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理课外实验的类型及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璐[1](2021)在《“教学做合一”在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梁河县的农村中学化学课堂中存在,教师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主、不重视化学实验、师生缺乏双向互动而导致的“教与学”相互分离的教学现状。而梁河县又是一个有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等13个少数民族世居的边疆贫困县,在其中的很多农村少数民族中存在两种观念,一是“用知识改变命运”、二是“读书没有用”。而化学更是被很多学生和家长所误解,学生学习化学只单纯的把化学知识用于考试,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利用,存在“学与做”相互分离的现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学做合一”思想中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以教人者教己”等教育观念,深度剖析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做”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师生的“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有学者将“教学做合一”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在化学学科的应用研究中相对较少。为有效改善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中“教学做”相互分离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本论文将“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旨在能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策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过程为:通过查阅书籍、文献后详细阐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设计问卷调查梁河县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是否存在“教学做”相互分离的现状。核心在于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分析以及“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建构将“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重点阐述了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师生以教学目标的核心的“教学做”。然后依据本论文中建构的教学策略在实习学校选取两个初三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整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列呈现在论文中,并分析实践教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将“教学做合一”应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改善了“教学做”相互分离的现状。在学生“做”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周末学习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课外实验动手能力,在“教”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综上,将“教学做合一”用于农村初中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孙瑞[3](2020)在《关于初中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教育部最新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适当的物理实验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手段和途径。所以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基础上,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较为重要。因此提出在初中物理课后开展实验活动,依据课堂教学内容从生活中选取适当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物理。以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笔者设计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实验活动。本文统计学生在课后实验活动的表现,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学习物理前后的学习兴趣情况进行调查,讨论课后实验活动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并在最后对继续开展物理课后实验活动提出一些注意事项。基于以上设想,在初中二年级的班级中实际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最终发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不稳定。在学生参与的物理课后实验活动中:联系生活问答类的课后实验活动完成较好,在课堂延伸类实验中的创新性回答最多,学生对动手操作类型的实验兴趣水平最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为直觉水平兴趣。对比学生的前后两次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实验班同学的学习兴趣整体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在学习兴趣后测中,实验班同学的学习兴趣水平略低于对照班级的学习兴趣水平。物理课后实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物理课后实验活动,但是教师需要在开展课后实验中逐渐寻找较为合适的实验活动内容、形式、难度和频率。本文在最后对教师开展物理课后实验活动提出建议。
赵丽敏[4](2020)在《建国70年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研究》文中指出物理教科书是根据物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是传授物理知识,训练物理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之一。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聊城市某地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流于形式现象。此外,电学知识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才真正成为普通人都可以享用的资源,人类由此进入了电的时代,电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基于以上三点,笔者决定对高中物理教科书电学实验展开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时,笔者发现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聚焦在教科书的纵向研究上,期望通过纵向研究和分析教科书来充实相关研究领域,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笔者决定对建国70年来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进行研究,期望能够对我国之后的实验教学以及教科书编写提供一些帮助。本研究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将建国至今纵向分成过渡阶段、全面学习苏联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十年动乱阶段、拨乱反正阶段、必修选修阶段、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阶段、核心素养阶段)等七个阶段,共选择了12套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编纂使用情况、教科书结构、实验的数量、实验的类型、实验的内容、实验的呈现、实验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1.我国教科书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不同的需求,编写不同版本教科书。2.目录更具有系统性,内容更加丰富;引言部分更加多样化,加入了主题文字、主题图片、名人名言等。3.实验的类型变化不大,探究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一直占主导地位;实验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各类型实验所占比例变化不大。4.实验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有起导入及示范作用的演示实验,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分组实验,还有起巩固及拓展作用的课外小实验等分布在各式各样的小栏目中。5.实验仪器变化不大,都是基本的电学实验仪器;实验插图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加入了实验原理图、实验操作图、实验装置图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图;实验语言方面普遍特点是陈述句、祈使句较多,支配性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6.实验方法越来越丰富。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利用调查问卷对聊城市某地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收集到的问卷,可以发现:1.不管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体现在实践上。2.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缺少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4.实验室资源不足、开放度不够。5.实验的评价方式不科学,多是以习题的方式存在。通过上面两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课程改革以及物理教科书中实验部分的编写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陈起超[5](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微时代已经来临,它可以更为快速地为我们传递信息,微课即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新兴产物。微课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之时,可将微课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当中,以此不断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物理实验是构建物理学理论大厦的基石。高中物理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实验教学则能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目前物理教学,有削弱实验的倾向,造成了学生实验意识欠缺,动手能力较差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重整教学形式与资源,尤其是信息技术资源,给学生创设优异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组织学生有效且高效地进行实验。基于此,本文提出将“微课”这一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有机结合问题。首先,本文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微课的特点,简要介绍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作用和优势。其次,重点阐述如何将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应用模式,从而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观念、形成物理思维、获得科学探究能力、树立科学态度与责任。最后,本文将针对不同的融合模式,设计并制作系列微课,通过微课视频案例,生动诠释微课与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充分融合和相互补充,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元素的相辅相成。
程丙智[6](2020)在《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物理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生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大都是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够重视,特别是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外实验。纵观近些年的中考物理实验题,对于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促进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论文对物理课外实验和证据与论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目的和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了物理课外实验的分类与功能,深入了解了物理课外实验和证据与论证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证据与论证能力与物理课外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题的形式,对本地区中学生的课外实验现状和证据与论证能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论文通过分析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课外实验以及中考物理试题的要求,设计出了促进学生证据与论证能力的实践方案,并利用“物理课外实验调查”和“证据与论证能力测试”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课外实验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安排中渗透课外实验教学,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
冯超[7](2020)在《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是以认识物质基本结构、研究物质运动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近年来在物理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探究实验是探究实验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时可以从身边的器材入手,结合生活经验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去探究物理问题,从而得出物理结论。因此,物理课外探究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课外探究实验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与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在物理教学中几乎不怎么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教学,学生也不知道探究实验对学习物理到底有何作用,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课本中有大量的课外探究实验,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展了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让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外探究实验加以重视,也同时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多给初中物理老师提供实验技能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少开展课外探究实验的主要原因有:(1)教师与学生对课外探究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2)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导致学生与教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探究实验;(3)目前实验室的实验仪器缺少损坏严重,而且都是厂制仪器,无法满足课外探究实验的需要。本文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几点改进策略:(1)拓展课内实验,引导学生课外动手;(2)搭建实践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课外实践创新;(3)对于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教师自身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要高瞻远瞩,要放眼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4)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向学生逐步灌输课外探究实践常用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初中物理教师与学生提高对课外探究实验的重视,在第五章分析了课外探究实验的作用:(1)课外探究实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本文的最后,根据课外探究实验的特点与原则,对部分课外探究实验进行案例分析。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朱梦佳[8](2020)在《融入电影资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文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作为课程资源之一的电影资源带有信息化视觉时代的特色,可成为课程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的范例,故有必要将电影资源融入物理教学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电影资源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关于电影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案例设计和成效分析方面研究深入。国内电影资源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分析阶段,设计的案例比较分散且大多用于课堂引入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及课外的巨大时空不够重视。故本文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两章节为例,集中且多样化地开展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内外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其次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经验之塔、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从课程、学生、教师的角度分析电影资源对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提出需要性、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包容性的应用原则及传统讲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三个层层递进的应用模式。之后本文整理了与《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两章相关的电影资源,以电影主题推荐表的形式呈现,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电影片段,按知识点分类整理成11个电影素材表,并就具体的电影场景和如何应用进行简要说明。本文再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片段设计成涉及9个知识点的总计14个课堂教学案例片段,说明设计意图,并以电影《火星救援》为主题设计“看电影学物理”的课外活动,丰富课外教学案例。最后本文实施了“平抛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将电影资源与教材、实验等资源结合,并在课后对师生进行访谈,考查其态度及教学效果,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知识掌握情况良好,透露出质疑的意识,大体持接受的态度;教师认可了教学设计,愿意使用电影素材但相对保守,从而肯定了电影资源对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而在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中如何融入电影资源、如何开展电影主题的教学活动、在课外如何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电影资源、如何建立方便实用的电影资源和教学案例共享平台,都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王碧鸿[9](2019)在《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它的开展有利于物理课程标准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物理实验大致由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组成。课内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课时、课堂容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课内实验的教学意义被一定程度的弱化,课内实验不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而课外实验作为课内实验的补充,在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的开展课外实验对课内实验进行补充非常有必要。论文第一章介绍了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背景、现状、目的、意义。第二章讨论了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主要阐述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对物理课外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基于教学现状对课外实验进行设计研究,给出了物理课外实验素材的来源;总结了物理教具设计和指导的基本原则;讨论了改进和自制器材的创新方法。第五章主要设计与研究形成了15例创新的课外实验案例。这些课外实验案例部分来源于国外较新的文献资料,部分是本人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在国内专业刊物上的研究论文,多数课题的选取和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这些案例可作为培养学生自身能力的课外小实验,也可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外实验。
郭海风[10](2019)在《基于UMU互动平台的高中物理课外作业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弹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课外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作业也是学生搭建知识框架、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合理的课外作业设计在教学中发挥着无以取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传统的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例如,物理教师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外作业设计,如何对课外作业进行及时有效的深入了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等。本文以UMU互动平台如何支持高中物理课外作业为例。意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这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且,在此基础上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首先阐述了高中物理课外作业与UMU互动平台整合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移动终端、课外作业、UMU互动平台相关观念进行界定。最后,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课外作业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首先,对UMU互动平台的功能框架图进行梳理。其次,设计出基于UMU互动平台课外作业实施的流程图并对实验中应用到的功能操作流程进行说明。第四部分对UMU互动平台课外作业实践案例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同时,反思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对关于本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二、物理课外实验的类型及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理课外实验的类型及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做合一”在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 |
三、目前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 |
四、选题缘由小结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学做合一”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 |
一、陶行知先生生平简介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出的缘由 |
二、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 |
三、 “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与发展 |
第三节 “教学做合一”与“教、学、评”一体化 |
一、 “教学做合一”思想解读 |
二、新化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评价 |
三、 “教学做合一”与“教学评”一体化 |
第三章 梁河县初三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梁河县初中化学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梁河县初中化学教学现存问题小结 |
第四章 “教学做合一”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学做合一”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一、有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 |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 |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
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 |
五、有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二节 “教学做合一”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目的性原则 |
二、最优化原则 |
三、主体性原则 |
四、实践性原则 |
第三节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主要内容分析及课标研读 |
一、2011 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研读 |
二、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课题类型解读分析 |
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课外活动数量统计 |
第四节 实践活动评价量表的制定 |
一、课外实验活动评价量表 |
二、调查研究活动评价量表 |
第五节 “教学做合一”应用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
一、课前准备阶段 |
二、课中展开阶段 |
三、课后实践阶段 |
四、小结 |
第五章 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实践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变量 |
四、研究工具 |
第二节 实践教学案例 |
一、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
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案例 |
第三节 实践结果分析 |
一、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二、学生学习态度分析 |
三、实践结果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建构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
三、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
四、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平时教师教学方式调查问卷 |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梁河县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 C 梁河县农村学生周末学习情况调查 |
附录 D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 |
附录 E 实践后期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及访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关于初中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课题来源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的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的主要内容 |
2.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分析法 |
2.实验法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
2.物理学习兴趣 |
3.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
三、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
(一)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的准备工作 |
(二)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专家调查 |
(四)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编制 |
1.调查问卷指导语的编写 |
2.调查问卷测试问题的修改 |
3.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五)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四、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教学准备及实施 |
(一)开展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目的 |
(二)开展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教学对象 |
(三)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设计 |
1.物理课后实验活动主题选取原则 |
2.实验主题选取与设计 |
3.课后实验活动表的设计与评价 |
(四)课后实验活动开展过程 |
1.课后实验活动初探 |
2.课后实验活动的改进 |
3.后续课后实验活动 |
(五)课后实验活动结果分析 |
1.整体分析 |
2.从课后实验活动类型角度分析结果 |
3.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水平角度分析结果 |
五、课后实验活动的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
(一)第二次初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准备 |
1.第二次物理学习兴趣调查的目的 |
2.第二次物理学习兴趣调查的对象和调查时间安排 |
3.第二次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的修改与信度分析 |
(二)第二次学习兴趣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1.实验班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前后对比 |
2.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物理学习兴趣第二次调查结果对比 |
(三)关于课后实验活动的反思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的拓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题目典型性评定及权重分析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3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4 :物理课后实验活动表 |
附录5 :原始实验数据 |
附录6 :层次分析法确定物理学习兴趣一级指标权重 |
致谢 |
(4)建国70年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现状 |
1.4.1 高中物理教材比较研究现状 |
1.4.2 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比较研究现状 |
1.4.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教科书比较的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方法 |
2.2 概念界定 |
2.2.1 物理教科书 |
2.2.2 物理实验 |
2.3 建国70年来高中物理教科书的演变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4.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4.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建国70年12 套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对比研究 |
3.1 恒定电流一章的教科书结构对比研究 |
3.1.1 恒定电流一章的目录对比分析 |
3.1.2 恒定电流一章的内容呈现方式对比分析 |
3.1.3 恒定电流一章的引言对比分析 |
3.1.4 恒定电流一章的教科书结构对比分析结论 |
3.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类型对比研究 |
3.2.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类型对比分析 |
3.2.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类型对比分析结论 |
3.3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数量对比研究 |
3.3.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总数 |
3.3.2 恒定电流一章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数量 |
3.3.3 恒定电流一章的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应用性实验数量 |
3.3.4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数量对比分析结论 |
3.4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呈现方式对比研究 |
3.4.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呈现方式对比分析 |
3.4.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呈现方式对比分析结论 |
3.5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内容对比研究 |
3.5.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插图对比分析 |
3.5.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仪器对比分析 |
3.5.3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语言对比分析 |
3.5.4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内容对比分析结论 |
3.6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方法对比研究 |
3.6.1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方法对比分析 |
3.6.2 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方法对比分析结论 |
3.7 恒定电流一章实验部分的教育理念对比研究 |
3.7.1 恒定电流一章实验部分的教育理念对比分析 |
3.7.2 恒定电流一章实验部分的教育理念对比分析结论 |
第四章 某市某地区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问卷设计 |
4.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
5.1 研究总结 |
5.1.1 教科书的发展总结 |
5.1.2 建国70年12 套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总结 |
5.1.3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总结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对高中物理教科书实验部分编写的建议 |
5.2.2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
6.1 反思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微课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目的 |
第2章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2.1 高中物理实验的内容 |
2.1.1 物理实验的内涵 |
2.1.2 物理实验的类型 |
2.2 高中物理实验的功能 |
2.2.1 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
2.2.2 学生分组实验,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
2.2.3 物理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
2.3 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2.3.1 学校实验条件有限、设备陈旧 |
2.3.2 学生实验基础薄弱、操作能力不足 |
2.3.3 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学生能力的考查 |
第3章 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
3.1 微课的内涵及作用 |
3.1.1 微课的内涵 |
3.1.2 微课的特征及作用 |
3.2 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
3.2.1 时间短、内容精——完成走进实验室前的准备任务 |
3.2.2 重点实验、反复观看——深化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
3.2.3 突破实验仪器限制,展示复杂实验过程 |
3.2.4 转化“学困生”,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性 |
第4章 微课应用于高中实验教学的模式 |
4.1 课前实施、提前预习 |
4.1.1 实验课前,教师展示介绍特殊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课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实验内容 |
4.2 课中操作,微课展示要点 |
4.2.1 快速对实验重点进行答疑 |
4.2.2 动手实验部分重点呈现 |
4.2.3 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延迟观察实验现象 |
4.2.4 通过微课视频,解决课堂上不能进行的实验 |
4.2.5 通过微课模拟展示错误操作的后果 |
4.3 实验课后,及时巩固,加强记忆 |
4.3.1 及时复习,掌握要点 |
4.3.2 布置练习,针对讲解 |
4.3.3 专题归纳,备战高考 |
第5章 微课与物理实验结合的实例展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与反思 |
6.1.1 总结 |
6.1.2 反思 |
6.2 建议与展望 |
6.2.1 建议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物理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物理课外实验及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物理课外实验 |
2.1.2 证据与论证能力 |
2.2 物理课外实验的分类与功能 |
2.2.1 物理课外实验的分类 |
2.2.2 物理课外实验的功能 |
2.3 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证据与论证能力与物理课外实验的关系 |
第三章 物理课外实验及证据与论证能力的调查分析 |
3.1 物理课外实验的调查分析 |
3.1.1 调查问卷 |
3.1.2 教师访谈 |
3.2 证据与论证能力的调查分析 |
3.2.1 中考物理中的证据与论证能力 |
3.2.2 学生表现出的证据与论证能力 |
3.2.3 总结与思考 |
第四章 物理课外实验及证据与论证能力的实践方案设计 |
4.1 实践方案设计 |
4.1.1 实践研究目的 |
4.1.2 实践研究对象 |
4.1.3 实践研究时间 |
4.1.4 实践研究形式 |
4.2 实践案例分析 |
4.2.1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 |
4.2.2 “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实验 |
4.2.3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实验 |
4.3 实践结果及讨论 |
4.3.1 检验工具 |
4.3.2 描述统计 |
4.3.3 效果评价 |
4.4 实践反思 |
4.4.1 实践方案反思 |
4.4.2 实践过程反思 |
4.4.3 实践结果反思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题 |
附录三 |
附录四 南通市近十年物理中考试题 |
附录五 证据与论证能力调查 |
附录六 物理课外实验调查 |
附录七 证据与论证能力测试 |
附录八 八年级四班和八班证据与论证能力测试得分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研究现状与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杜威“做中学”理论 |
2.2.3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
3.1.1 数据统计 |
3.1.2 调查数据分析 |
3.2 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教学改进策略 |
第4章 教科版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内容、特点与实践原则 |
4.1 教科版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内容 |
4.2 课外探究实验的特点 |
4.2.1 未知性 |
4.2.2 多样性 |
4.2.3 趣味性 |
4.3 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原则 |
4.3.1 主体性原则 |
4.3.2 探究性原则 |
4.3.3 科学性原则 |
4.3.4 创造性原则 |
4.3.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3.6 趣味性和可行性原则 |
4.3.7 目的性原则 |
4.3.8 开放性和灵活性原则 |
4.3.9 实践性原则 |
第5章 开展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的作用 |
5.1 提高教学效果 |
5.1.1 巩固课内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
5.1.2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
5.1.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5.2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
5.2.1 培养学生能力,建立科学探究意识 |
5.2.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
5.3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6章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案例 |
6.1 课外探究实验实践项目的选择 |
6.2 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案例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8)融入电影资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经验之塔理论 |
2.2.3 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3 电影资源的特点分析 |
2.4 电影资源对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探讨 |
3 融入电影资源设计教学案例的原则模式探讨和资源梳理 |
3.1 选取电影资源设计教学案例的原则分析 |
3.1.1 选取电影资源的原则 |
3.1.2 融入电影资源的原则 |
3.2 电影资源的应用模式探讨 |
3.2.1 模式一:传统讲授模式 |
3.2.2 模式二:小组合作模式 |
3.2.3 模式三:探究学习模式 |
3.3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相关电影资源梳理 |
4 融入电影资源的教学案例设计 |
4.1 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4.1.1 《曲线运动》 |
4.1.2 《平抛运动》 |
4.1.3 《向心力》 |
4.1.4 《离心运动》 |
4.1.5 《行星的运动》 |
4.1.6 《万有引力定律》 |
4.1.7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4.1.8 《宇宙航行》 |
4.1.9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
4.2 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外教学案例设计 |
5 融入电影资源的教学案例实施与成效分析 |
5.1 融入电影资源的课堂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与访谈设计 |
5.2 实施成效分析及建议 |
5.2.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2.3 结论与建议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背景 |
1.2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
1.4.1 研究过程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相关理论 |
2.1 物理课外实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
2.1.1 物理课外实验 |
2.1.2“非常规”实验与物理课外实验 |
2.1.3 低成本物理实验与物理课外实验 |
2.2 物理课外实验概述 |
2.2.1 物理课外实验的类型 |
2.2.2 物理课外实验的特点 |
2.2.3 物理课外实验的教育功能 |
2.3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研究中的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多元智力理论 |
2.3.3 生态化物理教学理念 |
2.3.4 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教学现状 |
3.1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工具 |
3.1.3 调查方法和对象 |
3.1.4 调查实施和结果 |
3.1.5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 |
3.2.1 公立学校教师访谈 |
3.2.2 私立学校教师访谈 |
3.3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和访谈结果 |
第4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研究 |
4.1 物理课外实验素材的来源 |
4.1.1 教材或教学中的疑难实验 |
4.1.2 物理视频资源 |
4.1.3 生活中有趣的现象 |
4.1.4 国外物理创新实验 |
4.2 物理教具设计和指导的基本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安全性原则 |
4.2.3 针对性原则 |
4.3 改进和自制器材的创新方法 |
4.3.1 缺点列举技法 |
4.3.2 希望点和需求点列举技法 |
4.3.3 联想和移植创造方法 |
4.3.4 替代法和模拟法 |
4.3.5 组合技法 |
4.3.6 逆向技法 |
第5章 初中物理创新课外实验的案例研究 |
5.1简单的课外实验 |
5.1.1 旋转“桃心” |
5.1.2 磁力“小火车” |
5.1.3 穿墙的小球 |
5.1.4 “漂浮在空中的卡通人” |
5.1.5 “消失”的绿贴纸 |
5.1.6 九龙公道杯 |
5.1.7 不用封口的气球 |
5.1.8 注射器“烧水” |
5.1.9 自制白云 |
5.1.10 自制吸管排箫 |
5.2 拓展性课外实验 |
5.2.1 旋风哨子的制作方法 |
5.2.2 测量声速的方法 |
5.2.3 证明铅笔芯的反磁性的方法 |
5.2.4 测量地轴倾角的方法 |
5.2.5 测量洗洁剂粘度的方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B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UMU互动平台的高中物理课外作业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弹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要求 |
1.1.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 |
1.1.3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移动终端 |
2.2.2 课外作业 |
2.2.3 UMU互动平台简介 |
2.3 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基于UMU互动平台的高中物理课外作业技术实现 |
3.1 UMU互动平台功能框架图 |
3.2 基于UMU互动平台课外作业的实现 |
3.2.1 实施流程图 |
3.2.2 操作流程实现之准备阶段 |
3.2.3 操作流程实现之在课外作业中使用UMU互动平台 |
第四章 UMU互动平台课外作业实践案例与应用效果分析 |
4.1 案例一:《弹力》课前预习课外作业实施与评价 |
4.1.1 教学目标 |
4.1.2 作业内容 |
4.1.3 基于UMU互动平台的作业实施 |
4.1.4 效果分析 |
4.2 案例二:《弹力》课后复习课外作业实施与评价 |
4.2.1 教学目标 |
4.2.2 作业内容 |
4.2.3 作业实施 |
4.2.4 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物理课外实验的类型及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做合一”在梁河县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璐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关于初中物理课后实验活动的教学研究[D]. 孙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建国70年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恒定电流一章的实验设置研究[D]. 赵丽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微课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起超.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物理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D]. 程丙智. 南通大学, 2020(08)
- [7]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D]. 冯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融入电影资源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D]. 朱梦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D]. 王碧鸿.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基于UMU互动平台的高中物理课外作业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弹力》为例[D]. 郭海风. 海南师范大学, 2019(01)