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区超镁铁岩体与铬铁矿床的褶皱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汤贺军[1](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陈敏[2](2020)在《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文中认为宗务隆构造带是柴达木北缘的重要地质构造单元,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重大找矿突破令人期待。本文以宗务隆构造带为对象,通过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群和蓄集闪长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矿地质环境;通过蓄集铅银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和其他矿化现象的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信息对金属矿产进行预测。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宗务隆构造带内巴罗根郭勒基性岩墙侵入时代为289±1Ma(锆石U-Pb),岩石为碱性玄武质成分,其岩浆是软流圈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并在演化过程中萃取岩石圈富集地幔的组分;蓄集闪长岩体侵入时代为258±1Ma(锆石U-Pb),岩石为准铝高钾钙碱性,其岩浆是壳幔混合的产物,其中古老地壳物占主导。(2)宗务隆构造带早泥盆世-早石炭世初始裂解,可能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内持续裂解,东部形成有限洋盆环境;而中西部开裂相对东部较晚,显示陆内裂谷环境,有利形成砾岩改造型矿床。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先后发生洋陆俯冲,有利形成矽卡岩型、伟晶岩型、岩浆-构造热液脉型等矿床类型;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呈现剪切作用,可能对前期形成的矿床有一定的改造/破坏作用。(3)蓄集铅银矿床矿体受压扭性断裂控制,呈脉状近东西向产在石炭-二叠系宗务隆群千枚岩夹灰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宗务隆群,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期后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矿床属构造-岩浆热液脉型矿床。尕日力根金矿床矿体产在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与容矿地层整合产出,成矿先后经历了古砂矿沉积期和变质热液再富集期,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应属砾岩改造型金矿床。(4)宗务隆构造带控矿要素及未来找矿方向:1)构造-岩浆热液脉型银铅锌成矿受宗务隆群中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部位、近东西/北西向的逆冲断层和中二叠世-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体控制。2)矽卡岩型铁金成矿受碳酸盐岩地层、中酸性侵入岩矽卡岩组合控制。3)伟晶岩型锂铍铌钽矿床受(白云母)花岗伟晶岩控制。4)砾岩改造型金成矿受二叠系勒门沟组砾岩、含砾砂岩和宗务隆北缘断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根据不同主攻矿床类型控制要素,综合地、物、化等资料,划分了A、B、C级成矿远景区。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黄竺[4](2015)在《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的深部矿物组合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西藏罗布莎中生代蛇绿岩和俄罗斯极地乌拉尔早古生代蛇绿岩的铬铁矿中发现了金刚石等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提出铬铁矿深部成因的新认识,引发出了国内外关于蛇绿岩型铬铁矿的成因的讨论。蛇绿岩型铬铁矿分为高铬型和高铝型两类,发现金刚石的西藏和俄罗斯的铬铁矿均属于高铬型铬铁矿。新的问题是,高铝型铬铁矿是否也含类似的深部地幔矿物?即深部地幔矿物在蛇绿岩型铬铁矿中是否普遍存在?我国内蒙古贺根山晚古生代蛇绿岩中的铬铁矿为高铝型。本论文选择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铬铁矿的矿物学为研究目标,以查明其中是否含有金刚石等特殊地幔矿物和铬铁矿的形成机制。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代表了古亚洲洋岩石圈的残余,产在天山-兴安褶皱区的内蒙-大兴安岭褶皱带,北侧为西伯利亚板块,南侧为华北板块。用于本研究的约2000kg铬铁矿石采自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带3756号铬铁矿体。通过人工重砂选矿工作,并在双目镜下进行单矿物的挑选,运用光学性质和拉曼光谱学、能谱测试分析鉴定矿物。在贺根山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了类似于西藏和俄罗斯北部蛇绿岩报道过的金刚石和碳硅石等多种深部地幔矿物。初步研究表明,该铬铁矿矿石样品中至少有30余种矿物,包括金刚石、自然锰、自然钙、自然铝、自然铬、自然铁等自然元素类;碳硅石、Ni-Mn-Fe、Fe-Ni-Al、Ni-Mn-Co等金属互化物类;方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金红石、锐钛矿、钛铁矿、铬尖晶石、锡石、石英等氧化物类;黄铁矿、白铁矿、方铅矿、辉钼矿等硫化物类;镁橄榄石、顽火辉石、透辉石、锆石、榍石、符山石、绿泥石、蛇纹石、正长石、钙铬榴石、镁铝榴石和普通辉石等硅酸盐类;以及钾盐、菱水碳铝镁石、独居石、钙芒硝和水氯铁镁石等。本次试验表明,金刚石、碳硅石和其他特殊地幔矿物不仅能够在高铬铬铁矿中产出,还能在高铝铬铁矿中产出。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带高铝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地幔矿物表明,需重新评价贺根山蛇绿岩和铬铁矿的成因和地质构造背景。
仇东东[5](2015)在《陕西省松树沟铬铁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松树沟岩体为秦岭造山带出露面积最大的超镁铁岩体,前人对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勘查研究工作,在地表以下700m深度内投入了大量的坑道及钻探工程,并对控制的铬铁矿体进行了开采。很多学者对松树沟岩体成因进行了研究,存在蛇绿岩与阿尔卑斯型橄榄岩的不同认识。对于松树沟岩体的深部有没有找矿潜力?以及在什么部位找矿?这些问题都未解决。本论文选取松树沟岩体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地质找矿等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岩石、矿物分析,岩体和矿体三维建模,对松树沟铬铁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深边部找矿潜力及找矿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松树沟铬铁矿为高铬型铬铁矿,赋存于松树沟超镁铁岩体中。岩体主要由纯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橄榄石为镁橄榄石,其Mg/(Mg+Fe+Mn)=0.890.94(平均为0.92)、Fo=9194、NiO=0.210.38%(平均0.31%);斜方辉石为顽火辉石,其En=9194,Al2O3=0.33%。综合研究认为:岩体属于阿尔卑斯型超镁铁岩体。(2)根据矿山343个钻孔数据(长度总计约10.8万米),应用3DMine软件建立了矿区三维模型,为深边部成矿预测提供了可视化素材,并计算了松树沟矿床地表以下700m深度的铬铁矿贫矿石量约616.91万吨(铬铁矿品位>3%,含已知矿体)。(3)系统收集总结松树沟铬铁矿床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结合矿区三维建模及铬铁矿成矿理论,提出三个成矿预测区及一个成矿远景区,分别为界岭沟—干沟成矿预测区、干沟—小松树沟段深部成矿预测区、洋淇沟—东沟段(岩体下盘)成矿预测区和矿区外围泥鳅凹成矿远景区,并提出了找矿标志与找矿方法。
张照伟[6](2013)在《南祁连化隆地区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铜镍成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是金属硫化物与硅酸盐岩浆不混溶的结果。从硅酸盐岩浆中分离的亲硫元素,进入镁铁或超镁铁岩浆中的硫化物液滴,这些硫化物液滴与镁铁质或超镁铁质岩浆发生熔离和聚集,从而形成了岩浆镍铜(铂)硫化物矿床。世界主要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是板内岩浆作用的结果,多集中在稳定克拉通边缘、裂谷环境及地幔柱活动区域。在地质形成历史上,从太古代至古生代均有产出。中国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主要发育于元古宙和晚古生代而呈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他时代少有发现和报道。这些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主要集中在稳定克拉通边缘和造山带中,本应板内环境的矿床为何发育在造山带中,仅仅是因为造山带中的矿床被暴露出来吗?金川是世界上第三大岩浆镍铜硫化物矿床,是大规模岩浆作用的结果。同期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可能波及更大的范围,祁连山、柴北缘、阿尔金山都有可能发育镍铜矿化的镁铁-超镁铁岩体。无独有偶,与金川矿床所在的龙首山遥相呼应的南祁连造山带,产出有化隆镁铁-超镁铁岩带,该岩带长约160Km,宽1030Km,呈西窄东宽的楔形夹持于拉脊山南缘断裂与青海南山断裂之间。其间侵位于化隆岩群中的镁铁-超镁铁岩体伴有不同程度的镍铜矿化,甚至达到了中小型矿床规模,可见为一较重要的镍铜矿化带。论文选择化隆岩带内的裕龙沟、拉水峡、亚曲、下什堂等镁铁-超镁铁岩体为研究重点,突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岩浆源区性质和演化过程,开展岩浆与围岩及硫化物熔离机制的刻画剖析,探讨岩浆成矿作用。取得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青海省化隆岩带内的镁铁-超镁铁岩体均无一例外地侵入到化隆地块的化隆岩群中。化隆岩群是一套以石英岩、黑云石英片岩、二云母片岩、石英片岩、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混合片麻岩和混合岩为主体,变质程度较深的中-深变质岩系。带内含矿岩体基本都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构成,主要造岩矿物有橄榄石、辉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等等。含矿岩相多数为辉长-苏长岩、辉石岩以及橄榄岩相。(2)首次精确测定了化隆岩群的形成时代,数据集中于893Ma与919Ma两个峰值,且存在10001600Ma的古老锆石。其内斜长角闪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不亏损特征,与典型OIB具有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h、Nb)的特征不同,而在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上又落入了板内玄武岩区。这些反映了化隆群原岩来源于软流圈地幔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熔融源,可能属于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汇聚中局部裂解或者Rodinia超大陆整体上汇聚没有完成,局部就开始裂解的产物。(3)利用ID-TIMS和LA-ICP-MS方法,首次获得了化隆岩带内镁铁-超镁铁岩体的精确结晶年龄。亚曲辉长岩(09YQ-01)和裕龙沟角闪辉石岩(09YL-01)利用ID-TIMS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0.74±0.33Ma (MSWD=1.1)和442.4±1.6Ma(MSWD=0.59)。下什堂辉橄岩(XST-01)和阿什贡辉橄岩(ASG-01)样品通过LA-ICP-MS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9.8±2.4Ma (MSWD=0.31)和436.1±1.2Ma(MSWD=0.13)。这四个年龄数值较为接近,共同约束了此岩带镁铁质杂岩体的形成时限。(4)青海省化隆岩带内的镁铁质杂岩体的m/f值多集中在1.1、3.0和1.53,介于1~3.5之间,属于铁质系列。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和微量元素的原始地幔蛛网图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负Eu异常及Nb-Ta负异常,几乎所有样品都有Zr-Hf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以及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Zr)。表现出了岛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特点。(5)化隆地区镁铁质杂岩体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变化很大,这暗示岩浆体系在演化过程中可能是开放的。稀疏浸染状矿石硫化物的187Os/188Os初始比值介于0.292.19之间,相对幔源矿床的187Os/188Os初始比值较高,又低于壳源矿床的187Os/188Os初始比值,可能混染了较多的壳源物质。γOs值越表现为大的正值且变化范围较大(+80+1183),连同普遍存在的Nb、Ta亏损,进一步说明可能也与地壳同化混染密切相关。(6)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带内杂岩体的母岩浆来自一个曾被交代富集的地幔源区,其εNd(t)=-7.74~+8.36,这些共同表明其岩浆源区应该位于软流圈地幔,并混有一部分被俯冲板片交代的地幔楔物质。而这种交代富集事件显然与祁连、柴北缘在早古生代期间大规模的板片俯冲有关。由于俯冲带熔/流体对地幔楔交代富集事件的时间与该富集地幔发生熔融的时间相隔较近,致使化隆地区镁铁质杂岩体虽然具有富集的微量元素特征,但未遭受同化混染的样品却基本保持了亏损地幔的同位素性质。(7)在Th/Yb对Nb/Yb的协变图中,化隆岩带内镁铁质杂岩体位于MORB-OIB线的上方,落入现代岛弧玄武岩区域。在化隆岩带北邻的拉脊山,亦产出有440-450Ma的镁铁-超镁铁侵入体和同时期花岗岩,进一步揭示拉脊山小洋盆最终于450Ma闭合。此时的化隆地块,处于拉脊山小洋盆和柴北缘洋完全俯冲闭合转为碰撞造山阶段,岩浆在后碰撞的伸展部位上侵而形成了化隆岩带的镁铁-超镁铁岩体。化隆群富硅地层为硫化物的不混溶创造了同化混染的条件,并最终导致富硅物质的加入,致使岩浆中硫化物的不混溶作用发生,从而可形成不同品位不同类型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黄增保[7](2012)在《甘肃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位于祁连山西段,中祁连地块与南祁连造山带结合部位。出露的岩石单元可分为地幔变质橄榄岩和堆晶杂岩两部分,其中以堆积杂岩发育为特征,并产有铬铁矿矿体。在岩体南侧发育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自北而南,形成带状展布的变质地幔橄榄岩→含铬镁铁-超镁铁堆积杂岩→中基性火山岩的岩石组合,构成较为典型的蛇绿岩剖面。大道尔吉铬铁矿床成矿母岩为堆晶杂岩系,可分为三个堆晶旋回,其中以第三堆积旋回最为发育,大部分工业矿体均产于该层中。每个堆积旋回底部为含铬的超镁铁质纯橄岩,向上变为由异剥橄榄岩→透辉石岩→辉长岩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互层的层状杂岩,最终变为单一的镁铁质均质辉长岩,呈韵律层产出。岩石、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是相对富镁及富铬的拉斑玄武质岩浆,在开放体系中,并在较高压力下由晶体重力结晶分异作用下形成。镁铁-超镁铁堆积杂岩中辉石橄榄岩Sm/Nd同位素年龄为441±58Ma,代表了成矿岩体侵位时的年龄。另外,还测得侵入于该杂岩体的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和谐年龄为462.9±1.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比,初步将大道尔吉镁铁-超镁铁杂岩形成年龄定为早奥陶世。大道尔吉蛇绿岩套壳层熔岩岩石类型为玄武安山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来源于一个中度亏损的地幔源区,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消减作用的影响,兼有N-MORB和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双重特征。说明大道尔吉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弧后盆地环境(SSZ型)。大道尔吉铬铁矿体工业矿体主要产于堆晶杂岩中第三堆积旋回的底部纯橄岩-含辉纯橄岩中,在地幔橄榄岩中的铬铁矿体较少。矿体主要由各种浸染状的铬铁矿石组成。矿体围岩为纯橄岩,副矿物铬尖晶石与造矿铬尖晶石的成分相似,表明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是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属早期岩浆矿床。
李江海,牛向龙,黄雄南,冯军[8](2002)在《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豆荚状铬铁矿为蛇绿岩的特征性矿产 ,保留了上地幔岩浆构造作用、高温变形以及岩石成因的重要信息。它们常见于方辉橄榄岩内 ,位于大洋岩石圈莫霍面下 1~ 2km的古深度范围内。豆荚状铬铁矿常被纯橄岩薄壳围限 ,保留特征的豆状、豆壳状等构造。豆荚状铬铁矿的TiO2 含量较低 ,铂族元素 (PGE)的分布模式显示特征的负斜率。普遍认为 ,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部分熔融条件下 ,涉及原始地幔熔体与亏损地幔橄榄岩的相互作用 ,伴随复杂的岩浆混合及结晶过程。狭窄的上地幔岩浆通道或孔穴为豆荚状铬铁矿理想的堆积部位。超俯冲带 (弧后盆地、岛弧、弧前 )、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均可能是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理想环境。其中 ,洋脊扩张模式及大洋上俯冲带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豆荚状铬铁矿成因。对于经历高级变质及多期变形的华北大陆基底 ,豆荚状铬铁矿是研究古老蛇绿岩最直接而有效的地质标志 ,对于研究古大洋岩石圈增生过程 ,上地幔演化 ,探索早期板块构造意义重大。
鲍佩声,王希斌,彭根永,郝梓国,陈清植,杨廷辉[9](1992)在《新疆西准噶尔重点含铬岩体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文中提出前言新疆《西准噶尔重点含铬岩体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是密切结合“七五”期间全国铬铁矿找矿部署的一项科研之成果。本书以“豆荚状铬铁矿矿床系熔融残余成因”为指导思想,综合分析了前人的大量资料,并经过重点的野外调查及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对新疆西准噶尔几个重点含铬岩体的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予以远景评价。
王希斌,郝梓国,鲍佩声,彭根永[10](1992)在《中国造山带蛇绿岩中铬铁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的若干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我国造山带中铬铁矿床分为岩浆堆积成因及地幔熔融残余成因两大类型,并将它们细分为若干亚类。两类铬铁矿分别产于蛇绿岩剖面的不同层位上,岩浆分离结晶成因者位于剖面的上部,地幔熔融残余成因的豆荚状铬铁矿床则位于剖面的下部。后者包括3个亚类,富铬型、富铝型及过渡型,它们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和成矿条件。
二、红区超镁铁岩体与铬铁矿床的褶皱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区超镁铁岩体与铬铁矿床的褶皱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测试方法 |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
3.2.1 地质剖面概况 |
3.2.2 岩石学特征 |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
3.2.4 构造变形特征 |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
3.3.1 矿床地质特征 |
3.3.2 含矿岩体特征 |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
3.4 讨论 |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
4.2.1 岩石学特征 |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5 讨论 |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含矿岩体特征 |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5 讨论 |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
4.4.1 岩石学特征 |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5 讨论 |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
5.2.1 岩石学特征 |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
5.2.5 讨论 |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
5.3.1 矿床地质特征 |
5.3.2 含矿岩石特征 |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6 讨论 |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
5.4.1 矿床地质特征 |
5.4.2 岩石学特征 |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4.6 讨论 |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
6.3 区域成矿作用 |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成矿的地质环境研究 |
1.2.2 砾岩容矿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6 研究方法 |
1.7 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柴北缘地层分区 |
2.2.2 宗务隆地层分区 |
2.2.3 南祁连地层分区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三章 宗务隆构造带成矿的地质环境 |
3.1 宗务隆构造带地层岩石建造特征 |
3.1.1 地层岩石单元 |
3.1.2 天峻南山蛇绿岩特征 |
3.2 侵入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3.2.1 岩体地质和样品特征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分析结果 |
3.2.4 岩石成因及岩浆起源 |
3.2.5 成岩构造环境 |
3.3 变形变质特征 |
3.4 宗务隆带构造-岩浆演化过程 |
3.5 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的控制要素 |
4.1 蓄集铅银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 |
4.1.2 样品和分析方法与结果 |
4.1.3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S、Pb同位素组成的成矿学意义 |
4.1.4 矿床成因分析 |
4.2 尕日力根金矿床 |
4.2.1 矿床地质 |
4.2.2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4.2.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4 金的富集成矿过程分析 |
4.3 控矿要素分析 |
第五章 矿产预测 |
5.1 宗务隆构造带主攻矿床类型的找矿标志 |
5.2 成矿远景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
2.3 21世纪初至今 |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
3.1 岩浆矿床 |
3.2 斑岩型矿床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4 玢岩型铁矿床 |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
3.8 造山型金矿床 |
3.9 卡林型金矿床 |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
3.1 1 沉积矿床 |
3.1 2 铀矿床 |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
3.16超大型矿床 |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
4.2 若干成矿理论 |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
5.1 元素地球化学 |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 成矿年代学 |
5.5 矿田构造 |
5.6 成矿实验 |
6 找矿重大发现 |
7 结束语 |
(4)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的深部矿物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铬铁矿床的主要类型和产出特征 |
1.2 豆荚状铬铁矿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科学问题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分析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取得的成果和意义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及其赋矿特征 |
2.2 内蒙古贺根山矿区区域地质背景 |
2.3 内蒙古贺根山铬铁矿矿床的地质特征 |
第三章 贺根山铬铁矿矿床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3.1 围岩地幔橄榄岩岩石学 |
3.2 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学 |
3.3 贺根山矿区铬铁矿矿石特征 |
3.4 贺根山矿区铬铁矿矿石的矿物学特征 |
第四章 贺根山铬铁矿人工重砂矿物学研究 |
4.1 自然元素矿物大类 |
4.2 金属互化物 |
4.3 氧化物 |
4.4 硫化物 |
4.5 其他矿物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陕西省松树沟铬铁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松树沟铬铁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矿床勘查历史 |
1.2.2 矿床研究历史 |
1.2.3 存在问题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1.3.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单元划分 |
2.2 商丹构造带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构造意义及构造演化 |
2.2.1 商丹带及北秦岭构造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 |
2.2.2 商丹带及北秦岭构造带中元古代构造演化 |
2.2.3 商丹带及北秦岭构造带晋宁晚期—中华力西期构造演化 |
2.2.4 商丹带及北秦岭构造带晚华力西—印支期构造演化 |
2.2.5 商丹带及北秦岭构造带燕山—喜山期构造演化 |
2.3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松树沟铬铁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松树沟超镁铁岩体地质特征 |
3.5 松树沟铬铁矿体地质特征 |
3.6 铬铁矿矿石特征 |
第四章 松树沟铬铁矿床成因 |
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3 岩石矿物构造变形特征 |
4.4 岩体形成时代 |
4.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6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松树沟铬铁矿床三维地质建模 |
5.13DMINE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
5.2 松树沟铬铁矿三维建模 |
5.2.1 岩相地表模型的建立 |
5.2.2 钻孔数据库的建立 |
5.2.3 岩矿体实体模型的建立 |
5.2.4 块体模型的建立及处理计算 |
第六章 松树沟铬铁矿床成矿预测 |
6.1 成矿预测依据 |
6.1.1 地质因素与矿化特征 |
6.1.2 三维地质建模与矿化特征 |
6.1.3 化探异常与矿化特征 |
6.1.4 物探异常与矿化特征 |
6.2 成矿预测区 |
6.3 预测区找矿方法建议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南祁连化隆地区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铜镍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3 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 |
1.3.1 学术思想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研究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
1.5 样品采集制备和分析方法 |
1.5.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1.5.2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1.5.3 S、Nd、Sr 同位素测试 |
1.5.4 铂族元素分析 |
1.5.5 电子探针分析 |
1.5.6 锆石 ID-TIMS 分析 |
1.5.7 锆石 LA-ICP MS 分析 |
1.5.8 Re-Os 同位素分析 |
1.6 主要创新成果 |
第二章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进展 |
2.1 世界岩浆作用有关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类型和分布 |
2.1.1 矿床类型 |
2.1.2 成矿特点与地质分布 |
2.2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新进展 |
2.2.1 构造岩浆背景 |
2.2.2 岩浆源区性质 |
2.2.3 硫化物熔离机制 |
2.2.4 地壳混染与岩浆混合 |
2.2.5 岩浆成矿作用 |
第三章 青海省化隆地区铜镍成矿背景与地质条件 |
3.1 化隆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 |
3.1.1 大地构造位置 |
3.1.2 构造单元划分 |
3.1.3 区域构造演化 |
3.2 化隆地区岩浆岩活动特点与成矿地质条件 |
3.2.1 岩浆活动特点 |
3.2.2 镁铁-超镁铁岩成岩演化系统 |
3.2.3 地质特征 |
3.3 化隆区域成矿构造环境及动力学分析 |
3.3.1 区域成矿构造环境 |
3.3.2 成矿动力学分析 |
第四章 化隆岩带镁铁质杂岩体地质特征及含矿性 |
4.1 化隆岩带基本地质特征 |
4.1.1 化隆镁铁-超镁铁岩带特点 |
4.1.2 岩石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
4.2 典型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4.3 岩体含矿性及矿体地质特征 |
4.3.1 岩体含矿性 |
4.3.2 矿体地质特征 |
4.4 矿石矿物特征 |
4.4.1 结构与构造 |
4.4.2 矿石矿物特征 |
4.4.3 矿物组合特征 |
4.5 矿物晶体化学特征 |
4.5.1 亚曲岩体矿物学特征 |
4.5.2 裕龙沟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 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成岩成矿时代 |
5.4 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5.1 S 同位素特征 |
5.5.2 Sr-Nd 同位素特征 |
5.5.3 Re-Os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6 岩体群亲缘关系 |
第六章 岩浆源区与成矿作用 |
6.1 同化混染 |
6.1.1 同化混染的程度 |
6.1.2 Re-Os 同位素体系对同化混染的指示 |
6.1.3 选择性同化混染 |
6.2 结晶分异 |
6.3 岩浆源区 |
6.3.1 初始岩浆 |
6.3.2 母岩浆组成 |
6.3.3 岩浆源区性质 |
6.4 地球动力学背景 |
6.5 成矿作用 |
6.5.1 深部熔离机制与成矿过程 |
6.5.2 成岩成矿模式 |
6.6 靶区优选与找矿方向 |
6.6.1 铜镍矿找矿靶区优选 |
6.6.2 化隆及邻区岩浆铜镍矿找矿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图版 |
(7)甘肃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铬铁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2 大道尔吉铬铁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进展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划分 |
2.1.1 敦煌地块 |
2.1.2 祁连山造山带 |
2.1.3 柴北缘造山带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 |
第3章 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3.1 岩体地质特征 |
3.2 岩相学特征 |
3.2.1 地幔橄榄岩带 |
3.2.2 堆晶杂岩带 |
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测试 |
3.3.2 岩石化学特征 |
3.3.3 稀土元素特征 |
3.3.4 微量元素特征 |
3.4 成岩时代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产状 |
4.2 矿体形态及类型 |
4.3 矿石特征 |
4.3.1 矿石结构构造 |
4.3.2 矿石矿物组成 |
4.3.3 矿石化学成分 |
4.3.4 矿石中伴生元素特征 |
4.3.5 铬尖晶石的成分特征 |
第5章 成矿岩体研究的意义 |
5.1 蛇绿岩套的确定 |
5.2 成矿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 |
5.3 堆积岩系成岩成矿机制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红区超镁铁岩体与铬铁矿床的褶皱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柴北缘宗务隆构造带金属成矿地质环境及控制要素研究[D]. 陈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中铬铁矿的深部矿物组合研究[D]. 黄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 [5]陕西省松树沟铬铁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研究[D]. 仇东东. 长安大学, 2015(02)
- [6]南祁连化隆地区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铜镍成矿[D]. 张照伟. 长安大学, 2013(07)
- [7]甘肃大道尔吉铬铁矿矿床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研究意义[D]. 黄增保.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8]豆荚状铬铁矿:古大洋岩石圈残片的重要证据[J]. 李江海,牛向龙,黄雄南,冯军. 地学前缘, 2002(04)
- [9]新疆西准噶尔重点含铬岩体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的研究[A]. 鲍佩声,王希斌,彭根永,郝梓国,陈清植,杨廷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4), 1992
- [10]中国造山带蛇绿岩中铬铁矿床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的若干特征[J]. 王希斌,郝梓国,鲍佩声,彭根永. 矿床地质, 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