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DP growth of 7 per cent predicted in 2000(论文文献综述)
林婵贞[1](2021)在《中泰物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会大幅度影响企业,改善物流效率可对整体经济产生较大的助推作用。目前,全球各国着力发展物流业,在这一领域各显神通。中国的物流发展已经跨越了初级阶段,拥有良好的物流管理体系。虽然泰国的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泰国人口众多、市场经济繁荣,但泰国物流系统的能力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物流成本过高,越来越成为影响泰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而,需要着重发展物流业以建立适应未来经济的物流体系。为了泰国经济提升,需要向中国的发达城市学习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用于泰国的物流发展。然而,因为难以汇编泰国的标准、条件以及统计数据。因此,关于国内外物流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关于中国和泰国之间的物流比较。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俨然成为了一个市场经济较为繁荣的国家,而作为比中国更早独立的泰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却一直未有太大的起色,泰国仍然缺乏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物流中心。本文从物流成本、仓储服务成本和包装服务等方面对中国和泰国的物流业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各种统计数据探索其中存在的差异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希望能能够借鉴中国的物流发展的经验,改善泰国物流行业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泰国物流业的发展。
吴頔[2](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李金航[3](2020)在《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国民经济GDP、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其中,我国的经济支柱型产业-房地产,在推动我国GDP的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政府通常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正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中,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片火热化发展。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政府采取常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流向了房地产领域,导致产生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形势,商品房销售价格也随之不断提高。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房地产的价格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尽可能的让中国房地产价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之间协调发展,本文要对三者间存在的动态联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建议。货币供应量M2是一个影响因素众多,且与国家政策高度相关的变量,但考虑到近十年的我国M2季度数据呈稳定的线性增长趋势,并结合当下我国宏观政策维稳的大前提,故从本文视角对其分析预测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工作所使用的数据取自于国家统计年鉴,选取了我国200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HP、货币供应量M2以及房地产投资额REI的四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通过VEC建模分析,发现我国商品房均价的上涨推动GDP的增长,在前两个季度内,该增长缓慢不明显,第二个季度之后,呈线性上升走势,并于第八个季度后趋于平稳,此时,其对GDP的增长所作的贡献率高达35.5%。除了推动GDP增长,商品房均价的上涨还伴随着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该增长趋势在前三个季度内,呈上升趋势,之后,便处于停滞状态,直至第七个季度,再次呈线性增长趋势,影响非常深远,这也正对应于我国目前高房价背后的房地产泡沫现状。此外,商品房均价的上涨也增加了房地产投资的预期收益,促使房地产商扩大投资规模,该影响主要体现在前3个季度内,其中第一个季度处于负增长,从第二个季度开始才是正向增长,影响持续时间较短,也表明当房价上涨时,房地产投资额不是同步增长,而是有1个季度的市场反应时间。本文也做了基于VAR模型的2020-2023年共16个季度的短期预测工作。其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在2020年第1季度到达259290.5亿,到2023年第4季度增至334195亿。我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预计在2020年第1季度到达9898.86元/平方米,到2023年第4季度增至12159.92元/平方米。我国货币供应量M2预计在2020年第1季度到达2035882.92亿,到2023年第4季度增至2631335.6亿。我国房地产投资额预计在2020年第1季度到达13485.37亿,到2023年第4季度增至17599.86亿。考虑到2020年初我国突发的新冠疫情状况,经济增长率很可能要低于6%的预定计划,故作者认为上述四个变量的实际值很可能要小于预测值。最后本文也响应国家维持房价稳定的号召,提出了“推进我国房产税制度改革,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建议。其次,为防范经济领域的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本文也提出了“合理控制信贷供应,完善房地产信用体系”的建议。同时,也根据我国当下的经济新常态形势,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速理念,进行投资结构升级”的建议。
陈玉婷[4](2020)在《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文是基于《新兴市场大趋势》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书属于经济类型文本,正式程度较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动词名词化结构,而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学者们对名词化结构的分类不能完全解释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实践中名词化结构所在的语境以及其与其它词汇的搭配,对名词化结构进行重新分类,并且探讨不同的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未来二十年,新兴市场的消费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应密切注意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许多地区的新兴市场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例如贫困﹑不平等﹑社会治理薄弱和基础设施不足。《新兴市场大趋势》一书介绍了这些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该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状况以及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该翻译项目的简要介绍,包括源文本和作者的介绍等。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第三部分是这篇报告的主要部分,作者讨论了不同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并举例以佐证其观点。第四部分是针对本次翻译实践得出的结论。通常,动词名词化结构可以译为动词或者名词,本报告的目的在于探究在何种情况下动词名词化结构应该译为动词、何种情况下该译为名词。分析发现,当动词名词化结构用作术语或与实义动词搭配时,通常译成名词或名词短语;当动词名词化结构被用在“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名词短语”结构中或者与乏词义动词搭配时,动词名词化结构通常被翻译成目标语言中的动词。“动词名词化+介词+名词/名词短语”结构通常可译为主谓结构或者动宾结构,具体取决于动词名词化词语与名词/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
曾祥炜[5](2020)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201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作者首先分析了《201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文本特征,发现该报告是一种典型的经济信息型文本,因为该报告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语言中不夹杂丝毫文学技巧。与其他文本相比,信息型文本的翻译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准确完整地传达源语信息;二是以读者为中心,充分地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修辞心理,剔除一切对于译语读者而言陌生且次要的源语文化。根据这一信息型文本特征,作者在翻译时选用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旨在精确地传达源语信息。本报告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翻译报告背景、报告意义、能力要求、文本特点、文本价值、交际翻译理论以及报告的整体框架。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系统地介绍交际翻译理论、信息型文本以及《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阐述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分析和译后校对。第四部分介绍了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挑战。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多种翻译策略对第四部分的难点和挑战进行一一解决。第六部分是结论,归纳了本次翻译实践中的主要发现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翻译实践,得到如下启发:第一,一定要有相关翻译理论知识的储备,理论指导实践;第二,译前一定要先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继而全文通读,分析文本特征,了解文本意图,从而选用相应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第三,翻译除应熟练地掌握翻译技巧外,还应具备相关学科知识。
符静文[6](2020)在《《亚洲债券监测》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亚洲债券监测》是亚洲开发银行的出版物。该出版物监测东南亚国家联盟10个成员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香港和大韩民国的债券市场。译者选取《亚洲债券监测》2019年3月刊作为翻译材料。该报告回顾了2018年第四季度新兴东亚本币债券市场的发展情况。《亚洲债券监测》的翻译对译者和译入语读者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亚洲债券监测》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实践报告是对译者过去几年所学知识的检测。另一方面,《亚洲债券监测》2019年3月刊的汉译本可以帮助更多中文读者了解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并进行合理投资。《亚洲债券监测》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其语言特征包括大量出现的具体数字和专有名词,大量使用的长句,特别是比较句的使用,和大量出现的引用。对于《亚洲债券监测》的翻译而言,翻译目的论是首选翻译指导理论。该理论由凯瑟琳娜·莱斯和汉斯·弗米尔提出,强调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主要包含三个原则:目的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强调翻译的交际性目的。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必须遵循译入语表达习惯,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译文。忠实性原则强调原文与译文的对应关系。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作者对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为了达到忠实于原文的目的,该翻译在目的论指导下大多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在翻译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译者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方法层面,为了使译文语内连贯,词汇层面上的翻译多使用增译法、省译法和转换法等翻译方法,而长句的翻译多使用句子拆分和重组。
安蕾[7](2020)在《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是各级政府和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增长有三个基本的动力: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大规模投资、大量新增劳动力及效率的提高都对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05年前后,这些支撑高速经济增长的因素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贯穿宏观调控全过程的主线。国际上定量研究经济结构问题的主流方法是矩阵代数衍生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态投入产出模型及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两种。但目前研制出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主要是用于研究不同时期“生产性固定资产”与社会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极少。本文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出发,提出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框架结构,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19872017年投入产出基本表及延长表,研制出涵盖31个年份、30个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在表的编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完善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理论,丰富了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并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持。本文所做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推算出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采用标准RAS法,借助R语言软件自动化编表过程,得到19872017年期间我国未编表年份缺失的18张投入产出“补充表”,与13张统一表式结构的“收集表”,共同构成覆盖国民经济30个产品部门的31张连续年份“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完善研究的基础数据。第二,研制连续年份“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采用目前常用的方法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表,部分年度、部分部门的增加值指标易出现负值。为此,本文在现有可比表编制方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首先,基于国家现有统计数据,整理出“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及“第III象限所用价格指数”,构建“19872017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2002年=100)”,并按照常用方法编制得到“初始可比表”;然后,借鉴RAS法的思想,提出采用“迭代法”调整“初始可比表”的具体步骤;最终,研制出较为符合经济实际且误差较小的连续年份、30部门的“中国1987201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2002年=100)”。为后续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奠定基础,并为本文应用部分及相关研究提供大量数据支撑。第三,完善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框架,并研制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目前鲜有关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表的编制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从年度表“前一年度的产品生产不能消耗后来年度生产产品”的基本性质出发,引入投资分配系数,内生化外生变量,并通过模型的运行,采取一定的方法将不同年度的静态投入产出模型“链接”起来,使过去的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考察一个时间序列上资本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为后续动态的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理论是本文研究的核心:(1)明确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链接变量,给出各象限具体分配基数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等理论,选取静态投入产出表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作为链接年度间联系的经济变量;其次,研究链接变量与以后年份的具体联系,需根据其构成项目作为资本积累属性上的差异,确定链接变量在年度表中各象限的具体分配基数。本文剥离出“存货增加”中的生产性部分,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标之和作为“生产性投资”(第I象限分配基数),不再用于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只在第I象限中间使用之后年份中长期内的年度间、部门层面逐步进行分解,而存货增加指标余下的部分则作为“非生产性投资”(第II象限分配基数),在年度表最终使用后面年度短期内进行分解,分配未完额作为各期结余,放入年度表第II象限最终使用中设置的“生产性投资余额”、“存货增加余额”栏。(2)提出“新流量分解三步法”解决年度表第I象限上三角形分块矩阵的流量分解问题:第一步,采用“累计比较法”估计各年度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投资时滞,并结合税法规定的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及实际生产情况,综合确定分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年度表中的分配年限;第二步,从资本的效能变化角度提出“二项分布折旧理论”,计算各部门生产性投资在各年度的投资分配系数、年分摊额,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步,采用结构法从实际使用角度将各年度生产性投资额在年度表的部门层面进行分解。(3)研制出“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2002年=100)”。时间跨度较长,部门分类较多,目前尚无该方面的编制实例,编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后续应用研究奠定数据基础。第四,利用前文研制的连续时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由浅入深开展应用研究。一方面,对过去30余年,我国国民经济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和价值运动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演变情况、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假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滞后性、对产出的影响是相对长期的,试图把传统对经济增长的认识转变到本文的思路下,将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相结合,构建面板生产函数模型,对各部门前期“累计投入”如何影响当期产出、变化趋势如何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基于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开展的应用做了有益的尝试。相关成果为我国结构改革问题提供了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发现:(1)近几年我国总量指标表现不佳,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部门结构不断优化,未来可期。总体上,19872017年期间,总量指标呈现先增后减态势,19871990年、19962000年及近期三个时间段,各总量指标低于全期平均水平;产业上,研究期间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各项指标与总体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战场;产品部门上,近几年各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的粗放型产品部门向信息化带动的集约型产品部门演变。(2)基于投入产出表纵向反映生产的投入来源、需求消耗情况,行向反映产出的分配去向、供给使用情况的特点,对部门间关联特征及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需求角度,随着我国行业分工的逐步细化,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的资本有机构成及服务化程度逐年上升,但各产品部门的中间消耗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研究期间30个部门中有14个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比上升,而大多数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部门则出现单位产品的物耗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部门对自身的消耗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且增加了对第三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在不断减少;下游终端类行业所需中间投入比重大、品种多,需求波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如果符合国家产业升级方向,刺激其生产能力可以加速经济增长,可给予重点扶持。供给角度,一方面,研究期间我国总产出内中间使用合计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各部门生产的产品只有少部分直接作为最终产品分配使用,绝大多数又进入其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参与更高水平的生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需“双轮驱动”的特征日益明显。最终消费总量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从传统实物消费为主,发展为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由传统产品向附加价值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科技产品转型。另外,中上游能源、原材料部门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部门单位最初投入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供给推动能力普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类部门通常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短板,极易出现供给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供应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点;而对社会的供给推动作用不断减弱的几个部门,社会对其投入需求实际是在减少的,需要预防产能过剩等问题。(3)利用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面板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在“资本投入”指标的刻画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区分资本存量的“财富属性”与“生产属性”,考虑各部门投资时滞,从年度表中整理各年使用的之前年份资本积累及当期提供的“生产性投资”数据,得到“生产性资本累计”作为“资本投入”的代理指标,构建我国19872017年产品部门生产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投入在各部门中的配置也在不断优化,投资的重心由农业、低端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转变。另外,我国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效率系数既受产品部门层面个体影响,又随年份变化存在显着差异,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及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则受产品部门结构变化的影响显着。
崔伟杰[8](2020)在《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文中提出镍是我国战略性新兴矿产之一,在传统不锈钢部门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众多国家列为“战略物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镍资源消费国,且国内镍矿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国内巨大的资源需求。目前我国所需的镍矿资源依赖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且资源供应国高度集中,90%以上来源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两国,供需矛盾导致常年来镍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持高位,镍资源持续稳定供应存在很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论文以镍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于国内外镍资源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梳理了镍资源的性质和用途,全球镍资源的储量特点及分布特征、镍矿床类型及特征、产量供应形式、冶炼加工方法、勘察状况、消费、贸易流动特点及价格历史变化等情况。采用部门需求预测法对2025年及2030年我国及全球镍资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重点聚焦了镍资源产业集中的不锈钢及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部门走势的研究分析,从而研判我国镍资源的供需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未来镍资源需求量将持续走高,至2025和2030年全球及我国原生镍资源需求量将达到264万t、174万t和398万t、230万t,较2018年分别增长18%、35%和78%、78%。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不锈钢部门及电池部门,其中传统不锈钢领域至2025和2030年全球原生镍用量达到约160万t和180万t,废不锈钢镍资源的回收利用是不锈钢领域中的重要补充,但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显着,我国至2025和2030不锈钢领域原生镍需镍量约132万t和150万t;新能源汽车产业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至2025和2030年全球及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部门初级镍用量占比将由2018年的5%、3%增长至20%、18%和40%、29%。镍资源需求产业格局变化显着。针对我国镍资源供应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初步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相关企业及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镍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战略,合理配置镍资源提供定量参考,对提高我国镍资源的供应水平及国家的稳定持续发展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孙晨[9](2020)在《法国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理论其实是对国家的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看法:一种为了自发的市场秩序而进行的积极和彻底的治理。在法国,新自由主义思想是作为一种知识网络出现的,并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传播,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新自由主义逐步向国家政策领域扩张。从密特朗总统治下开始,法国历届政府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引,不断远离凯恩斯主义,放宽管制,取消价格控制,强调市场的作用,实行财政紧缩,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公共企业私有化和欧洲一体化进程。历经四十年来法国的左、右翼争斗,虽然新自由主义内部仍有分歧,但其逐渐在政党政治的夹缝中寻得了生存的路径。除了金融危机期间干涉主义的短暂回归,新自由主义政策已成为法国政府的一种具有连续性和依赖性的政策。
KEABETSWE BASIMANE[10](2020)在《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研究1998-2018》文中认为在过去的40年里、博茨瓦纳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这一切得益于其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良好的治理。在1966年独立时、博茨瓦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然而、政府制定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了良好的治理方案使其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转型为中上收入国家之一。1965/66年到2005/06年之间、博茨瓦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仔细观察博茨瓦纳的成功故事就会发现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尽管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但博茨瓦纳的增长并没有转化为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本文研究分析了博茨瓦纳从1998年至2018年的经济转型、对其独立以来的发展做了概述、强调了良好的治理在经济转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指出高失业率(特别是在青年之中)、经济结构体系的不足、贫困率和不平等是这个中等收入水平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本文还探索了博茨瓦纳经济转型及其结构体系的不足、并根据其发展前景、提出许多相应的建议。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在国际关系领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可追溯到冷战时期。本文还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青年失业率、多样化指数等经济变量和理论进行了解释。国际关系领域的统计工作已与先进的经验认识联系在一起、并已确定可以克服理论界限。本文分析了博茨瓦纳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生产增长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博茨瓦纳作为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这有助于我们参照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了解博茨瓦纳目前的经济情况。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理论又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为治理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博茨瓦纳良好的治理记录在其经济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值得关注。
二、GDP growth of 7 per cent predicted in 20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DP growth of 7 per cent predicted in 2000(论文提纲范文)
(1)中泰物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物流与物流业 |
二、国际物流 |
三、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商物分离说 |
二、物流的“黑大陆”说 |
三、“第三利润源”学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泰国物流业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泰国物流业发展历程 |
一、军事物流阶段(1950 年至1964 年) |
二、工业物流阶段(1965 年至1979 年) |
三、电子物流阶段(1980 年至1990 年) |
四、交换信息阶段(1990 年至今) |
第二节 泰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
一、近年来物流业效率有所提升 |
二、国内货运的销量提高较快 |
三、国内货运中运输方式较为丰富 |
四、国际货运 |
五、物流仓库近年来发展较快 |
六、最后一公里配送促进物流包装快速发展 |
第三节 泰国物流业发展的PEST分析 |
一、政治因素(Politics) |
二、经济因素(Economy) |
三、社会因素(Society) |
四、技术因素(Technology)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物流业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中国物流业发展历程 |
一、筹备阶段(1949 年到20 世纪80 年代) |
二、起步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至20 世纪 90 年代) |
三、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中国物流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一、中国物流绩效水平较高 |
二、中国物流货物运输数量较大、运输方式较为丰富 |
三、中国包装行业快速稳定发展 |
四、中国仓储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
五、中国物流业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泰物流发展环境与发展效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泰物流发展环境比较分析 |
一、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分析 |
二、中泰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中泰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分析 |
一、物流成本的构成与计算方法 |
二、中国物流成本与服务现状分析 |
三、泰国物流成本与服务状况分析 |
四、中泰物流成本与服务效率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借鉴中国经验发展泰国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泰国物流业与中国物流业的差距及其产生原因 |
一、泰国物流业与中国物流业差距 |
二、泰中物流业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发展泰国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
一、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
二、采用新技术 |
三、促进物流业人力资源发展 |
四、推进减少海关程序 |
五、增强能力的税收措施 |
六、改善法律更轻松连接系统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
1.3.2 中俄自贸区 |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
2.4 博弈论 |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
2.4.2 博弈过程 |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2.5.1 垄断优势理论 |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
2.6 相关分析模型 |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2.6.2 Verhulst模型 |
2.6.3 贸易引力模型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
4.1.1 农业产业资源 |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
4.2.1 产业资源禀赋 |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
5.2.1 虚拟耕地进口 |
5.2.2 “虚拟林地”进口 |
5.2.3 金融合作 |
5.2.4 区域发展 |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6.2.1 宏观风险 |
6.2.2 主体风险 |
6.2.3 技术风险 |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6.3.1 宏观风险 |
6.3.2 主体风险 |
6.3.3 技术风险 |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6.4.1 宏观风险 |
6.4.2 主体风险 |
6.4.3 技术风险 |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
7.4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8.2 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8.3.1 不足 |
8.3.2 展望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 发表论文 |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国民经济GDP、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2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 |
2.1 我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
2.2 房地产价格对投资的影响 |
2.2.1 托宾Q效应 |
2.2.2 房地产业关联效应 |
2.2.3 实业资本空心化效应 |
2.2.4 信贷约束效应 |
2.3 房地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 |
2.3.1 财富效应 |
2.3.2 替代效应 |
2.3.3 预防性储蓄效应 |
2.4 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传导机制 |
2.4.1 货币传导机制 |
2.4.2 信贷传导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经济计量分析模型 |
3.1 平稳序列 |
3.1.1 平稳序列的定义 |
3.1.2 平稳序列的检验方法 |
3.2 协整关系 |
3.2.1 伪回归现象 |
3.2.2 协整关系的定义 |
3.2.3 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 |
3.2.4 协整关系检验的5种情形 |
3.3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3.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3.5 本章小结 |
4 数据选取及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季节调整 |
4.3 商品房均价、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平稳性分析 |
4.4 商品房均价、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4.4.1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定义 |
4.4.2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 |
4.4.3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 |
4.5 商品房均价、货币供应量M2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价格与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
5.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基于VEC模型) |
5.2 方差分解(基于VEC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6 房地产价格与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的短期预测 |
6.1 确定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 |
6.2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6.3 VAR模型变量外生性检验 |
6.4 VAR方程参数估计结果 |
6.5 VAR模型预测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1.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its writer |
1.3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Schedule |
2.1.2 Parallel texts |
2.1.3 Translation Principle |
2.2 While-translation |
2.3 Post-translation |
3.CASE ANALYSIS |
3.1 An Overview of Nominalization |
3.1.1 Definition and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
3.1.2 Classification of VN structure |
3.2 Translation of VN Structure |
3.2.1 Terminology |
3.2.2 Non-terminology |
4.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
Appendix D |
(5)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201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Report Background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3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ors |
1.4 The Text Features |
1.5 The Value of the Text |
1.6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1.7 The Report Structure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2.1.1 Foreign Studies |
2.1.2 Domestic Studies |
2.2 Studies on Informative Text |
2.2.1 Foreign Studies |
2.2.2 Domestic Studies |
2.3 Studie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on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
3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3.1 Pre-translation |
3.2 In-translation |
3.3 Post-translation |
4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4.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Economic Terms |
4.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Long Complex Sentences |
4.3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osed by the Background Deficiency |
5 Case Analysis |
5.1 Manifestation |
5.2 Linear Translation |
5.3 Reverse Translation |
5.4 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
5.5 Converting Meaning Groups into Explanatory Modifiers |
5.6 Conversion |
6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6)《亚洲债券监测》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0.1 Introduction to Asia Bond Monitor |
0.2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sia Bond Monitor |
0.2.1 Lexical Feature |
0.2.2 Syntactic Feature |
0.2.3 Textual Feature |
0.3 Structure |
Chapter One Process Description |
1.1 Pre-translation |
1.1.1 Source Text Reading |
1.1.2 Parallel Text Reading |
1.1.3 Translation Tools |
1.1.4 Translation Plan |
1.1.5 Term Table Establishment |
1.2 Translation |
1.2.1 Translation Methods |
1.2.2 Difficult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rehension |
1.3 Post-translation |
1.3.1 Terms Agreements |
1.3.2 Proofreading on Tmxmall |
1.3.3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
2.1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
2.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Skopos Rule |
3.1.1 Lexical Collocations |
3.1.2 Words with Meaning Exclusive to Bond |
3.1.3 Sentences with Figures of Speech |
3.2 Fidelity Rule |
3.2.1 Lexical Consistency |
3.2.2 Syntactical Consistency |
3.3 Coherence Rule |
3.3.1 Lexical Coherence |
3.3.2 Syntactical Coherenc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7)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静态投入产出分析 |
二、动态投入产出分析 |
三、总量与结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文章结构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一节 静态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
一、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二、平衡关系 |
三、投入产出模型 |
第二节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理论 |
一、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
二、投入产出补充表的编制方法 |
三、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方法 |
第三节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方法 |
一、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概念 |
二、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
三、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理论 |
第三章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
第一节 中国1987~2017 年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
一、编制同部门当年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二、编制投入产出补充表 |
三、构建1987~2017 年投入产出可比价格指数体系 |
四、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第二节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模型的构建 |
一、第I、II象限分配基数的计算 |
二、第I象限流量的分解 |
三、第II、III象限的编制 |
四、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及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应用 |
第一节 1987~2017 年中国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
一、总产出构成及变化分析 |
二、增加值构成及变化分析 |
三、部门关联特征变化分析 |
四、最终使用构成及变化分析 |
第二节 1987~2017 年中国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估计 |
一、理论基础 |
二、数据情况 |
三、模型选择及估计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 |
二、部门间关联变化情况 |
三、各部门投入产出关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中国1987~2017年30 部门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 |
附录 B 中国1987~2017 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研究项目 |
三、申请的专利或获奖情况 |
(8)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镍资源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第2章 镍矿资源概况 |
2.1 镍的性质和用途 |
2.1.1 基本性质 |
2.1.2 应用领域 |
2.2 全球镍资源概况 |
2.2.1 全球镍资源储量及分布 |
2.2.2 全球镍矿床类型及特征 |
2.3 中国镍资源概况 |
2.3.1 中国镍资源储量及时空分布 |
2.3.2 中国镍矿床类型及特征 |
第3章 全球镍资源历史供需格局分析 |
3.1 全球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1.1 镍矿的采选和冶炼 |
3.1.2 镍矿勘察情况分析 |
3.1.3 全球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1.4 中国镍供应历史及现状 |
3.2 国内外镍消费历史及现状 |
3.2.1 世界消费状况 |
3.2.2 我国消费状况 |
3.3 国内外贸易状况历史及现状 |
3.3.1 世界贸易状况 |
3.3.2 我国贸易情况 |
3.4 价格走势 |
3.4.1 国际镍金属价格 |
3.4.2 国内镍金属价格 |
第4章 全球镍资源需求预测数据来源与预测理论方法 |
4.1 数据来源 |
4.2 镍资源预测研究现状 |
4.3 预测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第5章 全球镍资源需求预测过程 |
5.1 不锈钢部门 |
5.1.1 世界不锈钢产量 |
5.1.2 我国不锈钢产量 |
5.1.3 不锈钢需求预测结果 |
5.1.4 世界不锈钢镍需求量预测 |
5.1.5 我国不锈钢产业镍需求量预测 |
5.2 电池部门 |
5.2.1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预测 |
5.2.2 电池发展趋势 |
5.2.3 电池部门镍资源需求量预测 |
5.3 电镀部门、合金铸造部门及其他部门镍资源需求量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6.2.1 扩大海外镍资源开发,打破镍资源进口渠道单一局面 |
6.2.2 增大国内镍矿勘察力度,加强镍资源自身供应能力 |
6.2.3 加强资源供需格局变化研究,做好我国镍资源的全球配置 |
6.2.4 建立健全镍资源储备政策,促进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6.2.5 优化冶炼工艺,提高低品位镍矿的提炼技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法国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核心概念 |
第二节 法国的政党生态:政党政治 |
一、极右翼反对派的消失 |
二、中间派反对派的最终消失 |
三、左右两个政党的重新平衡 |
第三章 法国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前奏 |
第一节 转型期的法国政治经济 |
第二节 对经济衰退的早期反应 |
第三节 法国新自由主义转型的载体 |
第四章 法国政党政治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的抬头 |
一、密特朗第一任总统 |
二、密特朗第二任总统 |
三、密特朗政府的谢幕 |
第二节 新自由主义的迅猛发展 |
一、希拉克第一任总统 |
二、第二次“左右共治” |
三、希拉克第二任总统 |
第三节 金融危机时落于下风的新自由主义 |
一、金融危机前的法国 |
二、金融危机中的法国 |
三、金融危机后的法国 |
第四节 再次获得生机的新自由主义 |
一、奥朗德总统 |
二、马克龙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研究199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资料概况 |
三、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博茨瓦纳经济发展回顾 |
第一节 塞莱茨·卡马爵士 |
第二节 总统奎特·凯图米莱·琼尼·马西雷 |
第三节 费斯图斯·莫哈埃(1998-2008) |
第四节 塞雷茨·卡马·伊恩·卡马 |
第二章 博茨瓦纳经济为何转型 |
第一节 经济结失衡 |
第二节 高失业率 |
第三节 高度的贫穷和不平等 |
第三章 博茨瓦纳经济如何转型 |
第一节 多元化政策 |
第二节 主要行业的转型举措 |
一、制造业 |
二、矿业 |
三、服务行业(含旅游业) |
四、农业 |
第四章 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的评估 |
第一节 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的成就 |
一、国内生产总值趋势 |
二、经济结构转变 |
第二节 经济转型的不足 |
一、技术的落后 |
二、农业技术在经济转型中的缺乏 |
三、研究和开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的落后 |
第三节 博茨瓦纳经济转型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GDP growth of 7 per cent predicted in 2000(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泰物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D]. 林婵贞.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D]. 吴頔. 吉林大学, 2020(01)
- [3]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国民经济GDP、货币供应量M2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D]. 李金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经济类文本名词化结构的英汉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玉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5]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2019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曾祥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6]《亚洲债券监测》翻译实践报告[D]. 符静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国1987-2017年度间动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及应用[D]. 安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全球镍资源产业供需格局分析及预测[D]. 崔伟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法国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基于政党政治的视角[D]. 孙晨. 南京大学, 2020(02)
- [10]博茨瓦纳经济转型研究1998-2018[D]. KEABETSWE BASIMANE.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