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莫欣岳[1](2021)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空气质量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气污染是全球性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而且通过改变大气辐射收支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造成广泛又严重的不利影响。我国空气污染问题也很突出,为此政府高度重视防控工作,从环境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启动了一系列计划,重点关注空气污染成因及治理、预报预警技术、人群健康影响等。深入开展空气污染预报、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等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的飞速增长,人工智能得到迅猛发展并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方法研究空气污染问题,可为空气污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空气污染和人工智能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空气污染预报预警”为交集,探索两者的交叉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相关研究刚起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污染物浓度序列高度波动,单一机器学习模型数据挖掘能力不足,需考虑如何提升预报性能;现有研究往往针对单一污染物建模,不仅限制了应用,而且对模型的检验也不充分;空气质量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估也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空气污染防控的针对性、有效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气质量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评价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估三个模型子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评价和评估模型能提供准确的污染信息和决策支持,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入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报机器学习组合模型ICEEMDAN-WOA-ELM,弥补以往模型预报能力的不足。首先,预处理模块应用三次样条插值处理污染物浓度数据的缺失值;然后,预报模块应用改进的完全自适应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将原始序列分解为多个本征模态函数,每个本征模态函数被鲸鱼优化算法优化后的极限学习机学习和预报,合成全部预报结果得到最终预报结果;最后,评估模块应用5种统计评估指标评估模型预报性能。模拟实验测试了模型对京津冀地区6种常规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的单步预报性能,结果表明:ICEEMDAN-WOA-ELM对所有评估城市和污染物的预报性能均优于常用的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极限学习机等其他基准模型;信号分解算法和优化算法能显着提升人工神经网络的性能。(2)进一步应用先进的深度学习方法并融合污染源和气象特征,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报深度学习组合模型TSTM,提高了重污染天气预报精度。首先,特征工程模块应用期望最大化算法处理缺失数据和Min-Max算法对输入数据归一化,并基于领域知识、相关系数分析法和滑动时间窗口算法完成特征的选择和构建;然后,预报模块应用模型CNN-Bi LSTM-Attention分别学习、预报污染源特征和气象特征并通过模型Conv LSTM融合得到最终预报结果;最后,性能评估模块从污染物浓度预报,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报3个方面详细评估了模型性能。模拟实验测试了模型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6种常规空气污染物小时浓度的多步预报性能,结果表明:TSTM对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的预报精度优于常用的径向基函数、深度信念网络、Elman神经网络等其他基准模型;在2个独立测试集上的结果相似,TSTM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3)针对空气质量指数的不足,基于模糊数学建立了空气质量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AQFCE,有效提高评价和预警能力。首先,预处理模块针对污染物浓度的缺失数据/倒挂数据应用最小二乘分段多项式拟合/线性回归算法进行处理;然后,评价模块应用隶属度、因子权重、模糊算子等理念并提出新的计算格点和赋权算法,得到首要污染物、相对危险度、空气质量级别等重要信息;最后,预警模块根据评价结果发布详细的空气污染预警信息。模拟实验在不同的空间、时间、任务和目标下对比分析了空气质量指数和AQFCE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AQFCE能准确评价空气质量状况并反映污染趋势;2种方法对日报的评价结果接近,AQFCE的综合策略更合理;AQFCE能弥补空气质量指数受残缺标准影响、小时报存在问题甚至自相矛盾的不足,提供客观有效评价。(4)基于统计学习建立了系统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估模型PDHE,分层次揭示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支撑政府污染治理决策。首先,在国家层次,基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评估空气质量综合状况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治理政策效力;接着,在省级层次,应用提出的空气污染灾害风险指数APDRI评估各省份灾害风险的趋势、级别和驱动因子;然后,在城市层次,应用健康风险评估通用模型评估归因于空气污染暴露的健康终点发生数;最后,根据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综合应用统计生命价值法、疾病成本法和效益转换法估算相应的经济损失。模拟实验对中国内地2015-2019年PM2.5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在防控政策的有效实施情形下,空气质量综合状况明显好转,工业源和生活源是PM2.5主要排放源;灾害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归因于PM2.5暴露的疾病负担较重,PM2.5浓度和人口密度是健康风险主要原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通常更重。

贾辉[2](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陈凌,文富平,骆志平,王仲文,刘森林,白光,许昌恒,王惠[3](2020)在《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文中认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CIAE)辐射安全研究所(前身技术安全室)是我国第1个辐射防护研究机构,成立60余年,在辐射防护标准、辐射防护监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天然辐射照射及国民剂量估算、能源与环境、核与辐射应急、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与最小化等领域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主要包括:1)主持或参与我国历次辐射防护标准编制及研究;2)开展个人、场所、环境及流出物监测技术研究,建立系统的监测与评价方法,研发辐射防护监测仪器;3)承担科研生产辐射防护保障与技术支持、101重水反应堆大修改建中的辐射防护、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4)开展我国氡照射关键问题研究等天然辐射照射和国民剂量估算课题研究;5)开展不同能源链环境影响比较研究;6)承担国家核应急监测技术支持中心运行及参与国家历次核与辐射应急工作;7)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研究及实践。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智一[5](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徐新宇[6](2020)在《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能开发的热情日益高涨,纷纷加快海洋能开发的步伐,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海洋能开发项目。目前“十三五”期间建设的海洋能项目多数已经完成,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期间的海洋能项目建设效果如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国内尚缺乏针对“十三五”期间海洋能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不利于我国海洋能项目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阐述了项目后评价的基本理论、海洋能项目的特点与经典文献中类似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初步建立了“十三五”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法与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项目后评价主要方法的对比分析,选择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海洋能项目的后评价方法,应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获得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值,从而构建了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一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果:(1)建立了符合我国“十三五”期间海洋能项目特点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提供了评价的依据(2)选取了我国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方法,构建了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一“十三五”期间海洋能项目进行了后评价,提出了该项目建设与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未来海洋能项目建设的建议。

王体健,高太长,张宏昇,葛茂发,雷恒池,张培昌,张鹏,陆春松,刘超,张华,张强,廖宏,阚海东,冯兆忠,张义军,郄秀书,蔡旭晖,李蒙蒙,刘磊,佟胜睿[7](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不断发展,为大气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文章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21世纪以来的突出研究成果,指出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未来的重点方向和发展建议.

董璟琦[8](2019)在《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Green and sustainable remediation,GSR)是保障土壤环境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针对我国污染场地可持续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土地安全利用规划决策机制不健全、修复二次污染突出等问题,采取模拟评估与实证分析等手段,在对我国场地管理现状和产业发展进行评估预测的基础上,基于费用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等方法,构建了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框架。(1)针对我国当前区域场地再开发规划与治理修复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了区域场地修复优先排序和再开发规划评估方法,并进行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在早期规划阶段就采用将污染修复可行措施与未来土地利用类型相结合的分步修复再开发策略,可比传统修复模式显着提升土地修复再开发净效益。(2)采用LCA方法对场地修复工程的二次环境影响开展精细化的全过程定量评估,可为我国污染场地GSR管理中使用LCA方法提供评估程序和方法参数优化参考。对西部某典型铬盐污染场地修复工程LCA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二次环境影响中人体健康损害占总影响的45.63%,生态系统损害占7.28%,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分别占24.13%和22.96%。(3)构建了场地修复工程CBA程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综合权衡健康风险、生态风险、资源环境损害和污染外部影响的场地修复CBA模型。开展某典型铬污染场地CBA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的总成本约为1.05亿,修复后100年内获得的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约2.4亿,净效益为1.35亿。(4)为评估不同修复工程模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增加、修复活动二次污染损失以及场地污染导致的总社会损失,探索污染场地自然资源损害评估(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NRDA)和GSR的一体化评估框架和方法。对某焦化污染场地案例验证结果表明,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约28亿元,修复实际支出为18亿,修复工程实施导致的修复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约1.1亿。场地修复社会成本除了实际修复支出外,还负担了场地污染生态环境损害与修复成本的差额,以及修复工程二次影响导致的土地服务价值损失。

欧阳子豪[9](2019)在《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导向》文中研究指明“教学理念很难是全新的,历史中总有它的踪迹”。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我们也总能从学科自身逻辑中发现可以指引学科教学理念的光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本研究是一个学科教学的溯源研究,这个“源”便是学科逻辑。本研究旨在探寻人文地理学科逻辑对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化和教学实施的指导作用。以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为例,展示如何利用学科逻辑指导教学,缓解目前学科教学研究与一般课程和教学论研究相比学科特色不鲜明的困境。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出完整的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然后,设计调查问卷咨询专家对初步研究结论的认同度,并进行相应修正。最后以课堂观察的形式阐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和检验研究结论。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一、系统阐述了学科逻辑的内涵和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认识切入点。文章认为,学科逻辑包括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两大内涵。学科知识逻辑指知识的内在关联,学科思维逻辑指思考问题的学科思维方式。“关于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是总结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两个切入点。从“关于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理解人文地理学科逻辑,其逻辑主轴是从区域视角分析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从“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理解人文地理学科逻辑,其逻辑主轴是要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待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二、人文地理学科知识逻辑对人文地理内容核心主题的提炼和主题关联的梳理具有指导作用,据此,可将看似“散乱”的高中人文地理内容结构化:1.从区域研究一般内容维度出发,结合人文地理具体研究问题,最终确定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为高中人文地理三大核心主题;2.从“地域系统”形成的角度看,三大核心主题之间存在“格局-过程-机制”的关联。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三个核心主题构成人地协调观素养整体性培养的载体。三、人文地理学科思维逻辑为把握高中人文地理总体教学方向和核心主题具体教学路线提供了指向。总体教学方向与具体教学路线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大同”与“小异”。1.对于教学方向,“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指示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高度来把握人文地理教学,将人文地理教学的关注点由“人”转向“人地关系”;2.对于教学路线,“关于地域系统的人地关系”指明要用区域思想方法指导高中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的教学,文章认为:(1)“形式区”思想方法,在内容上和思维上切合人类活动“空间分布”教学对分布特点和分布成因的关注;(2)“功能区”思想方法,在内容上和思维上契合人类活动“空间联系”教学对区际横向联系分析的侧重;(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三个基本研究环节,切合人类活动“空间过程”教学对人文地理过程基本构成单元的重视;3.通过区域视角和人地关系内在联系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人地关系区域特征、人地关系区域差异、人地关系区际联系来认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涵和水平层级。四、咨询专家对研究结论的认同度较高。通过总结专家意见与进一步咨询,本文认为:1.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区别,而更应关注二者的联系。强调区域视角,并非忽视人类活动本身的原理和规律。文章指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在于了解人类活动自身,而是以人类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区域思想方法和人地观念等地理素养;2.“形式区”思想方法和“功能区”思想方法在指导核心主题教学时不能截然分开,而要综合考虑,各有侧重。五、阐述了如何在课堂观察中运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此,本研究首次设计了基于学科逻辑的高中人文地理课堂观察量表,核心是利用人文地理核心主题及其教学思路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工具,对地理教学课例进行了分析。从学科逻辑的视角,定量和定性结合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诊断和评价。展示了课堂教学实验之外,学科教学研究结论的另一种可能的实证方法。

冯凯伦[10](2019)在《深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施工过程环境影响仿真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活动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基础设施高速发展阶段,正在或计划建设大量的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然而,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突出,如何在保证满足建筑需求的同时优化其环境表现,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建筑施工是集中产生环境污染的重要阶段。在施工过程中优化决策的环境表现,保证环境友好型的建筑施工过程,是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构建了建筑施工环境影响计量、优化和决策方法,旨在为环境友好型的施工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决策支持。建筑施工活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施工工序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以及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对施工表现产生的影响上,静态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难以处理以上环境表现特征。受到过程仿真技术的启发,本文将离散事件仿真与过程生命周期评价进行了系统地耦合(DES-p LCA),用于建立能够充分反映施工过程环境影响特点的仿真计量方法。构建的基于施工过程仿真的环境影响计量方法同时拥有过程仿真技术和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优势,一方面以离散事件仿真技术体现复杂工序和不确定性因素对施工环境表现的影响,另一方面以生命周期评价保证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施工项目的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的项目目标,合理的施工环境优化决策需要同时保证环境目标和项目其他重要目标的表现。本文以多目标优化的数学问题来抽象施工过程环境优化问题,将“成本-进度-环境”作为施工环境优化的综合目标,寻求多目标最优或不同目标权衡取舍。基于仿真的优化框架是目前针对复杂系统优化最具潜力的方法,但其运算过程低效,难以为施工现场提供及时的优化反馈。受到目前蓬勃发展的机器学习技术的启发,本文将机器学习模型嵌入“仿真-优化”框架,建立了改进的“仿真-学习-优化”模型框架。改进模型在保证优化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优化框架的运算效率,提供高质量且高效的施工决策优化支持。施工项目不确定性因素概率分布的不确定使其处于深度不确定性的决策环境。传统的蒙特卡洛和敏感度分析等决策分析方法需基于概率分布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无法客观地反映概率分布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无法完全适用于施工的决策环境。本文以深度不确定性理论作为施工决策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综合利用鲁棒决策、拉丁超立方抽样、耐心规则归纳法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施工决策的深度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模型。本模型不仅能定量地比较不同施工方案的鲁棒性,还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出使鲁棒方案发生不可接受表现的脆弱性情景。这些信息将是深度不确定性背景下进行环境友好型施工决策的有效依据。以上四点涉及的理论成果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最后,基于理论模型搭建了DES-p LCA、“仿真-学习-优化”、深度不确定性决策分析实现系统,并应用于一个实际施工案例,分析了理论模型受参数设置的影响,获取了理论模型的最优参数设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在环境友好型施工的研究路径上,提出了符合施工过程环境污染产生特征和决策特点的环境影响仿真计量、多目标优化、深度不确定性决策方法。创建的基于仿真技术的环境不确定性计量方法是环境影响核算理论的发展;“仿真-学习-优化”模型是对经典“仿真-优化”框架进一步的拓展;深度不确定性决策分析模型促进了施工领域不确定性分析理论的发展。本研究成果是实践环境友好型施工的系统性方法。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工智能的空气质量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人工智能应用于空气污染的研究现状
        1.2.1 空气污染预报
        1.2.2 空气质量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来源
    2.3 相关技术方法
        2.3.1 预测模型
        2.3.2 数据插补方法
        2.3.3 相关系数分析法
        2.3.4 信号分解算法
        2.3.5 群体智能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空气质量预报
    3.1 引言
    3.2 模型设计
        3.2.1 预处理模块
        3.2.2 预报模块
        3.2.3 评估模块
        3.2.4 模型架构
    3.3 模拟实验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空气质量预报
    4.1 引言
    4.2 模型设计
        4.2.1 领域知识
        4.2.2 特征工程模块
        4.2.3 预报模块
        4.2.4 性能评估模块
        4.2.5 模型架构
    4.3 模拟实验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模糊数学的空气质量评价
    5.1 引言
    5.2 空气质量指数(AQI)
        5.2.1 AQI的计算方法
        5.2.2 AQI的评价标准
        5.2.3 AQI的不足
    5.3 模型设计
        5.3.1 预处理模块
        5.3.2 评价模块
        5.3.3 预警模块
        5.3.4 模型架构
    5.4 模拟实验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统计学习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估
    6.1 引言
    6.2 模型设计
        6.2.1 空气质量和政策效力评估
        6.2.2 灾害风险评估
        6.2.3 健康风险评估
        6.2.4 经济损失评估
        6.2.5 模型架构
    6.3 模拟实验
        6.3.1 实验设计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二、不可抗力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防护标准
    1.1 我国第1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的学习和研讨
    1.2 参与编制我国第2代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3 主持编制第3代国家辐射防护基本标准
    1.4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基本标准的编制及宣贯
    1.5 其他辐射防护标准编制
2 辐射防护监测
    2.1 个人监测
    2.2 场所及流出物监测
    2.3 核工业等辐射防护监测技术支持
3 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3.1 辐射环境监测方法及标准
    3.2 辐射环境监测仪器装备研发
    3.3 辐射环境评价
    3.4 全国科技大会奖
4 天然辐射照射及国民剂量估算
    4.1 天然辐射本底水平的调查和评价
    4.2 宇宙射线电离量的测量及其剂量估算
    4.3 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照射水平的调查与评价
    4.4 氡、钍射气及其子体的照射水平的调查与评价
    4.5 我国国民剂量中天然辐射照射剂量评价
5 能源与环境研究
    5.1 核电的环境影响分析
    5.2 不同能源链的环境影响比较
    5.3 服务核电发展,保护环境安全
6 核与辐射应急准备与响应
    6.1 核与辐射应急工作的起步
    6.2 为国家核应急提供技术支持
    6.3 国家应急法规标准的制定
    6.4 核与辐射应急技术研究
    6.5 核与辐射应急实践
7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与废物最小化
    7.1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
    7.2 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相关研究
    7.3 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研究及实践
    7.4 放射性废物最小化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
8 结语

(5)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2.1.5 小结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2.4 小结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3.4 小结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4.4 小结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3.5.1 研究方法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6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方法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5.2.4 讨论与小结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3.4 讨论与小结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4.4 讨论与小结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5.4 讨论与小结
    5.6 本章小结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论文相关基础理论
    2.1 海洋能及海洋能项目
        2.1.1 海洋能
        2.1.2 海洋能项目
    2.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
        2.2.1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的含义
        2.2.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2.3 系统论与控制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与原则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海洋能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3.2.1 指标初选
        3.2.2 评价指标诠释
    3.3 评价指标筛选
        3.3.1 指标筛选方法
        3.3.2 问卷设计与初步统计结果
        3.3.3 信度检验
        3.3.4 效度检验
    3.4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模型构建
    4.1 项目后评价方法简述
        4.1.1 逻辑框架法
        4.1.2 成功度法
        4.1.3 对比法
        4.1.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评价方法选取
        4.2.1 主要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4.2.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方法的确立
    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简述
        4.3.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的确立
        4.3.3 指标权重计算
    4.4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模型
        4.4.1 因素集
        4.4.2 评语集
        4.4.3 权重向量
        4.4.4 隶属度矩阵与模糊运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实证研究
    5.1 项目简介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完成概况
    5.2 项目后评价实证
        5.2.1 指标隶属度值的确定
        5.2.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项目国家验收结果
        5.3.2 项目后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议与展望
    6.1 海洋能项目实施建议
    6.2 海洋能项目后评价展望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 B 指标间重要性比较问卷
附录 C “2×300kW潮流能发电工程样机”项目后评价完成情况调查

(7)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总体概况
    2.1 大气物理
    2.2 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
    2.3 大气探测和大气遥感
3 改革开放40年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进展
    3.1 大气边界层物理
        3.1.1 物理实验研究
        3.1.2 理论和方法研究
        3.1.3 数值模拟研究
    3.2 云雾物理
    3.3 大气辐射
    3.4 大气电学
    3.5 大气化学
    3.6 大气环境
        3.6.1 大气环境模式
        3.6.2 大气污染效应
        3.6.3 大气污染管控
    3.7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3.7.1 地面(海面)气象观测
        3.7.2 高空气象探测
        3.7.3 大气遥感
        3.7.4 科学观测和科学试验
    3.8 气象雷达探测
    3.9 气象卫星遥感
4 21世纪以来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的突出研究成果
    4.1 大气边界层物理
    4.2 云雾物理
    4.3 大气辐射
    4.4 大气电学
    4.5 大气化学
    4.6 大气环境
    4.7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4.8 气象雷达探测
    4.9 气象卫星遥感
5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学科未来发展展望
    5.1 大气物理
    5.2 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
    5.3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8)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可持续修复框架进展
        1.1.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技术
        1.1.3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实践
        1.1.4 当前场地修复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进展
        1.2.1 区域尺度绿色可持续评估与决策机制
        1.2.2 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的可行技术体系
        1.2.3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4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实践方向
    1.3 研究问题、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1.4.3 本研究数据来源
2 我国场地管理评估与修复产业预测
    2.1 场地环境管理评估
        2.1.1 评估背景
        2.1.2 评估方法
        2.1.3 评估结果
    2.2 场地修复产业分析
        2.2.1 产业发展现状与预测分析
        2.2.2 产业发展驱动与限制因素
        2.2.3 产业健康发展建议
    2.3 小结
3 区域场地修复可持续评估
    3.1 研究背景
        3.1.1 国际经验总结
        3.1.2 国内需求分析
    3.2 评估方法
        3.2.1 评估目标和对象
        3.2.2 评估程序
        3.2.3 评估方法
        3.2.4 数据获取
    3.3 评估案例
        3.3.1 案例背景
        3.3.2 区域场地修复初步优先度排序
        3.3.3 区域场地修复开发规划评估
        3.3.4 地块C详细修复与再开发方案评估
    3.4 小结
4 场地修复生命周期评估
    4.1 评估方法
        4.1.1 确定目标和范围
        4.1.2 清单分析
        4.1.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4.1.4 结果表征
        4.1.5 不确定性分析
    4.2 评估案例
        4.2.1 研究背景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环境影响分析
        4.2.4 案例评估结果
    4.3 小结
5 场地修复费用效益分析
    5.1 研究背景
        5.1.1 场地修复CBA研究进展
        5.1.2 场地修复CBA应用情况
    5.2 CBA方法构建
        5.2.1 CBA框架
        5.2.2 CBA程序
        5.2.3 CBA方法
    5.3 CBA案例分析
        5.3.1 案例概况
        5.3.2 目标和边界
        5.3.3 评估指标
        5.3.4 计算过程
        5.3.5 案例评估结果
    5.4 小结
6 绿色修复与场地环境损害评估
    6.1 评估方法构建
        6.1.1 资源等值分析方法
        6.1.2 场地生态服务价值
        6.1.3 修复二次影响评估
        6.1.4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6.2 评估案例情况
        6.2.1 场地历史概况
        6.2.2 场地污染情况
        6.2.3 场地修复比选
        6.2.4 场地修复方案
    6.3 案例结果与分析
        6.3.1 场地环境损害评估结果
        6.3.2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二次环境影响
        6.3.3 绿色修复对损害评估总额的影响
    6.4 小结
7 我国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推进策略
    7.1 借鉴国际阶段发展经验
        7.1.1 发达国家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教训深刻
        7.1.2 绿色可持续风险管控与修复是必由之路
        7.1.3 未来大数据和智能化引领土壤环境管理
    7.2 把握土壤污染防治需求与机遇
        7.2.1 是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系列政策的重要支撑
        7.2.2 是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要基础
        7.2.3 是修复产业创新发展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7.3 构建我国绿色可持续修复管理体系
        7.3.1 场地尺度修复工程的绿色可持续是核心
        7.3.2 区域尺度可持续再开发决策优化是关键
        7.3.3 宏观层面可持续修复管理政策体系是保障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9)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地理学科逻辑梳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课题
        (二)学科逻辑是使学科教学研究从经验向理论提升的立足点
        (三)学科逻辑向学科教学转化是改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主题
        (二)具体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可以实现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的结构化
        (二)有利于正确认识教材内容取舍和学科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
        (三)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路径的把握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科学指向
        (四)学科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为设计具有学科针对性的课堂观察量表提供了依据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科逻辑的研究
        (二)目前高中人文地理教材结构分析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三)文献综述对本研究的启示
    五、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一)学科逻辑的内涵辨析-研究的前提
        (二)人文地理
    六、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起点
        一、国内外地理学家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点的认识
        二、国内外关于人文地理学的认识对分析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启示
        三、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起点认识人文地理学科逻辑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科知识逻辑
        一、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的提炼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二、人文地理核心主题之间的关联及其教学指导意义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科思维逻辑
        一、指向“人地关系”的人文地理总体研究方向及其对教学的指引
        二、基于区域思想方法的人文地理思维方式及其对教学路径的指导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结构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科逻辑教学指导作用的认同度调查
    第一节 专家咨询的调查工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咨询专家的遴选与问卷发放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调查结果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分析的结果
        三、对研究结论的修正
第三章 学科知识逻辑与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化
    第一节 依循学科知识逻辑梳理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一、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化的常见思路
        二、从学科知识逻辑出发梳理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第二节 利用学科知识逻辑确定高中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
        一、区域研究内容维度对认识高中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的指导作用
        二、“空间”的内涵对认识高中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的指导作用
        三、人文地理具体研究问题对认识高中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的指导作用
        四、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的确定: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
    第三节 从学科知识逻辑看高中人文地理核心主题之间的关联
        一、利用“格局-过程-机制”建立人文地理核心主题之间的关联
        二、从人地协调观整体性的角度认识人文地理核心主题之间的结构化
    第四节 依循学科知识逻辑的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
        一、高中人文地理内容结构的梳理结果
        二、高中人文地理内容结构的教学价值
第四章 学科思维逻辑与高中人文地理教学
    第一节 “空间分布”的教学路径
        一、基于学科逻辑的“空间分布”教学目标
        二、“形式区”思想方法指导下的“空间分布”教学路径及案例
    第二节 “空间联系”的教学路径
        一、基于学科逻辑的“空间联系”教学目标
        二、“功能区”思想方法指导下的“空间联系”教学路径及案例
    第三节 “空间过程”的教学路径
        一、基于学科逻辑的“空间过程”教学目标
        二、基于构成单元的“空间过程”教学路径及案例
    第四节 “关于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对人文地理教学的总体指向
        一、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在总体方向上的常见偏差
        二、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应把握的总体目标
        三、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总体方向:从关注“人”到关注“人地关系”
        四、“大同”与“小异”:总体教学方向与核心主题具体教学路径的关系
    第五节 以“区域”为立足点认识人地关系
        一、从区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的合理性
        二、从区域视角认识人地关系的三个基本维度
        三、区域视角下人地协调观素养内涵的结构
        四、从区域特征到区际联系-初高中人地协调观培养要求级差
第五章 人文地理学科逻辑教学指导作用的实践运用-高中人文地理课堂观察
    第一节 基于学科逻辑的课堂观察量表指标体系设计
        一、根据人文地理核心主题确定一级指标
        二、依据人文地理核心主题教学思路设计二级指标
    第二节 水平层级的拟定
        一、不同水平层级的划分和表述
        二、水平层级赋值方法
    第三节 课堂观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内容效度
        二、校标效度
        三、信度
    第四节 学科逻辑视角下的高中人文地理课堂观察
        一、课堂观察过程
        二、高中人文地理课堂观察结果分析及讨论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解人文地理学科逻辑提供了两个切入点
        (二)人文地理学科知识逻辑的教学指导作用主要在于建立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结构
        (三)人文地理学科思维逻辑的教学指导作用主要在于把握人文地理核心主题教学思路
        (四)学科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可作为课堂观察量表设计的基础
    二、研究展望
        (一)学科逻辑指导人文地理教学的效果需要实验进一步检验
        (二)基于学科逻辑的教学研究应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指导作用”认同度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二 :咨询专家相关信息
    附录三 :基于学科逻辑的课堂观察量表二级指标水平层级说明
    附录四 :课堂观察量表信效度检验所用的课例素材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深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施工过程环境影响仿真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建筑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及分析
        1.3.2 建筑多目标优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3 施工不确定性决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4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深度不确定性施工环境仿真与优化理论分析
    2.1 环境影响内涵与来源分析
        2.1.1 环境影响的内涵
        2.1.2 施工潜在环境影响源分析
    2.2 环境影响计量理论分析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2 离散事件系统与仿真理论
    2.3 施工过程优化技术分析与比较
        2.3.1 施工多目标决策背景分析
        2.3.2 元启发式算法比较分析
    2.4 集成学习算法与算法设置
    2.5 深度不确定性分析相关理论
        2.5.1 深度不确定性理论
        2.5.2 鲁棒决策方法
        2.5.3 拉丁超立方抽样
        2.5.4 耐心规则归纳法
    2.6 深度不确定性施工环境仿真与优化的理论框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施工过程仿真的环境影响不确定性计量
    3.1 施工环境影响特性分析
        3.1.1 施工环境影响源确定
        3.1.2 施工推进过程的环境影响产生
    3.2 施工环境影响计量准备工作
        3.2.1 施工过程工序分解
        3.2.2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施工项目和环境计量数据
    3.3 离散事件仿真和生命周期评价耦合模型
        3.3.1 耦合模型的总体框架
        3.3.2 施工过程仿真
        3.3.3 环境影响不确定计量
        3.3.4 施工决策支持与数据通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学习模型的施工过程环境影响优化
    4.1 施工多目标优化的决策环境分析
        4.1.1 施工目标分析
        4.1.2 施工决策抽象
    4.2 经典“仿真-优化”模型与施工适应性分析
        4.2.1 经典“仿真-优化”模型
        4.2.2 模型的施工适应性分析
    4.3 嵌入学习模型的“仿真-学习-优化”改进模型
        4.3.1 改进模型整体框架设计
        4.3.2 施工样本库生成
        4.3.3 集成学习模型建立
        4.3.4 集成学习模型与粒子群算法的耦合优化
        4.3.5 帕累托方案精炼
    4.4 改进模型与经典模型的比较测试
        4.4.1 测试案例基本情况
        4.4.2 衡量指标与比较结果
    4.5 结果与方法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度不确定性的施工环境优化决策鲁棒性分析
    5.1 施工活动的深度不确定性决策环境分析
        5.1.1 内部不确定性
        5.1.2 外部不确定性
    5.2 施工多目标帕累托解的鲁棒性
        5.2.1 施工方案的鲁棒性内涵
        5.2.2 鲁棒性度量方法
        5.2.3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施工鲁棒性表现测试
    5.3 深度不确定性背景施工决策鲁棒性分析模型
        5.3.1 决策鲁棒性分析模型框架
        5.3.2 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和概率重构
        5.3.3 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深度不确定性情景库生成
        5.3.4 帕累托解不确定情景模拟和鲁棒性度量
        5.3.5 基于耐心规则归纳法的脆弱性识别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构建与工程应用
    6.1 DES-pLCA模型系统
    6.2 “仿真-学习-优化”模型系统
    6.3 深度不确定性决策分析系统
    6.4 工程应用
        6.4.1 案例施工项目背景
        6.4.2 DES-pLCA仿真模型建立
        6.4.3 基于“仿真-学习-优化”的多目标优化
        6.4.4 深度不确定性决策分析
    6.5 结果与方法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工智能的空气质量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 莫欣岳. 兰州大学, 2021
  • [2]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3]CIAE辐射安全防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J]. 陈凌,文富平,骆志平,王仲文,刘森林,白光,许昌恒,王惠.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0(S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6]我国海洋能“十三五”项目后评价研究[D]. 徐新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篇[J]. 王体健,高太长,张宏昇,葛茂发,雷恒池,张培昌,张鹏,陆春松,刘超,张华,张强,廖宏,阚海东,冯兆忠,张义军,郄秀书,蔡旭晖,李蒙蒙,刘磊,佟胜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2)
  • [8]污染场地绿色可持续修复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D]. 董璟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9]人文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导向[D]. 欧阳子豪.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10]深度不确定性背景下的施工过程环境影响仿真与优化研究[D]. 冯凯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