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频振杀虫灯防治西昌石榴害虫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田厚军,张洁,林硕,陈艺欣,赵建伟,陈勇[1](2020)在《农林害虫诱捕器应用技术》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作物绿色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害虫治理由化学防治到综合治理再到生态防控进行转移,诱杀技术已成为害虫生态防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昆虫诱捕器的研制已发展成由简单到复杂,功能更加多样和实用,现广泛应用在蔬菜、果树、花卉、茶叶、森林等农作物和林业植被的害虫诱杀方面,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期望未来在绿色植保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从农林作物害虫的监测和诱杀防治的角度考虑,对不同构造以及诱集昆虫种类的诱捕器进行了分类,阐述了诱捕器的悬挂高度、布设密度、形状、大小和颜色以及诱芯载体颜色、光源波长等因素对害虫诱捕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农林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王荣成[2](2020)在《桃蛀螟为害夏玉米的损失估计与经济阈值研究》文中指出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属鳞翅目草螟科(Lepidoptera:Crambidae),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为害多种大田作物、果树和林木。近20年来,由于种植模式调整、气候变暖和疏于防治或防治不利等因素的影响,桃蛀螟在黄淮海地区为害夏玉米逐年加重,导致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已成为玉米上的重要害虫。试验通过田间在玉米上自然感虫和人工接虫,明确了桃蛀螟为害对玉米产量性状与穗腐病发病率等方面的影响,拟合了玉米产量损失率与桃蛀螟虫口密度的关系,筛选出了防治桃蛀螟幼虫的有效药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防治玉米田桃蛀螟的经济阈值。研究结果为科学防治玉米田桃蛀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指导。1.桃蛀螟为害通过缩短雌穗穗长、减少行粒数和降低百粒重来降低玉米产量,且幼虫密度越大,造成的损失越大,其为害能加重穗腐病发生。自然感虫法结果显示,虫口密度在2头/穗时,百粒重(33.83g)显着低于对照(P<0.05),虫口密度在10头/穗时,穗长(17.87cm)、穗粗(23.80cm)和行粒数(29.33粒)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人工接虫法结果显示,在2018年,虫口密度在2头/穗时,行粒数(34.45粒)和穗腐病率(57.78%)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虫口密度在4头/穗时,穗长(18.02cm)和百粒重(31.48g)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在2019年份,虫口密度在2头/穗时,行粒数(36.38粒)、百粒重(29.69g)和穗腐病率(46.67%)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虫口密度在4头/穗时,穗长(17.68cm)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桃蛀螟幼虫接于穗端后,通常果穗上部受害最严重,随着接虫密度增加,逐渐迁移至中下部为害。2.室内胃毒作用效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5000倍液和6000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 5000倍液和6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OD 3000倍液72h时作用效果好,均达90%以上。室内触杀作用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 5000倍液和6000倍液72h时作用效果较好,均在80%以上。基于室内作用效果,选择20%氯虫苯甲酰胺SC设3000、4000和5000倍处理进行田间试验,3个处理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处理4d时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4%、94.1%和83.4%;3000倍液处理区的玉米穗长(18.3cm)、行粒数(35.2粒)、百粒重(33.0g)和玉米穗腐病率(17.78%)均与对照差异显着(P<0.05)。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液可作为防治玉米田桃蛀螟的有效药剂及浓度。3.自然感虫法拟合出的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关系为指数函数y=0.023394e0.236901x(R2=0.9876,F=398.6624,P<0.01),2018年人工接虫法拟合的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关系关系为幂函数y=0.017392x1.1236(R2=0.9958,F=958.4172,P<0.01)和线性函数y=0.023562x-0.00819(R2=0.9932,F=588.3026,P<0.01)。2019年人工接虫法拟合的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关系为幂函数y=0.031058x0.8559(R2=0.9975,F=1599.116,P<0.01)和线性函数y=0.021965x+0.00842239(R2=0.9946,F=737.4019,P<0.01)。根据选取的经济阈值模型,在只考虑挽回损失、不考虑生态因子时,以桃蛀螟幼虫密度和田间有效卵量为标准虫态制定的玉米田桃蛀螟的经济阈值为100头幼虫/百穗和110粒卵/百株,结合桃蛀螟在夏玉米田种群发生动态及空间分布,建议在8月份进行田间有效卵和幼虫监测,采用适宜的抽样方法监测,当田间幼虫数量和有效卵量达到经济阈值时即可采取防治措施。
陈公敏[3](2018)在《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属鳞翅目草螟科(Lepidoptera:Crambidae),是一种寄主广泛的植食性昆虫,近年来,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变化和疏于防治或防治失利等因素,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生为害逐年加重,成为多种果树、林木、经济作物和大田作物的重要害虫,尤其是为害玉米越来越严重。本实验运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桃蛀螟取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玉米Zea mays L.、人工饲料、葵花籽Helianthus annuus L.、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和苹果Malus domestica Miller对该害虫生物学参数和种群生态参数的影响,并且对这些参数进行了比较和解释,旨在明确食物因素对该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探明该害虫发生的内禀机制,为该害虫种群的监测预警和科学治理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该害虫其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在实验室内温度25°C±1°C,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5:9(L:D)h条件下,明确了桃蛀螟的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生殖力等参数。当桃蛀螟取食板栗、玉米、人工饲料、葵花籽、山楂和苹果时,其平均单雌产卵量(F)分别为282.3、217.7、134.45、105.5、70.5和19.2粒/雌;成虫前期存活率分别为0.912、0.925、0.917、0.553、0.762和0.744;净增殖率(R0)分别为134.52、106.77、64.98、30.29、27.61和8.63;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359 d-1、0.1326 d-1、0.1050 d-1、0.0807d-1、0.0811 d-1和0.0448 d-1;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456 d-1、1.1442 d-1、1.1107 d-1、1.0841 d-1、1.0844 d-1和1.0458 d-1;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36.06 d、35.21 d、39.74d、42.26 d、40.93 d和48.11 d。并且基于这些重要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以10粒受精卵为基准,用电脑模拟了桃蛀螟取食6种食物时其种群的龄期结构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板栗和玉米是适合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寄主;其次为人工饲料;再次为葵花籽;山楂和苹果不是适合桃蛀螟的寄主植物。当桃蛀螟取食板栗和玉米时,桃蛀螟有较短的发育历期、较高的存活率、较大的蛹重和较高的繁殖力,从理论上阐释了近20多年来桃蛀螟在玉米上发生为害严重的内在原因。
徐清芳[4](2018)在《玉米品种对三种鳞翅目穗虫的抗性水平鉴定》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玉米田3种鳞翅目穗虫(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发生危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桃蛀螟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大,其对雌穗的危害往往超过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这些穗虫不仅造成产量明显下降,而且还引致玉米的多种穗腐病,给玉米的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本文从玉米抗虫性角度出发,开展了72个玉米品种抗感性与3种穗虫田间虫量、品种生物学性状和玉米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抗性品种的选育、推广和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1.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的种群动态桃蛀螟幼虫自8月初至8月中旬数量很少,8月中旬以后玉米进入花粒期,是桃蛀螟幼虫为害的关键时期,其种群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亚洲玉米螟在8月上旬末之前种群数量很少;8月上旬末后,种群数量开始上升,9月上旬末至9月中旬达到最高峰,此时玉米正处于灌浆期。9月中旬以后,随着天敌的增多,特别是赤眼蜂对其卵的寄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棉铃虫在8月初至8月中旬的种群数量很低,8月中旬至8月下旬初其幼虫数量急剧上升,并到达高峰。随后伴随着玉米的成熟,种群数量一直下降。2.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鉴定依据虫情指数,对桃蛀螟高抗的玉米品种缺;抗性品种6种,分别是京农科728、金农9号、浚单3136、苏玉42和明科玉77等,占总品种的8.3%;中抗品种14种,有渭单6000、青农11、裕丰105、德农318和郑单958等,占总品种的19.4%;感性品种34种,包括金通152、东单913、德发5号、登海618和吉利198等,占总品种的47.2%;高感品种18种,有连胜2025、宇玉30、鲁单6018、迪卡517和华皖267等,占总品种的25%。对亚洲玉米螟表现出高抗的品种仅1种,即农星207,占总品种的1.4%;抗性品种4种,分别是鑫研148、宁研518、洛单248和先玉335,占总品种的5.6%;中抗品种14种,包括金通152、德发5号、登海618、承玉18和鲁单6018等,占总品种的19.4%;感性品种37种,有东单913、连胜2025、宇玉30、青农11和裕丰105等,占总品种的51.4%;高感品种16种,有渭单6000、吉利198、京农科728、金来318和京农科736等,占总品种的22.2%。对棉铃虫没有高抗品种;抗性品种有2种,分别是京科968(包衣)和先玉335,占总品种的2.8%;中抗品种9种,京农科728、鑫瑞25、金来318、金来918和明科玉33等,占总品种的12.5%;感性品种50种,包括金通152、渭单6000、东单913、德发5号和连胜2025等,占总品种的69.4%;高感品种12种,分别是吉利198、宇玉30、迪卡517、金阳光9号和连胜2018,占总品种的16.7%。3.玉米品种抗感性与玉米主要生物学性状的相关性通过田间观察和依据不同玉米品种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发现株型紧凑程度、花丝颜色、苞叶紧实度和籽粒紧密程度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性无相关性。4.玉米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玉米品种抗性的相关性分析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桃蛀螟、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虫量的相关性。发现玉米籽粒游离氨基酸总量与桃蛀螟虫量有相关性,与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无相关性;其中,与桃蛀螟呈相关性的游离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丙氨酸Ala、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脯氨酸Phe。
王云梅,罗晓玲,杨馨,付立会,黄修芬[5](2015)在《频振式杀虫灯在西昌市大棚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文中提出频振式杀虫灯在4个大棚蔬菜示范点共诱杀7目17科23种昆虫,其中害虫21种,对危害蔬菜的主要害虫均有诱杀作用,特别对鳞翅目害虫防效显着。应用结果表明:挂灯区比无灯区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量分别降低84.10%、74.49%,同时减少用药次数,节约用药成本,保证蔬菜安全、无公害生产,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吴运铨[6](2013)在《基于LED光源的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研制》文中认为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人类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防控由来己久。然而,人们对昆虫的光谱光效率曲线及其趋光阈值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LED作为试验仪的光源,设计制作出可以对昆虫趋光特性进行系统研究的试验仪。为系统地研究昆虫的光谱光效率曲线及其趋光阈值提供便利。昆虫趋光性试验仪包括昆虫就位区、昆虫活动区、观察区、分光区、光源控制区。光源模块的设计,包括光源的封装设计及控制电路设计。根据昆虫的趋光波长的差异性,选取447.3nm-641.2nm范围的41种单色LED芯片,对其封装设计,设计出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LED光源。采用不透光材料,将不同波长LED光源进行隔离。得到了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整体结构,叙述了所研制的昆虫趋光性实验仪的实验原理。采用ZML-600光电综合测试系统对昆虫趋光性实验仪的光源进行分析,得到相应波长的光源光谱图。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每一路LED光源的峰值波长各不相同,且以峰值波长间隔小于5nm逐渐增加,光谱能量分布比较集中。得出LED光源的中心波长、半波宽度、峰值波长、色温、光效率、显色指数、光通量等重要参数。结果显示,中心波长范围为447.1nm-475.6nm的蓝光LED,其半波宽度在17nm~26nm之间,色纯度在97%以上,中心波长范围为510.6nm-530.6nm的绿光LED,其半波宽度在32nm-42nm之间,色纯度在60%以上;中心波长范围为590.2nm-642.1nm的红橙黄LED,其半波宽度在15nm-18nm之间,色纯度在97%以上。根据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原理。采用AMC7140芯片,设计一款大功率LED多路恒流驱动电源。该电源具有PWM调光、同时驱动多路大功率LED的功能。采用UT56数字万用表、FD-LDE-1液晶电光效应实验仪、DT-130照度计对LED光源的光电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LED光源的光功率、光照度、光源两端的电压与该电源的控制模块呈线性关系。由于昆虫结构与人眼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昆虫趋光阈值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采用研制出的昆虫趋光性试验仪对小菜蛾进行初步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小菜蛾对峰值波长为510.6nm-530.6nm的绿光LED光源的趋光性最大,对峰值波长为642.1nm的红光LED次之,接着是峰值波长为590.2nm-592.9nm的黄橙光,而峰值波长为450nm-470.6nm的蓝光趋光率最低。小菜蛾在绿光波段LED的趋光性实验过程中,其中63%趋向波长范围为 521.1 nm-523.2nm 的 LED 光源。
范凡[7](2012)在《基于害虫—天敌关系的西花蓟马—东亚小花蝽趋光性的结构基础及其行为机理》文中提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是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等作物的世界性害虫之一,也是近年来在我国迅速蔓延、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东亚小花蝽(Oriua sauteri)属花蝽科(Anthocoridae)小花蝽属(Orius),主要捕食蓟马、蚜虫、粉虱、叶螨等小型害虫和多种鳞翅目害虫卵等,是目前我国农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自然控制力量之一。本文立足于害虫-天敌关系,利用行为学、组织解剖学等方法系统比较研究了西花蓟马和小花蝽的趋光行为、复眼形态及其显超微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的异同及成因,以期揭示复眼视觉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机理,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天敌、监测和防控害虫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西花蓟马成虫复眼形态学和显微结构。西花蓟马成虫复眼位于头部两侧,单个复眼约由70个小眼组成,其表面生有十余根刺状感觉毛。复眼分为背、腹两个区域,其中背区小眼排列呈半球形,腹区小眼排列成三角形。其成虫复眼的小眼由角膜、晶锥、视杆和基膜组成,在晶锥、视杆周围分布有大量色素颗粒。从结构上看,其成虫复眼属并列像眼。2.东亚小花蝽成虫复眼形态学和显、超微结构。东亚小花蝽成虫复眼位于头部两侧且靠近腹面,雌雄成虫小眼数分别为230、210,呈近似半球体,感觉毛约30根。雌虫复眼直径为153.85μm,高为70.85μm;背面观,两个复眼间最近距离为168.54μm,腹面观,其间最近距离为136.84μm。雄虫复眼直径144.74μm,高60.72μm;背面观,两个复眼间最近距离为166.67μm,腹面观其最近距离为102.56μm。其成虫复眼的小眼由角膜、晶锥、视杆和基膜组成。角膜由多层片状纤维组成,呈外部稍凸内部半圆形的双凸透镜结构,最厚处为9.41μm;晶锥无色透明,呈圆台状,长度为13.33μm,远心端直径为8.33μm,近心端直径为4.44μm;视杆长为33.33μm;基膜为栅栏状,厚度约为0.27μm。不同光强度水平下,通过光感受细胞的微绒毛排列形状和方向来调节成像,其成虫复眼为典型的并列像眼。3.西花蓟马成虫的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在340 nm-605 nm波谱内的14个单色光波长下,雌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绿光区(498 nm和524 nm)、紫外区(380 nm)和蓝光区(440 nm),避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光谱有蓝光区(440 nm)、紫外区(340 nm)和橙色光区(582 nm);雄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绿光区(498 nm)和紫外区(380 nm),避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蓝光区(440 nm)、紫外区(340 nm和360 nm);光谱行为反应在性别之间有一定差异,雌虫敏感光谱较多(有四个单色光),但光谱敏感强度稍差(趋光行为反应率最高值为20.31%),雄虫敏感光谱相对较少(仅有两个单色光)但光敏感强度较好(趋光行为反应率最高值为27.19%)。在一定光强度范围(Log 4.5-Log 0.0)内,不同光强度的单色光或白光刺激下,雌、雄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率有较大变化,整体上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光强度对其避光行为反应率影响较小;性别对其光强度行为反应亦较小。4.东亚小花蝽成虫的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在340 nm-605 nm波谱内的14个单色光波长下,雌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紫外区(340 nm、360 nm和380 nm)、绿光区(524 nm)和橙红光区(583 nm、605 nm);雄虫趋光行为反应率较高的单色光有紫外区(340 nm、360 nm和380 nm)、红色光区(605 nm)和绿光区(524 nm);光谱行为反应在性别之间有一定差异,雌虫敏感光谱较多,且光谱敏感强度也强于雄虫。在一定光强度范围(Log 4.5-Log 0.0)内,不同光强度的白光刺激下,雌、雄成虫趋光行为反应率有较大变化,在log 4.5- Log 1.5光强内,随光强增强雌虫趋光反应率变化不大,在log 1.0- Log 0.0光强内随光强增强趋光反应率迅速增大,雄虫的趋光行为反应率基本上随光强增强增大;光强度对其避光行为反应率影响较小;性别对其光强度行为反应的影响亦较小。5.西花蓟马的趋色行为。西花蓟马对绿色、黄色和蓝色均有一定的趋性。在取食条件和非取食条件下,不同颜色背景对其趋向率影响均不大。同时,各颜色的选择性试验中(两两对比),不同颜色之间的趋向率有一定差异,但差异性均不显着。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针对害虫测报和诱杀用灯光、色板等缺乏选择性,从保护自然界天敌和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害虫-天敌二级营养关系,选择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危害较重的外来入侵物种西花蓟马及其优势天敌东亚小花蝽为试验材料,较系统地比较研究和分析了害虫、天敌两大功能团中该两种代表性种类复眼的形态结构、光色行为反应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试图揭示其光视觉行为生理机理,了解光色视觉信息在两者之间复眼结构、行为等细胞核种群水平上的内在联系实质及其生物学意义,为理论上深刻理解趋光性、趋色性实质及其其在协同演化和取食、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实践上为改进和消除现有诱虫灯、色板的非选择性缺陷,研发具有“选择性或专一性”、“绿色化”的新灯(光)、色板及光色活性物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
李安国,袁辉,黄超艳,周佩璋,蒙勇华[8](2011)在《柑桔小实蝇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对柑桔小实蝇在桂林市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设立了柑桔小实蝇监测预警体系,并提出了柑桔小实蝇的防控技术,以为柑桔小实蝇的防治提供参考。
吉牛拉惹,肖连康,杨时刚,胥小英,郑晓慧[9](2007)在《频振杀虫灯防治西昌石榴害虫研究初报》文中指出2003年3月至2004年9月,在西昌黄联镇、安宁镇、礼州镇的多个石榴园,用"佳多"牌频振杀虫灯对石榴害虫进行防治,其杀虫效果极佳,可有效控制石榴主要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害虫的危害。
陈伟,王向东,陈明雄,冉龙萍,杨成珍,陈仲文[10](2005)在《攀西地区桑树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初报》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攀西地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是四川省重要的优质蚕茧产区。到2004年攀西地区已有15万农户从事栽桑养蚕,全区累计有桑树12亿株,折合面积5329hm2,年产鲜茧量达到15250t,蚕农售茧收入达到2.05亿元,并带动
二、频振杀虫灯防治西昌石榴害虫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频振杀虫灯防治西昌石榴害虫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农林害虫诱捕器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害虫诱捕器原理 |
2 农林害虫诱捕器结构与功能 |
2.1 以诱捕器结构划分 |
2.1.1 桶形诱捕器 |
2.1.2 船形诱捕器 |
2.1.3 三角形诱捕器 |
2.1.4 漏斗式诱捕器 |
2.1.5 风吸式诱捕器 |
2.1.6 挡板诱捕器 |
2.1.7 拱形诱捕器 |
2.2 以诱捕害虫种类划分 |
2.2.1 甲虫诱捕器 |
2.2.2 金龟子诱捕器 |
2.2.3 甘薯小象甲诱捕器 |
2.2.4 白蜡窄吉丁诱捕器 |
2.2.5 小蠹虫诱捕器 |
2.2.6 天牛类诱捕器 |
2.2.7 蛾类高效诱捕器 |
2.2.8 夜蛾类诱捕器 |
2.2.9 实蝇类诱捕器 |
3 诱捕效果影响因素 |
4 讨论 |
(2)桃蛀螟为害夏玉米的损失估计与经济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atract |
1 前言 |
1.1 桃蛀螟的研究现状 |
1.1.1 寄主与为害 |
1.1.2 桃蛀螟的生活史与发生规律 |
1.1.3 桃蛀螟在玉米上的生态位及其分布型研究 |
1.1.4 玉米品种对桃蛀螟的抗虫性鉴定 |
1.2 桃蛀螟的人工饲养 |
1.3 桃蛀螟的生理生化研究 |
1.4 经济阈值和经济损害水平的研究 |
1.5 桃蛀螟防治 |
1.5.1 农业防治 |
1.5.2 物理防治 |
1.5.3 化学防治 |
1.5.4 生物防治 |
1.6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田间自然感虫法研究桃蛀螟对玉米产量损失 |
2.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2.1.2 供试材料及仪器 |
2.1.3 田间不同幼虫密度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1.4 不同密度桃蛀螟幼虫为害与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 |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人工接种法研究桃蛀螟对玉米产量损失 |
2.2.1 调查时间和地点 |
2.2.2 供试材料及仪器 |
2.2.3 不同密度幼虫在雌穗上为害分布及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4 桃蛀螟为害对穗腐病发生危害的影响 |
2.2.5 不同密度桃蛀螟幼虫为害与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防治桃蛀螟药剂的筛选与田间防治效果 |
2.3.1 供试虫源 |
2.3.2 供试杀虫剂与仪器 |
2.3.3 室内杀虫剂作用效果测定 |
2.3.4 田间杀虫剂防治效果测定 |
2.3.5 不同稀释处理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产量损失影响 |
2.3.6 数据处理 |
2.4 玉米田桃蛀螟经济阈值的制定 |
2.4.1 根据国外ET模型制定经济阈值 |
2.4.2 根据国内ET模型制定经济阈值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田间自然感虫法研究桃蛀螟对玉米产量损失 |
3.1.1 不同密度桃蛀螟幼虫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2 不同密度桃蛀螟幼虫与产量损失关系分析 |
3.2 人工接虫法研究桃蛀螟对玉米产量损失 |
3.2.1 人工接虫法研究桃蛀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2 桃蛀螟不同接虫密度下的被蛀食粒数 |
3.2.3 不同接虫密度对玉米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
3.2.4 不同接虫密度桃蛀螟幼虫危害部位分布 |
3.2.5 不同密度桃蛀螟幼虫对玉米产量损失分析 |
3.2.6 桃蛀螟幼虫密度与玉米产量损失曲线拟合分析 |
3.3 防治桃蛀螟药剂的筛选与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
3.3.1 室内胃毒作用分析 |
3.3.2 室内触杀作用分析 |
3.3.3 桃蛀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
3.3.4 氯虫苯甲酰胺对玉米产量构成和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
3.4 玉米田桃蛀螟经济阈值的制定 |
3.4.1 基于国外ET模型制定经济阈值 |
3.4.2 基于国内ET模型制定经济阈值 |
4 讨论 |
4.1 桃蛀螟对玉米的产量损失 |
4.2 玉米产量损失率曲线拟合 |
4.3 室内杀虫剂筛选与田间防治效果 |
4.4 玉米田桃蛀螟经济阈值的确定及应用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桃蛀螟的研究现状 |
1.1.1 桃蛀螟的形态特征 |
1.1.2 寄主与为害 |
1.1.3 桃蛀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
1.1.4 桃蛀螟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
1.2 桃蛀螟的人工饲料与人工饲养 |
1.3 桃蛀螟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
1.4 桃蛀螟的防治技术 |
1.4.1 农业防治 |
1.4.2 物理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4.4 化学防治 |
1.5 昆虫两性生命表研究 |
1.6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和饲养条件 |
2.2 寄主食物 |
2.3 桃蛀螟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方法 |
2.3.1 人工饲料的配方 |
2.3.2 人工饲料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
2.4 饲养器具 |
2.5 生命表实验方法 |
2.6 生命表数据分析 |
2.7 基于生命表参数的种群增长预测 |
2.8 数据处理与制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桃蛀螟各阶段的平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生殖力、蛹重等基本生物学参数 |
3.2 桃蛀螟取食五种寄主植物和人工饲料的种群生态学参数 |
3.3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 |
3.4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特定年龄存活率及生殖力 |
3.5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期望寿命 |
3.6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繁殖值 |
3.7 桃蛀螟的种群发生量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玉米品种对三种鳞翅目穗虫的抗性水平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3种玉米穗虫的研究现状 |
1.1.1 桃蛀螟的研究现状 |
1.1.1.1 桃蛀螟的发生为害情况 |
1.1.1.2 作物对桃蛀螟抗虫性的研究 |
1.1.1.3 桃蛀螟防治的现状 |
1.1.2 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现状 |
1.1.2.1 亚洲玉米螟为害情况 |
1.1.2.2 作物对亚洲玉米螟抗虫性的研究 |
1.1.2.3 亚洲玉米螟防治的现状 |
1.1.3 棉铃虫的研究现状 |
1.1.3.1 棉铃虫发生为害情况 |
1.1.3.2 作物对棉铃虫抗虫性的研究 |
1.1.3.3 棉铃虫防治的现状 |
1.2 作物抗虫性与植株体内生化物质的相关性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玉米品种3种玉米穗虫及主要天敌种群动态 |
2.1.1 供试玉米品种及选育单位 |
2.1.2 供试玉米品种的生物学性状 |
2.1.3 实验地点与试验设计 |
2.1.4 调查时间与调查方法 |
2.1.5 玉米抗虫性分级 |
2.2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药品、主要材料 |
2.2.3 游离氨基酸分析前处理步骤 |
2.2.3.1 样品准备 |
2.2.3.2 水分测定 |
2.2.3.3 称样与加酸水解 |
2.2.3.4 充氮密封与水解 |
2.2.3.5 过滤与定容 |
2.2.3.6 脱酸处理 |
2.2.3.7 溶解与过滤 |
2.2.3.8 上机测试 |
2.2.4 实验设计、测试指标及测试方法 |
2.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玉米田3种玉米穗虫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1 桃蛀螟幼虫种群动态分析 |
3.1.2 亚洲玉米螟幼虫种群动态分析 |
3.1.3 棉铃虫幼虫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 玉米田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1 蜘蛛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2 瓢虫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3 草蛉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4 赤眼蜂的种群动态分析 |
3.3 田间试验的抗虫性鉴定 |
3.3.1 玉米品种抗桃蛀螟分析 |
3.3.2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分析 |
3.3.3 玉米品种抗棉铃虫分析 |
3.4 不同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与3种玉米穗虫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3.4.1 不同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与桃蛀螟抗性的相关性 |
3.4.2 不同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与亚洲玉米螟抗性的相关性 |
3.4.3 不同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与棉铃虫抗性的相关性 |
3.5 玉米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玉米品种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
3.5.1 测试标准样品的色谱图 |
3.5.2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 |
3.5.3 玉米品种氨基酸总量与3 种玉米穗虫幼虫总量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玉米品种对3种穗虫抗虫性的机制探讨 |
4.2 玉米品种年际间抗虫性对比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频振式杀虫灯在西昌市大棚蔬菜生产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时间及地点 |
1.3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频振式杀虫灯诱虫种类 |
2.2 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数量 |
2.3 杀虫灯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
2.4 频振式杀虫灯的防治效果 |
2.5 频振式杀虫灯经济效益分析 |
3 结语 |
(6)基于LED光源的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特色之处 |
1.3 LED在昆虫趋光领域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昆虫趋光性行为简介 |
2.1 昆虫趋光性行为 |
2.1.1 昆虫趋光特性的定义 |
2.1.2 昆虫趋光特性的三个假说 |
2.2 昆虫趋光特性的机理 |
2.3 昆虫趋光特性与光源波长及强度的关系 |
2.3.1 昆虫对光源波长的选择性 |
2.3.1.1 昆虫对单色光的反应 |
2.3.1.2 昆虫对双色光的反应 |
2.3.2 光源强度对昆虫趋光特性的影响 |
2.4 昆虫趋光特性的应用途径 |
第三章 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设计及原理 |
3.1 昆虫趋光特性试验仪的结构 |
3.2 昆虫趋光性试验仪光源的选择 |
3.2.1 昆虫诱杀灯的光源的发展历程 |
3.2.2 LED发展历程 |
3.2.3 光源的总体设计 |
3.2.4 LED光源的光谱特性 |
3.3 昆虫趋光性实验仪原理 |
3.3.1 昆虫趋光波长实验原理 |
3.3.2 复合光对昆虫趋光率的影响 |
3.3.3 昆虫趋光阈值的研究 |
3.3.4 不同暗适应时间对昆虫趋光特性的影响 |
第四章 LED光源硬件电路设计 |
4.1 LED的优点及驱动原理 |
4.1.1 LED的优点 |
4.1.2 LED工作原理 |
4.2 LED光源的封装设计 |
4.2.1 大功率LED芯片的选择 |
4.2.2 LED的封装工艺 |
4.3 LED驱动电路的设计 |
4.3.1 PWM调制电路 |
4.3.2 LED驱动电路 |
4.3.3 大功率LED电源电路 |
4.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4.1 实验测试所用的仪器 |
4.3.4.2 驱动电源的电流精度 |
4.3.4.3 驱动电源的效率的测定 |
4.4 驱动电源与光源间的光学性能测试 |
4.4.1 实验测试的仪器 |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昆虫趋光性实验仪的应用 |
5.1 小菜蛾趋光性初步实验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方法及材料 |
5.1.3 结果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一: 昆虫趋光性实验仪整体结构 |
附图二: 昆虫趋光性实验仪光源发射情况 |
附图三: LED光源光学参数测试 |
附图四: LED驱动电源硬件图 |
附图五: 采用ZML-600测试系统软件截图 |
附表一 |
致谢 |
(7)基于害虫—天敌关系的西花蓟马—东亚小花蝽趋光性的结构基础及其行为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1节 西花蓟马研究概况 |
1 西花蓟马的起源与分布 |
1.1 起源与国外分布 |
1.2 国内分布 |
2 西花蓟马的生物学与生态特性 |
2.1 食性、寄主范围和危害特点 |
2.2 发育与繁殖特性 |
2.3 越冬 |
第2节 东亚小花蝽研究概况 |
1 东亚小花蝽的生物学与生态特性 |
1.1 食性 |
1.2 发育与繁殖特性 |
1.3 越冬与滞育 |
2 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防控应用前景 |
第3节 昆虫复眼的研究进展 |
1 形态学及内部结构 |
1.1 复眼外部形态 |
1.2 复眼内部结构 |
2 生理学 |
3 仿生学与计算机模拟 |
3.1 摄像系统 |
3.2 智能机器人视觉系统 |
3.3 导弹导引系统 |
3.4 定位系统 |
第4节 昆虫趋光、趋色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
1 昆虫趋光行为 |
2 昆虫趋色行为 |
3 灯光及色板诱杀在害虫测报及防治中的应用 |
3.1 灯光 |
3.2 目前灯光诱杀的优劣分析及思考 |
3.3 色板 |
第5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意义 |
第6节 创新性及特色 |
第2章 西花蓟马复眼形态及显微结构 |
第1节 复眼形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若虫复眼形态 |
2.2 成虫复眼外部形态观察 |
第2节 复眼内部显微结构 |
1 试材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1.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1.1.3 石蜡切片试剂的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屈光器 |
2.2 视杆 |
2.3 基膜 |
3 讨论 |
3.1 西花蓟马复眼形态研究 |
3.2 西花蓟马复眼内部显微结构研究 |
4 结论 |
4.1 西花蓟马复眼形态 |
4.2 西花蓟马复眼内部显微结构 |
第3章 东亚小花蝽复眼外部形态及显超微结构 |
第1节 复眼外部形态 |
1 试材及实验设备 |
1.1 试材 |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样品处理 |
2.1.1 粘样 |
2.1.2 镀金 |
2.2 样品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若虫复眼形态 |
3.2 成虫复眼外部观察 |
第2节 复眼显微结构 |
1 试材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眼横切面观察 |
2.2 复眼纵切面观察 |
第3节 复眼超微结构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角膜 |
2.2 晶锥 |
2.3 视杆 |
2.4 基膜 |
3 讨论 |
3.1 东亚小花蝽复眼形态 |
3.2 东亚小花蝽复眼显、超微结构 |
4 结论 |
4.1 复眼形态 |
4.2 复眼内部显微结构 |
4.3 复眼内部超微结构 |
第4章 西花蓟马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 |
第1节 光谱行为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及处理 |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1.3 试验方法和内容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西花蓟马雌成虫光谱行为反应 |
2.2 西花蓟马雄性成虫光谱行为反应 |
2.3 性别对光谱行为反应的影响 |
第2节 光强度行为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虫光强度行为反应 |
2.2 雄虫光强度行为反应 |
2.3 性别对光强度行为反应曲线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谱行为反应 |
3.2 光强行为反应 |
4 小结 |
4.1 光谱行为反应 |
4.2 光强行为反应 |
第5章 东亚小花蝽光谱和光强度行为反应 |
第1节 光谱行为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 |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1.3 试验方法和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虫光谱行为反应 |
2.2 雄虫光谱行为反应 |
2.3 性别对光谱行为反应的影响 |
第2节 东亚小花蝽光强度行为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雌雄东亚小花蝽光强度行为反应 |
2.2 东亚小花蝽雌虫光强度行为反应 |
2.3 东亚小花蝽雄虫光强度行为反应 |
2.4 性别对东亚小花蝽光强度行为反应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谱行为反应 |
3.2 光强行为反应 |
4 |
4.1 光谱行为反应 |
4.2 光强行为反应 |
第6章 不同颜色背景西花蓟马成虫的趋性 |
第1节 不同颜色背景西花蓟马成虫的趋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及处理 |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颜色背景对取食条件下的西花蓟马成虫趋性的影响 |
2.2 不同颜色背景对非取食条件下西花蓟马成虫趋性的影响 |
第2节 绿色背景下西花蓟马成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 |
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验种群数量规模和趋性时间点确定 |
2.2 在非取食条件下对不同颜色的趋性 |
2.3 取食条件下对不同颜色的趋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讨论 |
1 复眼形态及结构 |
2 光色行为反应 |
全文结论 |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光行为反应测定所用光学仪器及测定方法 |
附录Ⅱ楔形滤光片光谱校正刻度值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柑桔小实蝇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柑桔小实蝇在桂林市的分布特点 |
1.1 南部县较北部县发生量较多 |
1.2 柑桔类以早熟温州柑和椪柑受害较重 |
1.3 山区种植柑桔受害较重, 丘陵平地受害相对较轻 |
1.4 危害罗汉果的实蝇优势种是瓜实蝇 |
1.5 混种地块柑桔小实蝇发生较重 |
2 柑桔小实蝇的监测预警 |
2.1 建立监测园 |
2.2 诱蝇醚监测 |
2.3 蝇必粘监测 |
2.4 预警预报 |
2.5 预警预报方法 |
2.5.1 发生期监测预报。 |
2.5.2 发生程度预警预报。 |
2.5.3 气象情况。土壤含水量在15%左右时有利于柑桔小实蝇的羽化, 期间遇大雨或干旱, 对其羽化有不利影响。 |
3 柑桔小实蝇的防控技术 |
3.1 加强宣传培训 |
3.2 加强检验检疫 |
3.3 清洁果园和果实套袋 |
3.4 寄主作物不能混栽, 尽可能种植熟期一致的作物 |
3.5 诱杀技术 |
3.5.1 性诱防控技术。 |
3.5.2 蝇必粘治虫。 |
3.5.3 实蝇性诱剂加红糖、米醋诱捕。 |
3.6 频振灯诱控虫 |
3.7 喷施毒饵 |
3.8 洒施毒土 |
(10)攀西地区桑树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桑粉虱 |
2朱砂叶螨 |
3桑瘿蚊 |
四、频振杀虫灯防治西昌石榴害虫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林害虫诱捕器应用技术[J]. 田厚军,张洁,林硕,陈艺欣,赵建伟,陈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0(06)
- [2]桃蛀螟为害夏玉米的损失估计与经济阈值研究[D]. 王荣成.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3]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D]. 陈公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4]玉米品种对三种鳞翅目穗虫的抗性水平鉴定[D]. 徐清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5]频振式杀虫灯在西昌市大棚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 王云梅,罗晓玲,杨馨,付立会,黄修芬.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6]基于LED光源的昆虫趋光性试验仪的研制[D]. 吴运铨.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4)
- [7]基于害虫—天敌关系的西花蓟马—东亚小花蝽趋光性的结构基础及其行为机理[D]. 范凡.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8]柑桔小实蝇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J]. 李安国,袁辉,黄超艳,周佩璋,蒙勇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2)
- [9]频振杀虫灯防治西昌石榴害虫研究初报[A]. 吉牛拉惹,肖连康,杨时刚,胥小英,郑晓慧. 频振诱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选编(重大农业害虫频振诱控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2-2007), 2007
- [10]攀西地区桑树主要虫害调查及防治初报[J]. 陈伟,王向东,陈明雄,冉龙萍,杨成珍,陈仲文. 中国蚕业,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