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霉素对落葵及西瓜种子发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仇云云[1](2017)在《11个种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种子生根率低、生根后萌发困难一直是制约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分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找出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及发芽的最佳处理为目的,调查了部分地区野生紫斑牡丹资源,采集了4个省份(甘肃、陕西、河南、湖北)11个种源(6个原生种源、5个次生种源)的紫斑牡丹种子,测定了种子的7个形态指标(长、宽、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长宽厚乘积)和8个生理指标(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吸水速率、呼吸速率、胚比、胚乳比、种皮比),并对各种源种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在以上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种源区划;用胚培养和豌豆(Pisum sativum)萌发试验对紫斑牡丹种子上下胚轴休眠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沙藏层积过程中,赤霉素浓度及培养温度对不同种源种子生根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主根长度、低温时间及赤霉素浓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源调查发现,陕西太白县药王谷和眉县红河谷一带的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处于稳定生长期;陕西太白山蒿坪森林体验基地、河南嵩县白云山野生紫斑牡丹资源几近灭绝;甘肃康县地区虽仍有部分野生紫斑牡丹资源,但是其群落内幼苗较少,处于演替衰退期。2.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紫斑牡丹种皮从外到内分别为骨质细胞组成的硬角质层(其上附有薄蜡质层)、柱状细胞组成的栅栏层、波浪状横向排列的海绵层。湖北种源种皮最薄;陕西及甘肃种源种皮最厚。种皮外表面为不规则多边形(湖北、河南)或不规则外凸线条(甘肃、陕西);种皮内表面呈鳞片状;湖北种源种皮中部栅栏层与表面斜切,其他种源种皮中部栅栏层与种皮表面垂直。3.种子形态指标与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生活力与长宽厚乘积、千粒重、含水量及呼吸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生根率与生活力、长宽厚乘积、千粒重、含水量及呼吸速率呈极显着或显着相关。4.依据紫斑牡丹种子的形态指标和品质指标,采用欧氏距离平方和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将11个供试种源划分为东南部种源区(湖北)、东北部栽培种源区(河南栾川、卢氏)、东北部野生种源区(河南嵩县)以及西部种源区(陕西、甘肃)四大种源区。5.紫斑牡丹种子下胚轴休眠的原因包括种皮的透性、种皮及胚乳中的抑制物质,上胚轴休眠的原因在胚内部,去除种皮、胚乳及子叶无法解除其休眠,低温方可解除上胚轴休眠。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既包括种皮及胚乳导致的外源休眠,又包括胚休眠,属于综合休眠类种子。6.适于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温度为15~20℃,原生种源种子生根对25℃的适应性随纬度增大而减弱;原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高于次生种源,分别为400~450mg/和为 300~350mg/L。7.根长、赤霉素浓度、低温时间交互效应对各种源紫斑牡丹种子初萌期、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极显着或显着性影响;根长大于4cm时,赤霉素和低温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已生根种子发芽;种子发芽最佳处理组合因种源而异,东南部种源、东北部野生及栽培种源和西部种源最佳处理组合分别是低温20天结合300mg/L赤霉素、低温20天结合200mg/L赤霉素和低温40天结合300mg/L赤霉素。
杨普秋,杨自云,蔡志全,王澍[2](2015)在《赤霉素对2个玛咖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黑色玛咖和黄色玛咖的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0 mg/L、50 mg/L、100 mg/L、200 mg/L、400 mg/L)浸种24 h,测定其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根长等指标,比较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均能提高玛咖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等指标,当赤霉素浓度为200 mg/L时,对黄色和黑色玛咖种子发芽效果最佳。不同浓度赤霉素浸种后,黄色玛咖种子萌发的各项指标均大于黑色玛咖种子。
张彬,杜芳[3](2012)在《外源激素对一串红种子萌发及休眠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以一串红陈种子为试材,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脱落酸处理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研究外源激素对一串红种子发芽与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80mg/L)的赤霉素处理可促进一串红种子的萌发,加快发芽速度,提高发芽活力;适宜浓度(0.1mg/L)的脱落酸处理可抑制种子萌发,降低发芽速度,促进种子休眠,有利于种子保存。
张彬,杜芳[4](2012)在《不同浸种方式对黑心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对发育良好的黑心菊(Rudbeckia hybrida)种子采用不同温度(40、50、60℃)温水和不同浓度(50、80、110、140 mg/L)赤霉素(GA3)溶液分别浸种处理,研究其不同处理组合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8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2 h处理的种子萌发效果最好,是促进黑心菊种子萌发的最优组合。
马文广,韩瑞,李永平,崔华威,郑昀晔,胡晋[5](2011)在《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烟草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探讨了4种药剂浸种处理对烟草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云烟203和MS云烟85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油菜素内酯(BR)、赤霉素(GA)、水杨酸(SA)和氯化钙(CaCl2)浸种处理后对发芽、幼苗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药剂最佳的浸种浓度分别为1.0 mg/L BR,50 mg/L GA,120 mg/L SA,10 mg/LCaCl2,均显着提高了烟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与发芽指数,降低平均发芽时间和MDA含量。以1.0 mg/L BR和50mg/L GA浸种对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效果最为明显。
仲玉婷[6](2011)在《外源GA3和SA对德国鸢尾耐盐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明确外源赤霉素(GA3)和水杨酸(SA)对园林植物耐盐性的诱导作用,以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为材料,在100mmol/L的NaCl胁迫条件下,采用根际注射结合叶面喷施外源激素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GA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的形态指标、盐害指数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如下:外源GA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生长形态的影响。NaCl胁迫严重抑制德国鸢尾的生长,适宜浓度的外源GA3和SA能明显改善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的生长状况,表现为株高、叶长、全株干质量大幅度提高,植株根冠比、盐害指数明显降低。赤霉素处理中G4(200mg/L)、G3 (100mg/L)的效果较好,但G4植株出现了一定的徒长现象,茎叶细弱,观赏价值降低,综合比较得出100mg/L效果最好;水杨酸S3 (200mg/L)处理效果最好,高浓度的S4 (300mg/L)处理对德国鸢尾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外源GA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光合作用和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外源GA3和SA显着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从而有效增强了德国鸢尾的光合作用,缓解了渗透胁迫对德国鸢尾造成的伤害。两种激素中G3、G4、S3效果较好,且G3和G4之间差异不显着。外源GA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盐胁迫下,施加适宜浓度的外源GA3和SA均可以提高德国鸢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并降低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增强植株细胞膜稳定性,诱导植株提高盐胁迫的抵抗能力。GA3的作用效果整体好于SA, GA3较好的处理为G3和G4,SA效果较好的是S3处理。外源激素GA3和SA的作用特点。适宜浓度的外源GA3和SA均可以提高德国鸢尾的耐盐性,但这种调节作用有限,并存在一定的时效性。通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分析得出,两种激素中,GA3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且不存在高浓度的抑制作用,而高浓度的SA对德国鸢尾的生长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结合本试验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综合分析得到,赤霉素较适宜的浓度为100mg/L,水杨酸的适宜浓度约为200mg/L。
戴萍[7](2011)在《光皮树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及破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 Wangerin)是一种理想的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存在休眠现象,如不经处理需2-3年才能发芽,且自然发芽率很低。本研究以光皮树种子为材料,对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催芽方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和种子休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作为生殖单位的光皮树种子为复粒种子,种皮与核果内果皮紧密愈合在一起构成果核。此类种子球形,横径0.45±0.02cm,纵径0.46±0.02cm,千粒重48.59±1.57g, TTC法测定种子活力76%,空壳率23.33%。2.用酸(硫酸)、碱(NaOH)、氧化剂(H202)和激素(GA3)等对光皮树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结果表明,25℃恒温培养条件下,所有处理的种子萌发率都较低;室内低温沙藏条件下,1%H202和300mg/L GA3对光皮树种子的萌发有一些促进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非常显着的效果。室内低温沙藏的光皮树种子的萌发率要远远大于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的种子的萌发率。种子未经任何试剂处理时,室内低温沙藏的光皮树种子的萌发率为20%,是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的10倍,25℃恒温培养箱环境下,种子几乎不萌发。可见,对光皮树种子来说,低温沙藏是一种简单、经济和有效的处理方法。低温沙藏对光皮树种子萌发的作用可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壳的透性增加,种子内部的物质代谢作用加强,从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3.对贮藏物质含量和对应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皮树种子含有丰富的粗脂肪,其含量达50%以上,可以看作油质种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逐渐减少,淀粉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强,物质代谢的变化进程和相对应的酶的变化是一致的,不断地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4.光皮树种子的吸水性测定发现,种子吸水率偏低,仅为9.44%;种子内果皮坚硬致密且附有蜡质;种壳和胚乳的甲醇浸提液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光皮树种壳和胚乳中几乎不存在萌发抑制物质;种胚形态上发育完全。所以本研究认为,种壳的透水性差和种壳的机械障碍是导致光皮树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童金珠[8](2009)在《外源ALA处理对NaCl胁迫下西葫芦植株的缓解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抗盐性不同的两个西葫芦品种:翡翠2号(抗盐性较强的品种)和新早青一代(抗盐性较弱的品种)为材料,分秋茬和春茬研究了在NaCl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物质ALA后的缓解效应。试验共设计了两个不同的盐浓度(200mmol/l, 400 mmol/l),对西葫芦的整个生育期进行NaCl胁迫处理的同时施用不同浓度的ALA,来研究西葫芦植株各项指标的变化。通过对不同的生理生化指标、形态指标,以及产量等的测定,来检测这种外源物质的作用效果及施用的最佳浓度,为进一步开发ALA在园艺作物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ALA处理最终能达到显着提高西葫芦植株产量,减轻盐害的目的,且在0.3 g/m2的浓度下作用效果最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NaCl胁迫严重抑制西葫芦植株的生长,西葫芦株高,茎粗,叶面积增加缓慢,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aCl胁迫对西葫芦叶片的伤害程度加剧,根系活力在200mmol/LNaCl胁迫下先升后降,而在400mmol/LNaCl胁迫下表现为持续下降,影响了西葫芦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供应。盐胁迫也使西葫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ALA之后,能够有效缓解NaCl胁迫对西葫芦植株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叶片受害程度降低,株高,茎粗,叶面积增大幅度提高,并显着提高西葫芦植株根系活力,减缓西葫芦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幅度。外源ALA的最适浓度是0.3 g/m2,但外源ALA浓度过高,缓解效果不明显。(2)NaCl胁迫严重影响了西葫芦植株的活性氧代谢系统,促进了膜脂的过氧化,质膜透性增大。喷施ALA可降低膜质过氧化作用水平,减少膜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降低细胞膜透性,缓解盐分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伤害,增加西葫芦对盐逆境的适应性。(3)NaCl胁迫能刺激西葫芦活性氧清除系统中SOD,POD等酶的活性,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NaCl胁迫的加剧,活性氧清除系统中酶的活性下降。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ALA之后,显着提高西葫芦叶片POD,CAT,SOD的活性,并能够保证其在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活性,提高了西葫芦的耐盐性。(4)NaCl胁迫使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在处理初期明显增加,但随着处理胁迫时间的延长,各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又下降,说明西葫芦所受盐害加重。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ALA处理促进了NaCl胁迫下西葫芦叶片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积累,在进一步提高西葫芦植株渗透调节能力的同时,还能使这些物质维持在较高的浓度,其中以0.3 g/m2 ALA作用效果显着。(5)相同盐胁迫下,外源ALA处理可显着增加西葫芦果实产量,本文研究表明ALA主要是通过增加西葫芦的结果数来达到增产目的,且对抗盐性强的翡翠2号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其中,0.3g/m2ALA处理作用效果优于其它浓度处理。而各浓度ALA处理对提高盐胁迫下果实中VC含量的作用效果均不明显。综上所述,ALA能明显提高西葫芦的抗盐性,但这种缓解作用是有限的,并不能达到完全消除盐害影响的目的,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以0.3g/m2的ALA施用量提高西葫芦植株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效果最佳。但其作用机理、分子基础等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对外源ALA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吕桂云,邢玉[9](2008)在《赤霉素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紫苏为试材,采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处理可促进紫苏种子发芽。用浓度200mg/L的赤霉素对紫苏种子浸泡8h10h,在20℃25℃下催芽效果最好,可使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到70%左右,并且种子发芽快而整齐。
张黎[10](2007)在《千屈菜不同繁育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不同育苗方法进行千屈菜繁育试验,寻找最佳育苗方法,探求时间短、效率高,经济效益显着的繁育方式。结果表明:采用穴盘播种育苗,方便简单、操作容易、出苗率高、移栽成活率高,适合于大量、快速繁育及工厂化育苗的需要。
二、赤霉素对落葵及西瓜种子发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霉素对落葵及西瓜种子发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11个种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种子休眠与萌发生态学研究概述 |
1.1.1 种子休眠类型研究概述 |
1.1.1.1 外源休眠 |
1.1.1.2 内源休眠 |
1.1.1.3 综合休眠 |
1.1.2 种子休眠机理研究概述 |
1.1.2.1 激素调控学说 |
1.1.2.2 基因表达调控学说 |
1.1.2.3 光敏素学说 |
1.1.3 种子休眠研究方法概述 |
1.1.3.1 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
1.1.3.2 种子结构解剖 |
1.1.3.3 种皮透性测定 |
1.1.3.4 抑制物质的活性测定 |
1.1.3.5 内源激素的测定 |
1.1.3.6 萌发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的测定 |
1.1.4 种子破眠技术研究概述 |
1.1.4.1 水浸种 |
1.1.4.2 物理处理 |
1.1.4.3 化学处理 |
1.1.4.4 层积处理 |
1.1.4.5 激素处理 |
1.1.4.6 胚培养 |
1.2 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机理研究进展 |
1.2.1 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特性 |
1.2.2 芍药属植物种子休眠机理 |
1.2.2.1 透性机理 |
1.2.2.2 抑制物质 |
1.2.2.3 激素作用 |
1.2.3 芍药属植物种子解除休眠的方法 |
1.2.3.1 物理处理 |
1.2.3.2 化学处理 |
1.2.3.3 层积处理 |
1.2.3.4 激素处理 |
1.2.3.5 混合处理 |
1.2.3.6 离体胚培养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3.1 目的意义 |
1.3.2 技术路线 |
2. 种源调查 |
2.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2.2 调查方法 |
2.3 种源调查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3. 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皮结构观测 |
3.2.2 种子形态指标测定 |
3.2.3 种子品质指标测定 |
3.2.3.1 种子千粒重 |
3.2.3.2 种子含水量 |
3.2.3.3 种子生活力 |
3.2.3.4 种子吸水率 |
3.2.3.5 种子呼吸速率 |
3.2.3.6 种子各部分所占比例 |
3.2.4 不同种源种子质量检测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种皮表面形态和种皮结构比较 |
3.3.2 种子形态差异比较 |
3.3.3 种子品质指标分析 |
3.3.4 种子形态指标与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5 种子性状与产地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3.6 种子质量检测 |
3.3.7 种子区划 |
3.4 小结与讨论 |
4. 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种皮透性测定 |
4.2.1.1 种皮透水性 |
4.2.1.2 种皮透气性 |
4.2.2 种子萌发抑制物质活性测定 |
4.2.3 种胚离体培养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种皮透性 |
4.3.1.1 种皮透水性 |
4.3.1.2 种皮透气性 |
4.3.2 不同浸提液对豌豆种子生长的影响 |
4.3.2.1 不同浸提液中豌豆生根率及根长 |
4.3.2.2 不同浸提液中豌豆上胚轴萌发率及上胚轴长 |
4.3.3 种胚离体培养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5. 种子破眠技术研究 |
5.1 种子生根试验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种子生根试验方法 |
5.1.2.2 数据处理 |
5.1.3 生根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3.1 不同种源种子生根适温 |
5.1.3.2 不同种源种子生根最佳赤霉素浓度 |
5.1.3.3 不同种源种子首粒种子生根时间、生根率、平均根长 |
5.2 种子发芽试验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2.2.1 种子发芽试验方法 |
5.2.2.2 数据处理 |
5.2.3 发芽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3.1 种子发芽特征 |
5.2.3.2 不同种源种子初萌期、发芽势、发芽率 |
5.2.3.3 不同种源种子发芽最佳处理比较 |
5.3 小结与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赤霉素对2个玛咖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材料 |
1. 2实验方法 |
1. 3数据处理与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 1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2. 2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 3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2. 4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鲜生物量的影响 |
2. 5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干生物量的影响 |
2. 6不同浓度赤霉素对玛咖种子根长的影响 |
3结论与讨论 |
(4)不同浸种方式对黑心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温水浸种处理 |
1.2.2 赤霉素药剂处理 |
1.2.3 种子发芽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水浸种对黑心菊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2 赤霉素浸种对黑心菊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 |
(6)外源GA3和SA对德国鸢尾耐盐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
1.1.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 |
1.1.2 光合下降、耗能增加 |
1.1.3 加速衰老 |
1.2 植物的耐盐胁迫机理 |
1.2.1 植物的渗透调节 |
1.2.2 植物的拒盐和盐分区域化 |
1.2.3 活性氧清除机制 |
1.2.4 Ca~(2+)信使与植物的适应 |
1.3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途径 |
1.3.1 耐盐新品种的培育 |
1.3.2 外加钙和外源激素的使用 |
1.3.3 改善栽培条件 |
1.4 GA_3和SA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
1.4.1 GA_3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
1.4.2 SA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
1.5 鸢尾属植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 |
1.5.1 国外鸢尾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5.2 国内鸢尾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生长形态的影响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形态指标分析 |
2.3.2 植株根冠比分析 |
2.3.3 盐害指数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叶绿素含量和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2.3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4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3.3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4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2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4.2.3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SOD活性的影响 |
4.2.4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POD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2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4.3.3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SOD活性的影响 |
4.3.4 外源GA_3和SA对盐胁迫下德国鸢尾POD活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7)光皮树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及破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光皮树研究进展 |
1.1 光皮树的生物学特性 |
1.2 光皮树的资源概况 |
1.3 光皮树的繁殖技术 |
1.3.1 种子繁殖 |
1.3.2 扦插繁殖 |
1.3.3 嫁接繁殖 |
1.4 光皮树的应用前景 |
1.4.1 生产食用油及其保健作用 |
1.4.2 生产生物柴油 |
1.4.3 生态景观效果 |
1.4.4 其他 |
2 种子的萌发 |
2.1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
2.1.1 水分 |
2.1.2 氧 |
2.1.3 温度 |
2.1.4 光 |
2.2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变化 |
2.2.1 种子的吸水 |
2.2.2 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
2.2.3 贮藏物质的转化利用 |
2.3 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学变化 |
3 种子的休眠与解除 |
3.1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 |
3.1.1 种皮或种壳限制 |
3.1.2 种子生理后熟 |
3.1.3 胚形态后熟 |
3.1.4 抑制物质的存在 |
3.1.5 综合休眠 |
3.2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 |
3.2.1 激素调节学说 |
3.2.2 基因表达的调节学说 |
3.2.3 呼吸途径论 |
3.2.4 光敏色素学说 |
3.3 种子休眠破除方法的研究 |
3.3.1 物理方法 |
3.3.2 化学方法 |
3.3.3 综合处理 |
3.3.4 其他方法 |
4 山茱萸科植物种子打破休眠方法和萌发条件研究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光皮树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种子及胚的形态观察 |
1.2.2 种子千粒重 |
1.2.3 种子空壳率 |
1.2.4 种子活力测定 |
1.2.5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1.2.6 种壳的厚度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特征及一些数量性状 |
2.2 种子吸水率 |
2.3 胚根所对位置的种壳厚度 |
3 讨论 |
第三章 光皮树种子催芽方法比较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催芽方法 |
1.2.2 电导率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催芽试剂种类和浓度的选择 |
2.2 不同试剂处理及不同催芽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 |
2.2.1 种子的萌发率 |
2.2.2 H_2O_2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 |
2.2.3 GA_3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 |
2.2.4 NaOH和浓H_2SO_4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 |
2.3 不同试剂处理后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测定 |
3 讨论 |
3.1 光皮树种子有效的催芽方法 |
3.2 低温沙藏的作用效果 |
第四章 光皮树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光皮树种子萌发的形态学特征 |
1.2.2 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含量的测定 |
1.2.2.1 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测定——葸酮比色法 |
1.2.2.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
1.2.2.3 粗脂肪含量测定——索式提取法 |
1.2.3 种子萌发过程中酶的活性测定 |
1.2.3.1 淀粉酶活性测定 |
1.2.3.2 蛋白酶活性测定——Folin-酚法 |
1.2.3.3 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子萌发过程中种胚及胚乳的形态变化 |
2.2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
2.3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2.4 种子萌发过程中胚乳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
2.5 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及相应酶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光皮树种子休眠机理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种壳甲醇浸提液的提取 |
1.2.2 胚乳甲醇浸提液的提取 |
1.2.3 种壳和胚乳甲醇浸提液的生物测定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及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2.1.1 种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的影响 |
2.1.2 种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2.2 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及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2.2.1 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籽发芽率的影响 |
2.2.2 胚乳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根长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1 小结 |
2 创新与展望 |
2.1 创新之处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8)外源ALA处理对NaCl胁迫下西葫芦植株的缓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 |
1.1.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
1.2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途径 |
1.2.1 培育抗盐品种 |
1.2.2 外加钙或微量元素 |
1.2.3 抗盐剂的应用 |
1.2.4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的应用 |
1.2.5 农业措施 |
1.3 ALA 的生理作用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3.1 ALA 的性质 |
1.3.2 ALA 在生物体内的合成与运输 |
1.3.3 ALA 的生理作用 |
1.3.4 ALA 在农业中的潜在应用 |
1.3.5 应用前景与展望 |
1.4 选题的依据,意义,目的及试验研究内容 |
1.4.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4.2 选题的目的 |
1.4.3 试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材料筛选方法 |
2.1.3 试验时间及地点 |
2.2 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ALA 对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生长的影响 |
3.1.1 ALA 对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ALA 对NaCl 胁迫下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3 ALA 对NaCl 胁迫下植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 外源ALA 对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2.1 ALA 对NaCl 胁迫下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2.2 ALA 对NaCl 胁迫下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 外源ALA 对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
3.3.1 ALA 对NaCl 胁迫下SOD 活性的影响 |
3.3.2 ALA 对NaCl 胁迫下POD 活性的影响 |
3.3.3 ALA 对NaCl 胁迫下CAT 活性的影响 |
3.4 外源ALA 对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
3.4.1 ALA 对NaCl 胁迫下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2 ALA 对NaCl 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外源ALA 对NACL 胁迫下西葫芦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5.1 ALA 对NaCl 胁迫下果实品质的影响 |
3.5.2 ALA 对NaCl 胁迫下果实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外源ALA 与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生长的关系 |
4.2 外源ALA 与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
4.3 外源ALA 与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关系 |
4.4 外源ALA 与NACL 胁迫下西葫芦植株渗透调节能力的关系 |
4.5 外源ALA 与NACL 胁迫下西葫芦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赤霉素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1.2.2 不同处理时间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1.2.3 不同的催芽温度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赤霉素处理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时间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
2.3 200 mg/L赤霉素处理8 h后, 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发芽效果 |
3 讨论 |
(10)千屈菜不同繁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场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赤霉素处理对千屈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3.2 不同种源对比试验 |
3.2.1 不同种源播种育苗出苗率差异 |
3.2.2 不同种源生长发育状况比较 |
3.3 不同土质播种千屈菜对比试验 |
3.4 千屈菜穴盘播种与苗床播种对比试验 |
3.4.1 穴盘播种与苗床播种出苗率差异 |
3.4.2 穴盘播种与苗床播种生长发育状况 |
3.5 千屈菜扦插育苗试验 |
3.5.1 千屈菜穴盘、营养钵扦插育苗试验 |
3.5.2 千屈菜不同部位扦插试验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四、赤霉素对落葵及西瓜种子发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11个种源紫斑牡丹种子休眠原因与破眠技术研究[D]. 仇云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2]赤霉素对2个玛咖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J]. 杨普秋,杨自云,蔡志全,王澍. 西部林业科学, 2015(05)
- [3]外源激素对一串红种子萌发及休眠的调控效应[J]. 张彬,杜芳. 北方园艺, 2012(24)
- [4]不同浸种方式对黑心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 张彬,杜芳.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2(04)
- [5]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烟草种子活力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马文广,韩瑞,李永平,崔华威,郑昀晔,胡晋. 种子, 2011(09)
- [6]外源GA3和SA对德国鸢尾耐盐性的影响[D]. 仲玉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光皮树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及破眠技术研究[D]. 戴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8]外源ALA处理对NaCl胁迫下西葫芦植株的缓解效应[D]. 童金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赤霉素对紫苏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J]. 吕桂云,邢玉.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8(07)
- [10]千屈菜不同繁育方法研究[J]. 张黎. 北方园艺,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