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义市灾害性天气数据库及自动化处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龚雪鹏,郭江,胡伟,罗淼,肖萧[1](2021)在《毕节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文章基于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CIMISS)统一数据环境,构建了毕节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MySQL数据库、PostgreSQL集群和HDFS集群等相关技术,实现了气象监测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上的叠加,并通过对气象灾害阈值进行本地化归类梳理,以系统化的动态配置,实现了自动化监测预警功能,系统的顺利运行极大提升了毕节市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
蒋雨荷[2](2019)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锦屏县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预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气候异常变化、“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需求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气象医学作为预防医学新兴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其所关注的是“因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而诱发或加重的气象敏感性疾病”。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为研究目标区域,主要利用锦屏县2016-2017年新农合门诊医疗补偿数据、1979-2017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锦屏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特征、气候变化特征、气象因子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响应关系以及气象敏感性疾病预测方程等方面展开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锦屏县2016-2017年的新农合医保数据可知:呼吸系统疾病是锦屏县发病人数最多的一类疾病,其中≥65岁的就诊人数是全年龄段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人群。冬春季节是锦屏县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时段,夏季为低发时段。年内变化时间序列呈现明显的“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分析其与24节气的关系可以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与气温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第一高峰出现在寒露到立冬时节,这个时段降温明显,可以在这个时段加强疾病预防的提醒。发病人数的次高峰出现在惊蛰到清明的时段。发病人数的低值区域出现在立夏到处暑期间,表明此时段的气象条件对疾病有一定的康养效应。此外,春分与秋分时节也分别出现两个发病人数的小高峰,主要是由于这两个时节昼夜时间相等,温差在一年中相对较大,从而导致发病人数突增。2.通过分析锦屏县48年的气候特征可以看出:锦屏县整体潮湿程度呈现增加的趋势,气温上升,高温高湿的趋势愈加明显。各个气象要素与呼吸系统疾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气压、相对湿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作用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气温、风速、日较差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呈现明显的冷滞后与热及时效应,相对湿度表现为高湿及时效应,24h平均变温和最低气温变温存在明显的冷效应。24h最高气温变温存在明显的冷效应和热效应。48h平均温差和最高温差存在明显的冷滞后与热及时效应。而48h最低温差存在明显的冷效应。3.比较多元逐步回归和基于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方法建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的预报方程可以看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并且全年的准确率要大于四季的准确率。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中,全年的准确率要高于春秋冬季,夏季的相关性最弱,故没有建立方程。考虑到业务化的应用,选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更具有实用性。根据之前的研究结论,建立气象数据与医疗数据的数据库与气象敏感性疾病的预报系统,以提高锦屏县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人数预报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能够更好的为该地区气象资料、医疗数据查询与疾病预防、发病风险预报等提供服务。
聂选华[3](2019)在《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文中提出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呈现出普遍性、连续性、积累性和重叠交错的分布特征,灾害的持续性和衍生性造成饥荒蔓延。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朝政府和云贵地方当局以国家完备的荒政制度为蓝本,积极开展灾荒赈济工作。荒政作为清代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府库银钱和粮食等救灾物资的调拨,灾荒赈济举措的协调推行,以及云贵地区毗邻省区之间赈灾物资的应急补给,较大程度上拓展了云贵地区被灾民众的生存空间。清代国家荒政的制度化和灾荒赈济实践路径的系统化,为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和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对云贵地区灾荒期间的社会治理和经营,清朝中央政权在云贵地区的设治经营及自上而下的“国家化”进程,为云贵地方的灾荒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加剧了云贵两省自然灾害暴发的频次,并对清政府加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进程造成影响。荒政制度作为清代国家治理西南边疆的重要路径,为清朝中央政权巩固和经营西南边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云贵地区与周边乃至中原地区的灾赈资源整合与融通,加强了清政府在西南边疆灾荒治理期间的协调联动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从根本上加快了清代国家“一体多元”的发展进程。边疆治理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热点议题之一。本文以清代云贵地区作为研究的特定时段和区域,以清代国家灾荒赈济的社会治理及其效应为研究对象,对西南边疆地区灾荒期间社会治理的国家应急响应能力进行分析,以多角度地认识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各个面向。同时,基于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深入分析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能力和基本谱系,对清代国家的西南边疆治理体系以及云贵地区的底层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行探讨,藉此系统阐释清代灾荒赈济在西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深入施行的深层机理和积极效应。
任敬[4](2019)在《基于不同尺度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定量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的一个典型大省,境内滑坡频发,对贵州省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2017年8月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大树脚组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就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省范围内类似于此的滑坡数量大、种类繁多、成因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滑坡防灾减灾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政府部门确定减灾措施(如治理工程措施、监测预警等),从而进行科学的风险规避与管控,降低滑坡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本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相关资料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变维分形理论分析了滑坡关键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从贵州省滑坡中、高易发区中选取了两个典型代表对象,既城镇型滑坡集中区—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矿山型滑坡—兴仁县白马山滑坡,从区域与单体两个尺度分别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价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易发性评价。首先,揭示了贵州省滑坡灾害时空地域分布规律:据滑坡统计调查,贵州省滑坡灾害发生具有显着的季节性;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滑坡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规律群发性特征;通过计算所有滑坡、中大型滑坡发育点密度,比较了贵州省滑坡灾害地域分布差异性,贵州西部、西南部、东北部滑坡分布最为密集,六盘水市与黔西南州、毕节市相邻一带尤其六盘水地区为滑坡与中大型滑坡相对集中区。其次,揭示了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基本规律:物质组成上多以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相对较少,且多是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常具有软弱基座特点与岩层缓倾特点;从滑坡长度、宽度、面积、体积四方面分析滑坡规模与频率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回归拟合比较相关性,由结论可知宽度是贵州省滑坡规模趋势的关键控制因素。然后,对滑坡关键控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贵州省滑坡主要受煤矿相对密度、坡度等7个关键影响因子控制,本文结合GIS与变维分形理论,计算各因子敏感度及权重,结果表明7个影响因子均存在变维分形,均为二阶累计变换,因子重要性敏感度排序为:煤矿相对密度>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年平均降雨量>距水系距离。最后,将各因子分维值归一化得到各因子权重,选用栅格单元为基础,在GIS中通过加权信息量模型叠加完成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2)以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为例,进行典型区域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研究。本文选取该区域中与滑坡发育息息相关的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层岩性、高程、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滑坡点核密度8个指标因子,基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建立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滑坡规模概率与时间概率最终对滑坡进行了危险性定量评价。并以ROC曲线检验精度,AUC=0.803,预测精度良好。然后选取该区域承灾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人口、土地资源、交通道路4个指标纳入到易损性评价体系中。通过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建立承灾体空间属性数据库。将各因子指标值量化并归一化处理,在GIS中与权重叠加并重分类完成沙包堡地区综合易损性分区。基于经验公式R=H×V,利用GIS将危险性指标值与易损性指标值归一化并相乘叠加,最终得到沙包堡办事处区域滑坡风险评价分区结果。(3)以兴仁县白马山滑坡为例,进行典型单体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研究。首先,对滑坡进行危险性定性分析:结合地面调查和坡体高密度电法物探勘察,对滑坡现状、成因、变形特征分析,通过历史遥感影像对比与InSAR技术分析其变形趋势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滑坡进行危险性定量评价:通过岩石三轴强度试验与劈裂法岩石抗拉强度试验确定力学参数,运用PFC3D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持续暴雨工况下滑坡变形失稳破坏模式,以三维方式呈现滑体运动路劲、运动时间、堆积体范围、堆积体厚度、运动速度与动能,最终预测出白马山滑坡危险范围;易损性评价中选取建筑与人口为易损性评价指标,通过eCognition软件自动解译提取建筑轮廓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从平面与立面建立承灾体数据库,对各评价因子量化完成易损性评价。最后,利用GIS空间叠加功能将危险性与易损性叠加,最终得到白马山单体滑坡风险评价分区结果。
何周见[5](2017)在《基于Android和云服务的遵义市气象信息员业务管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即时通讯云服务的快速壮大,为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最大化发挥"三个叫应"服务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出了遵义市气象信息员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开发主要围绕解决气象信息员管理、气象部门与信息员的互动渠道、气象信息传播与反馈及灾情实时上报等方面等问题进行开展,对提高信息覆盖面和灾害防御的有效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熊劦,邓卫华,胡佳军,刘玲[6](2017)在《基于CIMISS的区域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CIMISS提供的统一数据环境,结合当前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需求,设计出一个集约化的全自动气象灾害监测报警系统,能够直接向各类用户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实时灾害性天气信息服务,并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或台式电脑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详细情况。本文从系统功能结构、信息收集与处理流程、灾害性天气报警时机判断及实况信息生成算法等方面,对该系统的设计内容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介绍。
李海鹰[7](2017)在《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气候类型多样,环流形势复杂,受不同地理条件的影响,各地区都有明显不同的预报指标和方法。以前这些地区个性化的预报经验积累和分析主要是由经验丰富、工作主动的老预报员来完成,且形成的多是定性的经验和方法,较难进一步开发、利用,也经常随着老预报员的退休而不再使用。可见通过对本地预报经验积累建立一套本地化预报平台的重要性。目前广东省气象局还没有专门针对各地级市气象局预报经验积累的天气诊断预报平台,周边各市也还没有这方面的天气诊断预报平台。从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来看,这方面的预报平台也比较少。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中山市本地化的天气诊断预报平台,来协助本地的气象预报员解决预报经验收集困难、定量分析指标缺乏、预报主观性强而客观分析弱等问题。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与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相关的一些预报业务基础知识以及预报平台建设和设计所使用的技术路线,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天气诊断预报系统的业务现状,从而为本项目所需要实现的功能提供依据。其次介绍了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的总体框架、各项功能需求以及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各项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并做了一些简单的实例介绍。通过对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山市出现的暴雨、高温、低温(由于时间和技术力量原因暂时只分析三种主要天气类型,未来可以增加其它天气类型)的收集分析,初步确定了各项定量分析指标。最后对预报平台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包括了数据库数据测试、用户控制参数及权重设置的测试、查询统计功能测试、诊断分析测试。通过测试,保证了数据入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检验了各项功能与设计方案的一致性。并且通过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一年间中山市出现的暴雨、高温、低温三种天气类型分别进行检验,证实了天气诊断预报平台的实用性,诊断分析的准确率较高。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建设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实现了预报员经验的积累,客观定量分析指标的建立,对提高气象台的天气预测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符凤平,吴哲红,高如玉,何伟[8](2017)在《安顺市暴雨个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基于省—地—县气象光纤通信网,采用B/S软件体系结构,建立安顺市暴雨个例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安顺市暴雨天气个例档案、各种物理量及历史灾情的显示与查询、统计与输出等功能。系统基于Web方式,所有程序运行在服务器端,用户端不用安装任何程序,各部分功能设计均结合实际需求。自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在本地预报业务、气象服务、科研与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业务服务支撑系统,有效提高了灾害性天气保障能力。
张玲[9](2015)在《遂宁市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气象工作与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各级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气象事业的发展,中国气象局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优质的气象服务,近几年来气象部门也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气象综合监测体系,这在气象数据资料的应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何将海量的气象观测数据实现科学的管理和共享,为气象预报业务和气象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成为气象数据管理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本文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的应用现状,利用当前流行的C/S和B/S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对各类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共享需求对各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借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以数据库表的方式储存各类气象观测数据,打破了以往以文件方式存储气象资料的格局,借助数据库编程技术建立了一个集实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历史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相关气象数据产品为一体的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管理系统,具备各类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实时收集、分析处理、自动入库以及B/S和C/S两种方式的数据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供表格化和图形化的数据产品,实现了科学、高效、集约化的气象数据综合管理,大大提高了气象数据应用和共享服务的水平。
卫文芳[10](2013)在《黄石市灾害性天气预警辅助业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灾害是制约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联合国气象组织统计,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60%,在中国更是高达70%。湖北省是中国气象灾害多发省份之一,1949年至2000年的52年中,共发生严重气象灾害425起,平均每年8起。黄石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影响,每年因暴雨引发的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湖北省已建立了由多普勒天气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闪电探测网、GPS/MET系统等组成的探测网络,并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尺度探测资料。黄石市灾害性天气预警辅助系统采用C++builder2009软件开发,系统综合运用了数据库SQL查询技术、图形透明板显示技术、语音处理技术、短信发送AT指令、多进程技术等。实现了对黄石自动站、区域自动站、雷达回波强度、卫星云图亮温等实时数据进行扫描,并根据事先设置好的阈值,监控实时极大风速、最大风速、小时雨量、最小能见度、小时内最大10min雨量、10min温度变幅、10min气压变幅、雷达回波强度、卫星云图亮温等数据,然后进行逻辑判断,最后给出弹出窗口文字、声音、短信等提醒,帮助我们业务人员在可能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到来之前得到警报,快速做出响应对天气过程进行追踪监视其发展趋势,为预防灾害性天气赢得宝贵时间,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2011年2月开始研发该系统,12月黄石气象台开始试用本系统,2012年3月,收集使用的反馈意见,根据意见修改完善本系统。本系统在业务实际工作对开展灾害性天气预警和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提前预警作用。如:2012年7月8~14日,黄石市连续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该系统共发布短信提醒信息20余次,声音和文字提醒517次,准确检测出每一次强降水过程,值班预报员据此及时分析天气并发布预警信号7次,短时预警4次,为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气象信息。
二、遵义市灾害性天气数据库及自动化处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遵义市灾害性天气数据库及自动化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毕节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总体框架设计 |
2 系统功能设计 |
2.1 多源异构综合数据库 |
2.2 基于规则的气象灾害预警模型 |
2.3 协同指挥调度系统 |
2.4 基于物联网的“三个叫应”呼叫中心 |
2.5 气象资料集约化检索 |
2.6 预警预报和产品服务 |
3 系统关键技术 |
3.1 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
3.2 大数据技术 |
3.3 IVR呼叫中心技术 |
3.4 气象灾害阈值的动态配置技术 |
4 结束语 |
(2)贵州黔东南地区锦屏县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2 相对湿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2.1 气象要素观测资料 |
2.2.2 呼吸系统疾病资料 |
2.2.3 研究方法 |
2.3 统计软件 |
第三章 锦屏县近48年(1970-2017)基本气候特征 |
3.1 平均气温的基本变化特征 |
3.1.1 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 |
3.1.2 平均气温的年变化特征 |
3.1.3 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
3.2 锦屏县近48年(1970-2017)相对湿度基本特征 |
3.2.1 相对湿度年际变化特征 |
3.2.2 相对湿度的年内变化特征 |
3.2.3 相对湿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3.3 锦屏县近48年降水量基本特征 |
3.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
3.3.2 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特征 |
3.4 锦屏县比湿变化基本特征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锦屏县 2016-2017 年呼吸系统疾病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4.1 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分布特征 |
4.2 呼吸系统疾病的季节分布特征 |
4.3 呼吸系统疾病与24节气的分布关系 |
4.4 呼吸系统疾病与主要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4.1 呼吸系统疾病与平均气象要素的关系 |
4.4.2 呼吸系统疾病与累积变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
4.4.3 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与各季节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5.1 平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5.2 最低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5.3 最高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5.4 当日最高、最低温差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5.5 24h、48h变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相对湿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6.1 平均相对湿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6.2 最小相对湿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基于气象条件的呼吸系统疾病预报模型研究 |
7.1 多元逐步回归 |
7.1.1 总呼吸系统疾病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
7.1.2 春季多元回归方程 |
7.1.3 秋季多元回归方程 |
7.1.4 冬季多元回归方程 |
7.2 呼吸系统疾病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7.3 预测系统展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锦屏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特征分析 |
8.1.2 锦屏县气候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分析 |
8.1.3 锦屏县气象敏感性疾病预报模型研究 |
8.2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
8.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简介 |
致谢 |
(3)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灾荒史研究的问题导向及既有研究成果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创新与写作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自然因素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
二、气候变迁的驱动 |
三、生态环境变迁的负面效应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发生的社会因素 |
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化 |
二、云贵地区民族起义的扰动 |
三、西方近代化势力的入侵 |
第二章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差异 |
一、气象灾害 |
二、地震灾害 |
三、地质灾害 |
四、疫疾灾害 |
五、农作物病虫害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
一、灾害对云贵地区农业生产的冲击 |
二、灾害对云贵地区财政经济的损耗 |
三、灾害对云贵地区民众生活的扰动 |
四、灾荒对云贵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三章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制度的施行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荒政的基本程序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报灾 |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勘灾 |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审户 |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发赈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救灾的基本措施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蠲免 |
二、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 |
三、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借贷 |
四、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抚恤 |
第四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备荒仓储制度建设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常平仓设置 |
二、云贵地区常平仓的功能 |
三、云贵地区常平仓的管理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社仓设置 |
二、清代云贵地区社仓的功能 |
三、云贵地区社仓的管理 |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
一、清代云贵地区的义仓建设 |
二、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功能 |
三、清代云贵地区义仓的管理 |
第四节 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建设 |
一、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推行的原因 |
二、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建设 |
三、清末西南边疆地区积谷备荒制度的实践成效 |
第五章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赈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官方救灾实践路径 |
一、减免额赋以纾民困 |
二、平粜米谷以平市价 |
三、赈给银米以裕口食 |
四、鼓励垦殖以补种杂粮 |
五、捐给养廉银两以资赈济 |
第二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民间救灾实践路径 |
一、地方官宦倾力捐输 |
二、民间绅商慷慨捐赀助赈 |
三、民众祭拜神灵以禳弥消灾 |
第三节 清代云贵地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实践 |
一、修缮城墙以资扞卫 |
二、疏挖河道以广“东作” |
三、修复桥梁设施以利行旅 |
四、修复盐井以利税课征收 |
第六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案例探讨 |
第一节 危机与应对: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救济 |
一、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情 |
二、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害赈济 |
三、道光十三年云南地震灾后重建 |
第二节 清光绪朝云南昭通以工代赈的实践路径及成效研究 |
一、清朝“以工代赈”在西南边疆实施的原因 |
二、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主导措施 |
三、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辅助举措 |
四、光绪十八年昭通府“以工代赈”实践的社会成效 |
第三节 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
一、清代贵州“新疆”的开辟 |
二、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背景 |
三、清代贵州“新疆”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
四、清代贵州“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
第七章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联动效应 |
第一节 清代云贵地区灾赈实践的区域协调联动 |
一、云贵地区灾赈物资的应急调运和供给 |
二、云贵地区灾荒赈济的“国家干预” |
三、云贵地区灾赈期间的乡村秩序维系 |
第二节 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联动效应 |
一、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困境 |
二、清光宣时期云南的灾赈近代化转型路径 |
三、清光宣时期云南灾赈近代化转型的社会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及荣获奖励情况 |
致谢 |
(4)基于不同尺度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定量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滑坡风险评价研究 |
1.2.2 国内滑坡风险评价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
2.1 区域尺度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
2.1.1 区域尺度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 |
2.1.2 区域尺度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
2.1.3 区域尺度滑坡易损性评价方法 |
2.2 单体尺度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
2.2.1 单体尺度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
2.2.2 单体尺度滑坡易损性评价方法 |
第3章 贵州省滑坡发育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3.1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3.1.2 地质环境条件 |
3.2 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基本规律 |
3.2.1 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
3.2.2 滑坡地质灾害地域分布规律 |
3.3 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基本规律 |
3.3.1 滑坡地质灾害特征 |
3.3.2 滑坡地质灾害物质组成 |
3.3.3 滑坡地质灾害规模趋势特征 |
3.4 滑坡地质灾害变维分形 |
3.4.1 滑坡地质灾害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3.4.2 滑坡地质灾害变维分形 |
3.5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3.6 小结 |
第4章 典型区域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以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为例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4.2.1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2 易发性评价指标量化 |
4.2.3 规模—频率概率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4 基于GIS的危险性评价及区划 |
4.2.5 危险性评价精度分析 |
4.3 滑坡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
4.3.1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3.2 建筑易损性 |
4.3.3 人口易损性 |
4.3.4 土地资源易损性 |
4.3.5 交通道路易损性 |
4.3.6 基于GIS的易损性评价及区划 |
4.4 沙包堡办事处滑坡风险评价 |
第5章 典型单体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以兴仁县白马山滑坡为例 |
5.1 白马山滑坡特征调查 |
5.1.1 滑坡形态特征 |
5.1.2 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5.1.3 滑坡体变形破坏情况 |
5.1.4 基于高密度电法物探坡体变形分析 |
5.1.5 滑坡成因分析 |
5.2 滑坡历史形变分析 |
5.2.1 遥感影像对比分析 |
5.2.2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In SAR历史形变分析 |
5.3 基于PFC3D数值模拟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
5.3.1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
5.3.2 滑坡运动过程模拟 |
5.3.3 速度动能特征分析 |
5.3.4 堆积体分布特征分析 |
5.3.5 危险性范围预测 |
5.4 滑坡威胁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
5.4.1 承灾体自动化调查 |
5.4.2 易损性评价结果 |
5.5 白马山滑坡风险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5)基于Android和云服务的遵义市气象信息员业务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系统结构设计 |
2.1 总体结构设计。 |
2.2 软件架构设计。 |
2.3 系统开发平台与工具。 |
2.4 系统安全设计。 |
3 系统功能设计 |
3.1 总体功能结构。 |
3.2 气象数据的查询、显示。 |
3.3 气象信息查看。 |
3.4 信息提醒。 |
3.5 交流互动。 |
3.6 灾情报送。 |
3.7 注册、审核、登录、二维码推荐。 |
3.8 信息员管理。 |
3.9 信息查询、统计。 |
4 系统业务流程 |
5 结论 |
(6)基于CIMISS的区域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需求分析 |
1.2 设计思路 |
1.3 开发环境 |
1.4 系统功能结构 |
1.5 系统信息流程 |
2 系统应用 |
2.1 监测功能 |
2.2 应用环境 |
2.3 应用个例 |
3 关键技术 |
3.1 灾害性天气分级阈值管理体系 |
3.2 灾害性天气报警时机判断及实况描述信息生成算法 |
3.3 报警信息的定制化分发设计 |
3.4 开放式的报警信息分发技术 |
3.5 基于HTML5的Web GIS实时展示 |
3.6 地区级的CIMISS资料获取技术 |
4 结语 |
(7)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天气预报方法和分类 |
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1.3 中山气候概况 |
1.1.4 选题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
1.2 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预报业务知识 |
2.2 目前我们的业务现状 |
2.3 预报平台的功能需求 |
2.4 数据库的功能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
3.1 预报平台采用的技术路线 |
3.2 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 |
3.2.1 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简介 |
3.2.2 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的优点 |
3.3 Visual Basic.net语言 |
3.3.1 Visual Basic.net语言简介 |
3.3.2 Visual Basic.net语言的特点 |
3.3.3 Visual Basic.net语言的应用方向 |
3.4 B/S模式 |
3.4.1 B/S模式如何工作 |
3.4.2 B/S模式的特点 |
3.4.3 B/S模式与C/S模式的比较 |
3.5 ASP.NET技术 |
3.5.1 ASP.NET技术的优势 |
3.5.2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
3.5.3 ASP.Net的运行模式 |
3.6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
3.6.1 Visual Studio 2010 简介 |
3.6.2 Visual Studio 2010 开发工具的优势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的设计 |
4.1 预报平台的总体框架 |
4.1.1 用户控制模块 |
4.1.2 天气诊断模块 |
4.1.3 结果显示及反馈模块 |
4.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报平台各项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5.1 历史信息录入 |
5.2 历史信息查询 |
5.3 权重设置 |
5.3.1 天气影响系统、形势参数权重设置 |
5.3.2 影响系统、环流形势、未来趋势特征参数权值设置 |
5.3.3 二级影响系统、物理量、观测资料参数的区间设定 |
5.4 参数设置 |
5.5 诊断分析 |
5.6 查询统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数据库数据测试 |
6.2 用户控制参数及权重设置的测试 |
6.3 查询统计功能测试 |
6.4 诊断分析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安顺市暴雨个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简介 |
2.1 主界面 |
2.2 技术方法 |
2.3 数据库简介 |
2.4 主要实现功能 |
2.4.1 暴雨历史个例查询 |
①降雨实况 |
②个例档案小结 |
2.4.2 关键物理量查询 |
2.4.3 暴雨灾情查询 |
①按站名查询 |
②按日期查询 |
3 关键技术问题 |
3.1 将Excel表文件内容导入SQL Server数据库时,出现提示“对于所指定的缓冲区来讲太大”,造成数据导入失败[3] |
3.1.1 问题分析 |
3.1.2 处理方法 |
3.2 日期格式问题[4] |
3.3 前端网页显示时,有的字段为NULL |
4 结语 |
(9)遂宁市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成果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自动气象站及相关理论 |
2.1 自动气象站概述 |
2.1.1 自动气象站简介 |
2.1.2 自动气象站的组成 |
2.1.3 自动气象站工作原理 |
2.2 系统相关技术 |
2.2.1 C/S与B/S |
2.2.2 数据库存储技术 |
2.2.3 Google Map API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背景需求 |
3.2 系统结构需求 |
3.3 系统性能需求 |
3.4 系统功能需求 |
3.5 系统开发平台 |
3.5.1 系统开发硬件平台 |
3.5.2 系统开发软件平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1 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1.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 |
4.2.1 国家气象观测站查询统计系统功能 |
4.2.2 自动气象站WEB综合管理系统功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组织与处理 |
5.1 气象观测数据的重要性 |
5.2 数据文件的种类及格式 |
5.2.1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种类 |
5.2.2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
5.2.3 Micaps系统数据 |
5.3 观测数据质量控制 |
5.4 系统数据流分析 |
5.5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5.5.1 数据库的构成 |
5.5.2 数据库设计 |
5.5.3 数据库的访问 |
5.5.4 数据库的操作 |
5.5.5 数据库的备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
6.1 数据后台处理系统 |
6.2 国家气象观测站查询统计系统 |
6.2.1 历史同期查询功能 |
6.2.2 某时段查询功能 |
6.2.3 某时段分析功能 |
6.2.4 逐时段分析功能 |
6.3 基于WEB的自动气象站综合管理系统 |
6.3.1 用户登录验证 |
6.3.2 用户、站点管理 |
6.3.3 地图填图显示功能 |
6.3.4 查询统计功能 |
6.3.5 实时数据折线图 |
6.3.6 疑误数据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测试意义和目的 |
7.2 测试的方法 |
7.3 系统测试结果 |
7.3.1 系统界面测试 |
7.3.2 系统功能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黄石市灾害性天气预警辅助业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黄石地区灾害性天气概况及现状 |
1.3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4 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系统主要探测资料类型 |
2.2 C++BUILDER |
2.3 数据库 |
2.3.1 MYSQL 数据库 |
2.3.2 FTP 服务 |
2.4 ODBC 技术 |
2.5 图形软件 |
2.5.1 MapX 地图开发软件 |
2.5.2 PhotoShop 图形绘制软件 |
2.6 C/S 架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灾害性天气预警辅助系统需求 |
3.1.1 可行性分析 |
3.1.2 系统分析 |
3.2 业务功能需求 |
3.2.1 数据处理 |
3.2.2 探测资料监控 |
3.2.3 预警信号和灾情的发布 |
3.2.4 文字、语音、短信报警 |
3.2.5 历史数据和运行日志查看 |
3.2.6 常用业务链接 |
3.3 性能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课题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结构 |
4.1.1 本课题的工作目标 |
4.1.2 课题系统的总体结构 |
4.1.3 设计流程图 |
4.2 课题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1 硬件环境 |
4.2.2 软件环境 |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3.1 系统数据库的选择 |
4.3.2 数据流图 |
4.3.3 数据表信息 |
4.4 系统主要模块结构和功能设计 |
4.4.1 中尺度探测资料处理模块 |
4.4.2 预警信号和灾情的发布模块 |
4.4.3 报警模块 |
4.4.4 数据查看与运行日志模块 |
4.4.5 常用业务链接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资料获取 |
5.1.1 雷达回波数据读取 |
5.1.2 强对流云团报警文件 |
5.1.3 预警信号服务器端处理子程序 |
5.1.4 经纬度转换行政地名 |
5.2 监控预警流程 |
5.2.1 判定阈值的子程序 |
5.2.2 预警信号客户端显示子程序 |
5.3 短信提示模块 |
5.3.1 模块开发 |
5.3.2 GSM MODEM 安装 |
5.4 灾情显示模块 |
5.4.1 志愿者信息 |
5.4.2 灾情显示 |
5.5 系统参数设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优化 |
6.1 系统测试简介 |
6.2 系统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系统的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遵义市灾害性天气数据库及自动化处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毕节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龚雪鹏,郭江,胡伟,罗淼,肖萧.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1(01)
- [2]贵州黔东南地区锦屏县呼吸系统疾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及预测方法[D]. 蒋雨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3]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研究[D]. 聂选华. 云南大学, 2019(09)
- [4]基于不同尺度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定量风险评价研究[D]. 任敬.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5]基于Android和云服务的遵义市气象信息员业务管理系统[J]. 何周见. 科学技术创新, 2017(26)
- [6]基于CIMISS的区域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与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熊劦,邓卫华,胡佳军,刘玲. 气象科技, 2017(03)
- [7]中山市天气诊断预报平台建设[D]. 李海鹰.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8]安顺市暴雨个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符凤平,吴哲红,高如玉,何伟. 贵州气象, 2017(01)
- [9]遂宁市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10]黄石市灾害性天气预警辅助业务系统研究[D]. 卫文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