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RS一线医务人员休养期间发热和腹泻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敏睿[1](2021)在《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一密切接触者队列数据,分析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续发病例的首发临床表现和临床严重程度,揭示新冠病毒传染性及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为密切接触者的判定、追踪、管理和病例的早期识别等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调查,收集2020年1月5日至2020年4月7日湖北、江苏、浙江、广东和重庆五个省(市)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纳入研究的指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基本特征、续发病例的首发临床表现及临床严重程度;比较不同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有无症状、暴露程度、性别、年龄等不同特征的续发感染率(Secondary infection rate,SIR),分析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新冠病毒传染性及感染后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纳入了 2020年1月5日至4月7日期间确诊的1005例指示病例(包括629例确诊病例和376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7243名密切接触者。其中,629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总数为5281人,续发感染者数为278例,续发感染率为5.26%(95%CI:4.68-5.90);376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总数为1962人,续发感染者数为32例,续发感染率为1.63%(95%CI:1.12-2.29)。确诊病例的续发感染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的续发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0例(16.92%)指示病例引起了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835例(83.08%)指示病例未引起其密切接触者的感染。每个指示病例平均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2人,每个指示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数平均为0.31。2.7243名密切接触者中共310人被感染,总续发感染率为4.28%(95%CI:3.83-4.77)。湖北省(4.70%,95%CI:3.84-5.69)和重庆市(3.47%,95%CI:2.70-4.38)续发感染率较高。通过共同居住生活、聚餐接触的续发感染率分别为7.62%(95%CI:6.69-8.63)和 5.22%(95%CI:3.76-7.04),通过日常交谈、与指示病例共处同一密闭空间、同乘交通工具接触的续发感染率分别为1.16%(95%CI:0.55-1.86)、0.48%(95%CI:0.06-1.73)和 0.15%(95%CI:0.00-0.86)。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续发感染率(6.48%,95%CI:4.71-8.66)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5.09%,95%CI:4.48-5.77)。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传染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方式(多种接触方式vs日常交谈,OR=6.11,95%CI:2.95-13.5;共同居住生活vs日常交谈,OR=5.46,95%CI:3.02-10.9;聚餐 vs 日常交谈,OR=3.20,95%CI:1.63-6.76])、暴露阶段(临床症状期vs潜伏期,OR=1.79,95%CI:1.19-2.76)、性别(女性vs男性,OR=1.31,95%CI:1.01-1.69)、年龄(20-59 岁 vs<20 岁,OR=1.73,95%CI:1.19-2.58;≥60岁 vs<20 岁,OR=1.82,95%CI:1.15-2.91)、基础疾病(有 vs 无,OR=3.41,95%CI:2.27-5.05)和暴露程度(≥2例确诊病例vs 1例确诊病例,OR=3.17,95%CI:2.42-4.17;同时暴露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vs 1例确诊病例,OR=2.30,95%CI:1.21-4.11)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传染性的影响因素。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方式(聚餐vs日常交谈,OR=8.39,95%CI:1.71-60.6)和性别(女性 vs 男性,OR=2.27,95%CI:1.10-4.95)是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影响因素。3.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占28.71%(89例)、确诊病例占71.29%(221例);其中,轻型20.00%(62例),普通型40.97%(127例),重型6.77%(21例),危重型1.29%(4例),死亡2.26%(7例)。无症状感染者中位年龄小于确诊病例(36 岁 vs 49 岁,P<0.001),基础疾病比例低(8.99%vs 19.91%,χ2=4.666,P=0.031)。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的比例高于确诊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的比例(73.68%vs 22.92%,χ2=21.08,P<0.001);确诊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轻型/普通型的比例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感染者中轻型/普通型(22.22%vs 5.26%,χ2=12.57,P<0.001)的比例。221例续发确诊病例中首发临床症状以发热(49.77%)、咳嗽(42.53%)、乏力(14.03%)、腹泻(8.60%)最为常见。4.续发感染者中,重症病例占10.32%(95%CI:7.17-14.26)。年龄(≥60岁vs 20-59 岁,OR=11.3,95%CI:4.66-30.8)和基础疾病(有 vs 无,OR=2.67,95%CI:1.06-6.70)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结论:(1)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播风险,传染性低于确诊病例。确诊病例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临床症状期传播风险相对较高。大多数的继发传播可能是由极少数感染者引起的。(2)共同生活和聚餐、多种接触方式、暴露于临床症状期、女性、高龄、伴基础疾病及暴露于多个指示病例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传染性较高的危险因素。(3)无症状感染者引起的续发感染者的临床结局较确诊病例引起的续发感染者轻。续发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年龄较确诊病例小,基础疾病少。续发确诊病例首发临床症状较为广泛,以发热、咳嗽、乏力、腹泻为主。(4)高龄和伴基础疾病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
何伊文[2](2021)在《从翻译批评理论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编译 ——以《东洋经济周刊》对《财新周刊》新冠专题的日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3](2021)在《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文中认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我国通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简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总结了COVID-19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康复、防控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制订了《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中华医学会《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成人COVID-19患者的诊治与疫情防控。
李卫国[4](2021)在《儿童COVID-19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循证指南制订》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儿童COVID-19:一项来自中国西部的病例系列研究目的:研究儿童 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2019 冠状病毒病,或新冠肺炎)病例的临床特征和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为临床诊疗和制订合理隔离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设计,从中国西部四省的7所COVID-19定点医院收集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提取流行病接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和临床结局等信息。通过描述和探索性亚组分析报告病例数据。亚组分析包括不同年龄组、性别组、有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组等。结果:在2020年1月24日至2月12日,共纳入32例儿童COVID-19确诊病例,平均年龄为9岁(Standard deviations,SD=4.7岁),其中10 例(31%)<6 岁、11例(34%)6-12岁、11例(34%)12-18岁;17例(53%)为男性。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38%)和咳嗽(57%)。19例(59%)胸部CT检查结果异常:其中3(19%)例提示双侧肺炎,8例(25%)提示单侧肺炎,8例(25%)提示多发斑片状和磨玻璃影。12例(38%)有疫区居住或旅行史,29例(91%)为家庭聚集病例。绝大多数病例的血常规、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所有病例都使用了抗病毒治疗,最常用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为干扰素(94%)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7%)。临床症状和CT检查结果在不同年龄(<6岁,6-12岁和12-18岁)和性别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有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将病例分为“无症状病例组”和“有症状或CT检查异常组”。无症状病例组6例,有症状或CT检查异常组26例。无症状感染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有症状或CT检查异常组。出院后随访2周发现所有病例均痊愈,未发现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平均时间为15.4天(SD=7.2天),无症状病例组和有症状或CT异常病例组接近平均时间,且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儿童COVID-19病例中,淋巴细胞计数与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呈显着负相关(R=-0.448,P=0.013)。结论:基于小样本量的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儿童COVID-19临床症状不严重,经抗病毒等治疗后预后良好。目前证据支持儿童COVID-19无症状病例与有症状病例隔离相同时间。初步研究发现儿童COVID-19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与SARS-CoV-2阳性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其临床意义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COVID-19流行期间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一项快速系统评价目的:众所周知,健康教育在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疗服务提供者如何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是一个挑战性问题,也是我们制订《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需要回答的问题。这项快速系统评价(Rapid review)旨在回答这个问题,从而促进医务工作者对家长健康教育的循证决策。方法:COVID-19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发表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也参考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流行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作为间接证据。计算机检索Medline(通过 PubMed)、Cochrane 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CBM(中国生物医学光盘)、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COVID-19、SARS和MERS流行期间的健康教育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20年3月31日。纳入相关研究后提取文献信息,对相同主题和设计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流行病学文献质量评价工具对研究潜在偏倚进行评估。采用GRADE-CERQual对定性研究结果进行了证据等级评定。结果:共检索到1067篇研究,最终纳入了包含35,967名参与者的24项横断面调查。6项匿名网络调查针对公众对COVID-19的认知情况,另外18项是在SARS和MERS流行期间发表的。所有研究都是针对疫区居民或公众的,而非专门针对家长人群。通过主题分析,我们发现纳入研究可归纳为4个主要的主题:(1)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缺乏。在SARS和MERS流行早期,大众对SARS和MERS认知水平有限。COVID-19疫情发生后,行知信调查(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s survey,KAP调查)提示中国公众对COVID-19有较好的认知和态度,但仍然有必要继续加强对民众的健康教育。在疫情爆发早期,公众出现了包括恐慌和污名化在内的负面情绪,需要可靠的卫生信息来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心理健康。(2)健康教育的传播途径和可信度。研究表明来自非营利性网站、政府网站和学术网站的健康信息比商业网站和普通媒体网站更准确。(3)健康教育的效应。多项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并且有助于公众保持乐观心态。(4)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社会运动。SARS流行以来,国际上不同组织和机构发起了至少3项健康教育计划,以提高公众对新发传染病的认知。结论:我们的快速系统评价表明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迫切需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考虑到来自社交媒体的信息可能不可靠,包括家长在内的公众应该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家疾病控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CDC)等官方网站或权威机构获取信息,而不是从互联网或社交媒体的其他途径获取信息。为了教育和培养孩子,家长需要教育他们的孩子认识到COVID-19科普信息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实践预防措施和卫生行为。第三部分儿童COVID-19管理的快速建议指南制订目的:随着COVID-19疫情发展,越来越多的儿童人群可能受到疫情影响。医护人员急需一部指南指导儿童COVID-19病例的管理。鉴于此,课题组将制订一部可以被大多数国家用来参考的儿童COVID-19管理快速建议指南(Rapid advice guideline),以此应对COVID-19疫情,为儿童人群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方法:该指南制订计划将充分借鉴WHO快速建议指南制订方法学研究成果,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组建多学科团队,形成快速建议指南。指南推荐意见将由快速系统评价(Rapidreview)提供证据支撑。推荐意见的强度和证据等级将使用GARDE方法学。初始推荐意见将使用德尔菲(Delphi)投票的方法达成共识。指南将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撰写。结果:20个初始临床问题经指南制订专家组遴选,最终纳入10个需要指南回答的临床问题。证据小组通过系统检索,制订快速系统评价,核心专家基于快速系统评价提出初始推荐意见。经过两轮德尔菲投票,充分考虑专家反馈意见,平衡患者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后,最终形成10条推荐意见。推荐意见的内容涉及:(1)诊断与评估方面,由于儿童COVID-19临床症状相对成人较轻,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建议居家隔离和观察为主;CT检查不作为儿童COVID-19诊断的常规影像检查。(2)治疗方面,目前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全身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COVID-19缺乏有效的直接临床研究证据,而基于成人COVID-19、SARS和MERS的间接证据也未能显现出药物的疗效,考虑到其潜在的副作用、资源可用性和患者偏好等因素,指南工作组均未予以推荐,而是将支持治疗,特别是对儿童的心理支持治疗作为强推荐。(3)母乳喂养方面,针对婴幼儿人群,我们的推荐意见权衡利弊后鼓励继续母乳喂养(这与WHO的现行指南推荐一致)。(4)管理方面,社区和家庭隔离是传染病流行期间重要的防控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就医,将避免人员不必要的流动,减少传染和被感染的风险。(5)远程医疗方面,儿童监护人首先应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远程医疗的形式咨询临床医生或家庭医生,完成儿童的初筛和分诊,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6)患者教育层面,本指南强调了家长从官方渠道获取可靠的健康和科普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家长有义务对儿童进行有关COVID-19循证知识的教育。结论:本快速建议指南的制订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疾病预防和管理水平。通过对儿童COVID-19快速建议指南的研究,探索了应对紧急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的医疗标准制订流程,积累了快速建议指南制订经验。第四部分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一项已发表病例研究的系统评价目的:COVID-19大流行期间,一种叫做“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的病例被陆续报道,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关注。MIS-C是一种新出现的,可能与SARS-CoV-2感染相关的临床综合征。本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描述MIS-C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并评价已发表病例研究的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20年6月17日,纳入COVID-19流行期间出现多系统炎症状态的儿童和青少年病例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结局。我们使用IHE病例报告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CARE病例报告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和报告质量评价。使用STATA软件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临床结局的数据进行Meta合并。结果:共纳入24项病例研究,包括270例病例。大多数病例来自欧洲和美国,不同研究对这一新的综合征采用的诊断术语(MIS-C、PMIS-TS、PIMS等)有所不同。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7.3-11岁(范围,0.3-20岁),男女比例相当。发热(100%)及胃肠道症状(84%)最为常见,皮疹(65%)、结膜炎(64%)、嘴唇或口腔异常(59%)、四肢异常(44%)、淋巴结肿大(37%)等类似川崎病的表现也较多见,且60%的患儿出现休克,而呼吸系统症状(25%)相对较少。85%的患儿有SARS-CoV-2感染证据,SARS-CoV-2血清学阳性的比例(86%)高于核酸阳性(36%)。绝大多数患儿出现炎症指标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及淋巴细胞减少。心脏损伤常见,体现于于肌钙蛋白、BNP升高及超声心动图提示的心肌炎(6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54%)、冠脉扩张(23%)等。胸片示肺炎者并不多见(40%)。IVIG(78%)、抗凝药(70%)、正性肌力药(61%)和糖皮质激素(53%)是主要治疗药物,同时在联合其他多学科综合管理下,绝大部分患儿好转出院(98%-100%)。病例研究报告质量评价方面,所有研究均未提及使用任何报告规范,在前瞻性、多中心数据收集,结局评价人员施盲,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不良事件报告,患者知情同意等方面的描述欠缺,导致整体质量评分较低。结论:MIS-C是一种与COVID-19相关的新的临床综合征,较普通儿童COVID-19病情更重、进展更快,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胃肠道症状,并伴有以心血管系统为主的全身多器官系统受累,经IVIG和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多学科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此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病例研究撰写并未严格遵循报告规范,导致其偏倚风险评价相应降低,因此,病例研究的报告质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林洁[5](2021)在《COVID-19流行期间某市定点医院工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COVID-19流行期间某市定点医院工勤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以期了解该人群的心理状况,探索其相关因素,为今后开展该人群的心理干预及实施支持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于2020年8-12月选择某市COVID-19医疗定点收治医院的工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法,运用自行设制的访谈提纲对工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Nvivo11.0软件进行编码并提炼主题。开展工勤人员的心理问卷调查,包括:一般健康问卷、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自我韧性和社会支持量表。通过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审核无误后,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使用描述分析、卡方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深度访谈结果:参与访谈的工勤人员共21名,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心理体验包括4个主题,20个亚主题,分别是:(1)负性与正性心理体验并存,如:恐惧、焦虑、压力大、抱怨、失眠、工作使命感、自我宽慰和职业认同;(2)社会支持水平明显不足,如:家人朋友不支持、受到社会不公对待、人际关系单一、社会支持可利用率低;(3)多种因素触发负性情绪,如:身体疲惫、防护装备引发不适、负性触发事件、管理愧疚;(4)心理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如:领导表率需求、防护需求、心理调节需求、职业期盼。2、心理健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5份,应答率80.19%。一般心理健康不佳检出率18.4%;焦虑检出率31.1%;抑郁检出率83.7%;自我韧性一般及以下者54.1%;社会支持一般及以下者49.4%。其中,工勤人员的焦虑评分为45.01±11.53分,高于全国常模(29.78±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1,P<0.01);抑郁评分为48.91±10.61分,高于全国常模(44.9±9.7分)与(41.9±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9,P<0.001)。3、医院工勤人员心理健康调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已接触患者(OR=3.331,95%CI:1.612~6.883)、不确定是否接触患者(OR=4.155,95%C1:1.685-10.250)是一般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龄41~50岁(OR=O.232,95%CI:063~0.849)、>50岁(OR=0.172,95%CI:0.043~0.690)是一般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大专及以上学历(OR=2.711,95%CI:1.192~6.165)、已接触患者(OR=1.922,95%CI:1.030~3.585)、不确定是否接触患者(OR=3.181,95%CI:1.372~7 376)、自觉防护用品不足(0 R=2.935,95%CI:1.223~7.042)是焦虑的危险因素;月收入3001~5000元(OR=0.456,95%CI:0.262~0.792)、>5000 元(OR=0.323,95%CI:0.109~0.960)是焦虑的保护因素。担任主管(OR=3.528,95%CI:1.346~9.244)、已接触患者(OR=2.038,95%CI:1.106~3.755)及不确定是否接触患者(OR=3.427,95%CI:1.369~8.581)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年龄41~50岁(OR=O.256,95%CI:093~705)、年龄>50岁(0 R=0.343,95%CI:0.123~0.960)、学历高中或中专(OR=0.590,95%CI:0.358-0.970)、月 收入3001~5000元(OR=0.464,95%CI:0.272~0.789)、>5000元(OR=0.165,95%CI:0.058~0.456)是抑郁的保护因素。年龄41~50岁(OR=3.614,95%CI:1.325~9.854)、>50岁(OR=3.808,95%CI:1.372~10.570)是心理韧性的保护因素。不确定是否接触患者(OR=0.368,95%CI:153~0.882)是社会支持度的危险因素;年龄 41~50岁(OR=3.080,95%CI:1.108~8.565)、行政岗位(OR=1.821,95%CI:1.024~3.238)是社会支持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COVID-19流行期间,医院工勤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呈现出负性与正性情绪并存的现象。其中焦虑和抑郁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国内一般人群,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并积极干预。其心理健康状况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而导致的,如:个体的年龄、学历、月收入等;工作中是否接触患者、防护用品是否满足、岗位、职务等;组织的应急管理、人力调配、培训、支持体系等因素。需要个人、单位、社会等多方共同着手,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以保障工勤人员的心理健康。
王惟一,程雪晴,张贵玲,时蕾,张志玉,时光刚[6](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文中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疾病。该疾病可能导致从轻度到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COVID-19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咳痰、气短、咽喉痛、头痛等。伴随着COVID-19的大流行,世界各地的耳鼻咽喉科医师报道相当数量的COVID-19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出现嗅觉功能障碍。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回顾现有的文献和整理分析文献中COVID-19患者嗅觉减退的症状特点,并分析潜在机制和应对措施。对出现不明原因嗅觉减退的患者予以重视,以指导临床医师的实践。
梁翘楚[7](2020)在《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2002年末至2003年8月,“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又称“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肆虐中国。“非典”疫情在广州流行期间,中医医务人员共同抗击“非典”,成绩斐然。广州中医的口述史料是了解和研究中医抗击“非典”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抗击“非典”时期广州中医界典型人物有关抗击“非典”的口述史料,梳理广州中医界抗击“非典”的历程,进一步了解广州中医专家赴港抗非的情况,解读中医医务人员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内涵。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对于中医医务人员个人的影响,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彰显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为未来传承与发扬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经验提供借鉴。方法:1.口述史研究法依据口述史研究规范,对中医医生(含赴港专家)、护士、医院管理人员、“非典”患者、普通民众等多个群体开展口述访谈,同时向他们征集工作记录、手稿、照片等资料。采访完成后根据访谈录音听写出逐字稿,然后对逐字稿进行整理、归纳,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理论对逐字稿进行分析。2.文献调研法借助现有的广州抗击“非典”相关史料,全面查阅、搜集、整理各类年鉴,相关档案资料,检索CNKI、万方、读秀等数据库及互联网中“非典”相关论文、报道,收集相关专着、采访报道等文献史料。3.多学科综合研究综合利用口述史学、医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广州抗击“非典”史的相关资料,凝练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基本轨迹,总结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经验,分析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成果:结合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将中医医务人员的抗非历程分为“初发阶段”、“高发阶段”、“控制阶段”、“援外阶段”、“基本胜利”五个时间段进行回顾。通过医务人员的口述史料,分析医务人员建构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挖掘出作为集体记忆模式的“抗击‘非典’精神”具有“无畏”、“团结”、“奉献”“中医药自信”的内涵,而个体记忆的精神内涵呈现则分为“机遇”、“温暖”、“伤痛”、“幕后英雄”及“警觉”五种类型,分别解读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建构的原因。结论:广州中医抗击“非典”成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促使其敬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工作能力等;对于中医界而言,推动中医药进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广东省走上“中医药强省”之路、中医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系统和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对于2019年末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而言,广州中医抗击“非典”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中医抗击疫情殷鉴不远。
徐勇军[8](2020)在《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质医疗服务和患者安全永远是医疗安全的最大保障。有报道称,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接近60%的死亡病例是由医疗质量差造成的,由此可见医疗质量的缺陷正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问题[1]。而在应急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更能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2019年12月8号,武汉报道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后被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有报道称,这种不明原因肺炎被发现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该病毒为目前发现的第7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3],并于2月20号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列为乙类甲级传染[4],武汉于1月23号果断“封城”,据统计,2月20号报道全国有3100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其中确诊人数就接近1800人,除医护人员外,武汉包括湖北及全国各地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在不断增加,甚至有蔓延全球的风险[5][6],截至2020年3月1号上午09:09,全国累计确诊病例包括港澳台共计79968例,死亡2873例,这一结果远超2003年的非典,这是典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7]。从古至今,公共卫生类危机频发,不但威胁公众健康,而且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8]。2020年1月31日WHO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新冠疫情给我们武汉人民和中国百姓以及世界人民造成了极大影响。我国早在2003年“非典”过后,就出台了相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制度流程,即我们所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经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3年5月9日实施,至今已有17年。由于武汉疫情尤为严重,几乎占全国患者总人数的60%以上,我RM医疗集团又是武汉医疗单位的龙头企业,所以最早成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集团之一,也是被国家定为武汉第三批收治新冠肺炎的医疗单位,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我RM医疗集团效果显着,多次被国家卫计委和省卫计委表彰。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概括了当今社会医疗发展现状及新冠肺炎相关状况,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了我RM医疗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新冠肺炎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相关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和分级、标准预防及医护人员防护级别、马斯洛需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及健康信念模式分别进行了阐述。同时还结合RM医疗集团临床实际和患者现实需要,总结并创新实施了一些优质的医疗服务理念。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的基本情况,抗击新冠肺炎医疗现状,通过PEST和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四部分是通过对RM医疗集团运营现状和抗击新冠肺炎前后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结合实际的方法,发现我RM医疗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存在“人机物法环”问题。第五部分是本研究讨论重点,主要阐述在抗击新冠肺炎中,我RM医疗集团运用PDCA理念,解决和优化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医疗问题。第六部分是全文总结,对我RM医疗集团和中国卫生行政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展望,不断优化和提升我们应急突发公共卫生方面的处置能力。
甘培英,董晓燕,陶贵彦,吴秀英,周晓瑾[9](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文中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高易感性,而且传播范围广、传染源复杂、传染途径多样。发热门诊作为疫情防控的首要阵地,是职业暴露的危险场所,因此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便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在职业暴露防护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要求,物理隔离和行为隔离并重,并注重该人群的躯体健康监测和心理健康辅导。
蔡欢[10](2020)在《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浙江省78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ARS-Co V-2生物信息学分析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并引起全世界的警惕。本研究主要分析浙江省的788例患者,确定其临床特征与SARS-Co V-2(ZJ01)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了从2020年1月17日到2020年2月12日COVID-19确诊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等。其次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索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及浙江省SARS-Co V-2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88例COVID-19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00(35.00-56.00)岁,潜伏期的中位数为5.00(2.00-9.00)天。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肝病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393(49.87%)例患者有武汉暴露史,195(24.75%)例患者为聚集性病例。78(9.90%)例患者为重型/危重型。发热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而88(11.17%)例患者有胃肠道症状。234(29.70%)的患者有白细胞减少,134(17.01%)患者有淋巴细胞减少,但只有27(3.43%)例患者有血小板减少。390(49.49%)例患者有C反应蛋白升高。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接受胸部影像学检查,87(11.04%)例患者呈无肺炎表现,170(21.57%)例患者呈单侧肺炎表现,296(37.56%)例患者呈双侧肺炎表现,235(29.82%)例患者呈多发性斑块或磨玻璃样变表现。668(84.77%)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18(2.28%)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319(40.48%)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22(2.79%)例患者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RDS与肝损伤。任何基础疾病、发热程度、肌肉疼痛、淋巴细胞减少、白蛋白降低、CRP升高和LDH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序列分析发现浙江省SARS-Co V-2病毒株(ZJ01)与其他SARS-Co V-2病毒株相比存在35处独有的突变的。对Furin酶切位点的预测及比对分析表明,Furin酶切位点可能是冠状病毒进化的重要位点。ZJ01在Furin酶切位点(F1-2)位点附近发生突变,导致S蛋白表面的结构和静电分布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SARS-Co V-2与Furin的结合能力。结论:与疫情早期武汉市的COVID-19患者相比,浙江省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变化,症状与病情相对较轻。而这些变化可能与ZJ01在Furin酶切位点(F1-2)位点附近发生突变导致S蛋白表面的结构和静电分布发生变化有关。第二部分浙江省88例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的暴发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汉与典型症状。本研究分析了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确诊病例,以确定其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在浙江省入院的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等,并行重型/危重型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浙江省788例患者中,88(11.2%)例患者至少有一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或腹泻)。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分别有12(13.6%)例和6(6.8%)例属于重型和危重型,占比高于无胃肠道症状患者的49(7.0%)例和11(1.6%)例(P=0.028;P=0.001)。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有27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显着高于不伴胃肠道症状的患者(30.7%vs 17.7%,P=0.004)。在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体温>39℃(15例/17.0%)、乏力(31例/35.2%)、呼吸急促(10例/11.4%)和头痛(18例/20.5%)等症状明显更多。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中CRP水平显着高于无胃肠道症状的患者(15.0mg/L vs 8.0mg/L,P=0.007)。与无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相比,伴有胃肠道症状组的COVID-19患者的ARDS与肝损伤占比明显更高(15.9%vs 6.3%,P=0.001;19.3%vs 9.3%,P=0.004),接受机械通气及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比例同样更高(8.0%vs 1.6%,P=0.034;6.8%vs 2.3%,P=0.015)。住院前最高体温、任何基础疾病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伴有胃肠道症状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无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相比,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具有家庭聚集性病例更多、症状相对较重、并发症更多以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比例更高的临床特点。第三部分浙江省COVID-19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背景:COVID-19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占比较高,且与其它年龄段的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浙江省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浙江省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年龄较大(≥60岁)和年龄较小(<60岁)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浙江省78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136例为平均年龄68.3±7.3岁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女性的比例明显更高(57.4%vs 46.5%,P=0.02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明显更多(55.1%vs21.9%,P<0.001),包括高血压(39.0%vs 11.2%,P<0.001),糖尿病(17.6%vs 5.1%,P<0.001),心脏病(4.4%vs 0.8%,P=0.005)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2%vs 0%,P=0.005)。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重型(16.2%vs 6.0%,P<0.001)/危重型(8.8%vs 0.8%,P<0.001)患者比例更高,呼吸急促(12.5%vs 3.1%,P<0.001)和中热及高热患者的比例明显更高(40.4%vs 29.6%,P=0.013;14.0%vs 7.2%,P=0.010)。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组COVID-19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更多(30.9%vs14.1%,P<0.001),血红蛋白水平也更低(129g/L vs 140g/L,P<0.001),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的斑块病灶和磨玻璃样变的患者更多(43.4%vs 27.0%,P<0.00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ICU入住率(9.6%vs 1.4%,P<0.001)、ARDS发生率(16.9%vs 5.4%,P<0.001)、机械通气使用率(6.6%vs 1.4%,P=0.001)、糖皮质激素使用率(28.7%vs 9.4%,P<0.001)及丙种球蛋白使用率(17.7%vs 5.8%,P<0.001)更高。到随访日期为止,与年轻组患者相比,老年组COVID-19患者的出院率较低(22.8%vs44.6%,P<0.001)且住院时间更长(P=0.0022)。结论:与年轻患者相比,浙江省的老年COVID-19患者具有女性、合并基础疾病及聚集性发病的患者更多、症状与病情相对较重、重型/危重型患者比例更高以及出院率较低、住院时间更长的临床特点。第四部分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研究背景:目前COVID-19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研究对防控疫情至关重要。我们旨在评价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浙江省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本研究纳入214例出院患者,其中78例接受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三联治疗的患者(三药联合组),69例接受干扰素-α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的患者(两药联合组),以及67例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干扰素-α,500U/次,每日2次,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盐酸阿比多尔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4±13.1岁,41.1±14.1岁及39.3±13.2岁(P=0.190)。在临床分型方面存在差异,三药联合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比例为15.4%,两药联合组为11.6%,对照组为1.5%(P=0.005)。三组患者的发热持续平均时间分别是8.0±4.2天,7.4±3.0天与7.6±3.8天(P=0.122);肺部病灶好转时间分别是11.7±3.3天,11.4±3.2天与11.1±4.2天(P=0.743);住院平均时间分别是13.5±5.0天,13.3±3.4天与14.4±4.4天(P=0.305);发病到出院中位时间分别是18(15-22)天,17(15-19)天与17(15-21)天(P=0.254);病毒核酸转阴平均时间分别是10.2±3.8天,9.5±3.1天与10.0±4.9天(P=0.052)。在排除重型/危重型患者平衡基线数据后,三组患者的疗效仍无差异。三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分别是8.1±4.3天,7.4±3.2天与7.5±3.7天(P=0.175);肺部病灶好转时间是11.6±3.1天,10.9±2.9天与11.0±4.2天(P=0.636);住院时间是13.2±5.0天,13.1±3.2天与14.3±4.3天(P=0.273);发病到出院时间是18.1±5.7天,17.0±3.9天与17.6±4.9天(P=0.498);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是10.1±3.8天,9.3±3.5天与9.9±4.9天(P=0.066)。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有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不良反应,三药联合组有9例(11.5%),两药联合组有12例(17.4%),对照组有6例(7.5%)(P=0.204)。结论:在轻型至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未发现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的联合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及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作用。
二、SARS一线医务人员休养期间发热和腹泻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一线医务人员休养期间发热和腹泻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要求 |
3. 相关定义 |
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 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纳入研究的指示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基本特征 |
1.1 指示病例的基本特征 |
1.2 密切接触者的基本特征 |
2. 续发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密切接触者的续发感染总体情况 |
2.2 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续发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续发感染情况 |
2.2.2 确诊病例续发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3 无症状感染者续发感染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续发感染者的特征分析 |
2.3.1 续发感染者的基本特征 |
2.3.2 续发感染者的临床结局 |
2.3.3 续发确诊病例的首发临床表现 |
3. 新冠病毒感染者重症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重症情况 |
3.2 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创新性及局限性 |
1. 创新性 |
2. 局限性 |
结论及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谱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儿童COVID-19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循证指南制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发表病例研究在COVID-19流行早期意义重大 |
2 快速建议指南制订的必要性 |
3 本研究的整体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COVID-19:一项来自中国西部的病例系列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在COVID-19 流行期间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一项快速系统评价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儿童COVID-19 管理的快速建议指南制订 |
前言 |
方法 |
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COVID-19 流行期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一项已发表病例研究的系统评价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儿童COVID-19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附件1 第二部分检索策略 |
附件2 第三部分利益冲突声明 |
附件3 第三部分临床问题调查表 |
附件4 第三部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表(临床问题10) |
附件5 第三部分术语 |
附件6 第四部分检索策略 |
附件7 文献综述检索策略 |
(5)COVID-19流行期间某市定点医院工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医院工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
3.1 医院工勤人员的心理体验 |
3.2 医院工勤人员心理问卷调查情况 |
第4章 讨论及建议 |
4.1 定点医院工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
4.2 医院工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4.3 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第6章 局限性和创新性 |
6.1 研究的局限性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COVID-19流行期间医院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定性研访谈设计 |
附录三 医院工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个人简介 |
附录五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 COVID-19患者存在嗅觉障碍的症状 |
2 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症状的特点 |
2.1 COVID-19患者的出现嗅觉和/或味觉障碍(smell and/or taste disorders,STD)的频率明显高于流行性感冒患者。 |
2.2 嗅觉障碍的程度与性别、疾病严重程度或合并症之间的关系。 |
2.3 嗅觉和味觉丧失可能是感染SARS-Co V-2的最强预测因子。 |
2.4 嗅觉减退和嗅觉丧失症状对于筛选和检测COVID-19患者的意义。 |
2.5 COVID-19患者嗅觉障碍的恢复情况。 |
3 SARS-CoV-2引起嗅觉障碍的潜在机制 |
3.1 SARS-CoV-2的感染机制。 |
3.2 SARS-Co V-2造成嗅觉障碍的机制假说。 |
4 SARS-Co V-2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治疗 |
(7)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历程 |
第一节 初发阶段(2003年1月31日前) |
第二节 高发阶段(2003年2月1日~3月31日) |
第三节 控制阶段(2003年4月1日~30日) |
第四节 援外阶段(2003年5月1日~31日) |
第五节 基本胜利(2003年6月1日后) |
第二章 广州中医的集体记忆 |
第一节 “无畏”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团结”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奉献”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中医药自信”的记忆内涵 |
第三章 广州中医的个体记忆 |
第一节 “机遇”的记忆内涵 |
第二节 “温暖”的记忆内涵 |
第三节 “伤痛”的记忆内涵 |
第四节 “幕后英雄”的记忆内涵 |
第五节 “警觉”的记忆内涵 |
第四章 中医抗击“非典”的影响与意义 |
第一节 中医抗击“非典”对个人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历史意义 |
第三节 中医抗击“非典”的当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理论意义 |
3.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和难点 |
2.研究创新之处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研究 |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 |
2.一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3.二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4.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5.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6.突发传染疾病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示意图 |
(二)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及标准预防相关理论 |
1.新冠肺炎相关研究观点 |
2.新冠肺炎患者人文关怀 |
3.新冠肺炎患者医疗安全 |
4.院感和传染病 |
5.标准预防 |
(三)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研究 |
1.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理论研究观点 |
2.医疗服务质量其他方面内容 |
3.健康内涵 |
4.患者服务态度和满意度 |
(四)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理论 |
1.医疗服务质量评价 |
2.医疗质量服务评价特征 |
3.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要求和原则 |
4.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目的 |
(五)本文相关研究理论 |
1.马斯洛需要理论 |
2.认知行为理论 |
3.健康信念模式 |
4.PDCA理论 |
三、RM医疗集团公司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医疗服务现状 |
(一)RM医疗集团抗击疫情医疗服务PEST分析 |
1.政策环境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社会环境分析 |
4.技术环境分析 |
(二)RM医疗集团及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介绍 |
1.RM医疗集团概况 |
2.抗击新冠肺炎相关科室概况 |
(三)抗击疫情相关科室医疗服务运营现状分析 |
1.感染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2.重症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3.呼吸科医疗服务运营现状 |
4.急救中心服务运营现状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疫新冠肺炎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RM医疗集团人力组织框架图 |
1.抗击新冠肺炎之前的原有组织框架图 |
2.抗击新冠肺炎之后的组织框架图 |
3.对比分析 |
(二)RM医疗集团科室布局情况 |
1.疫情之前原有科室布局情况 |
2.疫情之后科室布局情况 |
3.对比分析 |
(三)RM医疗集团患者就医状况 |
1.RM医疗集团疫情之前门诊患者就医现状 |
2.RM医疗集团疫情之前住院患者状况 |
3.RM医疗集团疫情之后门诊就医状况 |
4.RM医疗集团疫情之后住院患者状况 |
5.对比分析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存在“人机物法环”问题 |
1.“人员”方面问题 |
2.“机器”方面问题 |
3.“物料”方面问题 |
4.“方法”方面问题 |
5.“环境”方面问题 |
6.“人机物法环”问题小结 |
五、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
(一)运用PDCA持续改进医疗服务 |
(二)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人员”方面提升对策 |
1.提高抗击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整体防护意识 |
2.加强医护人员院感和防护方面培训学习 |
3.优化医护人员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
4.关爱一线人员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合理要求 |
5.合理快速安全转运和安置患者 |
6.灌输人文关怀理念 |
(三)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机器”方面提升对策 |
1.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
2.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
3.依托信息技术,注重环节管理 |
4.优化和合理利用医院现有仪器设备 |
(四)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物料”方面提升对策 |
1.保障一线医护人员一切合理需要 |
2.防护物资合理利用和筹集 |
3.医护人员日常生活物资必需品的优化利用和筹集 |
4.进一步优化医院硬件设施,满足患者需要 |
(五)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方法”方面提升对策 |
1.快速高效的优化入院诊断标准,简化入院手续 |
2.严格掌握出院标准 |
3.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最新指南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 |
(六)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环境”方面提升对策 |
1.严格按照院感要求,合理规划和整改病房 |
2.为新冠肺炎患者和一线医护人员创造安全环境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冠肺炎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
1.1 病原学特点 |
1.2流行病学特点 |
2 发热门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其特点 |
2.1 传染源多,潜在传染源识别困难 |
2.2 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
2.3 诊疗中的高危操作 |
2.4 消毒及防护用品对身体的损害 |
2.5 过度应激心理反应 |
2.6 免疫力降低 |
3 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
3.1 加强培训,防护意识要到位 |
3.2 按规范流程防护,防护措施要到位 |
3.2.1 手卫生管理 |
3.2.2 正确穿脱防护装备 |
3.3 消毒隔离管理 |
3.3.1 环境消毒管理 |
3.3.2 医疗废物的消毒处理 |
3.4 强化行为管理 |
3.5 身体健康监测 |
3.6 心理健康辅导 |
3.7 加强质量控制 |
4 小结 |
(10)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浙江省788例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ARS-CoV-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COVID-19 患者诊断标准及亚型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SARS-CoV-2 基因序列的生信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COVID-19 患者的并发症与治疗 |
3.4 重型/危重型COVID-19 的危险因素分析 |
3.5 SARS-CoV-2 基因序列特点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浙江省88例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并发症与治疗 |
3.4 合并胃肠道症状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 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浙江省COVID-19 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COVID-19 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治疗与结局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干扰素-α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 的有效性研究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 |
3.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COVID-19患者治疗与疗效比较 |
3.3 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 患者的疗效比较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SARS一线医务人员休养期间发热和腹泻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密切接触者队列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 任敏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从翻译批评理论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编译 ——以《东洋经济周刊》对《财新周刊》新冠专题的日译为例[D]. 何伊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中国成人2019冠状病毒病的诊治与防控指南[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18)
- [4]儿童COVID-19的病例系列研究和循证指南制订[D]. 李卫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COVID-19流行期间某市定点医院工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 林洁. 汕头大学, 2021(02)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嗅觉障碍[J]. 王惟一,程雪晴,张贵玲,时蕾,张志玉,时光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0(09)
- [7]广州中医抗击“非典”口述史研究[D]. 梁翘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RM医疗集团抗击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D]. 徐勇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会[J]. 甘培英,董晓燕,陶贵彦,吴秀英,周晓瑾. 西部中医药, 2020(05)
- [10]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D]. 蔡欢. 浙江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