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大豆蛋白纤维弹力纱质量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石振宇[1](2020)在《大豆蛋白纤维/长绒棉混纺纱粗节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大豆蛋白纤维/长绒棉50/50 11.8 tex混纺纱的生产实践经验,并依据大豆蛋白纤维和长绒棉原料的特性,对清花工序给棉罗拉与打手隔距、梳棉工序锡刺比、并条工序的牵伸倍数、粗纱工序后区牵伸倍数、细纱罗拉隔距、络筒电清工艺等6个方面对成纱粗节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理选择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可有效降低大豆蛋白纤维/长绒棉混纺纱的粗节,提高成品纱的品质。
许艳春,宋贵臣[2](2011)在《大豆蛋白混纺牛仔面料的开发与生产》文中指出大豆蛋白纤维服装具有环保、外观华贵、穿着舒适和保健等特点,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开发出高质量的大豆蛋白混纺织物,对产品的技术规格和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优选原料,优化配置织布工艺,以提高织造效率。
许艳春,宋贵臣[3](2010)在《大豆蛋白纤维混纺弹力织物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大豆蛋白纤维混纺弹力织物的织部工艺技术措施。选择大豆蛋白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作经纱,大豆蛋白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弹力纱和纯粘胶纤维弹力纱作纬纱。包覆工序要求车速不能快;络筒工序捻接要牢固,张力要均匀;整经工序要保证片纱均匀;浆纱工序采用中压,浆纱温度不宜太高;织造工序控制好综框高度、后梁高度、开口时间、经纱张力等,才可保证织机效率在80%以上,下机一等品率在92.6%以上。
李艳[4](2010)在《MVS适纺性研究及多组分MVS混纺纱开发》文中提出本文中,将5种纤维长度分别为32mm、34mm、36mm、38mm和40mm的1.67dtex粘胶纤维,在完全相同的纺纱工艺流程下,纺成5种喷气涡流纱,并对纱线性能进行测试。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理论,在SPSS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纤维长度会对纱线性能,如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新型纺纱的发展及分类、喷气涡流纺的发展及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做了简要的概述;第二部分从纺纱流程、纺纱机理、纱线结构模型及纱线性能四个方面,对喷气涡流纺和传统环锭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第三部分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理论,在SPSS软件中分析纤维长度对MVS纱线性能的影响。第四部分描述了Coolplus/竹/圣麻/Modal (35/30/20/15)、大豆/竹/Modal/贝特纶(35/30/20/15)、Viloft/牛奶/棉/Lyocell (35/25/20/20)及圣麻/甲壳素/Lyocell/玉米(40/25/20/15)四种多纤维混纺喷气涡流纱的开发,并分别与同组分环锭纱作了对比研究。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具有纺纱流程短、人力配置少、电力消耗低、纺纱速度高的优点。喷气涡流纱的纵向表面结构和环锭纱类似,断裂强度略低于环锭纱,但喷气涡流纱的毛羽数量远少于环锭纱,尤其是3mm以上的毛羽,且耐磨性明显优于环锭纱,此外,喷气涡流纱粗细节和棉结较多,成纱质量不甚理想。
章友鹤[5](2009)在《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采用新原料与纺织新工艺入手,对近几年国内外流行的纱线新产品作一分析,旨在使纺织行业调整营销策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抓住市场对高性能、多功能纺织产品的需求,积极采用新型原料与纺纱新工艺,开发新颖纱线,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陈继娥[6](2009)在《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涤/粘织物以其挺括、耐穿、缩水小、保型好、手感丰满、滑糯,富有弹性,毛型感强,美观大方等诸多优点,在纺织行业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涤粘织物含有涤纶,所以,它也含有涤纶织物的一些缺点。起毛起球和静电,就是一个严重影响其服用性的缺点。如何提高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和抗静电性,是改善涤粘织物服用性能,提高产品档次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织造缩率也是影响织物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产品设计中,一般采用参考同类织物的织造缩率或用经验公式估算,但与实测误差较大。近几年来,虽有不少有关介绍织造缩率的估算方法,但对于确定品种,还不是很适用。本论文针对涤/粘织物存在的问题和织造缩率的确定,首先阐述了涤/粘混纺织物产品的开发—普通涤粘混纺产品、改性涤纶与粘胶混纺产品、大豆蛋白与涤粘混纺产品,以及涤粘弹力仿牛仔产品的开发,分析了不同产品的工艺过程与工艺参数的确定,对涤/粘产品的设计开发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分析了涤/粘混纺织物起毛起球与静电的机理、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结合实际的测试数据分析得出:涤/粘混纺织物的起毛起球程度与其含有涤纶的比例有关,涤纶含量越多,起毛起球越严重;采用改性涤纶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有明显改善;涤/粘织物的静电性与涤纶的含量有关,涤纶含量越多,静电越严重;采用改性涤纶的抗静电性有明显改善。本文还阐述了织物织造缩率的测试方法,对涤/粘混纺织物的织造缩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给出了涤/粘混纺织物不同品种的织造缩率的数据范围:经纱织造缩率为4.46%~12.02%,纬纱织造缩率为1.1%~8.39%,为涤/粘产品开发人员合理确定涤/粘新产品的织造缩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姜晓巍[7](2008)在《大豆蛋白纤维/彩棉赛络纺弹力包芯纱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特点,并对大豆蛋白纤维与棕棉混纺赛络纺弹力包芯纱的生产实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工艺流程设计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措施。生产中各工序通过优化配置工艺参数,保证了纺纱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成纱质量。
肖丰[8](2007)在《大豆蛋白纤维氨纶包芯纱纺纱工艺及粘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测试了大豆蛋白纤维和氨纶丝的性能,并据此设计了纺纱工艺流程,制定了纺纱各工序的工艺措施;设计了大豆纤维包芯纱的实验方案,测试了成纱定量、氨纶丝含量、捻度、强伸度、条干和蠕变等性能指标,并推导出包芯纱的细度和氨纶丝含量的表达式;探讨了多个工艺参数和部分纺纱专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14.6tex+44dtex氨纶包芯纱在不同预牵伸倍数时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检验,以选择最佳的预牵伸倍数;选择使用合适的力学模型对纱线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应力、应变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借助数学软件,求解模型参数,建立蠕变和松弛的拟合方程。通过多项实验与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豆蛋白纤维的强度高,卷曲数少,表面摩擦系数小,比电阻大,故应合理制定纺纱工艺参数,并在纺纱前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静电,防止缠绕,保证纺纱顺利进行;2、纺制大豆蛋白纤维氨纶包芯纱,预牵伸倍数是项关键的工艺参数,影响成纱弹性、条干、强伸度和蠕变等,必须合理选择;3、包芯纱的条干主要取决于外包纤维的细纱牵伸工艺,选取合适的罗拉隔距、后区牵伸倍数和粗纱捻系数,可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4、钢领、钢丝圈、集合器和槽筒等纺纱器材对包芯纱的毛羽有较大的影响,要合理选择。5、预牵伸倍数对氨纶包芯纱的蠕变和应力松弛有较大影响,采用适当的预牵伸倍数,包芯纱强伸度高,弹性好;四元件模型和三元件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氨纶包芯纱的蠕变和应力松弛过程。
田华,张金燕[9](2007)在《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大麻纤维及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对比,指出两纤维混合纺纱的工艺路线。根据两种纤维的性能特点,对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的配置作了介绍,通过优选上车工艺,可以生产优质的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
田华,张金燕[10](2007)在《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生产实践》文中认为通过大麻纤维及大豆蛋白纤维的性能对比,探讨两纤维混合纺纱的工艺路线,并根据两种纤维的性能特点,对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的配置作了介绍。通过优选上车工艺,可以生产优质的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
二、提高大豆蛋白纤维弹力纱质量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大豆蛋白纤维弹力纱质量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大豆蛋白纤维/长绒棉混纺纱粗节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 |
1.1 试验原理 |
1.2 试验原料 |
1.2.1 大豆蛋白纤维 |
1.2.2 长绒棉 |
1.3 仪器和设备 |
1.4 工艺流程 |
1.4.1 工艺路线选择 |
1.4.2 工艺流程 |
1.5 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清花工序给棉罗拉与打手隔距对粗节的影响 |
2.2 梳棉工序锡刺比对粗节的影响 |
2.3 并条工序牵伸倍数对粗节的影响 |
2.4 粗纱工序后区牵伸倍数对粗节的影响 |
2.5 细纱罗拉隔距对粗节的影响 |
2.6 络筒电清工艺对粗节的影响 |
3 结论 |
(3)大豆蛋白纤维混纺弹力织物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及织物组织的选择 |
2 工艺流程 |
3 主要技术指标 |
3.1 络筒工序 |
3.2 包覆工序 |
3.3 整经工序 |
3.4 浆纱工序 |
3.5 穿综筘工序 |
3.6 织造工序 |
4 结束语 |
(4)MVS适纺性研究及多组分MVS混纺纱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 |
1.1.1 转杯纺 |
1.1.2 摩擦纺 |
1.1.3 喷气纺 |
1.2 喷气涡流纺的发展 |
1.3 环锭纺技术的新发展 |
1.3.1 紧密纺 |
1.3.2 复合纺纱 |
1.3.3 花式纺纱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喷气涡流纺与传统环锭纺的对比研究 |
2.1 纺纱流程的对比 |
2.2 纺纱机理的对比 |
2.2.1 喷气涡流纺纺纱机理 |
2.2.2 环锭纺纺纱机理 |
2.3 纱线性能对比 |
2.3.1 纱线结构对比 |
2.3.2 纱线性能对比 |
2.3.2.1 拉伸性能 |
2.3.2.2 毛羽性能 |
2.3.2.3 耐磨性能 |
2.3.2.4 成纱质量 |
2.4 结语 |
第三章 纤维长度对MVS纱线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 纱线纺制过程介绍 |
3.1.1 纺纱工艺流程 |
3.1.2 开清棉工艺 |
3.1.3 梳棉工艺 |
3.1.4 并条工艺 |
3.1.5 喷气涡流纺工艺 |
3.2 单因素方差分析介绍 |
3.3 对MVS纱断裂强度的影响及分析 |
3.4 对MVS纱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及分析 |
3.5 结语 |
第四章 多组分MVS混纺纱的开发 |
4.1 Coolplus/竹/圣麻/Modal喷气涡流纱的开发 |
4.1.1 纤维原料介绍及规格 |
4.1.2 纺纱工艺分析 |
4.1.2.1 纺纱流程 |
4.1.2.2 开清棉工艺 |
4.1.2.3 梳棉工艺 |
4.1.2.4 并条工艺 |
4.1.2.5 喷气涡流纺纱机工艺 |
4.1.3 纱线性能分析 |
4.1.3.1 拉伸性能 |
4.1.3.2 毛羽性能 |
4.1.3.3 耐磨性能 |
4.1.3.4 成纱质量情况 |
4.2 大豆/竹/Modal/贝特纶喷气涡流纱的开发 |
4.2.1 纤维原料介绍及规格 |
4.2.2 纺纱工艺分析 |
4.2.2.1 纺纱流程 |
4.2.2.2 开清棉工艺 |
4.2.2.3 梳棉工艺 |
4.2.2.4 并条工艺 |
4.2.2.5 喷气涡流纺纱机工艺 |
4.2.3 纱线性能分析 |
4.2.3.1 拉伸性能 |
4.2.3.2 毛羽性能 |
4.2.3.3 耐磨性能 |
4.2.3.4 成纱质量情况 |
4.3 Viloft/牛奶/棉/Lyocell喷气涡流纱的开发 |
4.3.1 纤维原料介绍及规格 |
4.3.2 纺纱工艺分析 |
4.3.2.1 纺纱流程 |
4.3.2.2 开清棉工艺 |
4.3.2.3 梳棉工艺 |
4.3.2.4 并条工艺 |
4.3.2.5 喷气涡流纺纱机工艺 |
4.3.3 纱线性能分析 |
4.3.3.1 拉伸性能 |
4.3.3.2 毛羽性能 |
4.3.3.3 耐磨性能 |
4.3.3.4 成纱质量情况 |
4.4 圣麻/甲壳素/Lyocell/玉米喷气涡流纱的开发 |
4.4.1 纤维原料介绍及规格 |
4.4.2 纺纱工艺分析 |
4.4.2.1 纺纱流程 |
4.4.2.2 开清棉工艺 |
4.4.2.3 梳棉工艺 |
4.4.2.4 并条工艺 |
4.4.2.5 喷气涡流纺纱机工艺 |
4.4.3 纱线性能分析 |
4.4.3.1 拉伸性能 |
4.4.3.2 毛羽性能 |
4.4.3.3 耐磨性能 |
4.4.3.4 成纱质量情况 |
4.5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纱线 |
1.1 色纺纱工艺与产品 |
1.1.1 色纺纱的大类品种: |
1.1.2 色纺纱的生产特点:品种多、批量小、变化大 (混比系根据后加工的要求而变化) , 往往一个车间要同时生产不同混比的多种色纺纱, 故对车间现场管理, 尤其是分批、分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
1.1.3 色纺纱技术要点:要保持色纺纱的质量稳定必须抓好4个环节: |
1.2 半精纺工艺及产品 |
1.2.1 半精纺工艺目前采用的设备大都是毛纺和棉纺设备的有机结合, 将毛纺技术与棉纺技术融为一体。 |
1.2.2 半精纺工艺在原料应用上既能加工棉、绒 (羊绒、兔绒) 毛、麻、丝等天然纤维; |
1.2.3 目前半精纺工艺生产品种主要有5大类: |
1.2.4 半精纺纱线生产技术要点: |
1.3 复合纺纱工艺与产品 |
1.3.1 赛络纺 (Siro) : |
1.3.2 赛络菲尔纺 (Sirofil) : |
1.3.3 包芯纺: |
1.3.4 包缠纱 (又叫包覆纱) :它是以长丝或短纤为芯纱, 外包另一种长丝或短纤纱, 与包芯纱不同点是 |
1.4 花式纺纱技术与产品开发 |
1.4.1 竹节纱: |
1.4.2 段彩纱: |
1.5 新型纺纱技术与产品开发 |
1.5.1 转杯纺技术: |
1.5.2 喷气纺与喷气涡流纺技术: |
2 流行的功能纤维及纱线分析 |
2.1 具有调温功能纤维 |
2.2 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涤纶纤维 |
2.3 聚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竹炭纤维 |
2.4 集诸多优良特性PTT纤维 |
2.5 海藻纤维 |
2.6 珍珠纤维 |
2.7 大豆蛋白纤维与牛奶蛋白纤维 |
(6)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涤/粘织物概述 |
1.2 涤/粘中长织物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1.2.1 涤/粘中长织物开发现状 |
1.2.2 涤/粘中长织物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 |
2.1 涤/粘灯芯绒产品的开发 |
2.1.1 开发思路 |
2.1.2 织物规格与工艺 |
2.2 涤/粘中长高吸水产品的开发 |
2.2.1 高吸水涤纶纤维的开发机理 |
2.2.2 产品工艺设计 |
2.3 涤/粘中长改性仿毛产品的开发 |
2.3.1 产品工艺设计 |
2.3.2 纺、织工艺设计 |
2.4 涤/粘/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 |
2.4.1 原料特性 |
2.4.2 织物规格 |
2.4.3 产品工艺设计 |
2.4.4 纺、织工艺设计 |
2.4.5 纺、织关键技术与措施 |
2.4.6 产品的主要物理指标 |
2.5 涤/粘/竹节弹力仿牛仔产品(6#产品)的开发 |
2.5.1 原料选择 |
2.5.2 产品设计 |
2.5.3 工艺流程 |
2.5.4 主要工序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2.6 产品评价 |
第三章 涤粘中长织物织造缩率的试验研究 |
3.1 织物织造缩率的基本知识 |
3.1.1 关于织造缩率 |
3.1.2 影响织造缩率的因素 |
3.2 织造缩率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 |
3.3 织造缩率的影响因素 |
3.3.1 织物原料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
3.3.2 经纬纱的线密度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
3.3.3 织物经纬纱密度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
3.3.4 织物组织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
3.3.5 织造工艺参数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
3.4 织造缩率范围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涤/粘中长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概述 |
4.1.1 织物起毛起球的机理 |
4.1.2 织物起毛起球的评价方法 |
4.1.3 国外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
4.1.4 国内起毛起球测试方法与标准 |
4.1.5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 |
4.2 涤粘中长织物起毛起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涤/粘中长织物的抗静电研究 |
5.1 概述 |
5.1.1 纤维在纺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静电现象 |
5.1.2 关于防静电的措施 |
5.1.3 抗静电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 |
5.2 涤粘中长织物抗静电指标的测试 |
5.2.1 抗静电指标的测试方法 |
5.2.2 抗静电数据的测试结果 |
5.3 涤/粘中长织物抗静电性能的结果分析 |
5.3.1 开发品种的测试结果分析 |
5.3.2 其它品种的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6.2 论文的主要贡献 |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大豆蛋白纤维氨纶包芯纱纺纱工艺及粘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大豆蛋白纤维与氨纶包芯纱 |
1.1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特征 |
1.2 大豆蛋白纤维织物的发展趋势 |
1.3 包芯纱的现状和品种 |
第二章 纺纱工艺研究 |
2.1 原料性能测试 |
2.1.1 大豆蛋白纤维 |
2.1.2 氨纶丝 |
2.2 工艺选择及措施 |
2.2.1 产品方案 |
2.2.2 纺纱工艺流程 |
2.2.3 纺纱各工序主要技术措施 |
2.2.4 操作及生产注意的事项 |
2.2.5 包芯纱特有纱疵及防止 |
2.3 包芯纱细度和氨纶含量的计算 |
2.3.1 成纱特数 |
2.3.2 氨纶丝含量 |
2.3.3 捻系数 |
2.4 提高成纱质量的工艺研究 |
2.4.1 粗纱后区牵伸倍数 |
2.4.2 细纱机的牵伸工艺 |
2.4.3 预牵伸倍数 |
2.4.4 捻度 |
2.4.5 钢领、钢丝圈的选用 |
2.4.6 纱机集合器 |
2.4.7 络筒机槽筒的形式 |
2.4.8 氨纶丝的喂入位置 |
第三章 大豆蛋白纤维包芯纱试验研究与分析 |
3.1 氨纶丝预牵伸倍数对强伸性影响分析 |
3.1.1 包芯纱强伸度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3.1.2 氨纶丝预牵伸倍数的数理统计分析 |
3.1.3 36.4tex 大豆纤维氨纶包芯纱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 |
3.2 氨纶包芯纱蠕变实验 |
3.2.1 实验方案 |
3.2.2 蠕变测试结果 |
3.2.3 蠕变实验结果分析 |
3.2.4 蠕变模拟 |
3.3 氨纶包芯纱应力松弛实验 |
3.3.1 试样测试与分析 |
3.3.2 应力松弛模拟 |
3.3.3 应力松弛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附录 |
详细摘要 |
(10)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性能 |
1.1 大麻纤维 |
1.2 大豆蛋白纤维 |
2 工艺流程 |
3 各工序主要工艺 |
3.1 开清棉 |
3.1.1 大麻的开清棉 |
3.1.2 大豆蛋白纤维的开清棉 |
3.2 梳棉工序 |
3.2.1 大麻纤维梳棉工艺 |
3.2.2 大豆蛋白纤维梳棉工艺 |
3.3 并条工序 |
3.4 粗纱工序 |
3.5 细纱工序 |
3.6 络简工序 |
4 成纱质量 |
5 结 语 |
四、提高大豆蛋白纤维弹力纱质量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豆蛋白纤维/长绒棉混纺纱粗节的改进研究[J]. 石振宇. 纺织检测与标准, 2020(02)
- [2]大豆蛋白混纺牛仔面料的开发与生产[A]. 许艳春,宋贵臣. “丰源杯”全国浆纱、织造学术论坛暨2011织造年会论文集, 2011
- [3]大豆蛋白纤维混纺弹力织物的开发[J]. 许艳春,宋贵臣. 棉纺织技术, 2010(09)
- [4]MVS适纺性研究及多组分MVS混纺纱开发[D]. 李艳. 青岛大学, 2010(03)
- [5]新颖、流行的特色纱线分析[J]. 章友鹤.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6]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D]. 陈继娥. 苏州大学, 2009(S1)
- [7]大豆蛋白纤维/彩棉赛络纺弹力包芯纱的开发[J]. 姜晓巍. 合成纤维, 2008(08)
- [8]大豆蛋白纤维氨纶包芯纱纺纱工艺及粘弹性研究[D]. 肖丰. 苏州大学, 2007(11)
- [9]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生产实践[J]. 田华,张金燕. 纺织科技进展, 2007(03)
- [10]大麻/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生产实践[J]. 田华,张金燕. 现代纺织技术,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