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唐海涛[1](2015)在《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WTO成立以前,教育服务早已存在,然而直到GATS的出现,才将教育服务真正纳入到多边贸易法律体制之中,以经济和法律的语言确立了教育服务的可交易性。近20年来,GATS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教育这种特殊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使教育服务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然而,目前在GATS中作出教育服务承诺的成员较少,而且大多成员对教育服务的市场准入承诺更是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面对教育服务全球流动的不断加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不同利益群体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包括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面对教育服务市场的更加国际化,应该选择自由化,还是保守主义?教育服务的协商应在GATS框架内,还是在GATS框架外?当前各类成员在GATS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如何?代表性成员对待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态度和意见是什么?各成员在教育服务外资准入领域的做法和考量是什么?未来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可能突破方向又在哪里?我国对GATS中的教育服务也作出了承诺,目前有关教育服务,特别是外资准入领域的法律规范还有哪些不足?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和准备来面对未来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研究。本研究旨在运用教育学、经济学及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等理论,从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等问题入手,阐释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理论问题。分析当前规制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国际法规定,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总结出当前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总体承诺水平,从不同角度分析不同类型成员在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差异。选择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分析他们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及在GATS中的承诺情况,并总结出他们对待教育服务市场准入问题的态度,为我国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和相关的法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此外,从教育服务外资准入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内容入手,分析各成员在GATS承诺表中作出的相应承诺与限制,并梳理出我国当前教育服务外资准入领域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通过梳理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发展进程,总结出当前教育服务市场准入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障碍,提出未来可能的突破方向及我国的应对之策。全文除了导论部分外,共分为五章。分述如下:第一章“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法律理论问题”。主要对教育服务和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阐释。拟从一般意义、国内法和国际法的角度阐释教育服务,对教育服务的法律特征、教育服务的不同分类等问题进行阐释。同时从国内法、国际法的角度来解读市场准入的概念,分析GATS市场准入规则的运用。阐释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的特征和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价值。第二章“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承诺水平”。主要结合GATS中的基本规则,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对各成员在GATS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进行定量分析。拟对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表的基本规则进行阐释,对GATS中教育服务市场准入列表进行基本解读。然后运用世界银行的简单计数和加权计数方法,对各成员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表进行数据统计,对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最不发达成员进行分类,分别从总体承诺水平、分部门承诺覆盖率、分部门四种提供方式承诺情况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研究结论。第三章“GATS下代表性成员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现状与态度”。主要从成员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贸易占有份额等角度进行考量,选择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印度和中国等几个代表性成员。通过分析这些成员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及在GATS中对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具体承诺,梳理出当前不同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的成员对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态度及其考量,从而总结出影响教育服务市场开放的因素。同时,对我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第四章“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的外资准入”。外资准入更多涉及成员国的教育主权和教育服务的发展,各成员国对教育服务的外资准入问题都十分谨慎,在GATS承诺中设置了诸多的限制。本章阐释GATS中各成员的教育服务外资准入的基本形式,对教育服务中的外资准入范围、外资准入比例、外资准入履行要求、外资准入审批制度等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在GATS中的承诺和国内法规定,对我国教育服务外资准入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第五章“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展望”。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拟对WTO中教育服务谈判和承诺进程进行梳理,总结当前教育服务市场准入开放所面临的法律障碍和具体体现。分别从公立与私立、教育服务质量与认证、不同群体的利益分歧等角度来阐释当前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障碍的动因。从多边贸易法律体制、其他国际性公约或协议、国内法等角度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案和路径。面对当前之情形,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
毛德智[2](2006)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根据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现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政治法律修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通过加强医疗保健等措施提高其身体素质,以协调其数量,提高其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农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从资源结构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当前,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涉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成果并不多见,本论文的选题正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 本论文共七章,从逻辑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第二和第三章为总论部分,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内容是概括性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在经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历史考察与现状评价,并对美国、韩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经验进行剖析,将其概括为“先发模式”和“后发模式”,据此提出了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与借鉴。接下来第三章系统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各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不尽相同,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基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第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详细阐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以及在当前市场化与国际化不断加速的社会进程中,从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角度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农业教育是开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重要手段,第六章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通过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农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经验借鉴,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农村职业技能开发之路。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在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原则思路的基础上,从观念开发、教育性开发、制度性开发、迁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等角度,系统探讨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本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对比较优势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本文认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使静态比较优势得以实现。但从动态看,由于放弃了具备潜在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结果会由于工业化推进速度的迟缓及国际分工低级化和边缘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不利。为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并结合社会经
江彦桥[3](2006)在《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国际关系学、教育政策学等学科的视角,将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运用历史法、比较法、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法,依次讨论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对外教育政策环境影响,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政策目标与决策,对外教育政策体系完善。试图使对外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现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国家利益至上是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国际教育政策的普遍原则。经济全球化、国际服务贸易等构成了当前对外教育政策的主要环境影响。积极适应新时期国际环境是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国际战略谋划是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关键。本文提出要正确区分相互依存与依附,共同把蛋糕做大,学会博弈,在国际教育合作中争取“双赢”“共赢”。提出学习、融合、创新,参与、开放、融入的战略思维,并以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为例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家教育主权的终极价值体现为国家利益。需要更多地理解加入WTO对我国教育主权的限制,调整国家教育主权观念。然而对国家教育主权问题仍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加强对涉外教育的日常监管,查处、打击侵犯我国教育主权的活动。 本文分析了现行的政策目标和方针,提出了倡导国际了解教育、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等8条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以较多的篇幅,讨论了我国现行的对外教育的决策过程,提出了改进思路。对完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4点建议:加强政策体系的系统性设计,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创新,提高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促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本研究有这样一些特色:(1)跨学科研究(交叉性)。对外教育政策既是一种针对教育活动的教育政策,也是一种规范涉外活动的外交政策。这种双重属性注定了本研究必须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既要从教育政策学视角,又要从国际关系视角来加以分析和研究。(2)系统性。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体看待,目前涉及本课题同类研究主题并做系统全面研究的尚不多。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演进历史,分析了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战略谋划、决策过程。(3)亲历性。多次国外实地考察、调研,与众多国内外教育高官在正式、非正式场合下的讨论、征询与访谈,加深了笔者对对外教育的认识和感悟,也获得了大量多元的第一手资料。加之曾参加过国家对外教育政策的起草工作,承担一些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日常从事的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切身体会,使得本研究更加深入、充实。
樊香兰[4](2003)在《加入WTO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和应采取的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我国的教育主权受到冲击,基础教育面临着来自国外的越来越强烈的竞争压力,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正。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加强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使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均衡的发展,这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蔡宝来[5](2003)在《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的走势及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明达[6](2003)在《百色市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入世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加入WTO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如下对策:“1.要对教育战略地位认识的新觉醒,加快教育事业发展。2.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3.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增加我国教育的竞争能力。4.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终身教育体系。5.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陈至立同志提出的教育应对WTO的五条对策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加入WTO,对百色市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为了实现百色市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入世开展对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在介绍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和分析了百色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加入WTO对百色市基础教育的影响之后,提出了百色市基础教育应对入世的五条对策。对策之一,树立一种教育新观念:教育是一种服务;要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服务,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真正落实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人的发展的目标,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向导,最大限度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对策之二,贯彻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开始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可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促进均衡发展的条件和体制上的保证。对策之三,抓住一个关键:教师队伍建设。针对百色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树立新的教师观。教师应是一位爱心宽容的指导者、关怀者;同时应是一位民主平等的参与者、促进者。2.培养合作型教师。3.培养复合型教师。4.培养服务型教师。5.狠抓教师的培训和制度化管理。对策之四,明确一个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生命线。加入WTO后,竞争机制和市场的准入会促使办学者切实树立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对策之五,抓紧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WP=4>逐步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努力构筑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和教育资源库,促进科技、教育资源更快、更多的注入学校,从而为西部大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和知识准备。本论文是一篇在教育发展现状和分析加入WTO对百色市基础教育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有新意的五条应对策略,其中对策之二中提出的百色市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坚持的分步推进、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三大原则,和要处理好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教育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关系,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关系、做好为义务教育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关系等四大关系,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所建议采取的“抓基础,加快学校设施均衡配置;积极开展教师支教;重视机制创新,改革招生考试和教育评价制度;抓重点,切实关心弱势群体四项措施体现了未“普九”地区发展的新思路。本论文是一篇中观对策研究的文章,未涉及微观层面上的探究,期望同仁后期共同深入研究。
蒋国华[7](2003)在《WTO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文中研究指明WTO对中国教育影响很大,尤其对基础教育带来了严重挑战。今后面对WTO的竞争和挑战,教育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维护国家教育主权,转变按部就班的传统办学观念,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尽快树立教育产业思想,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晏清才,尹飞龙[8](2002)在《面对WTO的我国基础教育管理》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管理 ,随着“WTO”规则的介入 ,定会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方面 ,使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得以修正 ,极大地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自然人的流动 ,外资的进入 ,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管理理念的广泛应用 ,我国基础教育管理又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应对 ,我们认为应当持积极的态度迎接它的到来。既要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WTO”规则带来的冲击 ,又要积极投入到“WTO”的游戏中去 ,从多方面 ,多角度审视现实 ,趋利避害 ,为我所用 ,以此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大发展
安焕晓[9](2002)在《基础教育应对WTO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各行各业将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标志的基础教育也不例外。WTO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这种影响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又是一种极好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采取有效的策略,才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李敏文[10](2002)在《WTO:中国基础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二、WTO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视角 |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五、本文的创新 |
第一章 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基本法律理论问题 |
第一节 教育服务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
一、教育服务的法律概念 |
二、教育服务的法律特征 |
三、教育服务的种类 |
第二节 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含义与GATS的适用 |
一、市场准入的概念 |
二、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含义 |
三、GATS市场准入的适用 |
第三节 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价值 |
一、经济主权安全 |
二、教育主权安全 |
三、文化安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GATS 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承诺水平 |
第一节 GATS中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表的解读 |
一、GATS中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列表方式 |
二、GATS中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表的解读 |
第二节 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总体承诺水平 |
一、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的简单计数分析 |
二、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的加权计数分析 |
第三节 教育服务分部门的市场准入承诺水平 |
一、教育服务分部门市场准入的覆盖率 |
二、教育服务分部门四种提供方式的市场准入承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ATS下代表性成员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现状与态度 |
第一节 美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一、美国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 |
二、美国在GATS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 |
三、美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提议与态度 |
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一、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 |
二、澳大利亚在GATS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 |
三、澳大利亚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提议与态度 |
第三节 日本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一、日本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 |
二、日本在 GATS 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 |
三、日本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提议与态度 |
第四节 法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一、法国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 |
二、法国在 GATS 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 |
第五节 印度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一、印度的教育服务开放政策 |
二、印度在GATS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报价及态度 |
第六节 我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一、我国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承诺 |
二、我国教育服务四种提供方式的市场准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的外资准入 |
第一节 GATS中教育服务外资准入的基本形式 |
一、创设新的教育企业 |
二、创设分支机构或设立办事处 |
第二节 GATS中教育服务外资准入的主要内容 |
一、外资准入的范围限制 |
二、外资准入的比例规定 |
三、外资准入的履行要求 |
四、外资准入的审批制度 |
第三节 我国教育服务的外资准入 |
一、外资准入的资格与审查 |
二、外资准入的方式 |
三、外资准入的比例 |
四、外资准入的领域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展望 |
第一节WTO中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发展进程 |
一、WTO成立时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二、多哈回合启动时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三、多哈回合谈判中的教育服务市场准入 |
第二节 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障碍与动因 |
一、教育服务市场准入的法律障碍 |
二、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障碍的动因 |
第三节 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的未来发展 |
一、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未来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
二、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
三、我国的应对之策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 |
1.1.2 我国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
1.2.1 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指导思想的相关研究 |
1.2.2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相关研究 |
1.2.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可能的创新 |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3 本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2.1 人力资源开发的“先发模式”: 以美国为例 |
2.1.1 建立提高全民素质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
2.1.2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
2.1.3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
2.1.4 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教育开发立法体系 |
2.1.5 构建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投资结构 |
2.1.6 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 |
2.1.7 确立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力资源引进策略 |
2.1.8 注重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机制 |
2.2 人力资源开发的“后发模式”: 以韩国为例 |
2.2.1 强调教育的高投入,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快 |
2.2.2 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结构 |
2.2.3 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向科学性迈进 |
2.2.4 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法规体系 |
2.2.5 公务员制度的廉洁高效 |
2.2.6 强调人才的国际交流 |
2.3 美国、韩国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
2.3.1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
2.3.2 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模式选择的启示与借鉴 |
第3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
3.1 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支持 |
3.1.1 马克思的人力资源思想 |
3.1.2 人力资本理论 |
3.1.3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3.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增长 |
3.2.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 |
3.2.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检验 |
3.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确定 |
3.3.2 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原则 |
3.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4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5 技术处理 |
3.3.6 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
第4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
4.1 农村人力资源的演进及其人口社会学特征 |
4.1.1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村人力资源的情况及特征(1949-1978年) |
4.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农村人力资源情况及特征(1978年至今) |
4.2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
4.2.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
4.2.2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 |
4.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障碍 |
4.3.1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障碍 |
4.3.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障碍 |
4.3.3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流动性障碍 |
4.3.4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其他障碍 |
第5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
5.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
5.1.1 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划分 |
5.1.2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 |
5.1.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
5.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
5.2.1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
5.2.2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和挑战 |
5.3 我国加入WTO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
5.3.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 |
5.3.2 加入WTO对我国教育和农业的影响 |
5.3.3 加入WTO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遇和挑战 |
5.4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5.4.1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 |
5.4.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
5.4.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机遇和挑战 |
5.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5.5.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
5.5.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 |
第6章 农业教育培训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6.1 农业教育: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
6.1.1 美国农业教育 |
6.1.2 荷兰农业教育 |
6.1.3 日本农业教育 |
6.2 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
6.2.1 积极推进职业培训与就业立法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
6.2.2 严格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联系和衔接 |
6.2.3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协作配合,积极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
6.2.4 广泛筹措职业培训和鉴定经费 |
6.2.5 强化质量管理,切实提高参训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
6.2.6 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通过就业带动培训 |
6.2.7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学员参与培训和鉴定积极性 |
6.3 我国农业教育的擅变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演进 |
6.3.1 古代农业教育 |
6.3.2 近代农业教育 |
6.3.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教育 |
6.4 当前我国农业教育培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6.4.1 当前我国农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的现状 |
6.4.2 当前我国农业教育和培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章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选择 |
7.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和原则 |
7.1.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目标 |
7.1.2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原则 |
7.1.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
7.2 观念更新: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行 |
7.2.1 政府应尽快转变职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7.2.2 农民应尽快强化自身意识,积极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
7.3 教育性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
7.3.1 落实科教兴农和人才兴农战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
7.3.2 大力调整教育结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
7.3.3 强化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 |
7.3.4 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开发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 |
7.3.5 构建农村学习型组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引导 |
7.4 制度性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 |
7.4.1 创建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 |
7.4.2 加强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7.4.3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 |
7.4.4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
7.5 迁移性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
7.5.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村自身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
7.5.2 加快城镇建设及城市化步伐,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跨区流动 |
7.5.3 做好生态移民工作 |
7.6 政策性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 |
7.6.1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大政府投入 |
7.6.2 加强农村人口的综合调控,坚决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
7.6.3 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增强农民身体素质 |
7.6.4 推动农村的法制化建设 |
全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题解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现有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二章 我国对外教育政策发展沿革的梳理 |
第一节 旧中国的对外教育政策 |
第二节 过渡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外教育政策(1950-1976) |
第三节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恢复和发展(1977-1981) |
第四节 新时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外教育政策(1982-2003) |
第三章 对外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 |
一、美国国际教育概况 |
二、美国的国际教育政策 |
三、美国关于国际教育战略的讨论 |
四、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特色 |
第二节 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政策 |
一、国际教育与国际教育政策 |
二、国际教育政策的演变 |
三、政府在国际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
四、非政府组织对国际教育政策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马来西亚的国际教育政策 |
一、背景情况 |
二、马来西亚引进外国教育的政策 |
三、马来西亚管理进口教育政策的特点 |
第四节 国际教育政策的比较 |
第四章 对外教育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政治环境 |
第二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 |
第三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教育环境 |
第四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国际环境 |
一、全球化的影响 |
二、一体化的动向 |
三、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
四、新时期国际环境对对外教育政策的影响 |
第五章 我国教育国际战略选择 |
第一节 教育国际战略及其要素 |
一、国际战略与教育国际战略治 |
二、国家利益 |
三、国家实力 |
四、国家教育主权 |
第二节 教育国际战略的理论基础 |
一、相互依存理论 |
二、博弃论 |
第三节、我国对外教育的战略思维 |
一、学习、融合、创新 |
二、参与、开放、融入 |
三、我国教育参与国际组织的战略构思 |
第六章 对外教育政策目标与决策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的对外教育政策目标 |
一、政策目标确立 |
二、我国现有的对外教育政策目标 |
三、未来我国对外政策目标的思考 |
第二节 政策的决策模式 |
一、理性决策模式 |
二、组织机构决策模式 |
三、政府政治决策模式 |
四、决策的复杂性 |
第三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决策过程 |
一、对外教育政策的决策体制 |
二、对外教育政策问题的提出 |
三、政策方案的起草与通过 |
四、决策过程的完善 |
第七章 完善对外教育政策的探讨 |
第一节 对外教育政策体系 |
一、对外教育政策的系统性特征 |
二、香港及上海跨境教育管理法规的考察 |
三、对外教育政策体系的整体效应 |
第二节 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
一、政策价值观及其对政策的影响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教育价值冲突 |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的价值探讨 |
第三节 改善对外教育政策的执行质量 |
一、对外教育政策执行的意义和作用 |
二、减少和避免对外教育政策失真 |
第四节 推进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
一、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意义 |
二、能力建设 |
三、加强对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能力建设 |
结语 |
附录1 体验国际教育 |
附录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百色市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入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的承诺 |
(一) 教育服务贸易 |
(二) 我国对教育服务的承诺 |
二、 百色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一) 百色市基础教育概述 |
(二) 制约百色市基础教育发展因素分析 |
三、 加入WTO对百色市基础教育的影响 |
(一) 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影响 |
(二) 对教育行政管理的影响 |
(三) 对教育投入的影响 |
(四) 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
四、 百色市基础教育应对入世的对策 |
(一) 树立一种教育新观念:教育是一种服务 |
(二) 贯彻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
(三) 抓住一个关键:教师队伍建设 |
(四) 明确一个核心:提高教育质量是生命线 |
(五) 抓紧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
结束语 |
附录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8)面对WTO的我国基础教育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础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 |
1.对现有学校教育制度的冲击。 |
2.对教育管理模式的冲击。 |
3.专业人才流失。 |
4.教育资金流失。 |
5.德育工作管理更加艰巨。 |
二、基础教育管理怎样应对“WTO” |
1.更新管理观念。 |
(1) 树立被管理者的主体意识。 |
(2) 重塑管理理念。 |
2.精“官”减政、构建高效的管理机构。 |
3.建立健全与WTO相融洽的教育管理制度。 |
4.改进管理方法。 |
(1) 实施政务和校务公开。 |
(2) 多督察、重过程、依法治教。 |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7.注重西部开发。 |
8.扶持和培养特色学校。 |
(10)WTO:中国基础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的服务条款中对教育的要求 |
二、WTO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
1.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 |
2.WTO:我国基础教育的机遇 |
3.WTO:我国基础教育的挑战 |
三、应对WTO挑战的策略 |
1.加强德育工作, 应对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入 |
2.更新教育理念, 把全球化的思想教育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
3.探索多元的办学模式, 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
4.充分掌握WTO的新的“游戏规则”, 实施适度的政府保护 |
5.加快课程、教材、考试、评价等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
四、WTO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GATS下教育服务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D]. 唐海涛.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8)
- [2]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毛德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3]我国对外教育政策研究[D]. 江彦桥.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4]加入WTO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和应采取的策略[J]. 樊香兰.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
- [5]入世后我国基础教育的走势及发展对策[J]. 蔡宝来.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3(03)
- [6]百色市基础教育现状及应对入世的对策研究[D]. 张明达. 广西师范大学, 2003(02)
- [7]WTO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J]. 蒋国华. 当代教育论坛, 2003(01)
- [8]面对WTO的我国基础教育管理[J]. 晏清才,尹飞龙.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2)
- [9]基础教育应对WTO的思考[J]. 安焕晓.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1)
- [10]WTO:中国基础教育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 李敏文. 教学与管理, 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