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的生物合成和功能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的生物合成和功能

一、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生物合成与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熊琳[1](2021)在《放牧牦牛脂肪沉积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脂肪在牦牛生长发育、繁殖以及肉品质性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GC、ELISA、m RNA-seq、UHPLC-TOP-MS非靶向代谢组学以及TMT蛋白质组学等方法开展不同季节、性别放牧牦牛脂肪沉积特性、脂肪沉积调控机理以及脂肪与肉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结果可以为牦牛健康养殖、肉品质改善以及遗传育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1.通过分析四月、八月和九月放牧公牦牛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皮下脂肪中差异表达基因,探究不同季节放牧牦牛脂肪沉积差异性。结果表明从四月到九月,背最长肌中脂肪含量分别从1.01%增加到1.84%(P<0.05);内脏脂肪量逐渐增加(P<0.05);背部和腰部皮下脂肪从1.49 mm、2.16 mm增加到7.25 mm、10.63 mm(P<0.05),之后保持稳定。背最长肌嫩度、L*、大理石花纹和熟肉率都提高(P<0.05),UFAs和PUFAs相对含量从59.44%、33.05%减少到53.32%、23.30%(P<0.01)。肝脏脂肪合成、血液脂肪转运增加到最大值后减少。和四月相比,八月牦牛从牧草中摄取到较多UFAs;和八月相比,九月牦牛体内LEP水平较低(P<0.05)。通过PPARs信号(P<0.05)和AMPK信号(P<0.05)调控,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速度增加到最大后变慢,但脂肪合成始终占主导,脂肪量一直在增加。2.通过分析冷季长期营养匮乏下放牧公牦牛皮下脂肪中脂肪酸组成及差异表达基因,探究放牧牦牛体内脂肪沉积响应。结果表明冷季长期营养匮乏放牧牦牛体内脂肪酸氧化增加,皮下脂肪中SFAs从56.6%下降到42.7%(P<0.01),而PUFAs从26.0%上升到38.3%(P<0.01)。通过AMPK信号(P<0.05)调控,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葡萄糖摄入和SFAs合成减少,而甘油转运和UFAs合成增加。牦牛脂肪代谢处于低水平,尽可能地延长有限脂肪储存的消耗时间。另外,通过m TOR和PI3K-AKT信号(P<0.05)调控,脂肪组织自身能量消耗被抑制,有限能量尽可能地被用来维持牦牛生命。3.通过分析放牧公牦牛和放牧母牦牛皮下脂肪中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物,探究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脂肪沉积差异性。结果表明放牧母牦牛内脏脂肪体脂率、背最长肌和肝脏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厚度数值较高(P<0.05)。放牧母牦牛肝脏中脂肪、胆固醇合成较多,血液中脂肪转运也较多,脂肪组织中13(S)-HODE、亚油酸、亚麻酸和肌醇含量较高(P<0.05)。通过钙信号(P<0.05)调控,母牦牛脂肪组织中LEP分泌增加(P<0.05)。进一步,通过PPAR信号(P<0.05)调控,放牧母牦牛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胆固醇合成、由亚油酸和亚麻酸合成其它PUFAs的代谢等较多,而脂肪分解和脂肪酸氧化较少。4.通过分析放牧公牦牛和放牧母牦牛背最长肌中脂肪酸、脂肪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探究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肌肉脂肪沉积差异及其与肉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母牦牛背最长肌嫩度、L*、大理石花纹、脂肪含量和多数脂肪酸绝对含量高于公牦牛(P<0.05);而PUFAs和n-3PUFAs相对含量较低(P<0.01)。脂肪、C18:0、cis-C18:2、cis-C18:1、C24:0绝对含量与L*45min、b*24h、嫩度、大理石花纹呈正相关性(P<0.05)。通过PPAR信号(P<0.05)相关ME1、SCD、ACSL5、LPL、FABP1和PLIN调控,母牦牛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脂肪酸合成及转运较多。

王烟[2](2021)在《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母乳是婴儿的完美营养,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使母乳完全符合婴儿的需求。母乳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生物流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可以在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成熟的同时,为婴儿提供营养并保护他们免受疾病侵害。母乳的成分会因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并根据其年龄和其他特征来满足婴儿的需求。脂肪酸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和免疫功能,并提供约50%的乳汁能量。母乳中的脂肪酸来源于母体储存、乳腺的内源性合成和母体血浆的摄取。δ-5去饱和酶基因(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s,FADS1)变异已被证明在人乳中影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合成。但是FADS1基因中很多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未被鉴定,并且如何影响乳汁PUFA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搜索国内外关于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收集长春地区孕妇血液样本,验证FADS1基因变异与血浆磷脂PUFA水平的关系。通过DHA干预,分析FADS1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的mi RNA,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 RNA是否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收集产后健康乳母乳汁,探讨基因变异与mi RNA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FADS1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目的:对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检测孕妇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FADS1基因变异与孕妇LC-PUFA水平的关系,明确SNP对PUFA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四个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重要关键词如脂肪酸、单核苷酸多态性、δ-5去饱和酶基因(英文:fatty acid,SNP,FADS1 gene)和rs174546/rs174547等,搜索在2020年10月5日前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纳入在长春某三甲医院分娩的孕妇1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基本信息和血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磷脂脂肪酸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IBM SPSS 24.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对PUFA水平的影响。结果:1.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二高-γ-亚麻酸(dihomo-gamma-linolenic acid,DGLA)和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2.rs174546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δ-5去饱和酶(δ-5 fatty acid desaturase,D5D)活性(AA/DGLA)、n-6途径(AA/LA)和n-3途径(EPA/ALA)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3.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AA、EPA和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4.rs174547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D5D和δ-6去饱和酶(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D6D)活性(GLA/LA)以及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5.孕妇血浆中LA百分含量最高。6.rs174546和rs174547完全连锁不平衡(R2=1)。7.在n-6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P=0.002)和DGLA(P=0.047)水平显着升高,而AA(P<0.001)水平显着降低。8.在n-3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产物EPA(P=0.031)和DHA(P=0.004)水平显着降低。9.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D5D活性(P<0.001)和D6D活性(P=0.050)水平降低;n-3途径(P=0.001)和n-6途径(P<0.001)合成效率显着下降。结论:1.meta分析显示,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DGLA和A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明显升高,GLA、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2.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血浆LA、DG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第二部分:DHA干预对不同FADS1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DHA摄入对FADS1基因不同SNP的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3例健康乳母,在产后60±5天进行DHA补充剂420 mg/d干预30天,收集干预前后的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rs174547、rs174553和rs1745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transcription factors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过氧化酶体增值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DHA摄入与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P=0.002)水平显着下降,DHA(P<0.001)水平显着升高。2.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31)。3.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GLA和AA水平以及D5D活性水平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36)。4.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AA和EPA水平以及D5D活性和n-3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40)。5.在不同基因型组间,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而DH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6.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5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20)。7.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8.在次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FADS1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DHA补充使乳母乳汁中DGLA水平显着降低,DHA水平显着升高,PPAR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DHA补充使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FADS1和PPARγ表达显着降低。2.DHA干预前后,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乳汁AA水平和D5D活性水平显着下降,表明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脂肪酸水平差异;rs17454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2和FADS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s17455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第三部分:mi R-149-5p靶向FADS1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FADS1基因变异和mi R-149-5p对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ADS1基因SNP位点及其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功能性预测。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mi RNA对FADS1基因位点的靶向作用。纳入24例健康乳母,收集产后40~65天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检测FADS1 rs174546基因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SREBP-1c、PPARγm RNA和mi R-149-5p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rs174546与mi R-149-5p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s174546位点可能与mi R-149-5p结合。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ADS1 rs174546次等位基因T可与mi R-149-5p靶向结合。3.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D6D活性水平(P=0.044)和n-3途径(P=0.014)合成效率显着下降。4.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FADS1(P<0.001)和FADS3(P=0.007)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5.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mi R-149-5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结论: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2.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乳母乳汁mi R-149-5p水平较高;FADS1和FADS3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下降;D6D活性水平和n-3途径合成效率下降。总结:1.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UFA底物水平升高,PUFA产物水平降低。2.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基因变异与血浆和乳汁脂肪酸水平相关;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乳汁脂肪酸水平差异。3.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

汪卓明[3](2021)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关联性分析的哈蟆油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测定吉林省不同时期和产地哈蟆油中PUFAs含量,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哈蟆油的最佳采收期和产区;探讨基因表达量和PUFAs含量的相关性,为其养殖和采收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哈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测定的体外分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吉林省靖宇县六个生长时期(出蛰期、产卵期、捕食期、入蛰期、散居冬眠期和群居冬眠期)和吉林省六个中国林蛙产地(安图、汪清、桦甸、靖宇、临江和蛟河)中国林蛙输卵管的总PUFAs、软脂酸(C16:0)、硬脂酸(C18:0)、C18:ln9、C18:3n3、AA、EPA和DHA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对PUFAs合成相关脂肪酸脱氢酶?6脂肪酸脱氢酶(?6-FAD)、?5脂肪酸脱氢酶(?5-FAD)、?9脂肪酸脱氢酶(?9-FAD)、n-3系脂肪酸脱氢酶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将得到的不同时期和产地脂肪酸含量及相关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进行单独的规律性和聚类分析,再利用SPSS软件和R语言等软件将二者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确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哈蟆油中PUFAs含量。在不同时期中,散居冬眠期时中国林蛙输卵管中各PUFAs含量最高,其次为入蛰期和群居冬眠期,最低为出蛰期、产卵期和捕食期;在不同产地中,靖宇中国林蛙输卵管中PUFAs综合含量较高,其次为产地汪清、桦甸和临江,最低为产地安图和蛟河。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C18:1n9和EPA可作为鉴别哈蟆油采集时期的一个重要指标;C18:3n3和DHA可作为哈蟆油产地鉴定的一个重要指标;?6-FAD和?5-FAD基因的表达量在哈蟆油采集时期的鉴别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6-FAD和?9-FAD基因的表达量在不同产地哈蟆油的鉴别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不同地区和不同采收期的哈蟆油中,PUFAs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UFAs合成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与PUFAs含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通过以上探究可对哈蟆油进行更深入的评价研究。

樊永亮[4](2021)在《中国荷斯坦牛乳腺组织转录组分析及脂肪酸延长和脱饱和相关miRNAs的筛选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中国荷斯坦牛为试验对象,首先,测定分析了一个泌乳周期内牛乳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预产期7d;产犊后30 d;产犊后90 d;产犊后180 d;产犊后270 d;产犊后305 d);而后,利用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鉴定了乳腺发育不同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差异表达microRNAs(DE miRNAs)以及差异信号通路;另外,根据牛乳中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预测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DE miRNA和DEGs组合;最后,从细胞水平探究DE miRNA和DEGs组合(miR-193a-5p和FADS1、miR-3 78d和FADS2,miR-128和ELOVL6)在牛乳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相邻时间乳腺组织RNA-seq数据表明:-7vs.30d存在2421个DEGs,其中1073 个 DEGs 上调,1348 个 DEGs 下调;30 vs.90 d 存在 33 个 DEGs,其中 15 个 DEGs上调,18个DEGs下调;90 vs.180 d存在313个DEGs,其中206个DEGs上调,107个 DEGs 下调;180 vs.270 d 存在 718 个 DEGs,其中 293 个 DEGs 上调,425 个 DEGs下调;270 vs.305 d存在1207个DEGs,其中828个DEGs上调,379个DEGs下调。研究发现随着泌乳时期的推进,乳腺细胞内进行着剧烈且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2)基于所有时期乳腺组织样品的RNA-seq数据,本试验首次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鉴定了与泌乳时期、产奶量和主要乳成分含量相关的10个显着性模块。利用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该10个重要模块内的DEG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乳糖代谢途径是产奶量和乳糖合成的潜在候选通路。在泌乳初期,细胞内离子转运更为频繁,细胞增殖变得活跃。在哺乳后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可能参与细胞的凋亡。鞘脂信号途径是乳脂合成的潜在候选通路。(3)相邻时间节点乳腺组织miRNA-seq数据表明:-7 vs.30 d组存在45个DE miRNAs,其中 31 个 miRNAs 上调,14 个 miRNAs 下调;30 vs.180 d 组存在 13 个 DE miRNAs,其中 6 个 miRNAs 上调,7 个 miRNAs 下调;180 vs.305 d 组存在 19 个 DE miRNAs,其中7个miRNAs上调,12个miRNAs下调。(4)根据不同时期DEGs和DE miRNAs的数据,构建乳腺组织DE miRNA-DEGs表达互作网络。确定 miR-193a-5p-FADS1、miR-378d-FADS2 和 miR-128-ELOVL6 三个潜在的调控关系对用于后续研究。(5)采用双荧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荧光定量PCR(qRT-RCR)、蛋白免疫印记法(WB)、甘油三酯(TAG)测定和脂肪酸分析等方法对miR-193a-5p及其潜在的靶基因FADS1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显示,在BMECs中miR-193a-5p靶向FADS1的3’UTR区域,从而调控其表达水平。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BMECs中FADS1的表达水平与miR-193a-5p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且无论是基于 mRNA 水平还是蛋白水平。TAGs、C20:5n3(EPA)、C22:5n3(DPA)和 C22:6n3(DHA)的含量与BMECs中FADS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miR-193a-5p的表达呈负相关(P≤ 0.05)。本研究证实miR-193a-5p通过靶向FADS1调控BMECs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代谢,显示miR-193a-5p和FADS1是提高乳中PUFAs含量的潜在因素。(6)采用双荧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用qRT-RCR、WB、TAG测定和脂肪酸分析等方法对miR-378d及其潜在靶基因FADS2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了 BMECs中miR-378d靶向FADS2的3’UTR区域,从而调控其表达水平。qRT-PCR和WB的结果表明,在BMECs中FADS2的表达水平与miR-378d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TAG、花生四烯酸(AA)和DHA的含量FADS2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与miR-378d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本研究证实miR-378d通过靶向FADS2调控BMECs中PUFAs的代谢,显示了 miR-378d和FADS2是提高牛乳中PUFAs含量的潜在因素。(7)采用双荧素酶报告基因检测、qRT-RCR、WB、TAG测定和脂肪酸分析等方法对miRNA-128及其潜在的靶基因ELOVL6的功能进行研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实了 BMECs中ELOVL6是miR-128的靶基因。qRT-PCR和WB数据表明,无论是ELOVL6的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与BMECs中miR-128的表达呈负相关。TAG、硬脂酸(SA)和油酸(OA)的含量与BMECs中ELOVL6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与miR-128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本研究首次证实miR-128通过靶向ELOVL6调控BMECs中脂肪酸的代谢,显示miR-128和ELOVL6是提高牛乳中长链脂肪酸(LCFAs)含量的潜在因素。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奶牛乳腺组织基因和miRNA在不同泌乳时期的表达差异,在细胞水平验证了与泌乳相关且具有潜在靶向关系的DE miRNAs-DEGs组合,为厘清奶牛乳腺脂类合成、代谢机制,实现乳成分定向遗传调控,生产优质原料奶奠定基础。

郑一民[5](2020)在《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鱼油一直是水产饲料的首选脂肪源,但是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饲料工业的不断扩大,加之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量不断下降,鱼油产量供不应求,鱼油的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急需寻求和开发新的饲料脂肪源。植物油具有来源广泛、价廉质高和产量大等优点,其富含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18 Carbo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C18 PUFAs),容易被鱼类代谢,因此被认为是鱼油的优良替代油。由于海水鱼合成长链多不饱脂肪酸(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LC-PUFAs)的能力缺乏或较弱,而植物油中的LC-PUFAs含量极少,这成为制约植物油替代鱼油关键因素。然而,研究发现,一些广盐性鱼类如黄斑蓝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和大西洋鲑(Salmo salar)能够将C18 PUFAs自行合成LC-PUFAs,但不同海水鱼类的合成能力存在差异。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是广盐性、肉食性热带海洋鱼类,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产量高、经济价值高、肉质细嫩且富含PUFAs的特点,被认为是我国南方人工网箱养殖的优良海水鱼种之一。目前,还未研究开发出真正理想的军曹鱼人工配合饲料,因此,有必要深入军曹鱼养殖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系统研究,其中包括对脂肪,尤其是PUFAs和LC-PUFAs的营养、生理、生化学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鱼油、红花油和苏籽油)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和脂肪酸组成及合成LC-PUFAs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购自育苗场的军曹鱼稚鱼经驯化24天后,挑选47日龄、每尾初始体重12.60±0.35g、体长为11.86±0.21 cm的健康活泼幼鱼57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养殖桶(桶容积为400L)38尾。分别用5组不同的饲料投喂:(1)基础饲料(对照组,CO组),(2)基础饲料加6%鱼油(FO组),(3)基础饲料加6%苏籽油(PO组),(4)基础饲料加6%红花油(SO组),(5)基础饲料加3%鱼油和3%红花油(SO+FO组)。饲养周期为12周,于12周取样并测定幼鱼生长、抗氧化、核酸和脂肪酸以及酶基因表达量等指标。主要结果如下:1.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成活率(S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92.38%),其中FO(100%)和SO+FO组鱼SR(100%)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平均体重(BW)、相对增重率(R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SO+FO组鱼BW(150±1.90g)、RWG(1091±26.7%)和SGR(2.95±0.05%day-1)最高。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着高于(P<0.05)CO组鱼(1.38±0.03),其中SO+FO组鱼PER(1.74±0.02)最高。SO+FO组鱼的饲料系数(FCR)(1.24±0.03)显着低于(P<0.05)CO(1.56±0.03)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肝体系数(HSI)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26±0.24),其中SO组幼鱼HSI最高(2.68±0.27%)。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粗脂肪和水分含量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2.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不同程度地提高军曹鱼幼鱼的RNA、DNA和RNA/DNA比值。其中SO+FO组鱼肌肉合成RNA最多(239.48±0.79μg mg-1),显着高于(P<0.05)PO(201.19±0.81μg mg-1)、SO(194.86±0.93μg mg-1)和CO(143.44±1.25μg mg-1)组鱼。SO+FO组鱼肌肉的RNA/DNA比值也显着高于(P<0.05)CO、PO和SO组鱼。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鱼肌肉RNA/DNA比值与其SGR呈高度正相关。各组鱼组织器官RNA/DNA比值与相应SGR的相关性大小顺序为:肌肉R2>肝R2>脑R2>血清R2>心脏R2>肾R2。3.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的抗氧化能力。摄食不同脂肪源的各组鱼组织器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着高于(P<0.05)CO组鱼。摄食不同脂肪源各组鱼组织器官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P<0.05)CO组鱼。4.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不同脂肪源影响军曹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然而影响程度因不同脂肪源而异,同一鱼不同组织器官对同一脂肪源的脂肪酸组成也不同,鱼不同组织器官的∑LC-PUFAs、∑n-6 PUFAs、∑n-3 PUFAs和n-3/n-6 PUFAs相异。5.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Δ6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FADS2)基因表达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其中PO和SO组鱼各组织器官的FADS2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肝、脑、心脏和肾中脂肪酸延长酶5(ELOVL5)基因表达的影响显着高于(P<0.05)CO组鱼,且PO>SO>SO+FO>FO,其中PO和SO组幼鱼中ELOVL5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P<0.05)FO和SO+FO组鱼。由此得出结论:基础饲料添加不同脂肪源可显着提高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RNA/DNA比值、FADS2和ELOVL5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影响鱼体脂肪酸组成。其中以添加3%鱼油和3%红花油效果最佳,饲料中n-3/n-6 PUFAs的最佳比为0.63。军曹鱼可能具有合成LC-PUFAs的能力,其合成能力与营养、环境有关。本研究既为配制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和实用的军曹鱼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又为军曹鱼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雷娜娜[6](2020)在《三角褐指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类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HA)对脑功能发育和心血管疾病有显着的作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一种无异味、易于培养、繁殖快且EPA含量丰富的海洋硅藻,也是研究EPA合成的理想模式生物。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究三角褐指藻积累EPA和DHA合成的分子机制,借助相关分子遗传育种手段提高EPA和DHA产量,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NCBI数据库下载三角褐指藻全基因组序列,从中筛选含ELO(Pfam编号PF01151)保守结构域序列的延长酶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结构特征及编码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从三角褐指藻基因组序列中共鉴定出6个ELO基因家族成员,其中4个为PUFA底物特异性基因、2个为SFA/MUFA底物特异性基因。它们的氨基酸数目差异不明显,包含1~3个外显子区域,推测全部为疏水性蛋白,6个ELO基因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它们均含有多个跨膜区和磷酸化位点,不存在信号肽序列。ELO基因家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中含多个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其他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2、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得到三角褐指藻Δ5-延长酶基因的CDS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 Pha-T1-5e,采用电转的方法将其质粒导入三角褐指藻细胞中进行过表达,通过ble抗性筛选以及PCR测序验证,筛选出了三株转化藻株(E51、E52、E53)。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DHA含量有显着的提高,其中E51、E52、E53三株转化藻株的DHA含量比野生藻株(WT)分别提高了26.4%、44.7%、27.3%(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E51、E52、E53的基因表达量较WT分别提高了53.9%、54.2%、50.8%(P<0.05)。3、探究光照、温度、-N、-P、-Si对三角褐指藻脂肪酸积累的影响。结果发现,弱光强(2000 Lux)条件下EPA含量较对照组(4000 Lux)提高了18.9%,光强越高,EPA含量越低。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随着培养温度的降低,EPA和PUFA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N和-P培养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EPA含量降低,而SFA和MUFA含量显着提高;-Si培养条件下,在培养至第12天时,EPA含量高于对照组,比对照组提高了11.2%。4、通过对三角褐指藻野生藻株进行ARTP诱变处理,经初筛和复筛,筛选出生长速率快且EPA含量相对较高的诱变藻株,其中诱变藻株M12、M25的EPA含量分别较野生藻株提高了23.4%、38.0%。

叶会科[7](2020)在《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idae sp. PKU#Mn16高产DHA的发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HA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之一,破囊壶菌可生产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生产DHA的理想生物资源。本研究以实验室自主分离的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idae sp.PKU#Mn16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碳源补料发酵策略进行了研究,以获得最优的碳源补料策略;同时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了不同碳源影响破囊壶菌DHA合成代谢以及碳源补料对破囊壶菌影响的分子机理;在对营养条件探明的基础上,对破囊壶菌发酵的环境条件(温度和溶解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脂肪酸合成的三大必须物质(乙酰辅酶A、NADPH以及AT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随后,设计了分阶段发酵的工艺,大幅度提升DHA产量的同时在50 L发酵罐中成功放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使用7种不同方式对破囊壶菌PKU#Mn16进行分批发酵和分批补料发酵,并对其生物量、TFA及DHA产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初始碳源和补料碳源均使用混合碳源的分批补料发酵为最优条件,在此条件下对破囊壶菌PKU#Mn16培养96 h可获得菌体细胞生物量52.22 g/L,TFA产量23.70 g/L,DHA积累量9.67 g/L,显着高于其它发酵组。(2)在获得最优的碳源补料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对破囊壶菌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分析,从转录调控层面揭示了破囊壶菌合成DHA的分子机理,其结果显示:当碳源为混合碳源时,与葡萄糖为单一碳源组相比,PKS合成路径的相关基因有所上调;与甘油为单一碳源组相比,则FAS合成路径上的相关基因有所上调。混合碳源发酵组差异调控了这两条DHA合成途径的基因,从而显着提高了DHA的产量。此外,我们还发现与细胞分裂、DNA复制、吞噬小体、碳代谢、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相关的基因,在混合碳源补料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在探明碳源营养对破囊壶菌合成DHA的影响的基础上,我们对破囊壶菌发酵的环境条件(温度和溶解氧)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显示:温度和溶解氧对破囊壶菌的生物量、脂肪酸以及DHA的积累量有明显的影响,在高温和高溶解氧条件下,菌体细胞生长与总脂肪酸的积累速度较快,但其DHA含量并不高;反之当发酵的环境条件为低温和低溶解氧条件时,虽然生物量有所下降,但是其中的DHA含量则有显着上升,所积累的脂肪酸中的一半以上均为DHA,这表明破囊壶菌的生物量生长及DHA积累所需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差异。对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三大物质的含量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在低温、低溶解氧等逆境环境下,破囊壶菌细胞内的乙酰辅酶A、NADPH以及ATP的相对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环境条件,这意味着在相对逆境的环境条件可能通过影响破囊壶菌菌体内乙酰辅酶A、NADPH以及ATP的相对含量,进而影响其脂肪酸以及DHA的积累。(4)在对破囊壶菌发酵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明晰后,我们按照前期促进菌体细胞快速增殖,后期促使菌体细胞大量合成DHA的构想,设计了分阶段发酵的工艺,前期高温高溶解氧、后期低温低溶解氧的发酵方法对破囊壶菌进行发酵培养,其结果显示:在此发酵培养条件下,破囊壶菌PKU#Mn16在96 h时获得生物量66.92 g/L,总脂肪酸产量30.30 g/L,DHA产量可达14.69 g/L,其中DHA的产量与不分阶段,普通条件下发酵的DHA产量相比提高了56%。(5)在5 L发酵罐分阶段发酵成功的前提下,我们在50 L发酵罐中,使用最优的培养基、碳源补料工艺以及分阶段发酵工艺对破囊壶菌PKU#Mn16进行中试放大发酵生产DHA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条件下,在50 L水平的发酵罐中,对破囊壶菌PKU#Mn16发酵培养96 h后,可获得菌体生物量67.43 g/L,总脂肪酸含量31.09 g/L,DHA产量14.31 g/L,与在5 L发酵罐中的相应发酵参数相比并没有显着差异,表明我们自主分离的破囊壶菌菌株有工业化生产DHA的潜力。综上所述,本文提供了一种可以显着提高破囊壶菌DHA产量的碳源补料策略,同时通过转录组对其代谢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营养条件探明的前提下,对发酵的环境条件(温度和溶解氧)进行了详细探讨,最终设计了分阶段发酵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DHA的产量,同时在50 L发酵罐上成功实施应用,为破囊壶菌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微生物生产油脂的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参考和思路。

贺承章[8](2020)在《马氏珠母贝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检测分析了植核前后马氏珠母贝闭壳肌脂肪酸含量变化,结合植核前后血细胞转录组数据,从脂质代谢角度探讨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马氏珠母贝植核免疫的影响;然后对马氏珠母贝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及其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核前后马氏珠母贝闭壳肌中均检测到18种游离脂肪酸,其中α-亚麻酸、花生酸、亚油酸、异油酸、油酸、硬脂酸、十七烷酸、棕榈油酸、棕榈酸、十五烷酸、肉豆蔻酸、月桂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和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的含量在植核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五稀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在植核后显着升高(P<0.05)。植核前后马氏珠母贝血细胞转录组分析发现了193个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如长链脂肪酸延长酶5、前列腺素H2 D-异构酶、细胞色素P450、磷脂酶A2、酰基辅酶A 6-去饱和酶、脂肪酸合成酶和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等基因。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以上基因主要涉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甘油酯代谢”等过程。这些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植核后可能需要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来调节其炎症和免疫反应,因而采取投喂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饲料或选择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强的马氏珠母贝用于育珠,可能有助于植核手术后的恢复。(2)鉴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马氏珠母贝植核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对马氏珠母贝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Pm-△5FAD、Pm-FAD2、Pm-DES1和Pm-DES2进行了克隆及功能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均能响应马氏珠母贝的植核应激反应。Pm-△5FAD序列全长2 350 bp,编码433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Cyt-b5和FA_desaturase结构域;物种间△5FAD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含有1个亚铁血红素结合基序和3个组氨酸族保守基序,一级和高级结构保守;在性腺、外套膜中央区和鳃中显着高表达(P<0.05);植核后1天时其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植核后3天时其表达量相比植核后1天时显着降低,15天后表达水平趋于稳定。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将其导入了酿酒酵母宿主细胞。功能验证结果表明Pm-△5FAD具有△5Fad的催化活性,能将C20:3n-6底物转化为C20:4n-6,底物转化效率约为20.78%。Pm-FAD2序列全长1 731 bp,编码43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Cyt-b5和FA_desaturase结构域;FAD2在物种间的同源性较高,含有1个亚铁血红素结合基序和3个组氨酸保守基序,一级和高级结构保守;在性腺、鳃和外套膜中央区中显着高表达;植核后1天时其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低,15天后趋于稳定。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酵母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将Pm-FAD2导入了酿酒酵母宿主细胞。Pm-DES1序列全长1 141 bp,编码340个氨基酸;Pm-DES1含有Lipid_DES和FA_desaturase保守结构域;Pm-DES1与美洲牡蛎的同源性最高为79.07%,且各物种均含有3个保守的组氨酸族;植核后3天时其表达量出现显着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低,至第30天时其表达量降低至植核前表达水平。Pm-DES2序列全长1 501bp,编码331个氨基酸;Pm-DES2含有Lipid_DES和FA_desaturase保守结构域,以及3个组氨酸族,且组氨酸族间的序列在物种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Pm-DES2在空间上与福寿螺高度相似;在性腺和鳃中显着高表达(P<0.05),具有较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植核后3天时其表达量出现显着升高(P<0.05),随后逐渐降低,15天后其表达量趋于稳定。

张丁丁[9](2020)在《鸡脂肪酸脱氢酶(FADS)家族生物学特性及FADS2表达调控机制》文中认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动物机体内脂肪酸重要的存在形式,通过参与机体脂质代谢、生长发育、免疫机能、细胞膜功能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从而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脂肪酸脱氢酶(fatty acid desaturases,FADS)是PUFAs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其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在家禽(鸡)上,有关FADS基因家族的表达调控和作用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鸡FADS基因家族成员的共线性关系、亲缘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功能结构域进行系统的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对FADS基因家族成员在30周龄鸡不同组织和不同生理时期鸡肝脏组织的表达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在体试验研究雌激素对FADS家族成员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并结合过表达和干扰试验鉴定FADS2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利用在线软线分析与FADS2基因3’ untranslated regions(3’UTR)潜在结合的microRNAs(miRNAs)并通过miRNA模拟物的转染试验从转录后水平探究miRNA对FADS2基因的调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在FADS家族共线性分析中,家禽FADS3基因可能不存在或者尚未被注释或者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FADS1L1和FADS1L2基因仅存在于鸡中,FADS6基因所在染色体区段在物种间较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FADS6基因在物种间单独聚为一支,FADS基因家族其他成员聚为一支;FADS6基因在物种间外显子数目及保守基序组成上与其他成员间存在较大差异;蛋白功能结构域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除FADS6外,鸡FADS1、FADS2、FADS1L1和FADS1L2基因编码蛋白中均存在相同的功能结构域(Cyt-b5),这暗示FADS6基因在功能上可能与FADS家族其他成员不同。2、FADS家族组织时空表达分析结果显示,FADS家族各成员在30周龄卢氏绿壳蛋鸡的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胰腺、腺胃、胸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FADS1、FADS2和FADS6在肝脏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5),FADS1L1在胸肌中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5),FADS2L2在胰腺中相对表达水平最高(P<0.05);FADS家族在不同时期鸡肝脏中的表达结果显示,FADS家族各成员在30周龄母鸡肝脏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20周龄(P<0.05)。3、雌激素处理10周龄卢氏绿壳蛋鸡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0.5 mg/kg)可显着上调鸡肝脏中FADS1、FADS2和FADS1L1基因的表达(P<0.05),对FADS6和FADS1L2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4、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发现,在FADS2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存在CEBPβ和SREBP两个潜在的转录因子;在LMH细胞中过表达与干扰试验发现,过表达和干扰CEBPβ对FADS2基因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影响(P>0.05);干扰SREBP1可显着下调FADS2基因的表达(P<0.05),干扰SREBP2基因对FADS2基因的表达无显着性影响(P>0.05),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在蛋白水平SREBP1可显着影响FADS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将构建的SREBP1与FADS2基因启动子核心区E-box-Like SRE结合位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载体,分别与PGL4.73(携带海肾荧光素酶基因)载体共转染至鸡LMH细胞,结果显示,E-box-Like SRE突变型载体的荧光活性比值显着低于野生型载体(P<0.05),证明SREBP1通过结合FADS2基因启动子核心区E-box-Like SRE元件调控FADS2基因的转录,最终影响FADS2蛋白水平。并且,SREBP1在鸡肝脏30周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20周龄的表达水平(P<0.05),这再次证明SREBP1作为FADS2基因的转录因子,由于转录因子的表达量的变化从而引起FADS2基因在30周龄的表达量显着性上调表达相较于20周龄的变化。另外,PPARs激动剂处理LMH细胞结果显示,PPARα和PPAR γ均可显着上调FADS2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5、FADS2基因3’UTR区域内候选miRNAs过表达试验结果显示,过表达候选miR-30c-1-3p、miR-6665-5p 和 miR-6608-3p 均对FADS2 mRNA 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家禽FADS3基因可能不存在或者尚未被注释或者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FADS1L1和FADS1L2基因仅存在于鸡中,FADS6基因在系统发育进化树、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分析和蛋白质功能结构域预测上与FADS1、FADS2、FADS1L1和FADS1L2基因差异较大。FADS基因家族在鸡各组织中广泛性表达,在肝脏和胰腺中表达丰度较高相对于其他所检测组织;FADS基因家族在产蛋高峰期(30周龄)相对表达量显着性高于产蛋前期(20周龄)。雌激素促进FADS1、FADS2和FADS1L1基因表达,不影响FADS6和FADS1L2表达。基因组水平上,SREBP1是调控FADS2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在转录后水平,FADS2mRNA的表达不受 miR-30c-1-3p,miR-6665-5p,andmiR-6608-3p 的调控;PPARα 和 PPAR γ均可提高FADS2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FADS基因家族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王蓝晨,唐勤敏,何宇锋,王颖,杨仕赛,朱贵明[10](2020)在《Elovl5转基因果蝇产生更长链的脂肪酸》文中研究指明大多数昆虫体内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主要是碳链长为18个碳原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C18-PUFAs),几乎不含价值更高、生物活性更强的C20、C22等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文中利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Fruit fly)作为生物模型,将来源于小鼠的Δ6-脂肪酸延长酶Elovl5基因优化后转移到果蝇中使其表达。结果表明通过显微注射法成功将含有Elovl5基因的载体导入果蝇胚胎中,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到在果蝇整个发育阶段均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表达,同时Elovl5基因的表达显着地促使果蝇体内C18多不饱和脂肪酸向着更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方向转化。使用转基因技术得到体内富含C20、C22等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果蝇模型,将为进一步开展果蝇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生物合成与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生物合成与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放牧牦牛脂肪沉积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牦牛脂肪
        1.1.1 脂肪
        1.1.2 脂肪与牦牛生命活动
        1.1.3 脂肪与牦牛肉品质
        1.1.4 牦牛脂肪研究的重要性
    1.2 牦牛脂肪沉积
        1.2.1 青藏高原地区草场
        1.2.2 牧草与牦牛脂肪
    1.3 家畜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3.1 饮食、环境与脂肪沉积
        1.3.2 性别与脂肪沉积
        1.3.3 脂肪沉积调控
        1.3.4 脂肪沉积调控信号通路
    1.4 脂肪转录组学研究
        1.4.1 转录组学
        1.4.2 脂肪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 脂肪蛋白组学研究
        1.5.1 蛋白组学
        1.5.2 脂肪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1.6 脂肪代谢组学研究
        1.6.1 代谢组学
        1.6.2 脂肪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不同季节放牧牦牛脂肪沉积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耗材和试剂
        2.2.4 肉品质测定
        2.2.5 脂肪量测定
        2.2.6 背最长肌中脂肪酸测定
        2.2.7 牧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测定
        2.2.8 血液中脂肪代谢物和肝脏中酶浓度测定
        2.2.9 皮下脂肪组织转录组学分析
        2.2.10 差异表达基因q PCR定量验证
        2.2.11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体内脂肪量
        2.3.2 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
        2.3.3 牧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含量
        2.3.4 背最长肌肉品质
        2.3.5 血清中脂肪代谢物以及肝脏中酶浓度
        2.3.6 皮下脂肪组织转录组学分析结果
        2.3.7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结果
    2.4 讨论
        2.4.1 不同季节放牧牦牛脂肪沉积特性
        2.4.2 背最长肌中脂肪含量对肉品质的影响
        2.4.3 不同季节放牧牦牛肝脏中脂肪代谢和血液中脂肪转运
        2.4.4 不同季节放牧牦牛脂肪组织中脂肪代谢
        2.4.5 不同季节放牧牦牛脂肪组织中脂肪沉积的调控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季长期营养匮乏下放牧牦牛脂肪沉积重构及响应机理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3.2.2 脂肪量和脂肪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2.3 脂肪代谢相关血液指标的测定
        3.2.4 RNA提取、文库建立和表达注释
        3.2.5 差异表达基因 qPCR 定量验证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脂肪量和脂肪中脂肪酸组成
        3.3.2 血液中脂肪代谢物浓度
        3.3.3 皮下脂肪差异表达基因
        3.3.4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结果
    3.4 讨论
        3.4.1 冷季长期营养匮乏下放牧牦牛生理状况
        3.4.2 冷季长期营养匮乏对放牧牦牛体内脂肪代谢的影响
        3.4.3 冷季长期营养匮乏下放牧牦牛体内脂肪代谢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性别差异对放牧牦牛脂肪沉积影响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
        4.2.4 体内脂肪量测定
        4.2.5 血清脂肪代谢物浓度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浓度测定
        4.2.6 皮下脂肪蛋白质组学分析
        4.2.7 皮下脂肪代谢物提取和质谱数据
        4.2.8 差异蛋白平行反应监测(PRM)分析
        4.2.9 差异代谢物气相色谱分析
        4.2.10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体内脂肪沉积特性
        4.3.2 血清中脂肪代谢物及肝脏中脂肪代谢酶浓度
        4.3.3 皮下脂肪蛋白组学结果
        4.3.4 非靶向代谢组学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3.5 5 个验证蛋白的PRM定量结果
        4.3.6 差异代谢物浓度
    4.4 讨论
        4.4.1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肝脏中脂肪代谢
        4.4.2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血液中脂肪转运
        4.4.3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体内胆固醇及类固醇代谢
        4.4.4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
        4.4.5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脂肪细胞因子分泌
        4.4.6 PPAR信号调控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脂肪沉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其与肉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5.2.2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5.2.3 肉品质分析
        5.2.4 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测定
        5.2.5 脂肪组织转录组学分析
        5.2.6 脂肪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
        5.2.7 差异表达基因qPCR定量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背最长肌肉品质
        5.3.2 脂肪和脂肪酸含量
        5.3.3 转录组学结果
        5.3.4 蛋白组学结果
        5.3.5 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结果
    5.4 讨论
        5.4.1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背最长肌肉品质、脂肪和脂肪酸差异
        5.4.2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体内胆固醇代谢
        5.4.3 不同性别放牧牦牛体内脂肪酸代谢
        5.4.4 性别对放牧牦牛肌肉中脂肪酸代谢调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命早期1000 天营养
        1.1.1 前1000 天内妇女和婴儿的营养需求
        1.1.2 母婴营养不良的影响
    1.2 母乳营养
        1.2.1 宏量和微量营养素成分
        1.2.2 生物活性物质
    1.3 脂肪酸代谢
    1.4 乳汁脂肪酸的营养基因组学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FADS1 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rs174546和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方法
        2.2.2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2.3.2 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2.3.3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DHA干预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2 研究对象干预前膳食PUFAs摄入情况
        3.3.3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PUFA水平
        3.3.4 膳食PUFAs与乳汁PUFAs的关系
        3.3.5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m RNA表达水平
        3.3.6 FADS1 基因SNP分型情况
        3.3.7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基本信息
        3.3.8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膳食PUFA摄入情况
        3.3.9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PUFA水平
        3.3.10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水平
        3.3.11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PUFA的影响程度
        3.3.12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的影响程度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miR-149-5p靶向FADS1 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细胞株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4 研究方法
        4.2.5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4.3 结果
        4.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
        4.3.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3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
        4.3.4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RNA表达水平
        4.3.5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iR-149-5p表达水平
        4.3.6 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乳汁酶活性水平
        4.3.7 miRNA水平二分位mRNA表达水平
        4.3.8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酶活性水平
        4.3.9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mRNA表达水平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 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关联性分析的哈蟆油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1 中国林蛙概述
    1.2 哈蟆油的药用价值及发展现状
        1.2.1 哈蟆油的成分分析研究
        1.2.2 哈蟆油药理作用
    1.3 不饱和脂肪酸
        1.3.1 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类型
        1.3.2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方法
        1.3.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1.3.4 PUFAs合成途径
    1.4 脂肪酸脱氢酶(FAD)
    1.5 脂肪酸延长酶(ELOVL)
第一章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测定
    1.1 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设备
    1.3 哈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测定
        1.3.1 中国林蛙的解剖
        1.3.2 多不饱和脂肪酸提取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1.4.2 单个PUFAs含量的测定结果
    1.5 讨论分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PUFAs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1 序言
    2.2 转录物组测序分析并获得相关基因序列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中国林蛙的解剖
        2.4.2 中国林蛙输卵管RNA的提取
        2.4.3 c DNA反转录实验
        2.4.4 中国林蛙组织RNA反转录为cDNA
        2.4.5 引物基因的加入
        2.4.6 中国林蛙组织cDNA荧光定量测定
        2.4.7 荧光定量测定结果计算方法
    2.5 实验结果
        2.5.1 RNA提取结果
        2.5.2 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
    2.6 讨论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UFAs含量与合成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3.1 序言
    3.2 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3.2.1 不同时期单个PUFAs之间的相关性。
        3.2.2 不同产地各PUFAs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不同时期哈蟆油中各PUFAs含量与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3.2.4 不同产地哈蟆油中各PUFAs含量与基因相对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实验流程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中国荷斯坦牛乳腺组织转录组分析及脂肪酸延长和脱饱和相关miRNAs的筛选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泌乳过程及其机制
        1.1.1 概述
        1.1.2 泌乳过程
        1.1.3 泌乳机制
        1.1.3.1 泌乳前乳腺的形态学和功能分化
        1.1.3.2 乳汁的分泌
        1.1.3.3 泌乳维持
        1.1.3.4 泌乳结束
    1.2 牛奶中乳脂的营养价值及其脂肪酸组成
        1.2.1 乳腺中乳脂的组成
        1.2.2 乳腺中乳脂的合成代谢途径
        1.2.2.1 脂肪酸从头合成
        1.2.2.2 乳腺对血液脂肪酸的吸收
        1.2.2.3 甘油三酯合成
        1.2.2.4 乳脂分泌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和功能
        1.2.3.1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
        1.2.3.2 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
    1.3 基因对动物乳腺组织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1.4 microRNAs对动物乳腺组织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乳腺组织mRNA表达谱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3 主要数据库
        2.1.4 主要软件
    2.2 试验步骤
        2.2.1 乳成分的测定
        2.2.2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
        2.2.2.1 总RNA的提取
        2.2.2.2 RNA-Seq样品制备
        2.2.2.3 RNA混合池(RNApool)建立
        2.2.3 实验测序建库流程
        2.2.4 数据统计方法
        2.2.4.1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2.2.4.2 基因表达量分析
        2.2.4.3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2.2.4.4 共表达网络分析
        2.2.4.5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2.2.4.6 网络功能模块分析
        2.2.4.7 蛋白质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乳成分分析
        2.3.2 总RNA的质量检测
        2.3.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3.3.1 测序碱基质量分析
        2.3.3.2 碱基分布检查
        2.3.3.3 测序数据质量预处理
        2.3.4 READS污染检测
        2.3.5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2.3.5.1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统计
        2.3.5.2 基因覆盖度分析
        2.3.5.3 READS在参考基因组上的分布
        2.3.6 QC分析
        2.3.6.1 测序饱和度分析
        2.3.6.2 READS在不同元件的富集分析
        2.3.6.3 测序随机性评估
        2.3.7 基因的表达丰度
        2.3.8 新转录本预测及基因结构优化
        2.3.8.1 新转录本预测分析
        2.3.8.2 基因结构优化
        2.3.9 可变剪切分析
        2.3.10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2.3.11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2.3.11.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3.11.2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2.3.12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3.12.1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2.3.12.2 基因共表达模块的筛选
        2.3.12.3 基因共表达模块的注释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腺组织miRNA表达谱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步骤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mall RNA测序数据预处理
        3.3.1.1 数据处理统计
        3.3.1.2 Reads长度分布统计及拷贝数统计
        3.3.2 small RNA测序数据序列比对注释
        3.3.2.1 参考基因组比对率统计
        3.3.2.2 Rfam 比对过滤
        3.3.2.3 转录本序列比对过滤
        3.3.2.4 重复序列比对过滤
        3.3.2.5 miRNA (miRBase数据库)比对注释
        3.3.2.6 reads分类注释汇总
        3.3.3 miRNA表达分析
        3.3.3.1 样本箱线图
        3.3.3.2 miRNA差异分析
        3.3.3.3 DE miRNA的靶向DEGs的功能分析
        3.3.3.4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分析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4章 miR-193a-5p通过靶向FADS1调控乳脂代谢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步骤
        4.2.1 miRNA-mRNA互作网络构建
        4.2.2 细胞培养
        4.2.3 细胞总RNA提取
        4.2.4 miRNA-193a-5p与FADS1靶向关系的验证
        4.2.4.1 FADS1 3'UTR区PCR扩增
        4.2.4.2 目的片段与T载体连接
        4.2.4.3 质粒转化
        4.2.4.4 质粒提取
        4.2.4.5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
        4.2.4.6 割胶回收
        4.2.4.7 目的片段插入pmirGLO-Vector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
        4.2.4.8 无内毒素质粒提取
        4.2.4.9 双酶切鉴定和测序验证
        4.2.4.10 候选靶基因FADS1突变型双荧光素酶载体构建
        4.2.4.11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试验
        4.2.5 细胞转染
        4.2.6 细胞总RNA的提取
        4.2.7 mRNA的定量分析
        4.2.8 miRNA的逆转录和定量
        4.2.9 WB分析
        4.2.9.1 转染后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4.2.9.2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4.2.9.3 蛋白变性
        4.2.9.4 SDS-PAGE电泳
        4.2.9.5 转膜
        4.2.9.6 抗体孵育
        4.2.9.7 发光检测
        4.2.10 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4.2.11 脂肪酸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iRNA-mRNA互作网络构建
        4.3.2 miRNA靶基因功能注释
        4.3.3 靶基因3'UTR PCR扩增
        4.3.4 菌落PCR产物电泳结果
        4.3.5 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构建
        4.3.6 乳腺上皮细胞中miR-193a-5p特异性靶向FADS1
        4.3.7 miR-193a-5p和FADS1在BMECs中的功能
    4.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5章 miR-378d通过靶向FADS2调控乳脂代谢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步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miRNA-mRNA互作网络构建
        5.3.2 miRNA靶基因功能注释
        5.3.3 靶基因3'UTR PCR扩增
        5.3.4 菌落PCR产物电泳结果
        5.3.5 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构建
        5.3.6 乳腺上皮细胞中miR-378d与FADS2 3'UTR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检测结果
        5.3.7 miR-378d和FADS2在BMECs中的功能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6章 miR-128通过靶向ELOVL6调控乳脂代谢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步骤
    6.3 结果与分析
        6.3.1 miRNA-mRNA互作网络构建
        6.3.2 miRNA靶基因功能注释
        6.3.3 靶基因3'UTR PCR扩增
        6.3.4 菌落PCR产物电泳结果
        6.3.5 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构建
        6.3.6 乳腺上皮细胞中miR-128与ELOVL6 3'UTR靶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检测结果
        6.3.7 miR-128和ELOVL6在BMECs中的功能
    6.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脂肪营养概况
        1.1.1 脂肪的营养生理功能
        1.1.2 鱼类饲料中的脂肪源
        1.1.3 脂肪源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
    1.2 PUFAs概述
        1.2.1 PUFAs的功能
        1.2.2 PUFAs在体内的合成代谢
        1.2.3 PUFAs的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3 PUFAs对鱼类的影响
        1.3.1 PUFAs对鱼类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1.3.2 PUFAs对鱼类抗氧化的影响
        1.3.3 PUFAs对鱼类核酸代谢的影响
        1.3.4 PUFAs对鱼类脂肪和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1.3.5 PUFAs对鱼类脂肪去饱和酶和脂肪酸延长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1.4 鱼类对PUFAs的需求量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鱼
        2.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2.2.5 样品采集
        2.2.6 样品分析测定
        2.2.7 数据计算公式及数理统计
    2.3 结果
        2.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发育和成活的影响
        2.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肝体系数和体成分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RNA/DNA比值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鱼
        3.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3.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3.2.5 样品采集
        3.2.6 样品分析测定
        3.2.7 数理统计
    3.3 结果
        3.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肌肉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肝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脑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心脏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肾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3.6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血清RNA、DNA含量和RNA/DNA比值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鱼
        4.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4.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4.2.5 样品采集
        4.2.6 样品分析测定
        4.2.7 数理统计
    4.3 结果
        4.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4.3.3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影响
        4.3.4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
        4.3.5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组织器官中丙二醛(MDA)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添加剂对军曹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鱼
        5.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5.2.5 样品采集
        5.2.6 样品分析测定
        5.2.7 数理统计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和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鱼
        6.2.2 配合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6.2.4 军曹鱼的饲养与管理
        6.2.5 样品采集
        6.2.6 样品分析测定
        6.2.7 数理统计
    6.3 结果
        6.3.1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FADS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2 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ELOVL5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情况

(6)三角褐指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三角褐指藻简介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
        1.2.1 结构、性质和来源
        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
        1.2.4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
    1.3 脂肪酸延长酶简介
    1.4 脂肪酸延长酶基因家族研究
    1.5 影响三角褐指藻脂肪酸积累的主要因素
    1.6 三角褐指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7.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3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三角褐指藻脂肪酸延长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基本性质分析
        1.2.2 基因结构分析
        1.2.3 基因家族序列motif分析
        1.2.4 基因染色体定位
        1.2.5 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
        1.2.6 基因家族启动子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三角褐指藻ELO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蛋白基本性质分析
        1.3.2 三角褐指藻ELO基因家族的结构分析
        1.3.3 三角褐指藻ELO基因家族motif及染色体分布分析
        1.3.4 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
        1.3.5 三角褐指藻ELO基因家族的启动子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三角褐指藻Δ5-延长酶基因的克隆及过表达
    2.1 实验材料
        2.1.1 藻种
        2.1.2 主要试剂和测序服务
        2.1.3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三角褐指藻的培养
        2.2.2 三角褐指藻基因组DNA的提取
        2.2.3 三角褐指藻总RNA的提取
        2.2.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5 三角褐指藻Δ5-脂肪酸延长酶基因的克隆
        2.2.6 过表达载体pPha-T1-5e的构建
        2.2.7 电击法转化三角褐指藻
        2.2.8 三角褐指藻Δ5-延长酶基因过表达藻株的筛选与鉴定
        2.2.9 荧光定量PCR的检测
        2.2.10 脂肪酸的提取及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角褐指藻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三角褐指藻总RNA的提取
        2.3.3 PCR扩增Δ5-延长酶基因
        2.3.4 重组过表达载体pPha-T1-5e的构建和鉴定
        2.3.5 三角褐指藻Δ5-延长酶基因过表达藻株的筛选鉴定
        2.3.6 三角褐指藻基因表达差异性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条件胁迫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藻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的测定
        3.2.2 光照强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2.3 温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2.4 营养元素缺失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三角褐指藻细胞生长的测定
        3.3.2 不同光照强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3.3 温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3.4 营养元素缺失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三角褐指藻ARTP诱变育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藻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诱变时间的筛选
        4.2.2 致死率的计算
        4.2.3 诱变藻株的筛选
        4.2.4 诱变藻株与野生藻株的脂肪酸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ARTP诱变处理时间对三角褐指藻致死率的影响
        4.3.2 诱变藻株的筛选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1 测序序列
附录2 主要符号缩略表
附录3 相关试剂及缓冲液配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idae sp. PKU#Mn16高产DHA的发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破囊壶菌概述
    1.2 DHA概述
        1.2.1 多不饱和脂肪酸概述
        1.2.2 DHA的主要生理功能
        1.2.3 DHA的主要来源
    1.3 影响微生物合成DHA的因素
        1.3.1 碳氮源
        1.3.2 溶解氧
        1.3.3 温度
        1.3.4 盐度
    1.4 DHA在破囊壶菌体内的合成机制
        1.4.1 脂肪酸合成酶(FAS)途径
        1.4.2 聚酮合酶(PKS)途径
    1.5 微生物产高附加值产物中试放大研究现状
    1.6 本论文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2章 碳源分批补料策略对破囊壶菌PKU#Mn16 发酵生产DHA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2.2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2.2.3 生物量及脂肪酸含量测定
        2.2.4 碳源浓度测定
        2.2.5 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单一碳源分批发酵对破囊壶菌PKU#Mn16 生产DHA的影响
        2.3.2 单一碳源分批补料发酵对破囊壶菌PKU#Mn16 生产DHA的影响
        2.3.3 初始碳源与补料碳源不同的分批补料发酵对破囊壶菌PKU#Mn16生产DHA的影响
        2.3.4 混合碳源分批补料发酵对破囊壶菌PKU#Mn16 生产DHA的影响
        2.3.5 不同分批补料发酵组(C组-G组)发酵参数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破囊壶菌PKU#Mn16发酵生产DHA的代谢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3.2.2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3.2.3 样品采集
        3.2.4 总RNA提取及测序
        3.2.5 Unigenes组装与功能注释
        3.2.6 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3.2.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Illumina测序、序列组装及其功能注释分析
        3.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相关分析
        3.3.3 不同碳源发酵策略下与DHA合成相关的代谢基因的差异调控
        3.3.4 补料前后破囊壶菌PKU#Mn16 转录组水平的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不同发酵环境条件下破囊壶菌PKU#Mn16 发酵生产DHA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4.2.2 培养基
        4.2.3 温度对破囊壶菌PKU#Mn16 生产DHA的影响
        4.2.4 溶解氧对破囊壶菌PKU#Mn16 生产DHA的影响
        4.2.5 生物量及脂肪酸含量测定
        4.2.6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4.2.7 脂肪酸合成前体物质乙酰辅酶A、NADPH、ATP含量的测定
        4.2.8 碳源浓度的测定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温度对破囊壶菌PKU#Mn16 发酵的影响
        4.3.2 溶解氧对破囊壶菌PKU#Mn16 发酵的影响
        4.3.3 温度和溶解氧对脂肪酸合成相关的三大要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破囊壶菌分阶段发酵工艺及其中试放大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5.2.2 培养基
        5.2.3 破囊壶菌PKU#Mn16在5 L发酵罐中分阶段发酵培养方法
        5.2.4 破囊壶菌PKU#Mn16在50 L发酵罐中试培养方法
        5.2.5 生物量及脂肪酸含量测定
        5.2.6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及脂肪酸合成三大必需物质的测定方法
        5.2.7 碳源浓度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分阶段发酵工艺对破囊壶菌PKU#Mn16 发酵的影响
        5.3.2 分阶段发酵过程中破囊壶菌PKU#Mn16 胞内脂肪酸合成三大必需物质的变化
        5.3.3 破囊壶菌PKU#Mn16 中试放大发酵的初步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马氏珠母贝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马氏珠母贝研究概况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1.3 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水生动物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1.4 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植核手术对马氏珠母贝脂质代谢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血细胞转录组数据获取
        2.2.2 基于脂质代谢的RNA-seq数据分析与基因选择
        2.2.3 游离脂肪酸的提取及酯化衍生化
        2.2.4 脂肪酸的检测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植核前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通路富集分析
        2.4.2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2.4.3 游离脂肪酸检测质量评估
        2.4.4 游离脂肪酸含量
    2.5 讨论
    2.6 小结
3 马氏珠母贝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试剂溶液的配制
        3.1.4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总RNA提取
        3.2.2 第一链cDNA合成
        3.2.3 特异性扩增
        3.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3.2.6 表达载体构建及其酵母转化
        3.2.7 功能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马氏珠母贝Pm-△5FA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3.3.2 马氏珠母贝Pm-FAD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3.3.3 马氏珠母贝Pm-DES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3.3.4 马氏珠母贝Pm-DES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鸡脂肪酸脱氢酶(FADS)家族生物学特性及FADS2表达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
    1.2 PUFAs的生物学功能
        1.2.1 PUFAs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1.2.2 PUFAs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1.2.3 PUFAs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1.2.4 PUFAs影响炎症反应和机体免疫机能
        1.2.5 PUFAs影响肿瘤的形成
        1.2.6 PUFAs对畜禽肉品质的影响
    1.3 PUFAs合成关键酶FADS的研究进展
        1.3.1 FADS去饱和作用机理
        1.3.2 FADS的种类
        1.3.3 FADS对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
    1.4 脂肪酸脱氢酶活性的调控
        1.4.1 激素对脂肪酸脱氢酶活性的调控
        1.4.2 营养因子对脂肪酸脱氢酶活性的调控
        1.4.3 其他因素对脂肪酸脱氢酶活性的调控
    1.5 畜禽上FADS的研究进展
    1.6 家禽肝脏脂质代谢
    1.7 FADS基因家族的应用前景
2. 引言
3. 鸡FADS基因家族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FADS基因家族参考序列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ADS家族的共线性分析
        3.2.2 FADS家族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3.2.3 FADS基因家族蛋白结构域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4. 鸡FADS基因家族表达调控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雌激素处理试验
        4.1.3 主要试验设备
        4.1.4 主要生化试剂
        4.1.5 组织总RNA提取
        4.1.6 RNA质量检测
        4.1.6.1 OD值检测
        4.1.6.2 RNA的完整性检测
        4.1.7 mRNA的反转录
        4.1.8 引物设计
        4.1.9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质量检测
        4.2.2 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4.2.3 FADS基因家族的组织表达分析
        4.2.4 FADS基因家族在不同时期鸡肝脏中的表达模式
        4.2.5 雌激素对FADS基因家族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5. FADS2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系
        5.1.2 载体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FADS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LMH细胞培养
        5.2.2.1 细胞复苏
        5.2.2.2 细胞传代
        5.2.2.3 细胞冻存
        5.2.2.4 细胞转染
        5.2.3 CEBPβ过表达载体构建
        5.2.3.1 目的片段扩增
        5.2.3.2 胶回收
        5.2.3.3 目的片段与pcDNA3.1-EGFP质粒的双酶切
        5.2.3.4 目的片段与pcDNA3.1-EGFP质粒的连接
        5.2.4.5 连接产物的转化
        5.2.3.6 重组质粒的提取
        5.2.4 E-box-like SRE野生型/突变型载体构建
        5.2.4.1 E-box-like SRE野生型/突变型目的片段的扩增
        5.2.4.2 胶回收
        5.2.4.3 目的片段与pGL3-Basic质粒的双酶切
        5.2.4.4 目的片段与pGL3-Basic质粒连接反应
        5.2.4.5 连接产物转化反应
        5.2.4.6 重组质粒提取
        5.2.5 启动子荧光活性检测
        5.2.6 免疫印记(Western blot)
        5.2.6.1 细胞总蛋白提取
        5.2.6.2 蛋白测定浓度
        5.2.6.3 SDS-PAGE电泳
        5.2.6.4 转膜(分为半干转和湿转两种)
        5.2.6.5 封闭
        5.2.6.6 孵育一抗
        5.2.6.7 孵育二抗
        5.2.6.8 成像
        5.2.7 PPAR不同类型受体激动剂处理细胞
        5.2.8 细胞RNA的提取
        5.2.9 反转录
        5.2.10 引物设计
        5.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12 普通PCR
        5.2.13 琼脂糖凝胶电泳
        5.2.1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MH细胞的培养
        5.3.2 候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筛选
        5.3.3 CEBPβ基因过表达载体的鉴定
        5.3.4 过表达CEBPβ对LMH细胞中FADS2基因表达的影响
        5.3.5 干扰CEBPβ对LMH细胞中FADS2基因表达的影响
        5.3.6 干扰SREBP对FADS2基因表达的影响
        5.3.7 干扰SREBP1对FADS2蛋白表达的影响
        5.3.8 E-box-Like SRE野生型和突变型重组质粒鉴定
        5.3.9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5.3.10 SREBP1在鸡肝脏20w和30w的表达
        5.3.11 PPAR激动剂处理对FADS2基因的表达影响
        5.3.12 与FADS2基因结合的miRNAs的预测
        5.3.13 候选miRNAs对FADS2基因表达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Elovl5转基因果蝇产生更长链的脂肪酸(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Elovl5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1.2.2 转基因荧光分析及饲养
        1.2.3 RT-PCR鉴定目的基因表达
        1.2.4 果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和甲脂化
        1.2.5 GC分析
        1.2.6 图像采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lovl5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转基因果蝇荧光分析
    2.3 分子水平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及其表达
    2.4 外源基因的表达提高果蝇体内18C-PUFAs向更长链脂肪酸转化
3 总结与讨论

四、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生物合成与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放牧牦牛脂肪沉积特性及调控机理研究[D]. 熊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D]. 王烟. 吉林大学, 2021
  • [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关联性分析的哈蟆油评价研究[D]. 汪卓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国荷斯坦牛乳腺组织转录组分析及脂肪酸延长和脱饱和相关miRNAs的筛选和功能研究[D]. 樊永亮. 扬州大学, 2021(02)
  • [5]不同脂肪源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脂肪酸组成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郑一民. 广西大学, 2020
  • [6]三角褐指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研究[D]. 雷娜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破囊壶菌Thraustochytriidae sp. PKU#Mn16高产DHA的发酵技术研究[D]. 叶会科. 天津大学, 2020(01)
  • [8]马氏珠母贝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 贺承章.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9]鸡脂肪酸脱氢酶(FADS)家族生物学特性及FADS2表达调控机制[D]. 张丁丁.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10]Elovl5转基因果蝇产生更长链的脂肪酸[J]. 王蓝晨,唐勤敏,何宇锋,王颖,杨仕赛,朱贵明. 生物工程学报, 2020(10)

标签:;  ;  ;  ;  ;  

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的生物合成和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