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论文文献综述)
鲍立娟[1](2019)在《《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研究(1911-1916)》文中提出1911年8月密勒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在华美式报纸《大陆报》,打破了英国报业在华垄断局面,一度成为远东地区销量最大的外文日报,在华经营时间长达38年。《大陆报》与当时在华外报的最大区别在于头版刊登重要新闻,刊登大量中国新闻。头版的阅读者人数是其他版面的两倍,报纸的头版报道往往反映出报刊最关注的内容。因其头版大量报道中国新闻,目前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大陆报》对于西方读者认识真实的中国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份在华美式报纸如何报道中国、如何看待中国,为何这样看中国,目前为止尚无研究。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有助于理清美国报业传统在华的出现、传播,有助于从“他者”的角度多样化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分析《大陆报》为何会在密勒等人的经营下成为在华发行量最大的外报,更有助于以史为鉴,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因此,本文根据《大陆报》(1911-1916)的文本材料,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分析《大陆报》为何会在中国创刊,创刊后如何在中国扎根。然后通过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总结出《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的一般规律。从报道频率上来看,《大陆报》的头版中国报道基本与中国的现实律动保持一致;从议题设置来看,头版以时政性的硬新闻为主,兼具文化、社会、经济等新闻报道;《大陆报》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是从“国际新闻的视角”出发,在报道中力求做到平衡,这也是起初《大陆报》获得大量读者,迅速打开发行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大陆报》对于中国内政的报道量最大,其次是国际关系议题的报道,再者是社会议题,文化议题,经济议题的报道占比最小。以此为基础,本文对这些议题进行整合归类,从《大陆报》如何报道中国内政,报刊如何建构中国的国际关系,如何看待西方的文化生活,如何践行其提出的“致力于中国发展”的方针几个方面分析《大陆报》如何看待中国,为何这样看待中国。通过1911-1916年的报刊原始资料分析,本文认为片面地从“利他主义”角度出发,认为这是一份完全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报刊;或者单纯地从“利己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大陆报》只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都是有失偏颇的。《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对美国来说,《大陆报》为其了解中国事务提供了一个媒介平台,打破了英式报刊的垄断,发出了上海滩的“美国之音”;对中国来说,在国际上传递了较为真实的中国图景,在国际舆论上对中国有所助益。《大陆报》报人以“美式精英”视角来看待中国,在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支持中国发展;但是报刊也实践着其“致力于中国发展”的办报方针。美国人从报刊实践中获得物质利益、权力秩序和个人声望,中国借此机会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中国,在国际舆论上获得助益。这一过程或多或少是一个“等价互惠”的存在。
郭继培[2](2015)在《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研究(1926-1931)》文中指出《大公报》(Ta Kung Pao)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1926年9月由新记公司复刊,史称新记《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所在历史时空的特殊,其日本报道非常具有代表性。拉斯韦尔曾指出环境守望是大众传播最基本的功能,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得国外,特别是邻国和大国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是大众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和责任。随着钓鱼岛争端及日本解除集体自卫权事件的升级,中日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并不断见诸于各大媒体。去年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今年则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让笔者不禁想了解有"20世纪中国百科全书”之称的《大公报》在当时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是如何进行对日报道的,又是如何完成自己的环境守望功能的,以期对当下的大众媒介有所启发。目前学界对《大公报》日本报道的研究十分有限,而关于其他报纸的日本报道研究也多从近代史、政治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切入,从新闻史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不多。黄旦教授在《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一文中探讨了报刊史研究的本体问题,他认为报刊是报刊史的合法主体,也是其中心,新闻史学者应该站在报刊的立场,探究报刊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作为历史文献的“故纸堆”。本文即是在这种新闻本体思想的指导下,从新闻史学的角度对《大公报》的日本报道进行一细致的梳理。本文以1926年9月初——1931年8月底新记《大公报》的日本报道为核心史料(包括文字和图片),有关日本的论说也列入研究范围。日本的个人、团体、日本国是整篇文章的报道主体或主体之一则认定为“日本报道”。这段时间随着中日关系的变化,《大公报》对日报道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但相较于“九一八”事变之后仍属平稳,更易于把握对日报道的特点。本文第一章着重分析新记《大公报》与日本的关系,从其创刊、复刊经过;所处的社会背景;日本的对华政策以及几位主要报人的留日经历来剖析《大公报》与日本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下文考察在跌宕起伏的时局下,《大公报》对日本有何种程度的关注和了解,如何呈现日本的形象做铺垫。本文第二章着重对新记《大公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1926年9月-1931年8月间的《大公报》日本报道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了共2859篇报道。首先统计其消息来源,根据信息获取方式和地源将来源分为本报言论、国内专电、日本及海外专电、编译日本及海外报刊杂志、转载国内报刊杂志、其他电讯、公函、私人信函及读者来函。其次将日本报道按内容分为政经类、文教社会类、军事外交类、中日关系类并逐类分析。本文第三章从内容和编辑两个方面分析《大公报》日本报道的特点,并从中总结出《大公报》对日报道的态度。本文从宏观上将《大公报》对日报道的态度分为中立、感性亲日、反日三类,着重分析《大公报》对日报道时是否保持了严肃大报的客观态度,以及其言论所抒发的《大公报》报人对日本的复杂情感。本文第四章主要考查《大公报》日本报道所产生的影响。首先从其发行概况,如发行量、发行区域、受众类型,以及读者的反馈互动情况粗略评估其产生影响的范围和强度。其次考查《大公报》日本报道对于社会舆的影响。最后考查《大公报》与政府对日政策态度是否一致,分析该报对“敢言”传统形象的维护过程。历史已为我们所知晓,但处于当时的《大公报》及其同人却无法预知“未来”。在国难来临之际,一向以“言论报国”的《大公报》坚守了一家大报的品格,及时、全面、客观地报道了日本的动向,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舆论环境,帮助国人在一定程度上认清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蔡萃[3](2010)在《东学影响下的梁启超新闻思想》文中提出梁启超一生不曾间断报刊活动,身处大变革的时代,拥有多重身份的梁启超一直以报人自居,并通过创办报刊向国人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思想理念以及为国家培育新民。并且,梁启超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办报实践活动不停地累积并调整修改着自己的办报经验和办报方式,为后人的办报活动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他不仅是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开拓者。因此,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必要且有意义的。近年来对梁启超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之一就是越来越关注日本学术传统对梁启超思想的影响。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曾流亡日本14年,这14年间他在日本饱览群书,企图借道日本以西学,然而,他在日本所读的西学之书都是经过日本学者选择、翻译并融入自身思想特点之后形成的带有东学印记的西学,同时,梁启超对许多日本大家的思想着作也进行了学习,由此,东学会对梁启超产生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日期间,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份报刊。这两份报刊无论从销量上还是影响力上在中国报刊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此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也日趋成熟,与他在国内创办《时务报》时期相比,其新闻思想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无论是办报的原则,还是对报刊功能的认识,梁启超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从中,可以窥见到东学对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正是在梁启超研究新动向的启发之下,通过对其在日期间生活及办报活动的梳理,总结梁启超来日之后的新闻思想,并通过与其在国内时期新闻思想的对比,分析其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找出在这些变化当中,东学因素所起到的影响和发生的作用。
胡志腾[4](1989)在《一图胜千言——从国外报刊的新闻照片谈更新版面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令人羡慕的外报四年前,新闻出版署署长、前《光明日报》总编辑杜导正谈到他在国外考察的印象时这样说过:“电视新闻与报纸新闻摄影的大发展,是一种世界潮流,报纸上的图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一种战略趋势,谁看不到这一点,谁就会处于劣势”(引自《中国新闻摄影年鉴》序言)。
许必华[5](1988)在《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文中研究说明新闻照片在外报上占什么地位? 外报的总编们是如何看待新闻照片的? 我在国外当了十几年记者,得到这么一个强烈印象: 新闻照片是报纸上的天之骄子!它对于报纸不是无所谓,而是新闻珍品。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快速的形象信息。过去流行一句活:“全世界的总编辑都重文字,轻摄影”。现在变了。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正在变得越来越形象化。
许必华[6](1988)在《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文中认为 这里提供一点信息,一点关于外国报纸使用新闻照片的信息。新闻照片在外报上占什么地位? 外报的总编们是如何看待新闻照片的? 我在国外当了十几年记者,得到这么一个强烈印象: 新闻照片是报纸上的天之骄子!它对于报纸不是无所谓,而是新闻珍品。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快速的形象信息。过去流行一句话:“全世界的总编辑都重文字,轻摄影”。现在变了。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正在变得越来越形象化。
二、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论文提纲范文)
(1)《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研究(1911-19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研究问题的由来 |
一、选题价值与问题意识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章节架构 |
第一章:《大陆报》的创办与经营 |
一、时代背景:美国新扩张主义与中国的外交方针 |
二、媒介环境:上海成为全国报业中心与租界内的言论自由 |
三、创办人密勒及其编辑方针 |
四、经营运作 |
第二章:《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的总体特征 |
一、报道总量与频率分析 |
二、报道的议题类别分析 |
三、《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的主导视角与报道理念 |
(一) 国际新闻视角下的头版中国报道 |
(二) 力求平衡的报道理念 |
第三章:《大陆报》视野下的民初政局 |
一、从革命到共和:古老帝国的年轻转向 |
(一) 辛亥革命爆发:多方消息来源报道革命进展 |
(二) 政体更换:君主还是共和 |
(三) 《大陆报》对袁世凯的身份认同 |
二、关注中国现状:民初政治如何转型 |
(一) 支持“共和国列强贷款” |
(二) 国会—尝试共和的想象与幻灭 |
(三) 报刊如何看待二次革命 |
(四) 《大陆报》对袁世凯的形象塑造 |
三、《大陆报》视域下的帝制运动 |
(一) 帝制筹备期报刊对袁世凯与帝制的看法 |
(二) 公开称帝期:报道各地情况、观望局势发展 |
(三) 取消帝制后反袁声浪高涨 |
第四章:《大陆报》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建构 |
一、“分离中国领土的开始”:报刊对中俄蒙古问题的报道 |
(一) 持续报道事件进展、关注政府因应措施 |
(二) 反映公众对俄情绪 |
(三) 揭示俄国目的:“开辟在华特殊利益领域” |
二、报刊对日本的否定态度 |
(一) “强大而霸道的邻国”:中日南京事件与直隶事件的报道 |
(二) “远东悲剧的第一幕”:报刊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的报道 |
(三) 批判日本对华的巨额索赔 |
三、报刊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塑造 |
(一) 非常事态的介入:灾荒救济中“美国帮扶”的形象塑造 |
(二) “道德影响”:美国退出六国银行集团 |
(三) 建构中美“特殊关系”:美国承认中华民国 |
第五章:报刊与西方文化生活观念 |
一、西方视野下的休闲生活与时尚 |
二、提倡西方教育 |
三、宣扬基督教文化精神 |
第六章:“致力于中国发展”—《大陆报》报人的努力 |
一、支持中国禁鸦片运动 |
二、关注城市边缘人生计 |
三、主张废除妾室制度 |
第七章:结论 |
一、美国报业传统的移植 |
二、美国“精英”的中国观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研究(1926-193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三、选题研究现状 |
四、论文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新记《大公报》与日本之关联 |
第一节 新记《大公报》的诞生 |
一、新记公司接办前《大公报》的历史梳理 |
二、新记《大公报》的筹办过程 |
三、新记《大公报》创刊及宗旨 |
第二节 新记《大公报》复刊初期的社会背景 |
一、新记《大公报》复刊时国内环境 |
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的对华政策 |
三、20世纪20年代国内报业情况 |
第三节 《大公报》与日本历史溯源 |
一、复刊前的《大公报》与日本 |
二、吴、胡、张三人日本求学背景和对日态度 |
三、其他《大公报》报人与日本 |
第二章 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信息来源 |
一、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消息源概况 |
二、本报言论及国内专电 |
三、通讯社稿件 |
四、编译报刊杂志 |
五、公函、私函及读者来信 |
六、其他渠道 |
七、署名作者 |
第二节 新记《大公报》政经类日本报道 |
一、新记《大公报》政法类日本报道 |
二、新记《大公报》经济类日本报道 |
第三节 新记《大公报》文教社会类日本报道 |
一、新记《大公报》文教类日本报道 |
二、新记《大公报》社会类日本报道 |
第四节 新记《大公报》军事外交类日本报道 |
一、新记《大公报》军事类日本报道 |
二、新记《大公报》对外关系类报道 |
第五节 新记《大公报》中日关系类日本报道 |
第三章 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特点及态度 |
第一节 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的内容特点 |
一、涵盖范围广泛重大史实无遗漏 |
二、内容取舍有度 |
三、报道周期长多连续报道 |
第二节 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编辑特点 |
一、日本报道出现的版面及位置 |
二、日本报道的标题特色 |
三、日本报道文体特点 |
四、多电头的使用 |
五、注重新闻配图 |
六、编者案的使用 |
第三节 新记《大公报》对日报道态度 |
一、态度中立的报道所占比重最大 |
二、部分报道流露对日友好 |
三、涉及中日交涉多反日情绪 |
第四章 新记《大公报》对日报道影响 |
第一节 新记《大公报》发行概况 |
一、发行量数据及受众分类 |
二、读者反馈及互动 |
第二节 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对社会的影响 |
一、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介绍反日情况 |
二、发表论说引导舆论热潮 |
三、热潮中的理性反思 |
第三节 新记《大公报》与政府对日态度比较 |
一、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及态度 |
二、新记《大公报》对国民政府日本政策态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3)东学影响下的梁启超新闻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目的 |
第二章 1898年之前的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 |
2.1 梁启超在国内的办报活动 |
2.1.1 师从康有为开启办报生涯 |
2.1.2 梁启超对报纸功能的拓展 |
2.1.3 声名鹊起的《时务报》 |
2.2 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对日本的观察与借鉴 |
2.2.1 学习日本的途径 |
2.2.2 通过报刊传播引导大众向日本学习 |
2.3 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以及其中的东学因素 |
2.3.1 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
2.3.2 戊戌政变之前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东学因素 |
第三章 梁启超流亡日本的14年 |
3.1 百日维新失败流亡日本 |
3.2 梁启超在日本的活动 |
3.3 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
3.3.1 汲取日本先进办报理念的《清议报》 |
3.3.2 由激进转为保守的《新民丛报》 |
第四章 在日期间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以及其中的东学因素 |
4.1 梁启超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中体现出来的新闻思想 |
4.1.1 办报宗旨:爱国与救国 |
4.1.2 办报原则:大量借鉴西方近代新闻思想 |
4.1.3 报刊功能:从"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升华 |
4.2 流亡日本之后梁启超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探析 |
4.2.1 "一人独立,方能一国独立"——福泽谕吉对梁启超的影响 |
4.2.2 民权思想与自由观——中江兆民对梁启超的影响 |
4.2.3 "新文体"——德富苏峰对梁启超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陆报》头版中国报道研究(1911-1916)[D]. 鲍立娟. 上海大学, 2019(04)
- [2]新记《大公报》日本报道研究(1926-1931)[D]. 郭继培. 安徽大学, 2015(10)
- [3]东学影响下的梁启超新闻思想[D]. 蔡萃. 西北大学, 2010(09)
- [4]一图胜千言——从国外报刊的新闻照片谈更新版面意识[J]. 胡志腾. 新闻知识, 1989(04)
- [5]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A]. 许必华. 过程论与新闻摄影——1988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 1988
- [6]新闻照片,外报上的天之骄子[J]. 许必华. 中国记者, 198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