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一、试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营[1](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邱国俊[2](2019)在《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研究》文中认为军队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教学管理正确高效运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及运行问题的研究,对指导院校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体系构建和运行机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全面提升军队院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和办学水平。本文以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主线,采用理论研究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运行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五方面入手:一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现状及目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二是介绍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相关理论知识;三是总结分析了军内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四是总结分析了当前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五是提出了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运行的基本思路。在上述研究分析过程中,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总结出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并针对各个问题逐个寻求解决方法,寻找对策,提出建议和措施,总结归纳,重新提出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运行思路,从而达到指导军队院校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目的。

李博[3](2018)在《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学科交叉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历史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历史、知识流动、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体育学学科知识演化进行研究。历史维度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梳理体育学各分支学科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体育学的发展脉络,知识流动维度主要是结合学科交叉测度指标体系、托尼比彻的学科分类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体育学学科交叉态势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内容维度主要采用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示并分析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学的演化经历了“问题研究形态”、“研究领域形态”、“学科范畴形态”三个阶段,学科交叉是体育学形成和壮大的主要途径。体育学最原始的知识形态是以运动技术或者是运动技能为表现形态的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科学化需求,和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体系。2、我国体育学经历了清末效仿德日,民国学习欧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学苏,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和西方相比我国体育学发展是非线性、碎片化的,但在学科起源、学科演进动力、学科结构演化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改革开放以后的我国体育学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在知识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逐渐彰显出更多的学术性。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体育学知识体量和知识流量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知识体量的变化是非线性的波动的,经历了复苏期、指数增长期、逻辑增长期3个阶段,知识流量的增长是线性的,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和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学科开放性不高,学科知识体量的增长大部分都是学科“自繁衍”的结果。北京奥运会后,这些现象在逐渐改观,学科开放性在逐渐增加,体育学由“外延式发展”逐渐转向“内涵式发展”。4、我国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从学科交叉的多样性来看,和体育学交叉融合的学科数量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跨度越来越大,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知识流量的分配由混乱向着有序化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逐渐稳固。二是从学科交叉的聚和性来看,体育学和外部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网络密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5、苏联模式对我国体育学知识体系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勃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学开始了“科学革命”,进入21世纪后“科学革命”逐渐结束,体育学进入“常规科学”阶段,通过“范式融合”我国体育学由偏向自然科学、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演化成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6、在现代科学聚合性发展趋势推动下和学科之间可通约性的规制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两个视角下学科交叉呈现出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体育学和应用科学、软科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和纯科学、硬科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体育学向着“软性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学医学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经济学学科群成为了体育学关系最为稳定的3个交叉学科群。7、和体育学交叉文献数量最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其次是经济学学科群、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信息科技学科群、人文类学科群、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体育学和不同学科群交叉形成的研究热点存在“边缘效应”,体育学和远缘学科交叉尽管研究成果数量不多,但是研究成果的丰富度、异质度更高,研究热点的数量也相对更多。8、北京奥运会对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高频关键词、高突现率关键词还是聚类标注词,奥运会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词汇,几乎每一个学科交叉领域都有涉及奥运会的研究。在北京奥运会的关照下,体育学学科内部的扩张力和学科外部的渗透力不断增强,使得体育学和外部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深化。9、理论研究薄弱是体育学学科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大部分的学科交叉研究都是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单向渗透至体育学领域,体育学无法贡献出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理论贫乏和方法的缺失使得体育学在和其他学科进行知识交换时总是扮演知识受馈者的角色,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回馈,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渡学科的话语权,造成的后果就是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闵发胜[4](2016)在《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军队院校是我军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人员密集度高,对外接触较多,容易诱发和流行各类传染病,而且常作为敌对势力攻击的重要目标,“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时刻存在。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侵袭,确保军队院校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建立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实现了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和对比分析找出了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了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的具体内容。然后根据系统能力生成模式确定了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系统能力建设的方法:系统要素数量增加、系统要素能力建设、系统结构优化和系统功能实践。最后,在确定建设内容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对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的进度进行了管理,重点进行项目时间管理计划,以便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按时推进,确保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深入探讨了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的内容、方法和管理问题,为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特别是将系统分析和项目管理的方法应用于能力建设过程中,丰富了能力建设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外,本文的研究成果紧贴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可行性,能为军队院校传染病的防控及其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黎武廷飞(LE VU DINH PHI)[5](2018)在《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并陆续建立了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越南高等教育需要健康快速的改革与发展,就应该参考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范式,有选择地学习其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完善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越南高等教育质量。本论文立足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改革需要,以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研究对象,依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并采用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论文从发展历程、政策、制度、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以了解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同时把握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异同点,发现越南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充分吸收借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念与成功经验,探讨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策略,提出能够在越南高等普遍扩展应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与越南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政治体制上,在社会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点,而且中国在多方面都走在了越南发展的前面,如中国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比越南早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比越南早5年,实施《教育法》比越南早10余年等,因此中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经验是值得越南学者研究和学习的。2、对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本文基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史、政策、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加以现状分析。研究发现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许多存在的问题,如价值主体产生错位,评估对象陷入被动;重定性指标,轻定量指标;注重静态评估,忽视动态观测;评估指标具体明确性和可测性欠缺;学校未能建立合适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某些可信度较高的指标没有被纳入;评估的测算办法也不适宜。3、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本文基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史、政策、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加以现状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和水平评估四种形式后,中国形成了自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进而中国高等质量保障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许多优点,如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比较完善,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业认证体制,将教育评估专家作为教育评估的主体,大量吸收社会精英参进入评估团队,建立了多层评估主体的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制度上采取了教育质量社会监督制度,以及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使得教育质量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从而深化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明确各层级的各类教育对质量的基本要求,进而完善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4、应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应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较为快、越南较为慢;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较为具体、越南较为笼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中国较为多样,越南较为单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中国较为清晰,越南较为含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国较全面和综合,越南则较为重叠和隐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评估程序,中国较为明确,越南较为含混。5、在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后,本文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经验进行批判性借鉴,并对创新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做了设想。文中阐述了改革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设想,包括构建完善有效的校内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以及加强外部质量保障监督如政府参与、社会大众建议反馈、外部竞争力的介入,可以大大的促进评估指标的完善。

刘迪[6](2018)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关系着高校办学方针和高校前进方向。当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西方国家加紧对高校师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迫切需要高校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的研究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全方位总体布局的时代背景下,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为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遵循,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指导实践,探求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有效运行模式。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用可视化的手段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理清学理脉络;从正反两方面归纳总结国外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启示、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提供有益借鉴;以问题为导向,既研究“机制是什么”,又探讨“机制怎样构建”,深化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具体路径探析。本文通过梳理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阐释高校构建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理论基础。针对西方世界“六化”战略、社会深刻变革、多元化价值观和宗教极端思想对师生意识形态渗透与冲击的现实背景,明晰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话语权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分析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积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运行方式与方法。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厘清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功能,探索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作用方式、运作机理和保障条件,初步形成构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体系的研究框架与视角切入。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运行系统,因而必须探寻契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体系的理论框架,从领导决策贯彻机制、科学刚性协调运行机制、实效管用话语转化机制、满足主体接受认同机制、建设监控预警机制和完善动力保障机制等维度出发,把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各要素、各环节、各过程、各方面优化整合,协同配置,形成合力,发挥出机制体系最大耦合效能,推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路径转化研究,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汪宇峰[7](2017)在《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价值在培养现代化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学校体育教育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困境,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差,背离了培养人的初衷,由目的沦为成工具。针对这种偏差,本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必需要以人为出发点,在制订教育政策和学校体育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让学校体育关照到学生的生命与生活,重新回归人自身,最终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本研究的思路是按照“理论分析--历史考察--现状审视--应然教育价值取向寻求--基本策略”进行。纲要如下:导论是根据世界体育发展趋势及学校体育共同危机这一背景,引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一章为理论分析。分别对“价值与价值取向”、“教育价值与教育取向”、“体育与学校体育”以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解释。第二章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历史考察。本章通过对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及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来探寻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价值取向的演变。本研究分别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演变路径及教育价值取向特征截然不同: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更多强调社会本位,表现为“重文轻武”思想;而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则更加强调个人本位,尤其强调“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的理念。第三章是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进行审视。通过对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师地位等进行全面分析,本研究认为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等方面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主要表现,以国为本传统价值观、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身心二元论思想、现代性后果等四方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的根源。本研究认为以国为本的传统价值观则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文化根源;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实用、重结果、尚科技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根源;身心关系中的“身心二元论”思想,把身体与精神分离,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思想根源;现代性的发展是导致价值取向偏差的社会根源。第四章为当代学校体育应然教育价值取向寻求。本章为理论构建,探讨了学校体育应有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和确立依据。本研究明确提出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人,把人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回归人的生命本原,培养人的主体性、独立人格、自由个性和“完整的人”。本研究认为当代教育政策对人之身体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中人的回归、身心关系中身体的转向和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确立的主要依据;学校体育教育中促进人的生命的生成、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条件。第五章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本章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改革必需要以人为本重塑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念;从多维角度制订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从人的生成出发重塑教育过程观;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学生个性;重构新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促进人的“完整性”发展;改革与完善现有体育教师培养体系,培养新型的、自由的、专业化的体育教师。

李国庆[8](2017)在《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生的“课后班”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以提高课业成绩、发展兴趣特长等为目的,以私人缴费的方式购买的正规学校教学以外的课程资源和参加的多种形式的补充性教育活动。我国的课后班性质的教育形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萌芽,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多项调查已经共同证明了我国70%以上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为孩子选择了至少一种门类或科目的课后班,是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这昭示了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校内校外教育成本与资源彼此冲击的矛盾都日渐突出,当前以“禁”为主的治理方式没有有效解决诸多矛盾,屡禁不止、久治不佳,多方主体之间身份尴尬、话语失衡,加之课后班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又不易被监督和把控,因而构建良性的中小学课后班治理机制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该研究按照“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聚焦——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之一整体思路,围绕我国中小学课后班这一问题领域,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将研究目标集中于解决四个主要任务:表征中小学课后班牵涉的多个角色群体的复杂困境;挖掘中小学课后班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反映出的深层矛盾;反思教育责任分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对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和协同发展的区域性建议。研究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模块: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既往相关主题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调查法对以东北地区二三线城市为典型,兼顾我国其他地区和不同城市课后班现实状况进行摸底;第二,综合运用混合方法通过表征“课后班”问题的管理之难、家长之难、学生之难、教师之难、办班之难,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第三,剥离矛盾产生的三大焦点:家庭、课后班、学校,分析讨论三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成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两种判断,从理论上指出解难之策为疏堵有道、规范治理、协同发展;最后,提出“G-S-F-A”协作模式的理论构想,并据此结合笔者在C市的躬亲实践案例“蓓蕾计划”,给出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初步经验。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课后班的存在和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家庭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表现,也是学校教育责任合作分担的合理途径,据此提出对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G-S-F-A”协作模式构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站位,综合考量多方矛盾主体的话语和利益,主张教育行政部门承担起架构家庭、社会力量办学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制定课后班的审批制度和相关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以政策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帮扶,使学校与课后班在更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是不仅提出了合理性的理论构想,更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在C市推行“蓓蕾计划”,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证明主张的正确性,呼吁正确看待家庭对课后班的合理需求,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选择观念,使教育管理部门站位于一个沟通协调的角色立场,围绕中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共同诉求,促进课后班市场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为家庭教育解忧、为学校教育补充的重要文化力量。

张家年[9](2017)在《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的融合模型与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理论命题之后,《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法律先后颁布,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得到进一步地诠释、充实和拓展。国家安全保障是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中,国家安全情报在国家安全保障中发挥着“耳目、尖兵和参谋”的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安全情报并不足以解决国家安全保障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问题和非常规性的突发事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影响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频发,如经济上的全球金融危机、政治上英国脱欧公投与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的不确定性、反恐领域中“独狼”式恐怖袭击活动、生产或经营管理中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中的地震与海啸等。类似这些“黑天鹅”突发事件,情报工作更是易于被动和出现缺位的现象,从而给国家安全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正因为国家安全情报能力局限性,力不从心,难以覆盖国家安全所有领域;同时应急管理又以临时性、应激性处置为主,后知后觉,难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因此,保障国家安全除了国家安全情报之外,还应重视另一国家安全保障力量——战略抗逆力在准备、应对、处置各类(包括潜在的)对国家安全产生威胁或危害的突发事件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个问题,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虽同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应急管理中,国家安全情报作为支撑性力量向突发事件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情报服务。但是,目前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之间只是单向性的支持,或前者嵌入后者管理体系之中,二者之间并没能在国家安全保障实践中形成真正的合力,即还未建立能发挥出具有融合效应的长效机制。本文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出发,首先,围绕国家安全保障为目标,以情报循环和战略抗逆力循环为基础,以信息链(流)、决策流、突发事件流、反馈流为纽带,并结合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间存在的的竞合关系和融合效应,规范地构建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保障和促进二者融合的运作机制。其次,围绕融合模型,以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正反两个案例阐释了二者融合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并就我国相关领域中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提出了相应策略或建议。最后,运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先后确立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从而为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提供绩效评价工具,并且在实践中应用该绩效评价体系。本文研究内容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引言部分。引言中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创新点等内容;在研究综述中对国内外国家安全情报的研究、战略抗逆力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分析研究当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出本文所关注或要解决的主题。第二,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为本文第4章融合模型的构建与第5章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首先,系统性地从情报概念、特征、结构、原理、实践与评价要素等方面阐述国家安全情报理论。在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国家安全情报是“激活”的知识,其发挥着“耳目、尖兵和参谋”的作用,相当于国家安全保障之“矛”。其次,在已有多学科关于抗逆力研究基础上,借助Bibcomb和文本分析,进一步归纳、分析,凝练出普遍意义上的战略抗逆力理论架构。在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战略抗逆力是“激活”的能力,相当于国家安全保障之“盾”。再次,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模式和流程,在此基础上拓展至应急管理与情报、抗逆力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论证了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同是国家安全保障中的基础性能力,并从资源配置优化角度和重复博弈方法论证了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之间的竞合关系。第三,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模型的构建与案例分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首先是从社会物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探究二者间的各种融合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共轭效应、共生效应和共振效应,这些融合效应也是二者融合之基础。其次,在已有的国家安全情报、战略抗逆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等研究基础上,以及包含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动力、原则、要素、流程等,从国家安全保障框架与功能层面上构建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模型;再次,从二者融合过程出发,就如何推动二者间的融合,从而实现整体的国家安全保障目标,进一步分析了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运作机制的问题。主要包括;共享与合作机制、预警与预防机制、协同与联动机制、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最后,以美国情报融合中心的建设与伊朗核电站遭病毒袭击的这正反两个案例为代表,通过分析以佐证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中得到相应启示:在新形势下应当加强我国国家安全各领域中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建设,如反恐斗争、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建设、国家战略的抗逆力等方面。并指出促进二者的融合是我国推动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应然和必然。第四,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开发。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国家安全保障实践中,从哪些方面来考察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的融合效果——即二者融合绩效指标包含哪些内容?如何衡量这些绩效指标在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的重要程度?以及怎样判断二者融合的绩效水平达到相应的等级?这三个问题分别涉及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评价标准(参照)体系。本文在理论归纳研究和专家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指标体系框架。再通过两轮德尔菲法(Delphi)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来确立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绩效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并根据每个指标项的具体量化特性或质性边界,确定了相应的绩效评价依据和评价等级的划分,从而为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的融合绩效提供相应的评估工具。并选择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K市作为实践应用对象,反馈表明,评价结果基本上与K市的实际层面相一致。最后,本文总结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也为未来研究指出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路径。

王向荣[10](2015)在《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功能于一体,是社会医疗卫生服务最主要的提供者之一。医院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医院顺利运转,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各种保障制度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意识得到极大提升。但卫生人力资源的有限供给和不断拓展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又加剧了这一矛盾。特别是综合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滞后,内部人力资源失衡现象更显着,一方面医护人员绝对数量不足,劳动压力和负荷过大,而行管后勤等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综合医院人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过渡进展缓慢,医院内同岗不同责、同工不同酬等普遍存在。这些情况带来了医疗安全隐患,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当前卫生人力资源科学配置已经引起医院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尽管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相关行业标准相对滞后,通过床工比等进行测算的老标准、老办法已明显不适用。真正可供指导医院实践,管用好用的方法不多,成为掣肘医院管理的短板。本研究从医院内部管理的视角出发,对我国综合医院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并探索出一种能够符合医院实际、易于操作掌握、方便动态调整的综合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并对有关标准进行初步探讨。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现场调研、专家访谈、集中分析等的方法,分析我国医院医疗服务及卫生人力的基本情况;利用北京地区人口和医疗卫生基本统计数据分析北京市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情况和医疗服务能力效率;采用灰色预测法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系统分析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寻找合理可行的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重点是以某总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岗位(目标)负荷均衡法开展整体人力资源配置方案的编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北京市卫生服务需求逐年递增,且未来将进一步持续增加。门诊及住院服务量增长速度超过卫生人力增长速度,综合医院医疗服务供给能力面临挑战。预测到2021年,北京市医院将接待5亿人次的患者,三级综合医院将接待将近1亿人次患者,相应的,医师的年均接待患者人次将进一步增加。2.北京市千人口床位数、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持续升高,且高于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将会达到每千人口14床左右,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同样是有所增加的,但目前实际情况是,千人口医师数及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将会逐年降低。3.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床位增加强度小于全市所有医院的总体水平,但工作效率仍将不断提升。三级综合医院病床使用率将在2017年突破100%,而全市病床使用率2021年才能接近100%。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日将持续下降,预计到2020年三级综合医院将降到8日左右,而二级住院日将保持14天左右水平。4.北京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床工比、人员构成比等已发生明显变化。根据以往的综合医院组编制原则,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床工比已高达1:2.3,床护比也已达到1:0.884。各类人员构成中,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已超过80%,其中医师占比达到27.1%,护士38.5%,管理和后勤人员占比合计不足15%。5.采用岗位(目标)负荷均衡法对某总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某总医院2013年应配置各类卫生人员2620人,其中执业医师755人、注册护士994人、药师93人、技师167人、工程技术人员61人、管理人员109人。并提出应结合教学培训任务对“四生”进行人力折算,对医院工勤技能人员现状进行客观评价。6.明确了使用岗位(目标)负荷均衡法进行综合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注意事项,强调配置方案应坚持从医院自身实际出发,与医院规划、计划目标一致并动态调整,倡导对各类方法工具的综合运用,并要参考同地区同级别医院的总体情况。

二、试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境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4 本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1.4.1 本文组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理论
    2.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概念
        2.1.1 教学质量的定义
        2.1.2 教学质量监控的概念
    2.2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2.2.1 教师行为
        2.2.2 学生行为
        2.2.3 其他主体产生的外部性
        2.2.4 教学质量外部性分析
    2.3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军内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3.1 军内综合性某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情况
    3.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展思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前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1 当前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4.1.1 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科学的构建理念
        4.1.2 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4.1.3 教学质量监控执行不坚决
        4.1.4 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比较单一
        4.1.5 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不够及时
        4.1.6 学员、教员间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
    4.2 改进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措施建议
        4.2.1 加强过程环节质量监控
        4.2.2 建好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4.2.3 加强网路技术和平台的利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5.1 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2 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设的基本要素
        5.2.1 质量标准要素
        5.2.2 保障机制要素
        5.2.3 过程监控要素
        5.2.4 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措施与效果要素
    5.3 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5.3.1 建立质量标准
        5.3.2 实施过程监控
        5.3.3 建设评价系统
        5.3.4 实施教学奖惩机制与信息反馈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体育学科研究
        二、学科交叉研究
        三、体育学学科交叉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安排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起点与分析维度的确立
    第一节 学科的考辨和理解
        一、学科的起源
        二、学科的内涵
    第二节 研究起点的确立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确立
        一、宏观层面——历史维度的确认
        二、中观层面——知识流动维度的确认
        三、微观层面——研究内容维度的确认
        四、三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历史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体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演化历程
        一、主要分支学科的确认
        二、体育教育学
        三、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训练学
        五、体育心理学
        六、体育社会学
        七、各个分支学科演化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体育学学科演化历程
        一、晚清时期(1860年-1910年)
        二、民国时期(1911年-1948年)
        三、改革开放前新中国(1949年-1977年)
        四、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1978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学演化的特点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学科演进路径模型
        二、学科交叉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学科交叉视野下体育学演化路径分析
        一、问题研究形态(15世纪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二、研究领域形态(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
        三、学科范畴形态(19世纪末至今)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流动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我国体育学知识流动总体特征
        一、我国体育学知识产量增长趋势
        二、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量增长趋势
    第三节 基于自引与被自引对我国体育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的考察
        一、我国体育学学科自引分析
        二、我国体育学学科被自引分析
    第四节 基于学科交叉测度指标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的考察
        一、学科交叉评价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选取
        二、1981-198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三、1986-199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四、1991-199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五、1996-200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六、2001-200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七、2006-2010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八、2011-2015年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发展态势
    第五节 基于知识流动网络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结构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学科交叉结构演化
        四、对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探讨
    第六节 基于学科分类对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的考察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二、知识流入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三、知识流出视角下我国体育学亲缘学科演化
        四、对体育学学科性质的探讨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内容维度下我国体育学学科交叉知识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学科交叉知识的挖掘
        三、学科交叉知识的展示
    第二节 体育学与医学、生物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身体素质训练
        二、学生体质健康
        三、运动对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
        四、运动损伤
        五、老年人体育
        六、运动性疲劳
        七、肥胖
    第三节 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竞技运动心理学
        二、体育教学
        三、体育教育心理学
        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
        五、农村学校体育
        六、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
    第四节 体育学与经济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化
        二、体育营销
        三、各分支产业的相关研究
        四、体育旅游
    第六节 体育学和信息科技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体育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体育传播
        三、体育媒介事件
        四、体育新闻
        五、训练、比赛信息化
        六、体育文献计量
    第七节 体育学与人文类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奥林匹克文化
        二、体育史
        三、体育文化产业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五、体育翻译与体育英语教学
        六、体育与艺术
    第八节 体育学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学科群交叉研究热点演化
        一、警察体育、体育犯罪、赛事安保
        二、体育志愿者服务
        三、体育赛事管理
        四、体育法学
        五、公共体育服务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对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染病防控理论研究
        1.2.2 传染病防控实践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需求分析
        1.3.2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方法
        1.3.3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时间管理
第二章 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相关理论
    2.1 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控
        2.1.1 传染病基本概念
        2.1.2 传染病预防
        2.1.3 传染病控制
    2.2 能力建设基本理论
        2.2.1 能力的定义与内涵
        2.2.2 能力的评价与需求
        2.2.3 能力的生成与建设
    2.3 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2.3.1 项目基本概念
        2.3.2 项目时间管理
第三章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需求分析
    3.1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概况
        3.1.1 传染病防控工作体系
        3.1.2 传染病防控工作现状
    3.2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评价
        3.2.1 评价方法
        3.2.2 评价结果
    3.3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内容
第四章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方法
    4.1 防控能力建设路径分析
    4.2 系统要素能力建设
        4.2.1 人员能力建设
        4.2.2 经费能力建设
        4.2.3 设施设备及物资能力建设
    4.3 系统结构优化与完善
        4.3.1 体制建设
        4.3.2 制度建设
        4.3.3 机制建设
    4.4 系统功能实践与提升
        4.4.1 实践与演习
        4.4.2 评价与反馈
第五章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时间管理
    5.1 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项目分析
        5.1.1 项目的目标与内容
        5.1.2 项目的范围与时间
        5.1.3 项目的组织与职责
    5.2 项目活动定义与排序
        5.2.1 项目活动定义
        5.2.2 项目活动排序
    5.3 项目活动资源分配与历时估算
        5.3.1 项目活动资源分配
        5.3.2 项目活动历时估算
        5.3.3 项目活工期压缩
    5.4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与控制
        5.4.1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5.4.2 项目进度控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有关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1.2.2 有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1.2.3 有关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争论与术语使用
        1.4.1 国内外相关概念的争论
        1.4.2 本研究主要术语的使用
第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
    2.1 高等教育质量观
        2.1.1 发展质量观
        2.1.2 适应性质量观
        2.1.3 多元质量观
        2.1.4 特色质量观
    2.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
        2.2.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在目的
        2.2.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目的
    2.3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3.1 质量保障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含义
        2.3.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2.3.3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规依据与活动原则
    2.4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功能
        2.4.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2.4.2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功能
        2.4.3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控功能
        2.4.4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功能
        2.4.5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功能
    2.5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与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2.5.1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
        2.5.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程
        3.1.1 建国初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3.1.2 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3.2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
        3.2.1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
        3.2.2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
        3.2.3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3.2.4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3.2.5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程序与监督
    3.3 个案研究:中国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
        3.3.1 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组织机构
        3.3.2 教学质量保障相关的政策文件
        3.3.3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方法和程序
        3.3.4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取得的效果与经验总结
    3.4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特征
        3.4.1 倡导了新的评估理念
        3.4.2 加强了对新建本科学校评估的针对性
        3.4.3 淡化了教学评估的功利性
        3.4.4 采用了新的评估方法
        3.4.5 加大了社会参与力度
        3.4.6 建立了严格的过程监管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分析
    4.1 越南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程
        4.1.1 建国初期的越南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4.1.2 实施革新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4.2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
        4.2.1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
        4.2.2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
        4.2.3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4.2.4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4.2.5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程序
    4.3 个案研究:越南大叻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
        4.3.1 大叻大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4.3.2 大叻大学的教育质量认证的管理文件
        4.3.3 大叻大学开展质量保障活动的人力资源
        4.3.4 大叻大学开展的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活动
    4.4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4.4.1 高等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4.4.2 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4.4.3 师资队伍还达不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4.4.4 学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5.1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程的比较
        5.1.1 建国初期的中越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5.1.2 实施革新后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5.2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制度与组织机构比较
        5.2.1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比较
        5.2.2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比较
        5.2.3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比较
    5.3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程序的比较
        5.3.1 中越大学基本办学条件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
        5.3.2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
        5.3.3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估程序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改进建议与思考
    6.1 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6.1.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类型
        6.1.2 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设想
    6.2 构建完善有效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6.2.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2.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6.3 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队伍
        6.3.1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6.3.2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6.4 健全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6.4.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6.4.2 社会参与性监督
        6.4.3 发挥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
    6.5 修正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6.5.1 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多元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6.5.2 变“重评估材料”为“重实际教学效果”
        6.5.3 合理分配硬指标和软指标的比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概述
    2.1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2.1.1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2.1.2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内涵
        2.1.3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功能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否定意识形态观
        2.2.2 列宁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借鉴
        2.3.1 卢卡奇的意识形态思想
        2.3.2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2.3.3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2.4 中国共产党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指导
        2.4.1 毛泽东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2.4.2 邓小平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2.4.3 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面临的挑战
    3.1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存在的问题
        3.1.1 领导机制宽松软
        3.1.2 运行机制协调不顺
        3.1.3 话语转化相对滞后
        3.1.4 认同机制缺乏亲和力
        3.1.5 监控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3.1.6 动力保障机制缺乏力度
    3.2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建设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2.1 话语权机制统领软化
        3.2.2 话语权机制刚性虚化
        3.2.3 话语权机制功能弱化
        3.2.4 话语权机制传播泛化
        3.2.5 话语权机制预警淡化
        3.2.6 话语权机制结构碎片化
    3.3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面临的挑战
        3.3.1 面临西方“六化战略”的挑战
        3.3.2 面临社会深刻变革的挑战
        3.3.3 面临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3.3.4 面临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3.3.5 面临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传播的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国际借鉴
    4.1 西方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借鉴
        4.1.1 西方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构建特点
        4.1.2 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形式
        4.1.3 西方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的启示
    4.2 苏东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丧失的教训
        4.2.1 苏东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丧失的过程
        4.2.2 苏东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西化与异化
        4.2.3 苏东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丧失的警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结构分析
    5.1 构成要素
        5.1.1 互动的多重主体
        5.1.2 科学的主题内容
        5.1.3 多样化话语表达
        5.1.4 多元化环境载体
    5.2 运行过程
        5.2.1 启动阶段
        5.2.2 实施阶段
        5.2.3 认同阶段
        5.2.4 反馈阶段
    5.3 机理运用
        5.3.1 适应党的建设任务实现自我完善
        5.3.2 适应党的执政理念实现自我发展
        5.3.3 适应党的思想路线实现自我丰富
        5.3.4 适应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实现自我调整
    5.4 运行条件
        5.4.1 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前提
        5.4.2 以刚性体制为保障
        5.4.3 以健全组织机构为基石
        5.4.4 以组织内外协调为条件
    5.5 机制运行
        5.5.1 领导决策贯彻机制运行
        5.5.2 科学刚性协调机制运行
        5.5.3 实效管用话语转化机制运行
        5.5.4 满足主体接受认同机制运行
        5.5.5 监控预警机制运行
        5.5.6 动力保障机制运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路径
    6.1 领导决策贯彻机制
        6.1.1 构建能动激发机制
        6.1.2 构建理论研学机制
        6.1.3 构建责任践行机制
    6.2 科学刚性协调运行机制
        6.2.1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科学化
        6.2.2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规范化
        6.2.3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的协同化
    6.3 实效管用话语转化机制
        6.3.1 加强以求真释义为重点的话语体系建设
        6.3.2 加强以新媒体为重点的多元化传播平台建设
        6.3.3 加强以求同存异为原则的开放性话语环境建设
    6.4 满足主体接受认同机制
        6.4.1 加强对师生情感认知的人本引领
        6.4.2 加强对师生理性认同的价值判断培养
        6.4.3 加强对师生行为践行的评价反馈
    6.5 建设监控预警机制
        6.5.1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监管
        6.5.2 建立意识形态研判预警机制
        6.5.3 建立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6.6 完善动力保障机制
        6.6.1 健全队伍保障机制
        6.6.2 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6.6.3 健全物质保障机制
        6.6.4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6.6.5 优化环境保障机制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一) 当代学校体育发展出现新趋势
        (二) 当代世界学校体育教育的共同困境
        (三) 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教育价值反思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学校体育价值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内学校体育价值研究的现状分析
        (二) 国外学校体育价值研究的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的相关理论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的内涵
        (二) 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二、体育与学校体育相关理论
        (一) 体育的本质
        (二) 学校体育的内涵
        (三) 教育、体育与学校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辨析
    三、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内涵
        (一) 体育的教育价值取向
        (二)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
第二章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
    一、我国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考察
        (一) 古代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二) 近代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三)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二、西方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历史考察
        (一) 古代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二) 近代西方学校体育教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三) 二战以后现代学校体育及其教育价值取向
    三、中西方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差异与反思
第三章 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审视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审视
        (一) 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价值现状分析
        (二)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现状分析
        (三)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的价值掌控现状分析
        (四) 学校体育教育评价的价值现状分析
        (五) 学校体育教师地位的价值现状分析
    二、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表现
        (一) 学校体育社会价值取向主导下导致个人价值的缺失
        (二) 学校体育科学主义主导下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 学校体育理性主义主导下导致非理性精神的弱化
    三、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根源分析
        (一) 传统文化“以国为本”价值观的影响
        (二) 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三) 西方传统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影响
        (四) 现代性的消极后果影响
第四章 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应然教育价值取向探寻
    一、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理念
        (一) 培养人是学校体育的价值所在
        (二) 人的生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原点
        (三) 学校体育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
    二、当代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确立的依据
        (一) 教育政策对人之健康的重视
        (二) 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中人的回归
        (三) 近现代西方哲学价值取向中身体的转向
        (四) 当代社会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追求的基本点
        (一)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培养
        (二)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对人的独立人格培养
        (三) 学校体育教育要注重培养人的自由个性
    四、当代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的根本要求
        (一) 学校体育首要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生命的生成
        (二) 学校体育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第五章 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变革的基本策略
    一、重塑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念以正本清源
        (一)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观念需要从工具理性转向以人为本
        (二) 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是为学校体育正本清源
    二、制订“多维”的学校体育教育与教学目标以培养“完整的人”
        (一) 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需要从“一维”转向“多维”
        (二) 推进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多维”的举措
    三、注重与时俱进关注人的教育生成
        (一) 人的教育发展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二) 学校体育教育过程要促进人自我生成
    四、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一) 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
        (二)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三) 关照学生个体差异,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五、改进学体育教育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完整性”发展
        (一) 学校体育教育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从“完整的人”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六、完善体育教师培养方式以提高专业水平
        (一) 提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加强其对学生“专业性”培养
        (二) 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使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 制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保证体育教师专业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访谈笔录符号说明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 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突出
        (三) 学校教学“减负”与知识爆炸式增长之间矛盾激化
        (四) 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者、管理者、参与者的多视角聚焦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课后班”
        (二) 教育责任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the soci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四) 良好的文化意愿(Bonne volonté culturelle)
        (五) 协同分担(Synergistic-sharing)
    三、理论基础
        (一) 再保障观念机制
        (二) 协同治理理论
    四、文献综述
        (一) 关于“课后班”的研究
        (二) 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课后班”问题的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大课后班主体角色困境深描
    一、家长之难:良好的文化意愿与文化误识
        (一) 家庭教育责任的“不能承受之重”
        (二) 多重社会角色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三) 既无奈又自愿的“必需消费”
    二、教师之难:生存与发展的围城
        (一) “课后班”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与紧张
        (二) 教师的认同与排斥
        (三) 在信仰与现实之间
    三、学生之难:无处安放的身与心
        (一) “课后班”托管我们什么?
        (二) “放学之后”与“下班之前”我们去哪儿?
        (三) 如果不被托管会怎样?
第二章 缝隙之存与迷茫之治
    一、办班之难:消费时代的文化操守
        (一) 政策规约与扶持
        (二) “跑关系”与“招学生”
        (三) 口碑建立与社会认可度
    二、管理之难:乱相之中如何行动
        (一) 学校管理工作的情理两难处境
        (二) 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政策空白点
        (三) 管理政策与利益链条的矛盾冲突
第三章 必要性之思: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一、何为“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一) 一个拟人化的概念
        (二)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之内涵
    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际遇
        (二) 从“独生子女”到“开放二胎”政策的转变
        (三) 家庭经济结构、生产、消费方式的变化
    三、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的理性审视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是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 家庭教育作为传统训育和德育职能的守卫
        (三) 以法制化保证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第四章 合理性之思: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
    一、以往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责任分配缺乏整体规划
        (二) 学校单方主导,整体动力不足
        (三) 合作的阶段性强,连续性差
        (四) 互不理解,沟通不畅
    二、打破原有三方合作障碍
        (一) 学校的角色应为引领而非主持
        (二) 家长立场应当明确而非动荡
        (三) 课后班应当积极合作而非各自为战
    三、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一) 构建协同合作心理基础:培育社会认同
        (二) 搭建协同合作沟通平台:开设“家长中心”
        (三) 培育协同合作多元主体:政府发挥核心作用
第五章 协同发展下的规范治理:“G-S-F-A”解难模式
    一、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迫切需求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使课后班成为家长教育行动的必然选择
        (二) 政府和学校应为家庭提供导向且与课后班的教育形成合力
        (三) 学校“减负”的“增效”目的需多方资源整合与协作来达成
    二、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改革的思路与关键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二) 处理好制度逻辑冲突是关键
    三、分类治理、协同共享策略的构建
        (一) “帮助-服务型”课后班——监管政策
        (二) “爱好-特长型”课后班——扶持政策
        (三) “强化——补习型”课后班——规范政策
        (四) “升学——竞赛型”课后班——限制政策
        (五) 协同共享——“G-S-F-A”协作模式的设想
    四、C市“蓓蕾计划”:“G-S-F-A”模式的实践范例
        (一) “蓓蕾计划”的初衷与内涵
        (二) “蓓蕾计划”的筹备与实施
        (三) “蓓蕾计划”的落实与反思
结语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9)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的融合模型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家安全情报研究综述
        1.2.2 情报视角下应急管理的研究
        1.2.3 有关战略抗逆力理论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难点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2 战略抗逆力与国家安全情报的基础理论
    2.1 国家安全情报理论
        2.1.1 信息链和情报学基本原理
        2.1.2 国家安全情报概念、特征和过程
        2.1.3 ACP平行情报体系
        2.1.4 差错管理视角下情报失察的理论分析
    2.2 战略抗逆力理论框架
        2.2.1 战略抗逆力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2.2 战略抗逆力维度
        2.2.3 战略抗逆力形成与作用过程
        2.2.4 战略抗逆力绩效的测量与评价
    2.3 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理论及其拓展
        2.3.1 应急管理理论
        2.3.2 突发事件与国家安全情报、战略抗逆力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3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两种基础性能力及相互关系
    3.1 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保障体系
        3.1.1 国家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
        3.1.2 国家安全保障框架体系
    3.2 两种国家安全保障基础性能力
        3.2.1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国家安全情报
        3.2.2 国家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战略抗逆力
    3.3 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之间的竞合关系
        3.3.1 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之间竞争关系的分析
        3.3.2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之间合作关系的分析
    本章小结
4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模型及运作机制
    4.1 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的融合基础
        4.1.1 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之间的互补效应
        4.1.2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之间的共轭效应
        4.1.3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之间的共生效应
        4.1.4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之间的共振效应
    4.2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模型的研究
        4.2.1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动力
        4.2.2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原则
        4.2.3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要素的融合
        4.2.4 二者融合模型构建的过程与分析
    4.3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运作机制
        4.3.1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过程
        4.3.2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共享与合作机制
        4.3.3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预警与预防机制
        4.3.4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协同与联动机制
        4.3.5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4.4 二者融合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4.4.1 美国情报融合中心的实践
        4.4.2 伊朗核电站项目遭“震网”病毒重创事件
        4.4.3 两个案例的延伸思考
    本章小结
5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的研究
    5.1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的初选
        5.1.1 二者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组成与设计思路
        5.1.2 国家安全情报绩效指标的来源与选择
        5.1.3 战略抗逆力绩效指标的来源与选择
        5.1.4 二者间的融合绩效指标的来源与选择
        5.1.5 调查问卷草案初步论证及修改
    5.2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5.2.1 第1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实施与统计分析
        5.2.2 第2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实施与统计分析
        5.2.3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3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5.3.1 评价对象概述及绩效评价的实施
        5.3.2 绩效评价数据的统计
        5.3.3 绩效评价数据的分析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外关于“抗逆力”概念内涵及其对应学科领域
    附录2 WOS与抗逆力相关文献中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
    附录3 美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制订的各类战略(部分)
    附录4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Ⅰ)
    附录5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Ⅱ)
    附录6 国家安全情报与战略抗逆力融合绩效评价量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2 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章 医院人力资源、医疗服务情况及发展趋势
    2.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2 近十年我国医院及卫生人力基本情况分析
    2.3 北京市卫生人力资源及医疗服务情况分析
    2.4 北京市医院医疗服务和人力资源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3.1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
    3.2 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基本运营情况
    3.3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体情况
    3.4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综合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方法及数量论证研究
    4.1 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和内容
    4.2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路线
    4.3 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方法
    4.4 行政管理人员配置方法
    4.5 工勤技能人员
    4.6 小结
第五章 讨论及结论
    5.1 多种因素影响制约综合医院人力资源配置
    5.2 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规模仍将持续增加
    5.3 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方法总结
    5.4 主要创新点
    5.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军队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运行研究[D]. 邱国俊.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3]学科交叉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知识演化的多维研究[D]. 李博.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4]军队院校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闵发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5]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研究[D]. 黎武廷飞(LE VU DINH PHI). 南京师范大学, 2018(12)
  • [6]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机制构建研究[D]. 刘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7]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汪宇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D]. 李国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9]国家安全情报和战略抗逆力的融合模型与绩效研究[D]. 张家年.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综合医院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 王向荣. 第三军医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论军队院校教学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