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需要多少高速公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强[1](2021)在《中交投资湖北区域高速公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高鸿[2](2021)在《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信息表达与时空聚合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从空间流的视角探讨高速公路系统内的车辆流动,对于揭示区域内经济活动和人口出行的空间分异格局和流动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速公路空间流作为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持续不断地产生了具备丰富信息内涵的时空交通大数据,因而需要对这类数据的多种信息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表达以便多种地理分析。在其分析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将其蕴含的各类离散信息进行汇总和聚合至不同的时空单元上,从而实现对其时空分异格局和时空演变过程的综合表征与揭示。针对已有研究中以OD(Origin-Destination)数据为代表的空间流表达方式忽略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多种重要信息、关注个体流动记录造成数据量大、难以应用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空间分析方法等研究现状,本论文进行了高速公路空间流的表达模型和分析方法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首先梳理了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基本信息内核,构建出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多维描述空间,进而提出了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信息表达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利用多维表达模型,本研究提出了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步骤等框架,然后分别介绍了在该框架下基于地理位置和基于时间变化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模式。以所提时空聚合模式为指导,本研究发展了面向不同地理学研究目标(分析空间格局、预测时间变化、探测要素关联)的高速公路空间流的位置聚合分析方法和时间聚合分析方法,并通过案例示范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信息表达模型通过归纳和抽象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基本属性和要素特征,本研究构建出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多维表达空间,主要包括位置、时间、方向、距离、时长、类型和数量等七个基本维度,并进一步提出了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表达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利用所提多维表达模型对高速公路的多种类型重要信息进行表达的方法,包括几何信息、时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等等。相较于已有表达方式,本研究所提出的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表达模型具有多种信息直接表达、粒度可变等优势。(2)发展了高速公路空间流信息聚合分析的基本模式结合所提多维表达模型,本研究构建了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的基本模式。探讨了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的步骤框架,主要包括基准维度选取、维度单元划分、空间流筛选、聚合特征生成和聚合特征分析等关键步骤。分别以位置和时间为基准聚合维度,本研究提出了高速公路空间流的位置聚合分析模式和时间聚合分析模式。所提出的这两种聚合分析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地理学分析目标生成具体的聚合分析方法,以进行不同种类的高速公路空间流时空分析。(3)构建了基于位置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方法以所提出的位置聚合分析模式为框架,本研究提出了两种高速公路空间流空间聚合分析方法,即面向地理格局分析和面向静态关联关系探测的位置聚合分析方法,并设置对应示范案例进行验证。对于高速公路空间流地理格局分析,本研究根据不同的位置类型(起止节点、行驶路径、节点连线),设计了不同的位置聚合特征生成策略和计算方式,并将聚合特征应用于不同情景下的地理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检测出高速公路空间流的空间热点和冷点、高速公路网络中交通拥堵的空间格局、由高速公路建立起的不同区域连接关系。对于高速公路空间流静态关联关系探索,本研究提出了区域聚合特征的生成策略,然后利用回归模型探测和分析高速公路空间流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出高速公路空间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构建了基于时间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方法以所提出的时间聚合分析模式为框架,本研究提出了两种高速公路空间流时间聚合分析方法,即面向空间流数量预测和动态关联关系探测的时间聚合分析方法,并设置对应示范案例进行验证。以高速公路空间流数量的时间预测为目标,本研究利用张量分解这一数学方法进行了多时间聚合特征序列的提取,进一步利用时间序列建模方法对时间聚合特征序列进行预测,最后利用张量重构同步计算出不同维度组合下高速公路空间流数量的预测值。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整体预测精度,并在预测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高速公路空间流动态关联关系探测,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时间聚合特征序列计算方法和利用多变量时间序列建模的方法,包括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高速公路空间流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很好地揭示出高速公路空间流与城市空气污染物含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总结而言,本论文提出了“1个表达模型+2套聚合模式+4种聚合方法”的内容体系,并通过多种实验案例应用了所提出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论文所提出的表达模型和聚合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多种研究目标下的地理学分析。
张朔[3](2021)在《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稳定性评估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依托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示范课题项目“山区高速公路弃土场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以云南地区上百个弃渣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弃渣的物理力学性质、弃渣边坡的堆积演化特征、失稳破坏机制、稳定性评估方法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等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成果如下:(1)现场调查和颗粒流数值模拟揭示了弃渣的运动分选行为造就了弃渣边坡具有明显的水平层位和沿坡面平行层位的堆积分带特征。上部坡率较缓,主要以细颗粒为主,颗粒充分填充;中部坡率较陡,主要以中细颗粒为主;下部坡率较缓,主要以中粗颗粒为主,少见细颗粒,空隙率较大。(2)根据对研究区域内50个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的弃渣物理力学试验发现:弃渣天然密度主要集中在1.65至1.95 g·cm-3,结构松散,空隙率较大;天然休止角主要集中在36°~40°范围内,约占统计总量的68%;弃渣颗粒度组成大致可分为4个维度,粒径范围普遍较大,中、粗砾为主要粒度组成,几乎不含细粒成分,弃渣间几乎不存在胶结。(3)引入弃渣粗细比K将弃渣分为三种类型:细粒弃渣,K≤0.5,天然休止角≤35°;混合型弃渣,0.5<K<1.0,36°<天然休止角<40°;粗粒弃渣,1.0≤K,41°≤天然休止角。随着弃渣粗颗粒含量的增多,天然休止角呈现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其敏感程度逐渐降低。(4)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常见病害主要有弃渣边坡前缘底鼓、侧向滑移挤出变形、局部变形裂缝、坡面冲刷、主体结构损毁失效、整体失稳脱坡破坏等。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的失稳破坏主要表现为坡顶下座,坡脚前缘底鼓,滑裂面从坡脚位置初步形成并逐渐向坡体内部延展贯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5)基于山区高速公路弃渣的无黏性特性,引入无黏性土边坡中的安全系数计算公式到弃渣场边坡的稳定性定量评估中,可通过简便的天然休止角测量和坡角测量,实现以中粗颗粒弃渣为主的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便捷定量评估。(6)建立了弃渣边坡整形坡率控制、中部施加宽台阶的坡型控制、合理规划堆载顺序的堆积控制、主体结构配套设施控制和安全管理控制的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综合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图91 表39 参98
申赫丰[4](2021)在《敦化市“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免费政策(以下简称“免通行费政策”)既具有惠民的社会意义,更具有拉动内需、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意义,其积极效应是毋庸置疑的,有继续实施的必要。但对在政策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亟需加以关注解决。2012年高速免费政策出台后,一些学者从政策制定、依法行政等不同角度对这一免费政策进行了研究,但不难发现,目前的研究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其一,以往研究多是从宏观上研究免费政策如何优化,而专门针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比较少;其二,研究对象观测范围更多是全国的一般情况,或经济发达的某省份或某个大城市,对经济不发达、小城市的关注不够,政策执行问题地区的差异性体现不充分。本研究认为,政策优化过程主要包含从对政策的制定到最终实施的复杂动态过程,包含了对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议程、政策实施、评估以及优化等很多方面,宏观的政策优化会使问题的针对性理性认知不足,而政策执行中的效果和问题百姓往往最能直接感受到,因此,本文立足以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高速收费站服务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实证调研,旨在为这一政策多轮实践后的执行现状找寻最新的答案。本研究综合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结合史密斯政策模型等理论,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访谈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敦化市免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理顺了问题研究的立足点和思路框架。第二章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从公共产品理论角度分析破解节假日扎堆出行造成的拥堵及事故多发等问题,从公共利益角度探讨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平衡问题,从政策执行过程角度分析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服务质量、地区差异性等问题的思路及理论支撑。第三章,本文以敦化市为个案,通过对特定时间段交通流、不同主体的调查了解真实情况,虽然将敦化市作为典型对象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数据真实可靠,暴露的问题也能够以小见大,以个案透视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对调研现状凝练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通过改变公共资源产品属性优化节假日免费模式、重视政府与路桥公司的利益协调、政策落实细则应考虑地区的差异、提升信息、技术层面对免费政策的支持能力、规范驾乘人员文明行为等对策建议,既有个案的针对性,也有共性问题的指导意义。论文最后部分:说明了研究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刘杲朋[5](2021)在《新冠疫情复工背景下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侵袭武汉,因为临近年关、全国人口流动频繁、病毒传播范围广,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快速漫延至全国其他省份,抗疫行动及疫情的传播控导致许多建设项目和企业无法按时开工,人力流动、物流、材料运输、进出口等都受到巨大限制,本文将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的角度,讨论疫情复工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管控研究。本人在梳理了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面向疫情复工背景下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类项目,首先识别了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在成本、经济、安全、工期、政治、质量等方面的风险要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建立风险指标体系以及确定权重等一系列过程,对各个风险要素进行科学评估,据此评定LH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等级,以供项目风险管理实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本人的研究过程是,首先综述理论基础,初步理清本文研究的方向及重点;紧密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情况,利用头脑风暴、菲尔德法、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然后对LH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要素进行全面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专门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LH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各类危险源;之后从项目实际出发,选定适当的评价指标以及适配的评价方法,借助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各类风险,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验证,用以评估LH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等级;最后根据风险要素的严重程度以及风险可接受准则,根据评价结果和当前局势及项目特点,提出整治、经济、合同、建设、自然风险等各类风险的防控对策,建立LH项目风险管控体系,制定出与之匹配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对策。本文研究实现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际的充分结合,构建起具有实践价值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为LH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防控工作提供有益指导,同时为我国其他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实务提供参考。
容奋强[6](2021)在《G省(区)高速公路运营行业员工薪酬满意度提升研究 ——以J集团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薪酬是企业管理当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它直接影响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和价值的创造,而关于薪酬的学术研究,其重要性和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薪酬的满意度,可以视为激发员工创造力?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等重要工作因素的发动机,还可以使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得到提升,推动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于1988年建成通车,依托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我国高速公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2018年建成通车达到14.26万公里,其中G省(区)高速公里建成通车总里程于2019年底已突破6000公里。高速公路运营行业承担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维护等日常经营工作,随着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该行业规模也不断增大。但是,由于行业的高速增长,管理水平未能同步跟进,近年来员工对工作积累不满情绪、离职率高等问题越发凸显,急需在薪酬管理方面对该行业进行深入研究,以改善目前面临的问题。G省(区)目前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主要由J集团公司和B集团公司两家国有大型企业拥有和运营管理,占比超过90%,其中J集团公司占比接近70%。本文以J集团公司为例,对公司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本研究,以期待提升公司员工薪酬满意度,提高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并给G省(区)的高速公路运营行业提供参考。首先,本文对J集团公司所属的高速公路行业发展状况、薪酬满意度对该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关于薪酬、薪酬满意度概念、薪酬存在的问题、薪酬提升对策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论文的提供文献基础。第二,对企业关于薪酬满意度的相关理论,包括公平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进行了理论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对J集团公司的基本发展概况、人力资源现状、薪酬管理现状等进行了分析;第四,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借鉴赫尼曼(1985)开发的PSQ薪酬满意度调查测量表四维模型的基础上,从薪酬水平、薪酬提升、福利和薪酬管理和潜在薪酬福利五个维度对J集团公司员工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问卷分为基础资料和满意度调查两个部分,基础资料部分包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在职年限、工作岗位类型等信息,满意度调查部分包含五个维度共23个问题。问卷调查通过网络问卷、纸质问卷对J集团公司各岗位员工随机发放,得到问卷结果326份,运用SPSS软件辅助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该公司在员工薪酬满意度方面存在管理者对薪酬满意度的重视不足,薪酬满意度未纳入公司战略、薪酬水平竞争力不强、内部公平性不足、公司内部沟通机制不畅通、薪酬调整的效能不足、员工对公司人力资源制度了解不足、非货币性福利效能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实际,本文从提高公司薪酬管理水平、提高薪酬内部公平性、提高薪酬水平的外部竞争力和加强非货币性福利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J集团公司提升薪酬满意度,留住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操作价值的对策建议,对G省(区)高速公路运营同行业公司亦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当然,由于客观的原因,本次研究的样本、案例有一定局限,亟需今后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研究的研究以期待推进高速公路运营行业薪酬满意度方面研究的发展。
杨钟[7](2021)在《基于双因素理论的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激励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新建完工和改建完工的大量高速公路,如何继续保证高速公路的“畅、安、舒、美”行车环境,继续保证司乘人员的满意度,这需要调动高速公路养护人员的积极性来做好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但是,养护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工资待遇水平较低,工作环境恶劣是当前养护人员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如何去激发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此次研究的目的。论文以双因素理论为理论基础开展研究,选取F市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励和保健两个方面对激励现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跟班作业及系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养护人员的管理工作提出理论依据,提高工作效率。
刘世俊[8](2021)在《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绩效管理研究 ——以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交警部门是一个特殊的公安部门,承担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和服务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高速公路路网的迅猛建设,其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当前建设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和推进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的大背景下,绩效管理的运用在高速交警部门的工作管理中越来越活跃,成为一把管理“利器”,然而由于引入时间较短,出现理念滞后、与组织特征不配套等一系列瓶颈,绩效管理发展慢、较为浅层,加强和改进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的绩效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实需要。本文从绩效管理和组织行为的关系视角,在现代政府绩效管理理念和框架下,去寻找制约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的深层次原因。以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为例研究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绩效管理,以其组织特征和行为逻辑为基础,运用绩效管理理论,去构建一个具有更好匹配关系的绩效管理体系,使之既能适应组织环境,又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优势。本文围绕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计划、监控、评价、反馈)和五个关键决策(评价主体、评价周期、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应用)对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的绩效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在绩效计划环节的目标管理上,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组织目标三者缺乏高度的一致性,二是绩效监控环节缺失不健全,没有发挥出绩效监控沟通、辅导、纠偏的作用。三是在绩效计划环节的指标体系设计上,指标突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信息收集的评价,与组织战略的关联性不强,指标的维度和尺度都比较简单,以产出类指标为主,代表性和覆盖面不够,不能充分反映战略目标达成所需的绩效特征,指标控制和约束特征明显,缺乏激励引导的导向性。四是在绩效反馈环节上,双向沟通互动性不足,缺乏积极的沟通氛围,反馈方法简单,反馈的深度不够、针对性不强,结果应用形式匮乏,绩效评价结果没能充分利用。对以上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认为,主要存在两大原因,一个是组织行为特征,一个是绩效管理工具。在绩效管理中,组织行为特征主要对目标管理、评价内容、重要行为和环节的展开产生较大制约影响。对绩效管理工具认知和运用的落后,影响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各环节功能的完善。组织行为特征方面,本文提出了非正式结构形成制约、信息系统存在歪曲和分离、组织内存在冲突和张力三个原因,绩效管理工具方面,本文指出缺乏绩效管理工具和工具运用不足。针对问题和原因,本文围绕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的绩效特征,明确界定了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的绩效和绩效管理内涵,并将官僚组织的权威设定与平衡记分卡相结合,构建起一个符合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特点的绩效管理系统模型,完善了绩效管理的各环节功能,架构起一个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建立起了高速交警部门的指标体系模型。并且运用官僚组织行为理论,降低绩效管理运行过程中的组织行为的制约力,并且采取措施主动匹配和适用组织行为逻辑,调和绩效管理和组织行为之间的矛盾,实现更好的匹配关系。
殷月秀[9](2021)在《考虑不同时间交通流特征的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分析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频发,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历年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重难点。随着海量交通信息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基于短时交通流的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的研究。但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风险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少有考虑不同时间条件下交通流动态变化特征与交通事故风险之间的关系,忽略了时间因素(工作日和休息日)对高速公路事故征兆因子识别、实时事故风险预测的影响,难以对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精确指导。基于此,本论文采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及与之匹配的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研究了工作日和休息日交通事故发生前交通流动态变化特性与交通事故风险间的关系,探索工作日、休息日及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征兆因子的异质性,并构建工作日、休息日及饱和、非饱和交通流状态下的高速公路实时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与交通流数据预处理及交通事故特征分析按照高速公路实时交通事故风险分析与预测对数据的要求,选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和交通流数据,基于配对病例-对照法对样本数据进行选取并进行匹配,得到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根据交通流特征将研究时间划分为工作日和休息日,基于六级服务水平将交通流划分为非饱和交通流状态与饱和交通流状态,对不同时间和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交通事故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识别参考既有相关研究的交通流变量选取,本文选取流量速度占有率的平均值、标准差等多个交通流待选变量,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随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评估变量重要度,选取重要度较高的交通流变量作为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对不同时间和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和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有明显差异,其事故发生机理不同。(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对工作日、休息日及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数据集分别构建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和AUC值对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构建的事故风险预测模型具备一定的预测精度,能够应用于高速公路实时交通事故风险的预测。然后与不区分时间和交通流状态的所有事故构建的整体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构建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最后为了验证本文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重要交通流变量进行筛选的合理性,利用未经过筛选的交通流变量建立模型,与本文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性能更优,证实了其合理性。
高俊诚[10](2021)在《高速公路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及升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高速公路优良的通达性,走高速成为人们自驾外出的首选交通方式。服务区作为高速沿线不可或缺的停靠节点,起着保障过路司乘行车舒适与安全的重要链接作用。然而调查发现当前许多服务区还处在初级水平,一些周边地域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服务区仍停留在提供基本车辆服务和司乘人员简单休憩的服务上,没有科学开发周边的旅游资源,不仅造成了浪费,也无法满足当下司乘对于服务区的新需求。现阶段针对服务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创新、服务水平评价等方面,虽也有平面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研究,但大多面向传统服务区,不符合旅游型服务区这种新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如此,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大多采用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真实数据的支撑,分析结果往往不符合实际;其次,服务区内的设施配置往往依据现有规范确定,缺乏特色化设计,造成千篇一律;再次,服务区内平面布局盲目沿用现有设计标准,并未考虑到司乘在服务区内的活动规律,导致设施布局不当,区内交通流线混乱。为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针对服务区功能定位不科学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典型案例,总结出旅游型服务区的定义、特性及价值。根据总结出的特性,制定出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可筛选出最适合升级旅游功能的服务区,相较于传统定性分析更加真实可信。以山西省为例,从G5、G20、G55、S46这四条高速公路中选取了30个运营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通过上述方法选出了最适合升级为旅游型服务区的PY服务区。其次,服务设施设计方面,基于旅游型服务区的特性,在分析了旅游型服务区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基本服务功能、旅游服务功能与特色休闲体验功能并设计出了相应的服务设施,梳理出各主要设施的规模计算公式。再次,平面布局方面,通过研究旅游型服务区内司乘的活动规律来对各服务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进一步探讨出旅游型服务区内的交通组织原则。最后,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PY服务区的升级改造建设中,使得改建后的服务区能充分协调起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本文对旅游型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及服务设施与平面布局的研究对旅游交通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转型升级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需要多少高速公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需要多少高速公路?(论文提纲范文)
(2)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信息表达与时空聚合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空间流的表达方法研究 |
1.2.2 空间流的分析方法研究 |
1.2.3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研究 |
1.2.4 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高速公路空间流概述 |
2.1 高速公路系统简介 |
2.1.1 高速公路概述 |
2.1.2 高速公路系统组成 |
2.2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概念剖分 |
2.2.1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定义 |
2.2.2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基本要素 |
2.2.3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主要特点 |
2.3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数据记录 |
2.3.1 高速公路收费站系统 |
2.3.2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信息表达模型 |
3.1 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表达概念模型 |
3.1.1 多维信息表达空间 |
3.1.2 基本表达维度 |
3.2 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表达逻辑模型 |
3.2.1 维度信息计算及其逻辑组织 |
3.2.2 高速公路空间流信息表达 |
3.3 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表达的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模式 |
4.1 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的内涵与框架 |
4.2 基于位置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模式 |
4.2.1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位置聚合 |
4.2.2 利用多维表达模型进行位置聚合分析的基本模式 |
4.3 基于时间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分析模式 |
4.3.1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时间聚合 |
4.3.2 利用多维表达模型进行时间聚合分析的基本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位置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地理格局探测 |
5.1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位置聚合类型 |
5.1.1 起止节点聚合 |
5.1.2 行驶路径聚合 |
5.1.3 节点连线聚合 |
5.2 基于起止节点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 |
5.2.1 节点聚合特征生成 |
5.2.2 节点聚合特征的排序筛选 |
5.3 基于行驶路径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 |
5.3.1 高速公路空间流行驶路径的恢复 |
5.3.2 路径聚合特征生成及其应用 |
5.4 基于节点连线的高速公路空间流聚合 |
5.4.1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连线相似性度量 |
5.4.2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节点连线聚合分析 |
5.5 实验案例分析 |
5.5.1 研究区与实验数据 |
5.5.2 基于起止节点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地理分异表征 |
5.5.3 基于行驶路径聚合的高速公路交通拥堵探测 |
5.5.4 基于节点连线聚合的区域空间联系揭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时间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数量预测 |
6.1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张量组织 |
6.1.1 张量的基本定义与操作 |
6.1.2 高速公路空间流张量 |
6.2 基于张量分解的高速公路空间流时间聚合特征提取 |
6.2.1 张量分解简介 |
6.2.2 时间聚合特征序列的提取 |
6.3 利用时间聚合特征进行高速公路空间流演变分析与数量预测 |
6.3.1 时间聚合特征序列的建模 |
6.3.2 基于时间聚合特征预测值的张量重构与流量预测 |
6.4 实验案例分析 |
6.4.1 实验数据与参数设置 |
6.4.2 时间聚合特征序列的建模与分析 |
6.4.3 高速公路空间流的同步数量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位置和时间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关联分析 |
7.1 高速公路空间流与地理要素的关联分析 |
7.1.1 关联分析的内涵与目的 |
7.1.2 要素关联的类型和探索方式 |
7.2 基于位置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关联关系探测 |
7.2.1 区域聚合特征生成及其与地理要素匹配 |
7.2.2 静态关联探索分析方法 |
7.3 基于时间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关联关系探测 |
7.3.1 时间聚合特征序列生成及其与地理要素匹配 |
7.3.2 动态关联探索分析方法 |
7.4 实验案例分析 |
7.4.1 基于位置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与区域经济水平关联分析 |
7.4.2 基于时间聚合的高速公路空间流与空气污染变化关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稳定性评估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弃渣场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重要论述 |
1.2.2 山区交通工程弃渣体构成及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场工程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4 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场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山区交通工程弃渣场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稳定性评估要点及潜在工程问题 |
2.1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稳定性评估依据 |
2.1.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
2.1.2 国家技术标准及规范 |
2.2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稳定性主要评估内容 |
2.3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稳定性主要评估过程 |
2.4 当前评估中的不足及潜在工程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工程特征及弃渣物理力学特性 |
3.1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主要类型及特征 |
3.1.1 弃渣场基本类型 |
3.1.2 弃渣场主要特征 |
3.2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堆积演化过程 |
3.2.1 实际弃渣堆放过程 |
3.2.2 弃渣堆积演化模型概化 |
3.2.3 弃渣堆放过程模拟 |
3.2.4 弃渣运动及堆积演化过程分析 |
3.3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3.3.1 弃渣体物理力学性质 |
3.3.2 弃渣天然休止角与颗粒粗细比相关性分析及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常见病害及失稳破坏机制 |
4.1 弃渣场常见病害 |
4.2 弃渣场失稳破坏模式 |
4.3 弃渣场失稳变形过程 |
4.4 弃渣场失稳破坏机制 |
4.4.1 依托工程概况 |
4.4.2 工程地质条件及计算参数 |
4.4.3 计算模型及模拟过程 |
4.4.4 失稳破坏过程及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稳定性评估方法 |
5.1 主要评估方法 |
5.1.1 基于弃渣无黏性特征的稳定性便捷评估 |
5.1.2 基于传统计算方法的稳定性评估 |
5.1.3 基于现场调查和工程验算的主体结构评估 |
5.2 工程应用 |
5.2.1 研究区工程概况 |
5.2.2 K58+060弃渣场稳定性评估 |
5.2.3 K119+500弃渣场稳定性评估 |
5.2.4 K121+900弃渣场稳定性评估 |
5.2.5 不同定量稳定性评估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综合安全控制技术 |
6.1 基于弃渣天然休止角的整形坡率控制 |
6.2 基于宽台阶阻断机制作用下的弃渣坡型控制 |
6.3 基于弃渣合理规划堆积的堆载优化控制 |
6.4 基于主体结构配套设施安全的控制技术 |
6.4.1 拦挡工程结构安全及控制要点 |
6.4.2 排洪排涝工程结构安全及控制要点 |
6.5 基于综合管理的弃渣场安全控制技术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敦化市“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析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高速公路的含义及性质 |
2.1.2 节假日小客车免通行费政策 |
2.1.3 公共政策与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的阐释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公共利益理论 |
2.2.4 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 |
第3章 敦化市“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敦化市“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情况调研 |
3.1.1 调研的目的 |
3.1.2 调查过程及问卷设计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敦化市高速公路免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对政策内容了解不够使政策执行存在一定偏差 |
3.2.2 免费政策使路桥经营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影响 |
3.2.3 交通拥堵与事故频发等状况同样存在于小城市 |
3.2.4 免费政策执行中受益群体范围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
3.3 敦化市高速免费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对免费政策实施内容的宣传解读不到位 |
3.3.2 政府与路桥企业及其它主体的利益协调不足 |
3.3.3 免费政策惠及群体选择存在争论焦点 |
3.3.4 没有针对性地制定地方政策实施内容的法律条款 |
第4章 敦化市“节假日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优化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对“节假日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的宣传解读力度 |
4.1.1 重视对免费时间判定条件的宣传解读 |
4.1.2 重视对免费车型的明确限定及宣传力度 |
4.1.3 重视对免费通行的收费公路范围的宣传 |
4.2 重视免费政策执行中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 |
4.2.1 降本增效,提升高速公路企业的经营效率 |
4.2.2 对执行免费政策的路桥企业给予适当补贴 |
4.2.3 适当扩大免费政策限定车辆的惠及面 |
4.2.4 立足地区差异性实际,政策执行有弹性 |
4.2.5 加强行业间联动,实现互惠共赢新局面 |
4.3 通过优化免费政策执行的内容方式防治拥堵 |
4.3.1 转变节假日全面免费模式,确保排他性 |
4.3.2 通过降低免费时段车流量,确保非竞争性 |
4.3.3 完善高速公路收费信息化建设 |
4.4 健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完善行政执法引导文明出行 |
4.4.1 调整高速公路收费标准 |
4.4.2 优化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体系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新冠疫情复工背景下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1.2.1 风险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1.2.2 风险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
1.2.3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风险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
1.4.2 建设工程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疫情复工背景下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识别 |
2.1 风险识别的步骤 |
2.2 LH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及投资介绍 |
2.3 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的具体识别 |
2.3.1 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类型分析 |
2.3.2 项目风险识别 |
2.3.3 疫情复工背景下主要风险汇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3.1 风险分析的方法 |
3.2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 |
3.2.1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
3.2.2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的原则 |
3.2.3 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风险评估的步骤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 |
3.3.1 基本步骤 |
3.3.2 模型的图形绘制 |
3.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系指标的权重确定 |
3.4.1 矩阵的两两判断 |
3.4.2 权重总排序 |
3.4.3 评语集构建及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险应对方案实例验证 |
4.1 针对具体风险的应对措施 |
4.1.1 应对措施综述 |
4.1.2 与政府合作风险应对 |
4.1.3 原材料价格风险应对 |
4.1.4 经济风险应对与争取政府和金融支持 |
4.1.5 加强针对病毒传播的防疫防控工作 |
4.2 构建完善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方案 |
4.2.1 分阶段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
4.2.2 疫情复工背景下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流程 |
4.3 项目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G省(区)高速公路运营行业员工薪酬满意度提升研究 ——以J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综述 |
1.关于薪酬满意度相关概念的研究 |
2.关于员工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3.关于员工薪酬满意度维度的研究 |
4.关于薪酬满意度测量的研究 |
5.关于员工薪酬满意度提升对策研究 |
6.薪酬满意度的作用研究 |
7.研究现状评述 |
(三)课题研究内容和框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四)论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二?企业薪酬满意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公平理论 |
(二)需求层次理论 |
(三)双因素理论 |
三?J集团公司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
(一)公司概况 |
(二)选择J集团公司作为分析对象的理由 |
(三)J集团公司架构 |
(四)员工薪酬结构 |
1.岗位工资 |
2.绩效工资 |
3.工龄工资 |
4.各类津补贴 |
5.加班工资 |
6.竞赛奖励 |
(五)岗位类型和岗级工资标准 |
(六)工资晋升 |
1.等级晋级 |
2.岗级晋级 |
(七)薪酬的发放 |
1.固定工资 |
2.绩效工资 |
3.加班工资 |
4.社保、公积金 |
5.税务 |
6.工作调动 |
四?J集团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 |
(一)访谈 |
1.访谈对象 |
2.访谈内容 |
3.访谈方式 |
4.访谈成果 |
(二)问卷调查 |
1.建立J集团员工薪酬满意度评价模型 |
2.问卷设计 |
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4.调查问卷样本分析 |
5.薪酬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五?J 集团公司员工薪酬满意度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存在问题 |
1.公司员工整体薪酬满意度不高 |
2.薪酬水平偏低 |
3.薪酬提升不能满足员工预期 |
4.部分福利无法满足员工需求 |
5.薪酬管理水平需要提升 |
6.需加强对员工潜在薪酬福利方面的支持 |
(二)原因分析 |
1.生产人员工资水平较低 |
2.整体工资水平不及同行业公司 |
3.公司薪酬制度不够完善 |
4.员工对公司制度不够了解 |
5.工资水平提升未达到员工期望值 |
6.公司提供培训未能满足生产人员需求 |
7.文化建设、团队建设工作不足 |
8.公司薪酬管理者对员工薪酬满意度重视度不足 |
六、员工薪酬满意度的提升对策和保障措施 |
(一)提升策略 |
1.提高整体薪酬水平 |
2.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
3.加强福利措施 |
4.改善工资发放机制 |
5.注重员工差异化管理 |
(二)保障措施 |
1.提高薪酬管理者对薪酬满意度的重视 |
2.将员工薪酬满意度纳入公司战略 |
3.重视工作与员工报酬的公平性关系 |
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监督措施 |
5.加强员工对制度的学习 |
6.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企业发展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本研究的创新性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岗位类型和岗级工资标准 |
致谢 |
(7)基于双因素理论的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双因素理论概述 |
3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激励现状 |
3.1 F市管理中心基本情况 |
3.1.1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基本情况与辖区分布 |
3.1.2 F市养护机构职责与岗位设置 |
3.2 F市养护人员考核指标 |
3.3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调研访谈 |
3.3.1 设计问卷方案 |
3.3.2 调查问卷结果 |
3.3.3 调查访谈 |
3.4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激励现状 |
3.4.1 调査问卷满意度分析 |
3.4.2 激励因素政策现状 |
3.4.3 保健因素政策现状 |
4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 |
4.1 激励因素存在的问题 |
4.2 保健因素存在的问题 |
5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优化激励的建议 |
5.1 优化激励因素的建议 |
5.2 优化保健因素的建议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8)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绩效管理研究 ——以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K |
引言 |
第一章 高速公路交警部门和相关概念理论 |
1.1 高速公路交警部门 |
1.1.1 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的体制结构 |
1.1.2 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的职能职责 |
1.1.3 高速公路交警部门工作的特殊性 |
1.2 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 |
1.2.1 绩效管理 |
1.2.2 绩效管理系统模型 |
1.2.3 绩效管理工具 |
1.2.4 唐斯的官僚组织行为理论 |
1.3 高速公路交警部门加强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
1.3.1 加强绩效管理是服务型部门建设的需要 |
1.3.2 加强绩效管理有利于管理功能的健全 |
1.3.3 加强绩效管理是实现法治公安建设的有效机制 |
第二章 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绩效管理现状 |
2.1 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的工作特性 |
2.2.1 机构人员现状 |
2.2.2 职能特性 |
2.2.3 存在的特殊性 |
2.2 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绩效管理的具体做法 |
2.2.1 绩效目标制定和指标体系设计 |
2.2.2 绩效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 |
2.2.3 绩效反馈和结果运用 |
2.3 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绩效管理的成效 |
2.3.1 调动了部门工作的积极性 |
2.3.2 改善了内部运营 |
2.3.3 提高了绩效水平 |
第三章 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缺乏高度的目标一致性 |
3.1.1 存在不同类型的目标分歧 |
3.1.2 不重视实现目标一致性 |
3.1.3 对目标的认识多元化 |
3.1.4 缺少对目标实现的沟通 |
3.2 绩效管理的监控环节缺失 |
3.2.1 对目标实现过程监控缺位 |
3.2.2 没有专业化的监控主体 |
3.2.3 缺乏积极的绩效辅导 |
3.3 指标体系设计可靠性不够 |
3.3.1 指标与组织战略的关联性不强 |
3.3.2 指标设计的维度和尺度简单 |
3.3.3 指标的代表性、覆盖面不够 |
3.3.4 指标强调控制和约束,缺少激励和引导特征 |
3.4 缺乏有效的绩效反馈机制 |
3.4.1 绩效反馈的方法简单 |
3.4.2 双向沟通的互动性不足 |
3.4.3 绩效结果的应用匮乏 |
第四章 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 |
4.1 非正式结构形成制约 |
4.1.1 绩效管理被自由裁量权制约 |
4.1.2 绩效管理被非正式规则和程序制约 |
4.1.3 绩效管理被非正式关系制约 |
4.2 信息系统存在歪曲和分离 |
4.2.1 信息沟通系统中存在歪曲 |
4.2.2 信息搜寻系统中存在分离 |
4.2.3 命令传递系统中存在权威流失 |
4.3 缺乏绩效管理工具和工具运用不足 |
4.3.1 缺乏科学的绩效管理工具 |
4.3.2 缺乏运用工具的积极性 |
4.3.3 缺乏完善可靠的指标模型 |
4.4 组织内存在着冲突和张力 |
4.4.1 部门之间存在内在冲突 |
4.4.2 不同类型官员间保持着张力 |
4.4.3 环境和职能存在多样性 |
第五章 对高速公路交警部门改进绩效管理的建议 |
5.1 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 |
5.1.1 建立正确的绩效观 |
5.1.2 构建绩效管理系统模型 |
5.1.3 提供组织和制度框架 |
5.1.4 确立各环节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
5.2 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 |
5.2.1 提高正式沟通渠道的开放性 |
5.2.2 减少信息歪曲 |
5.2.3 促进官员类型转变 |
5.3 建立可靠的指标体系模型 |
5.3.1 确定指标类型 |
5.3.2 构建指标间的逻辑关系 |
5.3.3 构建指标的组成要件 |
5.4 匹配组织行为逻辑 |
5.4.1 构建整体目标结构 |
5.4.2 适应环境和职能多样性 |
5.4.3 适应自由裁量权等非正式结构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考虑不同时间交通流特征的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分析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基于交通流动态特征的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评估 |
1.2.2 道路交通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1.3.3 技术路线 |
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2.1 相关研究数据背景 |
2.2 研究数据的采集与获取 |
2.2.1 研究区域 |
2.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 |
2.2.3 高速公路交通流数据 |
2.3 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流分布特征 |
2.3.1 占有率时间分布特征 |
2.3.2 流量时间分布特征 |
2.3.3 速度时间分布特征 |
2.3.4 本文研究的时间划分依据 |
2.4 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2.4.1 交通事故数量的小时分布特征 |
2.4.2 交通事故涉及车辆数的分布特征 |
2.4.3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分布特征 |
2.4.4 工作日和休息日交通事故特征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样本结构设计与宏观交通流状态划分 |
3.1 基于配对病例-对照法的样本数据选取与数据匹配 |
3.1.1 配对病例-对照法原理和应用思路 |
3.1.2 病例与对照数据选取 |
3.1.3 数据匹配 |
3.2 宏观交通流状态划分 |
3.2.1 六级服务水平理论概述 |
3.2.2 交通流状态划分 |
3.2.3 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识别 |
4.1 模型参数选择 |
4.1.1 交通流待选变量选取 |
4.1.2 数据归一化处理 |
4.2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交通流变量重要度评价 |
4.2.1 随机森林算法原理 |
4.2.2 随机森林算法变量筛选评价指标 |
4.3 高速公路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识别与分析 |
4.3.1 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提取 |
4.3.2 工作日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高速公路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提取 |
4.3.3 休息日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高速公路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提取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时间条件下高速公路实时交通事故风险预测 |
5.1 支持向量机基础理论 |
5.1.1 线性分类 |
5.1.2 非线性分类 |
5.1.3 核函数 |
5.2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实时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5.2.1 核函数的选择 |
5.2.2 网格搜索法 |
5.2.3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步骤 |
5.3 模型预测精度评价指标 |
5.4 高速公路实时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实例分析 |
5.4.1 模型训练 |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3 重要变量筛选的合理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高速公路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及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高速公路服务区分类 |
1.2.2 高速公路服务区规模构成 |
1.2.3 高速公路服务区平面布局形式 |
1.2.4 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拓展定位研究及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型服务区特性分析 |
2.1 旅游型服务区发展 |
2.1.1 旅游发展需求 |
2.1.2 服务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
2.2 旅游型服务区典型案例分析 |
2.2.1 典型案例选取 |
2.2.2 典型案例总结 |
2.3 旅游型服务区定义及特性 |
2.3.1 旅游型服务区定义 |
2.3.2 旅游型服务区特性 |
2.3.3 旅游型服务区的应用价值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HP-PCA的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方法研究 |
3.1 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旅游功能定位影响要素分析 |
3.1.2 功能定位指标选取的原则 |
3.1.3 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2 基于AHP-PCA的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3.2.3 子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3.2.4 指标变量层权重的确定 |
3.2.5 主成分分析法 |
3.3 案例研究 |
3.3.1 背景与样本选择 |
3.3.2 原始数据及处理 |
3.3.3 标准化数据加权处理 |
3.3.4 主成分提取 |
3.3.5 主成分含义分析 |
3.3.6 主成分表达式 |
3.3.7 评价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型服务区升级改造研究 |
4.1 旅游型服务区功能需求分析研究 |
4.1.1 服务对象分类 |
4.1.2 服务功能需求分析 |
4.1.3 停车需求与特性分析 |
4.2 旅游型服务区功能构成与设施配置 |
4.2.1 基本服务功能 |
4.2.2 旅游服务功能 |
4.2.3 特色休闲体验功能 |
4.2.4 旅游型服务区设施配置 |
4.3 旅游型服务区主要设施规模 |
4.3.1 旅游型服务区停车场分类设计 |
4.3.2 停车场规模计算 |
4.3.3 餐厅规模计算 |
4.3.4 公厕规模计算 |
4.3.5 旅游咨询台规模计算 |
4.3.6 住宿规模计算 |
4.3.7 特色休闲区规模计算 |
4.4 基于活动链的旅游型服务区内司乘人员活动规律研究 |
4.4.1 活动链理论 |
4.4.2 旅游型服务区内司乘活动轨迹研究 |
4.4.3 旅游型服务区内司乘活动轨迹调查与分析 |
4.4.4 基于活动轨迹的旅游型服务区设施布局 |
4.5 旅游型服务区区内交通组织原则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PY服务区现状评估 |
5.2.1 PY服务区客观条件分析 |
5.2.2 PY服务区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
5.3 PY服务区改造 |
5.3.1 改造目标 |
5.3.2 设施优化配置 |
5.3.3 PY服务区区内司乘活动规律调查 |
5.3.4 总平面布局重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中国需要多少高速公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交投资湖北区域高速公路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志强.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高速公路空间流多维信息表达与时空聚合分析方法[D]. 高鸿.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山区高速公路弃渣场稳定性评估和综合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张朔.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4]敦化市“节假日小型客车高速免通行费”政策执行优化研究[D]. 申赫丰.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新冠疫情复工背景下LH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D]. 刘杲朋.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 2021(02)
- [6]G省(区)高速公路运营行业员工薪酬满意度提升研究 ——以J集团公司为例[D]. 容奋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基于双因素理论的F市高速公路养护人员激励研究[D]. 杨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高速公路交警部门绩效管理研究 ——以山西高速交警二支队为例[D]. 刘世俊. 山西大学, 2021
- [9]考虑不同时间交通流特征的高速公路实时事故风险分析与预测研究[D]. 殷月秀.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10]高速公路旅游型服务区功能定位及升级改造研究[D]. 高俊诚.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