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型无溶剂环氧涂料耐候性的探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秀[1](2021)在《外墙用水性氟碳涂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Fluoro-Ethylene Vinnyl Ether/Ester(FEVE)氟碳树脂进行配方筛选研究,通过考察涂层附着力、耐人工气候老化、抗氯离子渗透、耐沾污等性能,优选出性能优异的涂料,开发出环保、耐久性优异的水性外墙氟碳涂料;并与无溶剂环氧涂料组成涂层体系,综合考察其对混凝土外墙的防护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为高耐候、耐沾污效果好、能明显提高混凝土外墙耐久性的涂层体系。
刘旭[2](2021)在《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涂料水性化的推广与普及,在防腐要求不高的领域,单组份水性涂料的综合性能已能与同类溶剂型涂料相媲美。其中,水性醇酸树脂因自身分子量低、成膜光泽度高占据着轻防腐领域的主要市场,但其也存在干燥速率慢、耐候性和初期耐水性差等不足之处。水性丙烯酸树脂在应用中表现出极佳的耐候性和保光保色性,且合成改性技术成熟,因此可通过对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结构进行改性设计,获得光泽度高、初期耐水性好的涂层。本论文的目的便是通过乳液聚合法,引入含有机硅氧烷交联体系和酮肼交联体系,开发出一种高光泽度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探究。本论文以苯乙烯(St)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71)为功能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乳胶。研究表明:丙烯酸乳胶固含为48%,种子乳液用量为5%,SDS用量为2.5%,St与BA配比为2:1,DAAM用量为1%,A-171用量为0.5%,APS用量为0.4%,NDM用量为0.5%和AA用量为2%时,合成的丙烯酸乳胶单体转化率高,粒径分布范围窄,配成漆后,所得涂层在金属基材具有极佳的附着力、光泽度高和初期耐水性优异。将自制的丙烯酸乳胶用作基料制备金属漆,系统考察了多种因素对金属漆应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成膜助剂DPn B用量占丙烯酸乳胶用量的5%,颜基比为0.8,分散剂BYK-190用量占颜料用量9%,中和剂选择DMEA,制备出的金属漆热储存稳定性好,对多种金属基材均表现出优异的附着力,涂层光泽度高,初期耐水性和耐盐雾性能优异。同时将自制的丙烯酸乳胶与水性醇酸树脂冷拼使用,所得涂层既能改善单独使用醇酸树脂时涂层干燥慢和耐水性差的不足,也能显着提升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光泽度。
张哲[3](2021)在《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燃油的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混入水和各种杂质,长期暴露在这类燃油中的工程机械油箱很容易发生腐蚀,严重时会造成油管堵塞或油箱漏油,从而导致工程机械无法正常运行。目前,使用较多的油箱内壁防腐涂料多为溶剂型涂料,溶剂型涂料在制备和使用的过程中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本文开展了耐油防腐性能良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水性耐油涂料的研制与性能评价工作。本研究以0#柴油为油品介质、Q235A碳钢为涂敷基材,通过开展树脂筛选、颜填料优化、水性助剂影响研究等,分别制备出一款综合性能良好的水性聚酯耐油涂料和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研究结果表明: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以3:1的质量比固化时,制得水性聚酯涂层的综合性良好,划格法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沸水中煮1 h,涂层完好,无起皱、起泡或脱落等弊病;在0#柴油中105℃常压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采用三维体视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涂层微观结构,涂层在0#柴油中室温浸泡,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柴油逐渐向涂层内部渗透,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聚酯涂层有损坏趋势。采用单因素变量实验研究水性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配比,水性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质量比为25:4时,涂层综合性能良好,附着力为1级,硬度为2 H,柔韧性为1 mm。在0#柴油中105℃浸泡24 h,涂层无起泡、起皱或脱落;在0#柴油中浸泡的微观形貌表明,浸泡21天后涂层基本无变化,电化学阻抗谱也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低频阻抗值虽有略微减小,但均在106Ω·cm2左右。对比水性聚酯耐油涂层和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研究结果,水性环氧耐油涂层的防护性能较好。对浸泡过试样后的0#柴油做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水性聚酯涂层和水性环氧涂层对柴油品质均无影响,能满足工程机械油箱用内壁涂料的要求。
许欢敏[4](2021)在《TRT枞树型叶根密封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炉煤气余压回收装置(TRT)枞树型动叶叶根的高分子密封胶在使用中出现不耐高温及煤气中的酸性气体腐蚀现象,而且密封材料与煤气中的杂质及腐蚀产物形成混合物,在叶根与榫槽的相对滑动过程中造成机械咬合,导致维修更换叶片时耗时费力等一系列问题。寻找合适的枞树型叶根密封胶可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企业效率。本研究首先对目前使用的失效密封胶进行分析,通过理化性能、耐老化性、耐腐蚀性的试验研究,搞清其失效原因。结果表明:该密封胶弹性较好、固化方式及固化后的涂膜不挥发含量满足枞树型叶根结构密封胶的要求。但是,由于其耐温性能差以及与基材的粘结强度不够导致酸性冷凝液体渗入发生失效。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在售的高性能密封材料多种多样,但密封胶厂家通常只给出部分常规性能检测结果,对其使用场合及特殊要求没有界定。本研究通过分析TRT的工况需求、模拟使用环境,研究其耐热及耐腐蚀性,旨在筛选出能够满足在TRT复杂工况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密封胶,解决TRT设备叶根密封胶失效问题。试验采用了TG-DSC、红外分析手段,研究了环氧类、有机硅类等密封胶在TRT复杂工况条件下的各项性能,重点从理化性能、耐腐蚀性和耐老化性等方面对产品在TRT枞树型榫槽处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氧树脂类使用中最大的缺点是固化后硬度过大,且不宜长期在200℃使用。常规的有机硅类密封胶耐温性能较好,但表面能和固体含量较低,不满足固化后密封榫槽和与金属粘结性的要求,选用高固含有机硅密封胶可改善上述性能。高固含有机硅的流动性和室温固化时间满足使用要求,表干时间和实干时间分别为110 min、260min,固化后的不挥发含量分别为95.7%(质量分数)和67.7%(体积分数),且固化后的固体含量在同等的密封产品中较高,保障了固化后充分密封。60天老化试验、30天腐蚀试验后,质量下降率逐渐趋于平稳,拉伸剪切强度变化较小,破坏方式为内聚破坏,说明该密封胶在高温及酸性环境中仍与基体有良好的粘结性,可保证TRT使用工况下长期使用。TG-DSC曲线和红外分析老化前后的基团变化结果表明,该涂料在200℃时耐温性能良好,Si-O-Si键以及Si-(CH3)2基团是其耐温性能较好的主要原因。模拟件热处理前后的拆卸结果表明,拆卸的最大力值由39 KN降到11 KN,拆卸的便利性明显提高。所以,高固含有机硅类密封胶在克服原有密封胶缺点的基础上,可满足枞树型叶根密封胶的使用要求。
徐国伟[5](2021)在《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环保政策的严格要求,环保型涂料备受关注和使用,水性涂料是其主要品种之一。但是水性涂料存在施工窗口窄,施工宽容度低,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而均相体系的高固体分树脂有着漆膜光泽高,丰满度和耐化学品优良的特点。但是,目前高固低黏树脂的开发仍然存在困难,为了降低树脂的黏度而降低树脂的分子量,导致了漆膜的干燥速度减慢。因此,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本文通过使用多臂结构的聚酯多元醇作为活性稀释剂来代替部分溶剂的方法,同时也探究了聚合工艺、溶剂和降黏单体对树脂分子量和黏度以及漆膜的干燥速度的影响,成功地制备了固含为82%,黏度在2280mpa·s的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理论羟基官能度为4,羟值为320mg KOH/g,黏度为825mpa·s,分子量为1040的聚酯多元醇(DSPP-2),添加量为12.5%;聚合温度为150℃,使用两层法工艺,添加2%二叔戊基过氧化物(DTAP)为引发剂和0.25%十二烷基硫醇(C12SH)为链转移剂;添加15%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和7.5%甲基丙烯酸异冰片脂(IBOMA);添加量为70%二甲苯(XY)和30%醋酸丁酯(BAC)组成的复配溶剂,可以成功制备出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HLAR,制备树脂黏度最小,漆膜的干燥速度最快,综合性能最佳。本文通过探究固化剂种类和用量,流平剂和消泡剂的种类和用量以及稀释剂配比等相关因素对HLAR制备的漆膜性能的影响,成功制备出表观装饰性优良,机械性能和耐化学品性良好的双组份聚氨酯涂料,制备的漆膜的干燥速度快,满足了在汽车修补领域快干的需求。具体结果如下所示:本文通过对漆膜的干燥速度和漆膜性能的考察,成功的筛出了固化剂为Desmodur N3300(GA),-NCO:-OH=1.1:1;通过对涂料的黏度和漆膜的干燥速度的考察,确定了对涂料溶解能力最强,降黏效果最好,漆膜的干燥时间最短的稀释剂配比;通过对漆膜外观和涂料的状态的考察,筛选出了最佳的消泡剂和流平剂,发现当添加0.05%BYK-028和0.15%BYK-392的消泡剂,0.2%BYK-306的流平剂时,制备出来的漆膜综合性能最优。
韩宇莹[6](2021)在《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防腐涂料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颁布,符合规定的新型环保型粉末涂料已成为当前防腐涂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趋势。本文以耐候性好、抗冲击性能好、抗氯离子渗透的聚氯乙烯作为主要成膜物质,以粉末涂料的形式进行静电喷涂,烘干成膜。结合涂层发挥长久保护功效所必需的附着力、阻隔性、自修复性三个要素,制备了环氧改性的双层涂层来提升附着力;制备了聚苯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填料,结合氧化石墨烯(GO)的小分子效应以及聚苯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提升涂层阻隔性的同时,诱导涂层破损处生成催化钝化膜来提升涂层的自修复性,以实现对基材的长效保护。通过对增塑剂、抗氧剂、颜填料等助剂的优化,提高了聚氯乙烯(PVC)涂料的成膜性能、附着力、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首先,通过对不同增塑剂用量下涂料性能的测试,得出当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用量为50wt%时,涂膜的流平性能最好,对涂层结构的致密性起到积极作用。随着DOP含量的增加,游离DOP阻碍涂层与基体形成共价键,导致涂层进一步被腐蚀。通过对不同填料用量下的涂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当颜料和填料的含量为3wt%时,填料分散性能最佳。然而,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树脂基体无法全部将填料包裹,导致部分未被包裹的填料在涂层内部形成团聚现象。通过对涂层在不同钙锌(Ca/Zn)热稳定剂加入量下的耐老化性和热失重的分析,发现PVC在发生热降解的过程中,其因自催化作用而释放的HCL能够被Ca/Zn热稳定剂所吸收,从而抑制该过程的进行。当Ca/Zn热稳定剂的加入量为3wt%时,涂层的耐受温度较高,且质量损失较小。通过光泽度、接触角测试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得出流平剂的迁移行为是在满足一定的相容性下,才能够促进上、下层的均匀铺展,降低涂膜表面张力,提升涂层的流平性。因此,当流平剂用量为2wt%时,涂层流平性能最好,光泽度和分散性最高,疏水性最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耐蚀性。在此基础上,对聚氯乙烯粉末涂料进行改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环保、耐蚀性好的双层复合型粉末涂料。将环氧树脂改性的聚氯乙烯涂料作为底漆,纯聚氯乙烯涂料作为面漆。同时,比较了制备涂层过程中共固化和逐层固化两种操作方式下涂层的性能,机械性能、耐盐雾性实验以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逐层固化下涂层机械性能最优,盐雾腐蚀程度最小。这是由于粉末在静电喷涂过程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当单位面积的铁片达到一定的覆盖率之后,随后的一些面漆粉末颗粒很难吸附在工件上,导致固化后漆膜的性能下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进一步研究了涂料的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在与固化剂的作用下,通过交联反应形成了不溶不熔的网状大分子结构。因为环氧树脂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含氧基团,它们能与含有氢键的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合,所以涂层附着力显着提高。然而,双酚A环氧树脂的粘度较高,固化后容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因此通过对涂层机械性能测试、盐雾实验、AFM分析以及SEM测试得出底漆中环氧用量为50wt%时,涂层的附着力及耐盐雾性最佳。最后,电化学测试表明浸泡15天后,聚氯乙烯/环氧双层涂层的腐蚀速率远远低于纯环氧双层涂层与纯聚氯乙烯双层涂层。对于聚氯乙烯双层涂层(PVC/EP)来讲,复配的底漆可以保证较好的附着力,面漆提供了较好的阻隔性,双倍增强了涂层的防腐性能。采用苯胺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苯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薄片(PAGO),应用于PVC/EP涂层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SEM等分析结果表明苯胺(PANI)在GO片上聚合成功,且PANI均匀地插入到GO片层中,有利于PAGO在涂层中的分散。同时,分析了不同含量的PAGO-PVC/EP涂料的防腐性能,并与GO-PVC/EP涂料进行了比较。电化学分析表明,适量的PAGO(0.5wt%)能显着提高镀层的长期耐蚀性。其优异的耐蚀性能主要归因于两个部分:(1)PAGO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改善涂层的阻隔性能,阻止H2O、O2和电解质渗透到钢基体上;(2)电活性完整的聚苯胺能将失去的电子及时转移到涂层表面,并在裸露金属表面诱导形成由Fe3O4和Fe2O3组成的钝化膜。GO的阻隔性能和PANI的自愈合能力使PAGO-PVC/EP涂料具有优异的耐蚀性。
唐工凡[7](2021)在《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膨胀型阻燃涂料可有效提高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从根本上遏制火灾的蔓延,减少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但是大部分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仍存在吸水性强,相容性、分散性差等缺点,在服役过程中受紫外线照射、湿热循环等多方面环境老化因素综合作用,不仅影响涂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还会使其阻燃性能显着下降,成为潜在安全隐患,限制着其使用范围和服役寿命。本文首先以聚磷酸铵、尿素、环糊精、水性聚氨酯树脂和聚丙烯酰胺作为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在此配方上依次通过硅油疏水改性、铝钛复合偶联剂表面改性等方法以期增强涂料的疏水性,并且引入白炭黑、加入纳米氧化锌作阻燃协效剂和紫外吸收剂,以提高涂料的抗老化性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抗老化膨胀型阻燃涂料(Z-IFRC),并依据国标规定涂覆方法涂刷于木质胶合板,制备出阻燃复合材料Z-IFRC-W。其次对Z-IFRC-W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测试(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最后对老化后的Z-IFRC-W分别进行了CONE测试、SEM测试、TG分析、热解动力学分析、XRD分析、抗压强度测试及水接触角测试,研究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传统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上,掺入0.5 wt%的硅油,0.8 wt%的白炭黑,2.0 wt%的纳米氧化锌以及选用型号125的铝钛复合偶联剂,由此配方制备的膨胀型阻燃涂料阻燃性能最佳。通过CONE测试结果表明,经紫外线老化、氙灯老化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Z-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01%、88%和102%,未添加纳米氧化锌的复合材料(IFRC-W)的p HRR分别增加了125%、92%和112%。两种复合材料的产烟量、CO2释放量和耗氧量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证实复合材料的火安全性能下降。通过SEM测试观察到老化后的复合材料炭层致密程度和完整性逐渐下降,但Z-IFRC-W微观结构完整性优于IFRC-W,证明纳米氧化锌可提高阻燃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通过TG分析发现,紫外线老化与氙灯老化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残炭率逐渐下降,表观活化能E减少证明热分解速率加快,同时XRD图谱表明材料的无定形物质含量也有所下降。通过测试燃烧后复合材料的抗压应变力得知,在形变量为30mm时,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的复合材料的Z-IFRC-W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6%、51%和59%,IFRC-W的最大应变力分别降低了73%、59%和65%。通过水接触角测试可知,经紫外线辐射、氙灯辐射和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后的Z-IFRC-W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1%、32%和42%,IFRC-W的水接触角分别降低了36%、38%和44%。综上所述,本文制备的抗老化阻燃复合材料Z-IFRC-W比IFRC-W具有更高的火安全性,纳米氧化锌具有较好的抗紫外辐射性能,减少了老化后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上的损失。对复合材料在三种老化环境中进行相同时长的老化测试,对比三种老化环境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其影响强弱程度排序结果为:紫外线老化影响程度>高低温湿热交变环境影响程度>氙灯老化影响程度,该老化规律对于后续研发耐候高效的IFRC并进一步提升阻燃材料的火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吕洁茹[8](2021)在《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们的环保理念日益增强,水性漆在涂料行业中备受青睐与关注。腐蚀,不仅危害金属本身,也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水性金属漆是环保型水性工业漆,具有性能好、环境污染小、人体危害少、低VOC等特点,不仅符合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而且能解决腐蚀带来的问题。本论文通过配方优化、原材料筛选等方式,测试综合性能,制备了市场上常用的几种水性金属漆。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以水性丙烯酸乳液、阴离子型水性丙烯酸乳液和水性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为成膜物,分别制备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按照HG/T 4758-2014《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测试综合性能,确定了阴离子型丙烯酸乳液AC.1、AC.2、AC.5,水性丙烯酸乳液AC.6、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AC.7为主要成膜物。2.水性丙烯酸金属漆配方优化选用AC.2为成膜物,对实验原料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确定了优化后水性丙烯酸金属漆配方。经测试,部分性能有所提高,均符合行业标准。由于耐蚀性不佳,故可用作钢结构轻防腐底漆、低成本钢结构底面合一水性金属漆;以AC.1制备的漆膜硬度增强到HB,光泽度72.9 Gs,可做水性丙烯酸金属面漆;以AC.5乳液制备的漆膜光泽度超过90.0 Gs、耐盐雾测试时间超过96 h,可用作防腐性能要求较高的水性丙烯酸金属底漆、底面合一水性丙烯酸金属漆;以AC.6制备的漆膜光泽度为93.7 Gs,综合性能优异,考虑生产成本,可用作钢结构水性金属面漆;以水性自乳化改性丙烯酸树脂AC.7制得的漆膜硬度为H,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可用作钢结构水性丙烯酸金属防腐底漆。3.高性价比水性金属漆性能的提高为了增强以高性价比AC.2制备的水性金属漆性能,选用了不同的颜填料经定量、定性测试,获得以下结果:加入4%高岭土,硬度增长到H;复合铁钛粉和磷酸锌以3:5复配时,耐盐雾测试时间延长24 h;复合磷酸锌替代磷酸锌,硬度提高到H;改性磷酸锌替代磷酸锌,耐盐雾性能得到改善;加入6%超磷锌白,耐蚀性能得到增强;加入8%氧化铁红,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添加1.5%锶铬黄,漆膜具有最佳的性能——耐水性测试超过720 h,耐盐水性超过96h,耐酸性超过36 h,耐碱性超过12 h,耐盐雾测试超过120 h。高性价比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性能的提高,可应用于钢结构的防腐防锈中。4.水性环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根据基础配方,测试了多种树脂和固化剂经交联制备出的水性环氧金属漆,按照HG/T 4759-2014《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测试了涂层的性能,确定了实验的水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为EP.1+CU.1。5.水性环氧金属漆配方优化对部分实验原料进行定量、定性测试,优化了基础配方,经测试,综合性能符合甚至超过行业标准,可作用工程机械水性金属防腐底漆。6.水性聚氨酯金属漆及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以高羟值水性羟丙分散体PO.2搭配异氰酸酯固化剂CU.6,低羟值PO.1搭配CU.5,依据HG/T 4761-2014《水性聚氨酯涂料》测试漆膜性能。经测试,两种漆膜力学性能均超过行业标准,PO.1与CU.5交联反应光泽度为92.6 Gs,PO.2与CU.6交联反应光泽度为78.2 Gs,均可作为水性金属防腐面漆。结合性价比和光泽度,确定低羟值的PO.1水性羟丙分散体与CU.5异氰酸酯固化剂交联制备水性金属面漆。将双组分环氧底漆和双组分聚氨酯面漆制备复合涂层,依据HG/T 4761-2014测试性能。经测试,耐盐雾测试超过672 h,耐水性测试超过144 h,耐酸性测试144 h无异常,均超过行业标准。因此,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可用作工程机械防腐中的底漆和面漆。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沐霖,闫超群,刘菁,李汾,李丽娟[9](2021)在《2019~202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热固性树脂》文中提出收集了2019年7月~2020年6月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9~2020年世界通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的发展情况。按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的顺序,对它们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周春宇[10](2021)在《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含羟基的水可分散型丙烯酸树脂产品,并对水性丙烯酸基础树脂的制备工艺及参数进行了确定。然后以基础树脂为基底,利用长支链单体及功能单体对其进行改性研究,获得了多种改性树脂的合成工艺及生产配方。最后成功制备出了多款双组份丙烯酸涂料产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利用溶液聚合方法制备水性丙烯酸基础树脂,确定树脂的合成条件以及酸值、羟基值、玻璃化转变温度等性能参数进行确定,从而得到树脂合成的最佳实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最佳基础树脂产品硬度为2H,光泽度为90±2Gu,耐冲击、柔韧、附着力性能均达到2级。(2)利用甲基丙烯酸异辛酯(2-EHA)、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BMA)四种长支链单体对树脂进行改性研究。根据国家标准HG/T 4758-2014对所制备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并使用IR、STM、DSC等表征手段对树脂和漆膜进行性能表征。其中,LMA改性树脂在硬度为2 H,耐冲击、柔韧、附着力性能均达到1级,在硬度与柔韧性方面达到平衡;耐水102 h、耐盐水120 h不失效,静态水接触角为85.308°,漆膜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疏水性。(3)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IOBM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苯乙烯(St)四种功能单体对树脂进行改性研究。功能单体改性树脂可提升漆膜在光泽度、力学性、保护性等方面的性能。对所制备的树脂产品进行涂料产品的制备研究。设计了涂料产品复配配方,并对涂料产品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MA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耐水性和保护性能,适用金属防护等方面;GMA改性树脂具有较好的光泽度,适用于道路标识牌防护等方面;IOBMA改性树脂耐摩擦和耐划伤性能较好,适用于高塔保护方面;CHMA改性树脂透光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好,适用于清漆制备;St改性树脂价格低廉,适用于廉价钢结构防腐漆中。
二、环保型无溶剂环氧涂料耐候性的探索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型无溶剂环氧涂料耐候性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外墙用水性氟碳涂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 |
1.1 主要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1)原材料 |
(2)仪器设备(见表3) |
1.2 涂料及涂层的制备 |
1.2.1 氟碳涂料的配方(见表4) |
1.2.2 成膜物质中树脂的筛选 |
1.3 性能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氟碳涂料的开发 |
2.1.1 树脂种类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2.1.2 树脂和颜填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
2.1.3 优选配方涂料性能测试 |
2.2 水性氟碳-无溶剂环氧涂层体系 |
2.2.1 涂层体系开发 |
2.2.2 与同类型涂层体系的性能对比 |
2.2.3 涂层体系对混凝土的防护效果 |
3 结语 |
(2)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单组份轻防腐涂料概述 |
1.2.1 水性丙烯酸涂料 |
1.2.2 水性醇酸涂料 |
1.2.3 水性环氧酯涂料 |
1.2.4 水性聚氨酯涂料 |
1.2.5 水性氨基烤漆 |
1.2.6 水性单组份轻防腐涂料小结 |
1.3 水性单组份丙烯酸金属高光漆的市场要求 |
1.3.1 光泽度 |
1.3.2 初期耐水性 |
1.4 单组份丙烯酸乳胶自交联技术研究 |
1.4.1 含有机硅氧烷室温自交联体系 |
1.4.2 酮肼室温自交联体系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1.5.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自交联丙烯酸乳胶的合成 |
2.2.4 水性金属高光漆的制备 |
2.3 自交联丙烯酸乳胶及涂层的性能检测 |
2.3.1 自交联丙烯酸乳胶的性能测试 |
2.3.2 高光金属漆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聚合工艺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2 乳化剂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3 St与BA配比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4 DAAM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5 A-171加入方式和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6 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7 链转移试剂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8 丙烯酸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2.3 水性高光金属漆的制备工艺 |
3.3 高光金属漆性能测试 |
3.3.1 浆料细度的测定 |
3.3.2 表干时间的测定 |
3.3.3 摆杆硬度的测试 |
3.3.4 涂料黏度的测定 |
3.3.5 热储存稳定性的测试 |
3.3.6 其余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成膜助剂对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4.2 颜料对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4.3 分散剂的选择对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4.4 中和剂的选择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5 冷拼水性醇酸树脂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6 自干时间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7 不同基材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8 最佳配方制备的金属漆性能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3)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水性防腐涂料的发展现状 |
1.3 水性车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4 常用的水性车用防腐涂料及其研究现状 |
1.5 油箱用涂料的发展现状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反应原理 |
2.2 实验方案设计及涂层制备流程 |
2.2.1 实验设计方案与流程 |
2.2.2 环保型水性耐油涂料的制备流程 |
2.2.3 涂层的制备流程 |
2.3 涂料及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涂料及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
2.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2.3.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2.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表征 |
2.3.7 电化学实验分析 |
2.3.8 涂层对油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三章 水性聚酯耐柴油烤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及性能研究 |
3.1.1 水性聚酯树脂的筛选 |
3.1.2 水性聚酯树脂与氨基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
3.2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
3.2.1 色浆配方设计 |
3.2.2 涂料配方设计与涂层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涂料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
3.3.2 涂料流变性能测试 |
3.3.3 聚酯树脂、氨基树脂、清漆红外光谱分析 |
3.3.4 聚酯清漆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3.3.5 漆膜综合热分析 |
3.3.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3.3.7 聚酯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环氧耐油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水性环氧树脂的筛选 |
4.2 水性助剂的筛选 |
4.2.1 增稠剂的筛选及其流变学性能研究 |
4.2.2 消泡剂的筛选与使用 |
4.2.3 分散剂的筛选与使用 |
4.3 涂料配方设计及涂层制备 |
4.3.1 环氧树脂与氨基树脂固化剂的配比(质量比)研究 |
4.3.2 涂料及涂层的制备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涂层基础性能评价 |
4.4.2 涂料流变性分析 |
4.4.3 树脂和清漆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4 环氧清漆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4.4.5 漆膜综合热分析(TG-DSC) |
4.4.6 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
4.4.7 环氧耐油涂层电化学阻抗分析 |
4.4.8 涂层对柴油品质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TRT枞树型叶根密封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TRT枞树型叶根结构密封材料的选择 |
1.2.1 聚硫密封胶 |
1.2.2 聚氨酯密封胶 |
1.2.3 硅酮密封胶 |
1.2.4 环氧树脂密封胶 |
1.2.5 丙烯酸酯密封胶 |
1.2.6 有机硅密封胶 |
1.2.7 小结 |
1.3 有机硅结构密封胶耐热防腐性概述 |
1.3.1 有机硅的基本性能 |
1.3.2 提高有机硅的耐热方法 |
1.3.3 有机硅耐高温及防腐方向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前言 |
2.2 试验仪器及试样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试样规格 |
2.3 试验方案 |
2.3.1 耐老化性试验 |
2.3.2 耐腐蚀性试验 |
2.3.3 模拟件拆卸试验 |
2.4 试验检测方法 |
2.4.1 表干时间测定 |
2.4.2 实干时间测定 |
2.4.3 湿膜厚度 |
2.4.4 干膜厚度 |
2.4.5 邵氏硬度的测定 |
2.4.6 干膜密度和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
2.4.7 柔韧性的测定 |
2.5 分析测试试验 |
2.5.1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 |
2.5.2 红外光谱(ATR-FTIR) |
第三章 TRT枞树型叶根原用密封胶的失效分析 |
3.1 失效案例 |
3.2 试验结果及评价 |
3.2.1 密封胶理化性能测试 |
3.2.2 密封胶耐热性分析 |
3.2.3 密封胶耐腐蚀性分析 |
3.2.4 模拟件拆卸试验 |
3.3 小结 |
第四章 环氧树脂和有机硅的筛选及可适用性评价 |
4.1 环氧树脂的筛选 |
4.1.1 环氧树脂调查结果 |
4.1.2 环氧树脂的理化性能检测分析 |
4.1.3 小结 |
4.2 有机硅涂料的筛选 |
4.2.1 有机硅调查结果 |
4.2.2 有机硅涂料的理化性能检测分析 |
4.2.3 不挥发物含量测定 |
4.2.4 小结 |
第五章 耐温耐腐蚀性及拆卸便利性研究 |
5.1 密封材料的耐热性试验及评价 |
5.1.1 128 环氧树脂 |
5.1.2 硅橡胶涂料 |
5.1.3 有机硅高固含涂料 |
5.2 密封材料的耐腐蚀试验及评价 |
5.2.1 128 环氧树脂涂料 |
5.2.2 硅橡胶涂料 |
5.2.3 有机硅高固含涂料 |
5.3 高固含有机硅涂料的适用性及拆卸便利性评价 |
5.3.1 高固含有机硅的适用性的进一步评价 |
5.3.2 红外光谱分析 |
5.3.3 TRT模拟件拆卸试验及热处理后的拆卸便利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固体分涂料 |
1.2.1 高固体分丙烯酸涂料 |
1.2.2 高固体分聚酯涂料 |
1.2.3 高固体分环氧涂料 |
1.2.4 高固体分醇酸涂料 |
1.3 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 |
1.3.1 双组分聚氨酯涂料(2K-PU) |
1.3.1.1 固化剂组分 |
1.3.3.2 多元醇组分 |
1.3.2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合成 |
1.3.2.1 单体选择 |
1.3.2.2 聚合温度的选择 |
1.3.2.3 引发剂的选择 |
1.3.2.4 溶剂的选择 |
1.4 活性稀释剂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6.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第二章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2.3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 |
2.3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检测 |
2.3.1 树脂外观 |
2.3.2 固含 |
2.3.3 黏度 |
2.3.4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
2.3.5 单体转化率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 |
2.3.7 羟值 |
2.3.8 漆膜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活性稀释剂DSPP的影响 |
2.4.1.1 DSPP支化度对HLAR的黏度和漆膜性能影响 |
2.4.1.2 DSPP-2 用量对HLAR的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2 聚合工艺对HLAR的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2.1 聚合温度对HLAR的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2.4.2.2 投料方式对HLAR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2.3 引发剂对HLAR的相对分子量和黏度的影响 |
2.4.2.4 链转移剂对HLAR树脂的分子量和黏度的影响 |
2.4.3 特殊单体对合成树脂的黏度的影响 |
2.4.3.1 E10p的用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
2.4.3.2 IBOMA的用量对树脂黏度的影响 |
2.4.4 溶剂对HLAR黏度和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5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基础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应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双组份聚氨酯涂料的制备 |
3.3 涂层性能测试 |
3.3.1 光泽度测试 |
3.3.2 铅笔硬度测试 |
3.3.3 柔韧性测试 |
3.3.4 耐冲击测试 |
3.3.5 附着力测试 |
3.3.6 干燥时间 |
3.3.7 可打磨时间 |
3.3.8 耐水性 |
3.3.9 耐酸碱性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固化剂的选择 |
3.4.1.1 固化剂的种类选择 |
3.4.1.2 -NCO与-OH的摩尔比 |
3.4.2 稀释剂的优选 |
3.4.3 消泡剂的选择 |
3.4.4 流平剂的选择 |
3.4.5 涂料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6)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
1.2 粉末涂料的概述 |
1.2.1 粉末涂料的分类 |
1.2.2 粉末涂料的发展概况 |
1.3 聚氯乙烯涂料 |
1.3.1 聚氯乙烯涂料概述 |
1.3.2 聚氯乙烯涂料的组成 |
1.4 环氧树脂涂料 |
1.4.1 环氧树脂的概况 |
1.4.2 环氧树脂的固化 |
1.5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概述 |
1.5.1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防腐性能 |
1.5.2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涂层中的分散 |
1.5.3 石墨烯复合材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1.6 聚苯胺的概述 |
1.6.1 聚苯胺的特性 |
1.6.2 聚苯胺的掺杂 |
1.6.3 聚苯胺的防腐机理 |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2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粉末涂料的制备 |
2.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2.2.1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
2.2.2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
2.2.3 涂层的形貌测试 |
2.2.4 涂层的TG测试 |
2.2.5 涂层的人工气候老化测试 |
2.2.6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增塑剂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2 颜填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3 热稳定剂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4 流平剂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 小结 |
3 环氧改性聚氯乙烯双层粉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1.3 粉末涂料的制备 |
3.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
3.2.1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
3.2.2 涂层的结构与表征 |
3.2.3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
3.2.4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固化方法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2 环氧树脂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3.3.3 SEM-EDS分析 |
3.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
3.3.6 透射电镜分析(TEM) |
3.3.7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
3.3.8 塔菲尔分析(Tafel) |
3.3.9 涂层的防腐机理 |
3.4 小结 |
4 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填料在PVC/EP涂料中的防腐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1.3 PAGO的合成 |
4.1.4 涂层的制备 |
4.2 实验部分 |
4.2.1 结构与表征 |
4.2.2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
4.2.3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
4.2.4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
4.2.5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 |
4.3.2 光泽度和接触角分析 |
4.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3.4 耐中性盐雾性能分析 |
4.3.5 机械性能分析 |
4.3.6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
4.3.7 塔菲尔分析(Tafel) |
4.3.8 划痕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
4.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4.3.10 保护机理 |
4.4 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耐候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研究现状 |
1.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3 硅油疏水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4 硅系协效剂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5 金属氧化物协效改性IFRC的研究现状 |
1.2.6 老化环境对IFRC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2 实验样品制备及表征方法 |
2.1 膨胀型阻燃涂料基础配方 |
2.1.1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组成 |
2.1.2 阻燃涂料基础配方的选定 |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制备 |
2.2.4 膨胀型阻燃涂料的涂覆 |
2.3 试样的表征方法 |
3 膨胀型阻燃涂料配方的耐候性优化 |
3.1 硅油疏水改性的膨胀型阻燃涂料 |
3.1.1 硅油改性IFRC的制备 |
3.1.2 性能测试结果 |
3.2 白炭黑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2.1 白炭黑改性IFRC的制备 |
3.2.2 性能测试结果 |
3.3 偶联剂表面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3.1 偶联剂表面改性IFRC的制备 |
3.3.2 性能测试结果 |
3.4 纳米氧化锌协效改性膨胀型阻燃涂料 |
3.4.1 纳米氧化锌改性IFRC的制备 |
3.4.2 性能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紫外线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4.1 试样制备 |
4.2 紫外线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
4.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4.3.1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4.3.2 紫外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4.3.3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4.3.4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4.3.5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
4.3.6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4.3.7 紫外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4.3.8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9 紫外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5.1 试样制备 |
5.2 氙灯人工加速老化实验 |
5.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5.3.1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5.3.2 氙灯老化后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5.3.3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5.3.4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5.3.5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重分析 |
5.3.6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分析 |
5.3.7 氙灯老化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
5.3.8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9 氙灯老化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
6.1 试样制备 |
6.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实验 |
6.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6.3.1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
6.3.2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燃烧参数分析 |
6.3.3 高低温湿热交变老化复合材料的残炭分析 |
6.3.4 高低温湿热交变复合材料燃烧后的微观形貌 |
6.3.5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6 高低温湿热交变对复合材料水接触角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金属腐蚀原理 |
1.3 金属腐蚀防护 |
1.4 水性金属漆树脂及防腐涂料 |
1.5 水性金属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水性金属漆制备及性能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原料 |
2.3 水性金属漆的制备 |
2.4 水性金属漆的样板制备 |
2.5 漆膜性能测试 |
第三章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 |
3.1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树脂的选择 |
3.2 水性丙烯酸金属漆的配方优化 |
3.3 优化配方后的水性金属漆性能 |
3.4 颜填料对水性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性环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 |
4.1 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选择 |
4.2 水性环氧金属漆的优化配方 |
4.3 优化配方的性能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水性聚氨酯金属漆与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
5.1 水性聚氨酯水性金属漆的制备 |
5.2 漆膜性能测试 |
5.3 测试结果 |
5.4 复合涂层的制备 |
5.5 复合涂层的性能测试 |
5.6 结果与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附录1 水性金属漆省级检测报告 |
附录2 水性金属漆国家级检测报告 |
附录3 水性金属漆使用效果图 |
致谢 |
(9)2019~202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热固性树脂(论文提纲范文)
1 酚醛树脂 |
1.1 产品应用开发 |
1.2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1.3 结语 |
2 聚氨酯 |
2.1 全球投资近况[23-33] |
2.1.1 国外投资 |
2.1.2 国内投资 |
2.2 聚氨酯研究进展[34-41] |
2.2.1 原料 |
2.2.2 弹性体 |
2.2.3 泡沫 |
2.3 应用[42-48] |
2.3.1 服装鞋材 |
2.3.2 汽车及交通运输 |
2.3.3 涂料、密封胶黏剂 |
2.3.4 建筑节能 |
2.3.5 其他 |
2.4 总结 |
3 环氧树脂 |
3.1 树脂[49-53] |
3.2 固化剂[54-57] |
3.3 胶黏剂[58-73] |
3.3.1 增韧胶黏剂 |
3.3.2 耐热胶黏剂 |
3.3.3 导热胶黏剂 |
3.3.4 导电胶黏剂 |
3.3.5 新型功能性胶黏剂 |
1)电池胶 |
2)车身胶 |
3)可去除胶 |
3.4 涂料[74-90] |
3.4.1 管道及储罐 |
3.4.2 建筑 |
1)水性涂料 |
2)弱溶剂型涂料 |
3)韧性涂料 |
4)厚膜涂料 |
5)高浸透性涂料 |
3.4.3 复合材料 |
3.4.4 电子产品 |
3.4.5 船舶 |
3.5 复合材料[91-97] |
3.5.1 航空航天 |
3.5.2 汽车 |
3.5.3 船舶 |
3.5.4 运动用品 |
3.6 结语 |
(10)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环保型涂料概述 |
1.1.1 环保型涂料概念 |
1.1.2 环保型涂料的发展 |
1.1.3 环保型涂料的研究意义 |
1.2 涂料产品分类 |
1.2.1 单组份涂料 |
1.2.2 双组份涂料 |
1.3 环保型涂料的分类 |
1.3.1 水性涂料 |
1.3.2 高固体份涂料 |
1.3.3 其它环保型涂料 |
1.4 涂料用成膜物质 |
1.4.1 树脂 |
1.4.2 乳液 |
1.4.3 分散体 |
1.5 水性树脂 |
1.5.1 水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1.5.2 水性树脂分类 |
1.6 水性丙烯酸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国外研究现状 |
1.6.2 国内研究现状 |
1.7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基础树脂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水性含羟基丙烯酸基础树脂的制备 |
2.4 涂料产品制备 |
2.4.1 清漆的制备 |
2.4.2 色漆的制备 |
2.4.3 测试样板的制备 |
2.4.4 测试方法 |
2.5 树脂合成参数 |
2.5.1 E-10P引入量 |
2.5.2 酸值 |
2.5.3 羟基含量及羟值 |
2.5.4 玻璃化转变温度 |
2.5.5 中和度 |
2.5.6 固体含量 |
2.6 树脂合成参数确定及表征 |
2.6.1 树脂合成参数确定 |
2.6.2 树脂性能表征 |
2.7 结论 |
第3章 长支链单体改性树脂及耐水涂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树脂及涂料制备方法 |
3.3.1 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3.3.2 涂料及样板制备方法 |
3.4 改性树脂合成及性能表征 |
3.4.1 2-EHA改性基础树脂 |
3.4.2 LMA改性基础树脂 |
3.4.3 SMA和 BMA改性基础树脂 |
3.4.4 性能表征 |
3.5 结论 |
第4章 功能单体改性基础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树脂及涂料制备方法 |
4.3.1 改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
4.3.2 涂料及样板制备方法 |
4.4 改性树脂合成及性能表征 |
4.4.1 GMA改性基础树脂 |
4.4.2 IOBMA改性基础树脂 |
4.4.3 CHMA改性基础树脂 |
4.4.4 St改性基础树脂 |
4.5 结论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四、环保型无溶剂环氧涂料耐候性的探索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墙用水性氟碳涂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J]. 韩秀秀. 新型建筑材料, 2021(10)
- [2]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刘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3]油箱用水性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哲.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4]TRT枞树型叶根密封胶的研究[D]. 许欢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5]高固低黏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徐国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6]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韩宇莹.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7]膨胀型阻燃涂料的耐候性优化及抗老化性能研究[D]. 唐工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水性金属漆的制备及性能[D]. 吕洁茹.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2019~2020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Ⅲ):热固性树脂[J]. 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沐霖,闫超群,刘菁,李汾,李丽娟. 塑料工业, 2021(05)
- [10]水可分散型含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其在水性涂料方面的应用研究[D]. 周春宇.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