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件制作工具的分析与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1](2021)在《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才竞争形势日趋激烈,不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善实践类课程教学现状,提升教学效果,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促进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关注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之后“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有何优势”,这种以产出为导向促使目标达成的理论构想,为提升实践类课程教学效果带来新思路。本研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论,完成以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准实验研究验证教学设计中哪些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实践技能和改善学习态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期望为类似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借鉴。根据研究过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线;第二章对OBE理论、实践类课程、《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找出本文的切入点,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三章对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了教学实验的设计、应用与数据收集;第五章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第六章梳理研究结论,对应用OBE理论指导师范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反思本研究的不足并展望。研究表明OBE理论对师范生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开发、评价“微课”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明确课程目标与预期学习成果有利于激发实践欲望;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目标-问题导向的课堂讲授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自主学习活动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多渠道互动有利于学生及时获得指导深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评价设计环节过程性、结果性评价的综合设计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同时能够保证作品得分公平,使学生产生主人公心理,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但本研究在课程选择和研究对象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保证研究的外在效度,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扩大研究课程及研究对象样本量的选取,延长研究时间,进行多轮迭代以期得到更加充足的数据和准确的结论。
解子晗[2](2021)在《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教师不仅要继续发扬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还要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面对一系列关于传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等辅助教学的重要问题,例如,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教学方式,在众多的软件中该选择哪种进行辅助教学等。在众多的教学软件中,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简称GSP)作为一个含有强大的绘图、函数、动态演示等功能为一体的软件,非常适合辅助中学物理教学,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便利。为了说明几何画板在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优势,以及几何画板如何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现有的大量关于几何画板的文献与书籍的阅读,对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意义、发展趋势、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本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的意义及其作用。为了使文章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几何画板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以及功能,并结合教育理论说明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意义。为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本篇论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看法,根据调查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其次,通过列举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实验以及动态问题方面的应用,说明几何画板在辅助教学中的适切性,并在物理规律、实验以及动态问题的方面分别介绍了这些有代表性课件的制作思路以及重点的制作步骤。最后,为了进一步说明几何画板在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本文将开发的课件应用实际教学中,通过比对案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的方式,分析几何画板在应用过程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关于几何画板在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看法与建议。
刘世翊[3](2021)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切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分享、团队协作,以统一形态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或网络环境中的研究,鲜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探讨,且多偏于理论、缺少实证,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和建构过程,但具体应用效果存在疑问,有待从实践角度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梳理学习共同体和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尝试从情境支持、教学交互、共同愿景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描述学习共同体。同时,初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中以检验实际效果,探究其是否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从而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与策略,可为其他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建构这一问题展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理论准备。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等;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国内外的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阐述群体动力学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2)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进行调查,为更好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3)理论探索。探索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和建构策略。(4)实证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采用此初步策略开展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对初步构建的策略进行修改及完善,随后进行第二轮及第三轮行动研究,逐步完善教学流程及总结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策略。最后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方式对学习共同体建构成效进行分析。(5)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调查结果表明:(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第二,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1)情境生成阶段:关联情境生成、注重动态生成;(2)问题导向阶段:激发学习动机、引发交流讨论、联系社会实践、培养问题意识、均衡问题占比、生发共同愿景;(3)实时交互阶段:密切师生交互、拓展生生交互、深化知识交互;(4)协同探究阶段:培养学习共同体文化、创造协作探究的场域;(5)综合评价阶段: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
宋达[4](2021)在《信息技术游戏型微课件设计开发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丰富,学习资源的类型更加多样,教育游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其教育性与游戏性的特征相辅相成,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微课件作为紧随微学习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以时间短、内容精、低负荷、灵活多样的特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论文尝试将教育游戏理念与微课件特点相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结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微型学习理论及RETAIN模型为指导设计并开发信息技术游戏型微课件,并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检验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尝试从中总结出游戏型微课件的优势与问题。在对比实验过程中,对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游戏型微课件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能够改善学习者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态度,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吴冬梅[5](2021)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最大限度地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育和教学,特别是服务好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值得研究的课题。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那汉语拼音则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学好汉语拼音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交互式课件以其操作性灵活、交互性强的特点引起广泛关注,微课的使用也极大的补充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笔者从当下信息技术融合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多种方式考虑,探索信息技术助力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实践。本文的第一章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阐述了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的发展现状,并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相关概念界定介绍和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发现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四章在结合ADDIE教学模式和ARCS动机模型的理论构建出了应用于拼音教学的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模型;第五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2课和第13课的内容为例进行了交互式课件与微课的案例设计并用于教学实践;第六章运用实验研究法对交互式课件和微课用于拼音教学的效果做分析,进而验证信息技术在助力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实践中效果显着。
张红妍[6](2021)在《设计思维视域下大学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核心素养是全世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技能就是协作问题解决(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CPS,后文简称为CPS)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强调合作与探究学习,但学生的CPS能力提升效果和培养模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如何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CPS能力已成为研究热点。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多元化、创新型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核心理念与CPS能力评价标准高度契合。本研究从设计思维的视角出发,将设计思维引入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CPS能力为目标来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活动模型及策略体系,并选择“实践技能类”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式和策略的实证研究。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范式,主要运用了准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采用准实验研究法验证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CPS能力是否与传统教学中学生的CPS能力有显着区别。同时,在实验班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三轮行动研究,目的在于更好的优化教学模式和策略。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文本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等方式分析学习者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情况,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结合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以及访谈,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提升大学生CPS能力提供思路。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式可以用于培养大学生的CPS能力。文章包括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讲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简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罗列了CPS能力、设计思维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是研究设计,对设计思维视域下大学生CPS能力培养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结合设计思维的EDIPT模式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第四章是研究过程的实施,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技能类课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证研究,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三轮迭代实验修改优化了新的教学模式;第五章是研究的数据分析,因CPS能力较为复杂,故采用对质性数据量化分析的方法来测量。通过学生作品、小组讨论文本、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前后测结果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第六章研究总结,提出优化策略,对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想法。本研究构建了设计思维视域下大学生CPS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与相关策略,并进行了实践与效果验证,发现学习者在团队协作能力、问题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作品成绩均有所提升,学习者的协作问题解决行为更加显着。
杨晓林[7](2021)在《希沃白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信息技术始终占据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影响。为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国家政策明确地指出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希沃白板作为一款集成的教学工具软件,教师可以使用它进行备课、授课、评课等一系列的工作,所以本文将希沃白板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通过开展实验的方法检测希沃白板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效果。本文的研究目标有三个:第一,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情况,了解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结合希沃白板的特点,开展学习希沃白板的教师培训,并检测培训教师对希沃白板的掌握情况;第三,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某中学开展希沃白板教学的实验研究,来检测希沃白板的教学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本研究首先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操作不熟练、工具不会操作、动点问题不会制作等问题。基于调查结果,开展希沃白板教师培训,教会教师使用一种简单便利的信息技术软件,也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问题,让教师意识到希沃白板的便利,同时为开展希沃白板实验奠定基础。为了检验希沃白板教学效果,本研究选择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某中学九年级的两个班级为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使用希沃白板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说明在实际教学中使用希沃白板教学具有可行性。
佟彩嘉[8](2020)在《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石桥二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包含教育事业带来较明显的变革,课堂上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成为现代高中生物课堂非常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种类繁多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上课的效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是适应信息时代,完成课程改革关键的工具,不是为了看起来热闹但毫无效果的形式。在信息化教学开始普及的高科技时代,讨论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多媒体课件的研究背景,当前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教学中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但使用的过程是否科学准确,发挥其最大的优越性的问题还有待考究。在有关背景下提出研究的课题内容、方法及意义。其次对相关文献进行了阐述,包括学习理论以及多媒体课件相关概念、制作原则、制作流程、优势等,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论述多媒体课件的实际运用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最后,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以必修一中的某几节课为例介绍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的过程,并且对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高一生物教师及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看法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总结分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给一线教学的高中生物老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欢[10](2020)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Y市X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英语学科要充分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教学呈现形式的最优化的具体要求。就目前农村地区的英语学科教学而言,落实这样的要求最便捷与有效的手段就是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来拓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途径。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很好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能够让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变得更为的容易,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在情景创设、听读辅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对于很多的英语教师来说,多媒体课件成为了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支持手段与工具。但是对于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因为存在着意识、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进度都相对滞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中这样的问题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选取了Y市X中学这一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应用情况为切入点,从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教师的角度,以教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状为具体的对象,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研究Y市X中学初一、初二共48位初中英语教师,共48节课的英语课件,访谈了8位英语教师。针对该学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实施、开展教学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问题有:(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状如何?(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存在哪些问题?(3)基于现状的调查及问题的分析,得出问题的成因。调查结果显示,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目前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队伍中存在着课件制作与应用形式较为单一、课件制作存在较大困难;二、多媒体课件与英语学科的融合存在一定困难;三、教师缺乏足够有效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这三个方面。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加深教师信息化了解、集中强化教师的培训与学习;促进课件呈现信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课件制作工具的分析与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件制作工具的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专业评估背景下课程建设以学习产出为导向 |
1.1.2 我国高校关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 |
1.1.3 OBE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实验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课堂观察法 |
1.5.4 内容分析法 |
1.6 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
2.1.1 成果导向教育(OBE)相关研究 |
2.1.2 实践类课程相关研究现状 |
2.1.3 《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相关研究 |
2.2 概念界定 |
2.2.1 成果导向教育(OBE) |
2.2.2 实践类课程 |
2.3 OBE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
第3章 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设计 |
3.1 《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在A校开设的基本情况 |
3.1.1 《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特点 |
3.1.2 A校《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 |
3.2.1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 |
3.2.2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设计核心理念 |
3.2.3 基于OBE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 |
3.3 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过程设计 |
3.3.1 确定预期学习成果 |
3.3.2 教学活动设计 |
3.3.3 教学评价设计 |
3.4 教学活动实施课例 |
3.4.1 教学目标 |
3.4.2 学习者分析 |
3.4.3 教学内容分析 |
3.4.4 教学流程设计 |
3.4.5 学习资源制作 |
3.4.6 学习评价 |
第4章 《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的应用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设计 |
4.4 实验变量 |
4.5 实验对象 |
4.6 实验过程 |
4.6.1 实验准备 |
4.6.2 前测 |
4.6.3 实验实施 |
4.6.4 实验后测及数据收集 |
第5章 《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
5.1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5.2 学生技能发展情况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学生“微课设计技能”发展情况 |
5.2.3 学生“课件制作技能”发展情况 |
5.2.4 学生“微课视频录编技能”发展情况 |
5.2.5 学生“微课评价技能”发展情况 |
5.2.6 小结 |
5.3 学生学习态度发展情况 |
5.3.1 课程学习参与情况分析 |
5.3.2 课程认可度情况分析 |
5.4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OBE理论对师范生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
6.1.2 目标-问题导向课堂讲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
6.1.3 自主学习活动中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 |
6.1.4 师生共同评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化理解,发展评价能力 |
6.2 研究建议 |
6.2.1 针对不同属性内容,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
6.2.2 加强资源整合设计,注重提供解释性支持资源 |
6.2.3 对阶段性成果及时开展多主体评价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几何画板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相关理论 |
一、几何画板的概述 |
(一)几何画板的产生与发展 |
(二)几何画板的功能介绍 |
(三)几何画板的基本特点 |
二、几何画板与其他教学软件的比较 |
(一)几何画板与Power Point的比较 |
(二)几何画板与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比较 |
三、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行为主义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关于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描述性分析 |
三、调查问卷的结论与思考 |
第四章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中的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规律方面的课件开发 |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实验方面的课件开发 |
三、几何画板在物理动态问题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 |
(一)几何画板在物理动态问题中的应用的适切性分析 |
(二)几何画板在物理动态问题方面的课件开发 |
第五章 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一:定量分析桌面的微小形变 |
(一)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反思与启示 |
二、案例二:数形结合分析追及相遇问题 |
(一)追及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反思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利用几何画板辅助中学物理教学的效果》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信息技术融合的政策要求 |
2.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 |
3.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 |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共同体 |
2.混合式学习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群体动力学 |
2.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4.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
三、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三)调查对象 |
(四)问卷设计与分析 |
1.调查问卷设计 |
2.问卷测试发放 |
3.问卷正式发放 |
4.访谈提纲应用 |
(五)调查数据分析 |
1.学生基本信息分析 |
2.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
3.相关分析 |
4.差异性检验 |
(六)调查结论 |
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 |
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 |
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 |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一)课程分析 |
1.教学目标设计 |
2.教学内容分析 |
3.教学对象分析 |
(二)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
(三)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 |
1.文化形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然要求 |
2.目标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向 |
3.交往互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源泉 |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1.情境生成:创设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场域 |
2.问题导向: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 |
3.多元互动:促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进程 |
4.协同探究:深化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场域文化 |
5.综合评价:厘清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
五、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前期准备 |
1.建立线上班集体 |
2.完善课件针对性 |
3.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6.三轮行动建构策略对比 |
(五)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1.访谈内容分析 |
2.调查问卷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存在问题 |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 |
附录2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前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4 课堂学习评价表 |
附录5 学习共同体建构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6 教学设计方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信息技术游戏型微课件设计开发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
2.微型学习的产生与发展 |
3.游戏与教育的正向关联 |
4.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
2.微课件研究现状 |
3.游戏型微课件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游戏型微课件 |
2.中学信息技术学科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微型学习理论 |
三、基于RETAIN的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型微课件设计与开发 |
(一)信息技术游戏型微课件设计策略 |
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要求 |
2.RETAIN模型分析 |
3.RETAIN模型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4.游戏型微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
(二)游戏型微课件设计 |
1.“探秘电子表格”内容目标 |
2.RETAIN模型要素设计 |
(三)游戏型微课件开发 |
1.基于RETAIN模型的教育游戏的案例描述 |
2.开发工具的选择 |
3.素材的准备 |
4.开发结果 |
5.效果检验 |
四、基于游戏型微课件的教学实验 |
(一)实验对象 |
(二)实验目的 |
(三)实验变量 |
(四)实验假设 |
(五)实验工具 |
1.作品评价表/教参标准试题 |
2.学习兴趣与态度问卷 |
3.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 |
4.课堂观察记录表 |
(六)实验实施过程 |
1.实验准备 |
2.实施程序 |
3.数据分析 |
(七)实验数据分析 |
1.前测数据分析 |
2.中测数据分析 |
3.后测数据分析 |
(八)实验结论 |
1.学生成绩 |
2.学习兴趣和态度 |
3.自主学习能力 |
4.实验结论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与创新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游戏型微课件案例截图 |
附录二 教育游戏的设计和评价标准 |
附录三 信息技术作品评价表 |
附录四 信息技术教参标准试题 |
附录五 《中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量表》 |
附录六 《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 |
附录七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八 课堂观察数据 |
致谢 |
(5)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音标教学与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二、国内汉语拼音教学与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第三章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 |
一、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二、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课堂教学观察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的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 |
第一节 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模式的构建 |
第二节 交互式课件与微课设计模式的分析 |
一、前期分析 |
二、过程分析 |
三、评价反馈 |
第五章 小学汉语拼音交互式课件与微课的设计案例 |
第一节 第 2 课《i uü y w》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前期分析 |
一、第2 课《i uü y w》的前期分析 |
二、第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前期分析 |
第二节 第 2 课《i uü y w》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规划设计 |
一、第2 课《i uü y w》的规划设计 |
二、第13 课《ang eng ing ong》的规划设计 |
第三节 第 2 课《i uü y w》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开发制作 |
一、交互式课件开发关键步骤 |
二、交互式微课的制作重点步骤 |
第六章 小学汉语拼音交互式课件与微课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验前期准备 |
一、实验研究对象 |
二、实验研究工具 |
三、前测实验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实验过程 |
一、实验班的教学过程 |
二、对照班的教学过程 |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
一、学生后测卷成绩对比分析 |
二、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
三、家长访谈记录与分析 |
四、实验研究结论 |
第七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汉语拼音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B:二十位小学语文教师简况表 |
附录C:小学语文教师汉语拼音课堂教学观察数据表 |
附录D: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测试卷(前测) |
附录E: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测试卷(后测) |
附录F:应用效果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G:应用效果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H:交互式微课脚本设计 |
一、第2 课《i uü y w》的微课脚本设计 |
二、第 13 课《ang eng ing ong》的微课脚本设计 |
附录 I:交互式课件与微课案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设计思维视域下大学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 |
1.1.2 协作问题解决在目前课堂中的现状 |
1.1.3 优化教学方式的发展需求 |
1.1.4 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 |
2.1.1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的概念 |
2.1.2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的评价研究 |
2.1.3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的研究现状 |
2.2 设计思维 |
2.2.1 设计思维的概念 |
2.2.2 设计思维的模型与工具 |
2.2.3 设计思维的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构建 |
3.1 设计思维促进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
3.1.1 大学生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培养目标分析 |
3.1.2 设计思维促进协作问题解决能力(CPS)培养可行性分析 |
3.2 基于设计思维的协作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
3.2.1 基于设计思维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构建 |
3.2.2 基于设计思维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流程设计 |
第4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
4.1 实证研究依托课程介绍 |
4.1.1 课程介绍 |
4.1.2 课程目标 |
4.1.3 课程内容 |
4.1.4 教学环境 |
4.2 实证研究设计 |
4.2.1 实验研究对象初始水平分析 |
4.2.2 研究流程介绍 |
4.2.3 实施过程介绍 |
4.3 实验班教学实践过程 |
4.3.1 第一轮迭代研究 |
4.3.2 第二轮迭代研究 |
4.3.3 第三轮迭代研究 |
4.3.4 小结 |
4.4 对照班教学实践过程 |
第5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践效果分析 |
5.1 评价依据 |
5.2 评价维度 |
5.2.1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矩阵 |
5.2.2 作品分析 |
5.2.3 “协作问题解决行为”文本编码与分析 |
5.2.4 大学生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自评分析 |
5.2.5 学生课程满意度分析 |
5.3 数据分析 |
5.3.1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矩阵分析 |
5.3.2 课程作品成绩分析 |
5.3.3 协作问题解决(CPS)行为的滞后序列分析 |
5.3.4 协作问题解决(CPS)能力自评问卷分析 |
5.3.5 课堂满意度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总结 |
6.1.1 提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教学模式 |
6.1.2 提炼了基于设计思维的优化策略 |
6.1.3 验证了教学模式及策略的有效性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A:实验班学生过程性数据案例罗列 |
附件B:实验班作品制作学生反思记录案例 |
附件C:大学生CPS能力前测 |
附件D:大学生CPS能力后测 |
附件E:CPS能力自评与互评 |
附件F:学生作品评价 |
附件G:访谈提纲 |
附件H: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希沃白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
(二)数学学科的需求 |
(三)教学软件的完善 |
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希沃白板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信息化教学 |
(二)教学软件 |
(三)希沃白板 |
二、文献综述 |
(一)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
(二)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
(三)不同教学软件的对比 |
三、心理学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初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工具 |
三、调查样本与实施过程 |
四、结果分析 |
(一)教师任教的基本信息 |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 |
(三)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五、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希沃白板培训的实践研究 |
一、培训的前期准备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目标 |
(三)培训方式 |
二、具体实施 |
(一)培训内容 |
(二)培训的时间 |
(三)培训的前后测设计 |
三、培训效果分析 |
(一)培训前后量表的分析 |
(二)培训前后访谈的分析 |
四、培训结论 |
第五章 基于希沃白板教学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样本 |
三、实验设计 |
(一)实验工具 |
(二)实验假设 |
(三)有关变量 |
四、实验过程 |
(一)实验前的准备 |
(二)实验过程 |
(三)教学案例 |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
(一)数学成绩分析 |
(二)调查问卷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情况简介 |
致谢 |
(8)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石桥二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多媒体课件相关概述 |
2.1.1 媒体和多媒体教学 |
2.1.2 多媒体课件 |
2.2 学习理论 |
2.2.1 行为主义理论 |
2.2.2 认知主义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3 高中生物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 |
2.3.1 科学性原则 |
2.3.2 实用性原则 |
2.3.3 辅助性原则 |
2.3.4 符合生物学特点的原则 |
2.4 高中生物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程 |
2.4.1 分析教学需求 |
2.4.2 制定教学目标 |
2.4.3 框架结构安排 |
2.4.4 编辑课件脚本 |
2.4.5 界面风格选择 |
2.4.6 检查核对并应用 |
2.5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
2.5.1 富含形式多样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5.2 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2.5.3 易于强调教学重难点内容 |
2.5.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 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
3.1 教师准备 |
3.1.1 选择教学内容 |
3.1.2 确定教学方法 |
3.1.3 进行教学设计 |
3.2 教学过程的应用 |
3.2.1 利用直观的素材,激发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
3.2.2 通过生动的场景展示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 |
3.2.3 指出疑惑开拓思路,培养学习兴趣 |
4 多媒体课件对高中生物课堂的影响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情况 |
4.2 调查高中生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看法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4.3.1 对教师统计结果的分析 |
4.3.2 对学生统计结果的分析 |
4.4 生物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
4.4.1 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不理想 |
4.4.2 一线教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流于形式化 |
4.4.3 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 |
4.4.4 过分关注课件而忽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
4.4.5 对传统教学的认识不科学 |
4.5 优化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课堂的策略 |
4.5.1 健全多媒体教学硬件设备及软件资源 |
4.5.2 正确引导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
4.5.3 提高教师队伍计算机操作水平,合理选择和使用多媒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Y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我国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 |
(二)Y市X中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
(二)多媒体教学的概念 |
(三)多媒体课件的概念 |
二、国外多媒体课件应用研究现状 |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二)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三、国内多媒体课件应用研究现状 |
(一)多媒体课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
(二)多媒体课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四、国内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研究 |
(一)农村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问题研究 |
(二)农村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五、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 |
二、多模态理论 |
(一)多模态理论 |
(二)多模态理论与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 |
第四章 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题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观察法 |
四、调查过程 |
(一)调查前准备 |
(二)调查阶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调查结果分析 |
(一)问卷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二、调查结果讨论 |
(一)农村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 |
(二)农村初中英语课件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三)问题成因 |
第六章 Y市X中学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建议 |
一、优化信息化软硬件应用条件 |
二、集中强化对教师课件制作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 |
三、深化对英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支持 |
四、做好学科知识点与软件应用的整合 |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对教学的启示 |
三、研究不足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课件制作工具的分析与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OBE理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李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几何画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课件开发[D]. 解子晗.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D]. 刘世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信息技术游戏型微课件设计开发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 宋达.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信息技术助力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应用探究[D]. 吴冬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设计思维视域下大学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D]. 张红妍.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7]希沃白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晓林.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8]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石桥二高中为例[D]. 佟彩嘉.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以Y市X中学为例[D]. 张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