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益忻:反垄断应当划清六条界限(论文文献综述)
郝冀[1](2011)在《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进行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历史不长,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关于企业竞争力的本质、组成、影响因素、提升背景以及各个主体在企业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至今仍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只有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并有针对性的给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建议。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本文构建了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这就是:首先对企业竞争力加以界定;然后分析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最后在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背景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和提升措施。本文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对企业竞争力现状的评价方法包括粗集理论、分层比较法、基于模糊数的FAHP比较法和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最小二乘比较法等。本文对颇有争议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界定,认为企业的竞争资产、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内涵,而创新、制度和全球化则对上述三者发挥重要影响,用数学模型表示即为:(竞争资产×竞争环境×竞争策略)创新×全球化×制度(?)企业竞争力本文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钢铁企业和石油石化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的比较,对我国国企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某些指标上同世界领先的企业还存在差距,但差距在逐渐缩小。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宏观背景包括全球化趋势、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中观背景包括中国的产业发展状况及中国区域企业集群发展状况;微观背景包括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本文运用多层次因素影响分析方法对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信贷供给的宽松环境、企业盈利水平和合理的产权结构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起到很好的正面推动作用;而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资本市场表现和盈利水平的波动,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方向不显着。本文通过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的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即:通过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权安排结构、推动企业整体上市和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本文分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分别提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举措。政府的举措包括: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顿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出资人管理和内部市场化改革、深化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等;企业的举措包括:选择正确的战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完善企业考核办法、突出利益相关者作用等。
王丹[2](2007)在《论中国共产党对“垄断”问题的认识 ——以《人民日报》(1947—2006)为研究文本》文中指出垄断是个古老的经济学概念,也是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一个经济现象。建国初期,由于意识形态和经济理论的限制,我们一直把垄断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将其视为现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经济特征,并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腐朽、掠夺、霸权等等。我们视垄断为“洪水猛兽”,对之发泄着我们高尚的义愤,并企图把它排斥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视野之外。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性垄断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已经出现了。这就使得这一时期党对垄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的垄断大加批判,另一方面对国内的行政性垄断却大加推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垄断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机制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但是由于我国转型期垄断问题的特殊性,使得垄断的消极作用表现的极为明显,社会对垄断的批判也就史无前例的严厉和深刻起来,要求将其“一反到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垄断的认识也更为理性和客观:在对待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垄断问题时,不能只有一个反字,还应有一个促、扶、育的问题,即我们在反垄断的同时,还应结合市场发育的实际,在部分规模经济行业发挥垄断的积极作用,走垄断性竞争的市场模式。作为一个经济学同时又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概念,垄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涵义是不同的,不仅如此,政府及公众对其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其对垄断概念的认识及发展变化,不仅代表了党和国家在此问题上的根本态度,还影响着政府对垄断问题的基本政策。基于此,本文将以《人民日报》为视角,辩证地分析不同时期垄断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作用以及党对垄断问题的态度和相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垄断领域改革的原则及对策,以期实现反垄断与维护公平竞争、发展规模经济的有机统一,推动我国民族经济的快速发展。
张立凡[3](2006)在《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价值链理论、钻石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给出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粗集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精简;结合模糊数学的知识,对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从优化价值链角度,给出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进行综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介绍与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价值链理论、钻石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指出对本研究的意义。其次,基于石油企业集团的属性分析,对我国石油企业集团进行SWOT分析,并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础,针对石油企业集团特点,研究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第三,从石油企业集团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以及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角度,构建石油企业集团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依据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分析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并充分考虑了资源、能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约束因素,在丰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方面进行尝试。第四,依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结合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和影响要素,初步建立了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不同,该指标体系中包含石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主要反映企业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能力。同时借助粗集理论的属性约简知识,建立了指标体系精简模型,对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精简,在提高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探索。第五,针对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各子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组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基于简单模糊数的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最小二乘模糊层次评价方法和基于风险态度的二元语义评价方法,分别对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市场能力、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进行评价,在提高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科学性方面进行探索。并依据评价模型,选取九家石油企业集团进行实证分析,对各石油企业集团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基于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从优化我国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的角度,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二、管益忻:反垄断应当划清六条界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益忻:反垄断应当划清六条界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背景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及不足 |
六、文章框架 |
第二章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国际、国家及产业竞争力有关理论 |
一、竞争力理论基础 |
二、国家竞争理论 |
三、国际竞争理论 |
第二节 几种前沿竞争力理论 |
一、超强竞争理论 |
二、超优势竞争理论 |
三、动态竞争理论 |
第三节 路径理论概述 |
一、制度的内涵 |
二、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
三、经济系统制度变迁的动力 |
四、制度变迁的分类 |
五、制度变迁的时滞 |
第三章 与竞争力有关的国有企业相关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地位及近年的发展 |
一、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二、国企在国民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 |
三、“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发展的情况 |
四、国企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
一、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
二、提升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迫切性 |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分布与分类 |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分布 |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
三、国企改革发展的方向及“十二五”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 |
四、“十二五”时期央企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
第四节 我国国有企业及其竞争力的特征 |
一、国有企业自身的特征 |
二、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特征 |
三、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发展的特征 |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状况评价 |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 |
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已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四、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五、对我国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简单回顾 |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
一、评价对象的选择 |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三、运用粗集理论进行指标约简 |
四、电力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五、对电力企业进行评价 |
六、选用多样本对中国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
第三节 对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说明 |
一、对中国电力企业总体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二、管理整合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三、核心市场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四、核心技术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六、对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参数选择 |
一、宏观因素理论假设 |
二、中观因素理论假设 |
三、微观因素理论假设 |
四、数据来源 |
五、计量方法的选择 |
第三节 对计算结果的说明 |
一、对结果的总体说明 |
二、分项说明 |
第四节 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其他因素 |
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
二、治理结构都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六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宏观背景 |
一、经济全球化 |
二、技术进步 |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中观背景 |
一、产业发展 |
二、产业集群 |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微观背景 |
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 |
二、企业组织形式变化对国企的影响 |
三、兼并与收购重组成为趋势 |
四、生产的变革 |
第四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背景的特殊性分析 |
一、企业竞争力提升宏观背景的特殊性 |
二、企业竞争力提升中观背景的特殊性 |
三、企业竞争力提升微观背景的特殊性 |
第七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分析 |
第一节 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种典型路径 |
一、美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和教训 |
二、美国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三、日本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经验和教训 |
四、日本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第二节 我国竞争力发展历史阶段 |
一、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四阶段理论 |
二、我国企业竞争力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
一、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传统路径 |
二、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
第八章 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举措 |
第一节 发挥政府在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
一、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 |
二、政府应该协调与企业间的关系 |
三、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
第二节 政府提升竞争力的举措 |
一、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 |
二、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
四、整顿市场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竞争机制 |
五、深化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六、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竞争机制 |
七、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八、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我国的基础设施 |
第三节 政府自身的政策选择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二、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三、加快推进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发展,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举措 |
一、制定企业竞争战略 |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三、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
四、完善公司考核治理方法 |
五、突出利益相关者利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论中国共产党对“垄断”问题的认识 ——以《人民日报》(1947—2006)为研究文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对垄断概念的历史回顾 |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垄断的论述 |
1.1.1 马克思、恩格斯对垄断的分析研究 |
1.1.2 列宁对垄断的研究 |
1.1.3 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列宁的垄断理论 |
1.2 西方经济学对垄断的论述 |
1.2.1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对垄断的论述 |
1.2.2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垄断的论述 |
1.2.3 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垄断的论述 |
1.3 现代经济学对垄断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问题研究 |
2.1 《人民日报》对垄断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原因及表现 |
2.1.1 《人民日报》对垄断资本主义大加批判的原因 |
2.1.2 《人民日报》所披露的垄断资本对外侵略的表现及后果 |
2.2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垄断问题 |
2.2.1 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
2.2.2 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
2.2.3 计划经济体制下垄断的作用 |
第三章 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垄断问题研究 |
3.1 中国经济转型期垄断的现状和特征 |
3.1.1 行政性垄断是我国转型期垄断的主要形式 |
3.1.2 经济性垄断开始大量出现 |
3.1.3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经济规模小,集中型垄断发展不充分 |
3.2 中国经济转型期垄断形成的原因 |
3.2.1 体制因素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
3.2.2 法制不健全使垄断缺乏有效的外在约束 |
3.2.3 生产力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完善是垄断产生的经济基础 |
3.2.4 利益因素是转型期垄断产生的动力 |
3.3 中国转型期垄断问题引发的严重后果 |
3.3.1 转型期垄断的政治危害 |
3.3.2 转型期垄断的经济危害 |
第四章 中国垄断领域改革的对策建议 |
4.1 我国经济领域内垄断问题改革的目标 |
4.2 我国垄断领域改革的原则 |
4.2.1 坚决反对各种垄断行为,减少和消除垄断的消极效用 |
4.2.2 反垄断要以反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为主,兼反经济性垄断行为 |
4.2.3 垄断领域改革要坚持经济效率原则,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模式 |
4.3 垄断领域改革的措施 |
4.3.1 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
4.3.2 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在部分行业推行垄断性竞争 |
4.3.3 加快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石油企业集团竞争环境发生变化 |
1.1.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出现新发展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2.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2.2.5 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综述 |
2.2.6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2.3 相关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作用 |
2.3.1 价值链理论 |
2.3.2 钻石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石油企业集团的属性 |
3.2.1 石油企业集团的界定 |
3.2.2 石油企业集团的特点 |
3.3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的SWOT 分析 |
3.3.1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的优势(S) |
3.3.2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的劣势(W) |
3.3.3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的机会(O) |
3.3.4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的威胁(T) |
3.4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
3.4.1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
3.4.2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性质 |
3.4.3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
4.1 引言 |
4.2 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分析 |
4.2.1 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的内涵 |
4.2.2 石油企业集团价值链的特点 |
4.2.3 石油企业集团内部价值链 |
4.2.4 石油企业集团外部价值链 |
4.3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 |
4.3.1 资源要素 |
4.3.2 能力因素 |
4.3.3 环境要素 |
4.3.4 影响要素与核心竞争力互动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5.1 引言 |
5.2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3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
5.3.1 充分体现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
5.3.2 充分体现石油企业集团的产业特征 |
5.4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
5.4.1 核心市场能力指标 |
5.4.2 核心管理能力指标 |
5.4.3 核心技术能力指标 |
5.4.4 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
5.5 基于粗集理论的定量指标精简 |
5.5.1 精简模型 |
5.5.2 实例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6.1 引言 |
6.2 指标体系数据的获得 |
6.2.1 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得 |
6.2.2 定量指标数据的获得 |
6.3 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6.3.1 模型一基于简单模糊数FAHP 评价模型 |
6.3.2 模型二基于三角模糊数最小二乘FAHP 评价模型 |
6.3.3 模型三基于风险态度的混合多指标二元语义评价模型 |
6.4 实证研究 |
6.4.1 基于简单模糊数的石油企业集团核心市场能力FAHP 评价 |
6.4.2 基于简单模糊数的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管理能力FAHP 评价 |
6.4.3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石油企业集团核心技术能力最小二乘FAHP 评价 |
6.4.4 基于风险态度的石油企业集团持续发展能力二元语义评价 |
6.4.5 基于简单模糊数的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FAHP 评价 |
6.5 评价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升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对策 |
7.1 引言 |
7.2 优化石油企业集团内部价值链 |
7.2.1 优化业务单元内部价值链 |
7.2.2 核心管理能力子系统提升 |
7.2.3 核心技术能力子系统提升 |
7.3 优化石油企业集团外部价值链 |
7.3.1 核心市场能力的提升 |
7.3.2 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四、管益忻:反垄断应当划清六条界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D]. 郝冀.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2]论中国共产党对“垄断”问题的认识 ——以《人民日报》(1947—2006)为研究文本[D]. 王丹. 天津大学, 2007(04)
- [3]我国石油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D]. 张立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