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法治建设促进高校发展

加强高校法治建设促进高校发展

一、加强高校法治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申素平,周航[1](2022)在《“治理的法”与“法的治理”:国际高等教育法治的功能趋向与体系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受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新行政法的影响,英、美、德、法、日五国高等教育法治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功能主义趋向,"治理实效"成为法治衡量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在:高校法律性质与目标的法人化、市场化与职业化;政府与高校间关系的平等化、契约化与绩效制;高校内部治理的行政化、外部化与合作化。但是,五国法治传统与整体法秩序构成对功能主义的体系性控制,使得高校师生权利义务得以实现总体平衡并获得实质性保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权益、学生参与治理权益与学习成功权等方面。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中,一方面要构建"治理的法",突出教育法律规范与制度的效能;另一方面,应坚持"法的治理",从体系思维与权利本位出发,为高校师生权益提供体系化的法秩序保障。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2)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渝府发[2021]3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1月10日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推进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有关要求,依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制定本规划。

汤轶群[3](2021)在《高校法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走上法治的轨道,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高校法治化进程的核心内容。法律在高校制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但实际情况是,高校法治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法治思维等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完善机制、增加专业培训等针对性建议以期实现规范教育活动、加强教育管理、保障教育发展的目的。

郑艳菊[4](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崔海滨[5](2021)在《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要深入开展普法工作、要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的渠道,以提高时效性和针对性。高校要通过法治文化建设培育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习惯、提高广大师生的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提升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发展。

王渊[6](2020)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学生法治教育也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人才支持保障。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功能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的需要,也是亟待提升的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大学培养方案普遍对法治素养不重视;高校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学法治教育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衔接不紧密;高校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较少;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参差不齐。造成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可以从法治教育方案、法治教育环境、法治教育团队三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要科学制定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案,应该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并且建议单独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促进大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使全面依法治国真正落实;要发挥校园环境、社会力量、网络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法学专业和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作用,既要切实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公共课教师的法治教育水平,提高各个专业课教师的法律素养,也要努力提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发挥辅导员、高校行政人员的作用,让法治教育专业教师和辅助团队共同发挥作用。

司文超[7](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路金超[8](2020)在《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法治保障,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其生命在于实施,权威也在于实施。随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被摆在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社会宪法宣传教育工作,是助推宪法实施的基础工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宪法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也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兵团高校开展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依法治国大背景,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必要性;结合实证调查结果,客观分析了目前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及培育的现状,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第一章界定了宪法意识培育的相关概念,阐述了其理论基础,并对加强兵团高校宪法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宪法意识培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兵团大学生宪法意识,是如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是兵团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更好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的重要举措。第二章主要围绕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现状展开,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进一步描述分析学生宪法意识现状及培育现状。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宪法意识,人民主权意识较为强烈,民主平等意识较为深刻,对于宪法意识培育趋于理性,且学校在培育措施方面趋于多样化。但培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为:对宪法的认知不全面,宪法至上理念不深入,权利与义务意识不深刻。第三章在分析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培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成因。造成大学生宪法意识相对淡薄的原因在于受学校教育层面因素的制约,多种外在社会因素的局限以及学生个体能动性发挥不足的影响。第四章根据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对策。通过高度重视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健全培育保障机制;完善宪法意识培育内容,增强培育内容的全面性;丰富宪法教育渠道与方法,提升培育实效性;优化外部培育环境,营造良好培育氛围增强学生学宪法的能动性,发挥自我教育功能方式来提升培育实效,增强学生宪法意识水平。

董倩[9](2020)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制度文化是制度的内核部分,是师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制度产生的价值判断以及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高校制度文化体现了显性制度与隐性文化内在的有机统一。学校制度文化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反映,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高校制度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艰巨的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从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出发,探究其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论文以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题,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创新点,为文章梳理出清晰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基本含义的廓清、两者契合性的解析和意义的阐释,为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了基点和依据。第三部分,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探究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四部分,高校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从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高校制度文化本身的规范建设、高校制度文化创新发展、高校制度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四个方面,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自由全面发展。

牛丽雯[10](2019)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青年和青年的教育工作,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深入学习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将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实际上是一套理论完善和实用的思想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序推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习近平的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侧重于应用,文章主要探讨如何将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更好的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明确高校应该培育出一批什么样的青年、谁来开展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谁培养和教育青年,就要将习近平的青年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高校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因此,要研究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并运用这些要求和内容来改进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的规律,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坚持的教育原则,并通过塑造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将习近平的青年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了解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运用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据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新要求,发现高校青年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把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更好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

二、加强高校法治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高校法治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治理的法”与“法的治理”:国际高等教育法治的功能趋向与体系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治理的法:高校法治的功能主义趋向
    (一)高校法律性质与目标:法人化、市场化与职业化
    (二)国家与高校间关系:平等化、契约化与绩效制
    (三)高校内部治理:行政化、外部化、合作化
        1. 高校内部治理的行政化与外部化。
        2. 高校间的外部合作。
三、法的治理:高校师生权益的体系性保障
    (一)教师权益保障的实质化
    (二)学生参与治理权利的制度性实现
    (三)学习成功权保障成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目标
四、启示:基于体系性控制的高校治理法治化

(3)高校法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法治管理概述
二、高校法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待深化
    (二)规章制度体系还未完全构建
    (三)法治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高校法治管理工作的完善
    (一)深化认识法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二)构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
    (三)加强法治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1.设立独立的法治管理工作机构。
        2.加强高校法治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

(4)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二)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法治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必要性
    (四)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
三、深入学习宣传宪法
    (一)熟悉宪法的地位与历史
    (二)掌握宪法的结构与内容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宣传形式,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四、深入开展普法工作
    (一)普法工作应当具有侧重性
        1.熟悉民法典的基本情况。
        2.明了民法典的内涵外延。
        3.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
        4.掌握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二)普法工作应当讲求实效性
        1.普法工作应当发挥典型案例的积极作用。
        2.普法工作可以采取角色代入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的渠道
    (一)积极开展校园法治文艺活动
    (二)加强高校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三)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交流活动
    (四)融合创新法治文化网宣平台
六、结语

(6)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2.1.1 法治
        2.1.2 大学生法治教育
        2.1.3 全面依法治国
    2.2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2.2.2 新中国历任领导人的法治思想
    2.3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
第三章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3.1 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3.2 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重要功能的需要
    3.3 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公民的需要
    3.4 亟待提升的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
第四章 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和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
        4.1.1 大学培养方案普遍对法治素养不重视
        4.1.2 没有开设单独的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
        4.1.3 大学与中小学的法治教育衔接不紧密
        4.1.4 开展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较少
        4.1.5 教育从业者的法治素养参差不齐
    4.2 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学校教育方面
        4.2.2 社会环境方面
        4.2.3 学生自身方面
第五章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5.1 科学制定大学生法治教育方案
        5.1.1 将法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各专业培养方案中
        5.1.2 建议单独开设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
        5.1.3 大学的法治课程体系要与中小学相衔接
    5.2 优化高校法治教育环境
        5.2.1 发挥校园环境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陶冶作用
        5.2.2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5.2.3 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环境中的渗透作用
        5.2.4 发挥法学专业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5.3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团队建设
        5.3.1 切实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水平
        5.3.2 努力提高校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一、现实需要
        二、理论诉求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趋势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一、维护正当权益
        二、促进德法兼修
        三、保障全面发展
        四、推动法治建设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二、调查抽样方案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调查样本分布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一、法治课堂教学
        二、法治社会实践
        三、法治文化涵养
        四、法治队伍建设
        五、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一、融入
        二、引领
        三、创新
        四、协调
        五、联动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内容更加完善
        二、标准更加健全
        三、运行更加科学
        四、保障更加有力
        五、成效更加显着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教学体系
        二、法律武装体系
        三、日常教育体系
        四、队伍建设体系
        五、治理服务体系
        六、评估督导体系
        七、实施保障体系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一、顶层设计机制
        二、协同推进机制
        三、资源共享机制
        四、合作交流机制
        五、监测评价机制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附录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宪法意识
        (二)宪法意识培育
        (三)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
        (四)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
    二、理论基础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宪法的论述
        (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宪法的论述
        (四)习近平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三、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
        (三)是兵团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四)是兵团高校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保证
第二章 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现状
    一、调查问卷及访谈调查概述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的基本情况
        (二)访谈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现状
        (一)学生的宪法认知不全面
        (二)学生的宪法至上理念不深入
        (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不深刻
        (四)学生的人民主权意识较为强烈
        (五)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较为深入
        (六)学生对宪法意识培育的认知趋于理性
        (七)高校针对学生宪法意识培育采取的措施多样化
第三章 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宪法意识相对淡薄
        (二)宪法相关理论课培育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宪法意识培育的内容不全面
        (四)宪法意识培育的渠道和方法较为单调
    二、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层面因素的制约
        (二)多种社会因素的局限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发挥不足的影响
第四章 加强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学生宪法意识培育,健全培育保障机制
        (一)提升高校对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三)健全宪法意识培育的体制机制
    二、完善宪法意识培育内容,增强培育内容的全面性
        (一)在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我国宪法发展史
        (二)在培育中加强宪法精神教育
        (三)在培育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丰富宪法教育渠道与方法,提升培育实效性
        (一)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培育主渠道功能
        (二)有效加强实践教学拓宽第二课堂
        (三)积极依托网络新媒体技术搭建第三课堂
    四、优化外部培育环境,营造良好培育氛围
        (一)加强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发挥隐性熏陶作用
        (三)加强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五、增强学生学宪法的能动性,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宪法的意识
        (二)加强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引导
        (三)积极投身于宪法学习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方面
        (二)国外方面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二、高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向性
        二、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三、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相同性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二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导向功能
        一、政治导向
        二、目标导向
        三、规则导向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
        一、制度的“硬”约束
        二、文化的“软”约束
        三、由他律实现自律的过程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激励功能
        一、文化激励,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
        二、民主激励,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奖惩激励,引导学生的行为动机
        四、公平激励,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第四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凝聚功能
        一、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整合价值取向
        三、凝聚制度共识
第三章 高校制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实现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互动
        一、坚持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理念
        二、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三、促进高校制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二节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的规范建设
        一、“群策群力”打造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
        二、“制度公平”保证制度文化的公平公正
        三、“多元开放”完善制度文化的评价机制
    第三节 促进高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增强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
        二、以规则教育为基础,创新制度文化体系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增强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时代性
        一、制度文化与全面依法治国相结合
        二、制度文化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相结合
        三、制度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历史研究法
    五、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概述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产生的时间维度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主要内容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特性
    三、教育青年的主导力量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
        (二)领导干部
        (三)教师队伍
        (四)青年自身
第二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指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方向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二、明确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规律
        (一)因事而化
        (二)因时而进
        (三)因势而新
    三、规划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二)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三章 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三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中国梦教育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法治与大学生法治观教育
        (一)法治教育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生态文明与大学生自然生态观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落实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价值引领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三)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校园文化
        (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
    二、中国梦贯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模式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三)把“中国梦”作为理想教育目标指向
        (四)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结合
    三、法治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加强高校法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受教育者自身法治意识的强化
        (三)完备的法治教育课程
        (四)营造绿色网络法治教育环境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传统文化“课程化”
        (二)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三)注重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四)营造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
    五、生态文明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注重生态文明网络宣传
        (三)营造“绿色生态”校园
        (四)积极开展生态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加强高校法治 促进学校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治理的法”与“法的治理”:国际高等教育法治的功能趋向与体系控制[J]. 申素平,周航. 中国高教研究, 2022(03)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3]高校法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 汤轶群. 法制博览, 2021(35)
  • [4]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5]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崔海滨. 济宁学院学报, 2021(05)
  • [6]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 王渊.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7]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8]兵团高校大学生宪法意识培育研究[D]. 路金超.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董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研究[D]. 牛丽雯. 大理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加强高校法治建设促进高校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