧具有充分体现学习和学生本质的功能、具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具有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其二,从学习实践本质的四种关系出发,结合学习智慧的分类,探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智慧表征,包括五种良好学习价值和学习行为品质。它们分别是:1)学生处理与自身关系的学习智慧:欲望之我与完美之我平衡后的身心和谐的学习价值;肆意放纵与内敛苛求平衡后的自制接纳的学习行为。2)学生处理与教师关系的学习智慧:学生“神化”教师与学生“魔化”教师平衡后的学生“人化”教师的学习价值;学生驯从教师与学生敌对教师平衡后的学生尊重、协作教师的学习行为。3)学生处理与学生关系的学习智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平衡后的群己共赢的学习价值;孤立竞争与附和趋同平衡后的合作学习的学习行为。4)学生处理与学习内容关系的学习智慧:实质学习与形式学习平衡后的形实并举的学习价值;知识获得与智力训练平衡后的扬弃兼容学习内容的学习行为,即学生选择、理解、继承与创新学习内容的学习行为。5)学生处理与学习环境(技术)关系的学习智慧:技术异化与技术膜拜平衡后的技术和合的学习价值;排斥技术与追逐技术平衡后的技术创生的学习行为,即学生能动适应、创造和超越学习技术的学习行为。其三,探究了学习智慧的形成过程及其机理。从学习智慧的本质出发,认为学习智慧发展经历了学习规范、学习信念、学习品质三个不同的阶段,经历了由外在学习规范内化为学习信念的过程,由内部学习信念外化为学生个人学习品质的过程。支持和推动学生学习智慧发展心理机理有:学生的认知感悟能力、学生的情意自律能力、学生的平衡选择能力。支持和推动学习智慧发展的教育机理有:课程设置引导学习智慧的萌芽;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智慧的生长;教学环境浸染学习智慧的发展;教学评价规约学习智慧的形成。再次,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学生养成学习智慧的策略。其一,课程:综合素养的个性化课程促成学习智慧,包括综合素养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拥有主体责任意识;综合素养的个性化课程内容推动学习智慧发展。其二,教学:多种方式锻炼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智慧,包括互惠关怀的教学情境支持学生学习智慧的萌生;“研究-探讨”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生长;对话教学法推动学生学习智慧形成。其三,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陶冶学习智慧,包括形成正能量的社会心理;让学校成为学生栖居场所;激发学生探究欲的班级环境。其四,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引领学生的学习智慧,包括充满激励和爱的评价理念;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评价目的;评价体现真诚性、具体性。
张文江,朱町,王盼盼[8](2013)在《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小学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滞后,对此现状,我们应该做出相应的对策和实施的方案,下面本文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程序以及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优势这几方面展开分析。
葛明明[9](2012)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至今颁布已有八年,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进入课程实验阶段,众多一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很多茫然与困惑。本文旨在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通过教育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实例的经验总结以寻求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本行动研究以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进行两轮循环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过程为:问题诊断—方案研拟—行动实施(以教师行动作为切入点)—评鉴反馈修正。第二轮行动研究过程为: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以学生行动作为切入点)—总结新经验。本论文主体框架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新课程改革所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及实施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通过对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与行动研究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查阅和深入研究分析,为下一步展开行动研究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从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与山东省实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困惑两个维度,客观而全面地分析“研究性学习”实施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出解决目前问题的对策,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第四部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成果研究,以山东省实验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为例,针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突出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整个行动研究按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2011年9月中旬至2011年11月初;第二阶段由2011年11月中旬至2012年1月初。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课堂定性与定量观察、同学科教师听课评课、课后考查反馈等手段研究结果,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行动方案,提供了实践性较强的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展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后的课堂教学成效与结果进行评价。第五部分主要对“研究性学习”实施后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质与量的分析,对比实验前后的变化,总结行动研究中的经验,反思研究中的不足,对今后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高中思想政治课采用“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符合新教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编写完成了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教学的教案、学案及题案;初步积累了适用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刘徐军,周坤[10](2012)在《论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文中提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教育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对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师学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师生关系的构建条件是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对话互动;师生关系的发展走向为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走向主体间性,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分离隔阂走向合作融合,从外显走向与内隐相结合;师生关系为研究中的合作关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情感上的交融关系,过程中的导研关系,认知上的互补关系.
二、用矛盾观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矛盾观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 |
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 |
三、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要求 |
第三节 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关系 |
一、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方向引领 |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手段 |
第四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教学设计新理念 |
一、从只重知识传递向重学科素养培育转变 |
二、从只重教师讲授向重学生体验学习转变 |
三、从只重应试评价向重情境任务评价转变 |
第五节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意义 |
一、凸显学科特色,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 |
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
三、加强素养培育,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一节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目标设计多以三维导向,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不明 |
二、内容设计多为考试服务,课堂生活情境体验缺乏 |
三、教法选取多以说教为主,学生合作探究指导不足 |
四、评价设计多依分数定论,综合素养测评难以全面 |
第二节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教学理念“刻板化”,对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不足 |
二、教学资源“应试化”,生活素材积累意识不强 |
三、教学方法“传统化”,学生学习指导技能缺乏 |
四、评价机制“单一化”,学科素养测评方式不当 |
五、理论与实践“脱节化”,先进理念难落实 |
第三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原则 |
一、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德育性原则 |
四、学生主体教师引导原则 |
五、过程与结果并重 |
六、内容与形式并重 |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
一、完善教学目标,坚持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向引领 |
二、整合教学内容,充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资源库 |
三、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课堂 |
四、优化教学评价,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 |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者意识 |
第四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 |
第二节 课例设计思路分析 |
结论 |
附录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赣南地方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赣南地方文化和语文课程资源 |
2.1 赣南地方文化 |
2.2 语文课程资源 |
第3章 赣南地方文化资源摘要 |
3.1 赣南山水:自然形胜、与文结缘 |
3.2 宋城文化:古风遗韵、世人瞩目 |
3.3 客家文化:独具一格、绚丽多姿 |
3.4 红色文化:震撼心灵、记忆永恒 |
3.5 堪舆文化:开宗立派、声名远扬 |
3.6 赣南文学:特色鲜明、情真文美 |
第4章 基于赣南地方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
4.1 拓展资源空间,体现共享价值 |
4.2 促进教学相长,体现实践价值 |
4.3 筑牢精神家园,体现文化价值 |
4.4 提升综合素养,体现人文价值 |
第5章 基于赣南地方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现状调查 |
5.1 问卷调查情况 |
5.2 问卷调查分析 |
第6章 基于赣南地方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
6.1 美育性原则 |
6.2 差异性原则 |
6.3 趣味性原则 |
6.4 实用性原则 |
6.5 经济性原则 |
第7章 基于赣南地方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探索 |
7.1 教学实践探索一:融入研学活动设计选修课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案例 |
7.2 教学实践探索二:-写作教学与赣南采茶戏 |
7.3 教学实践探索三: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赣南宋城文化 |
第8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5)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2 研究综述 |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 相关基本问题概述 |
1.1 文化自信 |
1.1.1 文化自信的提出 |
1.1.2 文化自信的内涵 |
1.1.3 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 |
1.2 大学生文化自信 |
1.2.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
1.2.2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 |
1.3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
1.3.1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
1.3.2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
2 文化自信的理论创制 |
2.1 经典作家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自信的认识 |
2.1.2 列宁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 |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 |
2.2.1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思想 |
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自信的思想 |
3 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 |
3.1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 |
3.1.1 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度较高 |
3.1.2 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
3.1.3 主观上愿意践行文化自信行为 |
3.2 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
3.2.1 对传统文化认知不深刻 |
3.2.2 对先进文化的认同缺乏整体性 |
3.2.3 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
3.2.4 文化自信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
3.3 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社会因素 |
3.3.2 家庭因素 |
3.3.3 学校因素 |
3.3.4 自身因素 |
4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与基本内容 |
4.1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标 |
4.1.1 形成科学的文化认知 |
4.1.2 增强文化的情感认同 |
4.1.3 坚定文化意志 |
4.1.4 自觉践行文化行为 |
4.2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内容 |
4.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
4.2.2 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 |
4.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
5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
5.1 基于目标视域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
5.1.1 基于认知目标的培育策略 |
5.1.2 基于情感目标的培育策略 |
5.1.3 基于意志目标的培育策略 |
5.1.4 基于行为目标的培育策略 |
5.2 基于内容视域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策略 |
5.2.1 基于教育过程的培育策略 |
5.2.2 基于实践过程的培育策略 |
5.2.3 基于研究过程的培育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6)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好主题确立的指导 |
1. 重视知识整合, 让学生在学科问题中寻找研究主题 |
2. 依托乡土历史, 让学生在区域资源中寻找主题 |
二、做好研究方案设计的指导 |
三、做好成果汇报的指导 |
(7)学生的学习智慧及其养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学习社会的到来召唤新的学习理论 |
二、现实的学习危机期待新的学习理论 |
三、学习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
四、研究者对学习问题的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学习的相关研究 |
二、智慧的相关研究 |
三、学习智慧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学习智慧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 |
一、亚里士多德德性观的要点分析 |
二、亚里士多德德性观对学习智慧的启示 |
第二节 康德的理性思想 |
一、康德的理性思想要点分析 |
二、康德理性思想对学习智慧的启示 |
第三节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点分析 |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习智慧的启示 |
第四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要点分析 |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学习智慧的启示 |
第三章 学生的学习智慧 |
第一节 学习 |
一、学习的本质 |
二、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智慧 |
一、智慧的本质 |
二、智慧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智慧 |
一、学习与智慧的相互关系 |
二、学习智慧本质 |
三、学习智慧的基本特征 |
四、学习智慧分类与功能 |
第四章 学生学习智慧的表征 |
第一节 学生处理与自身关系的学习智慧 |
一、身心和谐:欲望之我—完美之我的学习价值平衡 |
二、自制接纳:肆意放纵—内敛苛求的学习行为平衡 |
第二节 学生处理与学习他人(教师)关系的学习智慧 |
一、“人心”教师:“神化”教师—“魔化”教师的学习价值平衡 |
二、学生尊重、协作教师:驯从教师—敌对教师的学习行为平衡 |
第三节 学生处理与学习他人(学生)关系的学习智慧 |
一、群己共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学习价值平衡 |
二、合作学习:孤立竞争—附和趋同的学习行为平衡 |
第四节 学生处理与学习内容关系的学习智慧 |
一、形实并举:实质学习—形式学习的学习价值平衡 |
二、扬弃兼容:知识获得—智力训练的学习行为平衡 |
第五节 学生处理与学习环境(技术)关系的学习智慧 |
一、技术和合:技术异化—技术膜拜的学习价值平衡 |
二、技术创生:排斥技术—追逐技术的学习行为平衡 |
第五章 学生学习智慧的形成过程及机理 |
第一节 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
一、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阶段 |
二、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过程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智慧养成的心理机理 |
一、认知感悟:学习智慧的前提条件 |
二、情意自律:学习智慧的动力枢纽 |
三、平衡选择:学习智慧的协调机制 |
第三节 学生学习智慧养成的教育机理 |
一、课程设置引导学习智慧的萌芽 |
二、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智慧的生长 |
三、教学环境浸染学习智慧的发展 |
四、教学评价规约学习智慧的形成 |
第六章 学生学习智慧养成策略 |
第一节 课程:综合素养的个性化课程促成学习智慧 |
一、综合素养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拥有主体责任意识 |
二、综合素质的个性化课程内容推动学习智慧发展 |
第二节 教学:多种方式锻炼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智慧 |
一、互惠关怀的教学情境支持学生学习智慧的萌生 |
二、“研究-探讨”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生长 |
三、对话教学法推动学生学习智慧形成 |
第三节 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陶冶学习智慧 |
一、形成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心理 |
二、让学校成为学生栖居的场所 |
三、激发学生探究欲的班级环境 |
第四节 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引领学习智慧 |
一、充满激励和爱的评价理念 |
二、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的评价目的 |
三、评价体现真诚性、具体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8)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
1. 整体性原则 |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3. 因材施教原则 |
4. 启发创造原则 |
三、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程序 |
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优势 |
1.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以教师的教为主导 |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
3.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
五、结论 |
(9)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 |
(一)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二)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 |
二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施的现状调查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1.问卷调查目的 |
2.问卷调查样本 |
(二)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教情分析 |
2.学生学情分析 |
(三) 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1.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
2.针对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
(四)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 |
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行动研究 |
(一)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二)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课堂成效评价 |
1.《政治生活》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 |
2.《生活与哲学》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为例 |
四 、结论、反思与建议 |
(一) 行动研究结论 |
(二) 行动研究反思 |
(三) 行动研究建议 |
结语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山东省实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情、学情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二 山东省实验中学教情学情访谈提纲(教师用) |
致谢 |
(10)论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性体育学习的特征 |
1.1 研究性体育学习的问题性特征 |
1.2 研究性体育学习的开放性特征 |
1.3 研究性体育学习的自主性特征 |
1.4 研究性体育学习的创新性特征 |
2 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师生关系构建条件 |
2.1 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确立的前提 |
2.2 尊重信任是师生关系巩固的基础 |
2.3 对话互动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动力 |
3 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 |
3.1 研究中的合作关系 |
3.2 地位上的平等关系 |
3.3 情感上的交融关系 |
3.4 过程中的导研关系 |
3.5 认知上的互补关系 |
4 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师生关系发展走向 |
4.1 师生关系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走向主体间性 |
4.2 师生关系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 |
4.3 师生关系从分离隔阂走向合作融合 |
4.4 师生关系从外显走向与内隐相结合 |
四、用矛盾观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研究[D]. 陈仪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基于赣南地方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究[D]. 吴旺.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5]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陈蕾.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6]谈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指导[J]. 陈家华. 中学教学参考, 2017(25)
- [7]学生的学习智慧及其养成研究[D]. 曾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9)
- [8]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 张文江,朱町,王盼盼.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3(05)
- [9]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D]. 葛明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4)
- [10]论研究性体育学习方式下的师生关系[J]. 刘徐军,周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