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系统电气火灾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家,王滨,朱津国,胡建华,王峥,王东伟,张佳森,蔡建强,程勇[1](2021)在《医院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医疗机构发生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以某医院为例,从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电器产品质量、施工用电管理、科室用电管理、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用电需求侧的管理六个方面,详细探讨了医院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
李燕,李敏,丁国辉,张培夫[2](2021)在《智慧MCB在智慧用电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依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通信技术等手段,有望彻底实现安全用电的愿望。目前智慧用电正有针对性地用到很多应用场景中,主要是依托智慧MCB的研发带来的多功能组合式创新,实现预警、安全用电和能源管理。
张子杰[3](2020)在《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层在恶劣航行环境条件下极易受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和生物效应的损伤及侵蚀,导致其绝缘性能降低,从而引发舰船配电系统单相或多相接地故障、相间短路故障甚至引起绝缘式电气火灾等事故,严重威胁着舰船的安全性和生命力,尤其对于新型全电力舰船,由此线缆绝缘性能下降问题所引发的危害将更为严重。常规以人工手持欧表仪器对舰船器配电线缆进行绝缘监测的方法存在着检测准确率不高、时效性较差、必须对系统进行断电检测、难以满足舰船配电系统智能化发展等缺陷:当前陆用绝缘在线监测技术受舰船配电系统多种线制并存、运行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无法有效应用在收船配电线缆绝缘监测中。本文研究了交流单相、三相浮地、有效接地等不同舰船配电线制下线缆绝缘在线监测理论方法以及舰船单相交流系统线缆绝缘在线监测理论方法的工程实现技术,并将该技术与舰船PMS技术相融合,在实现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电参量全方位监控的同时,有效的监测了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性能,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如下所述。研究了我国现有舰船配电系统的特点、舰船配电线往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必要性,总结了现有的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了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总体方案,参照相应标准对智能化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系统的拓扑结构进行设计,并分析该系统中各层的功能及特点。研究了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交流单相、三相浮地以及有效接地舰船配电系统的各自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别提出阻性剩余电流分离法、零序电流电压法及剩余电流分解法以实现对上述三种舰船配电系统的线缆绝缘在线监测。其中阻性剩余电流分离法主要利用了阻性剩余电流与系统电压同相位的特征,实时对集总剩余电流的阻性成分进行有效分离最终得到线缆绝线电阻,实现交流单相舰船配电系统的线缆绝缘在线监测:零序电流电压法则主要利用了三相浮地舰船配电系统中出现单相或者多相对地短路时,故障回路零序电流会滞后零序电压一定角度,非绝缘故障回路零序电流会超前零序电压一定角度,依照该准则对浮地舰船系统中绝缘故障回路进行精准定位:剩余电流分解法主要利用了三相四线制舰船配电系统中各相阻性剩余电流与各相电压同相位的特点,在发生单相或者多相对地短路时,以一相电压相位做参考相位,得到集总剩余电流与各相电压之间的相位矢量图,通过矢量三角形将系统集总剩余电流还原至各相上,获得每一相的阻性剩余电流,实现有效接地舰船配电系统中各相线缆的绝缘监测。最后通过MATLAB中simulink模块搭建模型对上述三种监测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证明上述在线监测方法及理论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合工程化和实用化思想,研究了智能化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系统的技术实现,设计了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舰船有效接地的三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测器及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硬件并编写了相应软件,利用现有的组网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将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的各项测量信息及有效接地的三相绝缘监测器的各相测量信息经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后实时上传至本地监控后台及云平台中,实现舰船配电系统数据的跨平台监测。经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能对交流单相回路的线缆绝缘电阻及其他电能参数进行准确、可靠的在线测量,其中绝缘电阻测量误差不超过5%,其他电能参数的测量误差最大不超过0.5%,电磁兼容等级可达三级;舰船有效接地的三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测器的拥有较高的鉴相成功率,经国家消防电子产品质量监督中心试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电气火灾监控设备满足国标所规定的各相指标。
黄鹿鸣[4](2020)在《住宅建筑电气火灾综合防护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火灾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其中电气火灾更是占据了各类火灾的首位,电弧是造成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住宅类建筑室内空间的消防安全依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主要原因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各种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电气故障和火灾。二是住宅建筑趋于向高层建筑发展,当发生火灾时逃生困难。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室内电气火灾综合防护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利于降低电气火灾的发生概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本文开展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监控家用电器的使用情况,从家庭用电总负荷中辨识出各类负荷用电数据,提出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家用电器负荷分解算法。通过Simulink分别搭建多种家用电器单独及同时运行的仿真模型得到相关波形,用自适应差分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并应用于多个用电器工作情况下的负荷辨识,相比于未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具有更好的辨识准确度。(2)家庭用户中,设备绝缘老化、开关存在烧蚀点等原因都易导致故障电弧的产生,当电弧较小或位置隐蔽的话,容易引起火灾。对电弧模型改进后,在上一节多负荷同时运行状态分解的基础上,将负荷分类成阻性、容性、感性负荷,并分别单独运行于不同状态,通过提取特征值实现对故障电弧的识别。(3)针对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电弧的电器,提取该用电器的故障电流,采用傅里叶变换得到各次谐波,建立谐波与发热量的关系,再用神经网络预测发热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阈值判断该用电器是否有着火的可能性,对可能着火的电器进行危险性分析。(4)考虑到危险性较大的着火情况,提出了基于智能算法的三维火灾动态疏散策略。对于着火的住宅楼,首先考虑楼内个体疏散情形,在三维环境下建模,将传统蚁群算法进行改进,缩短个体疏散路径生成时间。再考虑住宅小区内地下车库中多人同时疏散情形,根据火源位置及整体人员疏密程度情况,提出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动态疏散策略,以优化疏散出口并合理配置空间内动态疏散指示灯,使总的疏散过程具有快速性、直观性。综合以上整个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气火灾综合防护系统能对住宅内具有着火可能性的家用电器进行有效排查,降低火灾发生概率,并在危急情况下生成最佳疏散策略,减少人员伤亡。
杨楠[5](2020)在《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也经历着飞速地发展,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对维持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高压开关柜是在电力系统中起到关键控制作用和保护作用的重要综合性一体化电气设备,火灾事故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威胁极大,但由于技术手段和灭火材料的限制,电力工作者一直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热气溶胶灭火技术的发展,为处理高压开关柜带电火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与实验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高压开关柜的火灾特征围绕着热气溶胶灭火技术展开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介绍了高压开关柜层次化的独立隔室结构以及柜内一次设备承载高电压和大电流的实际运行特点,通过分析大量火灾事故案例,归纳总结出引起高压开关柜起火的五大根本原因,即电阻过大起火、漏电起火、过负荷起火、短路起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2)为了进一步探究电接触部位的发热影响,本文以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为目标,简化后使用Auto CAD建立了高压开关柜的立体模型,并利用COMSOL有限元仿真计算软件求解得到了正常运行状态下10k V高压开关柜在达到稳定状态后的温升数据和温度分布情况,证明了电接触部位的严重发热是引起高压开关柜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大幅温升的主要原因,指出在灭火设计中应将电接触部位作为重点防护对象。3)从K型气溶胶和S型气溶胶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入手,全面分析了热气溶胶的基本性质,详细描述了热气溶胶的灭火机理,通过与传统灭火材料的对比,总结了热气溶胶在清洁程度、安全性能、灭火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为了清晰热气溶胶对高压开关柜中带电设备的绝缘影响,本文对经过K型气溶胶喷射后的10k V高压电缆进行工频耐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热气溶胶并不会使设备的绝缘强度降低,并于此初步验证了热气溶胶灭火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应用的可行性。4)使用K型气溶胶灭火技术,在KYN28A-12型高压开关柜中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进行高压开关柜全淹没式灭火实验,验证了热气溶胶灭火的高效性;进行热气溶胶越障能力测试,验证了热气溶胶超强的扩散保护能力;进行启动方式的综合测试实验,筛选出了快速灵敏的自动感应启发方式。本文针对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和高压开关柜带电火灾场景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工作,应用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在高压开关柜中形成有了高效、可靠的保护,弥补了传统灭火技术的缺陷,打破了灭火材料选择的局限。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对高压开关柜的安全运行和高压带电场景的火灾防护意义重大。
宣政[6](2020)在《无人值守风电场区域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风力发电长期的投资与建设,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已经具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我国地域辽阔,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海上和一些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随着我国风电技术的发展,人力物力的投入,在这些地区工作的人员必然会面临环境艰苦等问题。另外,由于风电场建设比较分散,各个风电场独立运维,势必会增加企业的人力和物资的投入,使得企业运维成本增高。从提高人工效率、减员增效的角度出发,打造无人或少人值守的风电场势在必行。智能化、无人化的模式是我国风电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很多地方的风电场在将来也会实现无人值守。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同一区域多个风电场,为了进一步将运检人员、检修设备复用,实现快速、准确消除现场缺陷,客观上需要设立合适的区值守站点,即将同一县市内若干个风电场控制系统迁移至某个地理条件优越的风电场,实现区域化运检管理,达到某些风电场无人值守的目的。本文主要从风电场的电力调度电话的传输、视频监控方案的实现、电子围栏和火灾报警系统的迁移、远程抄表以及风功率预测系统、风机监控系统、AGC(自动发电控制)系统、SVG(无功补偿)系统和电气后台监控系统等系统的迁移为切入点研究风电场的无人值守方案设计及实施办法。通讯网络是事关场站无人值守改造成败的基础与关键。本文综合考虑各个业务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了搭建网络的总体方案,在两个风电场之间建立了两条VPN(虚拟专用网络)链路,并采用子接口技术、划分多个逻辑网段等技术手段搭建了多业务以太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各个业务的迁移,并探讨搭建的多业务通讯网络如何满足电力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搭建好的多业务以太网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的调度电话,将调度电话分接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远端风电场内,实现了调度电话的“网络化”传输,达到了调度通讯功能;设计并完成了风电场远程抄表系统,编写了抄表程序,搭建了监控画面,利用PLC采集九块电能表的读数,将串口信号经过协议转换后通过网络实时显示在监控画面上,并能自动生成报表和历史报表查询等,工作人员不需再进行人工抄表;设计并完成了火灾报警和电子围栏信号的远端采集系统,将电子围栏、火灾报警的动作、告警结点传输至中控室内进行监控;实现了视频监控系统的远程监控、远程操作、调整摄像头监控角度等功能,配合火灾报警、电子围栏系统工作;在保证风电场的其他重要的系统功能和操作方式不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迁移。通过本人设计的这一套风电场的区域监控系统实现了风电场的无人值守,将一个风电场的业务迁移另一个条件较好的风电场,并保证原有系统功能和操作方式不变。实现两个风电场的区域化运检管理,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邓佳康[8](2019)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电气火灾事故频发,尤其在低压线路中由于其故障电弧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更容易诱发电气火灾并造成重大损失。针对本热点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方法。论文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点:1.针对电气火灾频发的社会现象,对火灾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技术是电气火灾防治工作的重点。2.搭建基于Cassie电弧模型的故障电弧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实验获取了不同类型和功率负载在正常运行和有电弧情况下运行的电流波形数据。3.利用傅里叶变换对获得的波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获得了故障电弧电流的频谱图,并提取出了故障电弧的谐波特征量。4.搭建BP神经网络,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获取网络参数的最优选择。将提取出的故障电弧谐波特征量作为样本对BP网络进行分析,训练完成后,用额外的数据样本对网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故障电弧的检测成功率达到94%。通过仿真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故障电弧检测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为今后的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技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郑佳[9](2019)在《低压配电系统串联型电弧故障定位研究》文中指出在低压配电系统中,当劣化和老化的配电线彼此接触不良时,就会经常产生不可预测的串联型电弧故障。目前,已经研究了许多方法来检测这种故障,以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但这些方法还不能在配电线路运行模式下将串联型电弧故障定位。因此,本文将对单相负载的配电线路的电流和电压信号进行特征分析,搭建与故障位置相关的方程,以此为基础找出故障发生的位置。本研究有利于配电线路的及时维修,将大大减少人工巡线的辛苦。首先研制了针对220V配电线路串联型电弧故障定位的实验平台。其次,利用该实验平台模拟了不同电流等级和功率因数状态下配电线路不同连接点处发生串联型电弧故障的实验,并采集了电源端和负载端的电流和电压信号。然后,对电流和电压信号进行特征分析,利用CEEMD分解对负载端电压信号进行预处理,分析了故障位置对负载端电压信息熵的影响;又分别从有效值和总谐波畸变率(THD)角度分析了故障位置对双端电压和电流信号的影响。之后,以配电线路精确等效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双端电流和电压信号与故障位置之间的方程,利用傅里叶变换(FFT)转换到频域,分析了电源和负载端对该定位方法的影响,并以配电线路中间段的7个故障点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分析了在配电线路连接点预先不知的情况下,配电线路的误差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故障定位方法,会受电源端和负载端的影响,舍去30m和230m两个连接点之后,在配电线路中间段仍能准确进行定位。若预先不知配电线路连接点位置,该定位方法误差范围为4-6m。该论文有图38幅,表4个,参考文献58篇。
周志宇[10](2019)在《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负荷增长和电网发展,我国电网的不断扩张,特别是特高压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大容量、长距离的跨区域输电线路不断投入应用,线路走廊逐渐延伸至山火多发地区,山火灾害引发的问题愈发突出。每年的山火多发季节或多或少都将出现山火引起输电线路跳闸的事故,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重合闸失败。山火灾害具有蔓延区域广、爆发时间密集等特点,能够造成域内多条线路连锁式跳闸故障,其对电网的冲击会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电网结构失衡,降低供电可靠性,甚至导致大范围线路输电中断,造成大面积地区突然出现停电事故,威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可以说,山火灾害已成为输电线路跳闸停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山火灾害下电网故障的风险,提高山火灾害防治的效率和针对性,及时有效地指定电网故障应急处置策略,本文以火点动态亮温阈值值判识技术、三重嵌套气象数值计算模式和电网安全稳定分析方法为基础,以山火条件下输电线路跳闸的概率计算和电网线路关键性分析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由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方法及应对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多种电网典型自然灾害的灾害故障机理、灾害模型及防治措施,分析了各种灾害的致灾因子及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电网灾害风险评估基础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如何定义和表述风险,如何针对灾害特点进行电网故障风险管理等;最后,介绍了电网灾害预警技术和灾害障应对与防治措施,作为突发性自然灾害引起的电网故障应急处理指导依据。电网自然灾害险及预防基础理论研究有利于理解自然灾害与电网故障风险之间的联系,是电气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交义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后续山火灾害下电网的故障风险评估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凭借真型大容量输电线路山火跳闸试验场的良好试验条件与测量优势,对输电线路山火跳闸现场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论述了温度、颗粒以及电子离子浓度对间隙击穿的影响,并考虑上述影响条件对火焰燃烧时电网线路间隙击穿机理进行了研究,由此构建了输电线路间隙击穿模型通过大量历史统计数据,总结了山火的时间与空间(地理)分布规律,并以人为致火因素为分析重点,闸述了山火高发期与人类生产、祭祀等活动的关联性;基于山火网格密度预报酸法,提出了输电线路山火预警方法,实现了线路走廊山火的定量预测。(3)针对现有的山火监测方法无法广域实时监测火点和获取线路所处微地形区域的小尺度气象数据,难以准确实时地分析山火条件下线路跳闸概率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山火灾害的输电线路跳闸概率实时分析方法。基于同步卫星技术实现了输电线路附近山火的实时监测,提出了多重嵌套的中小尺度气象预报模式以解决气象数值预测精确度与时效性的矛盾,并基于上述研究基础提出了综合考虑降水、植被、风场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线路跳闸概率实时计算模型。以某省历史山火高发期的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准确地分析输电线路山火跳闸概率,为大范围山火灾害下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4)针对现有关键路辨识方法评估角度单一,且指标权重选取多依靠主观经验的问题,提出了电网输电线路关键性评估方法,从线路的运行特征与跳闸后果两个角度总结和建立了线路关键性评价标集;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构建了多角度的关键线路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某省历史山火高发期为案例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有效地辨识出大范围灾害下电网中的关键线路,为大范围山火灾害下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辅助决策指导。(5)通过统筹分析输电线路山火跳闸概率及线路在电网中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大规模山火灾害下输电线路风险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博弈论原理,以故障风险作为支付函数,求解了电网山火故障应对策略,以此提供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对策。在该策略的指导下,从应急处置和主动防范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火点动态阈值判识的山火应急处置方法和基于需求侧响应的负荷转移策略。算例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可有效量化火点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优化人员、物资、装备的分布和调用;改善电网负荷曲线,从根本上降低电网山火事故的风险,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电力系统电气火灾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系统电气火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医院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医院用电概况 |
二、电气火灾原因分析 |
(一)电气工程质量 |
(二)电器产品质量 |
(三)施工用电管理 |
(四)科室用电管理 |
(五)电力系统运行管理 |
(六)用电需求侧的管理 |
三、有效预防电气火灾事故的措施 |
(一)电气工程建设与改造 |
(二)电器产品和电气元器件 |
(三)施工用电管理 |
(四)科室用电安全管理 |
(五)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 |
(六)用电需求侧管理 |
四、结束语 |
(2)智慧MCB在智慧用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 |
能源物联网 |
安全智慧用电的生态 |
边缘计算在智慧用电的应用 |
安全用电的智慧时代 |
智慧MCB |
结束语 |
(3)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舰船配电系统的特点 |
1.1.2 船配电线缆绝缘下降的原因及危害 |
1.2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总体方案研究 |
2.1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本章小结 |
3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相关理论研究 |
3.1 绝缘层电介质交流极化模型 |
3.2 电缆线路等效电路模型 |
3.3 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方法 |
3.3.1 基于剩余电流测量法的线缆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方法 |
3.3.2 基于阻性剩余电流分离的线缆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方法 |
3.3.3 多个单相回路的绝缘监测原理分析 |
3.3.4 阻性剩余电流分离的线缆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方法的仿真 |
3.4 交流浮地系统线缆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方法 |
3.4.1 基于零序电流的线缆绝缘故障选线方法 |
3.4.2 基于零序电压的线缆绝缘故障选相方法 |
3.5 有效接地的三相系统线缆绝缘性能在线监测方法 |
3.5.1 基于剩余电流分解法的线缆绝缘故障监测方法 |
3.5.2 基于剩余电流分解法的线缆绝缘故障监测方法的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4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技术的实现 |
4.1 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电路设计 |
4.1.1 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的总体硬件结构及功能 |
4.1.2 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制核心模块设计 |
4.1.3 舰船交流单相系统线缆绝缘监控器软件流程设计 |
4.2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设计 |
4.2.1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通讯规约 |
4.2.2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硬件设计 |
4.2.3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器软件设计 |
4.3 本地后台监控设计 |
4.4 云平台监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舰船配电线缆在线绝缘监测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室试验与分析 |
5.1.1 回路绝缘电阻测量功能试验 |
5.1.2 回路电压及频率测量功能试验 |
5.1.3 回路电流测量功能试验 |
5.1.4 有功无功率测及功率因数测量试验 |
5.1.5 有效接地的三相交流回路绝缘监测试验 |
5.2 电磁兼容性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住宅建筑电气火灾综合防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非侵入式电力负荷监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故障电弧识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主要内容概述 |
第二章 住宅建筑电气火灾综合防护理论基础 |
2.1 非侵入式电力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
2.1.1 基本原理 |
2.1.2 技术路线 |
2.2 典型家用电器负荷分类及特征量提取方法分析 |
2.3 电气火灾产生原因 |
2.4 故障电弧理论基础 |
2.4.1 故障电弧形成机理 |
2.4.2 故障电弧种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火灾预防的家用电器负荷分解 |
3.1 典型家用电器仿真建模 |
3.1.1 单种家用电器运行仿真情况 |
3.1.2 多种家用电器综合运行仿真情况 |
3.2 家用电器负荷特征 |
3.2.1 负荷特征的选取 |
3.2.2 负荷特征的获取 |
3.3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家用电器负荷分解原理 |
3.4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家用电器负荷分解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用电器负荷故障电弧识别 |
4.1 常用电弧模型 |
4.2 改进的电弧模型 |
4.3 不同负荷下电弧模型仿真过程 |
4.3.1 阻性负荷时电弧仿真 |
4.3.2 感性负荷时电弧仿真 |
4.3.3 容性负荷时电弧仿真 |
4.3.4 过负荷时电弧模型 |
4.4 家庭负荷故障电弧识别 |
4.4.1 快速傅里叶变换 |
4.4.2 故障电弧判定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电气火灾发生及危险性预测 |
5.1 基于AMI的数据采集与信息共享 |
5.1.1 高级计量架构 |
5.1.2 数据采集与信息实时共享 |
5.2 神经网络在电气火灾预测中的应用 |
5.2.1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
5.2.2 预测结果分析 |
5.3 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
5.3.1 火灾发展过程 |
5.3.2 室内火灾轰燃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住宅建筑火灾三维动态疏散策略 |
6.1 工作环境的构成 |
6.1.1 二维火灾疏散环境模型 |
6.1.2 三维火灾疏散环境模型 |
6.1.3 火势蔓延模型 |
6.2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个人三维疏散策略 |
6.2.1 改进生物启发式蚁群算法 |
6.2.2 火灾疏散路径决策设计 |
6.2.3 仿真实验分析 |
6.3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群体动态疏散策略 |
6.3.1 整体人员疏散模型 |
6.3.2 疏散指示灯优化模型 |
6.3.3 仿真实验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高压开关柜的火灾事故原因及其温度场分析 |
2.1 高压开关柜起火的理论分析 |
2.2 高压开关柜内的温度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热气溶胶灭火技术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
3.1 热气溶胶灭火剂的主要成分及性质 |
3.2 热气溶胶的灭火机理 |
3.3 热气溶胶用量设计 |
3.4 热气溶胶对10kV电力电缆绝缘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高压开关柜全淹没式灭火实验 |
4.2 热气溶胶越障能力测试 |
4.3 启动方式综合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无人值守风电场区域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设计总方案 |
2.1 布尔津风电一场现状 |
2.2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网段的综合业务通讯网络设计与实现 |
3.1 链路方案的确定 |
3.1.1 链路的选择 |
3.1.2 风电场综合业务网络流量分析与方案的确定 |
3.2 搭建多业务以太网 |
3.2.1 风电一场侧各业务的统计与需求分析 |
3.2.2 虚拟专用网(VPN) |
3.2.3 虚拟局域网(VLAN) |
3.2.4 搭建多业务以太网 |
3.3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 |
3.3.1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的必要性 |
3.3.2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的设计与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以太网的电力调度电话“网络化”传输方案设计与实现 |
4.1 调度电话的业务需求 |
4.2 以太网电话机的优点 |
4.3 设备的选型及其安装调试 |
4.4 后期的问题与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远程集控应用中的安防监控系统及电能量采集设计与实现 |
5.1 电能量采集 |
5.1.1 风电一场电能量采集的需求分析 |
5.1.2 电能表通讯协议 |
5.1.3 PLC与电能表的通讯 |
5.1.4 远端计算机与PLC的通讯 |
5.1.5 软件实现 |
5.2 电子围栏和火灾报警 |
5.3 监控系统的搭建 |
5.4 视频 |
5.4.1 概述 |
5.4.2 实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功率预测系统、风机监控系统、AGC系统、SVG系统和电气后台监控系统的迁移 |
6.1 系统迁移方案设计 |
6.2 系统迁移的实现 |
6.2.1 SVG系统 |
6.2.2 风功率预测系统 |
6.2.3 风机监控系统和AGC系统 |
6.2.4 电气后台监控系统 |
6.3 各业务主机整合与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加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故障电弧理论基础 |
2.1 电弧的概念和组成 |
2.1.1 电弧的基本概念 |
2.1.2 气体放电过程分析 |
2.1.3 电弧的组成 |
2.2 故障电弧的特性研究 |
2.2.1 故障电弧的分类 |
2.2.2 故障电弧的一般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压线路故障电弧的仿真建模及特征提取 |
3.1 故障电弧的数学模型 |
3.1.1 常用电弧模型 |
3.1.2 Cassie电弧模型 |
3.2 故障电弧仿真模型的构建 |
3.3 故障电弧仿真过程 |
3.4 故障电弧的频域特性 |
3.4.1 傅里叶变换 |
3.4.2 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进行频域分析 |
3.4.3 从离散傅里叶变换到快速傅里叶变换 |
3.5 故障电弧的频域特征提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 |
4.1 BP神经网络 |
4.1.1 神经网络概述 |
4.1.2 BP算法 |
4.2 基于故障电弧频域特征的神经网络构建 |
4.3 网络函数的选择 |
4.4 网络参数的选择 |
4.5 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低压配电系统串联型电弧故障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故障定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故障定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2 电弧故障定位的基础理论 |
2.1 配电线路的电弧故障 |
2.2 电弧故障的基本理论 |
2.3 故障定位的理论 |
2.4 配电线路等效模型的理论基础 |
2.5 本章小结 |
3 电弧故障定位实验研究 |
3.1 故障定位实验系统的搭建 |
3.2 故障定位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波形 |
3.3 本章小结 |
4 电弧故障定位实验特征分析 |
4.1 信息熵特征分析 |
4.2 有效值特征分析 |
4.3 谐波畸变率特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配电线路电弧故障定位 |
5.1 电弧故障定位的配电线路等效模型 |
5.2 电弧故障定位方法 |
5.3 电源和负载端对故障定位影响分析 |
5.4 电弧故障定位结果 |
5.5 电弧故障定位误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电线路火跳闸机理 |
1.2.2 线路走廊山火监测与模拟 |
1.2.3 电网连锁跳闸故障机理 |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网自然灾害风险及预防基础理论 |
2.1 引言 |
2.2 电网典型自然灾害 |
2.2.1 覆冰灾害 |
2.2.2 雷电灾害 |
2.2.3 地震灾害 |
2.2.4 台风灾害 |
2.2.5 其他灾害 |
2.3 电网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
2.4 电网自然灾害故障预警与防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火条件下线路跳闸机理与规律 |
3.1 引言 |
3.2 跳闸机理研究 |
3.3 山火分布规律 |
3.4 输电线路走廊山火预警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电线路山火跳闸概率实时分析 |
4.1 引言 |
4.2 火点动态亮温阈值判识技术 |
4.3 三重嵌套微地形精细化气象因子计算模式 |
4.4 线路跳闸概率模型 |
4.4.1 降水因子 |
4.4.2 地表植被因子 |
4.4.3 山火蔓延因子 |
4.4.4 线路闪络跳闸因子 |
4.5 综合分析流程 |
4.6 算例分析 |
4.6.1 某220kV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分析 |
4.6.2 某500kV输电线路山火跳闸分析 |
4.6.3 湖南省春节期间山火跳闸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关键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5.2.1 数据包络分析 |
5.2.2 SEDEA模型的基本原理 |
5.3 关键线路评估指标 |
5.3.1 线路静态运行指标 |
5.3.2 电网影响指标 |
5.4 线路关键性评价方法 |
5.5 算例分析 |
5.5.1 算例1分析 |
5.5.2 算例2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山火灾害下电网故障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6.1 引言 |
6.2 基于博弈思想的电网山火故障应对策略 |
6.3 基于火点动态阈值判识的山火应急处置方法 |
6.3.1 模型介绍 |
6.3.2 算例分析 |
6.4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负荷转移策略 |
6.4.1 负荷最优转移模型 |
6.4.2 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 |
6.4.3 基于ARIMA模型的负荷转移策略 |
6.4.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电力系统电气火灾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医院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J]. 王建家,王滨,朱津国,胡建华,王峥,王东伟,张佳森,蔡建强,程勇.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1(09)
- [2]智慧MCB在智慧用电中的应用[J]. 李燕,李敏,丁国辉,张培夫. 电气时代, 2021(07)
- [3]舰船配电线缆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D]. 张子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住宅建筑电气火灾综合防护系统研究[D]. 黄鹿鸣.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5]高压开关柜的热气溶胶自动灭火技术研究[D]. 杨楠. 三峡大学, 2020(06)
- [6]无人值守风电场区域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宣政. 新疆大学, 2020(07)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压线路故障电弧检测方法研究[D]. 邓佳康.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9]低压配电系统串联型电弧故障定位研究[D]. 郑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10]山火灾害下电网输电线路跳闸风险评估研究[D]. 周志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