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为主”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丁红来[1](202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在教学时不但要将基础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还必须重视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综合素质教学的重点,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个性的发展及人格的健全非常重要,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其情感,为其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张晶[2](2020)在《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文中研究说明语文学科是一门蕴含着浓厚情感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渗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借助语文知识指引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情感,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对此,文章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路径。
史传杰[3](2020)在《试析语文教学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转化与疏导》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本就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一体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心理健康资源。在大语文观启示下,教师更加意识到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培育的重要性,如何让语文教学成为培植学生智慧和人格的活动成为教师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分析语文教学对学生不良心理转化的积极影响,重点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和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
高顾楠[4](2020)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审美鉴赏与创造”成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素养而展开的文学教育无疑是我国文学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它将美的鉴赏与美的创造表达相结合,这是对以往单向度感知、理解、鉴赏文学教育的超越,这使得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两大文体作为写作训练的重点,文学类文本的写作功能被淡化甚至忽视,文学类文本写作一直被排斥在高中写作教学之外。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初步探寻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奥妙,也希望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能够在当前高中写作教学中获得合法地位之后,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发挥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作用。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并就研究方法作了概述。正文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明确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基本特点与操作流程,为实践分析和理性思考奠定基础。第二章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模型建构法,总结并归纳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实施策略和评价机制。诗歌写作教学重在对学生诗情的激发,以及诗歌陌生化表达方式;小小说写作教学从突破小说三要素的限制,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指导;剧本写作教学则侧重剧本语言的品味与创编。第三章通过思辩总结法,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通过对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研究,结合理性思考,笔者发现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对学生、教师和写作教学体系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价值。对学生来说,能够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文学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发展;对教师而言,能够敦促教师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转变写作教学方式;对写作教学体系来说,能够突破写作知识教学和写作能力提升分离的状况。但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由于研究的浅表化,仍存在不少缺憾与不足,如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表达欠缺自主性,教师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针对以上缺憾与不足,笔者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通过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和“发表意识”明确“为谁写”的问题;通过建构写作支架和语言体系,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主性;通过师生的合作学习生成高效课堂。
马磊[5](2020)在《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修辞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恰当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活动。修辞素养是影响言语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修辞教学是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修辞教学面临严重困境,课程标准对修辞教学要求的“局限性”、教科书中修辞教学内容编排的“随机性”、教学实施中修辞教学安排的“偶然性”、学业评价中修辞素养评价的“片面性”,以及语文教师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的匮缺,反映出修辞教学的多重危机。修辞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修辞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出发,有必要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得到历史的启示,改进修辞教学的内容和策略,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通过搜集、整理、考证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史料,诸如修辞研究的论着论文、修辞学史的论着论文、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文件、有代表性的语文教科书和辅助性教材、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的相关着述等,梳理修辞教学思想和实践演变的历史事实,兼顾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修辞研究的历史演进,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可将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史划分五个阶段,即:萌发期(1904-192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和现代语文课程的独立开始萌发;勃兴期(1929-1949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和语文课程的稳步发展而勃兴;成熟期(1949-197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和语文课程的命名而趋于成熟;繁荣期(1977-1997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兴盛和语文课程的科学化热潮而走向繁荣;重生期(1997-2020年),现代修辞教学随着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拓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变革,开启新生。中国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绩是一代又一代修辞学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而这条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坎坷。在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修辞教学探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完成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在萌发期,语文课程的独立设置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在勃兴期,修辞学科的初步建立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在成熟期,双基教学的讨论明确了修辞教学的基本方法;在繁荣期,能力本位的确立理清了修辞教学的价值追求;在重生期,语境观念的凸显强化了修辞教学的情境性。现代以来,特定的社会环境为开展修辞教学提供了外部条件,修辞学科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语文课程的独立和发展为修辞教学提供了课程基础,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修辞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和修辞教学策略的现代化均有了历史性突破,但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仍任重道远。现代以来的修辞教学内容在学科来源、呈现方式、价值追求上有了重要发展,但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构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内容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在学科来源上,吸收了现代修辞研究的成果并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而更新,但并不总是即时和全面地将修辞的学科内容转化为语文的课程内容。第二,在呈现方式上,课程文件和教科书中既有显性的修辞知识内容,也有寓于言语作品积累和言语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教学内容;显性的修辞知识,既有系统化的呈现方式,也有零散的呈现方式。第三,在价值追求上,不仅重视修辞静态知识的传授,更重视修辞知识在具体的言语情境中的动态运用,在表述上经历了“技能”“能力”“素养”的演进。推进修辞教学内容现代化,就要综合吸收现代各种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汲取历史上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引入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引入关于修辞动态过程研究的成果,积极重建修辞教学内容系统。语言研究越来越注重语言之外因素的制约作用,对于语境的分析不断深化,因此应把修辞的基本原则作为修辞教学的基础内容;结构主义语言学尽管受到了挑战,但仍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仍应把不同语言层级的具体修辞手段作为修辞教学的主体内容;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学习要关注言语活动承载的文化因素,因此应把修辞的情感态度作为修辞教学的高层内容。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还要划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层次,设计三个阶段的修辞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现代修辞教学策略在情境性、实践性、程序性三方面作了积极追求,但教学策略的探讨仍不充分。现代修辞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情境性,历来强调修辞要适应语言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一思想随着修辞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二是实践性,历来重视语文课程的实践品质,将修辞教学置于言语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开展修辞教学。三是程序性,历来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对教学的程序系统作过积极的探索,但教学程序系统没有较为稳定地得以传承和发展。推进修辞教学策略现代化,就要科学认识修辞学习的路径。依据“习得”与“学得”的语言学习理论,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现实基础,可以对“习得”和“学得”作进一步的划分,形成“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层次。在语文课程中,修辞学习存在着自然习得、引导习得、情境学得、系统学得四个路径,四个路径的理性程度递进提高。对具体修辞教学方法的探讨,应该在上述修辞学习四个路径的框架下进行,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探讨走出经验主义的范式,建构教学方法的科学系统。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应该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指引,基于上述对现代修辞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认识,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学业评价的开展诸方面,作出相应变革。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要大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素养和修辞教学素养。一方面,要改进语文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更新充实修辞学相关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理论素养和修辞实践素养;另一方面,要变革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通过“答辩式说课”“追问式评课”等途径,提升修辞教学的实践反思能力,培育语文教师的修辞教学素养。要努力培养面向未来修辞教学需要的、能继续推进修辞教学现代化的语文教师。对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后续的研究中,要将修辞学与教育学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建立起较成熟的汉语修辞教学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修辞教学现代化。
周颖[6](2020)在《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靳家彦,全国着名语文特级教师,小语界“四大名师”之一,“导读式教学”的创立人之一。在从教的40多年中,靳家彦一方面坚持投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致力于语文教学实验研究,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还作出了与语文教育教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论述。这些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事业的宝贵财富,对当今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仍有着启发意义。因此,本论文以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梳理靳家彦的语文教育思想并揭示其现代意义。文章的主体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剖析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以靳家彦所经历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这二个角度作为切入口,来分析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纵观靳家彦一生所经历的时代——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革新,有“大跃进”时期的冒进,有文革时期的动乱,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事业也在曲折发展中摸索前进、趋于成熟。而身处其中的靳家彦,其思想必然也会受到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此外,靳家彦本人的成长背景——幼时的成长环境和恩师的言传身教,也对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第二章分析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靳家彦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语文课程观、语文教学观和语文教师观。靳家彦对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有着透彻的认识,他认为语文课程是训练思维与语言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而教学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学观是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在阅读教学方面,靳家彦创立了“小学语文导读法”,并提出了导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根本特征以及实施步骤;在作文教学方面,靳家彦强调作文就是生活本身,作文教学要少束缚、多释放,并且主张“生活—认识—表达”的作文训练程序。任何课程与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因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靳家彦又提出了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导结合,致力于导;学养第一,技术次之;独立思考,贵在自得。第三章阐述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语文教师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靳家彦强调语文课程要回归本真、重视方法;在语文教学方面,靳家彦提出阅读教学要展现导读本质、渗透方法指导、加强语言训练、力求语情共生;而对于作文教学,靳家彦则提倡写作指导要指向生活应用、渗透做人教育、注重能力互促;在语文教师发展方面,靳家彦建议语文教师要力争做到三点——以师为导,以导促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热爱所职,胜任所职。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能够给当下以及后代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教育教学启示,同时也能为那些想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教育者提供一份参考材料。
唐萍[7](2020)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运用和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需要广大教师们积极探索总结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上有所新的突破。钱梦龙提出的语文导读法不仅在语文教学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影响着整个教育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明确了课堂教学参与者的主次关系,还解决了教育界长期争论的学生是否为课堂主体的现实问题;“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三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广泛影响。本研究拟以语文教师运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实际成效和相关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理论分析法、访谈法、总结法、观察法等,从语文教学名师和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再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确立了“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运用和影响研究”为主题。本研究将在绪论中阐释该主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确定研究内容与方法,并对相关的研究综述进行分析。第一章概述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历程、基本内涵及其特点。第二章从语文教学名师和一线语文教师两个角度,去分析语文导读法的实际运用成效;并从对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学习和推广等两个方面出发去分析其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去分析语文教师在运用导读法时存在的问题,并在大量研究钱梦龙着作和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结语章节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找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语文教师在运用导读法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方法,能够促使这种教学法的可操作性更强,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最优化,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整体学习效率。这不仅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理念的多样化发展,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是这种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青年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宋璐[8](2019)在《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研究》文中认为在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学习任务单”被运用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优秀高效的“学习任务单”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归纳、解决问题的过程性学习,将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形成高效课堂。为了解决“学习任务单”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及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作为研究内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国内外关于“学习任务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和思考,并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与使用策略的结论。首先,确定了研究中所指的“学习任务单”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学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供学生使用的任务群文本。从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语文素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学习任务单”在初中语文课堂使用方面的优越性。其次,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学习任务单”的观察和思考,肯定了“学习任务单”在初中语文教学运用中的作用,同样发现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着重阐述了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在设计和使用方面的优化的策略。这部分也是论文的核心所在,通过发现问题,从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原则、设计策略、使用策略,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最后,用三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立足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特点为引导,将“学习任务单”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提出了可行的实施办法,同时,针对三种设计作出了案例示范,对实际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艳梅[9](2019)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各种新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使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学习,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得到有效增强。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建议,希望能为中职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胡安平[10](2018)在《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并且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应该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胡适曾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无灵魂,如人之无灵魂,木偶而已。”情感教育是贯穿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的,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灵魂,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来让学生在追求真实、美好目标的同时,能够获得各种积极健康的内心体验。通过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语文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加轻松和愉悦,其收获也更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人文之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的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实践,以让学生在学会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完成情感教育的目标。本课题最终研究目标,是通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证研究分析,用实例去进一步丰富理论内容,进而全面深入挖掘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现存的问题和成因,然后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情感教育策略,进而进一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全新思路。
二、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为主”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为主”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课标对情感教育的要求 |
二、将情感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
(一)能够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其审美素养 |
(二)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 |
(三)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其学习热情 |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存在的误区 |
(一)情感教育开展的时候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 |
(二)情感教育和学生现实生活存在明显的脱节 |
(三)情感教育和语文知识存在明显的脱节 |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原则 |
(一)赞扬为主原则 |
(二)情感交融原则 |
(三)情境体验原则 |
(四)以人为本原则 |
(五)情感发展从低到高原则 |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分析 |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
(二)创设情境,将情感态度更好地体现出来 |
(三)利用合作探究来进行情感教育 |
(四)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 |
六、结束语 |
(2)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
(一)熏陶学生情感 |
(二)促进学生情绪调节 |
(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 |
三、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
(一)赞扬为主原则 |
(二)情感交融原则 |
(三)情景体验原则 |
(四)以人文本原则 |
四、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情感教育的路径 |
(一)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
(二)创造情感环境 |
(三)深挖教材情感元素 |
(四)提高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联 |
(五)通过语文实践强化情感教育 |
五、 总结 |
(3)试析语文教学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转化与疏导(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用语文教学转化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的必要性 |
二、语文教学中转化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的策略 |
(一)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 |
(二)运用写作教学转化学生不良心理 |
(三)充分利用活动消除学生不良心理 |
三、语文教学中疏导和转化学生不良心理的原则 |
四、结语 |
(4)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学理研究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概述 |
一、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含义 |
二、相关写作教学的概念辨析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研究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二、实践基础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操作流程 |
一、主要特点 |
二、操作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诗歌写作教学的实践分析 |
一、诗歌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 |
二、诗歌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诗歌写作教学的评价机制 |
第二节 高中语文小小说写作教学的实践分析 |
一、小小说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 |
二、小小说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小小说写作教学的评价机制 |
第三节 高中语文剧本写作教学的实践分析 |
一、剧本写作教学的基本特点 |
二、剧本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剧本写作教学的评价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意义 |
一、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
二、有利于教师的素养提升 |
三、有利于完善写作教学体系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缺憾 |
一、课堂体验感差,学生缺乏文学写作动力 |
二、教师主导教学,学生欠缺表达自主性 |
三、表达策略欠佳,教师高估学生接受能力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的改进 |
一、增强激发写作动力的意识 |
二、借助媒介提高表达自主性 |
三、通过合作建构高效课堂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研究成果 |
后记 |
(5)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追求 |
第一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渊源 |
第一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背景 |
一、古代修辞研究的发展 |
二、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内容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体现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分化凸显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充实丰富 |
四、修辞教学内容的近代转型 |
第三节 古代修辞教学的策略 |
一、将“修辞立其诚”作为教学基本要求 |
二、将修辞教学融入言语实践的过程 |
三、力求“盈科而进”探索程序系统 |
第二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萌发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萌发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的草创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语文课程的正式独立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初步探索 |
一、语文独立设科背景下对“言语形式”的重视 |
二、国文课程中“文法要略”教学内容的登场 |
三、国语课程中“修辞学大意”教学内容的明确提出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初步寻求 |
一、以“贵明通”作为修辞教学的基本要求 |
二、重视“于练及言语与文章之际”开展修辞教学 |
三、对特设教学时间和单独编写教材的追求 |
第三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勃兴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勃兴的背景 |
一、现代修辞学科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
二、教育战线的坚守与国文国语课程的稳步建设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基本成型 |
一、修辞教学内容的自立门户 |
二、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建构 |
三、修辞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良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全面探究 |
一、确立“适应题旨情境”的修辞教学要求 |
二、强调修辞要“随选文”依次教授 |
三、追求修辞教学“有系统的概念” |
第四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成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成熟的背景 |
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
二、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和语文教育的新开拓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继续充实 |
一、“语文”课程中白话修辞教学地位的提升 |
二、汉语文学分科试验与汉语修辞教学系统的建设 |
三、“工具说”的确立与修辞“双基”教学的探讨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持续推进 |
一、“文道统一”教学观的确立和“语境”思想的提出 |
二、从强调“相机教学”到重视“基本训练” |
三、基于语文课程内容整体的修辞教学程序系统建设 |
第五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繁荣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繁荣的背景 |
一、修辞学研究的全面兴盛 |
二、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与语文课程的科学化追求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回归与丰富 |
一、修辞知识的回归与“精要好懂有用”知识观的提出 |
二、能力本位的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 |
三、能力训练的强化与篇章修辞教学的突显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改进与提升 |
一、“得体”原则的确立和“语体中心论”的提出 |
二、对修辞“训练”的重视与“习得”观念的引入 |
三、从知识教学程序系统到能力训练程序系统的建设 |
第六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重生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重生的背景 |
一、跨学科背景下修辞学研究的演进 |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突出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与调整 |
一、“语感”的讨论与修辞教学内容的淡化 |
二、课程内容的泛化与修辞教学的失落 |
三、语言本位的重新确立与修辞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转向与变革 |
一、修辞教学对“语言运用情境”的关注 |
二、从“感悟”到“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
三、修辞教学系统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七章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现代修辞教学的反思 |
一、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特征 |
二、现代修辞教学的发展动因 |
第二节 现代修辞教学内容系统的建设 |
一、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二、修辞教学内容系统建设的构想 |
三、修辞学业质量标准建设初探 |
第三节 现代修辞教学策略的探讨 |
一、“引导习得”的策略 |
二、指导“情境学得”的策略 |
三、指导“系统学得”的策略 |
第四节 语文教师修辞素养与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一、语文教师修辞素养的培育 |
二、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素养的培育 |
结语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史大事年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6)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时代背景 |
一、建国初期,步入正轨 |
二、盲目冒进,经济调整 |
三、文革动乱,陷入困境 |
四、改革开放,重获新生 |
第二节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个人成长背景 |
一、幼时的成长环境 |
二、恩师的言传身教 |
第二章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靳家彦的语文课程观 |
一、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 |
二、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第二节 靳家彦的语文教学观 |
一、阅读教学观——导读教学 |
二、作文教学观——生活作文 |
第三节 靳家彦的语文教师观 |
一、语文教师地位观:教导结合,致力于导 |
二、语文教师素养观:学养第一,技术次之 |
三、语文教师发展观:独立思考,贵在自得 |
第三章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一节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 |
一、语文课程要回归本真,在语言训练中自然渗透思想教育 |
二、语文课程要重视方法,在“三主”理念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
第二节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
一、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
二、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三节 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师发展的启示 |
一、以师为导,以导促学 |
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
三、热爱所职,胜任所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运用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内容概述及其特点 |
一、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探索历程 |
(一)钱梦龙简介 |
(二)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形成 |
1.“超前”的教学理念意识 |
2.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 |
二、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概述 |
(一)“三主”语文教学理念 |
1.以学生为主体 |
2.以教师为主导 |
3.以训练为主线 |
(二)“三式”语文教学模式 |
1.自读式 |
2.教读式 |
3.复读式 |
(三)语文导读法教学语言运用策略 |
1.课堂提问的策略 |
2.教学语言运用的策略 |
三、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特点 |
(一)学生主体性教学观 |
(二)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
(三)重实践,注重课堂训练 |
第二章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实际运用成效和产生的影响 |
一、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实际运用成效 |
(一)语文教学名师对导读法的继承和发展 |
1.肖培东: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 |
2.李镇西: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 |
3.黄厚江:促进教学理念的发展 |
4.钱梦龙:语文教学实验的成功 |
(二)一线语文教师对导读法的运用和吸收 |
1.寇远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2.罗余:“授之以器不如授之以技” |
3.叶玉梅:“授之以学不如授之以趣” |
4.其他一线语文教师的运用情况 |
二、钱梦龙语文导读法产生的影响 |
(一)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学习与推广 |
1.语文导读法相关论着的出版 |
2.“国培计划”的“推波助澜” |
3.广大一线教师的学习浪潮 |
(二)钱梦龙语文导读法产生的影响 |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
2.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
3.有利于完成课堂知识的迁移 |
4.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 |
第三章 运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一、运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存在问题 |
(一)难以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1.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 |
2.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
3.课堂节奏不好把握 |
(二)教师难以发挥好课堂的主导性 |
1.青年教师课堂掌握能力不够 |
2.教师难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 |
3.容易导致“模式化”教学现象 |
二、运用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具体方法 |
(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
(三)语文教学要模式,不要“模式化” |
(四)语文教师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学习任务单”的概念界定 |
2.1 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2.2 “学习任务单”的概念界定 |
3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应用的观察与思考 |
3.1 应用“学习任务单”的课堂观察 |
3.2 有关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问卷调查分析 |
3.2.1 教师问卷调查 |
3.2.2 学生问卷调查 |
3.3 对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与使用的思考 |
3.3.1 “学习任务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3.3.2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特点 |
3.3.3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构成 |
3.3.4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与使用的问题分析 |
4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研究 |
4.1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设计的理论基础 |
4.1.1 政策依据 |
4.1.2 理论依据 |
4.2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原则 |
4.2.1 了解学情,准确定位目标 |
4.2.2 任务设计聚焦教学目标 |
4.2.3 因课而异 |
4.2.4 设计学习支架 |
4.2.5 适当留白 |
4.3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
4.3.1 基于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
4.3.2 基于语文技能习得的任务设计策略 |
4.3.3 基于阅读策略的任务设计策略 |
4.3.4 基于语言积累的任务设计策略 |
4.3.5 基于活动探究的任务设计策略 |
4.3.6 基于写作的任务设计策略 |
5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使用研究 |
5.1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使用的理论基础 |
5.1.1 心理学依据 |
5.1.2 管理学依据 |
5.1.3 教育学依据 |
5.2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使用策略 |
5.2.1 提前发布 |
5.2.2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 |
5.2.3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
5.2.4 课堂使用效果及评价 |
5.2.5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使用频率 |
6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案例 |
6.1 基于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学习任务单”案例 |
6.2 基于语文技能习得的“学习任务单”案例 |
6.3 基于阅读策略的“学习任务单”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问题 |
1.科学分组方面的困难 |
2.小组活动方面的问题 |
3.评价反馈缺乏真实性及客观性 |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 |
1.充分利用资源, 合理进行分组 |
2.优化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学习任务 |
(1) 课文阅读与欣赏。 |
(2) 口语交际与实践。 |
(3) 综合实践活动。 |
三、结语 |
(10)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切入点 |
1.2.2 五个部分介绍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关键词介绍 |
1.4.1 情感 |
1.4.2 情感教育 |
1.4.3 情感教育特征 |
1.4.4 情感教育重要性分析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分析 |
2.1 小学语文培养目标 |
2.2 “新课标”对情感教育的要求 |
2.3 小学语文开展情感教育的困境 |
2.3.1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
2.3.2 学校方面对达成情感教育目标的限制 |
2.3.3 教师自身素质对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影响 |
2.3.4 小学生年龄影响对更深层次情感的感受 |
小结 |
第3章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
3.1 开展情感教育基本原则 |
3.2 开展情感教育教学策略 |
3.2.1 品味语言文字魅力 |
3.2.2 阅读领悟作者情感 |
3.2.3 创设情境,把握文章情境情感 |
3.2.4 深入探究,以情启心 |
第4章 小学语文开展情感教育案例分析 |
4.1 凤凰镇中心小学1班语文教学情况分析 |
4.2 开展情感教育后成果分析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为主”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实施[J]. 丁红来. 文理导航(下旬), 2022(02)
- [2]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 张晶. 考试周刊, 2020(A5)
- [3]试析语文教学对学生不良心理的转化与疏导[J]. 史传杰.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0(09)
- [4]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写作教学研究[D]. 高顾楠. 苏州大学, 2020(03)
- [5]中国现代修辞教学发展研究[D]. 马磊. 扬州大学, 2020(01)
- [6]靳家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周颖. 扬州大学, 2020(02)
- [7]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运用和影响研究[D]. 唐萍.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初中语文“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研究[D]. 宋璐.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分析[J]. 赵艳梅. 中国校外教育, 2019(07)
- [10]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实践研究[D]. 胡安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