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覆灭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付志刚[1](2019)在《扫黑除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黑恶帮会的治理》文中研究表明黑恶帮会问题作为旧政权的遗毒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城市社会秩序的极端不稳定因素,成为新政权的隐忧。在巩固了党和国家对城市的控制之后,镇压与改造黑恶帮会就成为形塑新中国的重要环节,也是重建城市基层社会的应有之义。通过两个阶段的镇反工作,党基本完成了对城市中黑恶帮会的处置。然而,以一贯道为代表的会道门仍然隐匿在城市基层社会中,并通过与残留在大陆的反动分子结合,不断搜刮人民钱财、发动暴乱妄图封建复辟、制造谣言颠覆新政权。为了取缔反动会道门,城市基层政府又通过宣传与动员相配合的方式大力在城市中揪出隐匿,其中成都一区作为其中的典型,基本清晰地反映了在黑恶帮会治理中的路径。
黄凯[2](2018)在《台湾一贯道观音信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明清民间宗教的发端罗教开始,观音信仰就已经成为民间教派信仰内容的组成部分。在一贯道的八祖罗尉群传教时期,观音信仰就已经进入到其信仰体系之中。从八祖罗尉群到十五祖王觉一正式创立近代一贯道,再到现在的台湾一贯道,观音信仰一直是其教派内部的重要信仰内容。观音信仰在台湾一贯道中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灵体系、仪式礼节、道场空间、道统谱系、天书训文和修行生活等几个方面。在一贯道的神灵体系内,至上神无生老母的出现和定型是与观音信仰密切相关的,而观音也被认为是在三期末劫时与弥勒古佛、济公活佛一起受无生老母派遣来到人间承担末世救劫任务的主要神灵。在一贯道的仪式礼节和道场空间里,观音是被供奉叩拜的对象。在一贯道的祖师谱系中,观音被认为曾经化身为其教派的祖师或者其他重要人物。在一贯道中,观音也常常以扶鸾的方式临坛批示出一些天书训文,借观音之口所宣讲的主要是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劝善思想,并且主要关注女性修道者。在一贯道信徒的修行生活中,也有将观音与点玄关等入道仪式相联系的情况,对观音形象及其信仰内涵产生了新的理解。观音在一贯道中扮演着末世救劫者、度众楷模、儒家伦理扞卫者、女性关怀者等四重较为突出的身份。一贯道观音信仰是佛教与民间信仰双重影响下的产物,观音信仰在一贯道中的形态变化始终是为其教派发展而服务的。
林艳蕾[3](2018)在《建国初期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研究》文中认为会道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它发端于明清时期的教门,曾有会门、道门、道会门等称谓。实际上,“会道门”一词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才出现,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名词或法律名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新乡作为豫北地区最后解放的地区之一,所受的苦难,如兵匪肆虐、灾荒频仍等,在全国无出其右,这些因素激荡在一起,成为了民国时期新乡会道门兴盛的重要原因,在多种势力交织的情况下,会道门组织获得大发展。随着中共政权的建立和稳固,会道门在无神论者的统治区域内走向消亡成为必然;会道门被动或者主动选择国民党,走向反共立场,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全面取缔会道门的直接因素。新乡地区在取缔会道门过程中,不断修正着对会道门的政策,经历了由“宽大无边”向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演变过程。早在根据地时期和解放区时期,河南就进行着取缔会道门的实践。建国后,随着全国性政策的出台和镇反运动的开展,河南省取缔会道门经历了分化瓦解、全面取缔、重点扫除三个阶段,不断推动取缔会道门向纵深发展。在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过程中,政府通过大规模和形式多样的宣传,使得取缔政策被广大民众所熟知,分化了会道门组织。通过大规模的开展群众运动,群众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民众被彻底发动起来,会道门不仅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而且成为了全民公敌,再也无法以“正常”面目存在于中国社会。通过取缔会道门的斗争,会道门不仅组织基本被摧毁,生存的思想和社会基础也被极大地削弱。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秩序重新建构的任务。事实证明,政治斗争、行政手段固然可以控制会道门组织发展或活动,甚至于进行肉体消灭,但无法从根源上铲除其信仰根基。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合适的环境,会道门组织便会再度滋生蔓延。我们必须承认会道门的产生有着长期社会根源、宗教根源,并基于此,不断作出有益的探索。
赵洁[4](201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会道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会道门由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秘密教门演变而来。“会道门”一词,是由民间“会门”、“道门”的称谓合并而来。山西省的会道门名目繁多、组织繁杂、由来已久,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基。据记载,黄天道最早传入山西境内,时间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山西会道门组织的传入时间、途径较为复杂,境内各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会道门组织以不同的途径传入。各会道门组织通过派道首到各地“开荒”布道、回乡返乡办道等手段,采取“亲渡亲,友渡友”、亲友相串、邻里互传等方式,从河北、河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扩散传播至境内各地并在境内各地逐渐蔓延发展。明清时期会道门组织以反对统治者为目标秘密活动,民国时期其政治性逐渐凸显,至抗日战争时期寻求日伪、日军的支持,进行备案,获得合法地位,公开发展道务。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会道门组织敌视中国共产党,破坏性彻底,反动会道门甚至公开与人民政权为敌。山西省的会道门组织经过长期的发展,组织繁杂、分布广泛、名目繁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活跃着约150种组织名称的会道门组织,道徒约120余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2.5%,组织遍布山西绝大多数地区和县。在这些组织中,以一贯道人数最多,活动最猖狂,影响也最大。新中国成立初,山西各会道门组织活动极其猖獗,在全省各地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他们与国民党残余反动势力、特务、土匪恶霸、反动地主富农勾结,散布谣言,蛊惑群众,残害人命,破坏生产,组织暴乱,企图颠覆新生人民政权,严重威胁了全省社会治安的稳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根据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华北人民政府颁布的《取缔会道门布告》、《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指示》的精神,省委、省政府在山西境内开展了取缔会道门运动的斗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山西取缔会道门运动是分阶段进行的,经过准备、“打头”、“挖根”3个阶段,有准备、有节奏、有步骤地对会道门组织进行彻底摧毁,消灭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山西取缔会道门运动意义重大,摧毁了会道门组织,解决了境内会道门问题,维护了社会治安的稳定;巩固了山西土地改革的成果,保障了山西境内抗美援朝运动的顺利开展,密切了省委、省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考验了全省公检法的工作作风、组织思想、业务水平,锻炼了一支纯洁而有力量的执法队伍。山西取缔会道门运动取得了圆满胜利,成绩甚大。全省取缔会道门斗争的胜利是全党动员、准备充分、政策明确、步骤稳定、动作一致、宣传及时的结果。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部分党员干部麻痹大意、骄傲轻敌,省委、省政府政策上宽大无边犯了右倾错误,没有发动人民群众行动孤立无援,运动蓬勃进行时又有错捕错杀,取得初步胜利后骄傲松懈,致使会道门复辟活动屡有发生。总结取缔运动的成功经验和反思工作上的不足教训,对今天打击邪教、消除民众迷信思想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王娇[5](2016)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对会道门问题的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道门组织是封建性的以传播宗教为名而进行秘密政治活动的组织的总称。会道门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它的产生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前身是中国的秘密教门。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作为会道门发展最为集中和显着的地区,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会道门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会道门的发展既是一个历史继承过程,也是一个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天津会道门也不例外。天津的反动会道门组织仍然吸收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是儒佛道相互融合的产物;利用“三期末劫”的思想来吸引道徒,开展道务;采用了严格的组织体系来维护道首的绝对权威;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天津的反动会道门道首与当时的统治者或者主要政治势力相互勾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转向人民的对立面进行反动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具体有:利用其封建性来蛊惑人心,维护道首的权威,培养了一批“忠心不二”的反动工具;利用其教义诈骗钱财、草菅人命、奸淫妇女,通过散布谣言和举行暴动来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天津存在和发展的反动会道门主要是“一贯道”和“九宫道”的分支,具体有:“一贯道”、“世界新佛教会”、“九宫道”、“大佛道”和“先天道”等。会道门的巨大危害使得在新国成立初期对会道门问题的治理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天津对会道门问题的治理是分阶段进行的,治理之初从天津发展的实际出发,采取的是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但是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此时再加上会道门一系列的破坏活动使其具有了反党反社会的性质,这时对会道门的治理则采取了严格而全面的取缔。具体说来,天津会道门的治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擒贼擒王”——消灭道首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阶段是“反道退道”——全面取缔阶段,比较彻底地摧毁了会道门的组织体系。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巩固成果阶段。经过坚决的斗争,取缔会道门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国会道门走向衰亡。最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会道门的治理活动进行总体评述。在这场历时多年的取缔工作中,党和政府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为解决现实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具体的经验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治理;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行动给予坚决打击;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注重会道门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统筹作业以及纠正对会道门的轻视思想,做好持久斗争的准备。
刘云飞[6](2015)在《民国时期陇南的匪患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匪患问题是民国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转型时期社会失控和社会病态的集中反映。地处川、甘、陕三省交界地带的陇南,是南入川蜀,东进陕西的重要交通孔道,地域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加之境内高山密林广布,因而为土匪的活动和藏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土匪众多、“流匪易来”的地区。此外,民国肇建以后,中央权势日衰,政治日非,陇南地方军阀割据混战,地方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异常频繁,使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社会失控。加上吏治腐败、天灾和人祸不断,这一切致使很多人被迫铤而走险,踏上了为匪之路,也使陇南成为了甘肃匪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概而言之,民国时期陇南的土匪具有总量多、匪股人数巨大、组织程度高、活动区域面广的特点。其危害程度自不待言,土匪不但直接与当地政府抗衡、掠夺地主富户,还直接危害到了广大贫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对陇南地方社会经济、地方基层政权、地方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匪患发生后,陇南地方政府和民众也采取了一系列诸如“联防”、“清乡”、“清查户口”、“保甲连坐”、“民枪登记”、“禁烟”、“遏制和防范帮会”、“禁赌”、“军事清剿”、组建“民团、神团”以及修筑“堡寨”等防匪措施,但由于土匪和陇南地方各方政治势力关系复杂及当权者对土匪是剿是抚态度不一等原因,治匪效果并不显着。大多数土匪都来自于农业社会,之所以为匪多半是因生计所迫而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对土匪行为投以同情的眼光,赋予其正当性。毕竟土匪是一个寄生的社会群体,本质上与现存的社会秩序格格不入,其破坏一切的恶劣行径使土匪的历史变成了广大人民的灾难史,更对区域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本文将在现存史料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试图对民国时期陇南地区的匪患概况、匪患成因、匪患对民国陇南地方社会的影响以及民国陇南地方政府和地方民众围绕匪患问题而展开的相关控制活动等作一初步探讨。在试图从一个侧面揭示当时陇南地区社会运行的基本面貌和规律的同时,亦在证明地域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匪势消长的基本前提,说明只有政治的进步和乡村经济的发展才是消除匪乱、确保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也可为当下的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历史借鉴。
邵常岁[7](2014)在《相互利用:一贯道与当权政治势力关系探微(1937—1949年)》文中提出一贯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最大规模的全国性会道门组织。从七七事变爆发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侵华日军(包括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是一贯道主要传播区域内的当权政治势力。一贯道与上述当权政治势力在勾结、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日寇为了侵华而利用一贯道美化侵略政策、筹措军需物资、搜集情报;国民党反动势力则利用一贯道散布反共舆论、刺探中共军事情报、进攻解放区等。一贯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用当权势力为靠山,在这些当权势力统治集团内部及其统治区域内求得生存发展空间,壮大自己势力。
王蕊[8](2013)在《山东取缔会道门运动研究》文中认为会道门在封建帝制时代特指“邪教”,即各类遭到朝廷禁止的民间秘密宗教教派的统称。在共产党历史文献中,最初亦有会门、道门、道会门等多种名称,后来统称为会道门。1950年代初期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取缔会道门运动,作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全民动员,以社会恐怖的激烈方式,力图根除旧政权、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一切民间宗教与民间教派。从此,会道门或瓦解,或逃离,或隐藏,在中国大陆成为非法。1945年到1953年,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会道门公开发展的最后岁月。在建国前后的社会转型期,山东会道门被有计划、大规模地取缔。取缔运动被政府从上到下推动,通过大规模、全方位的立体化宣传,使取缔政策被广泛传播,同时也激发了民众的阶级意识,增强了对会道门的憎恶与疏离,使取缔运动以雷霆之势推进。通过取缔,会道门几乎绝迹,但是由于其信仰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环境的因素,也不断地“死灰复燃”。会道门种类繁杂,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取缔会道门运动,是一场广泛的群众运动,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民众思想改造运动。它以政治运动的方式,清除民众的异端落后思想,凸显国家政治权威,把民众信仰纳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之中,打碎各种形式的传统束缚,完成自20世纪初以来不断推进的国家政权建设。
齐霁,刘世超[9](201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斗争及其历史经验》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会道门门类和道徒众多,反动道首不仅谋财害命、诱奸妇女、散布谣言,还组织暴乱,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新生政权的巩固。因此,党和政府毅然对各类反动会道门给予了严厉的取缔和打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周经纬[10](2012)在《建国初期北京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初探》文中指出会道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十分活跃的一股势力,曾在中国下层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发挥了十分复杂的作用。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共以马恩列斯毛思想为圭臬,以苏联模式为模板,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理想的雄心勃勃的改造中国的宏大规划中,是没有为会道门留下方寸之地的。以“镇压反革命”运动为背景,中共对会道门进行了严厉的取缔,使其在中国大陆基本绝迹。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会道门问题,原因在于中共并没有单纯以在形式上取缔、镇压会道门为目标,而是将其当做一项政治任务,通过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力求彻底摧毁会道门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在北京市,中共经过长期的准备之后,于一夜之间逮捕了大部分的会道门道首,并大张旗鼓地宣布会道门为“反革命组织”,在舆论生占据有利地位。此后,借着“镇压反革命”运动的东风,中共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刊、广播、展览、座谈、控诉会等各种方式宣传会道门的“罪行”,将其与“反革命”画上等号,使大部分道徒望而却步。中共还以控诉、推道费为号召,积极动员一般道徒起来与道首进行斗争,使道徒在与道首决裂后投向中共政权的怀抱。北京市取缔工作的最高潮是对一部分“罪大恶极”的道首的公开处决,对大部分会道门道徒起到了极大的震慑效果。在取缔工作中,北京市的各级党政组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各区区委、各机关单位的党委及全体党员的活动,取缔工作得以层层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充分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及北京市委的决策,这一点是取缔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取缔会道门工作的开展,新生的中共政权迅速在北京市扫除了旧社会的残余力量,树立的自己的权威,并检验、纯洁了党员队伍,为日后在北京发挥政权职能及发动历次运动打下了基础。
二、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覆灭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覆灭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2)台湾一贯道观音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成果综述 |
1.2.1 一贯道研究现状 |
1.2.2 观音信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观音信仰进入一贯道的历程 |
2.1 一贯道的道统及其历史分期 |
2.1.1 一贯道的道统 |
2.1.2 一贯道的历史分期 |
2.2 一贯道奠基时期的观音信仰 |
2.2.1 罗尉群大乘教时期《龙华宝经》中的观音信仰 |
2.2.2 黄德辉圆顿大乘教时期的九莲观音信仰 |
2.2.3 吴紫详、何了苦时期的四洲菩萨信仰 |
2.2.4 袁志谦至姚鹤天时期多元素融合的观音信仰 |
2.2.5 小结 |
第三章 观音信仰在台湾一贯道中的形态 |
3.1 一贯道神灵体系中观音 |
3.1.1 对一贯道神灵体系的再认识 |
3.1.2 一贯道神灵体系中的观音 |
3.2 一贯道仪礼、道场中的观音 |
3.2.1 一贯道仪式礼节中的观音 |
3.2.2 一贯道道场空间中的观音 |
3.3 一贯道中的观音转世现象 |
3.4 一贯道天书训文中的观音形象特征 |
3.4.1 训文署名多样化 |
3.4.2 训文对象妇女化 |
3.4.3 训文内容儒家化 |
3.5 一贯道修行生活中的的观音 |
3.5.1 观音与玄关开启的联系 |
3.5.2 《心经》与修道的结合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一贯道观音信仰的几个问题 |
4.1 观音在一贯道中的四重身份和两大特征 |
4.1.1 观音在一贯道中的四重身份 |
4.1.2 一贯道观音信仰的两大特征 |
4.2 如何看待民间宗教的观音信仰 |
4.3 儒家化趋势下的一贯道观音信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建国初期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诠释与研究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1949年前后新乡地区会道门活动概况 |
1.1 民国时期新乡地区会道门存在的历史背景 |
1.1.1 频发的灾荒困扰 |
1.1.2 浓厚的封建文化 |
1.1.3 适宜的政治环境 |
1.2 1949年前后新乡地区会道门概况 |
1.2.1 组织概况 |
1.2.2 组织结构与成员构成 |
1.3 1949年前后新乡地区会道门活动特征 |
1.3.1 自行解散 |
1.3.2 散布谣言 |
1.3.3 发动暴乱 |
第二章 建国初期新乡地区会道门的取缔 |
2.1 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政策的演变过程 |
2.1.1 1949年10月—1950年10月:“宽大无边” |
2.1.2 1950年10月—1953年8月: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
2.2 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的步骤与方式 |
2.2.1 分化瓦解(1949.10—1950.10) |
2.2.2 全面取缔(1950.10—1952.10) |
2.2.3 重点扫除(1952.10—1953.12) |
第三章 建国初期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的成效、不足及反思 |
3.1 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的成效 |
3.1.1 巩固了国家政权建设 |
3.1.2 重塑社会文化秩序 |
3.2 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的不足 |
3.2.1 严禁而难于根绝 |
3.2.2 疏于用正确的宗教观引领民众的精神领域 |
3.3 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的反思 |
3.3.1 经验:政治运动的强大力量 |
3.3.2 民间宗教信仰的治理方式的导向 |
结语 |
附: 建国初期新乡地区地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会道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
第二章 山西会道门概述 |
2.1 山西会道门的由来 |
2.1.1 从传入时间上 |
2.1.2 从传入途径上 |
2.2 山西会道门的发展 |
2.3 山西会道门的特点 |
2.3.1 明清时期封建性为主 |
2.3.2 民国时期政治性突显 |
2.3.3 建国初期破坏性为重 |
第三章 山西会道门的破坏活动 |
3.1 骗人入道,勒索道徒钱财 |
3.2 散布谣言,制造社会恐慌 |
3.3 奸淫妇女,男女关系混乱 |
3.4 残害人命,混入基层组织 |
3.5 阴谋暴动,企图颠覆政权 |
第四章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斗争与成就 |
4.1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斗争阶段 |
4.1.1 准备阶段——发布指示,重点取缔 |
4.1.2“打头”阶段——统一行动,全面取缔 |
4.1.3“挖根”阶段——打击复辟,扫尾取缔 |
4.2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成就 |
4.2.1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成果 |
4.2.2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意义 |
第五章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经验与教训 |
5.1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经验总结 |
5.1.1 充分的准备工作 |
5.1.2 积极贯彻省委与省政府指示 |
5.1.3 重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训练 |
5.1.4 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和注重依靠人民群众 |
5.2 山西取缔会道门的教训反思 |
5.2.1 认识不足政策宽大和部分党员干部麻痹大意 |
5.2.2 取缔初期工作中未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
5.2.3 部分地区工作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偏 |
5.2.4 骄傲松懈和死灰复燃屡有发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对会道门问题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会道门的概况 |
2.1 会道门概念的界定 |
2.2 会道门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
2.2.1 会道门产生的组织根源 |
2.2.2 会道门产生的思想根源 |
2.2.3 会道门产生的政治根源 |
2.2.4 会道门产生的社会根源 |
2.3 天津会道门的种类 |
2.3.1 一贯道 |
2.3.2 世界新佛教会 |
2.3.3 九宫道 |
2.3.4 大佛教 |
2.3.5 先天道 |
2.4 天津会道门的危害 |
2.4.1 思想危害: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封建迷信性 |
2.4.2 社会危害:反党反社会的社会破坏性 |
2.4.3 政治危害:维护统治、特殊双面的反叛破坏性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对会道门问题的治理过程 |
3.1“擒贼擒王”:重点打击反动道首阶段(1949.1—1950.10) |
3.2“反道退道”:全面取缔阶段(1950.10—1951.6) |
3.3“乘胜追击”:巩固成果阶段(1951.6—1965年初)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会道门问题治理的经验 |
4.1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治理 |
4.2 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 |
4.3 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行动给予坚决打击 |
4.4 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采取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 |
4.5 注重会道门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统筹作业 |
4.6 纠正对会道门的轻视思想, 做好持久斗争的准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民国时期陇南的匪患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概念与资料 |
四、文章的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民国时期陇南匪患的基本概况 |
第一节 民国时期陇南匪患的人数规模、活动区域及发展阶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陇南匪患的类别划分 |
第三节 民国时期陇南土匪的组织结构与规约 |
第四节 民国时期陇南土匪的生活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陇南匪患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土匪生聚与陇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 |
第二节 土匪生聚与民国陇南特殊的政治、军事因素 |
第三节 匪患与民国时期陇南的天灾、人祸 |
第四节 匪患与民国时期陇南的秘密社会 |
第五节 匪患与不合理的法律、官僚体制及其他社会性因素 |
第三章 匪患对民国时期陇南社会的影响 |
第一节 匪患对民国时期陇南社会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匪患对民国时期陇南地方基层政权的影响 |
第三节 匪患对民国时期陇南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四章 围绕匪患问题展开的相关社会控制活动 |
第一节 陇南地方政府对匪患问题的控制 |
第二节 乡村社会对陇南匪患的控制 |
第三节 土匪的反控制活动 |
第四节 陇南土匪的最终覆亡 |
结论:民国时期陇南土匪的特点及启示 |
主要征引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相互利用:一贯道与当权政治势力关系探微(1937—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张光璧掌教到七七事变爆发前一贯道的发展 |
二、抗战时期一贯道与日寇和日伪政权的相互利用 |
三、解放战争时期一贯道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相互利用 |
四、结语 |
(8)山东取缔会道门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
1、 研究内容 |
2、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1、 资料汇编 |
2、 学术论文 |
3、 文史资料选辑 |
4、 论着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央政府取缔会道门运动:政策、实践与范围 |
一、 内战之中,因时因地制宜 |
二、 新中国成立后,有条不紊,注重策略 |
1、 分时分地,步骤明确 |
2、 乱世用重典 |
3、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
4、 全方位的宣传 |
第二章 山东取缔会道门运动(1949-1953年) |
一、 山东取缔会道门概况 |
1、 1950年重点取缔 |
2、 1951年全面取缔 |
二、 取缔宣传:大张旗鼓,直指人心 |
1、 宣传定性:阶级敌人 |
2、 宣传内容:全方位 |
3、 宣传行动:剧烈及时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山东省A县一贯道取缔运动 |
第四章 革命与变迁,成效与教训 |
一、 国家建设与社会重塑 |
二、 取缔会道门运动反思 |
结语 |
附录:1950-1951年《大众日报》对取缔会道门的相关报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10)建国初期北京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学术意义 |
第二节、会道门的性质问题 |
第三节、学术研究成果综述 |
一、专着 |
二、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档案资料汇编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会道门 |
第一节、民国时期北京会道门的概况 |
一、一贯道 |
二、九宫道 |
三、理门 |
四、同善社 |
五、道德学社 |
第二节、民国时期会道门蓬勃发展的原因 |
一、经济方面 |
二、政治方面 |
三、文化方面 |
四、会道门自身方面 |
第三节、建国前中共处理会道门的政策 |
一、中共成立初期与大革命时期 |
二、土地革命时期 |
三、抗日战争时期 |
四、解放战争时期 |
第二章 建国后中共取缔会道门的决策过程 |
第一节、建国前后北京会道门的应对与活动 |
一、策划武装暴动 |
二、渗透中共基层政权 |
三、制造谣言,进行反共宣传 |
四、分散组织,策划长期隐蔽 |
第二节、解放初期北京市在取缔前的准备工作 |
第三节、镇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决策过程 |
第三章 取缔工作论述 |
第一节、逮捕与处决道首 |
第二节、组织普通道徒退道 |
一、郊区 |
二、市区 |
三、机关单位 |
第三节、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
一、成功的经验 |
二、工作中的过左倾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反动会道门“一贯道”覆灭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扫黑除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城市黑恶帮会的治理[J]. 付志刚. 兰州学刊, 2019(07)
- [2]台湾一贯道观音信仰研究[D]. 黄凯. 西北大学, 2018(01)
- [3]建国初期新乡地区取缔会道门研究[D]. 林艳蕾.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会道门问题研究[D]. 赵洁.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5]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对会道门问题的治理[D]. 王娇. 天津商业大学, 2016(02)
- [6]民国时期陇南的匪患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 刘云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8)
- [7]相互利用:一贯道与当权政治势力关系探微(1937—1949年)[J]. 邵常岁. 德州学院学报, 2014(05)
- [8]山东取缔会道门运动研究[D]. 王蕊. 山东大学, 2013(11)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取缔反动会道门的斗争及其历史经验[A]. 齐霁,刘世超. 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 2012
- [10]建国初期北京地区取缔会道门工作初探[D]. 周经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