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长期老化的力学性能研究

光纤长期老化的力学性能研究

一、The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ptical Fiber With Long-Term Time Aging(论文文献综述)

赵泽华[1](2021)在《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深海战略与海洋强国建设是我国发展重点。要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目标离不开深海装备。固体浮力材料是一种采用空心玻璃微珠等轻质填料填充的新型复合材料。因为其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隔热性能优异的特点,已经成为了深海潜航器必备的结构材料。然而我国固体浮力材料产业起步较晚,且长期遭受国外技术封锁,直至2020年“奋斗者号”成功万米潜航,才标志着我国终于突破了此项瓶颈技术。虽然解决了有无,但在耐压性能以及深海环境下的吸水率和强度损失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碳纤维能够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但关于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的研究较为匮乏,缺乏力学性能的系统优化以及机理上的深入解析。因此,本文将以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为研究内容,系统探索碳纤维表面结构、形态结构及添加量对固体浮力材料增强效果的影响,并制备高性能固体浮力材料;同时结合深海潜航器的实际使用环境,重点考察了材料的稳定性;最后,基于新型光纤传感设备,对材料固化过程中温度和(微)应变的变化进行了监测。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用环氧树脂体系,空心玻璃微珠为轻质填料,短切碳纤维为增强相,通过浇筑法制备轻质高强的固体浮力材料。制备的固体浮力材料其单轴压缩强度最高达到148 MPa(比文献中相同密度下的固体浮力材料压缩强度高出28%),其耐水压强度达到190 MPa,密度为0.8-0.85 g/cm3,放置在120 MPa等静水压下7天后的吸水率1.11%,强度保留率为97.2%,满足了深海潜航器对固体浮力材料性能的要求。(2)研究了短切碳纤维的表面结构、长度、直径以及含量对固体浮力材料的压缩强度、弯曲强度、耐水压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对碳纤维进行表面上浆处理以及等离子体处理,碳纤维表面的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多,其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大大增强,进而导致了浮力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提高;将不同长度的短切碳纤维(0.5、1、2、3 mm)以及纳米碳纤维掺入固体浮力材料,研究了不同长度以及直径对固体浮力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碳纤维分散均匀时,3 mm碳纤维增强效果更好,高含量3 mm碳纤维易发生团聚,力学性能下降,故1 mm碳纤维增强效果更好;研究了不同碳纤维添加量对浮力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其压缩强度随着含量的增高先增高后降低,1 mm碳纤维在含量为3%时力学性能取得极大值,比未加碳纤维时压缩强度提高了33.1%,破坏强度提高了24.9%。(3)通过研究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在高等静水压(120MPa)和高温高湿(90℃,95%湿度)两种服役环境下吸水性能以及压缩强度的变化,对其耐久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加入碳纤维能有效地降低材料在高静水压下的吸水率和压缩强度的损失率;高温高湿环境破坏了基体树脂以及树脂与碳纤维的界面,使得中CF-2%组分的吸水率有少量提高,但压缩强度的损失率无显着变化。(4)最后通过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技术实时监测了加入碳纤维前后材料内部在固化成型过程中温度以及微应变的变化。固化过程中,树脂的化学收缩,各填料与树脂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以及材料内部的温度梯度会引起应变的变化。固体浮力材料的热导率在加入2 wt%碳纤维后提高了64.5%。碳纤维能够改善材料在固化过程中的温度梯度,缓解了热应力的产生,也减缓了应力松弛现象,进而降低了材料的残余应力。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碳纤维多层次结构对固体浮力材料的增强效果,成功制备了轻质高强、低吸水率的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重点探索了其耐久性和稳定性,并运用光纤光栅实时监测的方法,解析了碳纤维对固体浮力材料固化过程的辅助效果。研究成果为国产高性能固体浮力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理论参考。

李双双[2](2021)在《无胶封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的消费能源依旧以化石能源为主,油气资源的消耗总量逐年上涨,但开采量却难以提升,油气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国急需提升油气资源勘探能力,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能力。地震波勘探作为高效精细的勘探技术之一,其技术原理是通过接收并分析从地层中传来的振动信号,从而对地质构造进行反演,因此地震检波器的探测性能影响着油气资源的勘探水平。由于地震波经过大地过滤后以低频信号为主,且部分地震检波器需工作于高温井中,因此检波器需要有良好的低频响应特性并且耐高温。本文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原理研制出一种能在井中等高温环境中长期使用的高可靠性FBG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器利用双侧对称的倾斜悬臂梁在振动激励下产生微弯来使FBG发生形变,通过分析FBG中心波长的变化便可得出振动信号的大小。经过理论分析和参数优化,传感器实现了良好的低频响应。此外,为提高加速度传感器在井中等高温环境中的稳定性,利用玻璃焊接技术对FBG进行封装,使封装后的传感器能够克服粘接蠕变现象,在长期高温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传感性能,同时可快速准确地对热冲击进行响应,还能在循环热冲击下确保封装性能不变,最大程度保障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的测量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研制的FBG加速传感器的测量频段为0.1 Hz-30 Hz,测量灵敏度为290 pm/g,最大横向干扰为3.6%,耐温极限不低于250℃,满足了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对加速度传感器的频段要求和耐温需求。

张洁[3](2021)在《振荡压力烧结制备ZrO2-Al2O3-SiC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氧化锆基陶瓷材料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在耐磨零件、切削加工、半导体与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以及极端应用环境的需求,氧化锆基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断裂韧性仍需进一步提高。通常,采用添加单一增强相的途径来提高氧化锆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但同时常会造成材料其他力学性能指标的下降;此外,往往采用常压烧结或静态恒定压力烧结的方式制备氧化锆基陶瓷材料,但其致密度和可靠性面临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氧化铝增韧氧化锆陶瓷材料为研究对象,将碳化硅晶须(SiCw)和碳化硅颗粒(SiCp)作为增强相,采用动态振荡压力烧结新技术(OPS)制备兼具高强度、高韧性和高硬度的ZrO2-Al2O3-SiC复合材料。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材料组分(SiCw、SiCp单一或复合引入)和振荡压力烧结温度对材料烧结行为、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与热压烧结作对比,揭示材料的协同强韧化机理。通过上述研究工作,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SiCw的引入能够显着地提高ZrO2-Al2O3-SiCw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研究发现最佳的烧结温度为1550℃,最佳的SiCw引入量为15 vol.%,在此参数下OPS制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更优,主要是由于振荡压力能够有效地减少晶须团聚体的形成及闭口气孔的数量和尺寸,促进材料的致密化,进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OPS制备材料的断裂韧性最大为7.79 MPa?m1/2,其原因主要为材料中存在晶须拔出、晶须桥接、裂纹分支和裂纹偏转等机制,增加了能量耗散,释放了更多的断裂能;同时,SiCw的引入会导致复合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有所下降。(2)SiCp的添加提高了ZrO2-Al2O3-SiCp复合材料的硬度。发现最佳的烧结温度为1600℃,最佳的SiCp粒度和添加量分别为200 nm和10 vol.%,在此参数下制备材料的致密度及力学性能最优,相对密度、弯曲强度、维氏硬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98.63%、1162 MPa、15.43 GPa和6.36 MPa?m1/2;此外,在老化时间40 h时,含10 vol.%SiCp复合材料中m-ZrO2含量仅为6 vol.%,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抑制低温老化的能力。(3)SiCw和SiCp复合引入能够使ZrO2-Al2O3-SiC复合材料保持高强高韧。结果表明,当SiCw和SiCp的含量分别为5和10 vol.%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维氏硬度达到15.26 GPa,弯曲强度为917 MPa,断裂韧性为6.83 MPa?m1/2,主要是由于颗粒弥散增韧、晶须增韧以及应力诱导相变增韧协同增韧复合材料而增加了能量耗散,并且ZrO2/SiCp、Al2O3/SiCp、ZrO2/SiCw及Al2O3/SiCw等相界处形成共格关系而提高了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此外,发现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含5 vol.%SiCw和10 vol.%SiCp试样中的m-ZrO2含量低且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该试样具有良好的抗低温老化的能力。

黄权猛[4](2021)在《海水浸泡环境下SSC包裹预应力GFRP筋耐久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海洋蓝色空间的发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筋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Sea-sand Seawater Concrete,SSC)已成为海洋工程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FRP筋增强SSC结构在海洋服役环境下的耐久性是研究关注的焦点,FRP具有优异的耐氯离子侵蚀特性,但混凝土内的强碱性环境会导致其长期性能下降。目前,关于FRP筋的耐久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接浸泡来模拟服役环境。不足的是,实际工程中FRP筋往往置于混凝土结构内部,服役环境下混凝土内部的碱环境处在变化之中,而且混凝土结构当中的FRP筋一般保持长期受力的状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室耐腐蚀成果相对真实混凝土环境而言过于保守,制约了FRP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FRP)筋性能稳定,性价比较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针对混凝土包裹预应力GFRP筋在海水环境下的耐久性进行研究,测试了GFRP的预应力损失及其在不同时间点的残余性能,基于微观测试揭示了其长期性能退化机理。采用Arrhenius方程对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长期寿命进行预测。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拓展GFRP筋的应用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对发展海洋环境下GFRP筋增强SSC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提出利用先张法对GFRP筋施加预应力,从而还原实际工程中结构内筋体的真实环境以及受力状态。采用实验室加速模拟海洋环境的方法,首先对比研究了外包海水海砂砂浆的预应力GFRP筋在不同环境温度(室温、40℃、60℃)、应力水平(无应力、20%应力水平、40%应力水平)下各腐蚀时间节点(30天、60天、120天)的力学性能(极限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横向剪切强度、层间剪切强度)时变规律,其次运用SEM电子扫描显微镜以及EDS能谱分析等微观技术分析方法剖析了其力学性能退化机理,最后基于Arrhenius方程对外包海水海砂砂浆的预应力GFRP筋长期寿命进行了预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利用FBG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对预应力GFRP筋进行预应力损失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两周后预应力损失趋于稳定,70天后剩余预应力水平为13.8%(20%应力水平)、32.5%(40%应力水平)。(2)开展实验室加速老化条件下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抗拉性能研究,无应力GFRP筋在室温海水环境中浸泡120天后极限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保留率分别为49.5%、77.7%,同样腐蚀条件下60℃环境中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保留率分别为18.2%、35.4%,拉伸性能随温度提升而降低归因于高温加速侵蚀介质对纤维的破坏。40%应力水平GFRP筋在室温海水环境中浸泡120天后极限抗拉强度、弹性模量保留率分别为27.6%、50.3%,拉伸性能随应力水平提高而降低归因于纤维在拉应力与环境耦合作用下迅速劣化。(3)开展实验室加速老化条件下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横向剪切与层间剪切性能研究,无应力GFRP筋在室温海水环境中浸泡120天后横向剪切强度、层间剪切强度保留率分别为69.9%、68.8%,同样腐蚀条件下60℃环境下横向剪切强度、层间剪切强度保留率分别为55.6%、30.9%,剪切性能随温度提升而降低归因于高温加速侵蚀介质对树脂的水解以及纤维-树脂界面脱黏。室温下无应力、20%应力水平、40%应力水平GFRP筋60天时横向剪切强度保留率分别为73.5%、81.3%、64.3%,同样条件下层间剪切强度保留率分别为86.8%、89.0%、50%,不同于拉伸性能呈现的应力水平越高而衰减越严重,这归因于剪切强度反应了树脂强度以及纤维-树脂粘结性能,20%水平将闭合GFRP内部微裂缝而减缓侵蚀介质扩散速率,40%应力水平将扩展GFRP筋内部微裂缝而加剧侵蚀介质扩散,这说明不同应力水平决定了剪切强度劣化机理。(4)通过SEM扫描电镜对GFRP筋拉伸试验断裂处进行放大处理、EDS能谱分析GFRP筋-砂浆界面及砂浆内部的元素成分,试验结果表明GFRP筋腐蚀劣化源于水分子以及氢氧根离子对玻璃纤维的侵蚀以及树脂的水解,进而导致纤维表面出现凹坑、刻蚀,甚至断裂的现象,以及随着树脂水解削弱了树脂-纤维的粘结强度,纤维与树脂中的元素不断析出至GFRP筋-砂浆界面。(5)基于Arrhenius方程对外包海水海砂砂浆预应力GFRP筋进行长期寿命预测,结果表明GFRP在2.6年后力学性能强度完全衰减,这说明GFRP筋制备工艺及材料性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王永伟[5](2020)在《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碳纤维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关产业初具规模。拉挤成型技术作为最成熟和普及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具有快速的生产效率和极高的原料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纤维沿轴向方向上优异的力学性能,近几年逐步形成一系列标准的工业化产品,尤其是在能源、建筑领域,出现了用于电力输送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开采用的碳纤维抽油杆,风力发电叶片用碳纤维加强筋梁等制品。这些应用领域均为连续长度使用,少则数十米,多则成百上千米,甚至是要求高达数千米而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接头,因此对拉挤制品在轴向方向上各项性能的连续和稳定性上有极为严苛的要求。本文对能源领域中的碳纤维复合芯导线、油田用抽油杆和风电叶片加强筋板的轴向拉挤-环向缠绕-玻纤带包覆一体化成型技术和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上开展了研究。对影响复合材料连续拉挤成型过程中质量不稳定因素及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树脂特性变化以及固化反应的差异性对拉挤产品微观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的影响形式;研究了拉挤产品裂纹、形变等缺陷产生的机理及消除方法;对连续拉挤中、高温树脂体系反应动力学与拉挤工艺控制关系进行了研究,实现了树脂体系在连续拉挤过程中均一、连续稳定固化;研究了影响连续拉挤稳定成型的各项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对各关键因素实现了可调可控,有效抑制了各种产品制备过程中内部缺陷的产生,实现了拉挤制品的连续稳定化制备。对多层功能复合型碳纤维增强光纤探测杆和电信号缆开展了研制工作。以环向缠绕层对内芯功能部位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居中定位,以环向包覆高强玻璃纤维带层实现对制品径向的保护和性能的提升。开发了轴向拉挤-环向纤维缠绕-包覆玻纤带一体化成型技术。通过优化成型工艺,改进生产装备,配套各项保障体系,实现生产过程中制品内外结构稳定,高温树脂体系均一固化,并进一步验证制品性能的连续稳定,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两个系列产品超长距离连续稳定化制备。对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和抽油杆工程应用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包括实现长距离力学性能传递的连接金具及配套安装技术,安全施工用的导向装置,连续长度应用所需的抗扭转、防偏磨、断裂保护以及临时夹持装置。根据纤维材料的各项异性以及径向方向性能的差异,对抽油杆施工作业车进行了设计,并在实际现场验证了设备的各项功能,实现了稳定的施工作业工序。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延长油田开展科研项目并对碳纤维抽油杆进行推广应用,对现场各项采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杆柱设计和采油工艺优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合理化的应用和设计方案,以提高采油效益和并实现能耗控制。在连续拉挤制品施工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即是连接金具的制作,安装质量直接影响施工的安全性以及产品的综合寿命。而在施工放线作业各项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会对杆体径向造成挤压、扭转、弯折或冲击损伤,但此类产品通常表面被包覆金属绞线或有油污,难以通过肉眼发现内部损伤;另一方面在系列产品服役周期过程中,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判定产品质量并预测寿命。因此施工质量验收和产品运营维护均需要专业配套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基于X射线成像机理,开发了一款便携式无损探伤仪,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像手段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图像增强技术,实现了对绞合拉挤产品复合材料芯棒以及关键连接部位缺陷的清晰识别;基于振动频谱响应原理,开发了一款长距离拉挤复合产品缺陷识别便携装备,通过振动扫频和频谱识别,建立了复合拉挤产品缺陷探测和谱图识别方法;实现了拉挤产品施工以及运营维护过程中损伤局部检测和长距离缺陷探测,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6](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王文涛[7](2020)在《多因素耦合动态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破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车辆行驶在有表面径流的沥青路面上时,轮胎会驱使水对路面结构不断“挤压”和“抽吸”,加剧了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的不利受力状态,所形成的动态孔隙水压力(以下简称“动水压力”)环境会不断侵蚀沥青材料,最终发展为水损害,影响沥青路面整体的服役性能与寿命。动水压力环境造成沥青路面破坏的严重性已逐渐为人们所意识到,但现有相关研究仍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足之处,特别是针对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影响规律仍缺乏系统性地深入探索。为进一步揭示动水压力对沥青路面破坏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足尺加速加载试验和多尺度室内试验等手段,探索了路面干燥与饱水状态下结构动态响应的差异,研究了动水压力量级和作用时间、水温等因素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从多个尺度分析了动水压力环境造成沥青材料失效的机理。通过围绕动水压力对沥青路面破坏的影响所开展的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ABAQUS模拟了干燥与饱水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的动态响应规律。水的存在会使得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变得更复杂。车辆荷载增大会显着提升应力、应变与孔隙水压力等指标的幅值。正、负孔隙水压力的量级会随着车速增长而明显增大;两种状态的应力幅值均会随着车速增长而逐渐降低,但干燥状态应力幅值下降趋势会对车速更敏感;竖向应变幅值在不同结构层呈现不同增减趋势;饱水状态反而使得横向应变在中下面层缓慢增大。(2)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可实现对车辆轮胎加载横向位置的精准控制。饱水状态下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会相较于干燥状态具有更大的信号指标幅值,应力应变信号会随着车辆荷载缓慢增加,但会随车辆速度相对更快地降低。动水压力对车辆速度相较于车辆荷载会具有更大的敏感性。车辆前、后轴车轮所产生动水压力会存在较大量级差异,主要是由于前轮将路表水挤压至轮迹两侧所造成。(3)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的路面结构动态响应指标幅值,以及动水压力的场域分布特征显示出一致性的规律,从而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现场路面在不同状态下动态响应情况的有效性。进一步地,基于足尺加速加载试验,提出了沥青路面结构动水压力预测模型,将轮胎接地荷载参数纳入模型中,提高了动水压力预测的精确性。(4)动水压力环境会造成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衰退,其侵蚀能力介于静态浸水和冻融等水环境之间,有时甚至会比冻融环境更为严苛。动水压力环境因素对沥青混合料高温力学性能影响程度排序为:水的温度>动水压力量级>环境作用时间。提出一套沥青混合料动水压力环境敏感性试验评价方法:采用水敏感性测试仪,按照60℃-0.345 MPa-4000 Cycles代表性参数组合来模拟动水压力环境,再采用单轴贯入强度试验结合开裂功密度临界值指标,评价沥青混合料残留力学性能。(5)采用弯曲梁流变方法测试沥青混合料(Hot Mix Asphalt,记为HMA)低温力学性能,发现其蠕变柔量主曲线会随着动水压力环境的恶劣程度加剧而逐渐上移,松弛模量主曲线则会逐渐下移。HMA中的细集料沥青混合料组分(Fine Aggregate Mixture,记为FAM)抵抗水损害的能力强弱,对于HMA整体抵抗动水压力环境损伤能力具有显着影响。FAM的黏性性质会随着动水环境恶劣程度加剧而逐渐增大,但会有一个上限值。侵蚀程度较小的动水压力环境会使得HMA黏性增大,但其会随着环境恶劣程度增大而倾向于表现出更多弹性性质,这主要归功于其内部粗集料骨架的存在。(6)动水压力环境会造成沥青材料所依据表面能参数所计算出的水稳定性指标下降,且沥青与不同酸、碱性集料之间的组合会表现出不同的水敏感性。对于经过动水压力模拟环境作用后的沥青材料,通过分析其傅里叶红外光谱中所代表不同官能团和化学键的不同波数范围吸收峰强度变化情况,验证了动水压力环境会相较于静态浸水和冻融环境而对沥青试样造成更大的侵蚀效果,且影响程度会随着动水压力模拟环境作用持续时间增加而变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从多个尺度系统地分析车辆加载因素和动水压力环境因素分别对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和材料力学性能所造成的影响,探索了沥青混合料及其组分在不同尺度下受动水压力侵蚀的失效机理,进而为针对动水压力环境造成沥青路面破坏科学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试验基础。

刘晓江[8](2020)在《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联网”、“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土木工程领域的结构健康监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拉索的索力实时监测是索结构工程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索力值是衡量索结构工程安全状态的关键参数。光纤光栅以其抗电磁干扰、体积小、耐腐蚀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索结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目前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索力测试中存在适用条件、灵敏度不足等问题,例如智能拉索、光纤光栅测力环等需要在拉索制造过程或张拉前完成安装,常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由于解调精度受噪声影响,对既有拉索在荷载作用较小情况下,应变灵敏度不足以识别当下变形。本文开发了一款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以及标定试验证明该索力传感器的良好性能;建立由于锚具、卡箍产生的应变传递系数为工程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最后对该索力该传感器的工程适用性进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的开发:介绍传感器增敏原理,通过改变传感器结构分布实现灵敏度可调,针对具体工程对象设计适用灵敏度,且通过调节达到超高灵敏度。采用夹片式锚具对GFRP材料端部进行夹持,解决其抗剪性能差的问题,并对锚具的锚固机理及参数选取进行分析。(2)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的制作与受力分析:采用GFRP材料直接对光纤光栅进行封装,提高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耐久性、工程适用性及可操作性;采用GFRP筋制备工艺——拉挤成型工艺对传感器进行制作。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制作完成后的索力传感器整体增敏效果、锚固过程中夹片式锚具的内部受力状态以及由于锚具及卡箍存在产生的应变传递损失。(3)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的工程适应性验证:在对索力传感器的基本感知特性进行标定测试,得到灵敏度等相关参数的前提下,采用钢绞线拉伸试验模拟拉索变形,验证该索力传感器的工程适用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能够实现超高灵敏度且传感性能良好,具备工程适应性,可实现索结构工程索力动态实时监测。

王梓尧[9](2020)在《给水管道智能套筒设计及其修复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市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口增多和用水需求提高为城市给水管网带来的负担持续增长,陈旧给水管道老化造成的城市给水管道漏失率高的问题日趋严重,不仅仅对饮用水资源造成影响,同时对管道漏损处的周边土壤环境产生较大危害。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中小管径给水管道,发生小孔径爆管概率偏高,而现有管道修复技术针对性强、成本高,现有管道漏失监测设备也存在精度不足、缺乏定向性等问题。课题针对圆孔状给水管道缺陷,设计可以实现管道快速修复功能和漏失在线监测功能的外包式管件—智能套筒,并开展了用于修复管道漏损的水激活性材料的性能表征试验以及智能套筒管道漏损修复试验。根据智能套筒特性设计智能套筒结构,计算套筒外壁厚度和固定螺栓尺寸,构建智能套筒外形。对比光纤光栅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以及压电薄膜传感器的传输灵敏度、设备成本、信号传输稳定性等因素,优选压电薄膜传感器作为在线监测系统传输元件;智能套筒内水激活性材料选择双层重叠覆盖式布置,传感器布置点选取在两层材料重叠处,同时选取套筒上下耳板之间和水激活性材料与套筒内壁贴合处作为辅助点位;智能套筒在外压0.60MPa和负内压0.001MPa下均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证明了智能套筒具备足够的强度。通过分析丁腈橡胶、氯丁橡胶、天然橡胶基材的吸水率、浸水力学特性变化,优选丁腈橡胶作为水激活性材料基材,采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丁腈橡胶吸水膨胀橡胶,对橡胶进行配方设计,完成丁腈橡胶亲水改性、橡胶原材料混炼和硫化工艺,制备水激活性材料。通过对水激活性材料浸水后力学特性和抗水压能力分析,发现水激活性材料浸水后抗拉伸性能和抗撕裂性能平均下降10%,双层材料抗水压可达0.58MPa;综合多组浸水试验分析,水激活性材料饱和吸水膨胀率约为410%,浸水质量损失率约为11%,并且具备良好的耐候性能和耐化学介质能力,具备智能套筒所需的材料吸水膨胀特性和耐腐蚀能力。分析了材料浸水后对水质常规指标和特定指标的影响,材料浸水72h后对浊度上升0.16、p H值上升至7.58.0,水中残留的锌元素和硫化物对给水管网系统来说可忽略不计,可以满足接触饮用水的卫生条件。为验证智能套筒的实用性,分别采用静态加压试验和动态通水试验分析其表征管道漏损信号的可能性和漏失报警速率。静态加压下监测点位的应变值随着水激活性材料内吸水组分大面积吸收水分,波动幅度逐渐平缓,应变曲线趋向稳定,在管道内压力变化时应变曲线特征变化明显,足够表征管道漏损信号;动态加压试验中,在实际漏损管道安装智能套筒2h内,水激活性材料对管道修复效果明显,修复速率较高,监测点应变值波动幅度略微增大,幅度变化量减小,材料吸水趋近饱和,智能套筒具备较高的漏水修复速率。本课题构建了智能套筒外壳和套筒内水激活性材料,优选了漏损信号数据传输系统,研究了材料的理化特性并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为给水管道局部漏损快速修复和在线监测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可在较低成本下有效控制给水管网漏失,保护给水管道,节约水资源。

刘珠[10](2020)在《本征型自修复光固化透明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有机硅弹性体由于优异的耐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性、耐压缩性、电气绝缘性、透气性、柔韧性、疏水性、无毒无味及生理惰性等,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电气、轻工化工、建筑、纺织、化妆品、封装,军工制品及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特别是透明可穿戴柔性电子产品。但传统的硫化成型工艺如室温硫化和高温硫化成型,仍存在严重的费时耗能等问题。紫外光固化(UV-curing)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环保的绿色新技术,能耗仅为热固化的1/5~1/10,可在几秒内实现快速固化成型。然而,现有硅橡胶很难实现快速UV光固化成型,需要预先对聚硅氧烷链进行光敏化改性,但由于光固化基团由于具有一定的极性,制备过程中易凝胶且难以透明,增加了光固化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难度。此外,有机硅材料在加工、使用及老化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预测地损伤及微裂纹,特别是内部微裂纹通常很难检测,持续使用会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甚至失效,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硅橡胶在实现高效快速光固化的同时,在遇到损伤之后能实现自我修复并主动消除内部微裂纹,恢复其原有各项性能指标,提高使用寿命、安全性及可靠性,降低更换周期成本,对提高有机硅弹性体的竞争力,拓宽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旨是将紫外光固化技术及自修复功能聚集于同一有机硅材料上,制备出可光固化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并研究其光固化动力学、自修复机理及相关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巯基-烯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3-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970)、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与六甲基二硅氧烷(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具有不同结构的巯基硅油(PDMS-SH),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EA)、核磁氢谱(1HNMR)、核磁硅谱(29Si 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对其结果进行详细表征,并对其粘度、密度、折射率及透光率等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2)通过PDMS-SH与端乙烯基硅油(PDMS-Vi)间的光诱导巯基-烯点击聚合和羧基硅油与氨基硅油间的热可逆动态离子交联制备出可逆/不可逆杂化双交联有机硅弹性体(S-DCSE)。通过变温红外(VT-FTIR)、原位流变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及应力松弛等测试系统研究了 S-DCSE的动态可逆性,结果表明,弹性体S-DCSE具有优异的动态可逆性,且离子交联网络在高温下趋于解离,低温下趋于重组。(3)通过拉伸测试、DMA、交联密度、热重分析(TGA)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系统研究了 S-DCSE的自修复及回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联网络的动态可逆性使弹性体S-DCSE具有优异的自修复及回收性能。且离子交联网络含量仅需10 wt.%,S-DCSE即可达到较优异的力学强度、自修复性能及回收性能,经多次修复后,其自修复效率仍可达90%以上。经多次粉碎回收后,S-DCSE的力学强度可恢复90%且回收后的S-DCSE仍具有高达90%以上的修复效率。此外,制备的S-DCSE具有90%以上可见光透过率、优异的抗水解性、热稳定性、疏水性,较低的吸水性及固化收缩率。最后,以S-DCSE为原料,通过SLA 3D打印技术可打印出具有优异自修复性能的硅橡胶弹性体功能件,为基于可逆离子缔合诱导的快速固化自修复、可回收3D打印透明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型制备方法。2.基于自由基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571)、D5及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了丙烯酸酯化硅油(PDMS-AE)。通过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OS)及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了丙烯酸酯化MDT硅树脂(MDT-AE),并通过FTIR、EA、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及GPC等测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双键含量、粘度、密度、折射率及透光率等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2)通过PDMS-AE和MDT-AE的自由基光聚合、羧基硅油与氨基硅油的热可逆动态离子交联构建出可逆/不可逆杂化双交联有机硅弹性体(R-DCSE)。研究表明,MDT-AE的加入可有效提高交联网络的致密度,从而抑制氧阻聚。R-DCSE比 S-DCSE具有更高的力学强度及交联度。此外,验证了离子交联网络在更高交联度的R-DCSE中仍具有较强的动态可逆性。通过自修复性能研究,离子交联网络含量20 wt.%时,R-DCSE具有优异的自修复性能,只是需要更高的温度(≥150℃)和更长的时间(≥24h)保证解离后羧基硅油与氨基硅油运动至断裂面重组,才能达到有效地修复。另外,R-DCSE具有优异的透明性(90%以上)、抗水解性能及耐黄变性。为基于可逆离子缔合诱导快速固化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型制备方法。3.基于巯基-烯体系硼酸酯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1)通过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80)、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DDS)及MM的水解-共聚法制备出了不同R/Si值(有机基团R与Si原子的摩尔比)的高折射率巯基 MDT 硅树脂(MDT-SH)。通过 FTIR、EA、1H NMR、29Si NMR 及 GPC对其结果进行表征分析,并对其巯基含量、粘度、R/Si值、M/D/T、密度、折射率及透光率等进行了详细研究。(2)通过苯二硼酸(PA)与甘油烯丙基醚(GA)酯化脱水法制备出了烯丙基醚氧改性对苯二硼酸酯(GAPA)交联剂。并通过FTIR、1H NMR、13C NMR及电喷雾离子化-高分辨质谱(ESI-HRMS)对其结构进行综合表征。(3)借助MDT-SH中的巯基与GAPA交联剂及端乙烯苯基硅油(VPS)中的乙烯基间的巯基-烯光点击反应构建出可逆/不可逆杂化双网络有机硅弹性体(B-DCSE)。该制备方法无需二次热固化,仅需一步快速的巯基-烯光点击反应即可完成。系统研究了其光固化动力学,并验证了硼酸酯交联网络比例基本不影响弹性体B-DCSE的快速固化过程。与S-DCSE和R-DCSE 比较,B-DCSE具有更优的力学强度、自修复性能、透明性及耐黄变性。其中,B-DCSE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03 MPa和207.74%;B-DCSE在较温和条件下(修复温度:80℃,修复时间:3 h),即可有效地修复断裂面,其修复效率可达96%以上。为基于可逆硼酸酯快速固化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型制备方法。

二、The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ptical Fiber With Long-Term Time Aging(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ptical Fiber With Long-Term Time Aging(论文提纲范文)

(1)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固体浮力材料概述
        1.2.1 固体浮力材料简介
        1.2.2 固体浮力材料的分类
        1.2.3 固体浮力材料性能及优点
        1.2.4 空心玻璃微球简介
        1.2.5 固体浮力材料的应用现状
    1.3 碳纤维概述
        1.3.1 碳纤维发展概况
        1.3.2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3.3 短切碳纤维的介绍
        1.3.4 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研究现状
    1.4 光纤光栅概述
        1.4.1 光纤光栅的介绍
        1.4.2 光纤Bragg光栅监测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碳纤维
        2.1.2 空心玻璃微珠
        2.1.3 实验所用试剂
    2.2 试样制备方法
    2.3 样品表征测试及分析方法
        2.3.1 压缩强度
        2.3.2 耐水压强度(破坏强度)
        2.3.3 弯曲强度/层间剪切强度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5 吸水率测试
        2.3.6 湿热老化测试
        2.3.7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2.3.8 密度测试
        2.3.9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3.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3.1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第三章 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探究
    3.1 概述
    3.2 纤维表面调控对固体浮力材料的性能影响探究
        3.2.1 实验方案
        3.2.2 表面上浆处理
        3.2.3 等离子体处理
    3.3 纤维尺度对固体浮力材料的性能探究
        3.3.1 实验方案
        3.3.2 短切纤维压缩强度分析
        3.3.3 纳米纤维压缩强度分析
    3.4 纤维含量对固体浮力材料的性能影响探究
        3.4.1 实验方案
        3.4.2 压缩强度分析
        3.4.3 弯曲强度分析
        3.4.4 破坏强度分析
        3.4.5 密度分析
        3.4.6 表面形貌分析
        3.4.7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对固体浮力材料吸水性能的影响
    4.1 概述
    4.2 碳纤维对固体浮力材料在高静水压力下吸水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方案
        4.2.2 吸水率分析
        4.2.3 压缩强度分析
        4.2.4 弯曲强度分析
        4.2.5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4.2.6 表面形貌分析
    4.3 碳纤维对固体浮力材料在湿热老化下吸水性能的影响
        4.3.1 实验方案
        4.3.2 吸水率分析
        4.3.3 压缩强度分析
        4.3.4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4.3.5 表面形貌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对固体浮力材料在固化成型过程中应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5.1 概述
    5.2 热电偶测温
        5.2.1 实验方案
        5.2.2 温度响应分析
    5.3 基于光纤光栅的应力应变和温度响应监测
        5.3.1 实验原理
        5.3.2 FBG可行性检测
        5.3.3 实验方案
        5.3.4 温度监测
        5.3.5 应变监测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本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2)无胶封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加速度传感器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检波器的分类及各自特点
        1.2.2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2.3 井中FBG加速度传感器特点及研究现状
    1.3 井中FBG传感器封装技术难题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BG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及封装原理
    2.1 FBG传感器工作原理
        2.1.1 FBG的刻写技术
        2.1.2 FBG应变及温度传感原理
    2.2 加速度传感器力学模型与特性分析
    2.3 FBG两点粘接式封装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双侧对称倾斜悬臂梁的FBG加速度传感器
    3.1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及分析
    3.2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材料选择
    3.3 FBG加速度传感器的参数设计及仿真优化
    3.4 FBG加速度传感器传感性能测试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稳定性FBG传感器封装技术研究
    4.1 新型FBG封装材料分析及封装方法选择
    4.2 FBG封装工艺研究
    4.3 FBG封装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现在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振荡压力烧结制备ZrO2-Al2O3-SiC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氧化锆陶瓷概述
        1.2.1 氧化锆陶瓷的基本性质
        1.2.2 氧化锆陶瓷的应用现状
    1.3 陶瓷材料的脆性
        1.3.1 陶瓷脆性形成的原因
        1.3.2 陶瓷材料脆性的解决途径
    1.4 提高陶瓷材料韧性的机理
        1.4.1 应力诱导相变增韧
        1.4.2 微裂纹增韧
        1.4.3 晶须增韧
        1.4.4 颗粒弥散增韧
        1.4.5 层状增韧
    1.5 不同烧结方式
        1.5.1 传统烧结方式及其局限性
        1.5.2 振荡压力烧结
    1.6 本论文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振荡压力烧结制备ZrO_2-Al_2O_3-SiCw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过程
        2.1.3 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烧结温度对ZrO_2-Al_2O_3-SiCw复合材料致密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2.2 SiCw含量对ZrO_2-Al_2O_3-SiCw复合材料致密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2.3 不同烧结方式对ZrO_2-Al_2O_3-15 vol.%SiCw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ZrO_2-Al_2O_3-SiCp复合材料的振荡压力烧结行为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3.1 烧结温度对ZrO_2-Al_2O_3-SiCp复合材料烧结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 实验
        3.1.2 结果与讨论
    3.2 SiCp粒度对ZrO_2-Al_2O_3-SiCp复合材料烧结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
        3.2.2 结果与讨论
    3.3 SiCp含量对ZrO_2-Al_2O_3-SiCp复合材料烧结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实验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iCp和SiCw复合引入对ZrO_2-Al_2O_3-SiC复合材料致密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过程
        4.1.3 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物相组成
        4.2.2 显微结构
        4.2.3 致密度
        4.2.4 力学性能
    4.3 低温老化行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海水浸泡环境下SSC包裹预应力GFRP筋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碱性环境下GFRP材料退化研究
        1.2.2 海水环境下GFRP材料退化研究
        1.2.3 应力与环境耦合下GFRP材料退化研究
        1.2.4 小结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耐久性试验设计
    2.1 前言
    2.2 试验原材料
        2.2.1 GFRP筋
        2.2.2 砂浆原材料及配比
    2.3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与预应力加载装置
    2.4 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的制备方法
        2.4.1 试件准备
        2.4.2 FBG封装保护法
        2.4.3 预应力加载
        2.4.4 砂浆浇筑及养护
        2.4.5 切割模具
    2.5 实验室加速模拟海洋环境浸泡方案
    2.6 试件命名方法
    2.7 试验方法
        2.7.1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2.7.2 拉伸试验
        2.7.3 横向剪切试验
        2.7.4 层间剪切试验
        2.7.5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2.7.6 能谱分析
第三章 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拉伸强度退化时变规律
    3.1 引言
    3.2 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
    3.3 GFRP筋预应力监测
    3.4 实验室加速老化条件下GFRP筋拉伸强度退化
        3.4.1 环境温度对GFRP筋抗拉强度影响
        3.4.2 腐蚀时间对GFRP筋抗拉强度影响
        3.4.3 应力水平对GFRP筋抗拉强度影响
    3.5 实验室加速老化条件下GFRP筋弹性模量演变
        3.5.1 环境温度对GFRP筋弹性模量影响
        3.5.2 腐蚀时间对GFRP筋弹性模量影响
        3.5.3 应力水平对GFRP筋弹性模量影响
    3.6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剪切强度退化时变规律
    4.1 引言
    4.2 实验室加速老化条件下GFRP筋横向剪切强度退化
        4.2.1 环境温度对GFRP筋横向剪切强度影响
        4.2.2 腐蚀时间对GFRP筋横向剪切强度影响
        4.2.3 应力水平对GFRP筋横向剪切强度影响
    4.3 实验室加速老化条件下GFRP筋层间剪切强度退化
        4.3.1 环境温度对GFRP筋层间剪切强度影响
        4.3.2 腐蚀时间对GFRP筋层间剪切强度影响
        4.3.3 应力水平对GFRP筋层间剪切强度影响
    4.4 EDS能谱分析
    4.5 海水海砂砂浆与普通砂浆内 GFRP 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水海砂砂浆包裹预应力GFRP筋长期寿命预测
    5.1 引言
    5.2 GFRP筋拉伸性能预测
    5.3 GFRP筋剪切性能预测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创新和主要贡献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PAN基碳纤维发展现状
    1.2 连续拉挤成型工艺
    1.3 拉挤工艺发展现状
        1.3.1 工艺控制
        1.3.2 拉挤工艺国内外现状
    1.4 新型拉挤工艺介绍
        1.4.1 在线编织拉挤成型法
        1.4.2 反应注射拉挤
        1.4.3 曲面拉挤
    1.5 碳纤维拉挤制品应用现状
        1.5.1 电力
        1.5.2 石油
        1.5.3 风力发电
        1.5.4 汽车轻量化
        1.5.5 建筑加固领域
    1.6 拉挤制品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技术路线
    2.2 连续拉挤成型
    2.3 工程应用研究
        2.3.1 连接金具
        2.3.2 辅助配件
        2.3.3 工程化应用评测
    2.4 无损检测研究
        2.4.1 X射线检测
        2.4.2 振动检测
    2.5 测试与表征
        2.5.1 碳纤维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2.5.2 拉挤制品外观
        2.5.3 直径公差及f值
        2.5.4 抗拉强度
        2.5.5 径向耐压性能实验(圆杆)
        2.5.6 玻璃化转变温度
        2.5.7 卷绕
        2.5.8 扭转实验
        2.5.9 线密度
        2.5.10 固化度测试
        2.5.11 热分析
        2.5.12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2.5.13 耐水压性能测试
        2.5.14 碳纤维抽油杆杆冲程损失
        2.5.15 杆体磨损性能评测
第3章 连续稳定拉挤成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3.1 增强纤维性能对连续拉挤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3.1.1 碳纤维离散性
        3.1.2 摩擦磨损性能
    3.2 树脂性能对制品稳定性的研究
        3.2.1 酸酐吸湿
        3.2.2 树脂老化
    3.3 稳定成型工艺研究
        3.3.1 大直径杆体内部裂纹产生和消除
        3.3.2 风电叶片板连续拉挤成型工艺研究
        3.3.3 轴向形变
    3.4 加热温度失稳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层功能型复合连续拉挤关键制备技术研究
    4.1 高T_g树脂连续拉挤成型稳定化研究
        4.1.1 树脂固化性能研究
        4.1.2 固化工艺研究
        4.1.3 树脂老化
    4.2 功能复合线缆性能指标
    4.3 多功能复合杆体的结构
    4.4 成型工艺控制及验证
        4.4.1 光纤复合缆
        4.4.2 电信号复合缆
        4.4.3 信号缆耐温性验证
        4.4.4 配套金具
        4.4.5 耐压性能评测
        4.4.6 连续稳定性生产验证
        4.4.7 设备稳定性改进和配套
    4.5 功能型复合线缆的连续生产制备
    4.6 结论
第5章 连续拉挤制品工程化应用配套技术研究
    5.1 拉挤制品连接及握着效果研究
        5.1.1 压接式连接
        5.1.2 楔形金具
        5.1.3 胶接金具
    5.2 工程化应用系统配套
        5.2.1 导向滑轮
        5.2.2 安全保险接头
        5.2.3 自锁防扭接头
        5.2.4 井口悬挂器
        5.2.5 扶正器
    5.3 连续拉挤制品耐磨性研究及防护
    5.4 混杂纤维杆体的工程化应用
        5.4.1 弯曲性能
        5.4.2 拉伸和扭转性能
        5.4.3 混杂纤维界面
    5.5 抽油杆施工作业装备设计和应用
        5.5.1 早期作业装备
        5.5.2 新型高效作业车
    5.6 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工程化应用及效果评测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连续拉挤制品无损探伤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弯曲卷绕法
    6.3 外形尺寸监测
    6.4 X射线检测技术
        6.4.1 显影效果
        6.4.2 表面涂敷显影剂
        6.4.3 树脂改性
        6.4.4 新型便携式X射线探伤仪
        6.4.5 红外热成像
    6.5 微振动频谱分析
        6.5.1 振动检测原理
        6.5.2 检测装置
        6.5.3 振动检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奖项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7)多因素耦合动态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破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动水压力环境引起沥青路面破坏的机理分析
        2.1.1 宏观尺度机理
        2.1.2 微观尺度机理
    2.2 动水压力环境对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影响的研究现状
        2.2.1 基于数值模拟的相关研究现状
        2.2.2 基于传感器监测的相关研究现状
    2.3 动水压力环境对道路沥青材料服役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2.3.1 传统评价水损害的试验方法
        2.3.2 考虑动水压力环境评价水损害的试验方法
        2.3.3 动水压力环境引起水损害的多尺度试验研究现状
    2.4 当前动水压力相关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2.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5.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5.2 主要研究内容
        2.5.3 技术路线
3 动水压力环境影响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理论基础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参数
        3.2.2 边界条件与加载模型
    3.3 模拟动态响应指标的时程变化特性分析
    3.4 模拟动态响应指标的幅值随车速、车载变化规律
    3.5 模拟动态响应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
        3.5.1 竖向分布
        3.5.2 横向分布
    3.6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动水压力环境影响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的现场试验研究
    4.1 基于足尺加速加载的沥青路面结构动态响应监测现场试验
        4.1.1 足尺加速加载试验系统介绍
        4.1.2 现场试验段准备
        4.1.3 现场试验方案
        4.1.4 监测信号处理
    4.2 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4.2.1 应力、应变指标随加载参数变化规律
        4.2.2 前、后轴车轮产生动水压力对比分析
    4.3 饱水沥青路面结构产生动水压力信号的横向场域分布特征
    4.4 饱水沥青路面结构产生动水压力的预测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动水压力环境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水环境模拟试验方法及沥青材料情况
        5.1.1 水环境模拟试验方法
        5.1.2 试验用原材料基本性能
    5.2 力学强度
    5.3 高温稳定性
        5.3.1 试验设计
        5.3.2 试验及分析方法
        5.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低温抗裂性
        5.4.1 试验设计
        5.4.2 试验及分析方法
        5.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动水压力环境造成道路沥青材料失效的机理研究
    6.1 沥青混合料的组分敏感性
        6.1.1 试验设计
        6.1.2 试验及分析方法
        6.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 沥青的表面能参数变化
        6.2.1 试验设计
        6.2.2 试验及分析方法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沥青的官能团和化学键变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Matlab获取现场监测信号特征点的程序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建筑索结构的类型及特点
        1.2.1 悬索结构
        1.2.2 张弦结构
        1.2.3 斜拉结构
        1.2.4 索穹顶结构
    1.3 索力测试技术
        1.3.1 频率法
        1.3.2 油压表法
        1.3.3 磁通量法
        1.3.4 电测法
        1.3.5 光纤传感技术
    1.4 光纤光栅索力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基本结构及传感理论
    2.0 引言
    2.1 光纤的结构及传输原理
    2.2 光纤光栅的结构及传感特性
        2.2.1 光纤光栅的温度传感特性
        2.2.2 光纤光栅的应变传感特性
        2.2.3 光纤光栅应变灵敏度误差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的开发
    3.1 引言
    3.2 索力传感器灵敏度调节原理
        3.2.1 传感器的结构形式
        3.2.2 传感器的增敏原理
        3.2.3 传感器结构关键参数分析
    3.3 索力传感器端部用锚具机理分析
    3.4 夹片式锚具的锚固性能分析
        3.4.1 有限元模型构建
        3.4.2 锚固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超高灵敏度工程化FBG索力传感器制作及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超高灵敏度工程化FBG索力传感器的制作
        4.2.1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封装材料
        4.2.2 索力传感器的制作工艺
    4.3 超高灵敏度工程化FBG索力传感器的受力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构建
        4.3.2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4.4 索力传感器端部用夹片式锚具受力分析
    4.5 索力传感器应变传递系数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工程适应性验证
    5.1 引言
    5.2 索力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5.2.1 试验准备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分析
    5.3 索力传感器的工程适应性验证
        5.3.1 试验准备
        5.3.2 试验过程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给水管道智能套筒设计及其修复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给水管道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给水管道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系统
    2.2 试验方法与检测指标
        2.2.1 吸水膨胀橡胶合成方法
        2.2.2 吸水膨胀橡胶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2.2.3 吸水膨胀橡胶材料性能表征方法
第3章 智能套筒结构与优化
    3.1 智能套筒结构设计
        3.1.1 智能套筒外形设计
        3.1.2 智能套筒壁厚计算
        3.1.3 智能套筒连接螺栓计算
    3.2 数据传输传感器比选
        3.2.1 光纤光栅传感器
        3.2.2 电容式传感器
        3.2.3 压电薄膜传感器
    3.3 数据传输系统布置方式设计
    3.4 智能套筒结构强度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激活性材料合成
    4.1 水激活性材料基材比选
        4.1.1 NBR丁腈橡胶
        4.1.2 CR氯丁橡胶
        4.1.3 NR天然橡胶
    4.2 水激活性材料合成与优化
        4.2.1 NBR亲水改性处理
        4.2.2 WSR混炼胶制备
        4.2.3 硫化曲线确定及橡胶硫化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激活性材料性能表征
    5.1 水激活性材料物理性能分析
        5.1.1 拉伸性能
        5.1.2 撕裂性能
        5.1.3 抗水压能力
    5.2 水激活性材料化学性能分析
        5.2.1 WSR吸水率测试及质量损失率测试
        5.2.2 WSR耐候性能测试
        5.2.3 WSR耐化学介质性能测试
    5.3 水激活性材料浸水水质安全性分析
        5.3.1 对于水质常规指标的影响
        5.3.2 硫化物及锌元素残留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能套筒修复管道漏损试验
    6.1 智能套筒静态加压试验
        6.1.1 静态加压试验方法设计
        6.1.2 静态加压试验结果分析
    6.2 智能套筒动态通水试验
        6.2.1 动态通水试验方法设计
        6.2.2 动态通水试验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本征型自修复光固化透明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1.2.1 光固化有机硅材料定义
        1.2.2 自由基体系光固化有机材料
        1.2.3 阳离子体系光固化有机材料
        1.2.4 巯基-烯/炔体系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1.2.5 UV诱导铂光催化硅氢加成体系光固化有机硅材料
        1.2.6 光固化有机硅材料应用
    1.3 自修复有机硅材料修复机理
    1.4 外援型自修复有机硅材料
        1.4.1 外援缩合型
        1.4.2 外援加成型
        1.4.3 外援光催化型
    1.5 本征型自修复有机硅材料
        1.5.1 动态可逆共价键型
        1.5.2 动态可逆非共价键型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与主要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巯基-烯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合成方法
        2.2.3 分析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DMS-SH结构表征
        2.3.2 PDMS-SH性能表征
        2.3.3 弹性体S-DCSE的动力学分析
        2.3.4 弹性体S-DCSE的光-热双固化及机械性能
        2.3.5 弹性体S-DCSE的动态可逆性
        2.3.6 弹性体S-DCSE的自修复性能
        2.3.7 弹性体S-DCSE的回收性能
        2.3.8 弹性体S-DCSE的透明性
        2.3.9 弹性体S-DCSE的抗水解性能
        2.3.10 弹性体S-DCSE的热稳定性
        2.3.11 弹性体S-DCSE的防水性
        2.3.12 弹性体S-DCSE的其他性能
        2.3.13 3D打印应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自由基体系离子键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2 实验合成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MS-AE结构表征
        3.3.2 MDT-AE结构表征
        3.3.3 甲基丙烯酸酯化聚硅氧烷性能表征
        3.3.4 弹性体R-DCSE的动力学分析
        3.3.5 弹性体R-DCSE的机械性能
        3.3.6 弹性体R-DCSE的动态可逆性
        3.3.7 弹性体R-DCSE的自修复性能
        3.3.8 弹性体R-DCSE的透明性
        3.3.9 弹性体R-DCSE的耐黄变性能
        3.3.10 弹性体R-DCSE的抗水解性能
        3.3.11 弹性体R-DCSE的其他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巯基-烯体系硼酸酯型自修复透明有机硅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合成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DT-SH结构表征
        4.3.2 MDT-SH性能表征
        4.3.3 GAPA结构表征
        4.3.4 弹性体B-DCSE的动力学分析
        4.3.5 弹性体B-DCSE的机械性能
        4.3.6 弹性体B-DCSE的动态可逆性
        4.3.7 弹性体B-DCSE的自修复性能
        4.3.8 弹性体B-DCSE的透明性
        4.3.9 弹性体B-DCSE的其他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待)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Abbreviations

四、The Study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ptical Fiber With Long-Term Time Aging(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纤维增强固体浮力材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D]. 赵泽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无胶封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技术研究[D]. 李双双. 西北大学, 2021(12)
  • [3]振荡压力烧结制备ZrO2-Al2O3-SiC复合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研究[D]. 张洁.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4]海水浸泡环境下SSC包裹预应力GFRP筋耐久性研究[D]. 黄权猛.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5]碳纤维复合材料连续拉挤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D]. 王永伟. 山东大学, 2020(04)
  • [6]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7]多因素耦合动态孔隙水压力对沥青路面破坏的影响研究[D]. 王文涛.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8]超高灵敏度工程化光纤光栅索力传感器[D]. 刘晓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给水管道智能套筒设计及其修复漏损管道的试验研究[D]. 王梓尧.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本征型自修复光固化透明有机硅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珠.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光纤长期老化的力学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