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沙一段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

东营凹陷沙一段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

一、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清斌[1](2020)在《渤海海域湖相混积岩中流体活动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渤海海域沙一段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岩,混积岩中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在深埋条件下物性好,产能高。本文以渤海海域沙一段湖相混积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基底岩性条件,沉积水体,白云岩化流体,大气水,晚期二氧化碳流体等对储层的影响作用研究。研究表明,沉积期基底岩性条件影响了水体的矿物质含量,进而影响沉积期微生物的富集程度,对混积岩的厚度,白云岩化程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火山岩岩性基底条件有利于厚层优质混积岩的发育。混积岩中白云岩可划分出泥晶白云石,颗粒包壳白云石,泥晶套白云石,多期孔隙衬垫白云石,孔隙充填非平直晶面白云石,微晶鞍状白云石,铁白云石,连晶白云石共八个类别。对不同类型白云石开展了包裹体测温,电子探针,微区碳氧同位素,U-Pb测年,碳氧团簇同位素Δ47研究。研究表明,泥晶白云石和包壳白云石形成较早;孔隙衬垫白云石形成有多个期次,从浅埋藏期一直到中深埋藏期;粒间充填的晶粒非平直晶面白云石形成较晚;鞍形白云石充填于孔隙最内侧,形成较晚;铁白云石是热液活动的证据,局部发育。混积岩储层中早期微生物白云岩对储层的白云岩化及储层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湖相混积岩储层普遍受到了大气水的影响,在大气水环境下形成了渗流带与潜流带,形成了生屑的大量选择性溶蚀及岩屑、砾石的早期溶蚀,奠定了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部分构造带幔源CO2活跃,幔源CO2的溶蚀作用显着改善了碎屑岩及混积岩的储层物性,形成了大量非选择性粒间溶蚀孔及岩屑、砾石的铸模孔,并生成鞍形白云石。大气水,白云岩化流体,晚期二氧化碳显示出叠加改造的特点,叠加的结果让储层两极分化,可称为储层演化的“马太效应”。

马小祥[2](2020)在《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文中提出东濮凹陷是中国东部着名的的富烃凹陷,前人在优质烃源岩成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体认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主要受原始有机质高生产力和良好的保存条件的影响,但是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尤其表现在有机质类型复杂、藻类等微生物勃发组合类型多样及保存条件频繁变化等方面,使得对优质烃源岩的认识也存在诸多疑义。本次研究针对东濮凹陷沙三段富有机质泥页岩成烃生物类型、组合及其发育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段优质烃源岩的成因及发育模式。通过对东濮凹陷25口典型钻井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样品的系统采集,采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交叉学科方法,开展了显微镜观察、酸处理干酪根样品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MPA)、透射电镜(TEM)、总有机碳TOC、碳氧同位素、主微量元素等分析测试,阐明了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来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及差异,探讨了沙河街组沙三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有机岩石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研究表明:东濮凹陷北部咸水区主要成烃生物以勃发的蓝藻、沟鞭藻及孢粉为主;南部淡水区的成烃生物以绿藻和高等植物的组合为主。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北部咸水区具有高盐度、较深的古水深条件、较为干旱的古气候、特高的古生产力和较为缺氧的水体环境;南部淡水区具有较低的古盐度、较浅的古水深条件、较为湿润的古气候、中等的古生产力和较为氧化的古水体条件。表明研究区南、北部优质烃源岩形成时的古环境特征和生源母质存在巨大差异,成烃生物间歇勃发是造成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分布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综合地球化学和成烃生物研究成果,建立了东濮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研究区北部为“深水窄盆咸化期水体分层沉积”模式。古湖泊主要是咸水-超咸水,水体局限性较强,深度较深,因为盐度的原因形成了水体的分层现象,因为水体稳定不活跃底层水体是缺氧-还原的条件,有机质的保存条件优越。根据主微量元素分析及古生产力的还原,沙三段沉积时水体表层富氧,发育大量有机质,生物死亡后有机质发生絮凝,在氧化还原界面吸附于铁锰氧化物的表面,沉降到底部,底部水体缺氧到还原的性质,适合保存有机质。东濮凹陷南部沙三段优质烃源岩为“浅水广盆洪水期深凹缺氧沉积”模式。湖泊水体为淡水-微咸水,湖水局限性很弱,属于较为开阔水域,由于地表河流及洪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表层水体古生产力较高,但缺乏缺氧的保存条件,有机质生化阶段消耗较多,仅保存一些厚壁绿藻类和高等植物等来源的有机质,但是局部也可以发育弱还原水体,进而形成优质烃源岩。

苏奥[3](2020)在《中国东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及古气候记录》文中研究指明南襄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和碱矿资源。本文以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一口页岩油井(C2井)的连续泥页岩钻井取心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宏观岩心-微观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观察,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XRD矿物学、有机质TOC含量和岩石热解分析,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学、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泥页岩的钼(Mo)和原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第三段湖相泥页岩所记录的古湖泊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探讨了中始新世气候驱动下湖泊演化并分析了不同湖泊水文条件下有机质富集的机制。获得如下成果性认识:1.对C2井核桃园第三段岩心、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6种岩相类型:纹层状的灰质泥岩、纹层状的云质泥岩、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块状的硅质泥岩、块状的云质泥岩和粉砂岩。2.鉴于根据海相泥页岩的氧化还原判别标准无法准确识别湖相沉积水体的具体氧化还原状态,本文运用利用草莓状黄铁矿形貌学和δ98Mo值,结合氧化还原敏感的Ni/Co和U/Th比值判识湖相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相对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粉砂岩和相邻的块状的硅质泥岩显然形成于含氧水体;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和粒径统计学表明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岩(纹层状的灰质泥岩和云质泥岩)主要形成于以缺氧为主,偶尔硫化和贫氧的底层水体,而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形成于贫氧-含氧的沉积水体。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岩的硫同位素分馏程度相对较小和更大的δ98Mo值指示了湖泊沉积水体的含氧量更低。这也与黄铁矿形态和粒径的指示是一致的。3.基于不同阶段湖泊水文条件改变引起泥岩的矿物学和沉积结构变化的岩相组合,结合古气候指标Ln(Al2O3/Na2O)和古盐度指标B/Ga比值,将该岩心所记录的湖泊沉积阶段自上而下分为6个阶段:第Ⅰ段:以纹层状灰质泥岩岩相为主,湖泊流域较强的化学风化指数指示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当时湖泊为一个较深的大型不完全对流的湖泊,由含氧的低盐度表层水和缺氧为主的高盐度的底层水组成。第Ⅱ段:以纹层状云质泥岩和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岩相为主,Ln(Al2O3/Na2O)显示湖泊流域气候由潮湿逐渐转向干旱,纹层状云质泥岩与纹层状灰质形成于相似的沉积条件,区别在于相对干旱气候下有限降雨导致湖水蒸发增强,提升的Mg/Ca比促进原生白云石沉淀。块状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岩相形成于湖泊流域的气候相对更加干旱、水位更低的时期,淡水输入较少使得盐度引起的化学分层减弱和消失,水体含氧水平上升。第Ⅲ段:以粉砂岩和块状硅质泥岩岩相为主,局部存在块状白云质泥岩;湖泊处于更加干旱气候下,弱化学风化强度导致大量未风化的物源长石被保留,此时湖泊水位也更低,三角洲向湖泊中心推进。长石质粉砂岩的存在以及粉砂岩与泥岩构成波状交错层理指示了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第Ⅳ段:以纹层状云质泥岩为主,局部存在纹层状灰质泥岩和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反映气候干旱情况有所反弹,沉积水体为水体较深的湖泊。第Ⅴ段:与第Ⅲ段相似,以长石质粉砂岩为主,干旱再次加剧,湖泊水位再次下降,湖泊接受了第二幕三角洲的推进。第Ⅵ段:以纹层状云质泥岩为主,该阶段与第Ⅳ阶段一样,气候湿度有所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再次形成分层水体咸化湖泊。白云石含量逐渐增加而方解石含量逐渐降低,Mg/Ca比值逐渐变高和硬石膏相对含量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泥页岩的稳定碳氧同位素指示总体上湖泊流域气候从相对温暖潮湿转向相对寒冷干旱,湖水蒸发逐渐变强的趋势(局部有所波动),这与全球始新世逐渐冷却的趋势基本一致。对于岩心中下段,在相对高水位时期沉积的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质岩相中的有机质积累主要是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共同控制,且与沉降速率无关;而在相对低水位的湖泊时期,沉积的块状硅质-粘土混合泥岩中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氧化还原条件和沉降速率所控制。4.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古近系是否遭受了海侵并为蒸发岩提供了盐源一直存在争议。过去很多学者主要使用古生物化石(有孔虫、颗石藻、沟鞭藻、红藻和褐藻等)和指相矿物(海绿石、磷灰石和白云石等)来论证存在海侵的可能性。南襄盆地与中国东部其它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存在共性,即古近系富有机质的泥页岩经常与蒸发岩共存。为此,本文对此开展了区域性对比分析,总体上认为这些化石和矿物学证据并不能排除干旱气候下蒸发浓缩成因的可能性。通过采集和分析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东濮凹陷、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舞阳凹陷、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以及苏北盆地的高邮凹陷和洪泽凹陷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以及共存蒸发岩样品,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来判别盐源。结果表明,这些凹陷的石盐样品中B和Br元素含量均低于海相石盐。石盐和碱矿样品87Sr/86Sr均明显高于古近系海水的值;石盐、石膏和无水芒硝的硫同位素比值与同时期海水也不一致;与蒸发岩共存的富有机质暗色泥页中最大Mo同位素值均低于早始新世的海水Mo同位素值;蒸发岩的稀土特征与海水明显不同。这均表明蒸发岩的盐源可能与海侵关联较小。另外,东部诸多断陷的古近系有时钻遇凝灰岩和火山岩,另外含有部分岩石含有一定量的方沸石,蒸发岩普遍存在正Eu异常。这些特征指示了东部晚白垩到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可能来自深部喷流供给了盐源。考虑到始新世是一个温暖潮湿的气候,盆地周缘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混合片麻岩、大理岩和变粒岩类以及火山岩易被风化,以溶质的形式随河流入湖,这也是可能的盐源。

孔祥鑫[4](2020)在《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文中研究指明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是指所含碳酸盐物质占到总成分2025%以上的,主要由粒径小于62.5μm的颗粒组成的岩石。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广泛分布在中国断陷湖盆内,是赋存页岩油的重要载体。但其成分复杂且来源多元,缺乏统一分类方案和生储评价的系统研究,因此针对该类沉积岩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具有科学和勘探生产的双重意义。论文主要选取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和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富方解石细粒沉积岩和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富白云石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沉积特征、成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分析。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组成物质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蒸发盐类矿物和有机质等,物质来源包括陆源输入和盆内自生两大类。盆内生物活动和有机质演化过程对矿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自生碳酸盐物质主要通过有机-无机关联反应生成。根据细粒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长英质矿物和盐类矿物为四端元建立岩性分类方案。同时以有机质含量1%和2%为界划分低、中和高有机质,并根据层厚度与组合关系建立描述依据,从而建立岩相分类方案。在物质成分与沉积特征表征基础之上,强调岩相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成因与环境因素,首次建立针对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的岩相组合划分方案。通过对各岩相组合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的评价,结合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有机质富集因素包括有机质来源、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以有机-无机关联反应为主要物质形成机制的岩相组合其有机质类型以内源为主,TOC含量高,有机质富集条件好,生烃潜力大。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颗粒间孔、颗粒内孔、有机质孔和裂缝。其中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多充注烃类物质,是有效的烃类存储空间。通过对各盆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页岩油藏的成藏要素包括优质烃源岩、有效储层和有效烃类运移通道,并受沉积环境和矿物、岩相的形成机制影响。利用基于沉积成因的细粒沉积岩划分方案,可以更精准的确认页岩油分布规律。

张玉娇[5](2020)在《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作为济阳坳陷油气资源最富集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极高的勘探潜力。由于渤海湾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伴随有油气的生成、运移和成藏,使得该地区油气源对比具有复杂性。前人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对油气储层及其对应烃源岩的确认和分布关系,直接影响到油气资源的预测和勘探方向,因而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的纵向深入研究和横向对比,对济阳坳陷的油气勘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和GC/MS、GC-IRMS检测技术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共计10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中,对19个遭受生物降解的原油通过尿素络合进行了分离处理,确保这些样品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达到单体碳同位素检测限且不受UCM鼓包的影响。对102个样品所做的分析包括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和异构/环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两个凹陷原油各自的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以及成熟度。东营凹陷饱和烃明显高于沾化凹陷的饱和烃含量,两个凹陷的芳烃组分含量很接近,非烃组分东营凹陷比沾化凹陷较高,沥青质组分沾化凹陷比东营凹陷高。两个凹陷的CPI变动范围都<1.2,原油正构烷烃中奇偶优势不明显。其次,二者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范围为n-C12n-C37,呈单峰态和双峰态分布,主峰碳以C23-C24或C25C27为主。东营凹陷的样品都呈植烷优势,而沾化凹陷的样品部分是植烷优势,部分是姥鲛烷优势,说明两个凹陷的生油环境有所不同。虽然两个凹陷都有遭受生物降解的样品,但是降解效果明显不同:东营凹陷被生物降解后的样品以植烷为主峰,姥鲛烷以及其它类异戊二烯烷烃次之,甾类和藿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低;而沾化凹陷受到生物降解以后的样品,类异戊二烯烷烃相对含量较低,饱和烃中残余化合物以C30藿烷为主峰,其它藿类化合物次之。这说明沾化凹陷生物降解作用更强,可能是由于区域差异导致的微生物不同,或者原油性质的不同导致最终生物降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根据原油饱和烃、芳烃、单体烃碳同位素中多项地球化学指标特征,东营凹陷原油的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以藻类为主,陆源高等植物和藻类混合来源为辅,沉积于强还原性环境,水体含盐度不等,主要沉积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沾化凹陷原油的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以陆源高等植物和藻类混合来源为主,纯藻类或纯陆源高等植物来源不多,大部分沉积于强还原性环境,少部分沉积于弱还原性环境,主要分布于咸水-半咸水湖环境。利用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各31个原油样品的35个地球化学指标,通过R语言实现了对两个凹陷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将东营凹陷原油样品划分为5个族群I-V,将沾化凹陷原油样品划分为4个族群I-IV。通过对比两个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沙河街组四段、三段、一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原油族群I、IV、V,可能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原油族群III可能来源于沙三段源岩,原油族群II具有混源特征;沾化凹陷原油族群I可能来源于沙四段源岩,原油族群II、IV可能来源于沙三段源岩,原油族群III具有混源特征。利用生物降解原油样品的单体烃同位素与碳同位素平均值,做相似性比较,沾化凹陷和东营凹陷生物降解原油样品可划分进不同的原油族群,表明碳同位素特征与原油分子特征一样,可反映油源信息并进行族群划分。本文综合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数学统计学原理、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方法,化学计量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对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原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族群划分。原油族群的划分结果,可为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毛俊莉[6](2020)在《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文中认为辽河西部凹陷是我国重要含油气盆地--渤海湾盆地的富油气凹陷之一,目前也是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领域。针对西部凹陷湖盆构造控制沉积特点,论文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断陷湖盆沉降-沉积迁移变化规律,探讨了构造和沉积对页岩油气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改进了陆相页岩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西部凹陷页岩油气富集模式,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是辽河西部凹陷最有潜力形成页岩油气的目的层段,同沉积时期的断裂活动对沉积和页岩分布产生了明显的控制作用,沙三和沙四段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碳酸盐含量高是半封闭、半咸水湖湾相对页岩矿物成分控制作用的结果;沙三期断裂活动较强,且分段性明显,同沉积水体较深,页岩沉降-沉积中心发生由北西向南东方向地明显迁移,黏土矿物含量逐渐减少,页岩沉积剖面表现为向西减薄的楔形。沙三和沙四段具备形成页岩油气的有利条件,沉积作用控制了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物性条件。沉积环境约束了页岩有机质类型和丰度的分布,在平面上形成了围绕深湖中心为中心的环带状有机质类型分布特点,有机质丰度发生相应变化。连续的沉降作用过程为页岩油气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西部凹陷沙三-沙四段页岩可划分为连续纹层型、断续纹层型及分散纹层型纹层结构,分别代表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有机质赋存特点。热演化历史控制页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导致了西部凹陷南部和北部烃源岩产物差异。研究揭示了西部凹陷页岩含油气性变化规律,明确了平面上“北油南气”,纵向上“下气上油”的油气分布格局。碳酸盐岩矿物含量对页岩油的形成产生了促进作用,碳酸盐岩含量与页岩含油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具有促进低成熟度有机质加速生油气的作用。沉降-沉积中心转移控制了页岩油气形成和分布,继承性的湖相沉积作用使得沙四和沙三有相似的有机质类型,但后期沉降迁移控制热演化成熟度中心的迁移。沙四段以页岩油为主,沙三段以页岩气为主,据此分别建立了沙四段页岩油和沙三段页岩气富集模式。研究结论对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评价及勘探提供了重要指导,可推广应用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凹陷),对其他陆相盆地也可具有参考意义。

刘伟[7](2020)在《渤中凹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目前,伴随着对渤中凹陷油气勘探程度的日益加深,有关渤中凹陷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及发育模式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制约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的难点和重大科学问题。本次研究,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全岩X衍射、古生物鉴定等实验数据,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基础上,通过优质烃源岩评价指标的构建,对渤中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重建了研究区古湖泊沉积环境、探讨了烃源岩发育要素,最终分析总结了沙一段与沙三段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本次研究,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为基础,依据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古生物资料,对渤中凹陷沙一段与沙三段烃源岩高精度层序地层开展了分析,将沙一段、沙三段各三级层序进一步细分为分为湖扩体系域(EST)和湖退体系域(RST)两个四级层序,EST和RST之间的界面为凝缩段,一般具有异常高的有机质丰度、较低的长英质与Al2O3含量、较高的粘土矿物含量,还含有较高的黄铁矿。针对前人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的不足,本次研究,利用岩石热解数据,通过计算原始有机质丰度与生排烃量,得到烃源岩排烃量剧增时的残余有机质丰度下限,确定沙一段与沙三段优质烃源岩TOC下限为2.00%。对沙一段与沙三段烃源岩评价认为,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好,沙一段烃源岩TOC介于0.48-11.61%,平均为2.85%;沙三段烃源岩TOC介于0.92-17.50%,平均为3.21%。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含部分Ⅰ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相对较少,有机质演化进入低熟到成熟阶段,母质来源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的混源,藻类等更占优势。垂向上,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较沙一段更发育,凝缩段是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重要位置;平面上,渤中凹陷沙一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沙南地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渤中、黄河口地区。本次研究运用孢粉和X-衍射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气候。沙三段孢粉主要以双束松粉属-榆粉属(Pinu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组合为主,二者含量均超过50.00%。沙一段双束松粉属-榆粉属(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含量明显降低,不超过50.00%,榆粉属(Ulmipollenites)与枥粉属(Carpinipites)含量则明显增长,达到30.00%,还出现了麻黄粉属(Ephedripites),含量超过沙三段一倍。粘土矿物数据显示沙三段高岭石含量明显高于沙一段,伊利石含量低于沙一段。研究表明,沙三段古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沙一段则相对炎热干旱。本次研究运用地化及藻类等古生物鉴定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水体盐度。沙三段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boryanum)和多刺甲藻属(Sentusidinium)组合为主,沙一段则以多刺甲藻属(Sentusidinium)为主,且藻类分异度明显降低。地化数据显示,沙一段具有相对沙三段更高的伽马蜡烷指数、Ba、CaO含量及Ca/(Ca+Fe)比值。总体上沙一段水体盐度为微咸水-半咸水,而沙三段为淡水-微咸水。本次研究恢复了研究区两套烃源岩的沉积速率。沙一段沉积速率平均仅为3.25cm/ka,沙三段沉积速率平均为22.64cm/ka。通过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的分析,认为沙一段较低的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具有聚集效应,沙三段较大的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沉积速率对有机质起稀释效应的最低值为4.47cm/ka。本次研究计算了研究区两套烃源岩的古生产力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前人在古生产力评价方面的不足,指出对古生产力的评价不能忽视生产力的时间属性,并推导出适合已生排烃烃源岩地层的古生产力计算公式。研究认为沙三段古生产力平均为1055.84 g C/(m2.a),沙一段平均为103.55 g C/(m2·a)。古气候与营养盐输入是控制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沙三段古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了沙三段较高的古生产力。本次研究运用地化及微量元素资料研究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水体氧化还原特征。Pr/Ph数据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均具有良好的还原环境,沙一段部分数据点反映了强还原环境。V/(V+Ni)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均为缺氧环境。沙一段与沙三段异常高的Ph含量与Pr/nC18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存在水体分层现象。本次研究,在沙三段中发现粒径为5.7μm的草莓状黄铁矿,成为推断沙三段在湖泊中央存在水体温度分层的证据。综合上述研究,认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是在高生产力条件下,有机质被沉积速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稀释,在水体温度分层形成的保存条件下形成;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则是在低生产力固定的有机碳被低沉积速率聚集后,在水体盐度较高条件下促使水体中含氧量减小,同时形成水体盐度分层的良好保存条件下形成。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高生产力,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低沉积速率对有机质的聚集效应。

曾荣杨[8](2020)在《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沉积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为主要研究目标完成的。由于本次研究重新划分了沧东凹陷沙河街组的三级层序,因此对暗色泥岩的研究将以三级层序展开,着重对暗色泥岩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生烃特征进行研究,并研究构造对于暗色泥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将为有利区带的圈定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次研究是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即以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以及有机质成熟度为基础,并与岩心观察、岩心采样、层序、沉积、构造、地震等多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开展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的评价研究工作。结论是沙河街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达到了较好-好的标准。本文对沙河街组4个层位进行研究,发现沙三中亚段和沙一段的暗色泥岩厚度大(50~200m)、有机质类型好(Ⅱ1-Ⅰ型)、有机质丰度高并且处于未熟-低熟阶段。通过对暗色泥岩的研究,本文建立了沧东凹陷沙河街组优质暗色泥岩的划分标准并预测其平面展布,并且归纳出本地区优质暗色泥岩的三个主要控制因素,包括(1)古气候及沉积环境;(2)断层活动及(3)构造活动因素的影响。其次运用成因法对沧东凹陷油气资源量计算,沙三段油气聚集量0.662~0.993×108t,沙一段油气0.605~0.907×108t。再次,对沧东凹陷暗色泥岩的生烃机制进行研究,本地区的低熟暗色泥岩具有:(1)较高的有机质丰度;(2)长期处于低成熟阶段;(3)处于还原沉积环境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以及(4)具有有较高的转化率等四个特点,具备形成未熟-低熟油的能力。总结出本地区低熟暗色泥岩的2种生烃模式:(1)是以沧东凹陷沙一段暗色泥岩为代表的咸-咸化湖(强)还原相的成烃模式。(2)是以沧东凹陷沙三段暗色泥岩为代表的淡-微咸化湖(弱)还原相的成烃模式。最后从构造的角度对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的发育进行分析:(1)沧东断裂和徐西断裂控制了暗色泥岩的发育,在沙河街组后期徐西断裂对暗色泥岩发育的控制作用明显加强;(2)沧东凹陷共有6个构造单元,但其中负向构造单元即沧东次凹和南皮次凹的暗色泥岩更加发育;(3)沧东凹陷在沙河街期的构造演化拉伸作用先弱后强,活动越剧烈有机质类型越好;(4)沉降速率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暗色泥岩的沉积厚度和有机质输入量。

范凌波[9](2020)在《黄河口-庙西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差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区域地质、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以断裂演化为主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主干断裂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组合样式、多期演化过程和活动性,深入探讨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对油气赋存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其与烃源展布、圈闭类型和油气输导等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研究区伸展-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区域构造格局,主要发育伸展、走滑和叠合走滑三类构造样式,根据断裂组合样式展布特征发现:伸展断裂平面上近EW向展布,剖面上主要呈铲式、板式形态,发育“y”字型、反“y”字型和似花状三种组合样式;东支走滑断裂平面呈NNE向展布,为黄河口东洼与庙西南洼的边界断裂,剖面整体表现为高角度板式或直立断层,浅层局部发育负花状和半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和海豚效应明显;叠合走滑断裂体系主要发育在东支走滑断裂带的叠置区域,剖面多表现为伸展主干断坡中部被走滑断裂切割,同时浅层叠加形成多级“y”字型和负花状构造样式。研究区主干断裂经历四期活动演化:孔店-沙四段沉积期为强烈断陷期,洼陷内近EW向的伸展断裂活动明显,如莱北2号、渤南1号、庙西2号断层等,控制了黄河口东洼和庙西南洼的沉积;沙三段沉积期为断裂继承性伸展期,断裂伸展活动达到最强;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为强走滑-弱伸展期,断裂伸展活动逐渐减弱,走滑作用增强,浅层次级断裂开始发育;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期为强走滑期,花状构造发育明显,次级断裂广泛发育,并与主干断裂组成多种构造样式。同时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定量评价断层活动性,明确伸展断裂活动高峰时期为沙三段沉积期,其中莱北2号断裂该时期最大活动速率可达112m/Ma。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油气发现主要沿断裂带展布,研究认为伸展断层规模控制烃源岩沉积,断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类型,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的运移。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类断裂体系与油气赋存关系,认为黄河口东洼油气成藏具有“两层主力烃源岩生烃、断裂控制运移、近源晚期成藏”特征;庙西南洼油气成藏具有“烃源岩北富南贫、断裂控制运移、近源运移成藏”特征。

王军,王德英,冯冲,柳屿博,燕歌[10](2019)在《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南洼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已钻井烃源岩评价、次洼沉积特征对比、油源对比和地震特征对比,对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南洼南、北次洼烃源岩进行预测。南、北次洼在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相似的条件下,外部大型物源区位置、输砂通道、局部物源类型、洼间链状岛的遮挡作用联合控制了南次洼的沉积过程,为过充填沉积,导致了较低的古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开放氧化的水体环境,不具备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基本条件,北次洼为平衡充填沉积;油源对比表明围区部分原油来源于北次洼烃源岩,证实了优质烃源岩存在;地震特征对比表明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次洼陡坡带。辽西凹陷南洼北次洼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二、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海域湖相混积岩中流体活动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论文依托项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0.3.1 研究目的
        0.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0.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5 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创新性认识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渤海海域混积岩地质特征
    1.1 区域构造及地层概况
    1.2 古沉积背景
    1.3 古气候背景
    1.4 古湖泊水介质条件
        1.4.1 水体盐度特征
        1.4.2 渤海海域沙一段湖泊镁含量特征
    1.5 典型湖相混积岩发育古地貌背景及岩性组合特征
        1.5.1 混积岩岩石分类及岩性组合
        1.5.2 混积岩发育古地貌背景
    1.6 渤海海域沙一段混积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
        1.6.1 渤海海域沙一段混积岩储层物性特征
        1.6.2 储层物性差异
        1.6.3 混积岩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岩作用
    1.7 小结
第2章 基底岩性条件对湖相混积岩的控制作用
    2.1 湖相混积岩基底岩性条件与储层物性及产能的关联性
    2.2 基底岩性矿物水解能力及其对藻类发育的影响
    2.3 火山岩基底条件对白云岩化作用的影响
        2.3.1 混积岩中微生物白云岩
        2.3.2 埋藏条件下富镁矿物水解对埋藏白云岩化的贡献
    2.4 混积岩中火山岩成分对次生溶蚀孔隙的贡献
    2.5 不同类型基底混积岩沉积模式
        2.5.1 火山岩成分混合方式及沉积过程
        2.5.2 混积岩沉积模式
    2.6 小结
第3章 湖相混积岩储层中的白云岩化作用及其成因
    3.1 混积岩储层中白云岩化作用及其与物性的相关性
    3.2 混积岩储层中白云岩分类、世代性及白云岩化成因分析
        3.2.1 白云石的分类及其产状特征
    3.3 白云岩化流体演化及成因分析
        3.3.1 成岩流体演化
        3.3.2 白云石的形成时间的包裹体证据
        3.3.3 不同期次白云石的形成时间的U-Pb证据
        3.3.4 不同期次白云石的形成的碳氧团簇同位素Δ47证据
        3.3.5 不同类型白云石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成因分析
    3.4 微生物白云岩的证据及其对白云岩化的作用
    3.5 小结
第4章 大气水成岩环境对混积岩储层演化的影响
    4.1 混合沉积储层溶蚀作用特征
        4.1.1 混积岩溶蚀储集空间类型
    4.2 大气水成岩环境的岩石学证据
        4.2.1 岩心大气水淋滤标志
        4.2.2 湖浪淘洗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4.2.3 碳酸盐胶结物标志
        4.2.4 火山岩砾石识别标志
    4.3 大气水成岩环境对储层的影响及模式
        4.3.1 沉积期大气水对火山岩砾石的影响
        4.3.2 大气水渗流环境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及储层发育模式
    4.4 小结
第5章 晚期流体活动对混积岩储层的影响
    5.1 CO_2流体来源判别
    5.2 热流体活动的证据
        5.2.1 储层中黄铁矿的成分特征
        5.2.2 包裹体证据
    5.3 热流体对储层的影响
        5.3.1 CO_2流体热效应对碎屑岩伊蒙混层矿物的影响
        5.3.2 CO_2长石的溶蚀作用及自生高岭石的形成
        5.3.3 CO_2侵位后形成的偏酸性流体环境对黏土矿物转化的影响
        5.3.4 幔源CO_2流体溶蚀作用对混积岩储层的影响
        5.3.5 热液对白云岩化的作用
    5.4 热液运移模式
    5.5 混积岩储层流体活动期次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5.5.1 早成岩期或准同生期
        5.5.2 浅埋藏期
        5.5.3 中深埋藏期
        5.5.4 晚期流体活动期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盐湖环境下成烃生物发育特征
        1.2.2 古湖泊沉积环境与烃源岩发育
        1.2.3 古湖泊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1.2.4 东濮凹陷烃源岩研究进展
        1.2.5 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与样品特征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与地层发育特征
    2.2 样品与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情况与样品分布
        2.2.2 样品前处理与实验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与显微组分成因
    3.1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3.1.1 显微组分特征与分类
        3.1.2 沙河街组沙三段显微组分特征与有机质类型
        3.1.3 沙河街组沙三段干酪根类型占比
    3.2 显微组分的生物来源
        3.2.1 结构藻类体的母质来源与发育环境
        3.2.2 层状藻类体母质来源探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古环境分析
    4.1 古盐度
    4.2 古气候
    4.3 古水深
    4.4 氧化还原环境
    4.5 古生产力
    4.6 水体局限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5.1 研究区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因素
        5.1.1 古湖泊环境
        5.1.2 古生产力
        5.1.3 保存条件
    5.2 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5.2.1 深水窄盆咸化期水体分层沉积模式
        5.2.2 浅水广盆洪水期深凹缺氧沉积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东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及古气候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页岩中有机质富集机制
        1.2.2 氧化还原指标
        1.2.3 中国东部古近系咸化湖盆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发育背景
    2.2 泌阳凹陷地质背景
第三章 泌阳凹陷核三段泥页岩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泥页岩岩相学
        3.1.1 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岩
        3.1.2 块状泥岩
        3.1.3 粉砂岩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草莓状黄铁矿体系和钼同位素识别的氧化还原条件
        3.3.1 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和粒径分布
        3.3.2 草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
        3.3.3 Mo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四章 气候驱动的湖泊演化和有机质的差异富集
    4.1 气候驱动的湖泊演化
    4.2 有机质富集机理
第五章 泌阳凹陷的咸化水体是否来自海侵?——与中国东部诸多陆相断陷对比
    5.1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
    5.2 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的海侵?
        5.2.1 海侵论的古生物化石和矿物学证据
        5.2.2 非海侵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细粒碳酸盐矿物研究现状
        1.2.2 细粒沉积岩分类与表征研究现状
        1.2.3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束鹿凹陷
        2.1.1 构造演化
        2.1.2 地层特征
    2.2 东营凹陷
        2.2.1 构造演化
        2.2.2 地层特征
    2.3 潜江凹陷
        2.3.1 构造演化
        2.3.2 地层特征
    2.4 气候背景
第三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分特征与成因
    3.1 物质成分类型与含量
    3.2 方解石
        3.2.1 自生方解石
        3.2.2 陆源灰质碎屑
        3.2.3 方解石成因分析
    3.3 白云石
        3.3.1 自生白云石
        3.3.2 陆源云质碎屑
        3.3.3 白云石成因分析
    3.4 其它物质
        3.4.1 石英
        3.4.2 长石
        3.4.3 黏土矿物
        3.4.4 黄铁矿
        3.4.5 有机质
        3.4.6 蒸发矿物
    3.5 物质形成对比
    3.6 断陷湖盆细粒物质来源模式
第四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岩石类型与特征
    4.1 岩石分类原则
        4.1.1 成分分类
        4.1.2 构造分类
        4.1.3 环境&成因分类
    4.2 主要岩相组合类型与特征
        4.2.1 半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1)
        4.2.2 半咸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2)
        4.2.3 半咸水特殊事件沉积岩相组合(F3)
        4.2.4 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4)
        4.2.5 咸水-盐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5)
        4.2.6 咸水-盐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6)
        4.2.7 盐水化学浓缩岩相组合(F7)
第五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5.1 束鹿凹陷
        5.1.1 有机质丰度
        5.1.2 有机质类型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2 东营凹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3 潜江凹陷
        5.3.1 有机质丰度
        5.3.2 有机质类型
        5.3.3 有机质成熟度
        5.3.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4 有机相
    5.5 有机质富集对比
第六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油藏特征
    6.1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6.1.1 粒间孔隙
        6.1.2 粒内孔隙
        6.1.3 有机质孔隙
        6.1.4 裂隙孔隙
    6.2 储集物性
    6.3 油藏类型与特征
        6.3.1 自储型油藏(东营凹陷)
        6.3.2 混合-裂缝型油藏(束鹿凹陷)
        6.3.3 自储-裂缝/构造型油藏(潜江凹陷)
    6.4 页岩油成藏控制因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和现状
        1.2.1 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油气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1.2.2 稳定同位素在油气领域中的发展和应用
        1.2.3 济阳坳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东营凹陷地质背景
        2.1.2 沾化凹陷地质背景
    2.2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
        2.2.1 分离方法
        2.2.2 仪器分析方法
        2.2.3 族群划分方法
第3章 原油分子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
    3.1 东营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1.1 族组成特征
        3.1.2 正构烷烃
        3.1.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3.1.4 甾类化合物
        3.1.5 萜类化合物
        3.1.6 多环芳烃
    3.2 沾化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族组成特征
        3.2.2 正构烷烃
        3.2.3 无环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3.2.4 甾类化合物
        3.2.5 萜类化合物
        3.2.6 多环芳烃
    3.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3.4 小结
第4章 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4.1 东营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4.1.1 正构烷烃
        4.1.2 异构与环烷烃
    4.2 沾化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
        4.2.1 正构烷烃
        4.2.2 异构与环烷烃
    4.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特征对比
    4.4 小结
第5章 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1 东营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1.1 生物标志物参数解释
        5.1.2 单体碳同位素特征解释
    5.2 沾化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
        5.2.1 生物标志物参数解释
        5.2.2 单体碳同位素特征解释
    5.3 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油样反映的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母源信息对比
    5.4 小结
第6章 原油成熟度分析
    6.1 东营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
    6.2 沾化凹陷原油成熟度特征
    6.3 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原油成熟度对比
    6.4 小结
第7章 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
    7.1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族群划分
        7.1.1 分析参数方法
        7.1.2 东营凹陷
        7.1.3 沾化凹陷
    7.2 油-油对比结果
    7.3 小结
第8章 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和对比
    8.1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
    8.2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沾化和东营凹陷原油族群划分
    8.3 油-源对比结果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意义与创新
    9.1 结论和认识
    9.2 创新点与意义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页岩油气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2)国内页岩油气研究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3)辽河探区页岩油气相关研究进展
        1.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创新点
2 西部凹陷地质背景
    2.1 西部凹陷地质概况
    2.2 地层发育
    2.3 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
        2.3.1 沙四段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
        2.3.2 沙三段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层段
    2.4 沉积相
        2.4.1 单井相分析及连井对比
        2.4.2 泥地比展布特征
        2.4.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5 构造演化
        2.5.1 构造样式
        2.5.2 构造演化
        2.5.3 沉降沉积中心迁移
3 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3.1 页岩岩石矿物与页岩类型
        3.1.1 页岩矿物学组成
        3.1.2 页岩岩石矿物相
        3.1.3 页岩沉积结构
        3.1.4 页岩分类
    3.2 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参数
        3.2.1 有机质类型
        3.2.2 有机碳含量
        3.2.3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3.3 页岩储集物性
        3.3.1 页岩孔隙类型与孔隙结构
        3.3.2 页岩裂缝与分布
        3.3.3 孔隙度与渗透率
4 页岩含气量与含油率影响因素
    4.1 页岩含气性及含气量
        4.1.1 气测异常
        4.1.2 现场解析
        4.1.3 等温吸附
        4.1.4 页岩含气量影响因素
    4.2 页岩含油性及含油率
        4.2.1 页岩油显示
        4.2.2 页岩含油率
        4.2.3 含油率的影响因素
5 页岩油气成藏机理
    5.1 构造沉降与储层物性
        5.1.1 构造沉降与页岩厚度
        5.1.2 构造运动与页岩埋藏深度
        5.1.3 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
    5.2 沉积环境与有机地球化学
        5.2.1 有机质类型
        5.2.2 有机质丰度
    5.3 地热历史与油气生成
        5.3.1 页岩油气生成热模拟
        5.3.2 地热史与时温指数
        5.3.3 埋藏史与页岩油气生成
    5.4 低熟生烃与页岩油气分布
        5.4.1 碳酸盐与页岩油生成
        5.4.2 沉降沉积中心迁移与页岩油气分布
    5.5 页岩油气成藏机理
        5.5.1 页岩油气藏类型
        5.5.2 页岩油气成藏机理
6 西部凹陷页岩油气富集模式
    6.1 富有机质页岩空间分布
        6.1.1 富有机质页岩
        6.1.2 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和深度
        6.1.3 富有机质页岩空间分布模式
    6.2 富有机质页岩地化参数分布模式
    6.3 页岩油气富集模式
        6.3.1 页岩气富集模式
        6.3.2 页岩油富集模式
    6.4 页岩油气发育有利方向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渤中凹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湖相烃源岩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烃源岩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层序地层演化
    3.1 层序划分方案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
    3.3 凝缩段的识别
第4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
    4.2 有机质丰度
    4.3 有机质类型
    4.4 有机质成熟度
    4.5 母质来源
第5章 古湖泊环境
    5.1 古气候
        5.1.1 孢粉分析
        5.1.2 粘土矿物分析
    5.2 古盐度
        5.2.1 藻类盐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盐度特征
    5.3 沉积速率
第6章 优质烃源岩形成主控因素
    6.1 古生产力及其主控因素
        6.1.1 古生产力评价方法
        6.1.2 古生产力评价与主控因素
    6.2 有机质保存条件及其主控因素
        6.2.1 有机质保存条件评价
        6.2.2 有机质保存条件主控因素
    6.3 沉积速率的聚集与稀释效应
第7章 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
    7.1 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
    7.2 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沉积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
第2章 沧东凹陷地质概况
    2.1 沧东凹陷构造概况
        2.1.1 沧东凹陷构造演化特征
        2.1.2 沧东凹陷构造单元特征
    2.2 沧东凹陷岩石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暗色泥岩地层发育特征
    3.1 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暗色泥岩分布特征
    3.2 暗色泥岩的展布和厚度
    3.3 暗色泥岩的湖湘沉积特征
第4章 暗色泥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机制
    4.1 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
        4.1.1 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
        4.1.2 暗色泥岩生烃潜量
        4.1.3 暗色泥岩可溶性有机质含量
        4.1.4 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小结
    4.2 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
        4.2.1 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划分标准
        4.2.2 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特征
        4.2.3 暗色泥岩有机质类型小结
    4.3 暗色泥岩有机质热演化
        4.3.1 有机质热演化标准
        4.3.2 暗色泥岩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4.4 暗色泥岩生烃控制因素
        4.4.1 有机质丰度
        4.4.2 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类型
        4.4.3 有机质成熟度
        4.4.4 暗色泥岩转化率
    4.5 低熟暗色泥岩生烃模式
        4.5.1 咸化-半咸化湖强还原相的成烃模式
        4.5.2 淡-微咸化湖弱还原相的成烃模式
第5章 优质烃源岩展布及资源量评估
    5.1 优质烃源岩综合评价及特征
        5.1.1 优质烃源岩评价标准
        5.1.2 优质烃源岩特征
    5.2 优质烃源岩展布预测及控制因素
        5.2.1 优质烃源岩展布预测
        5.2.2 优质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5.3 沙河街组资源量评估
        5.3.1 国内外评价标准优选
        5.3.2 沙河街组资源量计算
        5.3.3 沙河街组烃源岩资源量评价
第6章 构造对暗色泥岩发育的控制作用
    6.1 控盆断层活动
    6.2 负向构造单元
    6.3 构造演化
    6.4 构造沉降速率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黄河口-庙西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差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工作量情况
    1.7 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格局
        2.1.1 黄河口东洼
        2.1.2 庙西南洼
    2.2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主干断裂发育特征
    3.1 主干断裂特征
        3.1.1 伸展断裂体系
        3.1.2 走滑断裂体系
        3.1.3 叠合走滑断裂体系
    3.2 主干断裂组合样式展布特征
第4章 主干断裂演化特征
    4.1 渤南地区构造演化背景
    4.2 主干断裂演化特征
        4.2.1 黄河口东洼断裂演化分析
        4.2.2 庙西南洼断裂演化分析
    4.3 主干断裂演化差异对比
        4.3.1 主干断裂活动速率对比
        4.3.2 主干断裂活动时期对比
第5章 主干断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5.1 成藏地质条件
    5.2 渤南地区南段断裂控藏作用
        5.2.1 伸展断裂规模控制烃源岩展布
        5.2.2 断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类型
        5.2.3 断裂活动性控制油气运聚
    5.3 断裂类型与油气赋存关系
        5.3.1 伸展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
        5.3.2 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
        5.3.3 叠合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南洼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勘探现状
2 烃源岩发育特征
    2.1 南次洼钻井烃源岩特征
        2.1.1 生源构成
        2.1.2 水体环境
    2.2 南北次洼沉积特征对比
        2.2.1 构造沉降特征对比
        2.2.2 次洼沉积充填特征对比
    2.3 围区油源对比
3 地震预测优质烃源岩展布
4 结 论

四、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湖泊古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海域湖相混积岩中流体活动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作用[D]. 王清斌. 吉林大学, 2020(03)
  • [2]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D]. 马小祥. 南京大学, 2020(12)
  • [3]中国东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及古气候记录[D]. 苏奥.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D]. 孔祥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济阳坳陷原油分子及其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张玉娇.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7)
  • [6]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模式[D]. 毛俊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渤中凹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研究[D]. 刘伟. 长江大学, 2020(04)
  • [8]沧东凹陷沙河街组暗色泥岩沉积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D]. 曾荣杨.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黄河口-庙西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差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D]. 范凌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南洼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J]. 王军,王德英,冯冲,柳屿博,燕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标签:;  ;  ;  ;  

东营凹陷沙一段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