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对英语初学者进行“语音超前集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海客(HAYKEL T0UMI)[1](2021)在《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突尼斯中文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师资、教材、教学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本文立足于语言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理论,对突尼斯中文教育进行历时与共时的研究,聚焦突尼斯中文教育的“三教”(师资、教材、教法)问题,分析突尼斯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评析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提出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对策,不仅可以为中文教育国别化研究增加一个个案,丰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突尼斯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且对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中文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我们对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和19所开设中文课程的高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大学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和1位输入式教师以及在高中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实地走访了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马尔萨高中等开设中文教育的学校和机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在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师资方面,突尼斯中文教师数量较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输入型教师,即由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的中国教师(7人);一类是突尼斯本土汉语教师(25人),其中在中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毕业于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师21人。突尼斯汉语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格中文教师短缺;中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中文教师选拔和评估标准;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教师收入偏低导致教师热情不高。改进突尼斯中文师资的对策为:制定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标准;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充实突尼斯中文师资力量;加强中文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中文教师待遇水平。教材方面,40年以来突尼斯各高校中文教育一直使用中国政府赠送的通用型教材,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主,本土中文教材只有一套在高中使用的教材《龙》,缺乏针对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本土中文教材。教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入型教材缺乏对突尼斯学习者的针对性;本土中文教材严重缺乏;教材种类不够丰富。改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的对策为:培养汉语知识足以承担编写任务的本土教师;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一起参加编写教材的项目;注重开发纵向的系列教材和横向的配套教材;根据突尼斯学习者的特点筛选教材内容。课程与教学方面,突尼斯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法来支撑中文教学,教师常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部分教师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改进突尼斯汉语教学的对策为: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听说能力培养;创造中文情景,营造轻松氛围,增加学习者的开口率;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汉语学习者创造更多文化体验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语言规划角度看,突尼斯是一个多语社会,中文在突尼斯的地位不太高,中文教育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中文教育缺乏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中文教育体系不完整,教育机构数量无法满足中文学习需求;突尼斯中文教育存在“四缺”现象,即:缺乏行业标准、缺少专业的汉语师资、缺少有针对性的本土汉语教材、缺少适合突尼斯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直接影响了中文教育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发展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一)政府应更加重视中文教育,为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二)增加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中文教育规模;(三)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包括汉语能力标准、教学大纲、教师标准等),确保中文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四)解决“三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中文教育水平;(五)加强与中国高校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六)借鉴法国中文教育的有关标准和汉语教材。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在中文教育发展上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因此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沈书晴[2](2021)在《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与成长发展 ——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ntroduction to Chinese是由S大学创建的一门国际汉语慕课,该慕课于2019年在Future Learn平台上线,并于2020年3月开始第二轮运行。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慕课等线上教学形式体现出极大优势,慕课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经历,重点关注国际汉语慕课中的课程助教,通过梳理助教承担的具体工作、收集慕课教师及慕课学习者对助教的评价,旨在分析助教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同时,描写助教在工作的不同阶段所遇到的问题、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以及所收获的专业成长;此外,关注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发展,并通过分析现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收集相关数据,总结出国际汉语慕课助教承担的具体工作主要有解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纠正学习者留言中的偏误、向学习者抛出问题等七个方面。为了完成上述工作,助教应当具备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时间平衡能力等多方面素养。国际汉语慕课助教在工作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前期表现为平台操作等技术问题以及对课程内容熟悉度不够;中期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解答学习者提问;而在后期,助教的投入时间逐渐减少,缺乏对助教工作的坚持和耐心,此外,一些研究性问题开始引发助教的深度反思和思考。面对上述各类问题,助教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行积极处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磨砺和锻炼中,助教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例如:汉语本体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外语能力得到运用和提升、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得以实践等。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未来师者们在专业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线上教学经验、建立多元化视角。但目前,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仍存在较多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优质慕课资源的开发;第二,逐步建立各项制度和规范;第三,推动慕课平台功能的强化;此外,还可以增加对助教的培训或是制作专门的指导手册。
王敏敏[3](2021)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方式以死记硬背和无意识的模仿为主,造成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容易遗忘。自然拼读法通过建立字母或字母组合与词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词能写”的能力。自然拼读法已经成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必修课,很多研究者证实了自然拼读法对英语国家孩子学习英语具有实效,我国学者和教师也越来越意识到自然拼读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师自然拼读教学的观察,探讨了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根据教师的拼读教学方法,运用拼读测验和数理分析来检验自然拼读对学生词汇拼读的有效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教学建议。具体而言,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自然拼读法作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以及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自然拼读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部分介绍了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词汇拼读教学中的概述,界定了自然拼读法和词汇拼读的概念,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究了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对案例中的教学内容采用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自然拼读教学材料和教具的开发;第三部分运用拼读测验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自然拼读法对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拼读的有效性,以山东省青岛市C区S街道A、B两所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青岛市C区两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词汇拼读能力测验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自然拼读法的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学习兴趣显着高于未学习自然拼读的学生;学习自然拼读法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拼读记忆词汇,而未学习自然拼读的学生更倾向于重复记忆和死记硬背。第四部分是对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教学建议和研究局限性及研究展望,教学建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如何进行自然拼读教学,二是如何增加自然拼读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自然拼读教学的建议:增加输入,形成听力储备;运用TPR,增加词义理解;巧用绘本,形成语篇意识;制作工具,巩固拼读知识。增加自然拼读在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的建议主要有加强对元音发音的教学,增强词汇拼读的准确性;转变词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芳[4](2021)在《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术素养是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深入了解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学术生涯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关注母语环境下外语专业大学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并且存在学术素养内涵相对较窄、情境解读不足、影响因素综合考察欠缺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以语言社会化理论与大学生社会化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进行探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术素养内涵,解读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具体情境,并综合分析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历时18个月(2018年9月-2020年4月),采用民族志式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某大学五位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过程是什么?(2)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进一步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收集了多种来源数据,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叙事、实物资料以及研究日志和课堂观察笔记等研究者资料。数据分析运用了情境分析与对比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两个主要发现。首先,外语专业本科新生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具有过程性,经历了准备、实践及结果三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是入学前的学术素养基础,是当前学术素养实践的出发点。实践阶段是当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核心阶段,主要包括茫然摸索、探寻之旅以及丰硕收获三个子阶段。结果阶段是大学生在当前阶段结束时达到的结果,即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该阶段又将成为下一阶段学术素养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学术素养社会化是一个循环向前的发展过程。该过程性体现了具体情境的时空要素变化对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即时间延续与时间延展所带来的具体情境变化是影响学术素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多种中介资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资源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所在大学提供的资源,中观的课程和社团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师生输入、互动方式及社团活动等,而微观的个体资源主要考查了个人实践网络与能动性。这些中介资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是将个体与社会辩证统一起来的重要桥梁。其中,能动性是实现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动力源,是特定时空情境下驱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要力量。本研究丰富拓展了学术素养的内涵,指出学术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品性及社会关系。此外,本研究构建了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为深入理解外语专业大学生学术素养社会化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为高等外语教育领域的外语专业师生深入理解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参考。本研究建议高校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学术实践活动、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独特评价方式的中介资源,从而为学习者的学术素养社会化创造良好环境。未来研究还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场域或研究对象展开相关研究,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学术素养社会化模型。
胡宁[5](2020)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它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应该学习600至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了解单词是由字母组成的,了解基本的拼读规律”,由此可知词汇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中教授与掌握衔接不紧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比较重视单词的发音与词义,不断进行单词读背的操练,而忽略了教授学生拼读单词的规律与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了几年英语之后,仍然无法做到“见词能读”。自然拼读法,通过学习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让学生从中掌握英语拼读规律。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在自然拼读法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能否产生积极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三个问题:(1)自然拼读法能否提升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拼读准确率?(2)自然拼读法能否提升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拼写准确率?(3)自然拼读法能否提升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所在的课本为人教版小学英语新起点教材,以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某公立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每个班50人,两个班的学生素质相当。一个班级采取“自然拼读法”,而另一个班则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向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实验过程中获取学生课前课后的词汇拼读、拼写单词的成绩,根据成绩从中获取学习自然拼读法的班级数据与采用传统教授方式的班级数据,从而依次呈现并分析学生对“自然拼读法”的理解程度、课前课后拼读测试的结果、课前课后拼写测试的结果。从两个方面得到的数据可知,采用自然拼读法教授方式的班级相较于采用传统教授方式的班级对英语课更有兴趣,对单词的拼读、拼写更有自信,并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自然拼读法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这样的实验结果,笔者认为将“自然拼读法”应用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单词学习的能力及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则更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与专业素养,在教育教学方面大胆创新,敢于实践。
李雪雪[6](2020)在《韩国高中初级汉语课堂中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情况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受限的,动态的。面对汉语零基础的学生,教师会借助媒介语(学生母语或其他语言)辅助教学。韩国的高中汉语教学,多以汉语教师志愿者和韩国籍汉语教师共同教学的形式展开。本文旨在探究在韩国高中初级汉语课堂中,志愿者教师在韩国籍教师参与课堂的不同程度下使用媒介语的情况,包括其使用的媒介语在教学语言中的比例、出现的课堂环节。通过转写课堂录音,统计其使用频次高的媒介语,并分析媒介语的有效性、类别与特点。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韩国学生、汉语教师志愿者和韩国籍汉语教师三个角度进行定性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韩国各地区高中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的客观现状和主观感受;通过访谈了解韩国籍汉语教师对韩国汉语教学现状、学生学习汉语以及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的看法。此外,针对韩国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本文也对中韩同形词在初级汉语课堂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调查,意在利用中韩同形词代替部分媒介语,更好地解释汉字和词汇。最后基于志愿者教师普遍使用媒介语这一现状,分析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的原因,总结使用媒介语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本人的实践经验及各方意见提出关于恰当使用媒介语的可供参考的建议。
史文韬[7](2020)在《《通讯汉语》在泰国职业学院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尖竹汶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真正适合非目的语教学环境的汉语教材的需求日益显现,汉语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成为了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着眼于泰国职业学院初级阶段汉语教学情况,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和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在泰国尖竹汶技术学院的教学实践经历,对任教中所使用的《通讯汉语》教材展开适用性调查和研究。《通讯汉语》是供泰国职业学院学生使用的初级阶段汉语教材,主要用于培养职业学院汉语初级水平的学生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本文从教材文本和教材使用群体两方面入手评估该教材在泰国职业学院的适用性,并就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期望能为针对泰国的汉语教材编写及使用等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七个部分论述: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综述;第一章是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及适用性的概述;第二章是对教材文本的分析,该部分对《通讯汉语》的教材结构、语音、词汇、语法、课文、练习和文化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教材使用群体的分析,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泰国职业教育汉语教学的概况以及尖竹汶技术学院中使用该教材师生的特点;第四章是对教材的适用性评估,该部分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使用情况等进行评估,得出该教材在泰国职业学院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较为理想;第五章是对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建议,该部分根据教材分析和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覃锦辉[8](2020)在《基于综合拼读法的英语词汇认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词汇作为小学语言知识的重要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运用语言技能来操练,并采取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教师使用指读教学和国际音标的方法教授词汇有一定成效,但大多数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未具备“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词汇认读能力,这是因为固有的词汇认读方法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一年级学生语音意识较弱,未能掌握词汇拼读规律,频繁出现词汇的拼、读、写错误,所以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词汇认读方法来培养学生词汇的认、读、写能力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从理论和实践调查两个维度论述综合拼读法使用的适用性,然后通过教育实验法把综合拼读法应用在小学英语词汇认读中并测试其效果。以H小学一年级两个班为实验对象,一(1)班为实验班,运用综合拼读法培养学生词汇认读能力,一(5)班为对照班,教学中不使用综合拼读法。实验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和三次测试(前、中、后测),从词汇的辨识、拼读、拼写三个方面来记录两个班学生各阶段的词汇认读能力变化,基于数据分析证明综合拼读法能提高一年级学生词汇认读能力,并结合教学实际设计综合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认读能力培养策略。笔者通过教育实验研究发现综合拼读法在应用过程存在两方面困难,1、在词汇“认读”方面:学生难以拆分和组合音素;多音节词汇成为阻碍学生认读词汇的障碍;教师过于强调词汇认读概念性知识。2、在词汇“读写”方面:学生存在音形对应与记忆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基于循序渐进和融合性原则,对综合拼读法进行本土化改良,提出了五步教学设计思路:预热、呈现、操练、巩固、总结,并进一步细化每个步骤,如在词汇“认读”中,通过巧练字母和音素发音,提高学生语音意识;善用游戏活动操练词汇拼读规则;通过阅读来巩固词汇认读知识。在词汇“读写”中,巧用词汇音形特点操练读写能力;从构词上理解和操练音形关系。希望能提高中国小学生词汇认读能力。
邹雪城[9](2020)在《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文中指出近年来,为提升本科教材质量,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教材改革与建设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聚焦点之一。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准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为实现职后专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在课程中,实验法的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实验,学习成效较低。目前教育教学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大量的教育实验,研究聚焦教材实验法章节有利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育教学实验发展,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精神。本研究将以全面质量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分别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从静态文本和动态使用两个维度对30本我国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主要是实验法部分)和2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包含比较分析、趋势分析和质量分析在内的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就教材整体而言,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发展力量较为薄弱,整体质量水平偏低。就教材实验法的静态文本而言,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趋于一致但过度集中。在内容选取上,四个核心知识单元都以简单基础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内容比较单调,不够丰富、全面和深入。在编写体例上,栏目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在图表系统上,图表数量较少且不同教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插图的类型以模式图和结果图为主,表格以非数据型表格为主,数据型表格在1998年后不再出现。事例和案例常被混淆,以国内、简单、简短的为主,数量较少,年代比较久,分布较为集中,研究主题没有反映当下学前研究热点。就教材的动态使用情况而言,学生对教材的不满意超过了满意,主要表现为内容不够全面、丰富和深入;案例和事例数量匮乏,质量较低;图表数量较少;内容可视化水平较低等。在学习成效上,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教育实验可望而不可及,对教育实验产生了比较消极的认识,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的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入、具体并在教材编写逻辑、内容的选取和呈现以及教学方式上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路云云[10](2020)在《《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来华汉学家编写了许多北京话教材,《亚细亚言语集》(广部精着)与《华英文义津逮》(禧在明着)分别出自当时日本和英国汉学家之手,对此后北京话教材的编写产生了一定影响。两书在成书背景、写作渊源以及教材编排与教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前学界已对两书做出了一定研究,但是对比研究似嫌不够。因此,本文拟从“青山清吉藏版”《亚细亚言语集》(以下简称《亚》)与第三版《华英文义津逮》(以下简称《华》)的对比研究入手,对两书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以期了解编写者在语言要素编排与教学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对当今的汉语教材编写与汉语教学提供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介绍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缘由,交代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文献来源。研究历史与现状包含三部分:一是清末民初域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二是清末民初日本与英国汉学家所编汉语教材的研究,三是《亚》与《华》的研究。第一章:《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成书背景及传播情况。该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介《亚》、《华》两部教材,第二部分从历时的角度说明并对比两部教材的成书背景;第三部分探究两部教材的传播情况。该章旨在为后文具体分析两书的语言要素教学提供方便。第二章:《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词语选择与教学。该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拟在分析两部教材词语选择情况的基础上对比两书的词语选用规则,第二部分介绍相关词语编排情况及教学方法,探究两书词语选择与教学的优缺点。第三章:《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中的语法现象与教学。该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两部教材的词类分布情况及词类术语,第二部分探究两部教材所体现的其他语法现象,第三部分研究两部教材的语法编排及教学方法。第四章:《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学术评价。总结《亚》与《华》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结语:该部分以前五部分为基础,回归研究目的,对整篇论文做出总结。
二、浅谈如何对英语初学者进行“语音超前集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对英语初学者进行“语音超前集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动态 |
(一) 国别化汉语传播研究 |
(二) 国别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 |
(三) 有关国家的中文教育研究 |
(四) 突尼斯中文教育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理论基础 |
(一) 语言规划理论 |
(二) 语言传播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 问卷调查法 |
(二) 访谈法 |
(三) 文献法 |
第一章 突尼斯国情及中文教育概况 |
第一节 突尼斯共和国概况 |
一、突尼斯的地理位置优势 |
二、突尼斯历史回顾 |
三、突尼斯的政治格局 |
四、突尼斯经济概况 |
第二节 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政策 |
一、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 |
二、突尼斯语言政策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概况 |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历史 |
二、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机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突尼斯中文教师研究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发展背景 |
一、突尼斯国民教育体制 |
二、突尼斯教师培养体系 |
三、突尼斯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
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队伍状况 |
一、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来源 |
二、突尼斯高校的中文教师 |
三、突尼斯中学的中文教师 |
四、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构成 |
五、突尼斯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一、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突尼斯中文教材研究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及输入型教材的适用性 |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 |
二、输入型教材对突尼斯大学生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龙》分析 |
一、《龙》的结构 |
二、《龙》的内容分析 |
三、《龙》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
二、编写突尼斯本土汉语教材的几点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研究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初期(1977-1990年)的课程设置 |
二、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二个时期(1990-1998年)的课程设置 |
三、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三个时期(1998年-2007年)的课程设置 |
四、突尼斯中文发展第四个时期(2007至今)的课程设置 |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学方法 |
一、语法翻译法 |
二、任务型教学法 |
三、游戏教学法 |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
一、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二、改进突尼斯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言规划视角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
一、突尼斯的外语教育政策 |
二、突尼斯各种外语的地位 |
三、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
第二节 突尼斯民众对汉语的态度及学习需求 |
一、对汉语的态度 |
二、汉语学习倾向 |
第三节 中阿合作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
一、中阿关系及其对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的影响 |
二、语言规划背景下的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
第四节 本研究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一、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 |
二、突尼斯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汉语) |
附录2: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阿拉伯语) |
附录3: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调查)(汉语) |
附录4: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教材内容的调查)(英语) |
附录5: 对突尼斯高中学习者的调查问卷 |
附录6: 对突尼斯高中汉语教师的调查问卷 |
附录7: 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中国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8: 高校本土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9: 补充访谈(高校本土教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看法) |
附录10: 教师访谈结果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与成长发展 ——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价值 |
1.3.1 理论价值 |
1.3.2 实践应用价值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慕课 |
2.1.2 慕课平台 |
2.1.3 助教 |
2.2 理论基础 |
2.2.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2.2.2 社会文化理论 |
2.2.3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
2.3 文献综述 |
2.3.1 慕课与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2.3.2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过程概述 |
3.1.1 课程简介 |
3.1.2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 |
3.2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3.2.1 问卷调查法及调查问卷 |
3.2.2 访谈法及访谈提纲 |
3.2.3 参与式观察法及观察日志 |
3.3 研究任务 |
3.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
3.3.2 质性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
第四章 数据描写与分析 |
4.1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 |
4.1.1 课程助教所完成的具体工作 |
4.1.2 教师和学习者对课程助教的评价 |
4.1.3 课程助教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 |
4.2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成长 |
4.2.1 助教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 |
4.2.2 助教采用的处理方式 |
4.2.3 助教收获的专业成长 |
4.2.4 反思与小结 |
4.3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发展与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 |
4.3.1 现有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所能提供的培养 |
4.3.2 培养方案中仍有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4.4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的可能性及相关建议 |
4.4.1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所具备的优势 |
4.4.2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相应建议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5.1 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与主要观点 |
5.1.1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具体工作及专业素养 |
5.1.2 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常见问题、处理方式及专业成长 |
5.1.3 培养方案所能提供的培养以及仍有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
5.1.4 国际汉语慕课作为专业实践的优势、问题及相应建议 |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2 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面向助教的调查问卷(前期、中期、后期) |
附录2 面向学习者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面向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面向助教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面向教师的访谈(录音转写记录) |
附录6 面向助教的访谈(录音转写记录) |
附录7 会话课助教工作日志 |
(3)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自然拼读法是英语初学者词汇学习的重要途径 |
2.自然拼读法是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研究框架 |
一、自然拼读法的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自然拼读法 |
2.词汇拼读能力 |
3.有效性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二语习得输入假说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语言迁移理论 |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
(一)自然拼读教学教师选择 |
1.选择学校情况 |
2.自然拼读法授课教师情况介绍及课例选取 |
3.自然拼读法教学分析维度 |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内容 |
1.通过26 个字母拼读音促进拼读意识 |
2.学习字母组合拼读音形成拼读能力 |
3.掌握拼读规律形成拼写能力 |
(三)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中的应用课例分析 |
1.字母A的课例分析 |
2.字母组合igh的课例分析 |
(四)自然拼读教学材料及教具的开发 |
1.自然拼读教学材料的开发 |
2.自然拼读教具的设计 |
(五)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 |
1.运用拼读歌曲和chant,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
2.选取合适的绘本,促进拼读教学 |
3.加强团队合作,开发拼读教学材料 |
三、自然拼读法对学生词汇拼读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
(一)自然拼读教学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1.拼读测验 |
2.问卷调查 |
(三)研究过程 |
1.测验过程 |
2.问卷调查过程 |
(四)词汇拼读能力测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1.词汇拼读测验结果评定 |
2.词汇拼读测验成绩结果分析 |
3.词汇拼读测验内容分析 |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1.小学生英语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2.小学生词汇学习方式的影响 |
(六)自然拼读法对提高学生词汇拼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发现 |
四、自然拼读法教学建议 |
(一)自然拼读法在词汇拼读教学中的建议 |
1.增加输入,形成听力储备 |
2.运用TPR,增加词义理解 |
3.制作工具,巩固拼读知识 |
4.巧用绘本,形成语篇意识 |
5.巧用绘本,培养语篇意识 |
(二)自然拼读法有效性的教学建议 |
1.加强对元音发音的教学,增强词汇拼读的准确性 |
2.转变词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二)研究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字母A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附录2 拼读测试 |
附录3 小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 |
附录4 自然拼读测试指导 |
附录5 自然拼读测试答卷评判 |
致谢 |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缩略语表 |
数据转写与记录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学术素养 |
2.1.2 学术素养社会化 |
2.2 语言社会化理论及相关实证研究 |
2.2.1 语言社会化理论 |
2.2.2 语言社会化相关研究综述 |
2.2.3 学术素养社会化相关研究述评 |
2.3 大学生社会化 |
2.4 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民族志式个案研究 |
3.2 研究场域 |
3.2.1 F大学及新生研讨课 |
3.2.2 S课程 |
3.3 研究参与者 |
3.3.1 核心参与者 |
3.3.2 非核心参与者 |
3.4 研究者角色 |
3.5 数据收集 |
3.5.1 问卷调查 |
3.5.2 课堂观察 |
3.5.3 访谈 |
3.5.4 叙事 |
3.5.5 研究日志 |
3.5.6 实物资料 |
3.6 数据分析 |
3.6.1 数据的整理与归档 |
3.6.2 数据深入分析 |
3.7 研究的伦理道德及可信度 |
3.7.1 伦理道德问题 |
3.7.2 研究的可信度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过程 |
4.1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一:茫然中摸索前行 |
4.1.1 学术阅读:“挫败感” |
4.1.2 口头汇报:“新手”与“老将” |
4.1.3 学术写作:“没有概念” |
4.1.4 小组合作:“担忧与怀疑” |
4.2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二:探索发现 |
4.2.1 学术阅读:“有规律可寻” |
4.2.2 口头汇报:“大有名堂” |
4.2.3 学术写作:原来如此 |
4.2.4 小组合作:“顺利、高效、融洽” |
4.3 S课内学术实践阶段三:丰硕收获 |
4.3.1 学术知识的深化 |
4.3.2 学术技能的提升 |
4.3.3 情感态度的向好发展 |
4.4 S课外学术实践 |
4.4.1 专业学习 |
4.4.2 社团活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5.1 宏观机构因素 |
5.2 中观课程因素 |
5.2.1 课程资源 |
5.2.2 教师输入与同伴示范 |
5.2.3 课堂互动方式 |
5.3 微观个体因素 |
5.3.1 个人实践网络 |
5.3.2 能动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学术素养社会化之互动过程性 |
6.1.1 时间延续:过去-现在-未来 |
6.1.2 空间延展:家庭-初等教育机构-F大学 |
6.1.3 时空交织:学术素养社会化的互动情境性 |
6.2 学术素养社会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
6.2.1 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 |
6.2.2 能动性 |
6.3 学术素养社会化再思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启示及未来展望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社会化模型演化 |
附录二 参与者F大学第一年阅读书单 |
附录三 问卷调查 |
附录四 课堂观察笔记(三例) |
附录五 访谈题纲(四例) |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七 访谈数据报告(节录) |
附录八 叙事示例一则 |
附录九 研究日志二则 |
附录十 学生专业课第一学年写作节选(二例) |
附录十一 学生写作材料节选(五例) |
附录十二 第一小组学期论文 |
附录十三 论文写作反思 |
(5)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自然拼读法的定义 |
2.2 国内外自然拼读法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研究述评 |
2.3 理论依据 |
2.3.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语言迁移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拼读测试 |
3.3.2 拼写测试 |
3.3.3 问卷调查 |
3.4 研究过程 |
3.5 研究实施 |
3.5.1 教学内容 |
3.5.2 教学策略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拼读前后测试数据分析 |
4.2 拼写前后测试数据分析 |
4.3 实验前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5.2 教学启示 |
5.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词汇拼读测试(前测) |
附录二 词汇拼读测试(后测) |
附录三 词汇拼写测试(前测) |
附录四 词汇拼写测试(后测) |
附录五 实验前调查问卷 |
附录六 实验后调查问卷 |
附录七 自然拼读法教学案例 |
致谢 |
(6)韩国高中初级汉语课堂中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2 研究理论基础 |
1.3 关于使用课堂媒介语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 |
2 课堂媒介语统计与分析 |
2.1 录音来源与背景介绍 |
2.2 不同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情况 |
2.3 同一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情况 |
3 志愿者教师使用的高频媒介语 |
3.1 高频媒介语的统计 |
3.2 高频媒介语的有效性分析 |
3.3 高频媒介语的分类 |
3.4 高频媒介语的特点 |
4 关于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调查与访谈 |
4.1 问卷和访谈的设计 |
4.2 调查学生对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态度 |
4.3 韩国各地区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情况调查 |
4.4 对韩国籍教师的访谈 |
4.5 中韩同形词在韩国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调查 |
5 关于韩国初级汉语课堂使用媒介语的思考 |
5.1 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原因分析 |
5.2 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时存在的问题 |
5.3 对志愿者教师使用媒介语的建议 |
6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通讯汉语》在泰国职业学院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尖竹汶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综述 |
(一)教材的适用性研究 |
(二)对外汉语教材的适用性研究 |
(三)《通讯汉语》相关研究 |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及适用性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趣味性原则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的适用性评估 |
第二章 《通讯汉语》教材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教材结构 |
第二节 语音部分 |
一、语音教学的编排 |
二、语音教学的内容 |
第三节 词汇部分 |
一、词汇的量化 |
二、词汇的等级分布 |
三、词汇的泰语注释 |
四、词汇的扩展补充 |
第四节 语法部分 |
一、语法项目的量化 |
二、语法项目的选择 |
三、语法项目的等级 |
四、语法项目的注释 |
第五节 课文部分 |
一、课文的编排 |
二、课文的篇幅 |
三、课文的话题选择 |
四、课文的功能项目 |
第六节 练习部分 |
一、练习的编排形式 |
二、练习题型的分类 |
第七节 文化部分 |
第三章 《通讯汉语》教材使用群体分析 |
第一节 泰国职业教育的汉语教学概况 |
第二节 尖竹汶技术学院的汉语教学概况 |
一、学院汉语教学发展现状 |
二、使用《通讯汉语》的教师 |
三、使用《通讯汉语》的学生 |
第四章 《通讯汉语》教材的适用性评估 |
第一节 内部评估 |
一、针对性 |
二、实用性 |
三、科学性 |
四、趣味性 |
五、小结 |
第二节 外部评估 |
一、汉语课程适用情况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三、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
四、小结 |
第五章 针对《通讯汉语》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建议 |
第一节 语音部分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第二节 词汇部分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第三节 语法部分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第四节 课文部分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第五节 练习部分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第六节 文化部分 |
一、编写建议 |
二、使用建议 |
第七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8)基于综合拼读法的英语词汇认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实践依据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 文献综述 |
(一)词汇认读 |
(二)综合拼读法 |
(三)对词汇认读和综合拼读法文献的思考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六 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二)克拉申输入理论 |
第一章 小学英语词汇认读概述 |
一 小学英语常用三种词汇认读方法的剖析 |
二 综合拼读法适用性分析 |
(一)综合拼读法内容 |
(二)综合拼读法与自然拼读法的关系 |
(三)综合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认读中的优势 |
第二章 H小学一年级词汇认读调查现状及发现问题 |
一 调查现状 |
(一)H小学一年级某英语教师课时规划情况 |
(二)一(1)班和一(5)班的词汇认读活动状况 |
二 发现问题 |
(一)教师的课时量大,安排不科学 |
(二)教师教学活动产生偏移 |
(三)学生词汇认读能力不高 |
(四)学生难以准确读写词汇 |
第三章 综合拼读法在英语词汇认读中的应用实验 |
一 实验测试设计 |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二)实验目的 |
(三)实验因素控制 |
(四)实验过程设计 |
二 测试试卷的编制 |
(一)实验考查的词汇范围 |
(二)编制试卷的理论依据 |
(三)试卷编制的实践依据 |
(四)试卷的构成 |
(五)测试卷的质量检验 |
第四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
一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前测 |
(二)实验中测 |
(三)实验后测 |
二 实验的主要发现 |
(一)认读方面 |
(二)读写方面 |
第五章 综合拼读法的培养策略 |
一 综合拼读法策略制定的原则 |
(一)融合性原则 |
(二)循序渐进原则 |
二 综合拼读法培养策略设计 |
(一)综合拼读法学教学设计思路 |
(二)综合拼读法培养策略的细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附件 |
(9)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校课程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政策导向 |
1.1.2 教育科研素养培养与发展的目标引领 |
1.1.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使然 |
1.1.4 教育科研方法教材使用者的现实诉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 |
2.1.2 教材 |
2.1.3 实验法 |
2.1.4 教育实验与教育试验 |
2.2 教材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评价的本质 |
2.2.2 教材评价的思维 |
2.2.3 教材评价的主体 |
2.2.4 教材评价的维度 |
2.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评介研究 |
2.3.2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比较研究 |
2.3.3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的重构和开发研究 |
2.4 内容分析法在高校教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
2.4.1 内容分析法的理论研究 |
2.4.2 内容分析法在心理学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
2.4.3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类教材研究中的应用 |
2.5 教育科研方法的相关研究 |
2.6 已有研究评析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 |
4 教材静态文本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材概况研究 |
4.1.1 出版时间 |
4.1.2 出版性质 |
4.1.3 编写目的 |
4.1.4 编写原则 |
4.1.5 读者定位 |
4.2 教材实验法章节研究 |
4.2.1 知识体系 |
4.2.2 知识单元 |
4.2.3 编写体例 |
4.2.4 图表系统 |
4.2.5 事例与案例 |
4.3 小结 |
5 教材动态使用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使用满意度 |
5.2 使用效果 |
5.3 学生的期待 |
5.3.1 编写逻辑 |
5.3.2 教材内容 |
5.3.3 教学方式 |
5.4 小结 |
6 讨论、建议与反思 |
6.1 讨论 |
6.1.1 学习教育实验的意义 |
6.1.2 教材中的教育实验案例与案例教学 |
6.2 建议 |
6.2.1 改进课程设置 |
6.2.2 优化教材编写 |
6.2.3 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
6.3 反思 |
6.3.1 研究对象 |
6.3.2 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后记 |
(10)《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清末民初域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清末民初日本与英国汉学家所编汉语教材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三、《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文献来源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来源 |
第一章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成书背景及传播情况 |
第一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简介 |
一、《亚细亚言语集》简介 |
二、《华英文义津逮》简介 |
第二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成书背景 |
一、《亚细亚言语集》成书背景 |
二、《华英文义津逮》成书背景 |
三、《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成书背景对比 |
第三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传播情况 |
一、《亚细亚言语集》传播情况 |
二、《华英文义津逮》传播情况 |
三、《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传播情况对比 |
第二章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词语选择与教学 |
第一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词语选择 |
一、《亚细亚言语集》词语选择 |
二、《华英文义津逮》词语选择 |
三、《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词语选择对比 |
第二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词语教学 |
一、《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词语编排 |
二、《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词语教学方法 |
小结 |
第三章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中的语法现象与教学 |
第一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词类考察 |
一、《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词类分布 |
二、《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词类术语界定 |
第二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中的其他语法现象 |
一、《亚细亚言语集》长句使用情况 |
二、《华英文义津逮》长句使用情况 |
三、《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长句情况对比 |
第三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语法教学 |
一、《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语法编排 |
二、《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语法教学方法 |
小结 |
第四章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学术评价 |
第一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优点 |
一、《亚细亚言语集》的优点 |
二、《华英文义津逮》的优点 |
第二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的缺点 |
一、《亚细亚言语集》的缺点 |
二、《华英文义津逮》的缺点 |
第三节 《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对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一、考虑国别化 |
二、注重科学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四、浅谈如何对英语初学者进行“语音超前集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D]. 海客(HAYKEL T0UMI).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国际汉语慕课助教的专业素养与成长发展 ——基于《Introduction to Chinese》的课程助教实践[D]. 沈书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拼读中的应用及有效性研究[D]. 王敏敏. 临沂大学, 2021(11)
- [4]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新生学术素养社会化研究[D]. 苏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5]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胡宁. 西南大学, 2020(05)
- [6]韩国高中初级汉语课堂中汉语教师志愿者使用媒介语情况调查研究[D]. 李雪雪. 暨南大学, 2020(04)
- [7]《通讯汉语》在泰国职业学院汉语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 ——以尖竹汶技术学院为例[D]. 史文韬.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综合拼读法的英语词汇认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以小学一年级为例[D]. 覃锦辉.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中国“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研究 ——聚焦实验法[D]. 邹雪城.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亚细亚言语集》与《华英文义津逮》对比研究[D]. 路云云.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