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

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

一、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雷春妮,王波,孙苗苗,代路[1](2022)在《GC-MS-AMDIS结合保留指数在玫瑰花露香气成分准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和保留指数,对玫瑰花露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在75μm Carboxen/PDMS固相萃取头、样品量10 mL、磁力搅拌、氯化钠含量1.0 g、平衡时间20 min、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40 min实验条件下,应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对色谱峰纯化,并利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共鉴定出60种香气成分,其中玫瑰花水鉴定出59种,玫瑰细胞液鉴定出22种。玫瑰花水和玫瑰细胞液共有成分21种,相对含量之和分别为76.60%、78.42%;玫瑰花水特有成分38种,相对含量之和为15.26%;玫瑰细胞液特有成分1种,相对含量为0.60%。结果表明,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得到的鉴定结果相互验证,能够显着提高未知成分鉴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周婧,史得军,黄星亮,陈菲,王春燕,肖占敏[2](2021)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联用技术在重油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GC-AED)联用技术在重油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形态分析中的应用。指出:利用固相萃取和柱色谱分离技术对重油进行预处理,然后,借助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的强分离能力,以及高分辨质谱(MS)的定性能力,同时,采用GC-AED联用技术辅助定性,能够准确分析重油含硫化合物。GC-AED联用技术定性分析了柴油中73种含氮化合物形态。在分析重油含氧化合物形态时,GC-MS联用技术用于定性分析,而GC-AED联用技术在辅助定性、定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该联用技术在油品添加剂和重油中金属化合物形态分析应用较多,可以分析锡、锌、镍、钒等多种金属有机化合物。

董华君[3](2021)在《中密度纤维板及其饰面板气味释放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人们长期生活在室内污染环境中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情绪。人造板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一大污染源,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气味对人类具有较大危害性。然而,目前在气味方面,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和建筑行业中的中密度纤维板(Medium Density Fiberboard,MDF)的研究十分有限,不利于系统性研究人造板气味问题。为补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本论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嗅觉测量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Olfactometry,GC-MS-O)对MDF素板、不同贴面(PVC、三聚氰胺)及涂料饰面(水性漆涂饰、聚氨酯漆涂饰、硝基漆涂饰)MDF的气味释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鉴定得到板材关键气味化合物,并对其来源及危害进行探究。分析厚度对MDF素板及不同饰面MDF板材气味释放规律影响,探究板材释放气味特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基于气味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三类板材的气味等级进行量化评价,确定不同板材气味评价等级。本文研究成果有利于探明不同种类MDF释放气味的成分、来源、危害及气味释放规律,同时为制造环保型MDF及木制品提供理论支撑,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具体如下:(1)芳香烃组分(呈现芳香味)是MDF素板、PVC贴面MDF和三聚氰胺贴面MDF的主要气味来源,在释放初期与平衡状态气味强度最强,对板材气味具有较大影响。MDF素板气味组分为芳香烃、醛类和酯类。PVC贴面MDF和三聚氰胺贴面MDF检测到的气味组分为芳香烃、醛类、酮类、酯类和醇类。从释放初期到平衡状态,各个气味化合物的气味强度均有所下降。PVC贴面MDF的气味特征是以芳香、果香为主的混合气味,三聚氰胺贴面MDF的气味特征是以芳香气味为主的混合气味。(2)醇类对水性漆涂饰MDF气味影响最大,醛类对聚氨酯漆涂饰MDF气味影响最大,芳香烃对硝基漆涂饰MDF气味影响最大。水性漆涂饰MDF、聚氨酯漆涂饰MDF和硝基漆涂饰MDF三种涂料饰面MDF的分别呈现清新果香、以果香为主的混合气味以及较浓的刺激性果香气味特性。相同厚度的涂饰MDF气味释放强度的大小依次为硝基漆涂饰MDF>聚氨酯漆涂饰MDF>水性漆涂饰MDF。(3)环境条件和厚度是影响不同MDF板材气味释放的重要因素。随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升高,三种MDF(MDF素板、贴面MDF、涂饰MDF)气味化合物的总质量浓度和总气味强度均随之升高,个别气味化合物的气味强度随温度、相对湿度的升高影响不明显。随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的增大,三种MDF气味化合物总质量浓度和总气味强度随之减小。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空气交换率与负荷因子之比条件下释放初期和平衡状态的气味组分有差异,部分气味化合物的气味特征随其气味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发现不同厚度的MDF素板、贴面MDF、涂饰MDF的气味化合物总质量浓度和总气味强度随板材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并非成倍增加。同等环境条件下,同基材不同厚度的板材,较薄的MDF释放速率更快。对MDF素板进行贴面、涂饰处理后,厚度对贴面MDF、涂饰MDF气味的影响程度减小。(4)为制造环保型人造板材,建议纤维制备尽量采用气味较小的木质原料,在满足板材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用厚度较薄的基材。也可通过对MDF制造使用的胶黏剂进行改性处理或减少施胶量来降低基材的异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有害成分的释放。使用环保的贴面材料,并在适宜的热压工艺条件下对板材进行贴面处理以及环保涂料饰面处理也有利于提升板材环保水平,但应特别关注使用涂料的种类及溶剂、稀释剂的绿色品质。(5)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多气味特性指标(气味强度、质量浓度和毒性)的板材释放气味评价方法,实现不同MDF板材气味等级的量化评价。通过模糊综合评判,MDF素板气味评价等级为Ⅲ等级,PVC贴面MDF和三聚氰胺贴面MDF均为Ⅱ等级,水性漆涂饰MDF、聚氨酯漆涂饰MDF和硝基漆涂饰MDF均为第Ⅱ等级。模糊综合评判三类MDF板材,整体气味危害性不高,达到合格水平。

闫晓琴[4](2020)在《马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脱腥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截至2017年,我国拥有350万匹马。养马业在我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用途多为娱乐活动、食用及农耕役用等。我国对马体资源的综合利用较少,尤其对马脂肪的利用远远不足。其实对马脂肪提取而得的马油,早在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其可入药,另有文献报道马油消炎、抗氧化和美白的功效明显。因此,马油是药用、美容护肤产品的极好原料。但马脂肪及普通炼制马油存在腥味,使其广泛开发受限。研究马油的腥味成分以及去除方法,对马产业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主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首先建立了马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其次探究了马油腥味物质,最后创建了去除腥味物质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马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以及确定了马油挥发物的组成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以峰个数和峰面积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分析,建立了马油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方法。其HS-SPME的最佳条件为:65μm DVB/PDMS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温度83℃、平衡时间40 min、萃取时间59 min、样品用量4.50 g、解吸时间5 min。在HP-5MS色谱柱上,经GC-MS联用对马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到47种物质,结构确定42种,占总易挥发成分峰面积的93.98%。2、确定了马油中主要腥味物质以马脂肪和超声提取、高温炼制、鼓风马油为样品,进行HS-SPME-GC-MS联用分析,并结合保留指数法定性,同时采用内标法定量,探究各样品的腥味与其所含物质量的相关性,初步得出马油腥味物质为醛类及烯醛类物质,结合嗅闻分析,发现马油的腥味主要由下列物质有关:反-2-癸烯醛、1-戊醇、壬醛、2,4-癸二烯醛、己醛、2-十一烯醛、庚醛、2-戊基-呋喃、Z-2-庚烯醛、己酸、反-2-辛烯醛。3、优化了马油提取工艺以马脂肪为原料,以提取率与腥味物质含量为考察指标,对超声提取、高温炼制、溶剂提取等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提取出油率较高、腥味物质含量较少。随后对超声提取方法进行了工艺优化,以正己烷为溶剂超声提取马油的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9 g/mL、提取功率140 W、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0 min、提取4次,此时,粗马油出油率为93.02%。4、建立了有效去除腥味物质的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鼓风、过氧化氢加碱等方法进行脱腥处理,其产品经感官评定和腥味物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加碱脱腥(10.446μg/g)效果优于水蒸气蒸馏脱腥(18.183μg/g)、鼓风脱腥(137.38μg/g)、活性炭脱腥(149.689μg/g),活性干酵母脱腥(213.597μg/g)效果相对较差。

佟文哲[5](2020)在《普洱茶特征香气化合物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首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飞行质谱-嗅闻仪(GC-TOF/MS-O),对普洱茶进行全组分定性定量;然后通过检测频率法(DFA),直接强度法(IA),感官量化值法(MF),香气萃取稀释分析法(AEDA)及气味活性值法(OAV)确定普洱茶的活性香气化合物,依据不同嗅闻方法的筛选结果进行香气重组,并通过感官审评与普洱茶样品进行比对,确定研究普洱茶活性香气化合物的最适嗅闻方法;最后对该方法的香气重组模型进行化合物逐一缺失实验,判定普洱茶的关键特征活性香气化合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普洱茶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分析采用HS-SPME结合GC-TOF/MS对普洱茶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共定性出11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20种醇类、19种醛类、25种酮类、6种酯类、9种甲氧基苯类、22种碳氢类、6种酚类、2种酸类及8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可达42.61%,其次为酮类、醇类、醛类、碳氢类等化合物。(2)普洱茶中活性香气化合物的鉴定采用HS-SPME结合GC-TOF/MS-O对普洱茶样品中活性香气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共检测出29种活性香气化合物。DFA结果表明有24种化合物的检测频率不低于25%;IA结果表明有20种化合物的平均强度值不低于2;MF结果表明有20种化合物MF值不低于60%;AEDA结果表明共有21种化合物的FD值不低于9;OAV结果表明有23种活性香气化合物的OAV值不低于1。(3)关键活性香气化合物的重组缺失对5种不同嗅闻方法筛选出来的化合物进行香气重组并与普洱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比对,结果表明OAV法的香气重组模型与普洱茶样品的香气轮廓差异最小,说明OAV法是最适合研究普洱茶特征活性香气化合物的嗅闻方法。对OAV法的香气重组模型进行化合物的逐一缺失并与原模型比较差异度,结果表明共有19个化合物缺失后模型有明显差异。这些化合物为普洱茶的特征活性香气化合物。其中分别缺失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芳樟醇、及α-紫罗兰酮4种化合物后,差异度达到“***”,说明这些化合物为普洱茶的关键特征活性香气化合物。

王洋[6](2020)在《内蒙古地区酸马奶和奶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内蒙古地区酸马奶和奶酒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与分析,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之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对两种检验方法测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和判定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电子鼻对酸马奶、发酵型奶酒和蒸馏型奶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最佳的测定时间和数据点分别确定为120s和100s。根据响应强度最高的W5S、W1S、W1W、W2S、W2W传感器数据得知,酸马奶和奶酒中使电子鼻敏感的风味物质分别是氮氧化合物、烷烃、硫化物、醇类、醛酮类和芳香类物质。酸马奶总体响应强度要低于奶酒,这可能是酸马奶中以上几类物质含量和风味贡献比奶酒低所致。(2)对供试样品的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顶空固相微萃取(HP-SPME)三种前处理条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HP-SPME为处理方法最优,以添加浓度30μg/mL的3-辛醇作为内标,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酸马奶、发酵型奶酒、蒸馏型奶酒中分别检出51种、67种和68种风味物质。酸马奶风味物质基本以酸类和酯类为主,平均占比达到了 98%以上;奶酒样品中存在相对较多醇类、芳香类和含氮类物质,其含量分别占约6%、3%和5%左右,其中在蒸馏型奶酒中分别占约8%、6%和1%左右,这几类风味物质对奶酒风味可能存在较多影响。酸类、酯类和芳香类物质在酸马奶和奶酒样品中的分布不一致,在酸马奶中以脂肪酸为主、在奶酒中以内酯和添加剂香兰素等为主。(3)利用SIMCA-P数据处理软件PCA和PLS-DA模型分别对电子鼻数据及GC-MS数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SPSS软件对GC-MS结果进行显着性t检验,两种拟合模型结果显示,三种样品聚类明显,拟合度分别达到0.992、0.991、0.650和0.751,过拟合验证结果良好,这说明两种模型对三种样品可以实现较好的聚类分析。通过对N1、N3、F9、Z1四个异常数据点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以VIP值>1和显着性t检验p<0.05为标准筛选出酸马奶和发酵型奶酒的17种差异风味物质,主要为8种脂肪酸和7种乙酯类物质;酸马奶和蒸馏型奶酒存在28种差异风味物质,主要为13种脂肪酸和13种酯类物质。通过对比发现,发酵型奶酒在风味物质上比蒸馏型奶酒更接近于酸马奶。

刘泽畅[7](2020)在《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啤酒花是啤酒酿造的“灵魂原料”,在啤酒风味的形成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国,但国产啤酒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较弱,加之近些年啤酒花“间种”、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啤酒厂对国产啤酒花产品的信心严重不足。虽然行业内早已制定出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标准,但已无法满足目前啤酒酿造行业对获取啤酒花产品真实性的需求。因此,针对国产啤酒花的品种和品质特性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啤酒花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现行啤酒花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缺陷,在对啤酒花中不同类别的重要功能性组分进行分析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化学计量法构建国产啤酒花的指纹图谱,系统阐释我国主产啤酒花的品种、品质特性及酿造性能,探究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并针对不同目的建立国产啤酒花的质量评价模型,旨在为我国啤酒花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市场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其他领域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优化建立了啤酒花中挥发性组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分析方法。以札一啤酒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挥发性组分进行检测,确定出以水果香、花香、草本、木质和辛辣风味为典型风味的50种特征化合物;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了札一啤酒花的风味指纹图谱,确定出23种化合物为关键构建因子;进而采用因子权重分析确定出β-罗勒烯、大根香叶烯、γ-杜松烯、2-甲基-3-丁烯-2-醇、6-甲基庚酸甲酯、异丁酸庚酯,6种化合物为影响札一啤酒花香气特征一致性的变异组分。通过与世界知名品种香型啤酒花对比,表明札一啤酒花的香气特性优异,并在整体香气风格上与着名的优质香型啤酒花萨兹相似。2、建立了基于挥发性组分的啤酒花新鲜度判别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新鲜度札一啤酒花中的30种共有挥发性组分,25种组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在储藏后显着降低,含氧化合物的含量随之升高,证明氧化是啤酒花在储藏过程中风味品质劣变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HCA和PCA构建了不同新鲜度啤酒花的挥发性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新鲜度啤酒花之间存在明显的聚类差异和“挥发性指纹分化”,且第一主成分是判别啤酒花新鲜度的关键向量;确定了在储藏过程中,札一啤酒花风味的劣变特征为新鲜啤酒花所呈现的水果风味被逐渐增强的草本和木质香风味所掩盖。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新鲜度判别模型,且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并确定出β-石竹烯、β-法尼烯、α-葎草烯、β-香叶烯、4-癸酸甲酯和香叶酸甲酯等6种化合物为关键判别因子。3、建立了基于挥发性组分的啤酒花品种和掺伪判别方法。通过对三种国产啤酒花中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检测,共鉴定出84种化合物;其中,28种为三个品种啤酒花中的共有挥发性组分,而酯类和醇类化合物是不同品种啤酒花的主要差异性组分;进而基于此分析结果确定了三个品种啤酒花的风味特征。采用相似度分析法对啤酒花的品种差异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判别啤酒花的品种,但无法判别掺伪情况。采用HCA和PCA构建了三个品种啤酒花的挥发性指纹图谱,发现不同品种啤酒花之间存在聚类差异和“挥发性指纹分化”,并确定出19种化合物为关键构建因子。采用(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品种和掺伪判别模型,且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品种判别和样本预测能力,并确定了不同品种啤酒花的关键判别因子。4、建立了基于矿物元素的啤酒花原产地判别方法。对啤酒花中22种矿物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在矿物元素的整体分布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采用HCA和PCA构建的啤酒花矿物元素指纹图谱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之间存在聚类差异和“矿物元素指纹分化”,6种元素为其关键构建因子,该模型的产地预测正确率可达100%。采用(O)PLS-DA构建了啤酒花的原产地和品种判别模型,该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判别能力;确定了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的关键判别因子。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在对矿物元素的积累,以及矿物元素与功能性组分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初步明确了矿物元素与啤酒花品质特性之间的关联。5、建立了啤酒花基于矿物元素和啤酒花苦味酸的生长特性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产地和品种国产啤酒花在生长期内对22种矿物元素的积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啤酒花在生长期内,对矿物元素积累的变化趋势明显,其中对Sr、Na、Rb、Li、Ba、Ga、Co和V元素的积累受种植地的影响较大。PCA结果表明,啤酒花对矿物元素的积累与种植地和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其中,Mg、K、Li和Na元素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性,而Al、Pb和V元素则与啤酒花的成熟度相关性显着。通过对生长期内啤酒花苦味酸组分含量/比例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确定出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苦味酸积累规律和最佳采摘期;其中,合葎草酮和合蛇麻酮在α-酸和β-酸总含量中的比例在啤酒花生长期内基本保持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l和V元素有利于啤酒花苦味酸的合成。6、基于8种萜烯醇立体异构体的转化评价了五种国产啤酒花的酿造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啤酒花在萜烯醇异构体的分布上差异显着,也使得风味特征具有较大差别;其中,R-里那醇、香叶醇和R-β-香茅醇是所有啤酒花的共有组分,而里那醇在所有啤酒花中仅存在单一构型。采用模拟酿造实验初步确定了啤酒花中萜烯醇异构体在煮沸过程中的转化行为,其中,S-里那醇和橙花醇是所有啤酒花煮沸体系中的共有组分,而S-β-香茅醇和(2E,6E)-法尼醇对体系基本没有风味贡献。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煮沸时间以及啤酒花品种的选择对调控体系的香气特征起到重要作用;HCA和PCA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煮沸时间对不同品种啤酒花香气特征的影响,确定出香叶醇、R-β-香茅醇、(2Z,6E)-和(2E,6E)-法尼醇是不同类别啤酒花煮沸体系的差异性组分;橙花醇、R-里那醇和S-里那醇则是衡量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风味特征变异的关键指标。

白璐[8](2020)在《金华火腿风味品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腌火腿是我国的传统肉制品之一,通过对原料腿的盐腌、洗腿、脱水、成熟等一系列加工工序后最终得到干腌火腿成品。目前国内研究学者对挥发性化合物贡献及风味形成机理的研究较多,因为风味是评价干腌火腿的一个重要品质指标,研究证实,在数以百计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中,仅有一部分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被确定为腌肉制品的关键香气成分。中式火腿的加工主要靠人工完成且没有固定的生产标准,阻碍了行业本身的发展,因此本课题提出检测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建立干腌火腿风味指纹图谱的解决方法。本课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逻辑回归分析对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了差异分析,以确定干腌火腿食用情况与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的显着差异;通过调查问卷选出消费者最喜爱的金华火腿为实验对象;运用不同萃取方法结合高通量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测定不同陈化时间金华火腿样品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和电子鼻技术对不同陈化时间金华火腿进行快速鉴别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消费者的性别和年龄两个因素对消费者食用干腌火腿具有显着影响。由于一部分消费者无法接受干腌火腿的发酵气味,消费者对干腌火腿产品的喜好度普遍集中在5分即中立的态度,且98%的消费者选择在大型超市购买干腌火腿产品。影响消费者购买干腌火腿产品的因素包括滋味、香味、质地、色泽、营养、价格和品牌因素,在滋味和香气偏好度调查中,滋味偏好为鲜味和咸味,77%的消费者偏好烤肉气味、腌制气味和烤坚果气味,这一结果为干腌火腿感官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干腌火腿产品品牌对消费者消费干腌火腿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最受消费者熟知的火腿品牌为金华火腿,消费者最为注重的仍然是食品安全健康和价格问题。(2)从萃取的化合物种类角度分析,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对金华火腿样品挥发性化合物的提取具有较好效果,所萃取到的化合物最多,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化合物最少。其中己酸甲酯、辛酸甲酯和癸酸甲酯仅在固相微萃取法中检测到;2,3-丁二醇仅在闭路循环动态针捕集法中检测到;2-庚酮、甲基吡嗪、2-乙基-6-甲基-吡嗪和2,5-二丁基呋喃仅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中检测到。本研究通过对比三种萃取方式,选取最优的前处理方法,为金华火腿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萃取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3)建立了不同陈化时间金华火腿样品的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快速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提供了3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特性和强度信息,金华火腿样品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醇(辛醇、2-甲基丁醇)、酮(2-丁酮、2-己酮、2-庚酮、丙酮、γ-丁内酯)、醛(丁醛、3-甲基丁醛)、酯(乙酸丙酯)和羧酸(3-甲基丁酸)。该方法可用于金华火腿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全面检测,主成分分析能够提供与陈化时间相关的信息。

刘一涵[9](2020)在《桑白皮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桑白皮(Cortex Mori)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根皮,是中国传统中药,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等症。本文对桑白皮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精制,也对其他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研究,对桑白皮的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拟建立桑白皮的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及含量测定等多个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1.采用不同填料的柱层析(大孔树脂、硅胶、MCI、Sephadex LH-20、Sephadex LH-60)以及制备液相对桑白皮提取物中的的4个主要成分进行制备,同时分离出其他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ESIMS等现代光谱学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桑白皮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桑皮苷A(1)、桑辛素(2)、桑酮G(3)、桑酮H(4)、氧化白藜芦醇-2-O-β-D-吡喃葡萄糖苷(5)、氧化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6)、xeroboside(7)、apiosylskimmin(8)、cis-mulberroside A(9)、austraone A(10)、albanol B(11)、桑呋喃G(12)、桑呋喃B(13)、桑酮J(14)。其中,化合物10为桑种内首次分离得到。制备的4个主要成分(化合物1~4)纯度均达95%以上。2.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桑白皮脂溶性成分并进行甲酯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桑白皮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以上脂溶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定性分析。分别从脂溶性和挥发性成分中鉴定了39和52个化合物。脂溶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为:α-香树脂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桑白皮挥发性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为D-(+)-纤维二糖八乙酸酯。3.建立了同时测定桑白皮中桑酮G、桑酮H和桑辛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响应曲面法对该3个成分的同步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得同步提取桑白皮中桑酮G、桑酮H、桑辛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68%乙醇,液料比(m L::1,74℃提取110 min,提取含量分别为桑酮G 7.09 mg?g-1,桑酮H 1.74 mg?g-1,桑辛素1.69 mg?g-1。4.建立了以桑白皮中的主要成分桑皮苷A、桑酮G、桑辛素为对照的薄层鉴别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好。按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方法,对85批不同产地不同生源的桑白皮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进行测定。最终建议桑白皮药材质量标准为:水分不超过13%,总灰分不超过9%,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2.5%,水溶性热浸浸出物不得低于25%。5.建立了测定桑白皮中指标成分桑皮苷A的HPLC法,对85批桑白皮中桑皮苷A的含量进行测定,最终建议桑白皮中桑皮苷A含量不得少于0.91%(以干燥品计)。此外,建议选用直径大于10 mm的桑根作为桑白皮药材的取材部位。本文结果丰富了桑白皮的化学成分研究范畴,为桑白皮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也为桑白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对规范桑白皮药材的生产和利用具有促进作用。

张洪权,刘文琪,肖长生,朱世明,张彬,郑平,吴田[10](2019)在《GC/MS法结合保留指数分析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中的挥发油,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获得总离子流图,各色谱峰相应的质谱图经过NIST11.L标准谱库检索,辅助保留指数比对定性,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9种物质,相同成分有13种,花、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花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E)-石竹烯(35.11%)、α-葎草烯(13.40%)、γ-古芸烯(8.85%)、香叶基-α-松油烯(6.66%)、β-芹子烯(3.58%)等;茎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E)-石竹烯(14.89%)、α-葎草烯(9.50%)、β-依兰烯(5.94%)、香橙烯(5.47%)、(Z)-石竹烯(3.57%)等;叶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E)-石竹烯(16.06%)、α-葎草烯(8.00%)、γ-古芸烯(7.01%)、别香树烯(4.19%)、Ar-姜黄烯(4.05%)等。结论采用GC-MS法结合保留指数鉴别同分异构体,提高了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挥发油成分定性的准确性,为车前叶黄腺香青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二、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GC-MS-AMDIS结合保留指数在玫瑰花露香气成分准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装置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顶空固相微萃取
        1.2.2 气相色谱条件
        1.2.3 质谱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2.1.1 固相萃取头的优选
        2.1.2 样品量优选
        2.1.3 磁力搅拌优选
        2.1.4 氯化钠含量优选
        2.1.5 平衡时间优选
        2.1.6 萃取温度优选
        2.1.7 萃取时间优选
    2.2 玫瑰花露香气组分分析
    2.3 质谱解析方法对玫瑰花露香气组分鉴定的影响
        2.3.1 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的应用
        2.3.2 保留指数的应用
3 结论

(2)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联用技术在重油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C-AED联用技术在含硫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2 GC-AED联用技术在含氮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3 GC-AED联用技术在含氧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4 GC-AED联用技术在金属/非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5结论

(3)中密度纤维板及其饰面板气味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气味检测方法
        1.2.1 感官嗅觉评价法
        1.2.2 GC-MS-O技术原理与方法
        1.2.3 GC-MS-O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木制材料及人造板气味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中密度纤维板素板气味化合物分析与气味释放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方案
        2.3.2 采样方法
        2.3.3 GC-MS-O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MDF素板气味化合物成分及来源分析
        2.4.2 板材厚度对MDF素板气味释放规律影响的分析
        2.4.3 环境因素对MDF素板气味释放规律影响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贴面中密度纤维板气味化合物分析与气味释放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贴面MDF气味化合物成分及来源分析
        3.4.2 板材厚度对贴面MDF气味释放规律的影响分析
        3.4.3 环境因素对贴面MDF气味释放规律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涂饰中密度纤维板气味化合物分析与气味释放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板材制备
        4.3.2 采样方法
        4.3.3 GC-MS-O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涂饰MDF气味化合物的成分及来源分析
        4.4.2 板材厚度对涂饰MDF气味释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中密度纤维板气味评价研究
    5.1 引言
    5.2 感官嗅觉评价法
    5.3 模糊综合评判法
        5.3.1 概念
        5.3.2 本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5.3.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5.4 试验材料与设备
        5.4.1 试验材料
        5.4.2 试验设备
    5.5 试验方法
    5.6 结果与分析
        5.6.1 MDF素板气味评价
        5.6.2 贴面MDF气味评价
        5.6.3 涂饰MDF气味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马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脱腥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马资源状况
    1.2 马油
        1.2.1 马油简介
        1.2.2 马油理化性质
        1.2.3 马油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1.3 腥味成分的富集与分析
        1.3.1 腥味成分富集方法
        1.3.2 腥味成分的分析方法
    1.4 脱腥方法的研究
        1.4.1 物理脱腥
        1.4.2 化学脱腥
        1.4.3 生物脱腥
        1.4.4 复合脱腥
    1.5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马油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顶空固相微萃取的富集方法
        2.3.2 气质联用分析条件
        2.3.3 定性与定量分析
        2.3.4 顶空固相微萃取的优化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2.4.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4.3 马油挥发成分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马油主要腥味物质的确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顶空固相微萃取富集方法
        3.3.2 气质联用条件和嗅闻条件
        3.3.3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3.3.4 腥味物质判断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样品分析结果
        3.4.2 粗马油腥味物质
    3.5 结论
第四章 工艺提取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马油提取工艺流程
        4.3.2 挥发性成分测定
        4.3.3 超声提取马油工艺优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三种油成分的比较
        4.4.2 马油出油率比较
        4.4.3 超声提取马油工艺优化
    4.5 结论
第五章 马油脱腥方法的筛选及产品质量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五种脱腥方法
        5.3.2 五种方法处理后腥味物质浓度测定
        5.3.3 理化指标测定
    5.4 结果分析
        5.4.1 五种方法腥味含量分析
        5.4.2 马油理化指标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普洱茶特征香气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普洱茶简介
    1.2 普洱茶香气分析方法
        1.2.1 前处理方法
        1.2.2 定性方法
        1.2.3 定量方法
    1.3 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
        1.3.1 甲氧基苯类化合物
        1.3.2 醇类化合物
        1.3.3 醛类化合物
        1.3.4 酮类化合物
        1.3.5 酯类化合物
        1.3.6 酸类化合物
        1.3.7 碳氢类化合物
        1.3.8 其他化合物
    1.4 活性香气化合物分析方法
        1.4.1 强度评价法
        1.4.2 稀释分析法
        1.4.3 检测频率法
        1.4.4 感官量化法
        1.4.5 气味活性值法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普洱茶样品
        2.1.2 试剂
        2.1.3 仪器及设备
        2.1.4 术语及缩写
    2.2 实验方法
        2.2.1 普洱茶香气化合物的定性定量
        2.2.2 普洱茶活性香气化合物的初步鉴定
        2.2.3 普洱茶活性香气化合物的验证
3 结果与讨论
    3.1 普洱茶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
        3.1.1 香气化合物的定性
        3.1.2 香气化合物的定量
        3.1.3 小结
    3.2 普洱茶的活性香气化合物
        3.2.1 活性香气化合物的确定
        3.2.2 检测频率法
        3.2.3 直接强度法
        3.2.4 感官量化法
        3.2.5 香气萃取稀释分析法
        3.2.6 气味活性值法
        3.2.7 小结
    3.3 香气的重组和缺失
        3.3.1 香气的重组
        3.3.2 香气的缺失
        3.3.3 小结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内蒙古地区酸马奶和奶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酸马奶和奶酒概述
    1.2 酸马奶和奶酒生产工艺
        1.2.1 酸马奶
        1.2.2 发酵型奶酒
        1.2.3 蒸馏型奶酒
    1.3 现行相关标准
        1.3.1 现行酸马奶标准
        1.3.2 现行奶酒标准
        1.3.3 标准解读及市场现状
    1.4 风味物质及其检测技术
        1.4.1 风味物质定义和类型
        1.4.2 风味物质的分离提取技术
        1.4.3 风味物质的检测技术
    1.5 多元统计分析
        1.5.1 多元统计分析概念
        1.5.2 主成分分析法(PCA)
        1.5.3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
    1.6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验仪器和耗材
        2.1.4 配制内标储备液
    2.2 试验方法
        2.2.1 电子鼻对酸马奶和奶酒中风味物质测定
        2.2.2 GC-MS对酸马奶和奶酒中风味物质测定
        2.2.3 多元统计法对酸马奶风味物质分析与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子鼻测定酸马奶和奶酒中风味物质结果分析
        3.1.1 电子鼻测定数据点的选择
        3.1.2 酸马奶和奶酒电子鼻测定结果
        3.1.3 电子鼻测定酸马奶和奶酒结果综合分析
    3.2 GC-MS测定酸马奶和奶酒中风味物质结果分析
        3.2.1 前处理条件选择
        3.2.2 GC-MS测定样品中风味物质定性结果
        3.2.3 GC-MS测定样品中风味物质定量结果
    3.3 多元统计分析酸马奶和奶酒风味物质
        3.3.1 基于电子鼻数据建模
        3.3.2 基于GC-MS测定数据建模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概述
        1.2.1 啤酒花的化学组成及作用
        1.2.2 啤酒花的产业概况
    1.3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概况
        1.3.1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定义和发展
        1.3.2 建立和实施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1.3.3 我国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现状
        1.3.4 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方法的建立和实施
        1.3.5 指纹图谱技术在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1.4 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进展
        1.4.1 啤酒花质量评价方法
        1.4.2 指纹图谱技术在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札一啤酒花挥发性指纹图谱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2.2.2 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实验条件的优化和方法学考察
        2.3.2 札一啤酒花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2.3.3 札一啤酒花的风味指纹图谱建立
        2.3.4 因子权重分析
        2.3.5 札一啤酒花与世界几个重要品种啤酒花香气特征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挥发性组分对啤酒花新鲜度的判别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3.2.2 仪器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新鲜和储藏札一啤酒花中挥发性组分分析
        3.3.2 新鲜和储藏札一啤酒花的风味特征
        3.3.3 无监督性化学计量学分析
        3.3.4 监督性化学计量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挥发性组分对啤酒花品种和掺伪情况的鉴别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4.2.2 仪器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三个品种啤酒花的挥发性组分特征
        4.3.2 三个品种啤酒花挥发性组分的类别比较
        4.3.3 化学计量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矿物元素对啤酒花原产地的判别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矿物元素分析的标准曲线建立及方法学考察
        5.3.2 不同产地和品种啤酒花中矿物元素的总体特征
        5.3.3 化学计量学分析
        5.3.4 啤酒花中22种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5.3.5 啤酒花中矿物元素与功能性组分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矿物元素与啤酒花苦味酸对啤酒花生长特性的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6.2.2 仪器与试剂
        6.2.3 实验方法
        6.2.4 主成分分析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啤酒花在生长期内矿物元素的积累特征
        6.3.2 主成分分析
        6.3.3 啤酒花最佳采摘期的确定
        6.3.4 生长期内矿物元素与啤酒花苦味酸系列组分的相关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萜烯醇异构体对啤酒花酿造性能的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样品收集与处理
        7.2.2 仪器与试剂
        7.2.3 实验方法
        7.2.4 化学计量学分析
        7.2.5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HS-SPME-Es GC-MS分析方法的建立
        7.3.2 八种萜烯醇异构体在不同品种啤酒花中的分布
        7.3.3 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整体风味的变化
        7.3.4 啤酒花在煮沸过程中萜烯醇异构体的转化行为
        7.3.5 化学计量学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中挥发性组分信息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金华火腿风味品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干腌火腿
        1.1.1 中式干腌火腿简介
        1.1.2 西式干腌火腿简介
    1.2 干腌火腿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研究
        1.2.1 挥发性香气化合物萃取技术
        1.2.1.1 固相微萃取技术
        1.2.1.2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技术
        1.2.1.3 闭路循环动态针捕集技术
        1.2.2 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检测技术
        1.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2.2.2 高通量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1.2.2.3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
        1.2.2.4 电子鼻技术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2.1 干腌火腿国内消费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2.2 三种萃取方法结合高通量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离鉴定金华火腿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1.3.2.3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表征金华火腿陈化时间的香气特征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干腌火腿国内消费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与方法
    2.3 问卷分析
        2.3.1 样品特征
        2.3.2 统计分析
        2.3.3 消费者饮食习惯分析
        2.3.3.1 烹调方式及食盐摄入量
        2.3.3.2 食用频率及地点
        2.3.4 消费者消费习惯分析
        2.3.5 消费者的偏好及喜好度
        2.3.6 品牌知名度及生产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萃取方法结合高通量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离鉴定金华火腿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前处理
        3.2.2 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香气化合物
        3.2.3 闭路循环动态针捕集法(NT)提取香气化合物
        3.2.4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提取香气化合物
        3.2.5 挥发性香气化合物鉴定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PME法分析挥发性组分
        3.4.2 NT法分析挥发性组分
        3.4.3 SAFE法分析挥发性组分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表征不同陈化时间金华火腿的香气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GC-IMS分析
        4.1.3 使用电子鼻系统分析挥发性化合物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C-IMS分析挥发性组分
        4.2.2 陈化过程中金华火腿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4.2.3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金华火腿在不同陈化阶段的区分
        4.2.4 电子鼻分析
    4.3 本章总结
全文结论
创新说明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1 干腌火腿消费动机的调查问卷
附录2 三种萃取方法检测金华火腿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致谢

(9)桑白皮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桑白皮活性成分概述
        1.1.1 黄酮类化合物
        1.1.2 Diels-Alder型加合物
        1.1.3 多羟基生物碱
        1.1.4 茋类化合物
        1.1.5 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
    1.2 桑白皮药理作用概述
        1.2.1 镇咳、平喘、祛痰
        1.2.2 利尿
        1.2.3 抗炎、镇痛
        1.2.4 降血糖、降血脂
        1.2.5 抗微生物
        1.2.6 抗肿瘤
        1.2.7 其他药理作用
    1.3 桑白皮可能的质控成分
    1.4 桑白皮质量控制概述
        1.4.1 桑白皮的质量标准
        1.4.2 桑白皮真伪优劣的鉴别
        1.4.3 桑白皮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1.4.4 桑白皮的指纹图谱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桑白皮主要化学成分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桑白皮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2.2.2 桑白皮主要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2.3 结论
第3章 桑白皮脂溶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2.1 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和甲酯化
        3.2.2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3.2.3 GC-MS分析条件
        3.2.4 定性分析
        3.2.5 GC-MS分析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桑白皮有效部位同步高效提取工艺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2.1 混合对照品的制备
        4.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3 HPLC测定3个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
        4.2.4 含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4.2.5 单因素实验
        4.2.6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4.2.7 响应曲面结果分析
        4.2.8 验证实验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桑白皮的质量控制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仪器
        5.1.2 材料
    5.2 桑白皮样品来源
    5.3 薄层鉴别
        5.3.1 以桑皮苷A为对照的薄层鉴别
        5.3.2 以桑辛素和桑酮G为对照的薄层鉴别
    5.4 检查项
        5.4.1 水分测定
        5.4.2 总灰分测定
        5.4.3 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5.4.4 浸出物
    5.5 桑白皮中桑皮苷A的含量测定
        5.5.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5.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5.3 色谱条件
        5.5.4 桑白皮含量测定
    5.6 桑白皮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5.7 不同直径桑根的桑白皮中桑皮苷A含量比较
    5.8 讨论
    5.9 结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GC/MS法结合保留指数分析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1.4 材料预处理
    1.5 挥发油的提取
    1.6 GC-MS分析条件
        1.6.1 GC条件
        1.6.2 MS条件
    1.7 保留指数(RI)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车前叶黄腺香青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2.2 保留指数在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3 讨论

四、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GC-MS-AMDIS结合保留指数在玫瑰花露香气成分准确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 雷春妮,王波,孙苗苗,代路. 质谱学报, 2022
  • [2]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检测器联用技术在重油分析中的应用[J]. 周婧,史得军,黄星亮,陈菲,王春燕,肖占敏.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21(03)
  • [3]中密度纤维板及其饰面板气味释放特性研究[D]. 董华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马油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脱腥方法的研究[D]. 闫晓琴. 山西大学, 2020(10)
  • [5]普洱茶特征香气化合物的研究[D]. 佟文哲.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内蒙古地区酸马奶和奶酒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分析及评价[D]. 王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构建国产啤酒花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研究[D]. 刘泽畅. 新疆大学, 2020(06)
  • [8]金华火腿风味品级研究[D]. 白璐. 渤海大学, 2020(12)
  • [9]桑白皮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刘一涵. 吉首大学, 2020(02)
  • [10]GC/MS法结合保留指数分析车前叶黄腺香青花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 张洪权,刘文琪,肖长生,朱世明,张彬,郑平,吴田.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9(11)

标签:;  ;  ;  ;  

相对保留指数法在GC-MS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