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板玻璃业欲开拓国际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鑫[1](2020)在《J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客观因素都为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玻璃作为重要建材之一,产能亦呈现扩张迅猛之势,最终产量增速超过市场增速,导致产能过剩。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进行转变。J公司作为玻璃行业龙头企业,拥有丰富的玻璃生产加工经验,生产玻璃产品和其延伸产品并逐步向行业终端渗透。伴随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行业大环境的影响,玻璃行业虽然仍然存在诸多机遇,但是环保督察压力加大和行业中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给J公司带来了一定程度生存压力和挑战。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取比较优势,并取得长久发展,需要及时找出并指定适合企业当前发展需要的竞争战略。本文以J公司实际发展现状为背景,运用成熟的战略理论结合J公司发展实际,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别对于该企业进行环境分析,深入研究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和劣势,存在的机会和遇到的威胁,从而找到企业切实可行的竞争战略。利用PEST分析法分析公司当前所处的外围环境,梳理行业基本特征,以波特五力模型为方法,分析指出J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其次对J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J公司价值链中活动内容和环节进行分析,在对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核心能力分析,进而梳理并指出J公司的优势和劣势。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分析,经过对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种战略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比较选择出最适合J公司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战略,并为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制定出措施。最后,为了保障J公司战略实施,本文从组织结构、财务、信息化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细化的保障措施。本研究对J公司及其所在的玻璃行业其他公司在日后经营活动、发展规划以及战略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李灵枝[2](2018)在《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博山琉璃在整个中国古玻璃发展历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宋代时期博山已经是琉璃生产基地之一了。博山琉璃工艺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没有消失殆尽,当前依然具有潜在的旺盛生命力。2014年博山琉璃烧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时至今日学者们对博山琉璃的研究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在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博山琉璃工艺变迁进行研究,发挥其在传统手工技艺领域中典型个案的功能,应该成为当下新的课题。本论文以博山琉璃工艺变迁为研究核心,运用艺术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观点、视角与方法,基于从2014年3月到开始的完整一年半的“田野考察”,对博山琉璃工艺变迁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六章,论文是笔者在现有博山琉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访谈法等归纳出的与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紧密相关的内容。首先,笔者分析了国内外针对古玻璃的研究现状,引出对博山琉璃工艺变迁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其次,笔者从中国古玻璃的研究为切入点引入对博山琉璃的研究;第三,分析博山琉璃发展背景和历史地位,凸显博山琉璃在整个古玻璃历史中的重要性;第四,研究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表现,对构成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各个关联点进行“切片”研究。通过对时代推移、制作工艺、外观造型、营销方式、工匠身份、传承方式的变迁这几个关联点进行研究,更为清晰地再现了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表现;第五,深入分析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原因,从影响博山琉璃变迁的实际因素出发,分析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科技影响、文化影响、匠人身份变化及传承原因是如何影响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第六,在田野调查和阅读大量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博山琉璃工艺变迁中的传承和发展中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历史发展中并不存在稳定流传而不变的艺术形态,博山琉璃能够在变迁中传承至今,最根本的原因是世世代代工匠们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必须发挥传承人在博山琉璃传承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同时需要政府、学界、商界、传媒、大众的广泛参与,实现博山琉璃的有序传承与健康发展。希望本论文能够在小范围内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期望对传统工艺及其相关领域有些许借鉴意义。
张林茵[3](2017)在《福耀玻璃品牌营销 ——基于格兰仕品牌模式的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廉价劳动力是中国企业先天就拥有的成本优势,由此产生的成本领先战略已经使国内制造行业取得成功,但他们在持续发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分析其成功的经验,探索适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是为了实现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百年企业的目标提供有意义的借鉴。通过对代工生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介绍,为福耀玻璃和格兰仕的通过代工并升级转型理工理论基础。福耀作为民营企业中的翘楚,其汽车玻璃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都具有显着表现。其初期的发展经历与家电行业的格兰仕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通过其发展异同的对比以及福耀集团的案例分析,引入在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消失背景下研究福耀玻璃转型的意义。并通过第三章对福耀集团发展历程的阐述,包括其发展的历史变革,转型节点及其背景和转型的评价,引出福耀玻璃在先期借鉴格兰仕的发展模式并走出“OEM—内化生产线—获取技术—自主创新—开拓海外”的市场发展路径。接着第四章详细介绍福耀品牌营销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行业环境中进一步细化分析汽车配件行业和配件行业中的汽车玻璃行业的竞争环境。第五章对福耀玻璃在美国市场的进行营销分析,具体包括美国市场情况介绍,各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简析,结合福耀进入美国市场的营销目标分析其战略选择,最后对福耀在美国市场的营销战略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格兰仕和福耀在发展过程中的异同,提出福耀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对国内中国代工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方强[4](2015)在《中比合办时期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研究(1921-1936)》文中认为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之前,中国的玻璃制造主要是传统的人工吹制法,这种方法制造的玻璃厚薄不均,质量低下,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生产,这就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玻璃进口提供了机遇,他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其玻璃中质地较劣的部分运到中国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售卖,从中国劫走大量金钱,将中国的玻璃市场紧紧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耀华玻璃公司的创办最终打破了这一局面。本文以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为个案,研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其发展的情况,通过耀华的建立、发展、市场竞争、产品销售、组织管理、资金筹措等活动,全面客观反映其发展全貌,反映其发展特点,展现当时社会总体环境。当时的中国国家政权更迭频繁,内战连连,对外丧失主权,国家积弱积贫;资本主义国家将其落后的、淘汰的二手机器和技术输出到落后国家截取高额利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耀华却经过艰苦卓越的谈判,成功从欧洲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引入中国,并在百般艰难中将这一技术充分利用,使中国的平板玻璃制造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用,不仅打破了中国玻璃市场被外国独占的局面,还建成中国乃至亚洲最先进的玻璃生产厂家,使中国的玻璃制造水平开始跻身世界前列。再者,耀华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逐步建设成功,且经过卓有成效的谈判,将专利酬金从九十万元减少到四十万元,成功解决了这一前后历时几年的棘手问题。玻璃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重要的工业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日常生活用品等生产中。文章对玻璃的出现以及中国近代玻璃工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说明了佛克法专利技术产生、发展、在世界各国的传播以及辗转来到中国的历程,耀华利用这一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利用机器连续生产平面玻璃的企业。耀华玻璃公司的初期资本来自周学熙实业集团的支持,成功利用了滦矿“新事业”专款。但由于外方是以专利技术入股,耀华的建设经费很快就捉襟见肘,将原议五十万元债票改为发行股票,仍然杯水车薪,不得以再次发行八十万元的优先股股票,并利用有利时机成功解决酬金问题。耀华公司在这一时期共建设生产玻璃用炉窑两座,1924年一号炉窑建成投产,是年9月,耀华生产出历史上第一窑玻璃。随着公司事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好转,1932年底,二号炉窑建成投入使用,使耀华的玻璃产量达到40多万标准箱。耀华产品问世之前,公司非常重视市场调研,不仅自己派专人调研玻璃市场状况,还委托不少洋行或玻璃销售商对各个主要玻璃销售市场进行了调研,充分掌握玻璃市场的销售状况,为制定行之有效的销售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产品上市之后,依然没有放松对市场的调研,在与各处经售商签订销售合同或委托书的时候,均要求各地销售商定期将该地的市场状况汇报给公司。在产品销售中,充分利用开滦已有的市场优势,迅速地打开了销售市场,在华北、东北、上海等国内市场快速地占领了重要份额,尤其是华北市场,一直是耀华的主要销售市场。耀华的管理机构在与开滦签订代管业务前后也有相应的变化。代管之前的耀华除了董事会,秦皇岛工厂还设有总理、协理职位;为开滦代管之后,耀华保留董事会,公司一切重要人事、生产等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决定,而秦皇岛工厂的这两个职位被取消,取而代之以开滦秦皇岛经理代为行使管理权。耀华的这一管理模式在其他企业当中是很少见的,从1924年5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直采用开滦代管的模式。采取这一模式后,耀华仅需在公司重大发展决策上做决定,其他方面均由开滦代为管理,耀华的办事效率、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各方面都能利用开滦的资源,开滦成为其发展的强大后盾,开滦的支持对耀华发展至为重要。耀华公司的经济效益在拟定开办时预算值是很高的,但到了玻璃上市的时候,甚至在上市之前,玻璃市价不断跌落,原来拟算的利润大为减少,加之市场的竞争,专利酬金的给付以及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一直不是很理想,直到1927年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耀华的管理者们考虑到,一是专利技术转让时规定耀华可以在中国境内任意地区再建分厂或增加窑炉,概不再收取任何专利费,二是如欲发股息红利,比方的酬报金利息也要照付,所以耀华决定再添新窑,扩大产量,到1931年才第一次为股东发放股息红利。即使是实现了发放股息红利的目的,但就耀华的利润率来讲,远不及启新洋灰公司等企业。从劳资矛盾情况看,耀华劳资双方的每次冲突几乎都是在开滦等企业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进行的,工人运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何媛媛[5](2015)在《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玻璃发展史上,装饰艺术玻璃制品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形制、纹饰和工艺,成为世界玻璃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20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玻璃这种可塑性极强的装饰艺术材料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中国的玻璃艺术起源很早,但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意义上的、能够满足当代人实用与审美需要的玻璃艺术和玻璃工业却起步较晚,其管理理念、设计水平、制作质量和工艺技术等方面均远远落后于西方的玻璃强国。迄今为止,中国装饰艺术玻璃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而在设计水平上却远未成为一个装饰艺术玻璃产业的世界强国。正是基于这种历史悠久而发展滞后、数量庞大而质量低下的装饰艺术玻璃现状的思考,本文立足于设计艺术学科,试图探索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提升中国装饰艺术玻璃的设计能力,并希望为改善中国装饰艺术玻璃产业的发展现状有所贡献。目前,国内外关于装饰艺术玻璃的理论研究,较多的是集中在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和相关的材料、工艺、技术分析及文献、图集的整理上。相比国外的研究文献而言,国内关于玻璃艺术的研究文献比较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传统玻璃历史的考述与回顾,以及传统和现有装饰艺术玻璃形式和工艺的研究与解读。虽然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对当前中国装饰艺术玻璃产业发展现状中的诸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开发、营销策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对于如何在设计上实现新的突破却尚未提出实际的、系统而全面的解决方法。可以说,国内对于装饰艺术玻璃的研究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研究视野、方法和课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系统的资料收集,以及对上海玻璃博物馆、秦皇岛玻璃博物馆、德盛玻璃深加工产业园等相关博物馆和企业的实地考察,较为详尽地剖析了当代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和制作的发展现状,并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当代中国装饰艺术玻璃的设计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研究。具体来讲,本文在分析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现阶段装饰艺术玻璃行业和设计发展的种种问题,指出设计对中国装饰艺术玻璃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价值和意义,继而从材料利用、成形工艺、形态设计和设计观念四个最主要的方面分析探讨了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其中,在对材料利用、成形工艺和形态设计的研究方面,本文基于对中国装饰艺术玻璃在材料、工艺和形态设计方面缺陷的分析,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设计方法和解决途径,并且特别强调要从中国传统玻璃工艺美术这一巨大的历史宝库中去发觉珍宝,总结中华民族特有的玻璃艺术特征和工艺方法,提取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当代中国装饰艺术玻璃寻求“身份化”的符号。同时指出,要汲取当代西方多样化的装饰艺术玻璃设计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挖掘传统中国玻璃艺术之“根”的同时,开启当代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之“门”。最后,基于材料、工艺和形态的设计研究,本文分析了设计观念转变的实现基础和途径,提出了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设计观念一方面应继承传统的造物思想,另一方面还需借鉴系统设计的思路,以此来指引中国未来装饰艺术玻璃的发展方向。通过上述的研究,文章总结了材料利用、成形工艺、形态设计和设计观念之间的关系,这为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研究作出了一定的理论性探索。
黄聪英[6](2014)在《论实体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世界各国曾经十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宝贵经验。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逐渐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断萎缩,虚拟经济日益膨胀,最终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重新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初显,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关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振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了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中国、德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这些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和复苏成效,探讨了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省域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状况,最后系统论述了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吴思晨[7](2012)在《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期间,我国之所以能够有效应对,投资拉动功不可没。但是从我国经济运行的轨迹来看,由于长期处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产能过剩的危机。不仅传统行业如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和新兴行业如多晶硅等为代表的中上游工业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部分机械制造行业如以风电设备、船舶制造等为代表的中、下游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甚至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设施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开始抬头。平板玻璃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行业。该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政策部门的防治的重点,受到社会多方面的重视。因此对平板玻璃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实际意义。鉴于此,本文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为切入点,首先,将国内外学者对产能过剩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回顾;其次,对平板玻璃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该行业在发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再次,通过数据分析从总量上和结构上对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判断,结合国家经济、政府行为以及行业自身背景深入分析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并深入探讨该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对经济社会所造成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然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其下游市场未来的平板玻璃需求量进行分析预测,推测平板玻璃行业的未来发展拥有广阔前景;最后,基于该行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分析以及下游市场对平板玻璃的需求预测,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平板玻璃行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实现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认为,我国平板玻璃产能过剩并不是整个行业和所有产品都出现过剩,而是由于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矛盾以及周期性矛盾等方面造成的中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因此,不可不予区别、不看背景地将所有平板玻璃都简单笼统地戴上过剩的帽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平板玻璃的各类产品不仅在建筑建造和交通工具应用等传统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逐渐成为太阳能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平板玻璃下游行业对优质浮法玻璃及其各类深加工产品的强劲需求将为平板玻璃行业未来的发展持续提供强大的动力。因此,虽然现阶段平板玻璃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应共同努力,紧紧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体制改革、政策落实、兼并重组、产业升级等手段,将该行业发展的侧重点由规模扩张转为品质与结构调整上来,使我国不但成为平板玻璃产业大国,更是平板玻璃产业强国。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平板玻璃行业现实出发,根据该行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背景对其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产能过剩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具体,并结合其下游行业的需求分析预测,使得对策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韩永奇[8](2012)在《国发〔2012〕44号文件与玻璃工业发展》文中指出结合国务院国发[2012]44号文件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要求,阐述我国玻璃工业在文件的指导下将取得的提高和发展。
马绍华[9](2012)在《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建筑玻璃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如何在保证原有竞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多的利润,加强其在市场上的声誉地位,成为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市场营销战略理论为基础,对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外部的PEST环境、竞争环境和公司内部的资源能力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结合SWOT分析法,进一步明确公司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市场细分和选择、市场定位,制定了公司市场营销发展战略,并依据发展战略实施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最后,从加强营销人员管理;建立营销管理部与财务部“量价”联动机制;建立专业化营销评价组织机构;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加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六个方面保障营销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文运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较强实际应用价值的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方案,不仅有利于上海耀皮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国内建筑玻璃公司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
欧阳一力[10](201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中,人类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下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地开发使用,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的生态承受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生活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此举将越来越威胁到我们发展的未来。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的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生态化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为此构建了玻璃产业三个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以河北沙河玻璃工业园为例,评价了其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阐述与循环经济紧密相关的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以我国玻璃产业为例,详细论述了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产品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为设计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依据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设计出三种不同层次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并探讨其内在的相互关联;第五章构建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第六章为实证研究,以沙河玻璃为例,对其进行模式评价并预测循环经济未来几年的状态;第七章为策略建议部分,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提出具体方案和实施对策,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第八章为总结。文章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及系统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这对于强化产业间联系、促进区域内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创新性工作体现在: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对玻璃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循环经济对玻璃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具有导向性作用;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的综合赋权评价方法对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了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沙河玻璃产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二、平板玻璃业欲开拓国际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板玻璃业欲开拓国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J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竞争战略理论 |
2.1.2 竞争战略工具方法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玻璃行业相关文献综述 |
2.2.2 战略管理在玻璃企业的相关应用 |
2.2.3 简要评述 |
第3章 J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基本特征 |
3.2.1 行业发展现状 |
3.2.2 行业发展趋势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分析 |
3.3.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3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4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 |
3.3.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
3.4 战略群组分析 |
3.5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6 机会和威胁分析 |
3.6.1 面对的机会分析 |
3.6.2 面对的威胁分析 |
第4章 J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J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业务情况 |
4.2 J公司价值链分析 |
4.2.1 主要活动分析 |
4.2.2 辅助活动分析 |
4.3 核心能力分析 |
4.4 优势和劣势分析 |
4.4.1 优势分析 |
4.4.2 劣势分析 |
第5章 J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 |
5.1 SWOT分析 |
5.2 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1 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2 集中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2.3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5.3 竞争战略的确定 |
5.3.1 竞争战略选择 |
5.3.2 战略目标 |
5.4 竞争战略的实施 |
5.4.1 技术研发差异化 |
5.4.2 营销差异化 |
5.4.3 产品差异化 |
第6章 J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治理与组织结构保障 |
6.1.1 确定组织结构优化原则 |
6.1.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6.1.3 完善公司组织结构 |
6.2 财务保障 |
6.2.1 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
6.2.2 完善财务制度 |
6.2.3 加强资金保障 |
6.3 信息化保障 |
6.3.1 优化系统功能使用 |
6.3.2 构建信息化建设 |
6.4 企业文化生态保障 |
6.4.1 推进企业文化宣贯 |
6.4.2 形成鼓励学习,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 |
6.4.3 加强与员工沟通互动 |
6.5 人力资源保障 |
6.5.1 强化公司内部培训 |
6.5.2 外部招聘重点岗位人才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针对古玻璃和博山琉璃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针对古玻璃和博山琉璃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体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主体框架 |
1.3.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古玻璃概述 |
2.1 中国古玻璃名称及其起源 |
2.1.1 中国古玻璃名称 |
2.1.2 中国古玻璃的起源 |
2.2 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发展 |
2.2.1 史籍记载的古玻璃制造技术 |
2.2.2 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技术 |
2.3 琉璃研究的争论焦点 |
2.3.1 琉璃是否是天然生成之物 |
2.3.2 琉璃名称的争论 |
2.3.3 琉璃和玻璃区别的争论 |
2.3.4 中国古玻璃的起源是否自制 |
2.3.5 博山琉璃历史的争论 |
2.3.6 博山琉璃工艺是否受外来影响 |
第三章 博山琉璃发展背景和历史地位 |
3.1 博山琉璃的发展背景 |
3.1.1 源远流长的博山历史文化 |
3.1.2 博山琉璃工艺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
3.2 博山琉璃的历史地位 |
3.2.1 博山在宋代已经是琉璃生产基地之一 |
3.2.2 元代博山琉璃已经发展到繁荣时期 |
3.2.3 明代内宫监在颜神镇设外厂 |
3.2.4 清代造办处玻璃厂部分御用匠师来自博山 |
3.2.5 博山琉璃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
第四章 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表现 |
4.1 博山琉璃时代推移的变迁 |
4.1.1 元明清时代的博山琉璃 |
4.1.2 民国时期的博山琉璃 |
4.1.3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博山琉璃 |
4.1.4 改革开放之后的博山琉璃 |
4.2 博山琉璃制作工艺的变迁 |
4.2.1 博山琉璃种类变迁 |
4.2.2 博山琉璃制作技艺的变迁 |
4.2.3 博山琉璃设备的变迁 |
4.3 博山琉璃外观造型的变迁 |
4.3.1 古代模仿陶瓷器物的造型 |
4.3.2 当前博山琉璃的造型特征 |
4.4 博山琉璃营销方式的变迁 |
4.4.1 博山琉璃销售主体的变迁 |
4.4.2 博山琉璃销售方式的变迁 |
4.5 博山琉璃工匠身份的变迁 |
4.5.1 工匠称呼的变化 |
4.5.2 博山传统琉璃工匠的现代转型 |
4.6 博山琉璃传承方式的变迁 |
4.6.1 传统社会的师徒传承方式 |
4.6.2 近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 |
第五章 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的原因 |
5.1 政治原因 |
5.1.1 历史上的移民带来的影响 |
5.1.2 统治者对博山琉璃的重视 |
5.1.3 时代主题 |
5.1.4 官造机构 |
5.2 经济原因 |
5.2.1 产业政策 |
5.2.2 市场需求的变化 |
5.3 科技影响 |
5.3.1 技术水平 |
5.3.2 设备的变化 |
5.3.3 原料及配方的变化 |
5.4 文化影响 |
5.4.1 道家文化 |
5.4.2 儒家文化 |
5.4.3 中国吉祥文化 |
5.5 匠人身份变化及传承原因 |
5.5.1 制度和政策对博山琉璃工艺的影响 |
5.5.2 工匠身份变化影响博山琉璃变迁 |
5.5.3 是否有序传承影响工艺变迁 |
第六章 博山琉璃工艺变迁中的传承与发展 |
6.1 博山琉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
6.1.1 博山琉璃制作技艺作为非遗的作用 |
6.1.2 当前针对博山琉璃传承采取的措施 |
6.1.3 博山琉璃的发展趋势 |
6.2 博山琉璃工艺变迁中的传承困境及解决措施 |
6.2.1 博山琉璃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
6.2.2 博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措施 |
6.3 博山琉璃工艺变迁中的发展困境及解决措施 |
6.3.1 博山琉璃的“商业性经营”与“产业化开发” |
6.3.2 博山琉璃产业总体市场情况 |
6.3.3 博山琉璃经营和开发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七章 结语 |
7.1 研究背景和结论 |
7.2 针对课题的研究工作的总结 |
7.3 创新之处、研究不足及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3)福耀玻璃品牌营销 ——基于格兰仕品牌模式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本文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2 研究动态 |
2.1 关于代工生产: |
2.2 关于代工企业转型升级 |
3 福耀集团发展历程 |
3.1 福耀玻璃发展历史 |
3.2 福耀玻璃各阶段战略转型原因及其结果 |
4 福耀玻璃品牌营销战略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行业分析 |
5 福耀玻璃品牌营销分析 |
5.1 福耀玻璃市场分析 |
5.2 福耀玻璃营销目标分析 |
5.3 福耀玻璃营销战略选择 |
5.4 福耀玻璃营销战略评价 |
6 福耀品牌营销评价及思考 |
6.1 格兰仕的初期发展历程 |
6.2 福耀营销潜在问题——基于两个企业发展历程对比 |
6.3 福耀应对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比合办时期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研究(1921-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课题缘起及意义 |
1.1.1 课题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时段的界定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有关问题说明 |
1.5.1 耀华公司的性质 |
1.5.2 专利技术名称 |
第2章 耀华的创办 |
2.1 玻璃的出现及发展 |
2.2 中国近代玻璃工业的发展 |
2.3 佛克技术的发明 |
2.4 佛克技术在国外的转让 |
2.5 佛克技术在中国的引进 |
2.6 耀华的成立 |
第3章 资本筹措 |
3.1 普通股本的筹措 |
3.1.1 首期股本的募集 |
3.1.2 二次股本的添招 |
3.2 流动资金、优先股本及酬金减让 |
3.2.1 流动资金筹措始末 |
3.2.2 优先股本筹措始末 |
3.2.3 酬金减让 |
3.3 银行借款与企业间的拆借 |
第4章 管理体制 |
4.1 组织机构 |
4.1.1 股东大会 |
4.1.2 董事会 |
4.1.3 监察人 |
4.1.4 业务代管 |
4.2 人事管理 |
4.2.1 管理层人员的管理 |
4.2.2 比国员司的管理 |
4.2.3 中国籍工人的管理 |
4.2.4 工人赴比见习 |
第5章 生产制造 |
5.1 工厂的前期规划 |
5.2 炉窑的建设 |
5.2.1 一号窑的建设 |
5.2.2 二号窑的建设 |
5.3 生产制造概况 |
5.3.1 产品种类与规格 |
5.3.2 包装管理 |
5.3.3 设备的维护与改进 |
5.3.4 主要原燃料——煤与碱 |
5.4 耀华与佛克专有权联合会 |
第6章 产品营销 |
6.1 市场调研、商标管理和产品宣传 |
6.1.1 市场调研 |
6.1.2 商标管理 |
6.1.3 产品的宣传 |
6.2 营销运作 |
6.2.1 客户管理 |
6.2.2 市场销售与竞争 |
6.2.3 市场竞争中的联业合作 |
第7章 经济效益 |
7.1 前期经济效益概算 |
7.2 耀华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
7.3 利润分配 |
7.3.1 股息的分派 |
7.3.2 花红的分配 |
7.4 税负对盈利的影响 |
第8章 劳资关系 |
8.1 管理层待遇 |
8.1.1 管理人员的薪酬 |
8.1.2 管理人员福利待遇 |
8.2 普通工人待遇 |
8.2.1 普通工人工资待遇 |
8.2.2 普通工人福利待遇 |
8.2.3 劳资矛盾 |
8.3 储金会 |
8.3.1 储金会的成立与发展 |
8.3.2 储金会的作用 |
第9章 比方股份的转售 |
9.1 比股转售缘起 |
9.1.1 思想根源 |
9.1.2 资金问题 |
9.1.3 其他原因 |
9.2 比股转售日企 |
9.3 比股转售后的中日交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范畴的界定 |
1.3.1“当代”的界定 |
1.3.2“装饰艺术玻璃”的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关于装饰艺术玻璃的研究 |
1.4.2 国外关于装饰艺术玻璃的研究 |
1.4.3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目的 |
1.6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历史与现状 |
2.1 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发展历程 |
2.2 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发展特征 |
2.2.1 形成了独有的材料特征 |
2.2.2 塑造了丰富的艺术形式 |
2.2.3 发展了精湛的制作工艺 |
2.3 西方对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影响 |
2.3.1 技术影响 |
2.3.2 形式影响 |
2.4 中国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
2.4.1 生存环境 |
2.4.2 发展问题 |
2.4.3 设计问题 |
2.5 设计对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发展的作用 |
2.5.1 促进市场空间的开辟 |
2.5.2 推动工艺技术的研发 |
2.5.3 刺激产品形态的创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基础:材料利用 |
3.1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材料利用的单一化 |
3.2 西方装饰艺术玻璃的材料利用方法 |
3.2.1 注重“表现特性”的材料利用 |
3.2.2 注重“刻画质感”的材料利用 |
3.3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材料利用创新 |
3.3.1 传统材料体系特征的延续 |
3.3.2 西方材料利用方法的借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途径:成形工艺 |
4.1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成形工艺的模式化 |
4.2 西方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成形工艺 |
4.2.1 造型成形工艺 |
4.2.2 装饰成形工艺 |
4.3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工艺利用创新 |
4.3.1 传统工艺的继承 |
4.3.2 西方工艺的借鉴 |
4.3.3 材料工艺的巧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外象:形态设计 |
5.1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形态设计的滞后 |
5.2 西方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形态设计方法 |
5.2.1 造型设计的方法 |
5.2.2 装饰设计的方法 |
5.3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形态设计创新 |
5.3.1 民族元素的挖掘 |
5.3.2 生活世界的升华 |
5.3.3 相邻艺术的嫁接 |
5.3.4 异质文化的汲取 |
5.3.5 环境效果的拓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的内核:设计观念 |
6.1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观念的茫然 |
6.2 西方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设计观念 |
6.2.1 实用与审美的兼容 |
6.2.2 设计与生态的和谐 |
6.2.3 艺术与生活的共生 |
6.3 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的设计观念创新 |
6.3.1 奠定观念创新基础 |
6.3.2 继承传统造物思想 |
6.3.3 借鉴系统设计思路 |
6.3.4 开辟观念创新途径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录A 参考文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C 国内玻璃艺术专业高校名录 |
附录D 考察及实践的图片资料 |
附录E 采访记录 |
(6)论实体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金融危机暴露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 |
二、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
三、复苏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
一、实体经济的国外研究动态 |
二、实体经济的国内研究动态 |
第三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
第一章 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
三、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二、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
四、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三节 简要评论 |
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
第一节 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
三、实体经济的功能 |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
第三节 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
一、第三产业的范畴界定 |
二、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
一、德国道路 |
二、美国道路 |
三、日本道路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
一、注重创新制造技术 |
二、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
三、拓宽国际销售市场 |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
一、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
二、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
三、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
四、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
五、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回归 |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
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
第五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分析(Strength) |
一、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
二、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
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
四、产业链成熟劳动力丰富 |
第二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劣势分析(Weakness) |
一、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
二、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
三、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
四、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
第三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
第四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挑战分析(Threat) |
一、产业空心化趋势 |
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
三、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
第六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省域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一、广东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二、福建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实体经济产业的实证分析 |
一、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
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 |
第三节 实体经济企业的实证分析 |
一、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汽集团为例 |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耀玻璃为例 |
第七章 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 |
一、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第三节 激发企业活力,坚守实体经济 |
一、重振企业家精神 |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
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
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
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 |
一、制订发展规划,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
二、优化社会氛围,营造勤劳创业的外部环境 |
三、坚持扩大内需,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
四、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
第五节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实体经济 |
一、完善科技体制,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二、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
四、深化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产能过剩相关研究述评 |
1.3.1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
1.3.2 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3 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相关研究 |
1.3.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
2 我国平板玻璃行业发展现状与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
2.1 我国平板玻璃行业发展现状 |
2.1.1 产业集中度偏低 |
2.1.2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
2.1.3 进入壁垒过低,退出壁垒过高 |
2.1.4 能源资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 |
2.2 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判断 |
2.3 平板玻璃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分析 |
2.3.1 国民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 |
2.3.2 刚性产能与周期性需求波动导致周期性产能过剩 |
2.3.3 地方政府对企业行为的不当干预导致体制性产能过剩 |
2.3.4 信息不对称增加企业判断难度 |
2.4 产能过剩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 |
2.4.1 产能过剩的积极作用 |
2.4.2 产能过剩的消极影响 |
3 平板玻璃下游市场分析 |
3.1 房地产业 |
3.2 汽车工业 |
3.3 太阳能光伏产业 |
3.4 电子信息产业 |
4 治理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政府层面 |
4.1.1 深化体制改革,加大监管力度 |
4.1.2 优化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 |
4.1.3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
4.1.4 积极深入农村市场 |
4.2 行业协会层面 |
4.3 企业层面 |
4.3.1 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深加工玻璃比例 |
4.3.2 兼并重组,促进集团发展 |
4.3.3 分类服务,发挥区位优势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发〔2012〕44号文件与玻璃工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发[2012]44号文件将促进玻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
2 国发[2012]44号文件将促进玻璃企业的技术创新 |
3 国发[2012]44号文件将促进玻璃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
4 国发[2012]44号文件将促进玻璃企业装备水平的提升 |
5 国发[2012]44号文件必将促进玻璃企业绿色发展 |
6 国发[2012]44号文件必将促进玻璃企业安全生产 |
7 国发[2012]44号文件必将促进提升玻璃产业集聚水平 |
8 国发[2012]44号文件必将促进玻璃业的两化融合 |
(9)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市场营销战略理论回顾 |
2.1 市场营销战略的含义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3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4 市场营销组合 |
第3章 我国建筑玻璃行业经营现状及市场环境 |
3.1 我国玻璃行业经营现状 |
3.2 宏观环境 |
3.2.1 政治法律环境(P) |
3.2.2 经济环境(E) |
3.2.3 社会环境(S) |
3.2.4 科学技术环境(T) |
第4章 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
4.1 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
4.2 市场竞争环境 |
4.2.1 竞争对手 |
4.2.2 供应商侃价实力 |
4.2.3 买方侃价实力 |
4.2.4 潜在进入者 |
4.2.5 替代品的威胁 |
4.3 市场营销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第5章 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制定 |
5.1 战略目标 |
5.2 市场细分与选择 |
5.3 市场定位 |
5.4 战略实施 |
5.4.1 产品策略 |
5.4.2 价格策略 |
5.4.3 渠道策略 |
5.4.4 促销策略 |
5.4.5 服务策略 |
第6章 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实施保障 |
6.1 加强营销人员管理及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6.2 建立营销管理部与财务部“量价”联动机制 |
6.3 建立专业化营销评价组织机构 |
6.4 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 |
6.5 加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
6.6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循环经济的起源 |
1.3.2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 |
1.3.3 关于循环经济的主体 |
1.3.4 关于循环经济的原则 |
1.3.5 关于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 |
1.3.6 关于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
1.3.7 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
1.3.8 循环经济和其它新经济形式之间的关系 |
1.3.9 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关键问题 |
1.4.2.1 研究方法 |
1.4.2.2 技术路线 |
1.4.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经济学理论 |
2.1.1 生态经济学 |
2.1.2 资源经济学 |
2.1.3 环境经济学 |
2.1.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2.2 相关生态学理论 |
2.2.1 生态位 |
2.2.2 生态链 |
2.2.3 生态平衡 |
2.2.4 生物多样性 |
2.2.5 关键种 |
2.3 相关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1 清洁生产理论 |
2.3.2 生态工业园 |
2.3.3 工业代谢 |
2.3.4 生命周期评价 |
2.3.5 生态效率评价 |
2.4 相关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玻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玻璃产业特点 |
3.1.1 对资源的依赖和高消耗 |
3.1.2 对能源的依赖和高消耗 |
3.1.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
3.2 我国玻璃产业组织绩效情况 |
3.2.1 行业规模 |
3.2.2 资本/劳动密集度 |
3.2.3 产销情况 |
3.2.4 成本费用结构 |
3.2.5 盈利情况 |
3.2.6 行业运营绩效 |
3.3 我国主要玻璃产品结构情况 |
3.3.1 平板玻璃 |
3.3.2 日用玻璃 |
3.3.3 中空玻璃 |
3.3.4 钢化玻璃 |
3.3.5 夹层玻璃 |
3.3.6 玻璃保温容器 |
3.3.7 玻璃纤维纱 |
3.4 我国玻璃产业工艺技术现状 |
3.4.1 平板玻璃 |
3.4.2 日用玻璃 |
3.5 我国玻璃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
3.5.1 供过于求现象日趋严重 |
3.5.2 淘汰落后产能速度过缓 |
3.5.3 生产集中度偏低 |
3.5.4 产品深加工程度过低 |
3.5.5 产品成本偏高 |
3.5.6 资源利用单一化 |
3.5.7 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
4.1 构建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论基础 |
4.1.1 目标 |
4.1.2 原则 |
4.1.2.1 "3R"准则 |
4.1.2.2 全面化准则 |
4.1.2.3 最大化准则 |
4.1.3 方法 |
4.1.3.1 系统辩识 |
4.1.3.2 分析和综合 |
4.1.3.3 模式的优化 |
4.1.3.4 模式的应用 |
4.2 构建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依据 |
4.2.1 理论依据 |
4.2.2 经验依据 |
4.2.3 客观依据 |
4.2.4 现实依据 |
4.3 玻璃产业发展的微循环模式 |
4.3.1 提高资源有效使用率,夯实产业经济根基 |
4.3.2 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掌控产业经济核心 |
4.3.3 开发节能产品,打造产业经济砥柱 |
4.3.4 废物综合利用,把握产业经济命脉 |
4.3.5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产业经济内涵 |
4.3.6 培育企业文化,塑造产业经济形象 |
4.3.7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提供产业经济组织保障 |
4.4 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共生模式 |
4.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原则 |
4.4.2 打造合理的产业链网络 |
4.4.3 实施综合资源的优化配置 |
4.4.4 建全环境管理机构和机制 |
4.4.5 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平台 |
4.5 玻璃产业发展的大循环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 |
5.1 指标体系功能 |
5.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2.1 指标筛选原则 |
5.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3 定性指标的量化 |
5.3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5.3.2 指标权重的生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研究——以河北沙河玻璃产业为例 |
6.1 沙河玻璃产业现状分析 |
6.1.1 工业园区环境概况 |
6.1.2 沙河玻璃产业发展概况 |
6.1.3 工业园区规划定位及发展目标 |
6.2 沙河玻璃工业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2.1 产业链短,产业结构不合理 |
6.2.2 高科技产品比例低 |
6.2.3 能源、资源消耗量高 |
6.2.4 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 |
6.2.5 工业园配套体系不健全 |
6.3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 |
6.3.3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
6.4 沙河玻璃产业循环经济综合预警 |
6.4.1 综合预警指数 |
6.4.2 警度的确定 |
6.4.3 确定预测模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玻璃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7.1 制度层面 |
7.1.1 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 |
7.1.2 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 |
7.1.3 绿色消费鼓励制度 |
7.1.4 产品回收利用制度 |
7.1.5 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 |
7.1.6 相关的中介组织服务制度 |
7.1.7 公众参与制度 |
7.1.8 问责制度 |
7.1.9 奖惩制度 |
7.2 法律层面 |
7.2.1 污染预防型法律体系 |
7.2.2 经济循环型法律体系 |
7.2.3 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 |
7.2.4 循环经济促进法体系 |
7.3 政策层面 |
7.3.1 济政策 |
7.3.2 产业政策 |
7.3.3 技术政策 |
7.3.4 价格政策 |
7.3.5 消费政策 |
7.4 技术层面 |
7.4.1 替代技术 |
7.4.2 减量技术 |
7.4.3 再利用技术 |
7.4.4 资源化技术 |
7.4.5 系统化技术 |
7.4.6 信息技术 |
7.4.7 污染治理技术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四、平板玻璃业欲开拓国际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J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高明鑫. 山东大学, 2020(05)
- [2]博山琉璃工艺变迁研究[D]. 李灵枝.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3]福耀玻璃品牌营销 ——基于格兰仕品牌模式的借鉴[D]. 张林茵. 暨南大学, 2017(05)
- [4]中比合办时期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研究(1921-1936)[D]. 方强. 河北大学, 2015(10)
- [5]中国当代装饰艺术玻璃设计研究[D]. 何媛媛.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6]论实体经济[D]. 黄聪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 吴思晨.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7)
- [8]国发〔2012〕44号文件与玻璃工业发展[J]. 韩永奇. 建材发展导向, 2012(05)
- [9]上海耀皮建筑玻璃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马绍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1)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玻璃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以河北沙河为例[D]. 欧阳一力.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