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医学考试(一)(论文文献综述)
黄新,杜娟娇,黄潇,宁鑫,雷华,黄崛倬[1](2021)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医外科学新型带教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医外科学新型带教模式的应用。[方法]将在中医外科实习的2020届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学生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人,实验组采用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教学法(WPBL)结合无纸化考试的一体式信息化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教学。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实验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在理解应用题、临床分析题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学生普遍认为新型带教模式可提高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可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可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结论]将WPBL结合无纸化考试的一体式信息化教学运用于中医外科临床实习带教,与传统带教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值得推广应用。
张晓波[2](2020)在《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兼具人才培养与官吏选拔两大职能,对古代东亚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封贡制度及儒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在公元958年模仿中国创建了自己的科举制度,至14世纪末朝鲜王朝取代高丽王朝,又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涉及科举制度的渊源与发展,科举制度的科目分类与考试运行,科举制度的弊端及代表性改革主张,科举制度的特点等,并从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的双重维度,探讨了中朝士人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评价。朝鲜王朝在承袭前朝和师法中国的基础上,完成了科举制度的“本朝化”和“在地化”。就科目分类的横向角度而言,本文将朝鲜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概括为“两类四科”,在考察式年试与特别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小科、文科、武科、杂科的科场规制与考试流程。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而言,本文对朝鲜王朝503年的科举历史作了阶段性划分: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完成了定型与发展,在壬辰战争前后经历了冲击与调整,在17-18世纪进行了改革与调适,及至19世纪遭遇了来自外部的新危机,最终在“甲午更张”时被废除。除人才培养和官吏选拔外,科举制度还具有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等功能,客观上有利于巩固朝鲜王朝的统治。但法久弊自生,科举制度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既有科举种类繁多、录取人数过滥,科举考试中轻讲经、重制述等科场规制等不足,也有考官与应试举子联合舞弊等问题,这些弊端严重弱化了科举制度作为国家伦才大典的权威性与公平性。为此,朝鲜王朝从国王到士绅皆曾提出改革科举的主张。其中,18-19世纪的科举改革主张最具代表性:正祖李祘从“君师一体”的理念出发,发布科举变通纶音;丁若镛主张以中国明清两朝的科举制度为蓝本,对本国的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尹愭提出革除科举弊端的上中下三策。其他士人还从精心遴选考官、压缩录取名额、增加面试环节、宽限阅卷时间、严格考试纪律等五个方面,主张变革科举制度。但在朝鲜王朝传统的两班体制下,科举逐渐沦为两班维系自身阶层利益的工具,上述科举改革主张有的未曾实施,有的在实施过程中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在作弊与革弊的双重变奏下,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积极因素日渐衰微,消极因素不断放大,最终积重难返。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朝鲜王朝下令废除科举制度。从朝鲜王朝内部讨论其科举制度,固然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但放在东亚视域下观察中国、朝鲜、越南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中国明清两朝与朝鲜王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比较,探讨东亚世界科举制度的多样性,当更有意义。与历史上中国和越南的科举制度相比,朝鲜王朝科举考试种类繁多且特别试多于式年试,重文轻武的倾向更加明显,形成了“进士”“壮元”等特有的科举术语体系和白牌、红牌制度。从开放性和封闭性的角度来看,朝鲜王朝既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开放性;同时又对庶孽子孙参加科举考试进行严格限制,体现了科举制度在两班阶层内部的封闭性。就效率和公平而言,朝鲜王朝既通过科举直赴法和特别试鼓励优秀士子脱颖而出,同时又为权贵阶层绕开正常的式年试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看似矛盾而又符合朝鲜王朝实情的环境中,科举制度呈现出极大的韧性与张力。在封贡体制下,中国和朝鲜王朝的读书人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增加了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和了解。除了这种单向的认识外,1766年朝鲜人洪大容与中国人严诚、潘庭筠通过你来我往、相互问答的笔谈形式,亦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两国的科举制度。在这种比较与认识中,中国人更多体现出的是对异域科举制度的好奇与“同文”之情结,至多是一种潜意识的简单类比,少有反观自我之意;而朝鲜人除了对异域的好奇与“同文”之情结外,更多的是对儒家文明与中华制度的寻根与溯源,以及在认识他者基础上的揽镜自鉴。
顾文轩[3](2020)在《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发加重,如何更好地治疗和看护患病、失能以及半失能老人愈发成为各家各户的共有问题。医院和养老院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医疗和养老的分离,致使许多老年病患在医院成了“常住户”,“押床”导致医院病床紧缺,令很多需要住院的人无床可住。“医养结合”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互相融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大连市人口老龄化严重且失能老人比重高,大连市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但由于大连市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加大,其养老服务具有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养老机构缺乏,社会养老体系有待完善,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阐明在医养结合模式下,从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的角度重视康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运用比较分析、理论研究、综合分析互相融合的方法,通过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居住老人、康复专业人员和机构管理者的调查访谈,分析大连康复人力培养资源的需要;经过调查走访高校康复学生、老师和用人单位等等,探索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归纳总结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政府、高校、社会以及人才培养价值评价四个方面提出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大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和康复人才培养有一定推动作用。
彭青[4](2020)在《护理教学小组辅助下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护理教学小组辅助下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该院60名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教学,设置层级教学小组、技能实训小组、理论指导小组和实习生管理小组4个主要的专业指导小组,在该院2018年4月实施护理教学小组辅助下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前后,对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人员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满意度和带教满意度比较。结果与实施前相比,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人员的学分一次合格率、三基理论考试一次合格率、三基技能考试一次合格率以及教学平均得分均更高,并且学生满意度和带教满意度均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教学当中采用护理教学小组辅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护理人员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水平,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
张迪[5](2020)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采取统一命题形式,毫无疑义。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到底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却存在争议,这也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本文试图以教育学专业为背景,运用三种理论(政策变迁、考试命题、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三种方法(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探求两种命题形式之利弊,为各招生单位答惑解疑。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中所涉及的四大核心概念和三大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释。第二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所历经的自主命题时期、统一命题时期、命题多样化时期作纵向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进行宏观透视。第四部分主要从命题依据与原则、命题内容、命题管理、命题评价四个层面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展开微观剖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两种命题形式进行简要评析,并提出具体的五化建议。考试是选才的重要方式,命题是考试的必要前提。两种命题形式各有利弊:统一命题有助于维护三公(公平、公开、公正),节省三力(人力、物力、财力);自主命题有利于发挥三特(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学术特征),激发三力(活力、动力、潜力)。采取何种命题形式均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大势所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应有之义。未来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会兼取两者之利,克服两者之弊,做到考试公平、效率、质量的完美统一。
刘微[6](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周云[7](2020)在《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考试机构的责任不仅仅是开发考试,还要证明对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有效性,也就是效度。效度是评价考试开发质量的核心指标。论文以美国SAT考试作为研究对象,以SAT历次改革与效度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研究。以2014年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为研究重点,通过凯恩(Kane)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对SAT考试开发进行效度验证。在总结SAT考试开发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效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心理测量标准和考试改革都有影响作用。通过对SAT历次改革分析发现,当SAT考试的效度验证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最新的效度理论时,SAT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就会引起质疑。2014年新一轮SAT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地高中毕业生没有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本研究介绍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形成路径和内涵,明确了对SAT考查目标的认识。然后通过介绍SAT考试的测量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论述SAT考什么和怎么考两个问题。并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的解释论证框架,梳理要实现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目标,SAT考试要收集的证据。最后根据效度论证框架和SAT考试开发的逻辑过程,验证新一轮改革的SAT考试开发能否真正收集到考试分数预期解释的证据,也就是SAT考试能否有效测量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这一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开发总体上是有效的。SAT考试的基于证据的目标确立,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和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使得SAT考试从目标到结果呈现都有理有据,证据层层传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SAT是一个商业化的考试,成本—效益的追求导致其考查形式单一,能测量的学术能力相对有限。相比于SAT考试,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设计多了一层价值引导,考查内容更丰富,考查方式也更加多样,这同时也增加了我国高考开发的难度。但是,考试效度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必然会影响高考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应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以此提高考试开发的效度。通过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提高考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8](2019)在《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蒙古国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广泛化,监管设施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精通电脑技术、明确国家政策法规的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急切需求。但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A.N.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第二章研究综述。一是研究文献来源;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建立在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本章阐述的施良方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编制原理,重点是施良方的课程编制原理。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由四部分构成: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作用、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教育评价。第四章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本章对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国会计专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回忆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着重分析了蒙古国的大学教育起源和发展历史、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的简介以及会计专业的课程编制情况。第五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调查主要使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教师和企业雇主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文还采用了“广告收集分析法”。第六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创新之处,论文的价值所在。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1.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课程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足雇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在不一致现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会计实习的实效差;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4.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考试形式和学分制需要变化。第七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论文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在与中国5所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对比中,以及依据施良方课程理论与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蒙古国及各大学的发展状况,针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解决策略:1.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2.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3.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4.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陈红源,李明超,戢秋明,戢汉斌,李驰[9](2019)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7年7月武汉市武东医院新入职的医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分析医疗法规、专业理论、病历质量、专业英语、临床技能、执医考试等考核指标逐年的变化情况。结果 (1)2014—2017年规范化培训医师各项考核成绩与2013年相比较有明显提升,且2017年医师各项考核指标与2013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2014、2015、2016、2017年度规范化培训医师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一次通过率均比2013年大幅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医师进行医疗法规、专业理论、病历质量、专业英语、临床技能、执医考试等方面考核,不仅能动态观察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效果,为患者提高理好的医疗服务。
肖怡[10](2019)在《英国A-Level考试及其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招生考试作为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在高校招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A-Level考试是英国高校招生重要的考试之一,历经将近70年的变革,是英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梳理英国A-Level考试发展脉络,发现A-Level考试作为大学入学的“黄金标准”,在英国高校招生中的具体使用上对我国的高考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发端于古典大学的英国高校招生考试是在与上层阶级对考试垄断的不断抗争中逐渐走向社会,面对大众。面对中等教育不断扩充,而高等教育机会却十分有限的境况,A-Level考试在重要法案的颁布及其个人努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学科导向型的考试,A-Level考试将近70年的变革在围绕如何平衡考试内容扩充还是深入的问题上反复较量。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三次主要改革后的A-Level考试的科目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学习的深度不断加强,评价方式逐渐走向科学。通过对比分析英国A-Level考试在不同类型高等院校招生中的具体使用情况,发现A-Level考试是英国高校招生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并非唯一的标准。A-Level考试与其它要素相互合作来为英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招生服务。不同类型高校对A-Level考试的使用差别体现在科目要求的设置上,高选拔型高校与一般选拔型高校对A-Level成绩要求相较非选拔型高校更加严格,具体科目的等级和要求设置较为完整,而非选拔型高校则只需达到一般水平即可。以牛津大学招生科目设置为例,其对各专业的A-Level考试要求在科目数量、等级、模块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具有重视科目设置的详细性、强调科目之间主次关系、注重专业与科目的内在联系等特点,这对我国高校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医学考试(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医学考试(一)(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医外科学新型带教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教学对象 |
1.2 教学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实验组 |
1.2.2. 1 PBL教学剧本准备 |
1.2.2. 2 组建QQ群或微信群 |
1.2.2. 3 网络交流 |
1.2.2. 4 现场讨论 |
1.2.2. 5 归纳总结 |
1.2.2. 6 无纸化考试 |
1.3 评价方法 |
1.3.1 出科考试 |
1.3.2 问卷调查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出科考核结果 |
2.2 实验组对WPBL结合无纸化考试的一体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评价 |
3 讨论 |
(2)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渊源 |
第一节 承袭前朝:对高丽王朝科举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
一、科举种类与考试内容 |
二、科举规制 |
第二节 师法中国: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
一、对《科举程式》的吸收 |
二、“宾贡”与朝鲜王朝科举 |
第二章 朝鲜王朝的科举科目与考试程式 |
第一节 “两类四科”与特别试 |
一、“两类四科”的科目分类 |
二、特别试 |
第二节 小科 |
一、生员试 |
二、进士试 |
第三节 文科 |
一、文科初试 |
二、文科覆试 |
三、文科殿试 |
第四节 武科与杂科 |
一、武科 |
二、杂科 |
第三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流变 |
第一节 定型与发展:14世纪末至16世纪中叶的科举制度 |
一、太宗、世宗与科举制度的定型 |
二、《详定科举规式》与科举制度的发展 |
第二节 冲击与调整:壬辰战争前后的科举制度 |
一、文科式微 |
二、武科勃兴 |
三、应试者的资格限制不断放松 |
四、恢复僧科 |
第三节 改革与调适:17-18世纪的科举制度 |
一、壬辰战后科举政策的调整 |
二、“仁祖反正”后的科举改革 |
三、肃宗时期的科举改革 |
四、英祖、正祖时期的科举发展 |
第四节 危机与废除:19世纪的科举制度 |
一、“甲午更张”前的科举运行 |
二、“甲午更张”与废除科举 |
三、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社会反应 |
第四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及改革主张 |
第一节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弊端 |
一、作弊与革弊的双重变奏 |
二、科场规制问题 |
三、考试官员与举子问题 |
第二节 18-19世纪朝鲜王朝的科举改革主张 |
一、“君师一体”:正祖李祘的科举变通纶音 |
二、“全面革新”:丁若镛的科举改革主张 |
三、“救弊三策”:尹愭的科举改革主张 |
四、“众说纷纭”:其他人的科举改革主张 |
第五章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
第一节 科举视角下的庶孽制度 |
一、两班分层与庶孽禁锢 |
二、庶孽禁锢与庶孽许通的争论 |
三、庶孽许通的制度化及其反复 |
第二节 科举直赴法 |
一、直赴法的实施与发展 |
二、科举直赴之资格与分类 |
三、直赴法之限制与影响 |
第三节 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其他特点 |
一、名目繁多的特别试 |
二、在职官员应试 |
三、特有的科举术语与白牌、红牌 |
四、一贯的重文轻武倾向 |
第六章 中朝双方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比较 |
第一节 中国人对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的认识 |
一、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朝鲜科举认识 |
二、崔溥《漂海录》与中国人对朝鲜科举的认识 |
三、晚清报刊中的朝鲜科举 |
第二节 朝鲜人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
一、朝鲜官方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
二、朝鲜民间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认识 |
第三节 中朝士人围绕两国科举的讨论——以《乾净衕笔谈》为例 |
一、两国士人对彼此科举制度的认识与比较 |
二、由笔谈看中朝士人的应举心态 |
结语 |
附录 :朝鲜王朝科举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关键词释义 |
1.2.1 医养融合 |
1.2.2 康复 |
1.2.3 人才培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动态及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2.1 大连市医养结合政策背景以及康复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
2.1.1 大连市医养结合相关政策 |
2.1.2 大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状况 |
2.1.3 针对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访谈及调查 |
2.2 医养结合模式下对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
2.2.1 人才培养目标 |
2.2.2 专业技术技能要求 |
2.2.3 养老服务的专业知识 |
2.2.4 职业素养 |
2.3 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和调查 |
2.3.1 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与主要培养措施 |
2.3.2 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 |
2.3.3 调查结果分析 |
3 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比较 |
3.1.1 国外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秀模式 |
3.1.2 香港地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 |
3.1.3 大连市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上述模式的比较 |
3.2 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康复专业人才供给量不足 |
3.2.2 人才培养层次和学科专业设置不完善 |
3.2.3 康复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仍有欠缺 |
3.2.4 职业道德有待提升 |
3.3 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切实有效的政府政策支持 |
3.3.2 执业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不完善 |
3.3.3 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层次分布不均 |
3.3.4 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轨 |
3.3.5 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团体支持力度需进一步提升 |
4 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
4.1 政府以人力资源为导向,完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 |
4.1.1 对康复人才招生给予专项计划 |
4.1.2 规范执业资格制度 |
4.1.3 制定各级各类康复机构的人才配备标准 |
4.1.4 鼓励高校多层次进行人才培养 |
4.2 鼓励高校创建校企合作,重视工学结合 |
4.2.1 企业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参与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
4.2.2 建设双师队伍,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质量 |
4.3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力量 |
4.3.1 充分发挥康复医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
4.3.2 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 |
4.4 完善多方位人才培养价值评价 |
4.4.1 院校人才培养价值评价 |
4.4.2 用人单位人才培养价值评价 |
4.4.3 实习医院人才培养价值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康复专业人才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C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老人调查问卷 |
附录D 高校康复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高校康复专业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F 康复专业学生所在用人单位问卷调查 |
致谢 |
(4)护理教学小组辅助下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教学效果 |
2.2 满意度 |
3 讨论 |
(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研究 |
2. 关于统一命题的研究 |
3. 关于自主命题的研究 |
4. 关于命题对比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框架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
(一) 概念界定 |
1. 教育学专业 |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一命题 |
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自主命题 |
(二) 理论基础的阐释 |
1. 政策变迁理论 |
2. 考试命题理论 |
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发展轨迹 |
(一)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时期(1977年-2006年) |
(二)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时期(2007年-2012年) |
(三)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多样化时期(2013年至今) |
三、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宏观透视 |
(一)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的概况 |
1. 时间维度 |
2. 空间分布 |
(二)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的概况 |
1. 时间维度 |
2. 空间分布 |
四、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微观剖析 |
(一) 命题依据与命题原则的比较 |
1. 命题依据的对比 |
2. 命题原则的对比 |
(二) 命题内容的比较 |
1. 命题内容结构的对比 |
2. 命题题型结构的对比 |
3. 命题题量结构的对比 |
4. 命题难度结构的对比 |
5. 命题能力结构的对比 |
(三) 命题管理的比较 |
1. 统一命题的命题管理 |
2. 自主命题的命题管理 |
(四) 命题评价的比较 |
1. 国家层面的评价 |
2. 学院层面的评价 |
3. 考生层面的评价 |
五、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思考与建议 |
(一)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思考 |
1. 公平之间 |
2. 效率之争 |
3. 质量之论 |
4. 博弈之见 |
(二)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建议 |
1. 命题理念日益现代化 |
2. 命题形式日益规范化 |
3. 命题内容日益科学化 |
4. 命题管理日益制度化 |
5. 命题评价日益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6)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界定 |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
(三)英语学科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
(二)学年制度 |
(三)课程设置 |
(四)英语教学 |
(五)实践教学 |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
(一)教习与学员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特色 |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
(一)教育目标 |
(二)教材使用 |
(三)教育研究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
(二)非外语类学堂 |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拓展高考研究者的国际视野 |
1.1.2.2 了解SAT考试开发的流程和质量 |
1.1.2.3 关照本土实践,为我国高考评价提供借鉴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何为SAT |
1.2.2 考试开发 |
1.2.2.1 考试开发的定义和流程 |
1.2.2.2 考试开发的测量学指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检索说明 |
1.3.2 国内高考效度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对SAT考试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外对SAT考试发展及效度验证研究的现状 |
1.3.4.1 SAT考试发展研究 |
1.3.4.2 不同模式下的SAT效度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研究价值 |
1.5.1 学术价值 |
1.5.2 应用价值 |
第2章 效度理论的发展及对SAT改革的影响 |
2.1 效度及效度验证 |
2.1.1 效度验证对象 |
2.1.2 效度验证模式 |
2.2 效度概念的演化 |
2.2.1 效标效度发展时期 |
2.2.2 分类效度发展时期 |
2.2.2.1 内容效度 |
2.2.2.2 构念效度 |
2.2.3 整体效度发展时期 |
2.2.4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时期 |
2.3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的效度思想 |
2.3.1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
2.3.2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效度概念的发展 |
2.4 效度理论的发展对SAT改革的影响 |
2.4.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考试机构的诞生 |
2.4.2 SAT考试诞生:天资可以测量 |
2.4.2.1 SAT考试的诞生 |
2.4.2.2 哈佛大学奖学金项目的证据 |
2.4.2.3 有效的大学预测补充工具 |
2.4.3 SAT第一次改革:增加学业测试作为补充 |
2.4.3.1 SAT考试的发展和完善 |
2.4.3.2 触发事件:哈佛评论的质疑 |
2.4.3.3 改革举措:考试一分为二 |
2.4.4 SAT第二次改革:增强内容一致性 |
2.4.4.1 分类效度理论的出现 |
2.4.4.2 触发事件:阿特金森的发难 |
2.4.4.3 改革举措:考试、课程和教学相一致 |
2.4.5 SAT第三次改革:重新设计满足升学和就业准备的考试 |
2.4.5.1 与新的教育目标相匹配 |
2.4.5.2 关键人物:科尔曼 |
2.4.5.3 改革举措:证据收集 |
2.5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
2.5.1 新一轮SAT的效度检验模式 |
2.5.2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
第3章 SAT考查目标: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 |
3.1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定义 |
3.2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形成的路径 |
3.2.1 成功标准项目:大学学习准备标准 |
3.2.2 文凭项目:高中毕业基准 |
3.2.2.1 文凭项目发起的背景 |
3.2.2.2 高中毕业基准的研制过程 |
3.2.2.3 文凭项目发起的行动议程 |
3.2.3 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 |
3.2.3.1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行动的背景 |
3.2.3.2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采用 |
3.2.3.3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特点和内容 |
3.2.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锚标准 |
3.3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提升为国家教育目标 |
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内涵 |
3.5 构成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四个“关键”维度 |
第4章 SAT收集的证据:考试内容和形式 |
4.1 SAT的测量目标 |
4.2 SAT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
4.2.1 SAT考试内容结构 |
4.2.2 SAT各部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
4.2.2.1 SAT阅读考试 |
4.2.2.2 SAT语法考试 |
4.2.2.3 作文考试(可选) |
4.2.2.4 SAT数学考试 |
4.2.3 SAT考试的总体框架 |
4.3 SAT考试的分数报告 |
4.3.1 SAT考试分数报告构成 |
4.3.2 SAT考试分数合成方式 |
4.3.3 SAT分数报告的呈现方式 |
4.3.4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和预期用途 |
4.3.4.1 评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情况 |
4.3.4.2 大学入学决定和大学课程安排 |
4.4 SAT收集的证据 |
4.4.1 SAT考试分数解释的逻辑过程 |
4.4.2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框架 |
4.4.3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 |
4.4.3.1 设计推断证据 |
4.4.3.2 评分推断证据 |
4.4.3.3 概化推断证据 |
4.4.3.4 外延推断证据 |
4.4.3.5 内涵推断证据 |
4.4.4 SAT效度论证框架:SAT要收集的证据 |
第5章 SAT证据收集的有效性:考试开发效度验证 |
5.1 SAT考试开发过程 |
5.1.1 SAT考试开发指导原则 |
5.1.2 SAT考试开发流程 |
5.2 设计推断的效度论证 |
5.2.1 假设1:考试内容规范与考试测量目标一致 |
5.2.1.1 SAT考试设计关键特征与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5.2.1.2 考试内容规范与SAT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5.2.2 假设2:考试内容领域与课程标准一致 |
5.2.2.1 阅读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2.2 语法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2.3 数学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3 假设3:试题内容规范与考试内容规范一致 |
5.2.3.1 SAT考试试题开发 |
5.2.3.2 SAT考试内容评审 |
5.2.4 假设4:试题质量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 |
5.3 评分推断的效度论证 |
5.3.1 假设5:评分规则是适当的 |
5.3.1.1 SAT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 |
5.3.1.2 SAT考试的评分方式 |
5.3.2 假设6:原始分转化为量表分数的模型与观察数据是拟合的 |
5.3.2.1 量表的设计 |
5.3.2.2 量表的研究 |
5.4 概化推断的效度论证 |
5.4.1 假设7:试题是样本的有效单元 |
5.4.1.1 SAT考试试题编码 |
5.4.1.2 试题考查的内容领域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
5.4.1.3 试题考查的关键特征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
5.5 外延推断的效度论证 |
5.5.1 假设8:概化全域覆盖的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相一致 |
5.5.1.1 概化全域的内容种类与目标领域一致 |
5.5.1.2 概化全域的内容覆盖范围与目标领域一致 |
5.6 内涵推断的效度论证 |
5.6.1 假设9:考生分数结构能够反映考试要求考查的结构内涵 |
5.6.1.1 考试考查的子维度分数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
5.6.1.2 考试考查的跨学科主题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6.1 SAT考试开发效度验证结论 |
6.2 SAT考试主要特征 |
6.2.1 基于证据的考试目标的确立 |
6.2.1.1 美国的证据文化 |
6.2.1.2 SAT考试目标确立的证据基础 |
6.2.2 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 |
6.2.2.1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程序 |
6.2.2.2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规范 |
6.2.3 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方式 |
6.3 SAT考试与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比较 |
6.3.1 为什么考:“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一核” |
6.3.2 考什么:“七个子维度”和“四层” |
6.3.3 怎么考:“一级”和“四翼” |
6.3.4 考查载体:情境确定和不确定 |
6.3.5 比较结论 |
6.4 SAT考试改革和开发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 |
6.4.1 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
6.4.2 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 |
6.4.3 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SAT阅读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B SAT阅读考试内容领域 |
附录 C SAT语法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D SAT语法考试的内容领域 |
附录 E SAT数学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F SAT数学内容领域 |
附录 G 分测验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H 子维度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I 主题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J SAT样卷 |
致谢 |
(8)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蒙古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呼唤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研究 |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弊端 |
(三)蒙古国学者对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鲜有研究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说明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一、研究文献来源 |
(一)蒙古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
(二)中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及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课程理论研究综述 |
(二)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
(三)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
(四)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
(五)会计专业课程考评和评价研究综述 |
(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施良方及其课程编制原理 |
(一)施良方简介 |
(二)课程的定义 |
(三)课程的理论基础 |
(四)课程编制的原理 |
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 |
(一)怀特海简介 |
(二)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四章 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 |
一、蒙古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现代教育产生之前的游牧教育阶段(1921年之前) |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的产生阶段(1921年至1942年) |
(三)大学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1942年至1990年) |
(四)大学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1991年至现在) |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发展历史 |
(一)会计专业的发展阶段 |
(二)蒙古国会计方面使用的法律和准则 |
(三)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现状 |
三、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一)蒙古国立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二)蒙古国商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三)蒙古国农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四)蒙古国财政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五)蒙古国“曼达胡”会计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
第五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问卷 |
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对大学会计教师的访谈 |
三、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
(一)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满意度访谈调查 |
(二)蒙古国的会计岗位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 |
第六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 |
(二)课程目标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 |
(三)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意雇主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着不一致现象 |
(二)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 |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 |
三、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 |
(二)会计实习的实效差 |
(三)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
四、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 |
(二)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 |
(三)过于重视课程结果的评价,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
第七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 |
(一)要重视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
(二)要充分研究影响课程目标确定的各种因素 |
(三)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 |
二、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 |
(一)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
(二)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两点建议 |
(三)完善课程内容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求 |
三、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
(一)重视影响课程实施因素 |
(二)提高会计实习的实效 |
(三)建立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课程实施 |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生成和知识学习的评价 |
(二)大学需要设立课程评价部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013—2017年度参加规范化培训医师各项指标考核比较 |
2.2 2013—2017年度参加规范化培训医师执业医考试合格率比较 |
3 讨论 |
(10)英国A-Level考试及其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起源 |
1.2 概念界定 |
1.2.1 A-Level考试 |
1.2.2 招生录取制度 |
1.2.3 英国高校 |
1.3 已有研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如何研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2章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A-Level考试 |
2.1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进 |
2.1.1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的最初探索 |
2.1.2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发展演变 |
2.1.3 英国学校证书考试的形成 |
2.1.4 A-Level考试的确立 |
2.2 A-Level考试产生的原因 |
2.2.1 国内高等教育状况堪忧 |
2.2.2 重要法案的颁布 |
2.2.3 个人的作用 |
第3章 A-Level考试的发展历程 |
3.1 A-Level考试的初创阶段 |
3.1.1 A-Level考试的创立背景 |
3.1.2 A-Level考试的具体操作 |
3.1.3 A-Level考试的第一个十年 |
3.2 A-Level考试的革新阶段 |
3.2.1 A-Level考试的第一次变革 |
3.2.2 A-Level考试的第二次变革 |
3.2.3 A-Level考试的第三次变革 |
3.3 A-Level考试的现状 |
3.3.1 A-Level考试的科目设置 |
3.3.2 A-Level考试的等级设置 |
3.3.3 A-Level考试的线性设置 |
第4章 A-Level考试的使用 |
4.1 A-Level考试在高选拔型高校的使用 |
4.1.1 高选拔型高校招生标准 |
4.1.2 A-Level考试在高选拔型高校的使用 |
4.2 A-Level考试在一般选拔型高校的使用 |
4.2.1 一般选拔型高校招生标准 |
4.2.2 A-Level考试在一般选拔型高校的使用 |
4.3 A-Level考试在非选拔性型高校的使用 |
4.3.1 非选拔型高校招生标准 |
4.3.2 A-Level考试在非选拔型高校的使用 |
第5章 A-Level考试在牛津大学的使用 |
5.1 A-Level考试在牛津大学的具体使用 |
5.1.1 科目等级设置要求 |
5.1.2 科目类型设置要求 |
5.1.3 科目内部设置要求 |
5.2 A-Level考试在牛津大学的使用特点 |
5.2.1 重视科目要求设置的详细性 |
5.2.2 强调科目之间关系的主次性 |
5.2.3 注重专业与科目的内在关联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现代医学考试(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医外科学新型带教模式的探索[J]. 黄新,杜娟娇,黄潇,宁鑫,雷华,黄崛倬.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1)
- [2]朝鲜王朝科举制度研究[D]. 张晓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医养结合模式下大连市高校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顾文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护理教学小组辅助下医院护理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J]. 彭青. 中国卫生产业, 2020(16)
- [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D]. 张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7]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D]. 周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D].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9]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研究[J]. 陈红源,李明超,戢秋明,戢汉斌,李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20)
- [10]英国A-Level考试及其使用研究[D]. 肖怡.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