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觉带来生活的美——明基K791显示器测评(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蓉[1](2016)在《面向当代生活的本土化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智能设备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已经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外品牌的强势冲击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承载时代的、地域的本土化理念为电子产品与服务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设计的本土意识和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着眼于全球化视角下的设计探索,将本土作为一个包容的开放性系统,论述了本土化的概念、产生要素以及不同产品类型与本土化设计的关系,指出电子产品作为被引进的新生产品,在我国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设计上缺乏自然而然的与本土美学、文化融合的过程,所以要更多地从生活中把握本土特色。本研究采用由方法论到具体方法的形式,主要做了三点工作:一是将生活形态模型引入本土化设计领域,展开对人、需求、行为、事和新工具新方法的讨论,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生活形态模型向本土化设计要素转化的步骤;二是从生活形态模型的角度解析了电子产品,并通过分析我国人民的审美特性,归纳审美特性影响下的造型设计取向,作为对模型中“需求”研究的补充;三是以经历了三十年发展、市场更迭加快的笔记本电脑为例,将本土化设计路径中的综合路径应用于实践,并再次回到“事”中检验方案是否合乎目的性,对于挖掘及预测今后笔记本电脑产品的需求有一定指导意义。生活形态模型在本土化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它有利于本土设计知识的积累和设计语言的创造,进而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本研究还反映出,在以技术为支持、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电子产品发展中,对“事”的研究将变得更加重要。
余庆[2](2014)在《基于意象的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能最大限度满足工作人员情感需求的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设计,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故发生,降低工作带来的疲劳和精神负担,使其在工作中得到视觉和心理的舒适感,还能提升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设计附加值,提高我国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结合色彩学、心理学及人机工程学相关理论方法从意象的角度对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色彩设计方法及流程进行分析,首先,以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获得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人-机-环境意象特征;接着通过田野考察法、访谈法及文献收集法等形式获得多绳摩擦提升机启示性特征和生产厂家形象性特征的两个约束性条件;然后对照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呈现人-机-环境意象特征,进行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意象认知实验,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构建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意象特征;最终根据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意象特征结合设备自身特点进行新的色彩配色,并面向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相关设计人员对新的配色方案进行评估,得到最终色彩方案。
王高强[3](2013)在《应用笔迹特征分析软件对笔迹特征及其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汉字笔迹特征分析系统软件,考察汉字笔迹特征的因子结构;探讨性别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体型之间、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笔迹特征的差异;考察笔迹特征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法,通过多轮实验,分别确定汉字抄写实验所用的文字材料、书写用笔、书写用纸、垫板。然后由经培训后的实验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方便取样并进行现场实验,获得2334份有效笔迹样本。用同一型号的扫描仪对笔迹样本进行扫描,运用汉字书写分析系统软件对笔迹样本图片进行处理,把字体面积等29种图像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汉字笔迹书写特征的结构模型。同时,对性别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体型、不同教育程度之间的汉字笔迹特征进行差异检验。采用中国人人格问卷测量人格特质,以考察笔迹特征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结果本研究选取的24项汉字笔迹特征可提取“占用空间”、“间距”、“高宽比”、“倾斜度”、“留白"、“时间”六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9.57%。性别之间在平均字面积等18个变量上差异显着;不同年龄群体之间在书写时间等21个笔迹特征变量上差异显着,不同体型被试之间在书写时间等15个笔迹特征变量上差异显着,不同教育程度群体之间在书写时间等19个笔迹特征变量上差异显着。页脚留白、左侧留白、右侧留白、占用率、像素数、均匀程度比、平均行间距、最大行间距、标首距、标题字间距、标题字体大小、平均字面积、最小字面积、最大字面积、标题倾斜度、最大高宽比与中国人人格问卷中的人格维度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笔迹与人格的关系中存在性别差异。结论(1)所选24项笔迹特征可提取“占用空间”、“间距”、“高宽比”、“倾斜度”、“留白”、“时间”六个因子;(2)性别、年龄、体型和教育程度是影响笔迹特征的重要因素;(3)平均字面积等16项笔迹特征分别与不同的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4)笔迹与人格的关系中存在性别差异。
曾曼蓉[4](2012)在《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家电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家电产品同质化的日益严重,家电市场进入品牌战时代。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及创维集团战略目标都对创维品牌的提升提出了客观要求。本文先简单介绍了创维集团的基本情况,分析其经营现状,明确了集团战略目标对品牌的要求。然后文中介绍了创维品牌的基本情况,评价了创维品牌的现状,提出创维品牌面临的主要问题后,用PEST分析和“五力”模型对创维集团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了全面解析。接下来文章分别从用户价值和自我价值研究创维集团品牌的提升方向并设计方案。用户价值提升包括品牌核心价值、品牌质量价值、品牌功能价值。自我价值提升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文章分别对其现状进行了详细评估,并提出了提升的具体要求和指标。综合以上分析,文章对创维集团品牌的综合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设计:一是要建立品牌价值体系规范;二是要建立起支持品牌价值管理规范得以真正实施的企业运营全面支持机制;三是要树立起多层品牌保护系统。文中提出各项品牌提升方案设计后,对于其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和保障进行了分析:在公司管理层方面要明确品牌战略并长期坚持品牌提升;需要配备专业的人员,完善组织结构;同时围绕品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公司重视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品牌保护工作。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的品牌可以从用户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同步提升,提升方案的实现需要集团上下及各产业公司的同步推动。
赵元鸿[5](2012)在《平板显示器性能的测试与研究》文中提出平板显示器画面显示效果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平板显示器的亮度均匀性和色度均匀性。本论文对平板显示器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测量,对平板显示器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进行了评价。具体工作内容为:1、通过对数码相机进行定标校正,在光圈数确定的情况下,校正了曝光时间和CCD非线性影响,实现了数码相机作为成像亮度计的功能;2、利用图像处理方法,消除了数码相机的高频噪声,在边缘提取选择显示区域时,指出了边缘与中心在均匀性判别时的不平权问题,并提出了利用边缘宽度的内边来提取图像的算法;3、用10级别的亮度等高图与9点法结合的方式评价显示屏的亮度均匀性,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分布信息。
王建宏[6](2011)在《W公司专业液晶显示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型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液晶显示技术终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液晶显示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政府对液晶显示产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企业正积极地进军此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快,液晶显示产业出现了新的趋势:全球液晶显示产业从日本、韩国、台湾“三强鼎立”格局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液晶显示器市场正成为世界市场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一部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与我国企业合作建立生产线,一方面带来了部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利用中国的加工能力和廉价劳力获得竞争优势,占领市场,给中国企业增加了竞争压力(1)。但我国的液晶产业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关键上游产业链几乎空白,资金和技术仍然是制约我国液晶显示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专业液晶显示器应用领域蓬勃发展,比如金融证券、政府企业、矿业安全、城市环境、气象、海事防汛、机场、地铁航班显示、电力生产、军事指挥、监控、广告传媒、金融、酒店等多个领域的不同行业都有广泛需求。由于各行业各客户对液晶显示器使用的要求不同,使用环境差异复杂不同,使用的周期不同等等原因,相比家用或办公使用的显示器而言,对产品的需求差异很大。因此,需要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不同的显示使用方案,配置不同的显示辅助设备,方能达到显示系统的不同效果。W公司是一家从事液晶显示器终端应用营销的企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从事平板显示器及电视的销售,现已发展成为集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系统集成及软件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鉴于液晶显示器专业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公司当前主要核心发展的业务转移至大屏幕液晶显示器的生产与销售。由于该领域市场是新兴需求,属于不成熟类市场,对于该领域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不多,因此选此作为本论文研究重点。
巫蒙[7](2008)在《现代大众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 ——以生活方式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不仅是我国设计界的一个热点,而且成为了一个颇受关注与争议的社会现象。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聚焦于现代大众产品,意在全面理解这个问题,突破设计现状的局限与偏颇,并提出解决途径,为现代设计之中国特色的最终呈现奠定基础。以质的研究为基本指导思想,本文研究运用了扎根理论与设计事理学贯穿始终;在不同阶段,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文献法、个案分析、文本分析、比较法。多种方法的融贯有利于将研究对象放入社会的、历史的语境中分析,在不断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观点。依据研究过程,本文首先阐释了对于现代设计之中国特色的建构性理解:现代设计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生活方式成为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及设计实践的主要目标与评价标准之一;探寻中国特色则从价值理性动因转化为工具理性主导,偏离了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传统符号几乎成为表现中国特色的唯一方式,从工业社会之初至今,由延续吉祥寓意到追求民族象征与消费化的中国风格,演变为工具理性行为的工具。接着论文提出了多元化建构中国特色的原由与途径:一方面,现代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表现在传统与现代、意义功能与使用功能等多重维度上,产品特色不仅表现在外观的显性特色,也表现在功能、技术等内在的隐性特色。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国特色尽管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仿古、借古造今、中国新古典主义、现代中式、传统外衣、传统器物造型、传统材质与生活方式,然而,明显偏重于传统符号产生的显性特色与意义功能,呈现单一化,难以适应现代产品的多元化属性,更难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需要从现代设计的核心价值出发,从适合当代大众的生活方式中产生,以此完善设计方法自身的多元化建构。最后,本文通过比较自行车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欧美国家的不同发展,分析了自行车的中国特色,并结合“移动新主张”的设计研究案例,说明从生活方式构建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蔡霞[8](2007)在《设计管理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国内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摆在企业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如何整合企业资源,创立企业的品牌形象,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当今企业的产品开发与品牌战略管理,正在走向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道路。品牌不仅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锐利武器,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实力和水平的代表,它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实力的标志,是一项极具战略价值的经济资源。在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关键的现实中,设计管理作为创新的手段,在提升品牌价值方面,正发挥越来越显着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设计——管理——品牌价值为主线,将设计管理和品牌战略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系统研究阐述二者之间本质的理论联系,并分别从企业品牌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进行研究。品牌的建设策略与管理决定了设计的总体原则,良好的设计管理对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可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这是设计管理对品牌外在价值的提升。而对提升企业品牌内部价值的分析,则是从产品本身的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中,企业内部各个环节和各层领导重视,企业领导者形成一种创新理念,增加设计对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创新意识来提升企业品牌的价值。通过设计管理与品牌战略之间的价值分析,论述了设计管理对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文章还结合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论述了设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过程,包括企业设计战略管理、产品设计创新管理和产品设计识别规划等。企业要将设计管理有效地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明确的企业品牌战略框架,将设计管理策略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品牌升值提供有力保障。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品牌价值,谋求企业长远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陈智[9](2003)在《视觉带来生活的美——明基K791显示器测评》文中研究表明 与液晶显示器LCD相比,CRT显示器的优势在于其对比度较高,而且色彩艳丽,更适合游戏和影视等方面的娱乐。LCD一再降价,很大程度上减慢了CRT显示器的发展,各大CRT显示器生产厂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也是在亮度和色彩表现上做足了文章。明基着眼于普通用户生活的快乐和享受,推出几款外表华美、表现出色的液晶显示器后,最新的这款K791则是其在CRT显示器方面的力作,让用户全方位体
邓俊[10](2012)在《产品创新中的设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艺术不论是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还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艺术在产品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凸现,因此,从提升产品设计质量、保障产品创新成功率、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的角度出发,研究设计在产品创新中的风险问题将极具价值。本文正是基于设计艺术理论框架与视野探讨这一风险问题的,并希望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寻求出一条控制设计风险的解决之道。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设计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将设计看作是企业展开差异化竞争、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另一方面,企业对设计的投入巨大,仍不免出现产品设计研发失败的案例,且一直以来,新产品研发设计的成功率普遍较低,因此,也出现了不少中小企业对产品自主创新望而却步。研究设计风险,其目的是认清设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作用过程和影响大小,进而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有效减少设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设计风险的损害程度,从而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成功率、保障产品创新成果。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设计的风险问题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发现问题。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并围绕设计风险、风险传导、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论述了设计与产品创新的历史沿革、介绍了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设计与产品创新的理论批评。展示了设计对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突出了设计风险研究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论述了设计的风险观:分别提出了设计战略风险、设计目标风险、设计流程风险、设计系统风险、设计质量风险和设计的知识产权风险,并通过经典案例再现了设计风险的产生原因、作用过程及最终结果。论述了设计艺术视角下的风险管理:从我国传统风险观念、古代设计思想以及现代国内外设计思想中充分发掘风险启示;从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概念、目标、程序和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阐述了新兴的风险传导理论的借鉴意义,为构建设计风险传导理论体系及风险控制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详细阐述了规避设计风险的实践模式,是本文的核心。提出了设计风险传导的基本理论、阐明了设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揭示了设计风险传导的动态过程及其特性。重点阐述了设计风险传导的识别与测度:包括设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设计风险传导的风险识别与测度方法。最后,基于全文对设计风险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风险传导控制策略。基于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述,本文为企业决策者、设计管理者和设计执行者,更加充分的认识设计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设计风险的来源及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有效识别、测度设计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有效预防、控制设计风险提供了方式方法。本文以设计艺术的视角,综合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应对企业产品创新活动中的设计风险问题、提升产品创新设计成功率,做出了努力和探索。
二、视觉带来生活的美——明基K791显示器测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觉带来生活的美——明基K791显示器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当代生活的本土化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度发展 |
1.1.2 电子产品行业竞争激烈 |
1.1.3 多元设计意识普遍增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全球化视角的设计探索 |
2.1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设计 |
2.1.1 中西方文化的互补性及其设计 |
2.1.2 本土化、全球化与跨文化创新 |
2.2 本土化设计理论 |
2.2.1 内涵与外延 |
2.2.2 本土化的产生要素 |
2.2.3 本土化设计的路径 |
2.2.4 本土化设计的作用 |
2.2.5 产品类型与本土化设计的关系 |
2.3 本土化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案例 |
2.3.1 美国通用汽车产品在华的本土化设计 |
2.3.2 联想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与本土化设计 |
2.4 从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看本土化设计 |
2.4.1 电子产品概述 |
2.4.2 电子产品的设计趋势 |
第3章 生活形态模型导入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 |
3.1 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综述 |
3.1.1 生活形态与电子产品设计的关系 |
3.1.2 本土化应用于电子产品设计的表现类型 |
3.1.3 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
3.2 生活形态模型的理论基础 |
3.2.1 事理学 |
3.2.2 目标定位系统 |
3.3 生活形态模型的研究要素与结构 |
3.3.1 人 |
3.3.2 需求 |
3.3.3 行为 |
3.3.4 事 |
3.3.5 新工具新方法 |
3.4 针对目标群体生活形态模型的调研计划 |
3.4.1 调研内容 |
3.4.2 调研方法 |
3.5 由生活形态模型向本土化设计要素转化 |
3.5.1 机会识别 |
3.5.2 机会理解 |
3.5.3 机会转化 |
第4章 中国审美特性分析 |
4.1 审美的文化内涵 |
4.1.1 崇实之美 |
4.1.2 气韵之美 |
4.1.3 自然之美 |
4.1.4 和谐之美 |
4.2 模糊性与多样性 |
4.2.1 模糊性 |
4.2.2 多样性 |
4.3 审美特性影响下的电子产品造型设计 |
4.3.1 审美特性在设计中的延伸——符号的建构与技术的解释 |
4.3.1.1 符号的建构:象征语义与情感语义 |
4.3.1.2 技术的解释:明言知识与意会知识 |
4.3.2 审美特性在设计中的取向 |
第5章 本土化笔记本电脑设计实践 |
5.1 笔记本电脑概述 |
5.1.1 特点 |
5.1.2 结构 |
5.1.3 人因 |
5.1.4 发展现状 |
5.2 我国年轻人群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生活形态调研 |
5.2.1 调研目的 |
5.2.2 人要素分析 |
5.2.3 行为和需求要素分析 |
5.2.4 事要素分析 |
5.2.5 构建生活形态模型 |
5.2.6 提出拟解决方案 |
5.3 本土化设计要素整合 |
5.3.1 语义分析 |
5.3.2 CMF设计与趋势分析 |
5.3.3 意象符号选取 |
5.4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的电子产品本土化设计流程 |
5.5 设计方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6.1.1 研究总结 |
6.1.2 论文创新点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年轻人使用笔记本电脑的生活形态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3 设计手册 |
(2)基于意象的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 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基于意象的煤矿大型设备色彩设计 |
2.1 煤矿大型设备及特征 |
2.2 煤矿大型设备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
2.3 煤矿大型设备色彩意象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 基于意象的煤矿大型设备色彩设计流程 |
2.5 小结 |
3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意象构建 |
3.1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基本特点 |
3.2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无彩色系造型意象特征研究 |
3.3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工作人员情感意象研究 |
3.4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作业环境意象特征研究 |
3.5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启示性特征研究 |
3.6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生产厂家的企业形象特征研究 |
3.7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意象特征构建 |
3.8 小结 |
4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方案设计-以 JKMD4.5*4 为例 |
4.1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意象特征解析 |
4.2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约束条件解析 |
4.3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方案设计 |
4.4 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设计评价 |
4.5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应用笔迹特征分析软件对笔迹特征及其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笔迹的含义 |
2.2 笔迹形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
2.2.1 笔迹形成的生理机制 |
2.2.2 笔迹形成的心理机制 |
2.3 笔迹分析理论及其可行性分析 |
2.3.1 笔迹分析的含义 |
2.3.2 笔迹分析的理论 |
2.3.3 笔迹分析的可行性分析 |
2.4 笔迹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内相关研究 |
2.4.2 国外相关研究 |
2.5 中西方研究状况对比 |
2.6 以往研究存在的局限 |
2.6.1 笔迹特征选择及定义的局限 |
2.6.2 经验性分析的局限 |
2.6.3 无关变量控制的局限 |
2.6.4 研究对象的局限 |
2.6.5 人格测量工具的局限 |
2.6.6 笔迹特征测量工具的局限 |
2.7 研究发展趋势 |
3 汉字抄写实验文字材料和书写工具的标准化 |
3.1 实验所用抄写材料的标准化 |
3.1.1 抄写材料长度的确定 |
3.1.2 汉字抄写材料的第一次选择实验 |
3.1.3 汉字抄写材料的第二次选择实验 |
3.2 书写工具的标准化 |
3.2.1 汉字抄写实验书写用笔选择实验 |
3.2.2 汉字抄写实验书写用纸选择实验 |
3.2.3 汉字抄写垫板的选择实验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研究工具 |
4.2.3 实验方法与程序 |
4.2.4 调查员的培训和笔迹样本的回收 |
4.2.5 笔迹样本的处理 |
4.2.6 笔迹图片的处理 |
4.2.7 汉字书写特征分析系统操作者一致性信度 |
4.2.8 数据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汉字笔迹特征的因子分析结果 |
5.1.1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型检验 |
5.1.2 汉字笔迹特征的因子结构 |
5.2 笔迹特征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结果 |
5.2.1 笔迹特征性别差异分析 |
5.2.2 笔迹特征年龄差异分析 |
5.2.3 笔迹特征体型差异分析 |
5.2.4 笔迹特征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
5.3 笔迹与人格关系研究结果 |
5.3.1 笔迹与人格关系研究结果 |
5.3.2 笔迹与人格的关系的性别差异 |
6 分析与讨论 |
6.1 笔迹特征因子结构的分析 |
6.2 汉字笔迹特征的性别差异 |
6.3 汉字笔迹特征的年龄差异 |
6.4 不同体型书写者汉字笔迹特征的差异 |
6.5 不同教育程度书写者汉字笔迹特征的差异 |
6.6 笔迹与人格的关系 |
6.7 笔迹与人格关系中的性别差异 |
6.8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品牌提升策略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品牌提升策略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品牌现状及竞争环境分析 |
2.1 创维集团品牌现状分析 |
2.1.1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
2.1.2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 |
2.1.3 创维集团品牌现状 |
2.2 创维集团的竞争环境分析 |
2.2.1 宏观环境 PEST 分析 |
2.2.2 “五力模型”竞争分析 |
第3章 创维集团品牌的提升方向分析及方案设计 |
3.1 创维集团品牌用户价值提升取向 |
3.1.1 品牌核心价值的提升 |
3.1.2 品牌质量价值的提升 |
3.1.3 品牌功能价值的提升 |
3.2 创维集团品牌自我价值提升取向 |
3.2.1 知名度的提升 |
3.2.2 美誉度的提升 |
3.2.3 忠诚度的提升 |
3.3 创维集团品牌的提升方案设计 |
3.3.1 品牌用户价值的提升方案 |
3.3.2 品牌自我价值的提升方案 |
3.3.3 品牌综合管理提升方案 |
第4章 创维集团品牌提升方案实施保障 |
4.1 公司管理层的战略确定与坚持 |
4.1.1 最高管理者参与 |
4.1.2 品牌管理机构负责人进入高层 |
4.1.3 高层决策关注品牌 |
4.2 组织结构的完善与专业人员配置 |
4.2.1 完善品牌管理组织构架 |
4.2.2 加强专业人员配置 |
4.3 围绕品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4.3.1 招聘及录用 |
4.3.2 绩效考核 |
4.3.3 培训 |
4.3.4 员工关系 |
4.3.5 企业文化 |
4.4 重视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投入 |
4.4.1 明确基本原则 |
4.4.2 平衡各项资金 |
4.4.3 注意系统反馈 |
4.5 加强品牌保护工作 |
4.5.1 加强品牌的法律保护 |
4.5.2 高度重视品牌的危机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平板显示器性能的测试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平板显示器的发展现状 |
1.2 平板显示器的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
第二章 平板显示器评价的基本理论 |
2.1 图像处理 |
2.2 标准光源的作用 |
2.3 实验主要参数及仪器介绍 |
2.4 平板显示器出厂标准 |
第三章 液晶显示器亮度测量及其均匀性评价 |
3.1 实验条件及设备 |
3.2 数码相机的校正 |
3.3 亮度测量及均匀性的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W公司专业液晶显示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行业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主要营销理论概述 |
1.2.1 PEST模型简介 |
1.2.2 波特五力模型 |
1.2.3 SWOT分析 |
1.2.4 4P理论 |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内容 |
第二章 液晶产业现状及其分析 |
2.1 显示技术发展历程 |
2.1.1 阴极射线管 |
2.1.2 背投电视 |
2.1.3 数字显示 |
2.1.4 激光显示 |
2.2 平板显示(FPD)介绍 |
2.2.1 液晶显示器(LCD) |
2.2.2 等离子显示器(PDP) |
2.2.3 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 |
2.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 |
2.2.5 数字光处理技术(DLP) |
2.3 液晶及其产业链简介 |
2.4 专业液晶显示器 |
2.4.1 整机稳定性 |
2.4.2 图像清晰度 |
2.4.3 色彩还原度 |
2.4.4 机器材料 |
2.4.5 端口 |
2.4.6 控制接口 |
2.4.7 无风扇架构 |
2.5 液晶产业现状分析 |
2.5.1 液晶产业链布局 |
2.5.2 液晶技术近年发展状况 |
第三章 W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
3.1 W公司简介 |
3.1.1 企业文化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业务部门 |
3.2 W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3.2.1 市场细分 |
3.2.2 产品线 |
3.2.3 产品主要构件 |
3.2.4 客户现状 |
3.3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3.1 替代品之竞争 |
3.3.2 竞争对手主要类型 |
3.4 W公司经营管理问题 |
3.4.1 销售网络狭窄 |
3.4.2 产品过于单一 |
3.4.3 客户过于零散 |
3.4.4 上游供应不稳 |
3.4.5 生产不够标准 |
3.4.6 维护成本过高 |
3.4.7 品牌推广不足 |
3.4.8 内部管理不严 |
第四章 液晶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1 PEST宏观环境 |
4.1.1 政治法律因素 |
4.1.2 经济因素 |
4.1.3 社会因素 |
4.1.4 技术因素 |
4.2 波特五力模型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4 替代品的威胁 |
4.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3 SWOT分析 |
4.3.1 机会与威胁分析 |
4.3.2 优势与劣势分析 |
第五章 营销策略 |
5.1 产品标准化及差异化策略 |
5.1.1 产品标准化 |
5.1.2 产品差异化 |
5.1.3 优化上游产品供应 |
5.1.4 加强品质管控 |
5.1.5 突出产品卖点 |
5.2 差别定价策略 |
5.2.1 弱势板块的低价策略 |
5.2.2 新兴板块的中价策略 |
5.2.3 优势板块的高价策略 |
5.3 多营销渠道策略 |
5.3.1 建立分支机构 |
5.3.2 建立专业分销渠道 |
5.3.3 重视网络营销 |
5.3.4 建立示范推广渠道 |
5.3.5 补性显示方案提供商渠道 |
5.4 品牌建设策略 |
5.4.1 品牌与市场的关系 |
5.4.2 品牌策略之实施措施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现代大众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 ——以生活方式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源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文化背景 |
1.2.3 社会需求 |
1.2.4 研究背景小结 |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源流、理论与现实 |
2.1 关于“现代设计” |
2.1.1 错综复杂的现代性 |
2.1.2 设计之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
2.1.3 价值理性的延伸——大众与生活方式 |
2.1.4 宜家的现代性解读 |
2.2 生活方式——从社会学到设计 |
2.2.1 经济地位与生活方式 |
2.2.2 消费与生活方式 |
2.2.3 文化与生活方式 |
2.2.4 从“方式”到“风格” |
2.2.5 生活方式类型 |
2.2.6 设计与生活方式 |
2.3 中国特色之辨 |
2.3.1 元素、特色与风格 |
2.3.2 设计特色与文化 |
2.3.3 传统的误区 |
2.3.4 开放的“本土” |
2.3.5 小结 |
2.4 研究与实践 |
2.4.1 思想已起飞 |
2.4.2 被解释的设计 |
2.4.3 生活初见端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疑问与思考 |
3.1 从设计作品中发问中国特色 |
3.2 生于忧患的民族意识 |
3.2.1 应对现代化的近代思想 |
3.2.2 现代设计的忧患 |
3.3 运用传统的传统 |
3.3.1 国货与洋货的“民族特色” |
3.3.2 发展工艺之下的日用品特色 |
3.3.3 红旗轿车与几十年一贯制的大众产品 |
3.3.4 从仿造到自己设计 |
3.3.5 产品丰盛引发中国风格 |
3.3.6 小结 |
3.4 迷失方向 |
3.4.1 精神的缺失 |
3.4.2 传统观念再发现 |
3.4.3 限制下的适应 |
3.5 自问自答的小结 |
3.5.1 为什么急于寻找中国特色? |
3.5.2 为何聚焦于传统符号? |
3.5.3 传统符号能够拯救中国设计吗? |
第4章 多元求解 |
4.1 现代产品的多样性 |
4.1.1 人造物系统与现代产品 |
4.1.2 现代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
4.1.3 现代产品的多重维度 |
4.2 传统现代产品的中国特色构建 |
4.2.1 仿古 |
4.2.2 中国新古典主义 |
4.2.3 现代中式 |
4.2.4 借古造今 |
4.2.5 小结 |
4.3 新生现代产品的中国特色构建 |
4.3.1 传统的印迹,文化的外衣 |
4.3.2 传统器物造型 |
4.3.3 传统材质 |
4.3.4 小结 |
4.4 在生活中寻找 |
4.4.1 生活方式与用户需求 |
4.4.2 国际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活方式的解答——以自行车为例 |
5.1 自行车在欧美 |
5.1.1 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
5.1.2 自行车交通衰退,自行车运动继续发展 |
5.1.3 自行车交通在复兴 |
5.2 自行车在台湾 |
5.2.1 从制造到设计的自行车王国 |
5.2.2 生活中自行车败给摩托车 |
5.2.3 重新唤回自行车 |
5.3 自行车在中国大陆 |
5.3.1 从引进到自行生产 |
5.3.2 “永久”的经典之作 |
5.3.3 背负生活的重担 |
5.3.4 当代的困境 |
5.4 比较中的中国特色 |
5.4.1 自行车交通 |
5.4.2 自行车生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设计研究案例分析——移动新主张 |
6.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6.2 设计前期研究 |
6.2.1 城市客运交通结构与交通方式 |
6.2.2 自行车租赁 |
6.2.3 电动自行车 |
6.3 设计方案 |
6.3.1 城市个人交通模式 |
6.3.2 单人交通工具租赁服务系统 |
6.3.3 租赁式单人交通工具——站靠式电动自行车 |
6.4 本章小结:适应生活,引领生活 |
第7章 结论 |
7.1 现代设计的理性与生活方式 |
7.2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理解 |
7.3 传统符号的历史性理解 |
7.4 中国特色的内涵与层次 |
7.5 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建构 |
7.6 从生活方式中建构中国特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7.7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行车的发明与演变 |
附录 B 图表资料来源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设计管理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1.3 论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3.3 创新之处 |
1.3.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设计管理与品牌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设计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设计管理的概念 |
2.1.2 设计管理的功能及内容 |
2.1.3 设计管理的目标、要点及优点 |
2.2 品牌战略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品牌的定义 |
2.2.2 品牌战略 |
2.3 企业战略理论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品牌与设计管理的价值分析 |
3.1 品牌的价值 |
3.1.1 品牌价值定位与品牌识别设计 |
3.1.2 品牌形象设计升级与品牌价值 |
3.2 设计管理的价值 |
3.3 设计管理与品牌价值的相互关系分析 |
3.3.1 基于设计管理的品牌形象分析 |
3.3.2 产品设计的品牌导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管理对品牌价值的提升本章基本框架 |
4.1 设计管理与企业品牌战略 |
4.2 设计管理在企业品牌战略中的实施 |
4.2.1 企业设计战略对品牌价值的提升 |
4.2.2 产品形象设计识别对品牌价值的提升 |
4.2.3 新产品设计开发管理对品牌价值的提升 |
4.3 设计管理提升企业品牌价值——LG设计管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明基(BENQ)经营理念与品牌战略 |
5.2 亚洲品牌标兵之一的三星——设计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案例分析 |
5.3 阿莱西的设计管理策略——设计管理理念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产品创新中的设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设计风险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风险传导的研究 |
1.2.4 国内外关于产品创新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设计与产品创新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
2.1 设计与产品创新的历史沿革 |
2.1.1 以大生产为背景的初级阶段 |
2.1.2 以形式供应为核心的中级阶段 |
2.1.3 以服务为宗旨的高级阶段 |
2.2 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的概念辨析及其发展 |
2.2.1 艺术设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2.2.2 工业设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2.3 设计批评 |
2.3.1 设计的批评对象与批评者 |
2.3.2 设计批评的标准 |
2.3.3 设计批评的方式 |
2.3.4 设计批评的理论 |
2.4 产品创新的理论批评 |
2.4.1 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
2.4.2 产品创新的理论与趋势 |
2.4.3 产品创新应注重的实际问题 |
第3章 产品创新设计的风险观 |
3.1 产品创新设计的战略风险 |
3.1.1 产品创新设计战略及其特征 |
3.1.2 产品创新设计的战略风险 |
3.2 产品创新设计的目标风险 |
3.2.1 产品创新设计目标及其特征 |
3.2.2 产品创新设计的目标风险 |
3.3 产品创新设计的流程风险 |
3.3.1 产品创新设计流程及其特征 |
3.3.2 产品创新设计的流程风险 |
3.4 产品创新设计的系统风险 |
3.4.1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及其特征 |
3.4.2 产品创新设计的系统风险 |
3.5 产品创新设计的质量风险 |
3.5.1 产品创新设计质量及其特征 |
3.5.2 产品创新设计的质量风险 |
3.6 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产权风险 |
3.6.1 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产权及其特征 |
3.6.2 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产权风险 |
3.7 案例说明 |
3.7.1 产品创新设计的战略和目标风险 |
3.7.2 设计的流程风险 |
3.7.3 设计的系统风险 |
3.7.4 设计的质量风险 |
3.7.5 设计的知识产权风险 |
第4章 设计艺术视角下的风险管理 |
4.1 中国传统风险观念 |
4.1.1 传统观念中理性与感性的交织 |
4.1.2 跨越历史横亘的传统风险观念 |
4.1.3 古朴辩证思维下的化危为机 |
4.2 设计艺术理论与风险管理 |
4.2.1 我国古代设计思想的风险启示 |
4.2.2 现代设计思想的风险启示 |
4.3 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 |
4.3.1 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
4.3.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4.3.3 风险管理的目标 |
4.3.4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式 |
4.4 基于风险传导理论的解决之道 |
4.4.1 风险传导的理论基础 |
4.4.2 风险传导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 |
4.4.3 风险传导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5章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构成要素及动态特征 |
5.1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基本理论 |
5.1.1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
5.1.2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5.1.3 设计风险传导的形成机理 |
5.1.4 设计风险传导机理图 |
5.2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构成要素剖析 |
5.2.1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因素与传导路径 |
5.2.2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载体 |
5.2.3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传导促动机制与风险阈值 |
5.2.4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接受体 |
5.3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动态过程及其特性 |
5.3.1 设计风险传导要素的逻辑关系及动态过程 |
5.3.2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传导特性 |
5.3.3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耦合性 |
第6章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管理方法 |
6.1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识别与测度 |
6.1.1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6.1.2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识别 |
6.1.3 设计风险传导中的风险测度 |
6.2 产品创新设计风险传导的控制策略 |
6.2.1 设计风险传导控制的基本原则 |
6.2.2 基于一般风险管理措施的设计风险传导控制策略 |
6.2.3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动态耦合性的设计风险传导控制策略 |
6.2.4 基于设计风险传导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风险控制策略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及获奖成果 |
四、视觉带来生活的美——明基K791显示器测评(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当代生活的本土化电子产品设计研究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D]. 李雪蓉.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2]基于意象的煤矿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色彩设计研究[D]. 余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3]应用笔迹特征分析软件对笔迹特征及其与人格关系的研究[D]. 王高强. 郑州大学, 2013(11)
- [4]创维集团有限公司品牌提升策略研究[D]. 曾曼蓉. 湖南大学, 2012(05)
- [5]平板显示器性能的测试与研究[D]. 赵元鸿. 长春理工大学, 2012(02)
- [6]W公司专业液晶显示器营销策略研究[D]. 王建宏.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7]现代大众产品设计的中国特色研究 ——以生活方式的视角[D]. 巫蒙. 清华大学, 2008(08)
- [8]设计管理提升企业品牌价值[D]. 蔡霞.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9]视觉带来生活的美——明基K791显示器测评[J]. 陈智. 电子与电脑, 2003(01)
- [10]产品创新中的设计风险研究[D]. 邓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