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我国小型图书馆资源建设

入世后我国小型图书馆资源建设

一、加入WTO后小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周影[2](2019)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中美贸易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中美两国贸易关系有所缓解,贸易额稳步增长。据联合国统计,2000年至2018年间中方对美方的出口额从1000.01亿美元增长到5632.03亿美元,增长了约463.2%。美方对中方的出口额从161.85亿美元增长到1201.48亿美元,增长了约642.34%。而自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两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据我国海关统计,2019年第一季度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较上年同比出口下降约120亿美元。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更是伤害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且我国出口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其他的出口替代市场以缓解库存压力,企业生产率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阶段,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下简称TPU)作为近阶段较新的研究方向,探究其对包括企业生产率在内的微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本文从理论方面分析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中国加入WTO之后TPU下降主要通过“竞争激励效应”和“出口学习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接着本文借鉴Baron和Kenny(1986)的做法,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此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2)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合并后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借鉴Handley and Lim?o(2013)和Feng(2014)、Pierce and Scortt(2016)的经验对TPU进行了测算,并以ACF、LP、OP三种方式对企业生产率进行了衡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生产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性。(3)新新贸易理论对企业的异质性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本文基于此理论从企业不同所有制以及不同贸易方式研究了中国加入WTO前后TPU的下降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较于私营企业对TPU的下降反应弹性更大,一般贸易企业比加工贸易企业对TPU下降的反应更加灵敏。(4)一项贸易政策实施之后,企业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对生产率进行调整。所以本文将2000-2013年分为四组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检验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生产率对TPU下降反应的差异性。结果发现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年限越长,企业生产率对TPU下降的反应弹性更大。(5)考虑到美国贸易环境每年都会变化,本文将美国对中国产品所征收的实际进口关税纳入到基准模型,并加入关税和TPU的交互项研究中国加入WTO前后随着美国贸易环境的变化TPU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贸易环境下TPU的下降更能带来企业生产率的提高。(6)为了更加深入研究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源,本文借鉴Dynamic Olley-Pakes分解法(以下简称DOP分解法)将企业生产率分为企业成长效应(组内效应和组间效应之和)以及净进入效应(进入效应和退出效应之差)。研究发现TPU下降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企业成长效应,从组成部分看,市场资源配置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组间效应)要大于企业自身生产率转变的影响(组内效应),企业的进入效应大于企业的退出效应。从总体看,企业成长效应大于企业净进入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中美两方政府应建立起双边协商机制平等友好地进行磋商谈判。其次政府应给予出口企业一定的补贴,鼓励企业创新,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以分散出口风险。最后企业本身应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建立健全企业预警机制从而灵活调整其生产经营决策。

孙鹏[3](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葛琳[4](2019)在《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天然橡胶消费大国,但由于地理条件不适宜植胶,自产量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因此严重依赖进口。加入WTO后,我国对进口天然橡胶的政策更加开放和自由,吸引了更多的传统天然橡胶贸易企业参与其中。近年来,随着天然橡胶金融属性突显,供需关系不再构成美金天然橡胶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传统天然橡胶贸易商的盈利模式失效,同时因为天然橡胶现货贸易与金融市场关系更加密切,使得越来越多规模化的投资公司从天然橡胶纯虚拟贸易转型到混合贸易,并且快速发展。另外,国有企业依靠强大的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迅速扩张,将剩余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以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面临重重压力。本文以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描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天然橡胶产业、天然橡胶属性和竞争战略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论文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内容;然后,概述了竞争战略理论,介绍了文中使用的战略分析工具,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依据;第三,分析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消费和贸易的现状,及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的发展现状;第四,运用PES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最后运用QSPM矩阵对三大通用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为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应采取的竞争战略,并且应从产品、品牌和服务三个方面具体实施。依据所选择的的竞争战略,提出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完善公司组织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代智慧[5](2019)在《供给侧改革下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波动是和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话题,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稳定性。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波动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国际经贸关系更加复杂。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六稳”,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应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出口质量提升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转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出口质量的提升,出口质量提升又会影响到经济波动。出口质量提升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等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加剧经济波动。同时,由于出口质量的提升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比较优势,可以更好的抵御外部冲击进而抑制经济波动。因此,研究出口质量提升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出口质量升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寻找通过高质量发展战略减少经济波动的有效路径。稳定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界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出口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对其经济波动效应重视不足,尤其缺乏微观理论机制的解释。近年来对经济波动来源的研究拓展到微观企业层面,因为微观企业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只有从微观企业层面出发,才能更好地寻找外部冲击影响经济波动的精确传导机制。本文尝试从出口质量的新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来源,厘清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产出波动的微观机制,丰富有关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与产出波动呈现怎样的特征事实和演变趋势?出口质量提升是否会影响产出波动?出口质量提升是增加了风险进而加剧了产出波动,还是抵御了外部冲击进而减少了产出波动?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产出波动的微观机制是什么?首先,在理论机制部分,基于“新新国际贸易理论”中质量异质性模型对消费者效用和出口质量的基本设定,借鉴G.Vannoorenberghe(2012)波动与出口的理论分析框架、Blanchard和Kremer(1997)的不完美契约模型、Costinot(2009)的劳动分工模型以及能力理论的思想,引入出口质量异质性,建立数理模型,分析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产出波动的出口强度效应和技术效应。同时,构建概念模型分析市场效应,说明出口质量提升通过供给侧多样化效应和需求侧收入效应影响产出波动的理论机制。然后,利用2000-2013年海关贸易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Khandelwal等(2013)的KSW方法测算了企业-产品-目的地-年份四维的出口产品质量,并借鉴Melitz和Polanec(2015)提出的动态OP分解方法进一步将出口产品质量进行二元边际分解。同时,用标准差法和残差法测算了企业产出波动,并把产出波动分解为出口波动(产出的出口销售波动)和国内波动(产出的国内销售波动)。最后,在测算的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OLS回归模型和Heckman选择模型分别检验了理论机制中的出口强度效应、技术效应和市场效应。由于总产出波动可以分解为出口波动和国内波动,而出口质量提升对这两部分波动的影响不同,因此首先分别检验其对国内外波动的影响,进而检验其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出口质量提升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出口质量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三个阶段,加入WTO之后增长较快,金融危机之后快速下降,后危机时期逐步上升。第一个阶段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第二个阶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下降和较高质量产品的退出,第三个阶段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和较高质量产品的进入,出口质量升级的动力加强。对于行业出口质量,大部分行业出口质量没有明显上升,呈现震荡趋势,高技术行业出口质量有小幅提升,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提升较快。对于地区出口质量,长三角地区出口质量较高,珠三角地区出口质量较低,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质量较低。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出口质量大于一般贸易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第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产出波动加剧了81.04%,出口波动加剧了181.82%,出口波动远大于产出波动。同时,加入WTO和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外部冲击都加剧了整体产出波动。对于行业产出波动,低技术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产出波动更加剧烈。对于地区产出波动,东部地区出口波动明显大于总产出波动和国内波动,这一特征事实在中西部地区表现不明显,说明贸易强度大的地区风险更大。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产出波动大于加工贸易企业和国有企业。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波动明显大于国内波动和总产出波动。第三,通过建立均衡模型发现,对于有内外销售市场并且连续出口的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通过出口强度的增加减少了出口波动,加剧了国内波动,国内外销售的负相关关系是该结论背后的原因。在分别考察了出口波动和国内波动之后,重点考察总产出波动,发现当出口强度小于门槛值时,出口质量的提升能够减少总产出波动,大于门槛值则结果相反。利用2000-2013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结论与理论命题基本一致,出口质量提升能够减少出口波动,但是没有起到减少国内波动的作用。出口强度是出口质量影响出口波动、国内波动和总产出波动的部分中介效应。当出口强度小于门槛值0.411时,出口质量的提升能够起到降低总产出波动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降低出口波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质量的提升加剧了国内波动和总产出波动。出口质量的集约边际即持续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能够起到抑制出口波动的作用,拓展边际即新进和退出产品质量的提升均加剧了出口波动和总产出波动。第四,基于不完美契约模型和劳动分工模型的理论框架,引入能力理论的思想建立数理模型发现,出口质量提升通过技术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技术效应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因素和中间品投入的多样化。实证检验的结论与理论命题基本一致,出口质量提升抑制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技术效应中的人力资本密集度。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轻型制造业企业、低中技术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质量与产出波动的负向关系更为显着。由于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波动更加剧烈,不同于经济平稳发展阶段的表现,进一步实证检验了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对出口波动的影响,发现面临危机冲击时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小,说明出口质量较高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部冲击,但是对于高技术行业的企业出口质量越高出口波动越大。第五,基于“新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出波动的相关理论,建立概念模型发现出口质量提升通过市场效应影响了产出波动。市场效应包括供给侧多样化效应和需求侧收入效应。供给侧多样化效应指产品质量高的企业出口市场更加多样化,而出口市场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风险,进而起到抑制产出波动的作用。需求侧收入效应指高质量产品一般被高收入国家的高收入群体消费,而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收入比较稳定,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也比较稳定,进而稳定了高质量产品的产出。企业出口高质量的产品影响了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多样化的供给和高收入群体的需求进一步影响了产出波动。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2000-2006年金融危机之前,市场效应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在2006-2011年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提升通过市场效应降低了出口波动,进而降低了总产出波动。市场效应是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2%。说明市场供需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更加敏感,因此当面临危机冲击时,市场效应更显着。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稳增长”的战略提供了理论与实证的支持,具有以下政策启示:(1)充分发挥出口质量提升抵御外部冲击进而减少产出波动的作用;(2)适度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过去的数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3)近年来我国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新优势,推动出口质量升级,进而减少产出波动;(4)防范和化解出口质量升级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对于高技术行业,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钱海峰[6](2018)在《印度专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与我国具有相似的国情。在文化方面,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具体到印度的法律制度而言,其主要沿承英美法系,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其中又以其符合印度国情的且起步较早的专利制度对其技术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为世人所瞩目。梳理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印度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印度专利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及其哲学基础,对于完善我国专利制度以及指导企业在印度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的专利制度起源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其发展过程反映了印度近现代历史的进程,反映了印度从殖民地到民族独立再到全球化的历程。印度独立以来,先后对专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1970年,印度颁布了首部独立自主制定的《1970年专利法》,之后又颁布了《2005年修正案》,并一直沿用至今。印度的专利制度整体上与其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相一致,但同时又受到了国大党的资产阶级思想、印度人民党的新自由主义精神、种姓制度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直接和/或间接影响。印度的执政党始终将世俗主义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将专利制度作为一种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工具,认为,在使用得当的前提下,专利制度不但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还能够在缓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借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别对印度专利制度的两次变革进行说明,进而分析影响专利立法的经济背景,剖析专利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研究认为,专利制度的设置应结合具体国情,特定技术领域发明的保护力度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该领域的技术实力相适应,并随着国家经济环境变化而修正,从而使其能够最大化实现社会利益。印度现行的专利制度基本符合TRIPs协议的要求,在加强对专利权保护的同时,又对专利权的获取和实施进行了限制。研究认为,印度现行的专利制度受到功利和正义两种价值的指引,体现出了一种复杂交织的二元哲学思想。印度专利制度在平衡私人权益与社会公益冲突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印度专利法活用TRIPs协议,其设置的非专利保护客体、强制许可、专利实施报告等规定为就如何限制专利权的滥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显着成效。众所周知的是,这些条款帮助印度在发展仿制药、降低药价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护印度传统知识方面,印度建立的传统知识图书馆和全球专利监控机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高新技术领域,印度采用了与仿制药产业不同的保护策略以为专利权人提供有效的保护。本文分析认为,鉴于印度专利制度复杂性的特点,我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前,应当对印度的知识产权环境以及行业专利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充分控制知识产权风险,并在不慎卷入侵权诉讼时,善用印度法律规定以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

周跃雪[7](2015)在《WTO决策机制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TO虽然是个年轻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WTO在借鉴GATT的基础上,建立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制定了独立的宪章,不断完善国际贸易规则,解决国家之间经贸争端,不断强化和推进半个多世纪以来多边贸易体制的成就和发展。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背景下,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WTO制度结构的缺陷问题,决策程序的民主和透明度问题、公众参与问题、争端解决中条约解释以及裁决报告的执行问题、WTO与其他国际组织关系协调问题、WTO法制与成员域内法制关系问题等等。本论题主要研究和讨论WTO多边贸易体制中下决策机制的法律问题。WTO成立之后的第一个多边贸易谈判回合——“多哈发展回合”,几经停滞,曲折前行,至今仍未结束。人们担心现有的决策机制正在抑制WTO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和GATT/WTO前八轮回合相比,多哈回合所处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谈判议题数量不断增多,且议题的深度和广度逐渐触及到成员国内的法制基础和社会秩序,成员之间的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发展中国家成员数量大幅增加,整体实力上升,他们质疑和改革WTO多边贸易谈判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以巴西、印度和中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在多哈回合中“异军突起”,他们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成员成为影响甚至改变多边贸易谈判方向和结果的关键力量,逐渐打破传统上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GATT/WTO多边贸易谈判格局。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引言介绍本论题问题的提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系统和详实的梳理了本论题下各个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归纳研究方法,介绍主要研究内容,总结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国际组织决策机制基本问题概述。探讨决策和组织决策的概念和特点,进而分析国际组织决策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界定国际组织决策机制的概念;研究和分析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含义,厘清国际组织决策机制和表决制度的关系,提出决策机制的范畴大于表决制度,表决是决策机制中一个环节,并进一步分析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主要内容;注重研究“协商一致”决策方式的定义和特点,比较与传统投票表决方式的区别,指出“协商一致”是自成一类的特殊决策方式,并阐述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实践情况。第二章WTO决策机制基本问题分析。系统梳理现有文献对WTO决策机制概念的界定并进行评析,提出本文对WTO决策机制的定义:WTO决策机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为决议草案在WTO决策机构的通过制度,后者还包括多边贸易谈判的规则和制度;探讨GATT时代决策机制的源起和变迁,进而分析WTO决策机制对GATT决策机制的继承和发展;系统分析WTO决策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主体、决策机构、决策辅助机构、决策内容及其决策方式、多边贸易谈判的基本程序和议案的“表决”制度等;探讨WTO决策机制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为缺乏公平合理的多边贸易谈判规则,决策过程参与度和透明度明显不足,决策机制的效率低下,谈判回合的推进困难。第三章多边贸易谈判规则。当前WTO法制没有明确的谈判规则和制度,实践中多边贸易谈判主要遵循“一揽子承诺”、“绿屋会议”和“主要供应国原则”等做法。分析“一揽子承诺”如何被引入乌拉圭回合,逐渐发展成为WTO的一项法律原则和谈判规则,进而探讨“一揽子承诺”对推进多边贸易谈判的作用和缺陷,并就目前改革“一揽子承诺”的建议进行评析;分析“绿屋会议”的源起和变迁,探讨“绿屋会议”的本质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的非正式磋商机制,指出其不能取代WTO正式决策机制;讨论“绿屋会议”的改革措施,不主张取消“绿屋会议”和对其机制化,应该在维持“绿屋会议”现状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其参与度和透明度;研究“主要供应国原则”的源起和发展,指出其剥夺了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关税等领域谈判的话语权。第四章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早期的GATT为“富人俱乐部”,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话语权。虽然发展中国家曾积极希望参与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谈判和GATT的七轮多边贸易谈判回合,但是由于互惠原则、“主要供应国原则”以及发达国家排除农业和纺织品议题等原因,他们无法真正有效参与谈判。WTO成立后,有效参与决策需要成员派驻足够规模的代表团参与WTO各种会议,但是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受制于经济实力无法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一揽子承诺”规则企图纳入“新加坡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开始利用“一揽子承诺”作为谈判筹码,维护自身权益;发展中大国开始经常参加“绿屋会议”,但是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成员仍然被排除在“绿屋会议”之外;此外,来自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人员积极参选WTO总干事、各机构主席和进入秘书处任职,但是总体上WTO组织机构的职位仍多数被发达国家成员人员占据。第五章WTO谈判集团。梳理和分析从GATT到WTO,谈判集团的起源和变迁,并从“国家集团”角度分析WTO谈判集团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根据其表征将WTO谈判集团分为议题集团、特征集团和区域集团;从宏观经济背景、经济基础、制度根源和政治动因等方面全面分析WTO谈判集团的生成机理,着重强调WTO决策机制缺乏公平合理的谈判规则和制度是多哈回合发展中国家成员集团大力发展的直接原因;归纳和分析WTO谈判集团在改善WTO决策机制的参与度、透明度和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保留和发展谈判集团的必要性;分析WTO谈判集团目前面临的制度和现实困境,并从多个方面提出完善的建议。第六章中国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入世十几年来,中国从适应WTO规则到进入WTO“最核心决策圈”,充分体现了中国在WTO中地位的提升。分析目前代表团规模以及参与WTO各机构、秘书处、担任机构重要职位的情况,指出中国与美国、欧盟、印度、巴西等主要贸易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探讨中国参与WTO谈判集团的情况,指出身份认同和共同利益是中国选择加入集团的主要标准;探索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在基础上建议中国要积极推进WTO决策机制朝着更加民主、透明和有效率方向改善,并积极在WTO各机构中发挥作用,以自身经贸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重视依靠谈判集团,还要妥善处理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结语梳理和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王晓妍[8](2012)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肖文兴[9](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魏东[10](2011)在《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弹指一挥间,“入世”已经十年。成为国际贸易大家庭的一员,即可以享受WTO成员的权利,为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方面随着关税的降低,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的逐渐取消,进口商品将越来越多的涌入我国,冲击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我国出口商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使得形势日益严峻,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技术壁垒使得走出去面临诸多难题。我们通常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由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 Agreement)来规范的,由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个要素组成。本文所指的TBT,当我们称其为壁垒时,显然是从其对国际贸易起阻碍作用的角度说的。另一方面,当我们尝试构建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管理体系时,笔者倾向于使用“技术性贸易措施(Technical Measures to Trade)"这一中性的名词。我们有必要充分研究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熟悉其规则和惯例,并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在遵守WTO规则的基础上,探寻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以实现《TBT协定》所认同的合法目标:即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以及保护国家安全。此外,我们研究TBT,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规则,按中国国情“量身定制”非歧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不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商品通过技术手段调控,阻挡在国门之外,维护我国的正常经济和贸易利益。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们的产业界在走向世界的同时,需要与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管部门一道共同配合,打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我国的外贸出口。本文尝试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构建即体现中国自身特色,又不违背世贸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第一章介绍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形式、特点、地位和作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还包括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安全而实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及绿色环境壁垒和专利壁垒等形形色色的贸易措施。文章分析了其最新变化,提示其既有合理正面的作用,又有对贸易阻碍的负面作用。第二章则通过介绍以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为代表的典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情况,着重从其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合格评定制度等方面逐一探讨分析其构成和运行特点,,并总结分析了欧美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经验。第三章以《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10)》为基础,分析了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第四章是实例剖析,着重介绍了美国应对欧盟化学品新法规(REACH)、日本对食品农产品建立的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第五章着重分析了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第六章尝试从法律和实务层面探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合格评定体系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我国自己符合国际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专业人士深入了解技术壁垒,关注我国自己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使其完善并全方位地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接轨,从而使我国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充分享受加入世贸带来的权利,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二、加入WTO后小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小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中美贸易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企业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评述
第三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企业生产率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生产率的测算
    第三节 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竞争激励效应
    第二节 出口学习效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第二节 基本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源分析
    第四节 贸易环境的影响研究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影响渠道检验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流通基础理论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橡胶产业研究
        1.2.2 天然橡胶属性研究
        1.2.3 竞争战略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竞争战略的定义
    2.2 竞争战略的内容
    2.3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2.4 战略分析工具
        2.4.1 PEST分析法
        2.4.2 五力分析模型
        2.4.3 SWOT分析法
        2.4.4 QSPM矩阵(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3章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现状分析
    3.1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3.1.1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3.1.2 我国天然橡胶消费和贸易发展及现状
    3.2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发展现状
        3.2.1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简介
        3.2.2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发展历史
        3.2.3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既有竞争战略
第4章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4.1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坏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技术环境分折
        4.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2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4.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4.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4.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4.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第5章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5.1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组织形式分析
    5.2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财务现状分析
    5.3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业务现状分析
第6章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6.1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SWOT分析
        6.1.1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的优势分析
        6.1.2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的劣势分析
        6.1.3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的机会分析
        6.1.4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的威胁分析
    6.2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6.3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的具体内容
        6.3.1 产品差异化
        6.3.2 服务差异化
        6.3.3 市场差异化
第7章 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7.1 竞争战略的实施
    7.2 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2.1 完善公司组织结构
        7.2.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2.3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供给侧改革下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研究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研究
        三、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和路径研究
        四、简要评述
    第二节 出口质量的相关研究
        一、质量扩展型异质性企业模型的研究
        二、出口质量的测算方法研究
        三、出口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四、简要评述
    第三节 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
        一、直接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
        二、间接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
        三、宏观层面经济波动的研究
        四、微观层面经济波动的研究
        五、简要评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出口质量提升影响企业产出波动的理论机制
    第一节 出口质量内生化的异质性企业模型
        一、封闭经济体中的均衡
        二、开放经济体中的均衡
    第二节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机制——基于出口强度效应的视角
        一、消费者
        二、企业
        三、产出波动
    第三节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机制——基于技术效应的视角
        一、基于中间品投入多样化效应的分析
        二、基于人力资本效应的分析
    第四节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机制——基于市场效应的视角
        一、基于供给侧多样化效应的分析
        二、基于需求侧收入效应的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与产出波动的测算及特征事实
    第一节 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的测算及分解
        一、出口质量的测算
        二、出口质量的二元边际动态分解
        三、分行业出口质量的特征事实
        四、分地区出口质量的特征事实
        五、分企业异质性出口质量的特征事实
        六、出口质量二元边际的特征事实
    第二节 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测算及分解
        一、产出波动的测算与分解
        二、分行业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
        三、分地区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
        四、分企业异质性产出波动的特征事实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出口强度效应的检验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设定
        二、指标选取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出口质量提升对出口波动的影响
        二、出口质量提升对国内波动的影响
        三、出口质量提升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
        四、企业异质性估计
        五、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拓展性分析——出口质量二元边际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技术和市场效应的检验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一、模型设定
        二、指标选取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出口质量对产出波动的影响
        二、企业异质性估计
        三、机制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第三节 拓展性分析——金融危机期间出口质量提升对出口波动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指标选取
        三、数据处理
        四、基准实证结果与分析
        五、企业异质性估计
        六、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质量的特征及演变趋势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产出波动的特征及演变趋势
        三、出口质量提升通过出口强度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
        四、出口质量提升通过技术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
        五、出口质量通过市场效应降低了产出波动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提升出口质量,抵御外部冲击
        二、适度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三、发挥人力资本新优势,推动出口质量升级
        四、防范和化解出口质量升级过程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A 数据的处理
        A1 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处理
        A2 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处理
        A3 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的匹配
    附录B 省份出口质量指数
    附录C 行业出口质量指数
致谢

(6)印度专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理论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印度专利制度的发展史
    2.1 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专利制度
        2.1.1 印度专利制度的起源
        2.1.2 印度专利制度的形成:《1911年专利与设计法》
    2.2 印度独立后的专利制度
        2.2.1 印度专利制度的“独立”:《1970年专利法》
        2.2.2 印度专利制度的转折:签署TRIPs协议
        2.2.3 第一次修正:《1999年修正案》
        2.2.4 第二次修正:《2002年修正案》
        2.2.5 第三次修正:《2005年修正案》
第3章 印度专利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3.1 影响印度专利制度的政治因素
        3.1.1 印度的宪法精神
        3.1.2 印度的政治体制
        3.1.3 尼赫鲁家族的阶级属性与政治理想
        3.1.4 拉奥政府的改革开放
        3.1.5 印度人民党的新自由主义
    3.2 影响印度专利制度的经济因素
        3.2.1 专利制度的经济学逻辑
        3.2.2 聚焦国内市场的专利弱保护
        3.2.3 印度仿制药产业的崛起
        3.2.4 拓展国际市场的专利强保护
        3.2.5 加强专利保护的弊与利
        3.2.6 印度原研药产业案例介绍
    3.3 影响印度专利制度的文化因素
        3.3.1 宗教社会
        3.3.2 种姓制度
    3.4 政治经济文化对专利案件审判的影响
        3.4.1 格列卫案经过
        3.4.2 案件判决影响因素及分析
第4章 印度专利制度的思想基础、内容和特色
    4.1 印度现行专利制度的思想基础
        4.1.1 强调公平
        4.1.2 兼顾效率
    4.2 印度专利保护法规、管理机构与司法体系
    4.3 印度《1970年专利法》与现行专利法之显着差异
        4.3.1 非专利保护客体
        4.3.2 涉及专利发明应用的一般性条款
        4.3.3 强制许可与权利许可相关条款
    4.4 印度现行专利法特色条款与案例
        4.4.1 创造性标准
        4.4.2 已知物质的新形态与格列卫案
        4.4.3 强制许可与多吉美案
        4.4.4 平行进口
        4.4.5 实验使用侵权豁免
第5章 印度专利制度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5.1 精准把握TRIPs协议的实质
        5.1.1 设置专利保护客体与授权标准
        5.1.2 调整公共健康权与专利权的冲突
        5.1.3 界定专利应用之意义
    5.2 保护传统知识
        5.2.1 成功的实践经验
        5.2.2 数字图书馆
        5.2.3 全球专利监控机制
        5.2.4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现状
        5.2.5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存在的问题
        5.2.6 加强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保护建议
    5.3 对不同领域的专利保护执行不同的原则
    5.4 对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印度《1970年专利法》相关条款原文
附录2 印度现行专利法相关条款原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7)WTO决策机制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论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论题研究的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组织决策机制基本问题概述
    第一节 国际组织决策机制的概念
        一、决策和组织决策是什么?
        二、国际组织决策的特点
        三、国际组织决策机制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一、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概念
        二、国际组织表决制度的分类
    第三节 国际组织决策机制中的“协商一致”原则
        一、“协商一致”的概念
        二、“协商一致”和投票表决制度的比较分析
        三、“协商一致”的特点
        四、国际组织实践“协商一致”概述
第二章 WTO决策机制基本问题分析
    第一节WTO决策机制的概念
        一、现有文献对WTO决策机制概念的界定
        二、本文对WTO决策机制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GATT/WTO决策机制的起源和嬗变
        一、GATT时代的决策机制
        二、WTO时代的决策机制
    第三节WTO决策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决策主体和决策机构
        二、WTO决策辅助机构:秘书处和WTO总干事
        三、决策内容及其决策方式
        四、多边贸易谈判的基本程序
        五、议案的“表决”
    第四节WTO决策机制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欠缺公正合理的谈判规则
        二、决策过程缺乏民主性和透明度
        三、决策效率低下
第三章 多边贸易谈判规则
    第一节“一揽子承诺”分析
        一、“一揽子承诺”的源起与发展
        二、“一揽子承诺”的概念和性质
        三、对“一揽子承诺”的评价和改革建议
    第二节“绿屋会议”分析
        一、“绿屋会议”的源起与发展
        二、“绿屋会议”的概念和性质
        三、对“绿屋会议”的评价和改革建议
    第三节“主要供应国原则”分析
        一、“主要供应国原则”概念、源起和发展
        二、对“主要供应国原则”的评析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参与GATT决策机制情况述评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创立国际贸易组织的谈判
        二、发展中国家参与GATT贸易回合的谈判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制
        一、发展中国家成员参与WTO决策机构
        二、发展中国家成员与“一揽子承诺”
        三、发展中国家成员与“绿屋会议”
        四、发展中国家成员与WTO总干事和秘书处
第五章 WTO谈判集团
    第一节WTO谈判集团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WTO谈判集团的源起和发展
        二、WTO谈判集团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三、WTO谈判集团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WTO谈判集团的生成机理
        一、宏观经济背景
        二、经济基础
        三、制度根源
        四、政治动因
    第三节WTO谈判集团对改善WTO决策机制的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成员有效参与WTO决策机制
        二、有利于提高“绿屋会议”的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有利于提高WTO决策机制的效率
    第四节WTO谈判集团的主要挑战和完善
        一、WTO谈判集团的主要挑战
        二、完善WTO谈判集团的建议
第六章 中国参与WTO决策机制问题
    第一节 中国参与多哈回合谈判概述
        一、中国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的阶段进度
        二、中国参与WTO各机构基本情况
        三、中国参与WTO谈判集团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中国有效参与WTO决策机制的建议
        一、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二、中国有效参与WTO决策机制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2 有关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理论
3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贸易增长趋势
        3.1.2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主体变化趋势
        3.1.4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3.1.5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趋势
    3.2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2.1 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3.2.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推动
        3.3.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的影响
        3.3.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影响
        3.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4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贸易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径
        4.1.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4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2.1 经济制度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2 市场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3 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4 金融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3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3.1 WTO与产业安全相关机制
        4.3.2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4.3.3 发达国家滥用WTO相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4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点
        4.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4.3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4.4.4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4.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以金融业和电信业为例
5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5.1.1 管理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5.1.2 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5.1.3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出口
        5.1.4 倡导“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
        5.1.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加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构成控制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波及和连锁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扩大
        5.2.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3.1 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3.2 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3 可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5.4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4.1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5.4.2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
        5.4.3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阻碍外商直接投资
    5.5 发达国家不公平竞争行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5.1 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5.5.2 发达国家倾销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6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韩国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1 韩国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1.2 韩国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印度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2.1 印度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2.2 印度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3.1 墨西哥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3.2 墨西哥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4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4.1 实行渐进有序的贸易自由化
        6.4.2 保护和扶持需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6.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6.4.4 形成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有效互动机制
        6.4.5 灵活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6.5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教训
        6.5.1 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不利于产业发展
        6.5.2 国家过度干预带来负面影响
        6.5.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构成产业安全隐患
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产业安全
    7.1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7.1.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问题
        7.1.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问题对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7.2 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7.2.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安全状况
        7.2.2 “入世”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2.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3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7.3.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
        7.3.2 “入世”给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3.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3.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4 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安全问题
        7.4.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
        7.4.2 “入世”给服务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4.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4.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
        8.2.2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8.2.3 构建和完善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8.2.4 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8.2.5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10)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定义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及最新变化
        一、技术贸易措施的主要特点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新变化
    第三节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一、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所达到的合理目的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负面作用
第二章 欧美典型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第一节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美国的技术法规体系
        二、美国的标准体系
        三、美国的合格评定体系
        四、美国破解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第二节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欧盟技术法规体系和相关机构
        二、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三、新方法(New Approach)指令
        四、欧盟技术性贸易措施评析
第三章 国外技术贸易措施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分析
    第一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概述
    第二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企业影响情况调查
        一、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行业分析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企业影响的国别分析
        三、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影响的企业分析
    第三节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评析
        一、日益增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加剧摩擦与争端
        二、调控进出口和促进经济发展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必然产生的双重作用
第四章 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实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应对欧盟REACH法规案例分析
        一、REACH法规介绍
        二、REACH法规对各国出口的影响
        三、美国应对REACH法规的措施
        四、美国应对REACH法规引发的思考
    第二节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应对分析
        一、日本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介绍
        二、"肯定列表制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三、我国的应对措施及成效
    第三节 法国技术壁垒执法案例分析
        一、法国格诺布勒尔市海关技术执法案例
        二、欧盟海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执行现状
        三、该案例对我国现行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的启示
第五章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状况分析
    第一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述
        一、与《TBT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与《SPS协定》有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第二节 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一、技术法规
        二、标准化工作
        三、合格评定工作
        四、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已经开展的工作
    第三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六章 构建中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设想
    第一节 构建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第二节 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法律思考
        一、WTO/TBT协议框架下的技术法规看我国的技术法规
        二、构建完善的技术法规体系的具体建议
    第三节 完善标准化体系
        一、确立完善国家标准化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加强标准化法制建设
        三、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方面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四、改革标准制(修)订模式,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五、推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标准的水平
        六、加强标准化研究和科技基地建设
        七、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订
        八、加强标准化信息系统建设
    第四节 完善合格评定体系
        一、加快完善合格评定法规建设,尽早出台《合格评定法》
        二、积极参与合格评定领域的国际活动
        三、合理地处理好认证认可与质检检验等执法活动的关系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保证
        五、培育和规范我国的中介检验市场
    第五节 完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一、加强实施SPS措施的规章制度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使SPS措施科学化
        四、加强研究,提高市场准入谈判的能力和水平,打破国外对我农产品的技术壁垒
        五、加强实施SPS措施的国际交流
        六、加强与SPS措施有关的信息化建设
        七、加强实施SPS措施的技术保障
        八、努力提高公民的检疫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入WTO后小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中美贸易实证分析[D]. 周影.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3]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青岛A天然橡胶进口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葛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供给侧改革下出口质量提升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分析[D]. 代智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印度专利制度研究[D]. 钱海峰.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7]WTO决策机制法律问题研究[D]. 周跃雪.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8]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10]WTO框架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研究[D]. 魏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入世后我国小型图书馆资源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