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颜芮[1](2021)在《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云县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吴嘉敏[2](2021)在《血压控制不良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自我管理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
洪秀兰[3](2021)在《基于自我管理支持的综合核心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认为
张晓东[4](2021)在《基于“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用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等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集团的30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试验组,267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实施前瞻性研究。试验组按照“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及流程进行管理,对照组按常规慢病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试验组随访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每1~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按照常规慢病管理模式,2次/6个月的频率进行随访,共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管理模式前后的血压控制效果、用药依从性评价(MMAS-8)、生活质量评价(SF-36)、抑郁评价(PHQ-9)和焦虑评价(GAD-7)的异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如果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执行t检验;如果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不符则执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执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经“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和常规慢病管理模式管理6个月后,试验组血压控制率较对照组高(90.55%比53.93%,P<0.05),且试验组收缩压下降值较对照组高[(12.16±19.93)mm Hg比(4.42±19.66)mm Hg,P<0.05];管理6个月后试验组的用药依从性评分为7.09±1.06,对照组的评分为6.84±0.94,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均高于管理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6个月之后试验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价(SF-36)当中的生理功能(PF)、总体健康(GH)、生理职能(RP)、精力(VT)、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以及精神健康评价(MH)七个条目评分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管理6个月后,在抑郁评价(PHQ-9)评分中,试验组为7.21±4.77,对照组为7.76±4.53,两组患者抑郁评价评分较管理前均有下降,但试验组评分有更显着的降低,同时两组管理之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6个月后,焦虑评价(GAD-7)评分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35±4.17、8.24±4.29,两组患者焦虑评价都与管理之前相比有所降低,其中试验组评分降低更具显着性,同时两组管理之后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与收缩压变化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6.6(P<0.05)。管理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的单片复方制剂(SPC)使用率为54.1%,而对照组患者的单片复方制剂使用率为32.2%,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管理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黎庭和[5](2021)在《长春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长春市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现状,对比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管理前后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变化,了解对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深入了解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分析影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有关因素,为更好应用健康管理手段控制高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合理制定高血压防控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制的《高血压知识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采取不记名方式对长春市某城区五个社区内登记在案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纳入健康管理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研究实施健康管理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以及生活与行为方式改变状况的提高水平。结果:(1)五个社区共有确诊高血压患者2083人,患病率为13.98%;确诊高血压患者纳入社区健康管理者1834人,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率为88.04%;(2)实施健康管理后,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提高,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实施健康管理后,患者高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明显改善,各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纳入健康管理后,患者高血压并发症及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纳入健康管理后,患者的高血压控制与治疗情况明显改善,各药物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43例(49.65%)高血压患者接受社区随访,并对自身血压进行管理;16例(5.59%)高血压患者通过定期到医院检查的方式进行血压控制管理;221例(77.27%)高血压患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血压进行管理,并接受相关管理技能培训;268例(93.71%)高血压患者可以理解社区发放的高血压宣传材料内容。结论:长春地区某城区五个社区:(1)高血压管理率达88.04%;(2)纳入患者的控制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显着提高;(3)高血压患者的相关行为危险因素及其不良影响显着降低;(4)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服药依从性提高;(5)多数患者认为社区提供的健康管理内容与方式对自身高血压病情达到了良好的控制及导向作用。这为今后在其他社区开展更大规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了依据,证实了健康管理确实在居民慢性病防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汪哲宇[6](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陈佳佳[7](2021)在《基本公共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的慢病管理研究 ——以高血压和糖尿病药学服务为例》文中认为目的: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规范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药学服务干预,评价药学服务前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的控制效果;通过随访监测患者相关指标情况,分析并探讨影响血压、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给予针对性健康管理及药学服务;同时为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发展提供参考,旨在提高社区慢性病管理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社区药学服务模式不断进步及完善。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搜索、查阅文献,获取社区慢性病管理及药学服务相关资料。(2)数据资料采集:基于现场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蚌埠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点,于2020年1月正式开展规范的慢性病管理药学服务工作。选择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接受基本公共卫生药学服务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年龄35-75岁,病程>1年,知情自愿参加)进行调查,药学服务时间为6个月,随访内容填写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并录入信息平台。调查采取药学服务前后自身对照研究,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社区药学服务6个月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血糖值呈下降趋势(P<0.05);(2)患者生活方式、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血压血糖控制情况等多项指标均有改善(P<0.05),血压、血糖控制满意人数增加(P<0.05)。(3)摄盐情况不达标、体质指数不达标、用药依从性差是影响血压控制满意程度的不利因素,年龄65~75岁、干预后服药次数为1次/日、大于等于2次/日是影响血压控制满意的有利因素。(4)摄入主食情况不达标、体质指数不达标、每日服药0次即不服药、用药依从性差是影响血糖控制满意程度的不利因素。结论:社区慢性病药学服务的开展,有助于提高患者药物使用率、药物服用依从率、正确用药知晓率,有助于帮助患者降低血压值、血糖值,帮助患者生活方式、血压血糖控制指标的改善,起到增加慢性病患者用药知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防治并发症的作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完善需求度很高,探索适合自身的社区慢性病药学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凌小媛[8](2020)在《“1+1+1”签约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1+1+1”签约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提供方法及思路。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某居委社区高血压患者452例作为对象,根据管理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54例)和签约组(n=2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高血压管理模式,签约组为“1+1+1”签约管理模式,两组均完成6个月管理,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管理前、管理后6个月自我效能进行评估;采用血压测定仪测定两组血压水平SBP(收缩压)、DBP(舒张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签约组和对照组焦虑、抑郁心理进行评估;采用通用调查问卷对两组管理前、管理后6个月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生活方式现状、规律服药率、患者满意率进行调查;记录两组管理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结果1、两组管理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签约组管理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管理后6个月SBP(129.46±10.43vs169.49±14.39)、DBP(90.41±7.34vs98.43±8.51)控制水平低于管理前6个月(P<0.05);签约组管理后6个月SBP(129.46±10.43vs 154.39±12.31)、DBP(90.41±7.34vs96.34±7.98)有效控制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管理后6个月心理波动水平评分低于管理前(P<0.05);签约组管理6个月心理波动SAS(42.16±5.29vs62.14±5.43)、SDS(39.61±4.46vs45.79±5.3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管理后6个月高血压相关知识、高血压危害性、社区管理方法、定期复查及血压监测的知晓率均高于管理前(P<0.05)且签约组管理后6个月高血压相关知识(281(94.30)vs130(84.42))、高血压危害性(288(96.64)vs135(87.66))、社区管理方法(290(97.32)vs132(85.71))、定期复查(286(95.97)vs129(83.77))及血压监测知晓率(294(98.66)vs134(87.01))更优于对照组(P<0.05)。5、签约组管理后6个月生活方式改善率、规律服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6、签约组管理后6个月管理方法、管理形式、管理效果、服务态度及血压控制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7、签约组管理后6个月脑卒中(0.67vs1.95)、心肌梗死(0.34vs1.30)、心力衰竭(1.01vs1.95)、慢性肾脏病(CKD)(2.01vs5.19)及视物模糊(2.01vs5.19)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8、两组管理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管理前(P<0.05);签约组管理后6个月生理机能(87.49±6.64vs73.25±5.61)、生理职能(85.21±6.43vs77.84±6.13)、躯体疼痛(89.45±6.67 vs78.45±6.54)、一般健康状况(86.56±6.45vs78.41±6.75)、精力(87.12±6.62 vs75.49±6.51)、社会功能(84.57±6.12vs75.64±6.13)、情感智能(86.74±6.51vs79.45±6.12)及精神健康(88.35±6.30vs78.46±6.21)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1+1+1”签约管理模式用于社区高血压管理中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降低患者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负性心理及生活方式,提升整体满意度,值得广泛应用。
王超伟[9](2020)在《视联网+微信平台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视联网+微信平台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管辖的湘卫花苑社区、荷叶塘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从常规社区高血压管理患者中,随机在湖南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3.0中抽取同时段符合本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共115例,列队设对照组与干预组。其中对照组60例,干预组55例。对照组在观察期间进行常规高血压管理,包括血压、钠的摄入量达标情况、运动达标情况、体重指数、知-信-行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通过视联网+微信平台综合管理上述项目,并进行视联网会诊、视联网+微信群平台高血压相关健康教育,并提供个体化指导服务。3个月后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钠摄入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视联网+微信平台模式对社区高血压进行综合性管理,干预组患者的收缩压由干预前的142.6±10.1mm Hg下降至138.2±8.3mm Hg,下降幅度为4.5mm Hg,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血压管理收缩压变化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2、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低钠摄入达标率由25.5%增加至49.1%;对照组低钠达标率由23.3%增加至30.0%;卡方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干预后3个月高血压知-信-行量表评分从知识评价、态度信念评价及依从性评价三个方面的评分均分别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评价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SF-36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视联网+微信平台模式管理,干预组在坚持服药率、药物使用方法、接受知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社区中高血压患者应用视联网+微信平台模式进行高血压综合性管理可行。2、运用视联网+微信平台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并有利于解决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化问题,提升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0](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二、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 入组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诊断标准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采集 |
2.2 血压、心率测量 |
2.3 研究因素定义及判定标准 |
2.4 实验室检查 |
2.5 分组及干预管理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研究终点 |
3.1 主要终点 |
3.2 次要终点 |
4 统计学方法及分析 |
5 伦理声明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比较 |
1.2 两组患者生化检查结果比较 |
1.3 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和用药依从性的基线比较 |
1.4 两组患者降压药物基线服用情况 |
1.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焦虑、抑郁自评比较 |
2 随访干预 6 个月后结果 |
2.1 管理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控制率比较 |
2.2 管理后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及单片复方制剂使用率对比 |
2.3 管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比较 |
3 回归分析 |
讨论 |
1 概述 |
2 “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
3 “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的影响 |
4 “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
5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管理模式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长春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主要概念 |
2.1 高血压 |
2.2 健康管理 |
2.3 理论依据 |
3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2 筛选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样本量计算 |
2 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的主要措施 |
2.1 建立社区高血压健康档案(建档、随访、家庭医生、指导等) |
2.2 提供社区政策保障 |
2.3 开展健康教育及高血压防治技能培训 |
2.4 提供健康公共信息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社区高血压知识调查问卷 |
4 研究方法 |
4.1 资料收集 |
4.1.1 问卷编号 |
4.1.2 问卷回收 |
4.2 正式调查 |
4.2.1 调查设计阶段 |
4.2.2 调查实施阶段 |
4.2.3 数据录入阶段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学处理及方法 |
7 伦理学原则 |
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 |
1.1 社区高血压概况 |
1.2 社区高血压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
2 健康管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 |
2.1 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
2.2 高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 |
2.3 纳入健康管理前后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
2.4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
第三章 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
2 健康管理工作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效果分析 |
2.1 健康管理工作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效果 |
2.2 健康管理工作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 |
2.3 纳入健康管理前后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
3 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
3.1 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对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提出的建议 |
3.2.1 明确政府职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培训与指导 |
3.2.2 完善社区管理团队构建,提高管理成员素质 |
3.2.3 加大社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开展规范化高血压健康管理培训 |
3.2.4 加大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宣传教育力度 |
3.2.5 深入完善健康管理内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
3.2.6 重视健康管理效果评价,进一步体现管理效能 |
第四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第五章 本文创新点 |
1 课题的前沿性与创新性 |
2 课题的实用性与学科交叉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高血压概述 |
2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
2.1 吸烟、控烟与血压的关系 |
2.2 饮酒、控酒与血压的关系 |
2.3 肥胖、控制体重与血压的关系 |
2.4 健康生活方式与血压的关系 |
3 国内外高血压健康管理现状 |
3.1 国外高血压健康管理现状 |
3.2 国内高血压健康管理现状 |
4 我国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
5 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方法 |
5.1 健康知识讲座 |
5.2 健康生活方式 |
6 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对高血压防治的影响及未来展望 |
6.1 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对高血压防治的影响 |
6.2 未来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社区高血压知识调查问卷 给调查对象的一封信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基本公共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的慢病管理研究 ——以高血压和糖尿病药学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药学服务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研究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社区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况 |
3.2 药学服务前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药基本情况 |
3.3 药学服务前后调查对象血压值及血糖值变化情况 |
3.4 药学服务前后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等指标情况比较 |
3.5 药学服务前后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等指标情况 |
3.6 药学服务后影响血压控制效果的因素分析 |
3.7 药学服务后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社区药学服务前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的变化 |
4.2 社区药学服务前后患者血压值、血糖值的变化 |
4.3 社区药学服务前后患者生活方式等指标的变化 |
4.4 影响血压、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的分析 |
4.5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药学服务注意事项 |
5 结论 |
6 建立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相结合的社区药学服务模式 |
6.1 社区慢性病患者药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
6.2 社区慢性病患者门诊药历的创建 |
6.3 社区慢性病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 |
6.4 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宣传材料 |
6.5 应用中医药方法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服务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社区慢性病管理药学服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1+1+1”签约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技术路线 |
结果 |
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高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
三、两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比较 |
四、两组并发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管理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视联网+微信平台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绪论 |
1.1 高血压概况 |
1.2 国外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 |
1.3 我国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 |
1.4 信息通信技术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 |
1.5 综合多种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
2.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3 干预内容 |
2.4 评价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样本量估计 |
2.7 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结果 |
3.1 干预前两组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3.2 干预前后血压比较 |
3.3 干预前后低摄入达标、运动达标、BMI比较 |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高血压知-信-行量表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 |
4.讨论 |
4.1 基于社区的高血压管理 |
4.2 微信+视联网平台综合管理模式的优势 |
4.3 微信+视联网平台管理对血压的影响 |
4.4 微信+视联网平台管理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4.5 微信+视联网平台管理对依从性的影响 |
4.6 微信+视联网平台管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4.7 COVID-19疫情状态下的微信+视联网平台干预 |
4.8 研究存在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5.结论 |
5.1 社区高血压患者在视联网+微信平台干预模式获益 |
5.2 视联网+微信平台干预模式可促进社区医疗信息化发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信息化综合干预模式在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四、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云县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颜芮.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2]血压控制不良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自我管理干预效果研究[D]. 吴嘉敏.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基于自我管理支持的综合核心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 洪秀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4]基于“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D]. 张晓东. 青岛大学, 2021(02)
- [5]长春市某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现状研究[D]. 黎庭和.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7]基本公共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的慢病管理研究 ——以高血压和糖尿病药学服务为例[D]. 陈佳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1+1+1”签约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D]. 凌小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9]视联网+微信平台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应用效果评价[D]. 王超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