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将于3月启动

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将于3月启动

一、国际广电信息网络展三月开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鹏[1](2018)在《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戏剧作为山西文化重要内容之一,长久以来活跃在三晋大地乃至全国、全世界的舞台,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内涵跟随时代日益积累沉淀而厚重,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为世人瞩目而共享。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并对文化艺术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不断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山西戏剧作品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加强创新,在新时期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创意,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戏剧作品。同时,山西戏剧的文化创意在戏剧文化产业中体现出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传播价值,并作为产业基础在戏剧文化产业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戏剧文化产业中产品价值链高端产业—戏剧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坚持“文化自信”理念,在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和经济转型时期,不断加强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建设,打造富有山西文化内涵的戏剧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提升戏剧文化创意市场活力,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戏剧文化的基础上,在产品特色上加大创意力度,孕育了一批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创意优秀产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更好地推动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创新,促进戏剧作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倍加关注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查调研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归纳法,遵循现状—机理—实证及对策建议的逻辑关系来开展研究。绪论部分,主要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并将文中所涉及到相关概念:戏剧、文化创意、戏剧文化创意、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等的界定和分类进行系统、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剖析戏剧文化创意的内涵,突出本文的研究价值。在绪论的最后提出文章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第一章,对目前国内外在戏剧文化创意研究领域的观点和学说进行梳理,并对国内戏剧文化创意产品的特点和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从第二章至第四章,面向山西多种样式的戏剧作品调研、总结,对山西话剧《立秋》、《生命如歌》、《孔子》;晋剧《傅山进京》、《红高粱》、《托起太阳的人》;舞剧《粉墨春秋》;说唱剧《解放》等经典作品的文化创意进行实地考察(包括采访各剧目主要负责人、演员等,并拍摄剧团排练和演出),对其所体现出的创意和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归纳特点。第五章,在前文总结山西戏剧文化创意的基础上,分析其经济和传播价值,并梳理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证明二者存在有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第六章,首先将山西省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细分为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戏剧文化创意教育产业和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四大类主题产业,根据笔者两年来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分类研究相关典型案例,总结特征,客观分析。第七章,在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分析基础上,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指标,制作SWOT矩阵。第八章,对本文的调查研究做出总结,为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杜唯[2](2015)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民族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过程。民族文化因其原生性、不可复制性等特性与其他文化有所区别,独特的民族文化产品符合当代对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民族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贵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灿烂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被称为“文化千岛”。绚丽的民族文化资源为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缺乏创新等问题。贵州少数民族比重居全国第三,因而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西部乃至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如何实现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解析、研究思路和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透视了贵州的民族节日、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手工艺等主要民族文化资源,分析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几大特征,并与周边地区进行了比较、总结;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贵州依托丰富的民族节庆习俗、民族民间艺术等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发展的民族影视、民族演艺、民族出版、民族文化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类型;第四部分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以前四部分为基础,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议,涉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民族文化创新、重点发展和人才问题等内容。通过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本文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参考意见:科学规划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变为“有利可图”的行业,使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为一体;利用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凝练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利用贵州各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域合作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带;加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宣传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新民族传媒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

程宏刚[3](2014)在《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三网融合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流方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内蒙古的三网融合也在不断前进。基于内蒙古的区情区况和参融企业的实力水平,三网融合的进展比较缓慢,如何快速提升内蒙古三网融合的推进速度,成为摆在政府机构、主管部门、参融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内蒙古百姓对信息、媒体有着迫切的需求,却对媒体缺乏理性的分析;而另一方面电信业、互联网业、广电业之间存在着的行业壁垒,导致信息融合交流的不顺畅。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三网融合的节奏。具体分析,内蒙古的三网融合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政策、产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此,本课题从内蒙古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出发,针对三网融合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其它城市先进经验及做法的基础上,提出适于内蒙古的政策建议。本课题共涉及我国三网融合政策的发展历程,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环境探索和现状分析,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效果、不足及原因,国内外三网融合政策实施的经验与措施,完善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的建议等五个方面。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内蒙古三网融合的顺利实施找到政策扶持,从而为推动内蒙古百姓全面开启智能化生活时代,略尽一些绵薄之力。

周建亮[4](2013)在《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媒体无论在节目收视还是产业发展上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主动参与新媒体产业,发展电视融媒体才是广电传媒唯一出路。从近年来国家广电事业发展实践上看,中国主要的电视媒体已经充分意识到电视融媒体的重要性,并已逐步从电视融媒体事业和产业发展中获益。电视融媒体是以电视媒体为主导、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不同媒体形态融合的新型媒体样式。这种融合以牌照应用,内容销售和传播渠道整合为手段,充分发辉传统电视与新兴媒体平台的自身优势,进而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电视传播的利益最大化。广东拥有特殊的电视发展环境和最开放的电视市场,这令广东电视媒体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电视融媒体的实践工作;南方传媒集团的电视融媒体发展历程构成了整个广东电视融媒体的发展史,其多年电视融媒体所积累发展经验和教训成为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国电视业宝贵的发展财富。论文以南方传媒集团的电视融媒体发展历程为样本,分析了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指出电视融媒体是广东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以南方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电视通过内容、技术、资金、牌照和地域五大优势的充分发挥,奠定了广东电视融媒体产业布局较完整、前期产业发展较好、电视融媒体项目齐备和牌照许可最齐全的基础。当然,和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电视媒体的融媒体发展相比,当前广东电视融媒体还存在不少问题,这是和广东电视目前体制改革滞后、融媒体观念落后、融媒体战略规划不足、外来资本和新增资金对电视融媒体发展支持不足等原因分不开,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已严重制约广东电视融媒体事业的发展。论文具体梳理、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融媒体发展经验和启示后,指出:面对新的融媒体发展要求和新兴媒体的挑战,广东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就是传统电视融媒体的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广东电视必须在观念上、管理体制上、节目内容制作和销售上、技术升级以及电视产业发展等方面均要有所变革、有所创新,通过转型来适应电视融媒体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黄启纯[5](2013)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项目融资模式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是广播电视行业实施三网融合战略的切入点。本文研究NGB项目的融资问题。本文先调查了项目融资方式在国内外的实践应用和研究成果,接着阐述了项目融资的理论和方法,还调查了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情况,分析了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状况、产权结构以及它们的目前的融资状况,并结合NGB项目的投资特点,得出项目融资方式才能满足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融资战略要求。在介绍了NGB的概念和建设发展情况后,选择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项目主办人,并设计了单实体投资结构和双实体投资结构两种项目投资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模式和利用信托基金安排的融资模式分别对应于两种投资结构,同时选择了BOO融资模式。项目资金结构设计方面,股本资金的来源有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中剥离作为NGB建设的部分、企业利润留存和已上市公司的增发股票,而债务资金主要来源有商业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银团贷款。最后对NGB项目融资风险定性分析后,得出技术风险、完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风险程度较高。本文首次提出对NGB项目进行项目融资。本文研究对今后NGB项目的建设,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还是潜在的投资机构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何伟[6](2013)在《BesTV公司IPTV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电视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式的变化,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观众群体日益多元的收视文化需求,也制约了电视自身的发展。一种双向的,交互的,智能化的,网络化的电视收视模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改变着观众收视习惯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崭新的信息传递模式。笔者对各产品类型的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IPTV电视充分的体现了双向交互、实时互动的特性,其发展模式与市场开发也契合当代中国基础建设及政策环境与受众经济支付能力的国情。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新媒体电视发展模式与IPTV电视定会紧密相连,这也是笔者研究IPTV的出发点之一。百视通IPTV在中国的短短几年发展表现出了骄人的成绩,展现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适应力和契合度。通过研究中国IPTV的宏观发展模式,研究百视通IPTV的具体发展路径,可以分析中国IPTV电视的产生、发展、市场推广及对社会传播带来的改变。论文通过进一步发掘IPTV电视的传播学内涵,从理论的高度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切入角度把握它当前的传播特性、传播优势、传播方向,对我国IPTV电视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的同时,对百视通IPTV的发展提出建议策略,也研究推测未来中国社会的媒体信息传播模式,为社会传播科学的发展增砖添瓦。论文研究百视通IPTV业务的发展策略,在结合众多前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传播学、营销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下进行多学科的交叉分析,主要运用内容分析与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

岳宇君[7](2013)在《我国三网融合的多视角解读》文中研究指明自从莫尔斯电码、贝尔电话的出现及相关技术的不断革新,人类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改变,并依然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近些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况已在逐步地发生转变,电信业遵循着“语音→语音+数据→语音+数据+视频”的演化,广电业沿着“广电视频→广电视频+数据→广电视频+数据+语音”的方向演进。不同的演进轨迹,最终“殊途同归”——走向“网络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出现了一系列的典型融合新业务,如广电播控与电信固网融合产生了IPTV、广电播控与移动互联网融合产生了手机电视、互联网渠道和广电集成内容融合产生了网络电视等。2010年初,我国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工作来看,存在一些影响三网融合发展的因素:行政干预、业务双向准入壁垒、歧视性竞争、共建共享难以实现和缺乏良性盈利模式等影响融合推进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来自三网融合规制不完善的制约,也有缘于技术、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限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障碍、对策分析和国外启示等上,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但这些研究偏重于宏观阐述,缺乏微观研究和实证分析。三网融合模糊了传统的产业边界,原分属于不同产业的行动主体以自身的优势资源进入融合业务领域。若不能很好地解决三网融合面临着体制、市场和技术等问题,三网融合将不易有突破性进展。需要从我国三网融合长远发展规划着眼,微观上理清各行动主体的障碍和目标,既包括企业部门,也包括规制部门;中观上分析企业主体如何竞争、合作,如何共生耦合,实现促进三网融合发展;宏观上研究三网融合的规制政策,既包括融合产业发展政策,也包括分业监管如何实现融合。本文将文献分析、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合作博弈分析、共生理论分析和制度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统一、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全方位地把握三网融合的全貌,深入考察三网融合的核心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尝试从行动者网络视角、共生演化视角、竞合视角和制度视角探讨三网融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提出有利于三网融合发展的融合模式和监管机制。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三网融合研究,构建研究框架,通过行动者网络的组构研究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和融合模式;思考行动者-网络理论,使其成为三网融合研究范式。借助共生理论研究三网融合企业行动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分析,构建三网融合共生模块框架。应用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三网融合中的竞争、合作,借助互补企业知识研究融合新业务的投资、定价等,借助Stackelberg模型探讨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借助多元动态博弈理论,寻求三网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国外宽带建设“公私合作”的做法,为我国宽带建设提供启示性建议。本文内容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结合我国三网融合现状,概括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介绍和梳理行动者-网络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共生理论和制度理论。系统分析三网融合定义、动力、技术、业务、产业和监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三网融合研究总结,并给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行动者网络视角解读三网融合。构建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并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例进行发展模式案例研究。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三网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第四章共生演化视角解读三网融合。借助共生理论研究行动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分析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获得政府优惠和管制措施对三网融合的影响。构建三网融合共生模块框架,研究了三网融合的共生环境,弄清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第五章竞合视角解读三网融合。将合作博弈理论导入三网融合研究,对利益分配、合作机制进行探讨。借助互补企业知识和合作博弈理论对融合新业务的投资、定价等进行分析。运用Stackelberg模型研究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第六章制度视角解读三网融合。研究了监管强度、政策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规制重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应用多元动态博弈理论,探寻制度演化规律。研究国外宽带建设“公私合作”的做法,为我国宽带建设提供启示性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研究三网融合。结合三网融合的特征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特点,划分内生、外生因素,构建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并以上海市三网融合为例进行发展模式案例研究。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三网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2、共生演化视角研究三网融合。针对三网融合的应用,分析共生思想、融合共生系统、共生模式和融合层次化。分无机制约束的共生耦合机制和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分析工具是动态进化博弈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三网融合共生模块框架,增强政策建议的针对性。3、竞合视角研究三网融合。引入合作博弈理论,将理论与融合问题融为一体,对三网融合企业行动主体进行分析。在融合新业务的开展上,将互补概念和合作博弈理论结合起来,获得企业投资、定价的策略选择。借助Stackelberg模型研究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提出政策建议。4、制度视角研究三网融合。从政府规制强度分析、政策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规制重构的路径选择和具体对策建议四个方面探讨较优监管政策选择。借助制度演变理论,结合多元动态博弈理论,依照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特点,构建多元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三网融合制度的演进。通过研究国外宽带建设“公私合作”的做法,获得政府角色、合作伙伴选择和合作程序等方面的启示。

张晗[8](2013)在《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在出版产业领域的一个显着表现,就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崛起。面对旺盛的数字出版消费需求市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新兴数字出版商,传统出版产业遭遇数字化转型的难题。尤其是在国家将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纳入国家战略任务并强力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启动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的政策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探寻文化发展、技术进步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机制,探索文化科技融合下数字出版的发展路径与政策体系,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关于上述问题的论述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技术史的维度考察文化科技融合的历史规律与哲学基础,回答什么是文化科技融合、文化科技怎样融合的基本问题,得出“凡文化与科技融合则人类社会昌盛,思想、文化、技术和生产飞速发展,凡文化与科技割裂、对峙则人类社会文明止步不前,社会发展受限”的基本结论。进而从技术进步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机制、文化发展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机制、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数字出版产业三个方面论证文化科技融合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从再造出版工作流程、创新出版商业模式、重构数字化产业链三个方面描述文化科技融合对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第二部分描述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发展机遇与现实问题,现实问题部分主要列举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表现,即在整体数字出版产业产值中比重偏小,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角色单一第三部分从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宏观环境与产业机制、市场体制与配套政策、经营主体及其观念、人才供给与智力支持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研究发达国家/地区数字出版的先进经验,重点介绍美国、加拿大、台湾出版产业转型和数字出版发展情况。比如美国数字出版企业建设海量的数字内容资源、客户需求导向的营销方案、多元化的合作兼并战略、较为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等;加拿大坚守国际贸易的文化多样性、出版业立法与投资限制、政府项目资助与税收调节、创新数字出版政府管理模式;台湾地区设立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以产学研联手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等。第五部分提出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实施出版流程再造、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最后建立包含行政管理、市场服务、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在内的政策体系愿景。

胡涛[9](2011)在《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技术和IP网络技术的发展,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成为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广电传媒业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变革因其对一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舆论格局,对一个社会的娱乐、思想、文化状况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于整个社会运行方式的巨大影响力,而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目前,三网融合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电信运营商和广电业的政府规制以及三网融合的技术发展方面,对于在全新的TIMES(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安全等多种生态系统)融合市场环境下,业务提供商特别是广电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对广电运营商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博弈论、产业价值链理论、成熟度模型等对TIMES融合运营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成熟度能力评估理论的视角,本文对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关键管理维度和发展成熟度层级作出分析后,进一步对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进行审视和评估,提出三网融合下的中国广电运营商运营模式发展策略,并按照产业链价值最大的原则探索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相应改进和创新路径。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要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思路与内容、论文的结构安排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为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三网融合相关理论、商业模式理论、成熟度评估理论的研究,阐明了商业模式定义、构成要素,并对主要理论进行整合分析,总结出商业模式的重点要素、成熟度模型应用于商业模式评估的大体思路,为下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第三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本章结合产业融合理论、商业模式理论和历史分析法,研究广播电视行业的产业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趋势。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唐世鼎、胡正荣等学者的分类方法,提出将广电行业的历史发展阶段新划分方法,在这一分类基础上,利用商业模式理论,研究每个阶段广电产业价值链的演进规律和商业模式的基本特征,并以价值链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融合运营模式将是未来广电运营商的主要运营模式。第四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构建。本章运用产业链创新理论、本质能力模型,解释了三网融合的内在机制和融合业务演进的规律,并依据业界最新成果和互联网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八种TIMES融合业务类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三大类八种子模式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体系,分别给出收入来源、业务模式框架,最后,还研究了TIMES融合市场的需求。第五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动态博弈分析。本章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TIMES融合业务为例,基于收入共享合同构建了具体的商业模型,运用动态博弈分析解决广电运营商作为内容提供商(CP)与移动网络运营商(NP)的合作业务定价及收入分成问题。在这一商业模型下,又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业务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整个手机阅读产业链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最优的业务分成比例和构建最优商业模型的对策与建议。第六章为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本章结合商业模式评价的研究成果,运用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框架,提出了五个成熟度层级七个评估维度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运用TIMES成熟度评估模型,文章分析了三网融合下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创新过程与内在机制,并提出TIMES融合业务可能的发展模式。第七章,全文的总结与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产业价值链创新、动态博弈理论的框架下,构建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的模型方程,运用Stackelberg模型解决产业链协调问题,并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2、提出基于成熟度模型的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评价体系。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提出了对广电运营商TIMES融合运营模式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进行成熟度评估和管理维度定量分析的框架体系,并对其发展差距的成因进行分析,给出改进路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3、提出适合广电运营商的TIMES(适应电信、互联网、传媒、娱乐、安全多种生态系统的)融合业务的运营体系。发展了欧盟UMTS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分类标准,考虑到广电运营商具有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双重身份,提出适合广电运营商的未来主流TIMES融合业务和商业模式体系。4、提出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运营商如何构建TIMES融合运营模式,以及广电传统运营模式向TIMES融合运营模式框架演化的实践路径。

薛瑞[10](2011)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案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业不仅是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村居民文化权益的需要,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农牧民接受信息了解外面世界的需要,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需要,更是提升国民素质振兴国家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如此重要的农村广播电视业在我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相当滞后,远远不及城市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迅速,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1997年底,全国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6.02%和87.68%,按当时农村人口总量统计约有1.48亿农村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鉴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广电总局前身)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身)于1998年年初联合启动并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纷纷成立专班下拨专款加紧工程建设,到2009年底全国农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6.31%和97.23%。为了确保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的长期通、户户通、优质通、满意通,业内不少专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研究的基本状况是“四多四少”,即单篇文章多,综合专着少;单一性的研究多,系统性的研究少;抽象性的研究多,具体化的研究少;表层性的研究多,深层性的研究少。很多研究拘泥于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自身。本文作者从管理学角度,结合行政管理专业和政府管理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研究方向之特长,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之精髓,以重视民权、民主、民享为根本,以宏观政策、中观营运、微观服务为对象,以政府职能、公共文化服务为着眼点,以国际广电营运模式为参照,以国内广电发展现状为比较,选取了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建设有一定代表性的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河南省等地的农村地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对农村广播电视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考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价值分析法,在具体的论述中采用了回溯性分析、前瞻性分析、比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充分运用公民权、公民需求与服务之理论工具,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价值最大化作为农村广播电视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取向,对影响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长效发展的相关因素、内容体系、服务类型、关系特征、策略方法、未来趋势、基本原则等进行了深刻论述。指出了农村广播电视暨村村通应走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以企业、社会为两翼,公益性与商业性兼具,事业与产业并重的长效发展之路。

二、国际广电信息网络展三月开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广电信息网络展三月开展(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类
    四、研究方法和主要工作
第一章 国内外戏剧文化创意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戏剧文化创意研究现状
    第二节 境外戏剧文化创意研究现状
        一、创意阶层
        二、文化中心说
        三、戏剧文化创意城市
        四、政府规划
    第三节 戏剧文化创意的发展及代表性作品
        一、戏剧文化创意户外演出代表性作品
        二、戏剧文化创意户内演出代表性作品
        三、山西省戏剧文化创意代表性作品
第二章 山西省话剧作品的文化创意
    第一节 山西话剧的起源和发展
        一、山西话剧的起源
        二、山西话剧在建国前的发展
        三、山西话剧在建国后的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山西话剧优秀作品及创意
        一、话剧《立秋》作品分析
        二、话剧《生命如歌》作品分析
        三、话剧《孔子》作品分析
    第三节 新世纪山西话剧文化创意的特点
        一、写实与写意的交相辉映
        二、表现与体验的齐头并进
        三、游离于现实和先锋之间
        四、科技与时尚的结合
第三章 山西省晋剧作品的文化创意
    第一节 晋剧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晋剧的优秀作品及创意
        一、晋剧《傅山进京》作品分析
        二、晋剧《红高粱》作品分析
        三、晋剧《托起太阳的人》作品分析
    第三节 晋剧作品文化创意特点
        一、原创及改编剧本创意
        二、写实与写意的共生
        三、布景及现代科技的应用
第四章 山西省舞剧、说唱剧作品的文化创意
    第一节 山西省舞剧的发展
    第二节 山西省舞剧《粉末春秋》作品分析及创意
        一、借鉴电影蒙太奇式的处理
        二、舞蹈与戏曲相结合的表演
        三、虚实相生的舞美设计
        四、准确实用的服装设计
    第三节 山西说唱剧《解放》作品分析及创意
        一、形式
        二、题材
        三、说书人
        四、民歌
        五、戏曲
        六、舞蹈
    第四节 山西省舞剧、说唱剧作品文化创意特点
        一、多种艺术形式的多元融合
        二、题材与主旨的象征寓意
第五章 戏剧文化创意的价值及其与地方产业经济关系
    第一节 戏剧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分析
        一、戏剧产品的经济价值实现过程
        二、创意对戏剧产品经济价值的拓展作用
    第二节 戏剧文化创意的传播价值分析
        一、戏剧产品的传播价值实现过程
        二、创意对戏剧产品传播价值的拓展作用
    第三节 戏剧文化创意对山西戏剧文化产业推动作用
        一、戏剧文化创意是山西戏剧文化产业发展的拓展与转化
        二、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对山西戏剧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分析
        三、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为地方戏剧文化产业带来的效益
    第四节 山西戏剧文化产业发展对戏剧文化创意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基础有力支撑
        二、市场环境的培育
        三、需求结构的拉动
第六章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以山西平遥县的《又见平遥》为例
        一、平遥古城的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发展概况
        二、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的品牌产品..《又见平遥》介绍
        三、戏剧文化创意表演产业的价值分析
    第二节 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以太原市阳曲县青龙古镇为例
        一、青龙古镇的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二、青龙古镇戏剧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价值分析
    第三节 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以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为例
        一、山西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概述
        二、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介绍
        三、山西戏剧文化创意电视产业的不足
    第四节 戏剧文化创意教育产业的尝试--以成立“五台山佛乐文化中心”为例
        一、五台山及佛乐概述
        二、繁峙县综合职业学校及拟成立“佛乐文化中心”方案
        三、“五台山佛乐文化中心”对山西戏剧文化创意教育产业的价值分析
第七章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优势
        一、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
        二、众多的民间文化传统
        三、大量的资金投入
    第二节 劣势
        一、产业规模小
        二、多种矛盾并存
        三、产业链不完整
        四、保障机制缺乏
    第三节 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研究机遇
        三、新媒体传播机遇
    第四节 威胁
        一、多种娱乐元素竞争
        二、外来文化冲击
    第五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矩阵
第八章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建议
        一、正确处理好戏剧文化创意的传统性、时代性和现代性关系
        二、深化国有剧团体制改革,激励创作和运营优秀作品
        三、处理好创意和保护的关系
        四、借助新媒体发展山西戏剧文化创意
    第二节 山西戏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项目
        二、集聚发展,建立戏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人才扶持机制
        三、加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四、加强政府引导、完善产业环境和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价值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文化产业的内涵
        1.2.2 文化产业的特点
        1.2.3 民族文化
        1.2.4 民族文化产业
        1.2.5 国外研究状况
        1.2.6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透视
    2.1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类型和分布
        2.1.1 民族节日
        2.1.2 民族习俗
        2.1.3 民族民间艺术
        2.1.4 民族民间手工艺
    2.2 贵州民族文化特征
        2.2.1 原生性
        2.2.2 脆弱性
        2.2.3 延续性
        2.2.4 变革性
    2.3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与周围地区比较
第3章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类型解析
    3.1 民族出版业
    3.2 民族广播电视电影业
    3.3 民族演出业
    3.4 民族博物文化业
    3.5 民族文化旅游业
    3.6 民族餐饮业
    3.7 民族民间工艺品业
第4章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
    4.1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4.1.1 民族文化资源厚重
        4.1.2 地理、生态资源丰富
    4.2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劣势
        4.2.1 市场主体不成熟, 产业基础薄弱
        4.2.2 人才匮乏,未形成产业聚集
        4.2.3 民族文化缺乏创新,产业化研究不深入
        4.2.4 区位优势弱,资金投入不足
    4.3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
        4.3.1 政策机遇
        4.3.2 交通机遇
        4.3.3 市场机遇
    4.4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挑战
        4.4.1 融资困难
        4.4.2 外部发展压力
        4.4.3 推进改革任务重
第5章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5.1.1 目标定位
        5.1.2 路径措施
        5.1.3 规划实施保障
    5.2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轨
        5.2.1 注重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5.2.2 以大数据技术开发、管理民族文化资源
        5.2.3 加强民族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5.2.4 保护与开发并举
    5.3 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创新民族文化发展
        5.3.1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5.3.2 培养文化人才队伍
        5.3.3 创新民族文化
        5.3.4 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带
    5.4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增强文化适应力
        5.4.1 健全“走出去”扶持机制
        5.4.2 加强国内交流
        5.4.3 注重国际合作
    5.5 创新民族传媒业
        5.5.1 民族出版业
        5.5.2 民族影视业
        5.5.3 民族演出业
        5.5.4 民族博物文化业
    5.6 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拓展融资渠道
        5.6.1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5.6.2 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5.6.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5.6.4 拓展融资渠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 国外三网融合研究情况
        2. 国内三网融合研究情况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结构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三网融合
        2. 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
    (二)相关理论依据
        1. 公共产品理论
        2. 政府失灵理论
二、我国三网融合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三网融合政策实施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
        1. 战略意义
        2. 发展历程
    (二)我国三网融合政策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试点阶段
        1. 战略目标
        2. 试点阶段
三、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环境探索和现状分析
    (一)环境探索
        1. 政府的部署
        2. 运营商的机遇
        3. 用户的需求
    (二)现状分析
        1. 三网情况
        2. 试点带动
四、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效果、不足及原因
    (一)效果分析
        1、为三网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
        2、为三网融合确立了工作任务
        3、为三网融合争取了政策扶持
        4、为三网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不足
        1、政策体系不完善
        2、市场竞争因素考虑不足
        3、监管措施不具体
        4、法规制度的缺失
    (三)形成的原因
        1、旧有体制的制约
        2、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
        3、监管部门各自为政
        4、法律意识的淡薄
五、国内外三网融合政策实施的经验与措施
    (一)国外三网融合政策实施的经验措施
        1、美国的三网融合分析
        2、英国的三网融合分析
        3、日本的三网融合分析
    (二)国内三网融合政策实施的经验措施
        1、杭州的经验措施
        2、上海的经验措施
        3、北京的经验措施
    (三)国内外成功经验对完善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1、多层面、系统的民生工程
        2、破垄断、促竞争的有效手段
        3、合理化、灵活的监管方式
        4、全民式、智能的生活时代
        5、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六、完善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的建议
    (一)双向准入的激励政策
        1、出台合作、协商的准入激励政策
        2、制定基于平等基础上的“不平等”的鼓励政策
    (二)融合监管政策的建议
        1、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
        2、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
        3、“裁判员”不能充当“运动员”
    (三)制定三网融合的市场促进政策
        1、电信业、互联网业的市场促进政策
        2、广电业的市场促进政策
        3、市场结构、企业绩效与三网融合的促进关系
    (四)探索全方位融合新业务的激励政策
        1、电信新业务探索的激励政策
        2、广电新业务探索的激励政策
        3、基于统一平台的新业务合作的激励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融媒体的研究
        1.2.2 关于电视融媒体的研究
        1.2.3 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研究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融媒体
        1.3.2 电视融媒体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的背景和历程
    2.1 广东电视融媒体的发展背景
        2.1.1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的主动因素
        2.1.2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的被动因素
        2.1.3 国家电视融媒体政策的推动因素
    2.2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的历程
        2.2.1 非基于互联网络的跨媒体合作阶段
        2.2.2 基于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的媒体融合阶段
3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的现状及其优势
    3.1 中国大陆电视融媒体发展概述
        3.1.1 网络视频发展回眸
        3.1.2 电视融媒体发展回眸
    3.2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现状
        3.2.1 融媒体机构和产业建设得到推进
        3.2.2 IPTV项目获得进展
        3.2.3 互联网应用开发有一定发展
    3.3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的优势
        3.3.1 多年来的内容积累奠定广东电视融媒体基础
        3.3.2 广东电视融媒体拥有技术优势
        3.3.3 早期的资金积累给予广东电视融媒体强力支撑
        3.3.4 广东电视牌照优势提供融媒体发展动力
        3.3.5 广东电视融媒体具备独特的地域优势
4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4.1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4.1.1 传统电视与融媒体发展契合不足
        4.1.2 部分新媒体项目的决策失误对电视融媒体事业造成影响
        4.1.3 电视融媒体产业发展速度逐年减缓
        4.1.4 电视融媒体内容产业发展较慢
        4.1.5 电视融媒体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持
    4.2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人的观念认识有待提高
        4.2.2 电视媒体现时体制与融媒体产业不相适应
        4.2.3 电视融媒体产业长期规划的缺失
        4.2.4 电视融媒体后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5 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融媒体发展的启示
    5.1 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融媒体的业务拓展方向
        5.1.1 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的融合
        5.1.2 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融合
        5.1.3 电视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融合
    5.2 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融媒体发展的特点
        5.2.1 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促进电视融媒体的发展
        5.2.2 电视媒体以内容产业促融媒体发展
        5.2.3 资本化和产业化运作是电视开展融媒体的主要手段
    5.3 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融媒体带来的启示
        5.3.1 重视电视融媒体产业的投入
        5.3.2 重视融媒体的应用
        5.3.3 重视媒体创新
        5.3.4 重视移动互联网电视业务的拓展
6 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策略
    6.1 广东电视人观念的转变
        6.1.1 强化危机意识
        6.1.2 坚定发展信心
        6.1.3 加强创新观念
        6.1.4 建立集约发展观念
    6.2 广东电视体制的革新
        6.2.1 建立与电视融媒体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6.2.2 建设与电视融媒体相适应的市场经营体系
        6.2.3 建立台网一体的电视融媒体运作体系
    6.3 广东电视媒体内容制作理念的变革
        6.3.1 强化传统电视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和地位
        6.3.2 从为播出做电视向为受众做电视转变
        6.3.3 传统电视的节目内容制作必须考虑不同传播渠道的应用
    6.4 广东电视节目内容销售模式的创新
        6.4.1 融媒体渠道传播对节目内容销售提出新的要求
        6.4.2 融媒体渠道传播带来节目内容销售模式的改变
    6.5 广东电视融媒体技术手段的升级改造
        6.5.1 数字化和高清化是广东电视媒体技术改造的重点
        6.5.2 电视融媒体平台建设是传统电视媒体参与新媒体竞争的基础
        6.5.3 广东电视融媒体终端产品嵌入技术开发和应用
    6.6 广东电视融媒体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
        6.6.1 坚持走产业发展的道路
        6.6.2 建立合理的资本输入计划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项目融资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项目融资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项目融资理论与方法
    2.1 项目融资定义
    2.2 项目融资的主要参与人
    2.3 项目融资的优缺点
        2.3.1 项目主办人的优缺点
        2.3.2 项目贷款人的优缺点
    2.4 项目融资的应用范围
    2.5 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
        2.5.1 项目的投资结构
        2.5.2 项目的融资结构
        2.5.3 项目的资金结构
        2.5.4 项目的信用保证结构
    2.6 项目融资的运作过程
        2.6.1 项目的生命周期
        2.6.2 项目融资的运作程序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有线电视运营商概述及其融资现状
    3.1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3.2 目前有线电视网的业务
    3.3 我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及其产权结构
        3.3.1 地市、县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3.3.2 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3.3.3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3.3.4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3.4 有线电视运营商融资现状
        3.4.1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运营商融资的方式
        3.4.2 项目融资是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的融资战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概述
    4.1 三网融合概念
    4.2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4.2.1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定义
        4.2.2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业务分类
    4.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十年规划
        4.3.1 整体目标
        4.3.2 分阶段目标
    4.4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项目融资模式选择
    5.1 NGB项目融资的项目发起人
        5.1.1 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5.1.2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5.1.3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5.2 NGB项目的投资结构设计
        5.2.1 影响项目投资结构的主要因素
        5.2.2 实体经济类型的选取
        5.2.3 投资结构设计
    5.3 NGB项目的融资模式设计
        5.3.1 选择项目融资模式的原则
        5.3.2 两种典型的独立融资模式
        5.3.3 BOO融资模式
    5.4 NGB项目的资金结构设计
        5.4.1 项目资金类型
        5.4.2 项目资金结构设计考虑事项
        5.4.3 项目股权资金的筹集
        5.4.4 项目债务资金的筹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6.1 完工前阶段风险
        6.1.1 活动规划风险
        6.1.2 技术风险
        6.1.3 完工风险
    6.2 完工后阶段风险
        6.2.1 生产风险
        6.2.3 市场风险
    6.3 完工前与完工后的共同风险
        6.3.1 金融风险
        6.3.2 政治风险
        6.3.3 信用风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BesTV公司IPTV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去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调查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IPTV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IPTV业务描述
        2.1.1 IPTV的概念界定
        2.1.2 IPTV的业务类型
    2.2 境外国家和地区IPTV发展
    2.3 我国IPTV发展情况
        2.3.1 宏观环境分析
        2.3.2 微观环境分析
    2.4 我国IPTV存在的问题分析
        2.4.1 市场适应及产业构建
        2.4.2 政策迟滞与法律空白
        2.4.3 技术解决与标准制定
        2.4.4 新兴软件的资源挤占
第三章 百视通IPTV发展状况及特点
    3.1 百视通IPTV的现状
        3.1.1 百视通IPTV简介
        3.1.2 媒介窗口
        3.1.3 节目内容
    3.2 百视通传媒特点
        3.2.1 媒体跨域整合
        3.2.2 广告传播效果
    3.3 百视通IPTV发展中的问题
第四章 传播学视野下的百视通市场发展分析
    4.1 百视通市场营销分析
        4.1.1 传播营销实践战术分析
        4.1.1.1 媒介使用动机
        4.1.1.2 媒介内容提升
        4.1.1.3 媒介受众整合
        4.1.1.4 促销传播方案
        4.1.1.5 媒介成本控制
        4.1.2 传播营销长尾理念分析
    4.2 百视通IPTV发展战略展望
        4.2.1 业务传播的国际化分析
        4.2.1.1 海外受众开拓
        4.2.1.2 国际媒介引进
        4.2.2 创建新媒体传播效果测评体系
        4.2.3 深化大数据时代的人机智能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我国三网融合的多视角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结构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行动者-网络理论
        2.1.2 共生理论
        2.1.3 博弈理论
        2.1.4 制度理论
    2.2 三网融合的研究综述
        2.2.1 概念研究
        2.2.2 动力与过程研究
        2.2.3 融合细节研究
    2.3 三网融合研究现状的讨论
        2.3.1 研究总结
        2.3.2 综合评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视角的解读
    3.1 三网融合的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
        3.1.1 行动者网络分析思路
        3.1.2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分析框架
    3.2 基于行动者-网络的三网融合发展战略分析
        3.2.1 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3.2.2 三网融合行动主体与强制通行点
        3.2.3 转译分析
        3.2.4 行动者网络的形成
    3.3 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
        3.3.1 上海市三网融合发展历程
        3.3.2 影响三网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
        3.3.3 上海市三网融合行动者网络的组构
    3.4 行动者-网络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3.4.1 合理的发展路径和科学的实施步骤
        3.4.2 完善的政策资源供给
        3.4.3 重视各方利益的整合
        3.4.4 案例研究的启示
        3.4.5 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思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三网融合:共生演化视角的解读
    4.1 共生思想导入三网融合研究
        4.1.1 共生思想
        4.1.2 三网融合共生系统
        4.1.3 三网融合共生模式分析
        4.1.4 三网融合进程的层次化
    4.2 无机制约束的共生耦合机制分析
        4.2.1 研究假设
        4.2.2 博弈模型构建
        4.2.3 研究结论
    4.3 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共生耦合机制分析
        4.3.1 研究假设
        4.3.2 博弈模型构建
        4.3.3 研究结论
    4.4 三网融合产业链共生耦合模式构建
        4.4.1 三网融合共生耦合模块化分析
        4.4.2 共生耦合结果分析
        4.4.3 应对“共生耦合”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三网融合:竞合视角的解读
    5.1 企业行动主体的合作和竞争分析
        5.1.1 三网融合对企业行动主体的影响
        5.1.2 产业视角分析三网融合
        5.1.3 产业链的重构
    5.2 基于合作博弈的融合问题分析
        5.2.1 合作博弈问题的提出
        5.2.2 行动主体的合作机制
        5.2.3 行动主体的演化博弈分析
    5.3 基于互补理论的企业主体竞合分析
        5.3.1 概念分析及模型假设
        5.3.2 模型研究
        5.3.3 研究结论
    5.4 三网融合“非对称进入”分析
        5.4.1 模型描述及假设
        5.4.2 模型的均衡解及讨论
        5.4.3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三网融合:制度视角的解读
    6.1 三网融合对竞争与规制政策的挑战
        6.1.1 三网融合对规制政策的影响
        6.1.2 分业规制政策现状分析
        6.1.3 有效监管是三网融合的保障
    6.2 三网融合的较优监管政策选择
        6.2.1 三网融合政府规制强度分析
        6.2.2 政策设计着重考虑的问题
        6.2.3 规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6.2.4 具体对策建议
    6.3 规制政策演变的多元动态博弈分析
        6.3.1 博弈模型的假设
        6.3.2 博弈模型构思与构建
        6.3.3 博弈模型延伸分析
    6.4 宽带建设“公私合作”做法的探讨
        6.4.1 “公私合作”做法的背景
        6.4.2 国外电信业“公私合作”的做法
        6.4.3 电信业“公私合作”做法的特征
        6.4.4 对我国宽带建设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8)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
        1.4.1 现代出版产业
        1.4.2 文化科技融合
        1.4.3 数字出版产业
2 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对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2.1 文化科技融合的历史规律与哲学基础
        2.1.1 文化科技融合的历史规律
        2.1.2 文化科技融合的哲学基础
    2.2 文化科技融合对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2.2.1 文化科技融合是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原动力
        2.2.2 文化科技融合再造出版工作流程
        2.2.3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出版商业模式
        2.2.4 文化科技融合重构数字化产业链
3 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与现存问题
    3.1 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3.1.1 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程
        3.1.2 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机遇
    3.2 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存问题
        3.2.1 产业规模持续上升 传统出版比重甚微
        3.2.2 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传统出版角色单一
4 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宏观环境与产业机制
        4.1.1 传统出版产业面临数字化挑战
        4.1.2 国际数字出版商进军中国
    4.2 市场体制与配套政策
        4.2.1 文化科技行业壁垒急需打破
        4.2.2 数字出版产业布局较为模糊
        4.2.3 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有待规范
    4.3 出版产业经营主体及其观念
        4.3.1 传统出版单位缺乏数字化转型动力
        4.3.2 传统经营观念制约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4.4 出版产业的人才供给与智力支持
        4.4.1 传统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人才困扰
        4.4.2 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落后于社会需求
5 发达国家/地区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况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地区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况
        5.1.1 美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概况
        5.1.2 加拿大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概况
        5.1.3 台湾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概况
    5.2 发达国家/地区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5.2.1 以客户为导向的多元化商业战略
        5.2.2 加大政策引导与税收调节力度
        5.2.3 加强版权与文化多样性保护
        5.2.4 成立行业组织与民间机构
6 促进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6.1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6.1.1 实施数字出版流程再造
        6.1.2 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
        6.1.3 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6.2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6.2.1 行政管理体系
        6.2.2 市场服务体系
        6.2.3 知识产权体系
        6.2.4 人才保障体系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9)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框架图
        1.3.2 论文结构
        1.3.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三网融合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1 三网融合内涵与定义
        2.1.2 三网融合与产业融合
    2.2 运营模式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
        2.2.1 运营模式的定义
        2.2.2 运营模式的构成要素
        2.2.3 运营模式的发展
        2.2.4 运营模式评估
    2.3 国外三网融合和广电运营商运营模式的发展
        2.3.1 三网融合和广电运营商在美国的发展
        2.3.2 三网融合和广电运营商在英国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的特点与发展
    3.1 中国广电运营商传统运营模式的现状与特点
        3.1.1 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历史
        3.1.2 中国广电传统运营模式的特点
    3.2 中国广电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创新
    3.3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
        3.3.1 中国广电运营商的挑战
        3.3.2 中国广电运营商的机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建构
    4.1 三网融合与TIMES 融合市场的形成
        4.1.1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网络融合
        4.1.2 通讯、网络、传媒、娱乐、安全服务(TIMES)的业务融合
        4.1.3 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渠道、终端的价值链融合
    4.2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构建
        4.2.1 广电运营商的TIMES 融合业务
        4.2.2 广电运营商的TIMES 融合运营模式
    4.3 TIMES 融合业务的市场需求分析
        4.3.1 用户对TIMES 融合业务的需求
        4.3.2 TIMES 融合业务的收费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动态博弈分析
    5.1 构建基于收入共享合同的TIMES 融合业务模型
        5.1.1 收入共享合同
        5.1.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业务商业模式
        5.1.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业务收入共享合同模型
    5.2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Stackelberg 博弈分析
    5.3 以“手机阅读”为例的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算例分析
        5.3.1 计算需求曲线:(确定a,b)
        5.3.2 计算网络运营商MNP 的成本函数:(确定C1,c1)
        5.3.3 计算内容提供商CP 的成本函数:(确定C2,c2)
        5.3.4 计算网络运营商MNP 的网络流量价格函数:(确定F,ω)
        5.3.5 算例计算与博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广电运营商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
    6.1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模型
        6.1.1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外部结构设计
        6.1.2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的内部结构设计
        6.1.3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阶梯式进化框架
        6.1.4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评价指标
        6.1.5 成熟度评估模型的应用过程
    6.2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
        6.2.1 TCBMMM 成熟度评估的步骤
        6.2.2 TCBMMM 成熟度评估的实施
        6.2.3 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成熟度评估
    6.3 三网融合下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实践
        6.3.1 三网融合的进程与TIMES 融合运营模式的发展
        6.3.2 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 融合运营模式实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电信产业、广播电视产业、互联网产业、娱乐业的业务目录
    2、博弈分析的Matlab 程序
致谢
在读期间成果情况

(10)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凸显
    二、研究的意义
        (一) 农村广播电视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表现
        (二) 农村广播电视是宣传党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 农村广播电视是政府履行职能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职责要求
        (四) 农村广播电视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
    三、研究的设计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的对象
第二章 农村广播电视的公共性探究
    一、政府职能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二、公共服务与广播电视村村通
    三、新公共服务对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理论支持
    四、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第三章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一、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二、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历程
        (一)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
        (二)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
        (三) 基层广电人的辛勤工作
    三、农村广播电视长效性研究现状
第四章 影响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宏观政策——改革政策体系是影响村村通长效发展之根本
        (一) 国内广电政策演进及政策弊端
        (二) 国外广播电视业发展模式
        (三) 农村广播电视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政策生态
    二、中观营运——创新营运体系是影响村村通长效发展之关键
        (一)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组织竞争力
        (二) 加强品牌培育 打造组织公信力
        (三) 开发人才资源 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微观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是影响村村通长效发展之重点
        (一) 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二) 完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应遵循的六项原则
        (三) 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四) 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服务类型
        (五) 完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发展失衡的相关发现
    一、发展条件失衡——政策
    二、发展环境失衡——市场
    三、发展能力失衡——技术
    四、发展基础失衡——人才
第六章 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关系厘定和策略分析
    一、关系厘定——准确把握四组关系
        (一) 管与放的关系
        (二) 投与收的关系
        (三) 建与护的关系
        (四) 播与控的关系
    二、策略分析——灵活运用六项策略
        (一) 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六大瓶颈
        (二) 推进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六项策略
第七章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一) 广播电视将向全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 广播电视组织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 广播电视从业者将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 广播电视内容产品将向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五) 广播电视的市场开拓将向品牌认可度、受众信任度方向发展
        (六) 广播电视的竞争势态将向科技性、创新性方向发展
    二、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 服务体系化
        (二) 管理科学化
        (三) 覆盖全面化
        (四) 营运市场化
        (五) 监管法治化
        (六) 内容多元化
        (七) 人员专业化
        (八) 组织扁平化
        (九) 发展规模化
    三、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服务性原则
        (二) 民本性原则
        (三) 公共性原则
        (四) 参与性原则
        (五) 责任性原则
        (六) 公平性原则
        (七) 竞争性原则
    四、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公益性发展之路
        (二) 市场化发展之路
        (三) 公商并存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国际广电信息网络展三月开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戏剧文化创意及其产业发展研究[D]. 李旭鹏.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2]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杜唯. 重庆工商大学, 2015(03)
  • [3]内蒙古三网融合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D]. 程宏刚. 内蒙古大学, 2014(09)
  • [4]广东电视融媒体发展研究[D]. 周建亮. 武汉大学, 2013(05)
  • [5]我国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项目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 黄启纯.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6]BesTV公司IPTV业务发展研究[D]. 何伟. 广西大学, 2013(03)
  • [7]我国三网融合的多视角解读[D]. 岳宇君.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2)
  • [8]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D]. 张晗. 武汉大学, 2013(10)
  • [9]三网融合视角下我国广电运营商的TIMES融合运营模式研究[D]. 胡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10]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研究 ——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案例[D]. 薛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将于3月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